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管理的真相》笔记
绝世美人儿
666次浏览
2020年08月08日 08: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粗鲁近义词-悄然的意思
《曾仕强:管理的真相》笔记
2010-07-12 21:18:24
1.真实:
——美国人求真,管理的时候注重数字,以数字来达到精确管理的目的。
——中国人更看重人,在真的里面加了善,要求人的诚信第一,信用是自己一点一滴逐渐建
立的,稍有毁坏,便很难恢复。至于具体事上,则主张留有一定的弹性和余地,主张将看得
见的和看不见得结合起来,才能够掌握全局,弄清楚真实的情况。数字只是现实看的见的部
分,而反映不出看不见得部分。
2.良善:
动机不良善,中国式管理的功效不但很小,而且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的严重后遗
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事态都经过长期的历练与考验,并不是一般人就能够一眼看出其中
端倪的。因此,立即反应实在十分危险,不如冷静下来,深一层思虑,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
道理,才不致忽然冒出自己的浅见而贻笑大方。
3.道德:
西方的管理重视制度,中国式管理重视道德,投入务求“真”,产出必须合“德”,将伦理和
道德合一,才是中国式管理的品质所在。
4.德治:
德法不足以自行,中国式管理,提升法治到德治的层次,以安人为最高目标。
德治和法治不该割裂,而该结合起来,两者原来是一回事,并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为政以德”,为政者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但在实际运作时,仍然以法制为基础,
也就是依法行事。“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管理者自身的品德修养要好,主要表现在爱人。
安人之道,就是具体的爱人措施。安人知道配合经权之道,便是法治和德治取得协调的结果。
合理合法必须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才能收到安人的效果。管理者的恭、宽、信、敏、惠,
成为能不能爱人的德目。
——恭:
恭为仪容方面的德行,“恭而不侮”,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态度,不致引起对方见侮受辱的
心情”。敬指行为方面的德行,主要表现于管理者的行为,不骄亢,不威胁,更不能粗暴。
恭不致侮人,但并不保证不受侮,此时就需要宽容,展现宽的德行。
——宽:
即宽大、宽容、宽恕。“宽则得众”
——信:
“言必信”,但是不必任何时候都守信,不管是不是具备应该遵守的条件,而只知道一味守信,
最后想守都不能守,当然成为小人。不应该守信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守,势必丧失守信的
价值,守得毫无意义。
知人才能合理地信任,知己才能够适当地调整信用的程度。
凡轻诺者必寡信,故不可轻易许诺。要不要许诺?承诺到什么程度,就要靠敏了。
——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人非生而有知,故必
须勤奋学习古老的道理,体会出新的法则,以便信守不渝。管理者要
敏,即要保持勤劳的习惯,尔后“敏而有功”,有功才能展现惠的能力。
——惠:
惠有三层意思:爱、利和恩。管理者要有爱人的心态,然后用以利人。经由利人,使人觉得
受到照顾而感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表明利即是惠。爱、利、惠中,
利为重点。管理者做出有利于同仁的决定,孔子所说的“惠则是以使人”,便能表现出来。部
属均乐于执行指令,自然同心协力,不断进步。
恭、宽、信、敏、惠合而为“仁”。仁而合义,把仁心发挥到合理的地步便是“德”。德治,
即是管理者的爱心,在法治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发挥,构成合乎人性化的管理,以求己安人也
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能是道德的工具,道德是才能的统帅。法治必须紧
紧围绕德治,才能运用自如而合理。管理者德行不良,照样可以通过制度来害人。管理者品
德不好,未能实施德治,这种法治是不能长久的。
舜语禹曰“倘汝不自矜夸,天下莫与汝争能;倘汝不事征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唐太宗曰:
“天子当自守谦恭,常怀畏惧。”
法治为基,不可不重。然德法不足以自行,立法、执法、守法者,均为人。若不重视道德,
不能做到在上者以身作则,在下者都自觉自律,可法治不可久也。中国式管理,由法治提升
到德治的层次,以安人为最高目标,原因即在此。
5.法治:
西方的“法”是显性的,一切依法办理,看起来好像法在治理,称为法治。中国的“法”是
隐性的,通常放在腹中,不说出来,以免“谈法伤感情。
亚里士多德说“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但法离不开人,立法、司法、执法、守法,都
靠人,只要是人,便有或多或少的情欲,不会完全理智。
制度只能管到例行,例外的事宜靠人去把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处理办法,就要靠人
治。
西方的法在外,法令法条法例;中国的法在内,举头三尺有神明。法律不过是最低标准的道
德,合法未必合乎道德要求的地方经常存在。中国的法是隐性的,有原则却必须适时制宜。
6.均等:
“一家公司成功,需要很多因素;但是一家公司失败,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够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当的富贵是可以追求的,不义之财莫取,当视如浮云。
企业的目标不应只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应照顾到其它各个目标,保持各目标间
的均等性。中国式管理,以均等性的精神,不偏不倚,兼顾各个方面,处处要求由情入理,
居于人道的立场。缓慢做决定
,快速执行,正是均等性的表现。
7.居中:
居中的目的,在于随机策应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压力,既不能专职强横,也不能屈膝降服。
中国式管理的居中性的三大要点:
——任何组织的领导者,都有责任创造安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真正地乐在工作,
从而持续发展。
孔子倡“温、良、恭、俭、让”,总结为“心”。无论职业性别,富贵贫贱,人人均应将心比
心。先充实自己,尔后扩而大之,推己及人,尽一己之力,为组织造福。
道家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家强调因果循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顺乎自然,佛家的忘我奉献,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人生观,成
为安宁和谐的必要条件,管理中若能融合进去,则必有大裨益。
——组织的领导人,不能有种族、性别、长相、高矮、胖瘦的歧视,应以品德和才能来知人
善用,使成员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各尽其力。
对于部属,领导者要以王道感化归附之,使之主动、自动认同,而非以霸道强迫服从。
企业不过是在共同的道德忍痛下的一群人的集合。
——组织的核心干部应该效法管仲“尊王攘夷”的精神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延续下去。
企业文化代表一家企业的居中性,有了这种坚强的共识,才能放心地融合四方人才,产生一
致的力量。
8.无为:
德行良好,是无为而治的必备条件;无为而无成,便不配谈管理。必须无为而有成,无为却
无不为,才算管理。
老子以天道推人事,孔子以人事演天道,即人事应顺应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但无为并不
是完全的无所作为,它包含三层意思:
——知人善任:
领导者的责任是提供合适的舞台,让下属好好地发挥,不必事事躬亲。知人又善任的领导,
当然无为而治。
——德行良好:
德行良好,便能顺应自然,以推及事物的原理。德行良好,是无为而治的必备条件,绝无例
外。要以德行使人心归附。
——无为而成:
无为并非无为,而是上无为下有为。
9.创新:
创新是必然的,不创新必落后。但是,新有好也有坏,新有优也有劣,必须谨慎小心,保证
好的新合优的新,才能取得进步。
管理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西方人注重不注重师承和
传统,学生往往公开反对老师,这使得其文化不是连续的。而中国人注重师承和传统,使得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
重视师承的好处是师承理论经历了千锤百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新奇却不知好
坏,成为不连续的原因,同时也成为不连续的最大杀手。
过于求新求变
,往往会忽略新中隐藏着的恶和坏,未经时间检验的新编蕴含着巨大
的风险。
10.尊客:
尊重顾客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把客人当做老板看待
顾客的声音应当做老板的声音,积极予以回应。
——把客人当做朋友看待:
这样才能与顾客建立真诚的关系
——把顾客当做贵人看待:
11.考验:
人是善变的。值得信任的人,也可能会变成不能信任的。世间变数最大的,是人心,唯一的
办法,即是多方考验,证明值得信任后才给予合理的相信。
12.制衡:
对事的制衡,重在看的见的有形部分;对人的制衡最好采取看不见的无形运作。
现代工商社会讲求“整体性运作”,必须“事与人紧密配合”,构成“同心协力的一致性工作
团队”。如果缺乏彼此的制衡,造成不时的调整和补救,实在很难成事。
中国式管理在制衡方面有两个方面:
——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控制重在看得见的有形部分,注重科学化和制度化。
——其次对人的控制,更注重看不见的无形运作,不明言的制衡,能够发挥防止腐朽的功效,
又能顾及人的面子。
13.小异:
我们提倡“差不多”就是不能差太多,我们倡导“世界大同”,却不是要“世界一同”,而是
“和而不同”。大同之下有小异,尊重每个人对每件事的“小异”,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修
养。
小异就是合理限度内的误差,给予一定的弹性,但是也不可偏离太大。小异就是在组织成员
之间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维护不同的利益,在彼此不同的基础上,具有追求相同意愿的行
动。
14.预防:
中国式管理,十分重视未雨绸缪。凡事预防重于救急,必须设法防患于未然,才显得考虑周
到。
几乎大多数的决定,都是在准备不足、拿捏不准、考虑不周的情况下仓促而成的。管理者所
作出的决策,无不经过事后的修饰和美化,才显得真正高明。
任何决策,看起来都是单独的事件,实际上却是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彼此具有十分密切的
关系,牵一发足以动全身。决策者的专业素养,往往在紧要时刻,反而成为思维的束缚,把
自己引到牛角尖;或者以偏概全,看不到整体和大局。而通才的管理者,由于见多识广,能
够从不同的角度、相反的立场来观察、研判和分析,作出就当时情况来说最为合理的决定。
15.包容:
多元化是免不了的现象,如何在多元化中,作出此时此地的一元选择,这才是包容性的必要
条件。
中国式管理的标准,是“合理”。包容性的意思,是将所有想到的替代方案,全都列举出来,
安排在妥当的层次,而不加以排除。管理者的谦虚,表现在多问问题,多提疑难,而少表示
意见
多元化是必须的,因为多元是宇宙生长的动力。有多元才有矛盾,有矛盾才能产生变化,有
变化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多元是制造矛盾的动力,然而种种矛盾不能够对立冲突,以
免造成毁灭,最好是互相包容,和谐协调,因时空的变化而随时出现合理点,以维持动态的
平衡,也就是定于一的合理表现。
包容性的功能,主要在尊重所有的人,给大家留面子。
16.简易:
执简驭繁。
中国式管理主张化繁为简。但是,未经深入分析,不容易抓住重点,简易不得。所以刚入社
会的人,应该耐心学习,从繁杂中逐渐领悟,才能精准地以简易来反应。
17.交互:
上司要看得起部属,部属要对得起上司。一方面看得起,一方面对得起,彼此是相对的,成
为交互性。
《曾仕强:管理的真相》笔记
2010-07-12 21:18:24
1.真实:
——美国人求真,管理的时候注重数字,以数字来达到精确管理的目的。
——中国人更看重人,在真的里面加了善,要求人的诚信第一,信用是自己一点一滴逐渐建
立的,稍有毁坏,便很难恢复。至于具体事上,则主张留有一定的弹性和余地,主张将看得
见的和看不见得结合起来,才能够掌握全局,弄清楚真实的情况。数字只是现实看的见的部
分,而反映不出看不见得部分。
2.良善:
动机不良善,中国式管理的功效不但很小,而且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的严重后遗
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事态都经过长期的历练与考验,并不是一般人就能够一眼看出其中
端倪的。因此,立即反应实在十分危险,不如冷静下来,深一层思虑,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
道理,才不致忽然冒出自己的浅见而贻笑大方。
3.道德:
西方的管理重视制度,中国式管理重视道德,投入务求“真”,产出必须合“德”,将伦理和
道德合一,才是中国式管理的品质所在。
4.德治:
德法不足以自行,中国式管理,提升法治到德治的层次,以安人为最高目标。
德治和法治不该割裂,而该结合起来,两者原来是一回事,并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为政以德”,为政者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但在实际运作时,仍然以法制为基础,
也就是依法行事。“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管理者自身的品德修养要好,主要表现在爱人。
安人之道,就是具体的爱人措施。安人知道配合经权之道,便是法治和德治取得协调的结果。
合理合法必须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才能收到安人的效果。管理者的恭、宽、信、敏、惠,
成为能不能爱人的德目。
——恭:
恭为仪容方面的德行,“恭而不侮”,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态度,不致引起对方见侮受辱的
心情”。敬指行为方面的德行,主要表现于管理者的行为,不骄亢,不威胁,更不能粗暴。
恭不致侮人,但并不保证不受侮,此时就需要宽容,展现宽的德行。
——宽:
即宽大、宽容、宽恕。“宽则得众”
——信:
“言必信”,但是不必任何时候都守信,不管是不是具备应该遵守的条件,而只知道一味守信,
最后想守都不能守,当然成为小人。不应该守信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守,势必丧失守信的
价值,守得毫无意义。
知人才能合理地信任,知己才能够适当地调整信用的程度。
凡轻诺者必寡信,故不可轻易许诺。要不要许诺?承诺到什么程度,就要靠敏了。
——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人非生而有知,故必
须勤奋学习古老的道理,体会出新的法则,以便信守不渝。管理者要
敏,即要保持勤劳的习惯,尔后“敏而有功”,有功才能展现惠的能力。
——惠:
惠有三层意思:爱、利和恩。管理者要有爱人的心态,然后用以利人。经由利人,使人觉得
受到照顾而感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表明利即是惠。爱、利、惠中,
利为重点。管理者做出有利于同仁的决定,孔子所说的“惠则是以使人”,便能表现出来。部
属均乐于执行指令,自然同心协力,不断进步。
恭、宽、信、敏、惠合而为“仁”。仁而合义,把仁心发挥到合理的地步便是“德”。德治,
即是管理者的爱心,在法治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发挥,构成合乎人性化的管理,以求己安人也
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能是道德的工具,道德是才能的统帅。法治必须紧
紧围绕德治,才能运用自如而合理。管理者德行不良,照样可以通过制度来害人。管理者品
德不好,未能实施德治,这种法治是不能长久的。
舜语禹曰“倘汝不自矜夸,天下莫与汝争能;倘汝不事征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唐太宗曰:
“天子当自守谦恭,常怀畏惧。”
法治为基,不可不重。然德法不足以自行,立法、执法、守法者,均为人。若不重视道德,
不能做到在上者以身作则,在下者都自觉自律,可法治不可久也。中国式管理,由法治提升
到德治的层次,以安人为最高目标,原因即在此。
5.法治:
西方的“法”是显性的,一切依法办理,看起来好像法在治理,称为法治。中国的“法”是
隐性的,通常放在腹中,不说出来,以免“谈法伤感情。
亚里士多德说“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但法离不开人,立法、司法、执法、守法,都
靠人,只要是人,便有或多或少的情欲,不会完全理智。
制度只能管到例行,例外的事宜靠人去把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处理办法,就要靠人
治。
西方的法在外,法令法条法例;中国的法在内,举头三尺有神明。法律不过是最低标准的道
德,合法未必合乎道德要求的地方经常存在。中国的法是隐性的,有原则却必须适时制宜。
6.均等:
“一家公司成功,需要很多因素;但是一家公司失败,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够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当的富贵是可以追求的,不义之财莫取,当视如浮云。
企业的目标不应只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应照顾到其它各个目标,保持各目标间
的均等性。中国式管理,以均等性的精神,不偏不倚,兼顾各个方面,处处要求由情入理,
居于人道的立场。缓慢做决定
,快速执行,正是均等性的表现。
7.居中:
居中的目的,在于随机策应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压力,既不能专职强横,也不能屈膝降服。
中国式管理的居中性的三大要点:
——任何组织的领导者,都有责任创造安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真正地乐在工作,
从而持续发展。
孔子倡“温、良、恭、俭、让”,总结为“心”。无论职业性别,富贵贫贱,人人均应将心比
心。先充实自己,尔后扩而大之,推己及人,尽一己之力,为组织造福。
道家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家强调因果循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顺乎自然,佛家的忘我奉献,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人生观,成
为安宁和谐的必要条件,管理中若能融合进去,则必有大裨益。
——组织的领导人,不能有种族、性别、长相、高矮、胖瘦的歧视,应以品德和才能来知人
善用,使成员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各尽其力。
对于部属,领导者要以王道感化归附之,使之主动、自动认同,而非以霸道强迫服从。
企业不过是在共同的道德忍痛下的一群人的集合。
——组织的核心干部应该效法管仲“尊王攘夷”的精神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延续下去。
企业文化代表一家企业的居中性,有了这种坚强的共识,才能放心地融合四方人才,产生一
致的力量。
8.无为:
德行良好,是无为而治的必备条件;无为而无成,便不配谈管理。必须无为而有成,无为却
无不为,才算管理。
老子以天道推人事,孔子以人事演天道,即人事应顺应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但无为并不
是完全的无所作为,它包含三层意思:
——知人善任:
领导者的责任是提供合适的舞台,让下属好好地发挥,不必事事躬亲。知人又善任的领导,
当然无为而治。
——德行良好:
德行良好,便能顺应自然,以推及事物的原理。德行良好,是无为而治的必备条件,绝无例
外。要以德行使人心归附。
——无为而成:
无为并非无为,而是上无为下有为。
9.创新:
创新是必然的,不创新必落后。但是,新有好也有坏,新有优也有劣,必须谨慎小心,保证
好的新合优的新,才能取得进步。
管理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西方人注重不注重师承和
传统,学生往往公开反对老师,这使得其文化不是连续的。而中国人注重师承和传统,使得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
重视师承的好处是师承理论经历了千锤百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新奇却不知好
坏,成为不连续的原因,同时也成为不连续的最大杀手。
过于求新求变
,往往会忽略新中隐藏着的恶和坏,未经时间检验的新编蕴含着巨大
的风险。
10.尊客:
尊重顾客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把客人当做老板看待
顾客的声音应当做老板的声音,积极予以回应。
——把客人当做朋友看待:
这样才能与顾客建立真诚的关系
——把顾客当做贵人看待:
11.考验:
人是善变的。值得信任的人,也可能会变成不能信任的。世间变数最大的,是人心,唯一的
办法,即是多方考验,证明值得信任后才给予合理的相信。
12.制衡:
对事的制衡,重在看的见的有形部分;对人的制衡最好采取看不见的无形运作。
现代工商社会讲求“整体性运作”,必须“事与人紧密配合”,构成“同心协力的一致性工作
团队”。如果缺乏彼此的制衡,造成不时的调整和补救,实在很难成事。
中国式管理在制衡方面有两个方面:
——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控制重在看得见的有形部分,注重科学化和制度化。
——其次对人的控制,更注重看不见的无形运作,不明言的制衡,能够发挥防止腐朽的功效,
又能顾及人的面子。
13.小异:
我们提倡“差不多”就是不能差太多,我们倡导“世界大同”,却不是要“世界一同”,而是
“和而不同”。大同之下有小异,尊重每个人对每件事的“小异”,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修
养。
小异就是合理限度内的误差,给予一定的弹性,但是也不可偏离太大。小异就是在组织成员
之间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维护不同的利益,在彼此不同的基础上,具有追求相同意愿的行
动。
14.预防:
中国式管理,十分重视未雨绸缪。凡事预防重于救急,必须设法防患于未然,才显得考虑周
到。
几乎大多数的决定,都是在准备不足、拿捏不准、考虑不周的情况下仓促而成的。管理者所
作出的决策,无不经过事后的修饰和美化,才显得真正高明。
任何决策,看起来都是单独的事件,实际上却是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彼此具有十分密切的
关系,牵一发足以动全身。决策者的专业素养,往往在紧要时刻,反而成为思维的束缚,把
自己引到牛角尖;或者以偏概全,看不到整体和大局。而通才的管理者,由于见多识广,能
够从不同的角度、相反的立场来观察、研判和分析,作出就当时情况来说最为合理的决定。
15.包容:
多元化是免不了的现象,如何在多元化中,作出此时此地的一元选择,这才是包容性的必要
条件。
中国式管理的标准,是“合理”。包容性的意思,是将所有想到的替代方案,全都列举出来,
安排在妥当的层次,而不加以排除。管理者的谦虚,表现在多问问题,多提疑难,而少表示
意见
多元化是必须的,因为多元是宇宙生长的动力。有多元才有矛盾,有矛盾才能产生变化,有
变化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多元是制造矛盾的动力,然而种种矛盾不能够对立冲突,以
免造成毁灭,最好是互相包容,和谐协调,因时空的变化而随时出现合理点,以维持动态的
平衡,也就是定于一的合理表现。
包容性的功能,主要在尊重所有的人,给大家留面子。
16.简易:
执简驭繁。
中国式管理主张化繁为简。但是,未经深入分析,不容易抓住重点,简易不得。所以刚入社
会的人,应该耐心学习,从繁杂中逐渐领悟,才能精准地以简易来反应。
17.交互:
上司要看得起部属,部属要对得起上司。一方面看得起,一方面对得起,彼此是相对的,成
为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