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别妄想泡我
533次浏览
2020年08月08日 12: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心事浩茫连广宇-抟怎么读
一 教学目的指要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
1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二 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6~7页上的内容,完成练习二中的题目。
2。教学例1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共同研究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引出:
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4天编?个
然后,提问学生: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想出:要求5个人四天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启发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写出第一步算的是什么和算式。接着再问学生:再算什么?怎样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写出第二步算的是什么和算式。最后,让学生根据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综合算式。
教学第二种解法时,可以问学生:解答这道题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想出: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还可先算1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再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用线段图表示。
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并写出算式,在此基础上再列出综合算式。
如果学生写出算式5×4×16,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算理。算理明确的,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若讲不清算理,教师还应让学生用教材上的两种方法解答,防止学生只会计算,而不理解算理。
三 教学过程设计
(-)铺垫孕伏
1 练习。(卡片)
81÷27 6400÷80 16×5×4
50+25×4 7×(20十40) (25×3-15)÷5
2。应用题。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⒈
(1)出示例1:
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
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ˉ
(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形成板书:
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1个人1天编16个
l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人编?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算理。)
(5)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白处填空。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6)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
(7)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3,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
先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3台8小时铺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投影出示)
(1)每只母鸡每月下25个鸡蛋,照这样计算,-----?
(2) -----,照这样计算,3只燕子5天能吃多少只害虫?
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
四 创新思维设计
○○100÷312≮108 7○○00÷25○≯30
第6*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是:左边一题:因为312×108=33696,要使□□100÷312<108,□□100必须小于33696。所以,第一个方框里可填等于3或小于3的数,第二个方框里要根据第一个方框里填
的数确定填什么数。如果第一个方框里填3,第二个方框里可填等于3或小于3的数;如果第一个方框填小于3的数,第二个方框里可填任何数。右边一题:要使7□00÷25□>30,7□OO÷25□至少要够商31。因为7□00的方框中最大能填9,而且7900÷31可商254,所以25□的方框中可填0~4的数。因为250×31=77的、252×31=7812>7800,所以当25□的方框里填0、1时,7□00的方框里可填8、9;当25□的方框里填2、3、4时,7□00的方框里只能填9。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连除)
一 教学目的指要
1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二 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2和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10题。
2。教学例2之前,先复习连乘应用题。教师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为理解例2的数量关系做好铺垫。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一说每一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教学例2'改变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使之变成例2。启发学生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恕里的条件和问题。引出: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复习题的线段图进行比较、分析:要求每台织 粥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综述: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先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启发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先求的是哪一部分,根据
学生的回答,教师画图:
每台8小时织?米
5台8小时织160米
写出第一步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求出每台8小时织出的米数(32米)之后,再启发学生想要求每台1小时织多少米布,该怎么办,怎样在每台8小时织的米数那一段线段上表示出每台1小时织?米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原来的图改画成,并写出第二步算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板书左边形成这样的格局:
每台8小时织?米
右边并列解答过程:(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 (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最后,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解答。
订正学生的计算之后,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述: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先求5台织布机1小时织多少米布,并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线段图自己写出每步要算的是什么,并列式计算。订正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解答。
试算
"做一做"中的应用题后,可让学生分析,说一说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4。教学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第一种检验方法教师可以简单解释一下,重点教学第二种方法。教学第二种检验方法时,可以例2为例,按照教材中所说的步骤引导学生把得数作为已知数,然后一步ˉ步地逆推,看看算出的结果是不是符合原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已经算出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把它当作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想,要想算出5台织布机8小时织的布是不是160米,可先算出1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4×8=32(米)。再用32米作为已知条件,算出5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的米数,32×5=160(米)。计算结果符合原题中的已知条件: "5台8小时织160米布",说明全部解答是正确的。在这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上面检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检验的方法。 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试着自己用第二种检验方法把例2的第二种解法检验一遍。在学生检验之前,教师可先进行一定的启发指导,如提出问题:检验的第土步做什么?(把得数当作已知数。)第二步做什么?(在原题里找出与得数有关系的一个已知条件。)然后逐步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
三 教学过程设计
(-)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
3×15×20 900÷15÷20 160÷8
4×5×8 160÷8÷5 900÷20
2。出示复习题: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织布机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种)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每人一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⒉
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2。指名同学读题,对比复习题,组织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已知了什么求什么?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并形成以下线段图并板书:
每台8小时织?
5台8小时织布160米
每台1小时织?米
4。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怎样做?
5。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囹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然后 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指名
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
板演成板书:
160÷5÷8
=32÷8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7。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5台l小时织?米
5台8小时织布160米
每台1小时织?米
8。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然后自己在书上第10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形成以下板书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讨论: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第的页"做一做"。
读题,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1只母鸡1个月下多少蛋"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试算,进一步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第1、2题。
2,对比性练习:练习三第4题。
学生分步完成后提问:
第①题中3×15 3×20分别表示什么?
第②题中900÷5 900÷20分别表示什么?
3,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练习题目由各组任选一组。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第一组题目:
填空:8×5求的是----
8×4求的是 ----
160÷5求的是----
160÷4求的是 ----
第二组题目:
判断:①8×5与160÷4表示的意义相同。 ( )
、 ②8×4与160÷5表示的意义相同。 ( )
③8×5与160÷4表示的意义不同。 ( )
④8×4与160÷5表示的意义不同。 ( )
第三组题目:
连线题,
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8×4 160÷4
8×5 160÷5
8×5×4 160÷5÷4
(注意:此题并非--对应关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指明课题(板书课题:连除应用题),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
四 创新思维设计
一次竞赛中,小东的语文成绩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7分;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缋加起来是199分;数学成绩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6分。想一想:小东的哪一科成绩最高?你能算出小东各科的成绩吗?
第13页上的思考题有不同的解法:第一种解法:①107+199+196=592,得到三科总成绩的2倍。592÷2=296,得到三科总成绩。②296亠197=99!得到数学的成绩,199-99=100,得到语文的戚绩;197-100=97,得到自然的成绩。第二种解法:①199-197=2,说明数学成绩比自然成绩多2分;②196-2÷194,相当于自然成绩的2倍;③194÷2=97,得到自然的成绩;④196±97=99,得到数学的成绩)⑤199-99=100,得到语文的成绩。所以,小东的各科成绩是:自然97分,数学99分,语文100分。第一种解法比较容易,三年级小学生可以自己推想出。第二种解法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
五 课后练习设计
11 180个同学分两批参观美术展览。第一批分成5个小组,第二批分成4个小组,每组人数相等。第一批去了多少!-个同学?
12 4台碾米机3小时碾米4800千克,"台碾米机8小时碾→ 米多少千克?
第11*题的解法是:180÷(5+4)×5=1o0(人)。
第12|题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4800÷3÷4×8=3200(千克)。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一 教学目的指要
1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须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 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二 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i教学例3和例4,完成练习四第1~6题。如用2课时完成教学有困难,也可增加课时。
2。教学例3。做复习题时,可让学生先填上适当的条件,然后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先出一道一步应用题,给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人数,然后把三年级的人数,改为两个条件,再让学生解答。
教学例3时,可以从复习题引人,即凹年级的人数不直接给出,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38人"。然后可以让学生想怎样画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b使学生明确画两条线段分别表示三、四年级的人数比较好。
接着老师提出课本上的问题:"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什么?"并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确定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然后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列式解答。解答完后,再由学生复述解题过程:由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多少人;由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多少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先要知道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而这都可以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直接求得。条件较好的班级,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丨
3.教学例4。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这里先说明各修了3天,再着重说明如何表示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的米数,要强凋两条线段左端对齐才容易比。由于有了例3的基础,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是否出现不同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教师写在黑板上,共同讨论哪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种解法简便。若学生想不出第二种解法,可以结合线段图给以适当启发。如提出问题:两队各修了几天?从图上看第一段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是几天多修的?那么怎么求出每天多修的米数?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哪种解法比较简便。最后教师说明,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需要的两个条件不止一组,可以有两组。
平均每天 平均每天
第一队比 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 第二队多
修多少米? 修多少米?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多少米? 二队一共多修多少米?
并说明有些应用题的解法,不但方法可以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这样就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平时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算法。
三 教学过程设计
(-)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1)________,平均每人每天织布多少米?
(2)----- ,3台抽水机4小时浇地多少公亩?
(3)_____,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改(3)为复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
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啥条件?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1。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门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⒊(用转板出示)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题中都直接告诉了吗?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画线段
(3)根据线段图,同桌互谈:应先求吐
(4)引导学生口述,教师书写小标题,再指名板演,形成板书。其他学生把书中第14页的空白填写完整。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共274人。
(5)指出这道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3,与前两个复习题相比较,指出这样的需三步计算。板书课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让学生讨论:解答该题时,我们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总结:从问题入手,推想出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看这两个直接条件题中是不是直接给出了,如没有直接给出,再思考利用哪些条件可求出直接条件,进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算什么。
2 反馈练习:"做一做"第一题
(通过学生试算,讨论,合作学习,掌握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
3 变式练习
(1)利用转板,将例3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2)分析题意,指名学生在原例题的线段图上标注所求问题。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分步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最后集体订正。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160-114=46(人)
答:三年级比四年级多46人。
(三) 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三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 *****
**** *****
**** *****
*****
菊花 芍药花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一 教学目的指要
1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 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分为3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5,完成练习五中的第1~13题。
2。复习题可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分析一下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提问:要求什么?先要知道什么?哪个条件是直接给出的?哪个条件是没有直接给出先要求出来的?
3。教学例5时,先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加一个条件"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并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说明这就是要解决的新问题。然后让学生读题,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把例5和复习题进行比较,突出知识中新的部分。接着可提问: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让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把线段图一步一步画出来。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要先算什么?能否直接算出来,还要先算什么?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对于程度较妤的班,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类推。在提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的问题之后,可问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你能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的棵数吗?启发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参照复习题自己分步列式解答。
4。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要经常带着练,但不必要求每题都画,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的可不画。画图时,开始可由教师带着画。但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只作为教学手段,不作教学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
关于有两种解法的习题,练习中没有提出要求,但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第4题、第6题),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第6题的一种解法出现了四步,不必给学生讲解。因为题中的数比较简单,数
量关系比较明确,学生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
为了使学生更明确两步题与三步题的联系,在练习中安排了改变两步题中的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题的练习(第7题)。这道题已经给出了3个月要生产的总和,并直接给出四月、五月各月生产的件数,所以求六月要生产多少,只要从总和中分别减去四、五两月生产的件数即可。这是一道两步应用题,要把它改为三步题,只要把原题中的土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就可以了。如把"五月份生产了2199件"改为"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359件"。当然还有其他改变条件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设计
(-)孕伏铺垫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 78×4-22= 45÷(3十2×6)=
168-17×4= 100-100÷5×3= (100-100÷5)×3=
2,复习题: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x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利用转板改复习题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丁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己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出曲线。)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
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丨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苴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四 创新思维设计
在钉子板上围图形。通过3个钉子可以围几种不同的形状?通过4个钉子可以围几种不同的形状?
第22页上的思考题。通过在钉子板上用皮筋围图形,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基本性质的认识。注意题目中所说的通过3个钉子和4个钉子围图形,是指每个图形的顶点数。如果两个顶点的连线通过其他点,这样的图形不算在内。根据图形分类答案如下:
通过3个钉子: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中可能有等腰三角形,但不可能围出等边三角形。)
通过4个钉子:四边形(一般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以上每种图形,由于大小不同,可能会有很多,只要学生围出即可。
五 课后练习设计
1、 儿童玩具厂原来计划4天做9060件玩具。现在要多做120件,同样要求4天完成。这样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做多少件玩具?
2、 一辆汽车3小时行174千米。
根据上面给的条件,编成一道完整的一步应用题,再改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改成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一般的解答方法是:
9060÷4÷=2265(件)
(9060+120)÷4=2295(件)
2295-2265=30(件)
简便的方法是:
120÷4=30(件)
3、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自己编题、改题,改题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改编,如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改变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