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主义
绝世美人儿
798次浏览
2020年08月08日 18: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国最大的平原-瀑怎么读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无产阶级的迅速壮大使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理论指导。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P8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英国)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法国)昂利圣西门 沙尔傅里叶 罗伯特欧文 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
这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3 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显示”,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
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4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P30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 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 如何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 P40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有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
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7 如何理解新事物 P41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是核心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8 简述理性认识的内涵与特征 P68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9 简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P6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一是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有钱这道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二是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10 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9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的
活动的思想动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也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下两点,一是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1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1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前提。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好想吃冰棍,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12如何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P132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普通人物与历史人物,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人的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的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人物”;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1、简述马克
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2004
答: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B、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2007
答:(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2006
答:(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4、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2006
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006,2004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6、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2005
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
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何异同?2005
答:(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质原哲学叫二元论。(2)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而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到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得来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辨证关系?(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3)在如何对待真理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3.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其统治表现在:(1)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经济领域的统治。(2)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3)金融寡头还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如何通过改革对社会主义进行自我完善?(1)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是在坚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2)要坚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3)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5.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简答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6.简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P49-5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10)(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9、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P129)(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商品的二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无论对于商品消费者还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