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寸金桥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53页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
题。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
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
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意义和发现。
难点: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展示蜗牛图片)孩子们认识它吧,它正在叶子上爬行,我记得你们科学
课还研究过它呢,那你们觉得它爬的快不快,哦,很慢。虽然它很努力,但它
一个小时只能爬8米。(
板书:每小时8米) 
(展示猎豹图片)瞧瞧它,跑步的姿势多帅气,它在草原上跑步可是数一
数二,最快每分钟能跑2千米呢。(板书:每分钟2千米)
那它是不是最快的呢,当然不是,有一样东西我们天天都能见,它的速度
可快了。 
(
展示雷电图片)这是闪电,是我们能看见的光,它每秒大约能传播30万
千米。(板书:每秒30万千米
)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速度 
观察每小时8米、每分钟2千米、每秒30万千米
,你发现了什么?(每小
时、每分钟、每秒都是单位时间) 
像这样表示单位时间(每小时或每
分钟或每秒)行了多远,叫做速度。那
么除了我们写的这些是单位时间,还有别的吗? 
(时间
单位还有年、月、日,因此每年、每月、每日也是单位时间。同样
也可以用它们来表示速度。)
 
1 
2、练习速度的写法 
速度也有自己的写法,比如我们
常常把每小时8米,写成8米时,这个斜
线就表示“每”,表示一个小时,也读作“每”。这个速度整体
读作8米每时。
能说说8米每时表示什么吗?(一个小时行8米)你能尝试将下面两个时
间写成这种形式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改写2千米分、30万千米秒。两名学生板演)说
说表示什么?
3、认识时间、路程。 
了解了什么是速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蜗牛带来的问题。
蜗牛的爬行速度是8米时,6小时蜗牛一共能爬行多少米?
这里告诉我们了哪些数学信息呢?(速度,爬了6小时)
“行了几小时”叫做“时间”,那这里的6小时就叫做“时间”。(板书:时
间) 
数
学问题是:一共行了多少千米?这里要我们求的“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就叫做“路程”。那么蜗牛6小时
爬行的路程你求出来了吗?(48米)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8×6=48(米)) 
其实这
个题目还可以这样理解,用一段线段表示蜗牛一小时行的8米,那
么6个小时就需要画几条同样的线段呢
?(6条)(引入线段表示法,帮助学生
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 
 
 
6小时 
8米    8米   8米   8米   8米    8米
4、会说“已知……求……” 
①蜗牛的问题解决了,猎豹又来了。
猎豹的奔跑速度是2千米分,10分钟能跑多少千米? 
能填好下面的空吗? 
已知(
)和(     ),求(     )。 
计算出路程了吗?(20千米)列算式板书。
②诶,这只告诉了我们速度,你能自己提出问题来吗?
(同桌讨论能填什么?)(提取一个问题解答板书) 
5、发现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我们这么快解决了三个问题了,通过这三个算式,你发现速度、时间、路
 
2
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时间=路程,这就是我们今天
认识的第一个速度、
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行程问题中的一个很重
要的知识点。 
把我们的发现齐读两遍。那对于一个题目,如果我们知道了速度和时间,
可以
求什么呢?路程是一定时间内走的总路程是一个总量,求总量我们就用乘
法来做。 
6、小练习
这个数量关系式都学会了吗?光说不练可不行。要考考你们,我一直有一
个问题正好帮我解决一下。
我每天坐公交车上班,公交车速度是每分钟200米,要20分钟才能到学校,
我家到学校有多远?
     (按照提示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填空: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                ),
列算式(
)。 
7、探索另两个数量关系式
①刘老师家离学校也是4000米,可是她5分钟就能到学校,她坐的车的速
度是多少? 这道题已知……求……,怎么计算呢?知道这道题用了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吗?(学生探索回答)路程
÷时间=速度 
②前段时间我们刚刚参加了秋游,这里面也有行程问题呢。
秋游时从学校到秋游地点来回总共60千米,大巴车车速为30千米时,则
来回用时多少? <
br>这道题已知……求……,怎么计算呢?知道这道题用了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吗?(学生探索回答)路
程÷速度=时间 
8、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个关于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了?你发现了吗,
这三个量中,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三、巩固练习 
1、 
 
 
 
3
小红从少年宫到学校用了10分钟,每分钟走60米。
仔细观察线段图,图中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按要求尝试在练习本上解答) 
2、红车:2小时行驶160千米 
绿车:3小时行驶210千米 
   哪辆车跑的快些?(引导需要先求车的什么呢?)
(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完成,再全班订正) 
3、课本55页第9题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
回时用了2小
时。去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快多了。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原路返
回时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出示图)
王叔叔说返回的时候快多了,是什么快多了?为什么返回的时候快多了?
在这一来一回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观察图画,寻找信息,找到等量,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再独立解答。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行程问题,学习了3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
么时候用的吗?
五、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 
数量关系         速度     × 时间
= 路程 
每小时8米      8米时    × 6小时 = 48米 
每分钟2千米
2千米分  × 10分  =20千米 
每秒30万千米   30万千米秒 ×5秒
=150万千米 
4000÷5=800(米分)     路程÷时间=速度
60÷30=2(小时)         路程÷速度=时间 
 
 
4
六、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是人教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第53页
内容。它是
穿插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中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理解速度、会
改写速
度,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
题。 
考虑到对于四年级
的孩子,“速度”的概念和“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
关系比较抽象,且速度的表现形式学生们也从未
接触过。因此,我在教学中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大量生活素材,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
并
理解速度的含义,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
掌握三者的内在
联系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速度×
时
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情境题目,第一题带孩子们认识
什么是时间和路
程;第二题让孩子们能自己找出信息,速度是什么,时间是什
么,要求路程;第三题给出速度,让孩子们
自己填补时间信息并提出问题。在
三道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得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
系式。 
紧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寻找信息并利用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再利用相关问
题拓展让孩子们找出另两个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和“路
程÷速度=时间”,并加以巩固练习
,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说”“写”结合,
利用三个数量关系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讲授过程,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1、在得到数量关系式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明确三个
量之间的关系,还需着
重强调让孩子们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已知其中两个就一定能求出第三个。 
2、在习题的练习与讲授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稍显拖沓,还可以更简洁
的引
导,给孩子们足够的自主权,让孩子们能自己分析、自主研讨。 
3、在板书的设计中,板书了五个算式
和三个数量关系式,内容较多,占了
较大的版面,显得太满,不美观且没有主次。可以设计时大小不同分
布,呈现
出主次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