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职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子监(jiàn)王垿(xù) 处街坊(chù)婚丧嫁娶(sàng)
B.摞起来(luò)约鸡蛋(yāo)虾蟆陵(háma)熬白菜(āo)
C.腌萝卜(yān)胡同(tòng)泥淖(nào)低徊(huí)
D.不禁(jīn)棱角(lãng)安土重迁(zhòng)绵亘(gân)
2.下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呈现 干皱 寂寞 奇耻大辱
B.遗迹 凝固 石碑 鲜嫩润择
C.楚词 艳丽 苍烟 瞬息万变
D.藤萝 花瓣 桔梗 满怀热眈
3.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是( )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___。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___。
A.凄冷 广阔 呼啸 冷清 B.清冷 广阔 呼啸 凄清
C.凄冷 广阔 呼啸 清冷 D.清冷 开阔 呼啸 凄清
4.下列作品体裁、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很重要》——毕淑敏——散文
B.《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议论文
C.《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诗歌
D.《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散文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B.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
题,我国政府
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C.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
意义。
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亲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兄妹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
过。
B.在老师的众目睽睽之下,他的脸红了。
C.
漫画家笔下的那寥寥几笔,不管如何夸大,却把对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D.有的山氺画是从透明的壳里面画的,真是鬼斧神工,不知是如何下笔。
7.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8.
下列句子语序正确的是( )
A.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失败,有后退。
B.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泄千里。
C.
那长篙短篙拄的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欹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
到惊心动魄。
D.
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
了一个圈,不见了。
9.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
可让鸟互相学叫, 互相比赛。
A.又- ----又- ---- B 不仅-
----而且- ----
C.既- ----也- ---- D.既- ----又-
----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
一切华丽辞藻都暗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
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
来,无影无踪了。
B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急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C.太阳
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
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
奇的色彩。
D.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很重要》是一篇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的散文。
2、在《沁园春.长沙》里,
诗人通过对橘子洲初秋景物的描绘,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国
家前途命运的思虑,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
壮志豪情。
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有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4、贝尔曼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主要人物。
5、“依奇克里克”,是一个以创业为乐,以奉献为荣的伟大人物。
6、《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是一篇议论文,论述了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两大
法宝。
7、《胡同文化》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8、“废墟的召唤”一句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9、《内蒙访古》是一篇融生动的文学性和严肃的学术性于一体的游记散文。
10、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为善,可以造福人类;为恶,可以毁灭人类。
三.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文字,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10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上面的文字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中( )是词牌名,(
)
是题目。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4.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
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寥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
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
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
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
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
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
一起来橘子洲游
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
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
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
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
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
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10分)
材料一: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
“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
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
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
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
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
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
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
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
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
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
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
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
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
陵,南
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其“精彩”之处是( )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2.对“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3.材料二中作者的感情不包括( )
A.怀旧
B.伤感
C.无可奈何 D.只剩留恋
4.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
5.材料二中“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
(
)
四,作文。(共40分)
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事:当某人接受某项任务时,往往
会说“试试看”。
诚然,试试看,并不等于成功在握。但是,不敢试或者不去试却绝对预示着成功无望。
因为无论多么可喜的成功,第一步往往踏在“试试看”的跳板上。事实上,我们中的
许多人都有
这样的人生体验:譬如,你曾勇敢地跨越一条宽阔的壕沟,你曾尝试着解
开了一道复杂的方程,或者你曾
试着完成一项棘手的工作……可以说,我们正是从“试
试看”起步,而后一路风尘,跨越人生的山峰沟壑
,来到青青的芳草地。
要求:以“试试看”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题卡
一.选择题:1——5:__________________
6——10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阅读理解
(一):
1——5:________________
(二): 1——3: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