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武警部队院校-高考英语词汇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中的
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
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部分内容在《大
纲》版教材中都作为量与计量的内容并且安排在高年级学习“体积”
之后,主要认识“容积”和单位之间
的换算。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
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有以下两点思考:第一
,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
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
mL、一桶花生油5L等。学生既有
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
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
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第二,把这个
内容安排
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另外,主要考虑9月初,天气还很炎热,“玩<
br>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
“毫升
”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既高兴,也易于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
用字母表示
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
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
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
“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通过比
较两个杯子哪个杯子装水多,使
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
样的空杯子,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
,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
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
哪个杯子装水多。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
里,观察、比较这
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
活告
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不是教师教学的
文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课堂活动中,教学千万不要介绍比较的
方法,而要让
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第二个数学
活动,首先比较两杯饮料多
少。教材出示了两个粗细不同、高度相同,而且装饮料的高度也
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
说说看,可以怎样比较”的要求。同样通过两个同
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
杯子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
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的内容。在认识了
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
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把两个杯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量杯中
”,让学
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
题是一道
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
同样多。教学活动中,
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
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
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
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
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注意安全。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一个
小实验,实验要求是:“在100毫升
的量筒装入100毫升水,倒入1000毫升的的量杯中„„”,
问题是“几次才能倒够1000毫
升的水?”。这里要特别注意,不是装满100毫升或1000毫的量
杯或量筒(装满就多了),
而是装入100毫升的水和到够1000毫升。在学生实验交流的基础上,使
学生了解:1000毫
升也叫1升,从而得出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的关系式。最后,教材设计了现实
生活中与升和毫升有关的问题。
第二单元 除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连乘的基
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整数除法的单元。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和乘
除混合运算及
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按照《课标》要求,小学结段只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
。因为中学也不再学习整数除法运算,实际上也就是说关于整数
除法的笔算,学生就学到这为止。这一要
求比《大纲》降低了不少的难度,删去了除数是三
位数的除法和四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三位数及难度较大
的商中间、末尾有0的复杂计算。从
教材安排来看,《大纲》版教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安排在三年级
下册,一般需要24课时
(口算3、笔算19、整理2课时)课时左右。《课标》教材安排了12课时,
时间比《大纲》
版教材晚安排一个学期,且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这对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提供了有利的
支
持。根据本套教材的整体设计,同级混合运算(加和减、乘和除)都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
所以,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问题也都安排在本单元。另外,
结合单元内容
安排了探索乐园,单元最后设计了参观植物园的综合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一是充分
考虑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通
过多种方式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三是让学生在解决
实际问题中、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
学习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小学阶段数学计算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
首先是因为这是学生最后一次学习整数除法笔算,并且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
笔算方法基
本上包括了多位数除法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只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三<
br>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具有了自主进行知识迁移,探索多位数除法笔算方法的基础
和学习
经验。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笔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在交流、讨论的活动中,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建构过程,
理解算理,形成除法笔算的一般思
想方法。说它是难点,主要是因为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相比,除的过程中由于首次试商要看被除数的前
两位、调商等,不但计算枯燥复杂,而且难
于理解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所以教材坚持“避免繁杂计算和程
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
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的原则,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都熟悉的、感兴趣
的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淡化计算的枯燥无趣,同时,把“估算”、“估计商
是几位
数”贯穿在整个单元计算学习中,一方面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估算
的结果解决竖式计算中商的书写位置等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
教师应充
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
是教教材。引导学生根
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问题的探
索性和挑战性,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计算方法,积累学习计算方法的经
验。
本单元教育目标:
1、会口算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除法,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
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
得的结果。
5、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情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
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
本单元共安排了12课时,其中除法安排了
7课时,乘除混合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
排1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
本
单元是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初步认识了线段、直线、直角和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基础上学习
的。主要内容包
括: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画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和画平行线。
本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了解两条相交直
线确定一个点。
2、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平行线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
3、在探索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对周围环境中与线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两条直线垂直、平
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一,设计了“挂装饰画”的活动。师生合作把
一幅装饰画挂在墙
上,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把装饰画挂端正?活动目的是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体会要挂的
端正,
装饰画上的两棵钉子与房顶线之间的距离应一样高。接着试一试,通过把房顶线看作一条直
线,把两个钉了看作两个点,画出一条直线,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活动二,教材设计了两组
直线,先让
学生想象一下,每组中两条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会出现什么结果?在交流
学生想象结果的基础上概
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关于平行线的概念中“同一平面内”怎样理解,
教师不作理论上的解释,可通过实际
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不同方向的两支铅笔等。活动三,
教材呈现了一组平行线,通过让学生在平行线之间
任意画出几条垂线,并测量出它们的长度
等活动发现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活动四,画平行
线。教材用图画呈现了用直
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三个步骤。由于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比较复
杂,且容易出
错,所以先由教师示范画,边画边说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用直尺靠紧三角板的另一条边
时,强调放稳,三角板向下平移时,直尺不能动等。然后学生自己试着画一组平行线,并交
流自
己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