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问题与策略
离骚译文-幼儿园中班学期总结
汉语拼音教学问题与对策(4篇)
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拼音教学疑难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从《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出发,着眼于送气与否、字母与音素的复杂对应、改写与省写规则以及声调符号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拼音教学难题。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对外汉语;教学难点
现在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1]由中国文
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制定,并于1958年经全国人大批准公
布,沿用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汉语拼音
的制定,凝聚了我国语言学家的集体智慧,它不仅是中国人学
习母语汉字发音的重要工具,同时伴随着新
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的作用也一向是非常重要的。汉语拼
音采用拉丁字母书写,其书写上的便捷,大大促进了对外汉语
教学事业的发展,当然,在漫长的教学实践
中,汉语拼音的教学也显现出了不少问题与疑难之处。笔者多
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教学实践中总
结出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以下就从《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出
发,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上所存在的一些难
点。
一、强调送气与否的对立
由于现代汉语声母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主要存在于鼻音、边
音、擦音中,数量上也仅有4个(另有1
个不成声母的浊鼻辅音),所以其他很多语言之拼音系统所看中
的清浊对立,在汉语拼音中并不存在,原来
拉丁字母中的清浊对立,转而被用于表示汉语普通话中声母送
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如b-p、d-t、g-k,
也因此使得那些母语中存在清浊对立的学习者在运用拼
音学习汉语发音时,容易将送气与否的对立自动替
换为清浊对立,从而产生语音学习上的负迁移。比如不
少初学者常将“他”读成“搭”,就是将“他”字
的声母“t”([t’])误作与浊辅音相对立的[t
],同时由于其母语中并不重视送气与否的对立,所以很
自然地将其读作不送气音。
二、某些字母与音素的特殊对应
为适应汉语语音的独特性,《汉语拼音方案》中某些拉丁字母
与汉语音素的对应也相应地较为独特。
字母c在印欧语系中多表示[s]或[k’]的音,但是在汉语拼
音中表示送气清塞擦音[ts’],看似只
有一个语音符号,实际上却表示由一个复合的发音方法(塞与
擦)所造成的音;而与拼音c形成送气与否对立
的z,在汉语中用于表示不送气的塞擦音[ts],而它
原本在印欧语系中多表示浊擦音[z]。对于那些母
语为拼音文字、习惯了看着字母读出发音的学习者而
言,z-c也是其汉语拼音学习的易错点之一。与上述
情况相似的还有以下几例:字母j、w在很多印欧
语系语言中多表示半元音,而在汉语拼音中,前者表示舌
面不送气清塞擦音,后者则主要运用于零声母合
口呼的改写。字母h用于表示汉语普通话中的舌根清擦音
[x],而在印欧语系中则多表示舌位相对靠后
的喉音[h],有些汉语初学者在发普通话的舌根清擦音[x]
时,习惯于用母语中的喉音[h]来代替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给以汉语为母语的听者造成听感上的不适,
但一般的民众又很难科学地指出形成此
类问题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者不得不注意的地方。字
母q代表汉语普通话中的舌面送气清塞
擦音,而在印欧语系的拼写系统中,这一字母或代表清舌根音[k],
或代表小舌音[q]。再如汉语拼
音中的清塞擦音ch、清擦音sh,在很多语言的书写系统中,虽然也存在
着相同的拼写
形式,但通常表示[t]和[],依照发音部位来说,汉语中的是舌尖后音,而后者用
于表示的则为
舌叶音,部位相较汉语而言更靠后一点。
三、改写与省写规则的复杂性
《汉语拼音方案》在
设计时,为了方便书写与认读,制定了不少特殊音节的改写与省写规则,虽然对
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
来说,存在一定的便利,但也给那些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带来某些困扰。
汉语拼音中唇音与合口呼
相拼时,韵头的u按规定需省略,如声母为双唇音的buo改写为bo,puo改写为
po,muo改写
为mo,声母为唇齿音的fuo也需改写为fo,但是声母若非b、p、m、f的话,却仍然要按照
原先
的拼写形式来书写,如luo、huo、guo、shuo。《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者在设计之初,考虑到唇音
声母本身就会带有圆唇的色彩,所以在与合口呼相拼时,可以相应地省略掉圆唇的韵头u。这种改写规则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拼音学习者来说不太困难,因为他们是母语使用者,发音时不会漏发这个韵头u,但
平心而论,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会形成学习时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他们碰到bo、
po、
mo、fo这样的拼写形式时,往往不记得,或者根本不知道需要增读出一个韵头u来,教师纠正
发音时他们
能理解规则,但到自己独立运用时仍然屡屡犯错。与之相似的是,iou、uei、uen这
三个复合韵母,如果
前面不与任何声母相拼合,也即当它们自成零声母音节时,按照零声母音节的改写规
则,要相应变为you、
wei、wen,认读这三种变化后的形式并不太难,但是这三者与其他声母相
拼合时,却要省写掉中间的字母,
变成iu、ui、un。笔者见过很多汉语初学者容易把iu和ui当
成双元音来读,而面对un,很多留学生更是
一筹莫展,每次发音都需要教师提醒。撮口呼的ü([y]
)也是麻烦重重,因为这个ü的书写形式在英语、法
语、俄语中都不存在,西班牙语中虽然有ü,但是与
汉语的用法并不相同,只有德语中的ü与汉语相似,所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们用了各种方法来规避ü
的使用,也即用各种省写与改写来避免ü的实际出现,如
与声母j、q、x相拼时,ü上两点省去,写作
ju~、qu~、xu~,零声母时则在前面加写一个y,变为yu~
的形式。这样一来,就造成汉语拼
音系统中ü与u的多重变换,字母u在汉语拼音中或表示后高元音[u],
或代表前高元音ü([y])
,在gun、kun、hun、lun中是[u],在jun、qun、xun、yun中又成了ü([y])。
原本的设计初衷是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书写者更轻松省时,但却因为规则的复杂多变,反而造成了第二语言
学习者的额外负担。此外,ung改写为ong,au和iau改写为ao与iao,当初方案的制定者
主要考虑到手
写体中u与a易混,为避免使用者书写时误将ung写作ang,au写作an,是以做了
上述特定的改写规定,
但是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误写倒是其次,过多的改写规则误导了第二语言学习
者不能见字读音,反而
平添了学习与使用上的重重困难。
四、字母符号与音素的多重对应 <
br>由于拉丁字母数量有限,无法完全代表汉语语音系统中的音素数量,因而《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音
符号与其所实际代表的音素并非唯一对应,叶军将其称之为“字母兼职”[2]。笔者总结《汉语拼音方案》<
br>中一个字母符号与多个音素对应的易混情况如下:
(一)字母e可表示[e]、[ε]、[γ]
、[],分别涉及前半高、前半低、后高和央中四种不同
的舌位,母语使用者能感受到很大的音感差异
,也是外国初学者们需要强化训练的难点所在。
(二)字母i可表示舌面元音[i]及舌尖元音[]、
[]。这三个音的分布情况不同,舌尖元音[]和
[]仅分别与舌尖前音z、c、s及舌尖后音zh、c
h、sh、r相拼,而舌面元音却不能与这两组声母相拼合。
母语使用者能自然切换这几种拼合,但外国
初学者就会感到吃力。
(三)字母a可表示[a]、[A]、[ɑ]、[ε],四者分
布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其中前三者都属于低
元音,而最后一个[ε]是半低元音,舌位相对更高。虽然语
言学界从历史和对立分布出发,将这四个音
素都归纳为同一音位a的四个条件变体,但从听感差异而言,
处于半低位置的[ε]与其他三个前a、央
a、后a的发音是相差较远的,很多留学生会把jian、q
uan这类音节中的“a”视为低元音a来读,有些已
经学习了很长时间汉语的留学生仍然会犯相同的错
误。其实如果将ian、üan设计成ien、üen,或者另立
一个新的符号形式,可能会更接近实际
发音,也更易认读。汉语音节中的韵母部分,其组合结构为“韵头+
韵腹+韵尾”,其中韵头和韵尾并非
必有,且这二者的开口度和音长也都小于韵腹,但汉语拼音的线性设计
无法体现出这种发音特性,此外,
汉语韵母若采用了“韵头+韵腹”或“韵腹+韵尾”的组合,很容易在形
式上引起非母语学习者的误会,
将其视之为双元音,例如汉语的ai就完全不同于某些语言中的ai,前者
的a是韵腹,i是韵尾,a的
开口度、响亮度大于i,音长也比i长,韵尾i甚至发音不甚清晰,仅表示从
韵腹向i的收尾趋势。而如
果将ai视为双元音的话,则后一个音素i是能够清晰听见的。与之相似的还有
ou,这个韵母也是由韵
腹o与韵尾u结合而成的,u作为韵尾仅表示韵母最后的滑动方向,与某些语言中
的双元音ou并非同类
。遗憾的是,《汉语拼音方案》未能将汉语韵母的这种结构特性展现出来,汉语初学
者们容易犯下偏误。
以上就是同样采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系统与其他语言的语音系统,在符号书写形式
上所展现出来的错综
复杂的情况,它们给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拼写系统的语言学习者带来了诸多
烦恼,也恰恰是值得
对外汉语语音的教学者、研究者时刻留心与注意的。王晶曾指出:“方案并不只是为了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
通话用,也给全世界希望学习普通话的人带来了便利。只是方案按照中国的音位设计,
本国人在语感上更
加容易接受,对不造成对立的音素差异不敏感。而外国人则能感到音素的细微区别,更
加注意拼音的准确
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