机器人英语翻译
低碳环保小知识-南平市公务员局
外文翻译
专 业 工
业 工 程
学 生 姓 名 钱晓光
班 级 BD机制082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邱亚兰
外文资料名称:圆柱形双臂搬运机器人
外文资料出处: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185 (2007) 1149–1159
附 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2.外文原文
指导教师评语:
签名:
年 月 日
灵活的双臂空间机器人捕捉物体的控制动力学
译者:钱晓光 文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有效载荷的影响,来控制一个双臂空间机器人灵活的获取
一个物体。该拉
格朗日公式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了机器人系统原理。源自初始条件的动
力学模型模拟了整个系统的获取过程
。一个PD控制器设计,其目的是为了稳定机器人
来捕捉对象,动态模拟执行例子:
例:1.
机器人系统不受控制发生撞击,仿真结果表明影响效果。2.空间机器人捕获物
体的成功是伟大的。仿真
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关节角和机械手的迅速程度已经达到稳
定。
关键词:柔性臂;空间机器人
;冲击;动力学;PD控制方案
:
圆柱型机器人;技能训练
1.介绍 空间机器人将成为人类未来在太空检验、装配和检索故障等日常工作的主要元
素。空间机器人满足宇
航员额外的活动,对这些来说是很有价值的。然而,人类生活
配套设施的成本和时间对航员是有限制的,
高度风险使空间机器人成为宇航员助手的
选择。增加设备的流动性, 自由飞行系统中一个或多个臂安装
在一艘装有推进器里,
然而,扩展推进器的使用却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个自由浮动的操作模式能增加系
统
的可操作性。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对刚性臂空间机器人做了研究。考虑到空间机器人以
下的特点
:轻质量、长臂、重载荷、灵活、有效性等,切应考虑到良好的控制精度和
性能。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
多研究动态建模和单臂空间机器人灵活控制的成果。作
者描述了碰撞动力学建模方案的空间机器人和研究
了多手臂灵活空间机器人。吴中书
使用假设模态方法描述了弹性变形,建立了动态模型,研究了拉格朗日
公式和仿真的
柔性双臂空间机械臂。由两个特定操作阶段:影响阶段和撞击阶段。影响阶段确定了
初始条件的对象。在影响阶段,使空间机器人和对象模型做了对比,冲击可能损坏机
器人的内部链接。
一般来说,
空间机器人的相对速度和目标之间的对比是重点。然而,
在实践中难以实现这一方案。因此, 当一个空
间机器人撷取一个对象,影响始终是存
在的。到目前为止,冲击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关于机器人地面固定
,焦点冲动的力产生
的接触点。然而,分析空间机器人的冲击动力学是很复杂的,因为存在自由浮动的动
力
学和动态动力学和机械手的运动的耦合效应。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物体的捕获轨道与特定的速度之间的动态稳定性,在第二节,
采用拉格朗日公式动态的模型推导了空间机器人的动态模型。此外,机器人的
动力系
统都源自冲击模型。控制器的设计呈现在第3节。。
2.动力学模型
2.1. 动力学模型柔性双臂空间机器人
在本节中,采用拉格朗日公式导出了该机器人系统
的动力方程。该系统的运作相
对时间长度较短,因此,轨道动力学的影响被忽略了。图1显示了平面柔性
双臂空间机
器人的运动,描述了一个惯性参照系 (x,y,z)。空间机器人系统包括一个圆柱中心和
两个对称的机械手,分别链接1(筒形底座),连接2,连接3、链接4、链接5。其中链接3
和链接5配合较灵活。让i = 1,2,……、5这些环节的长度构成圆柱半径。
柔性连接用弹性位移假设方法来描述
n
u
ix
j1
ij
(x)q
ij
(t)
i
(x)Q
i
(t),i3,5
(1)
i
(x)(
i1
,
i2
,
in
)
(2)
i
(t)(q
i1
,q
i2
,q<
br>in
)
(3)
T
i(t)是广义坐标矢量模式,i(x)是向量模式形函数。该系统采用动
态模拟振型
方式。
p(x
1
,y
1
,
1
,
2
,
3
,
4
,
5
,Q
3
,Q
5
)
(4)
TTT
通过拉格朗日公式能获得了相应的动能、势能。一套动力方程中获得的形式:
CKpu
。
(5)
Mp
M是惯性质量,其中矩阵是对称的,C是向
量离心力,n是向量
的广义动力,K是刚度矩阵。
Kdiag(0,K
3
,K
5
)
(6)
T
K
i
0
EI
<
br>l
1
l
1
T
1i
i
dx,i3
,5
(7)
l
1
向量的广力:
uQ
(f
X
,f
y
,N
1
,N
2,N
3
,N
4
,N
5
,O
1n
,Q
1n
)
T
(8) 图1 .坐标系统的一个平面柔性双臂空间机器
人
2.2. 初始条件的动态模拟研究
有一个
假设的碰撞模型中。系统保持相同的时间,虽然广义速度变化,但机器人
系统的影响方程式和对象系统表
达形态是相似的。因此,我们可以写
M
pCKpuJ
T
f
1
(9)
T
0
c
0
J
0
和
m
0
F
1
(10)
Mo是广义坐标的广义质量矩阵对象、矢量包含了科氏和离心的力量,结合两种
运动方
程(九)、(十),影响力量的表现都是可以避免的,从以下公式可以看出:
C)
(11)
M
pCKpuJ(j
0
)(M<
br>0
00
TT
其次,结合上述方程,在此期间产生的影响,我们得到
0
t
M
pd
t
t
TT
T
TT
d
(CKp)dJ(j)M(uJ(j)C
0
)d
t
(12)
t000t0
0
0
0
t<
br>假设广义坐标系统被固定在这个时期,虽然他们的利率可能会改变。可以这样说
O(
1
),p,p
(13)
,
0
,tO(
),
p,
00
所以,由结果整合(12)可以写成
T
)0
(14)
f
p
i
)J
T
(J0
M(p)M
0
(
ofio
因此
(15)
J
0
Jpf
0f
对象的广义速度可以用机器人术语表示
(J
T
J
)
1
J
T
Jp
f
(16)
of000
代替(17)和(15)得到的结果在(15)下进行
T
。
f
G
1
H
和
HMJ
T<
br>(J
0
)M
0
p
(17)
oi
一旦最初的速度已经确定,评估可以依据(18),可以解决(17)
的终极价值。(18)
和(17)是用来作为初始速度动态仿真来模拟系统的。
2.3.空间机器人的动态模型捕捉到的对象
撞击会结合动力学机器人的模型方程,即下列方程
Jp
(18)
J
0
0
通过(17),我们能得到
T1T
(J
T
J)
1
J
T
Jp
J
(J
T
J)
1
J
T<
br>J)p
(J
0
(19)
J
0
)J
0
(J
00000000
从(12)的到的结果在(10)下进行
M
0
(J
0
J
0
)
T1TT1TT<
br>
J
(J
T
J)
1
J
TJ)p
M
0
J
0
C
0J
0
J
0
JpJ
0
)J
0
(Jf
1
(20)
0000
以下将结合(23)、(9)获得
M
pC
KpU
(21)
TT1T1T
M
MJ
0
J<
br>0
(J
0
J
0
)M
0
(J
0
J
0
)J
0
J
(22)
TT
J
0
和
C
C
J
0
T
J
0
(J
0
T
J
0
)
1
M
0
(J
0
T
J
0
)<
br>1
J
0
T
(JJ
0
(J
0<
br>T
J
0
)
1
J
0
T
J)p
(J
0
)C
0
(23)
在上述的方程式中,M是质量矩阵。向量C包含了科氏、离心力。
其中(22)是机器
人的动力学模型。
3.撞击控制器的设计
在这部分,目的是为
了稳定整个系统。用的是控制的方案。该控制方法有时被称
为反馈控制。目前,主动旋转控制及弹性坐标
还在实验阶段,没有被用于实际。在本
节中,确定他们的振幅可以通过从感测器的读数估出。这使得更方
便划分仿真和控制
结果,得到下面的表格。
a
D
2
(p
a
p
ad
)0
(24)
p
a
D
1
p
转矩法的PD控制设计,
其书面形式
ˆ
(25)
ˆ
(Dp
D
2
(p
a
p<
br>ad
))C
UM
1aa
2
11
D
1
,D
2
2
3
3
1
2
(26)
3
3
2
2
2
2
2
从(29)到结束我们能得到
a
D
2
(p
a
p
ad
)0
(27)
p
a
D
1
p
项目
质量
关系2
关系3
关系4
关系5
对象
表1 物理参数柔性双臂空间机器人和对象系统
长度(m) 质量(kg)
结果(N
m)
2 40 0
2 2 0
10 10
1000
2 2 0
10 10 1000
2 4 0
项目
质量
关系2
关系3
关系4
关系5
对象
4.仿真结果
表2 柔性双臂空间机器人和对象系统
广义坐标
0
15
38.14
-15
-38.14
0
广义速度
0
0.2
0.1
-0.1
-0.05
V=-0.2,w=-1
在本节中,进行了动力学仿真。举两例描述机器人系统的控制和控制影响:
(1).动态模拟
系统。控制机器人
的动力学系统研究发现,(图二)约25
厘米超过5了厘米,没有控制。此外
,
其它关节角在(图2)漂移快得多,这
将很可能引起关节角的破损。所有的
这些也将
增加系统控制难度。因为其
灵活的振动。因为不会改变位移,我
们不考虑阻尼结构的模型。 <
br>(2).仿真是利用反馈线性控制
转矩的,其目的是为了控制旋转的操
纵程度而已。整个
系统最初的速率通过(17)
和(18)进行计算。研究发现, 系统的动态响应
很好。
5.结论
影响系统动力的动力学模型, 拉格朗日
公式对柔性双臂空间机器人进行了推导。一个
算法对初始条件的确定做了仿真分析。基于模
拟技术得出结论。
首先,
捕捉对象与一个特定的速度对系统动力学影响效果明显的, 振动结构的
链接会影响机器人的位置精度的
灵活性。因此,研究空间机器人捕捉对象,对该漂移影
响必须考虑阻尼和构造模型。此外,同样重要的是
,要确定压力影响条件。
其次,一个控制算法,其目的是为了稳
定整个系统的正确尺寸设计与实现。仿真结
果将关节角和机械手迅速送到稳定状态。但没有明确的弹性振
动控制。最后,对象成
功抓获。
参考文献:
[1] S. Dubowsky,
E. Papadopolus, The kinematics,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free-flying and free-floating space
robotic systems, IEEE
Trans. Robot. Autom. 9
(5) (1993) 531–543.
[2] Z. Vafa, S. Dubowsky,
On the dynamics of space manipulators using the
Virtual manipulator: with applications to path
planning, Int.
J. Astr. Sci. 38 (4) (1990)
441–472.
[3] D.N. Nenchev, K. Yoshida, Impact
analysis and post-impact motion
control issues
of a free-floating space robot subject to a force
impulse, IEEE Trans. Robot. Autom. 15 (3)
(1999) 548–557.
[4] Licheng Wu, Fuchun Sun,
Zengqi Sun, Wenjing Su, Dynamic modeling
control and simulation of flexible dual-arm
space robot, Proc.
IEEE Region 10 Conf.
Comput. Commun. Control Power Eng. 3 (2002)
1282–1285.
[5] B.V. Chapnik, G.R. Heppler,
J.D. Aplevich, Modeling impact on a one-link
flexible robotic arm, IEEE Trans. Robot.
Autom. 7 (4)
(1991) 479–488.
[6] K.
Yoshida, R. Kurazume, N. Sashida, Y. Umetani,
Modeling of collision
dynamics for space free-
floating links with extended
generalized
inertia tensors, in: Proc. IEEE Int. Conf.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Nice, France, May 1992.
[7] X. Cyril, G.J.
Jaar, A.K. Misra, The effect of payload impact on
the
dynamics of a space robot, in: Proc.
IEEERSJ Int. Conf. on
Intell. Robots and
Systems (IROS’93), Yokohama, Japan, 1993, pp.
2070–2075.
[8] M.W. Walker, D.-M. Kim,
Satellite stabilization using space leeches, in:
Proc. IEEE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San
Diego, CA,
1990, pp. 1314–1319.
[9] L.B.
Wee, M.W. Walker, On the dynamics of contact
between space robots
and configuration control
of impact minimization, IEEE
Trans. Autom.
Control 9 (5) (1993) 670–683.
[10] K. Senda,
Y. Murotsu, Methodology for control of a space
robot with
flexible links, IEE Proc.: Control
Theory Appl. 147 (6) (2000)
562–568.
[11]
K.Y. Toumi, D.A. Gutz, Impact and force control,
in: Proc. 1989 IEEE
Conf. Robot. Autom.,
Scottsdale, AZ, May, 1989, pp. 410-416.
[12]
I.D. Walker, Impact configurations and measures
for kinematically
redundant and multiple robot
systems, IEEE Trans. Robot.
Autom. 10 (1994)
670–683.
[13] Z.C. Lin, R.V. Patel, A.
Balafoutis, Impact reduction for redundant
manipulators using augmented impedance
control, J. Robot.
Syst. 12 (5) (1995)
301–313.
[14] K. Yoshida,
Space robot dynamics and control: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Robot. Mechatron. 12 (4)
(2000) 402–410.
[15] K. Yoshida, H. Nakanishi,
Impedance matching in capturing a satellite by
a space robot, in: Proc. of the 2003 IEEERSJ
Int. Conf.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Las Vegas, NV, 2003, pp. 3059–3064.
[16] D.N.
Dimitrov, K. Yoshida, Momentum distribution in a
space
manipulator for facilitating the post-
impact control, in: Proc. of the
2004 IEEERSJ
Int. Conf.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Sendai, Japan,
2004, pp. 3345–3350.
[17]
M. Shibli, F. Aghili, Modeling of a free-flying
space robot manipulator in
contact with a
target satellite, in: Proc. of the 2005 IEEE
Conf. on Control Applications, Toronto,
Canada, 2005, pp. 559–564.
[18] R.W. Longman
et al., Satellite-mounted robot manipulators—new
kinematics and reaction moment compensation,
Int. J. Robot.
Res. 6 (3) (1987) 87–103.
[19] X. Cyril, G.J. Jaar, A.K. Misra, Post-
impact dynamics of a
spacecraft-mounted
manipulator, in: 44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 Graz,
Austria, October 1993, pp.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