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翻译竞赛文章
深圳公务员考试试题-约束力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注: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是首
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文章要求
参赛者翻译的文章。本人水平有限,不敢参加啦。不过看到这样一
篇有一定挑战性的文章,
不禁手痒,于是在这里献上自己的译文版本,与翻译爱好者们交流切磋。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翻译就会有一千种译文。欢迎翻译爱好
者们不吝
指正。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重返起点的一小步
The Apollo missions were supposed to
reveal the truth about the Moon. In fact, they
taught us
about the Earth – and ourselves
阿波罗任务的本意是揭示月球的真相。可实际上,它们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地球和我们自己。
Mark Mason马克•梅森
In July 1969, soon after
their return from the moon, Neil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were shown
footage of the world’s
reaction to the lunar landing. They saw the US
newscaster Walter Cronkite
wiping away his
tears; people gathered around televisions from
China to Brazil; pavements
outside TV shops
crammed as people watched in awe. Aldrin turned to
Armstrong. “Neil,” he said,
“we missed the
whole thing”.
1969 年 7 月,从月球返回后不久,有人给尼尔•阿姆斯特朗和
巴兹;奥尔德林放了一段录像,
让他们看看全世界人们对登月的反应。他们看到美国新闻主播沃尔特;克
朗凯特正在擦拭自
己的泪花;从中国到巴西,人们聚集在电视机旁;当人们怀着敬畏的神情观看时,电视
机商
店外面的人行道被围得水泄不通。奥尔德林转向阿姆斯特朗。“尼尔,”他说道,“我们错过
了这一切”。
That comment (reminiscent of George
Harrison’s complaint that the Beatles felt left
out because
“We were the only people who never
got to see the Beatles”) reveals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the Apollo missions: they weren’t
about the Moon. They were about the Earth.
那个评
论(它令人回想起乔治;哈里森的抱怨——甲壳虫乐队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因为“我
们是唯一从来没有看
过甲壳虫乐队的人”)揭示了令人惊讶的阿波罗任务的真相:它们并非
月球之行,而是地球之旅。
The clues had been there from the start, when
the crew of Apollo 8 became the first humans to
leave their home planet’s orbit. Orbiting the
Moon on Christmas Eve 1968, fulfilling dreams as
old as mankind itself, their real wonder was
not at the dead grey planet beneath them, but at
the
vibrant blue globe in the distance. The
first three men to see the Moon up close soon
realised —
with a much deeper sense of
reverence — that they were the first three men to
see the Earth
from a distance. Witnessing an
earthrise made them feel humble. They read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Genesis to a worldwide
audience of millions, signing off with, “Merry
Christmas, and
God bless all of you, all of
you on the good Earth.”
从一开始当阿波罗 8
号的全体乘员成为第一批离开其所在星球轨道的人时,这一切就不言
而喻了。在 1968 年平安夜环
绕月球轨道飞行,实现了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的梦想,真正使
他们感到惊奇的不是他们下方那颗死气沉沉
的灰色行星,而是远方那个生机勃勃的蓝色地
球。第一批近距离观看月球的三个人不久就意识到——怀着
更深的敬意——他们是第一批远
距离注视地球的三个人。亲眼目睹“地出”奇观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卑微。
他们向全世界亿万
观众朗读了《创世纪》中的开篇,在结束时说道,“圣诞快乐,愿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
,在
1
美好地球上的所有人。”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Apollo taught u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in a word, restless.
Curiosity is
never satisfied, it merely finds new targets.
Quite how quickly the shift can occur was
learnt by Pete Conrad, the third man to walk
on the Moon (and the first to fall over on it).
Once
Armstrong and Aldrin had claimed the
prize, no one was interested in Apollo 12. Conrad
later
appeared in an American Express advert
of famous Americans nobody recognised. (Others
included Mel Blanc, the voice of Bugs Bunny.)
Yet in many ways Conrad’s was the most interesting
Apollo mission of all. His fellow moonwalker,
Al Bean, never the most naturally gifted
astronaut,
compensated with sheer hard work.
Finally standing on the lunar surface, he threw
his silver
Nasa badge into the distance,
knowing that the moonwalk had earned him a gold
one. But as
they flew back to Earth, he turned
to Conrad and admitted disappointment in the Moon
itself:
“It’s kind of like the song Is That
All There Is?” Another timeless truth:
achievements themselves
aren’t what count,
it’s the fact that you worked for them.
在接下来的四
年里,阿波罗告诉我们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不得安宁。好奇心永远
得不到满足,只不过它找到
了新的目标。皮特;康拉德,第三个踏上月球的人(而且是第一
个在月球上跌倒的人)总算体会到这一切
改变得有多快。一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抢去了
风头,再也没人对阿波罗 12 号感兴趣了。后来康
拉德在美国运通推出的“默默无闻的美国
人”榜上有名。(其他人还包括《兔八哥》的配音演员梅尔•布
兰科)。然而,从很多角度上
讲,康拉德的登月之行才是所有阿波罗任务中最有趣的任务。和他一起登月
的伙伴阿兰;比
恩,绝对不是最有天赋的宇航员,完全依赖于勤能补拙。当他终于站在了月球的表面,他
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NASA)颁发的银质徽章扔向远方,因为他知道在月球上行走已经为他
赢得了金质徽章。但是,当他们飞回地球时,他转向康拉德,承认自己对月球本身有点失望:
“它有点像
那首叫《一切不过如此?》的歌曲。”另一个永恒的真相就是:成绩本身并不能
说明什么问题,重要的是
你为之付出的努力。
When Bean returned to Earth he would
sit in shopping malls, simply to marvel at the
variety of
human life. And he has never again
complained about the weather: “I’m just glad there
is
weather.” As so often, a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had revealed more about the traveller’s
home than about the destination.
当比恩重返地球之
后,他总是坐在购物中心,惊叹于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从此以后,他再
也没有抱怨过天气:“有天气存
在,我就觉得很高兴啦。”如同经常发生的那样,一段通往未
知世界的旅程展示的更多的是旅行者的家乡
,而不是其目的地。
Virtually every Apollo astronaut
came back with a deep sense of the Earth’s
fragility. Ed Mitchell,
Moonwalker No 6: “When
we see ourselves in this bigger perspective — call
it the ET point of
view, the God point of view
— a shift takes place in your perception and you
start to think quite
differently.” Apollo 16’s
Charlie Duke describes Earth as “hanging in space
like a jewel”. “People
are always asking what
we discovered when we went to the Moon,” says Dick
Gordon, of Apollo
12. “What we discovered was
the Earth.”
实际上,每一位阿波罗登月宇航员返回之后,都会深深地感到地球的脆弱。艾
德加•米切尔,
第六位登月的宇航员,曾说过:“当我们从这个更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我们称之为“
外
星人视角”、“上帝视角”——你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开始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考虑问
题。”阿波罗 16 号的宇航员查尔斯;杜克将地球描述为像“孤悬在太空的一颗宝石”。“人们
2
总是问我们登上月球之后发现了什么,”阿波罗 12
号的宇航员迪克;戈尔登说道。“其实我
们发现的是地球。”
The discovery
gave a big boost to the nascent Green movement.
Sir Jonathon Porritt cites the
“deep and
lasting effect” that Apollo had on “many
environmentalists — including me”.
Friends of
the Earth was founded in the same year that man
first walked on the Moon. The
inaugural Earth
Day happened a year later. Everyone seemed to
agree with Michael Collins’s
thought as he
splashed back down into the Pacific with Armstrong
and Aldrin: “Nice ocean you
got here, planet
Earth.”
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绿色运动。乔纳森;波利特先生提到了阿
波罗
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同
一年,环保组织“地球之友”成立。一年之后“世界地球日”创立。每个人看起来都同意当
时迈克尔•柯
林斯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当时他正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一起溅落到太平洋
里):“地球啊,你拥有多
么美丽的海洋!”
Politically, too, there was a shift.
The Earth from space looks just like a map —
except without
the national borders. Collins
remembers people of every nation saying to him,
“‘We did it’ —
it was a wonderful thing.” Ed
Mitchell,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Moon, realised
that “the
molecules of my body and of the
spacecraft and of my partners were manufactured in
some
ancient generation of stars — and that
was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oneness and
connectedness”. Inspired by the landings, René
Dubos coined the phrase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T minus zero for Apollo was T plus
one for globalisation.
政治上也同样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太空中看,地球
就像一幅地图——只不过没有国界而已。
柯林斯记得每个民族的人都对他说,“‘我们成功了’——这真
是个奇迹。”在他从月球返回
的路上,艾德加•米切尔意识到“我身体的分子、宇宙飞船的分子以及我同
伴的分子都是在
某个古代的恒星上制造出来的——那是一种极其强烈、融为一体的感觉”。受登月之行的
启
发,勒内;杜博斯创造出了“心怀全球、立足本土”这一警句。阿波罗的倒计时揭开了全球
化
的序幕。
Yet despite the astronauts’ protestations
that the Moon itself was a letdown, which of us,
given
the chance, wouldn’t want to go there?
The Chinese are planning miss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
commercial investment being ploughed
into space tourism proves just how much we yearn
for
new experiences. So much so that we resent
anyone who dampens our excitement.
然而,尽管宇航员们声称
对月球本身感到失望,但是如果有机会,我们中又有谁不愿意到那
里去呢?中国人正在计划他们自己的登
月任务,对太空旅行的商业投资也证明了我们是多么
渴望拥有全新的体验。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
我们会怨恨任何给我们的激情泼冷水的
人。
Pete Conrad used to
say he was prouder of his work on the Skylab
missions than his walk on the
Moon. “Some
people even get mad,” he said. “‘What do you mean,
the Moon isn’t the
biggest thing in your
life?’ I say: ‘Well, it isn’t’. They think, ‘Well,
it should be’. I say: ‘Why?
I’m the guy that
did this’.” Maybe life is one long “wet paint”
sign: you don’t believe it until you
reach out
and touch.
皮特•康拉德过去常说,与在月球上漫步相比,让他更加感到自豪的是在执行太空实验任务
3
时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人甚至都疯了,”他说。“‘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
月球不是你一生中
最重要的事情吗?’我说:‘嗯,它不是。’他们认为,‘哼,它应该是’。我说:‘
为什么?
我才是有切身体会的人啊’。”也许生活就像一个长长的“油漆未干”标志:只有当你亲手触<
br>摸之后,你才会相信上面写的是真的。
Certainly, Dave Scott, of
Apollo 15, thought so. Standing on the Moon, he
voiced his thoughts to
Houston: “I realise
there’s a fundamental truth to our nature: man
must explore.” Home is
never far from our
thoughts, though.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looked
forward for months to a
holiday, only to find
that on day three you’re already dreaming of your
own bed? But when you
return, the process
starts all over again. This idea of life as a
perpetual cycle seems particularly
comforting
in a recession. Even though we’ve overreached (and
overborrowed), and been
reminded of some home
truths, we know that one day we’ll reach out once
more.
当然,阿波罗 15 号的宇航员大卫•斯科特也这么认为。站在月球上,他对休斯敦地面
指挥
中心道出了他的心声:“我认识到自然界有一个基本真理:人类必须探索。”尽管故乡永远栖
息在我们心灵深处。有多少次你连续数月期待假期,到头来只是发现在假期的第三天你就已
经开始渴望
躺在自己的床上?可是,当你回家之后,这种想法又开始萦绕在你心头、挥之不
去。生活就像一个永无休
止的循环,这种想法在经济衰退期似乎特别能安慰人心。即使我们
已经走得太远(借债过多),有人给我
们提醒一些有关家园的真理,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
天,我们将再一次踏上征程。
When
Bean retired from Nasa he became an artist. His
paintings of the lunar landscape, which
fetch
tens of thousands of dollars, bear the lessons of
his time as an astronaut. Just as he worked
hard to reach the Moon, now he works hard to
perfect his painting. “That’s what I tell myself
when the colours don’t come out right or it
hasn’t worked like I thought it would: ‘That’s why
they call it art’.”
当比恩从 NASA 退休之后,他成了一名画家
。他的月球风景画,售价数万美元一幅,承载
着他当宇航员时的经历。如同他过去为登月而发奋拼搏一样
,现在他为提高他的绘画技艺而
努力拼搏。“当色彩不对或者跟我当初的设想不一样时,我就会对自己说
:‘那就是他们为什
么会称之为艺术的原因’。”
Another of Bean’s
thoughts sums up the very essence of the Apollo
missions, indeed of all
human travel: that it
isn’t about where you’re going, it’s about who you
are. “Everybody came
back just more like I
knew them. I think maybe success doesn’t change
you as much as reveal
you.”
比恩的另外一个想法恰如其分地
总结出了阿波罗任务(其实是所有人类旅行)的真谛:它与
你的目的地无关,而是在于你是谁。“每个人
返回之后,我就觉得他们更像我的老相识了。
我认为可能成功对一个人的改变远不如其所展示的本性。”
Which is why the greatest reason to celebrate
this 40th anniversary isn’t scientific or
environmental or political; it’s personal. The
next time you go down a footpath just to see where
it leads, or when the only thing that will
stop your baby crying is taking it for a drive,
remember
the 12 men who stood on the Moon and
looked at Earth. As T. S. Eliot put it: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4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这就是为什么庆祝登月 40 周年的最大理由不是科学、
环境或政治,而在于人性。下一次,
当您只是为了弄清楚某条小路的走向而沿着它前行,或者只有当驾车
出游才能让您的婴儿止
哭时,请记住那 12
个站在月球上眺望地球的人。正如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所写的诗句:
我们不应停止探索
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抵达我们的起点
而且是与此地首次谋面
回首我们开始的那一小步
阿波罗计划被公认为揭开了月球的真相。事实上,它也向我们剖析了地球以及我们自身。
——马克·梅森
1969年7月,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布兹·埃尔德林从月球上归来,他们
很快就看到了世人
对登月的一些反响。他们看到了美国新闻播音员沃特·克朗凯特挥洒泪水;看到了从中
国到
布鲁塞尔的人们围聚在电视前面;看到了电视商店外面路上聚满了充满敬畏的观众。埃尔德
林对阿姆斯特朗说:“尼尔,我们错过了这一切。”
如同乔治·哈里森由于自己是“唯一没有看到甲壳
虫乐队的人”而抱怨错过了甲壳虫乐队的
演出,上述报道也披露了阿波罗计划令人惊讶的真相:并非针对
月球,而是地球。
阿波罗8号机组成为离开地球轨道的第一批人,这一时刻就是我们追溯的起点。19
68年平
安夜,当他们完成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进行绕月球轨道飞行的时候,他们真正惊叹的不是他们身下那个死寂的灰色星球,而是远处醒目的蓝色地球。最初看到月球特写的这三个人心中
满是敬畏
,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最早在远处看到地球的先行者。亲眼见证地球从月球的
地平线上升起,他们感
觉到自己的渺小。他们向全世界的百万听众朗读了《创世纪》的起始
篇章,最后说到“圣诞快乐,上帝保
佑你们,保佑你们这些地球上所有的人们”。
随后的四年里,阿波罗计划告诉了世人人类的真谛,用一
个词来说:永不穷尽。好奇心永远
无法得到满足,人类唯有寻找新的目标。变化之快,从登月第三人皮特
·康拉德(也是第一
个在月球上摔倒的人)那里就可窥见一斑。阿姆斯特朗和埃尔德林拔得头筹后,没有
人再对
阿波罗12号感兴趣。随后,康拉德出现在一份美国邮报上面,但这份报纸只登载一些无人
知晓的明星,比如兔八哥的配音演员麦尔·布莱克等人。然而,从许多方面来说,康拉德参
加的这次是
所有阿波罗计划中最有趣的一次。他的登月同伴艾·比恩尽管天赋一般,但努力
工作,以勤补拙。当比恩
最终站在月球表面的时候,他得知登月将让他获得一枚金质NASA
徽章,遂将自己的银质徽章扔向远方
。但是,当他们飞回地球,他向康拉德承认自己对于月
球的失望:“这就象那首歌曲《不过如此?》一样
。”这就是另一个永恒的真相:成就本身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之努力争取过。
返回地球后
,比恩会坐在大型购物中心里,他完全惊讶于人们生活的多样。他从不抱怨天气,
他说:“我对当下的天
气很满意。”诚如斯,对未知世界的旅行让旅行者了解更多的是家,而
非旅途的目的地。
事实
上,每一位阿波罗飞船的宇航员返回地球时都深感地球的脆弱。第六位登月人埃德·米
切尔说:“当我们
在这个更大的空间,用外星人或者说是上帝的视角看我们自己的时候,你
5
的感觉开始改变,你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阿波罗16号的查理·杜克描述地球如同“悬
在太空中一粒钻石”。阿波罗12号的迪克·乔丹说:“当我们去过月球之后人们通常会问我
们发现了什
么,我们发现的是——地球。”
这一发现大大鼓舞了兴起之初的绿色运动。 “阿波罗计划对包括我本
人在内的很多环境保
护主义者造成了持久、深远的影响。”乔纳森·波立德爵士如是说。人类登月的同年
,“地球
之友”组织创立。次年,第一个地球日被确定。看来每个人都会赞同迈克尔·柯林斯当他和阿姆斯特朗以及埃尔德林一起降落在太平洋时的想法:这就是美丽的海洋——地球。
登月对政治也有所改变。从太空中看来,地球除了没有边界之外就像是一副地图。 “每一
个国
家的人们都对我说‘我们做到了’,这是多么美妙啊!”柯林斯对此历历在目。在月球之
行的归途中,埃
德·米切尔意识到包括自己、太空船以及同伴们的每一分子都来自古老的宇
宙产生时代——一种强烈的大
一统和大关联的感觉震撼着他。在登月的鼓舞下,雷尼·杜伯
士创造了“放眼世界,始于足下”这一名言
。阿波罗计划开始之时,就是全球化开展之始。
宇航员们坚称月球热减退;但,如果有机会的话,难道
我们中的人不愿意再去登月?中国人
正策划他们自己的登月计划,大批商业投资投入到太空旅行,这都说
明了我们是多么渴望新
的登月体验,同时又是多么不喜欢那些抑制我们登月兴趣的人。
皮特·
康拉德常说相对于月球漫步,他更为在太空实验室计划中的付出而自豪。康拉德说:
“一些人尤其狂热,
问我难道登月不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吗?我告诉他们不是。他们认为
应该是的。我反问他们为什么,我
才是登月的人。或许人的一生就是一副长长的‘油漆未干’
的标示:在你伸手触摸之前,你永远不会相信
。”
阿波罗15号上的戴维·斯科特也持同样的看法。在月球上,他向休斯顿中心道出自己的心
声:“我发现大自然有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人类必须探索。”心有多远,家就有多远。数月
来他们无
数次的渴求一个假期,从第三天开始就期盼自己的睡床。但是一旦回到地球,一切
又从头再一次的开始。
在经济萎缩时期,这种永不停歇、周而复始的生活理念看来非常令人
安慰。我们时而越界,或者透支,因
此而听到一些逆耳忠言;即便如此,我们清楚终究有一
天我们还是会再次超越界限。
从美国国
家航空与航天局退休后,比恩成为一名画家。他的月球景观画汲取了他作为宇航员
的经历,这些画作为他
博得了数万美元的收入。如同努力争取到达月球一样,他现在努力提
高画技,完善自己的画作。“没有云
朵出现,或者说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样,这时我就告诉
自己: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艺术。”
比恩
的另一想法概括了阿波罗计划甚至是人类旅行的本质:不在于你要到达何处,而在于你
是谁。“每一个人
都跑转过来,如同我认识他们一样。我想成功并没有改变我,而是将我暴
露给了世人。”
庆祝
人类登月40周年最大的理由不是科学上的,不是环境上的,也不是政治上的,而是私
人的。下一次当你
沿着人行道去看其通向何处,或者当驾车遛上一圈成为让你的小孩停止哭
泣的唯一方法的时候,你要牢记
登上月球遥望地球的那12位。正如T.S.埃利奥特写下的那
样:
探索永不停歇
我们探索的终极
将是到达我们开始的地方
第一次去读懂它
6
回归出发点的一小步
阿波罗系列任务原本旨在揭示月球的真相,而实际上却教会我们认识地球,还有我们自己。
马克·梅森
1969年7月,刚刚从月球返回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观看了有
关世界对登
月作何反应的纪录片。他们看到美国新闻评论员沃尔特·克朗凯特拭去泪水,看到从中国到<
br>巴西的人们聚在电视机前,看到销售电视机的商店外的人行道上,挤满了怀着敬畏之情观看
的人群
。奥尔德林转向阿姆斯特朗,“尼尔,”他说,“我们错过了这一切。”
这句话使人回想起乔治·哈里森的抱怨-----披头士乐队感到自己被孤立了,因为他们是唯一
永远无法看清披头士的人,从而揭示了阿波罗任务令人惊奇的真相:这些任务的意义不在于
月球,而在
于地球。
这一真相从一开始就露出了端倪,就在阿波罗8号的全体成员成为脱离他们故里星球轨道的<
br>第一批人时。1968年圣诞节前夜的绕月飞行实现了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的梦想。真正给成
员们
带来惊奇的不是他们底下那个死灰色的星球,而是他们远离的那个生机勃勃的蓝色星
球。最先看见月球逼
近而来的三个人立即萌生出前所未有的崇敬之情,意识到他们是最先以
如此遥远的距离看到地球的三个人
。亲历地球冉冉升起的场面令他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他们
向全世界数百万观众朗读《创世纪》的开篇,最
后以祝福收线:“圣诞快乐,上帝保佑你们,
美妙的地球上所有的人。”
在接下来的四年,阿
波罗教会我们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简言之就是永无息止。好奇心永远
不会满足,它只会搜寻新的目标。
皮特·康拉德是首批登陆月球的宇航员之一,同时也是第
三个踏上月球的,他意识到人类目标的转变是何
其的快。一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获得了
殊荣,就没人再对阿波罗12号感冒。尽管从很多方面来看,
康拉德的参与的是阿波罗系列
任务中最有趣的一次,但他还是出现在了美国运通公布的“最无人知晓的美
国名人”名单上
(其他上榜者还包括:梅尔·布兰克,兔八哥的配音演员)。与他一起登月的同伴阿尔·
比
恩,一直都不是最有天分的宇航员,然而他凭借绝对的勤奋弥补了这一不足。当最终登上了
月
球表面时,他将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授予他的银质奖章扔得老远,因为
他知道月球行
走已为他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然而,在返回地球的途中,他向康拉德坦言对
月球的失望之情:“感觉点
儿像那首歌《这就是一切麽?》
”这又揭开了另一条永久不变的
真理:重要的不在于成就本身,而在于你真真切切地为之努力。
回到地球上后,比恩会坐在购物中心里,只为赞叹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他再也没有抱怨过
天气:“光
是天气的存在,就令我开心了。”一次未知之旅赋予旅行者对故土的认识往往要多
过对目的地的认识。
事实上每位阿波罗宇航员回归地球时,都会深深意识到地球的脆弱。六号月行者埃德·米歇
尔说
:“当我们以更开阔的视角(不管你称其为外星人的视角,还是上帝的视角)看待我们
自己时,思想便发
生了变化,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阿波罗16号成员查理·杜克形容地
球“就像悬挂在太空中一颗宝
石”。“人们总是问我们去往月球时发现了什么,”阿波罗12
号的迪克·高登如是说,“我们真正发现
的是地球。”
这一发现大大促进了新生的绿色运动。约纳森·博瑞特爵士称阿波罗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
环
保主义者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挥之不去的”。登月那一年,名为“地球之友”的组织创
建
起来,其后一年地球日也跟着确立起来。看起来每个人都赞成迈克尔·科林斯与阿姆斯特
朗和奥尔德林一
起返航入洋时发出的感叹:“地球啊,你拥有美不胜收的海洋”。
7
转变也发生在政治上。从太空看地球就像一幅地图,一副没有国界线的地图。柯林斯记得每
个国家的
人们都对他说:“我们成功了-----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儿。”埃德·米歇尔在从月球返
航途中意识到
组成自己和同伴的身体,以及组成航天器的分子都是在古老的星际时代产生
的,这种唯一性和联系性带来
一种震撼的感觉。受到登月的启发,勒内·杜博斯创造了“以
全球模式思考,以地区模式行动”这一提法
。阿波罗倒数计秒之时便是全球化开始之时。
尽管宇航员们抗议说月球本身是个令人扫兴的地方,可是
倘若有机会,我们之中又有谁不想
去月球呢?中国人正在策划他们自己的登月计划,进军太空旅行的商业
投资无不表现出我们
是多么地渴望这一全新的体验。鉴于此种渴望,我们讨厌所有跟我们的热情唱反调的
人。
皮特·康拉德曾说,比起在月球上行走,太空实验室的任务更令他感到骄傲。他说:“
对此,
有些人甚至很抓狂。他们问我是什么意思,难道登月不是你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麽?我回
答说不是,他们想了想又说,应该是。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个该我说了算才对。”也许人生
就是一块长
长的标牌,上面写着“油漆未干”,你只有凑过去触碰到才会相信这回事。
阿波罗15号的成员大卫·
斯科特显然也同感。站在月球上时,他对休斯敦方面道出了自己
的想法:“我领悟到一个最本源的事实:
人类必须探索。”诚然,我们的思想总是离不开自己
的家。多少次,你对假期望眼欲穿几个月之久,最后
却发现,假期过到第三天时,你就已经
梦到自家的床了?一旦回来以后,这一过程又重新开始。这种观念
将生命看作是一个永恒的
循环,这在萧条时期似乎格外能带给我们慰籍。尽管我们好高骛远(并已债台高
筑),同时
被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所警示,我们仍然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再度探索。
从NASA退
休后,比恩成为了一名艺术家。他画的月球地貌图为他挣得数以万计的美元,这
些图画中凝结着他身为宇
航员时的经历。如今,他拿出登月时那股干劲致力于完善他的画技。
当色彩调得不对,或者画不出他的构
想时,他就会对自己说:“这不正是人们称其为艺术的
原因麽?”
比恩另一个想法总结出了阿
波罗任务,乃至于人类探索之旅的本质:不在于你去到哪里,而
在于认识到你是谁。如他所言:“每个人
回来后都变得更像我印象中的他们了。我想也许成
功不仅能改变你,更能使你认清你自己。”
这便是认为此番40周年庆典无关乎科学,无关乎环境或者政治,仅关乎个人的原因。下次
当你为了弄清
一条小径通向何方而一路走到底,或者为了让你的小宝贝儿不再哭闹不得不开
车带它兜风时,别忘了站在
月球上注视过地球的12个人。就像T. S. 艾略特写到的:
我们不会停止探索,
在探索的尽头,
我们将回到出发的地方,
并第一次认识了这个地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