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

别妄想泡我
684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01: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临淄中学-加薪申请书范文


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
——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问题系列谈之一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难点之一,就是北京老城区街巷的尺度问题。随着近年来城市
的快 速发展,新建高楼鳞次栉比,人口不断膨胀,特别是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使得旧城区
内的街巷不堪重负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原有的街巷尺度本不是为机动车辆而
设计的。
解决问题 的简单办法有两个:一是为满足交通量的需要拆房扩路;二是保留旧城街巷原
有格局,限制机动车进入。
从目前情况看,以上两种办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北京
旧城街巷 尺度的历史及其现状,分析其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从而探索出一种切合实际的解决
问题的方法。

1 北京旧城街巷现状
二环路以内地区的几条城市主干道经过多次翻修 ,早已不是原来的尺度了。如最宽的长
安街规划红线为120米,实际道路宽度最宽为56米,最窄为3 2米。而城区内大多数街道虽
经几次翻修,其宽度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西四北大街规划红线为70米 ,现状道路宽只
有15米;景山前街规划红线为45米,道路宽仅为13米。
特别是北京的 胡同,建国以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比较规整的胡同空间,
建筑到建筑之间的距离为 6米左右,道路宽度只有2~3米,有些胡同甚至更窄。如前门外
大栅栏地区钱市胡同只有0.8米宽, 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胡同中随处可见搭建的临时建筑,
逐步侵占了公共空间,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胡同变 得曲曲弯弯,更加狭窄。
就是这样的道路系统联系着众多的平房、四合院,形成了北京高密度、低容积率的特殊城
市景观。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北京的平房四合院保护区是保留这种胡同现状道路系统,还是保< br>留历史上某一时期胡同的尺度呢?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证历史上北京街巷的尺度,并以此为
依据, 分析胡同的演变过程,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平房四合院及胡同的保护办法。

2“匠人营国”—— 历史上的城市街区规划

北京旧城格局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 刘秉忠规划元大都时代,元大都的规划及其建造考


虑了北京地区地形的特殊情况,虽然没 有完全按照“匠人营国”的规制进行,但是受《周礼·考
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 的。

《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 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
涂五轨”。文中的“涂”即道路的意意,“经涂”指东西向主干道,“纬涂”指南北向主干
道,“环涂 ”指环城干道,“野涂”指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古代道路宽度以马拉
轿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 “轨”为单位,与今天的“双车道”或“三车道”说法类似。
据《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记载“一轨 为八尺”,周朝的“尺”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市尺”
单位小,一周尺为23.1厘米(约合0.7市尺) 。当时城市东西向干道宽为“九轨”,即东
西主干道宽不超过16.5米。这个尺度与原阜内大街和西四 北大街的尺度基本吻合。环形干
道宽为“7轨”,约合12.9米。城外干道宽为“五轨”,只有约9米 。

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 国宅”
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
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
的“闾里” ,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
“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 的地方。“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据《周礼·量人》记
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 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
侧便道,胡同宽应为7~9米左右。这个尺度相 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
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宽一些。

3 北京胡同尺度的演变
如果把元、明以来北京市区地图加以比较 (见侯仁之《北京历代地图集》),我们会发
现从元代至清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胡同形状变化并不太大 ,只是多了一些枝叉,表明“闾
里”体制在逐步细化,人口密度增加不大。民国以后,胡同的宽度明显变 得狭窄,出现了更
多的枝叉,表明人口密度增长较快,许多新建房屋“见缝插针”,甚至逐步挤占胡同道 路两
侧的公共空间,按我们今大的话说,就是盖了许多“违章建筑”。
这一方面反映出政治 体制的演变,由于封建帝制统治时期等级制度森严,房屋建造得较为规
整,旧城内多数地区,特别是较高 级住宅区大体上保持了“闾里制”。民国以来,章纪废驰,
封建帝制己不复存在,身份不再是划分居住区 的依据,因此,胡同里商贩与达官隔壁,平民
与贵戚为邻也就屡见不鲜了。
特别是民国时期 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体制的更迭和封建贵族的没落,许多昔日的高级
住宅也因年久失修而衰败,加 上大量城市贫民的涌入,胡同的“闾里”制度完全崩溃。除少
数几个胡同外,多数胡同尺度己面目全非, 而且胡同越来越狭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居民
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今天,现有胡同尺度更是不能满足 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了。


如果说目前一些胡同的尺度已经不适宜现代人 的生活方式,那么,21世纪的胡同在城
市中应如何定位呢? 我们知道,胡同与四合院是形成北京古都 风貌与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
部分,胡同与四合院必须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内成片地加以保留。胡同太窄了不 行,净空小于
5米的胡同埋设各种市政管线十分困难,汽车难于通过。胡同太宽了也不行,过宽的胡同也
就丢掉了历史风貌的尺度感,将不成其为胡同。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平安大街改造工程。平 安大街的改造对于疏通老城北部交通干道是必要
的,也是成功的。由于该大街原来的宽度只有12米左右 ,规划红线控制宽度为70米。虽然
这次道路拓宽到了34米,但在道路两侧建造的仿明清式建筑多为一 层或两层的平房,其高
度与该大街的道路宽度不成比例。因为当建筑高度与道路(包括人行道)宽度之比 接近1∶10
时,明清风格的建筑也就失去了其古朴、亲切的感觉。

因此 ,我认为除了交通干道之外,北京的一些胡同,如西四北平房区内的部分胡同可以
考虑做到8~10米宽 。如果为8米宽,那么路板可以做到4.5~5米,除去可以埋设上下水,
煤气管道及电缆外,还可以保 持自行车及一条单向行驶机动车道(停车问题另行解决);如
果胡同宽度为10米,那么路板可以做到6 .5~7米,机动车双向也勉强可以通过。
当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对于胡同中的穿行车辆必须加 以限制,如只允许本区住户车辆进
入,拒绝过境交通等。胡同宽为9米左右也符合“匠人营国”制度中“ 闾里”的尺度,把胡
同恢复到最合理的尺度,而所拆除的大多是以后陆续建设的违章建筑。这种以最小的 改动,
最大限度地保留胡同和四合院传统风貌的办法,还是比较理想的。

4 结语
如果说胡同是形成北京历史文化风貌的一个特色,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看什么样的胡
同才真正反映了北京的历史风貌,或者说反映出了哪个时期的北京历史风貌。显然,那种贫
民窟 式的“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过于狭窄、拥挤的胡同,不能代表北京的历史风貌,
也不是我们要保 留的对象。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要在妥善保护古都风貌及文物古迹的同时,要逐步< br>成片地改造北京旧城。因此,对于北京老城区胡同的改造,应该在审慎的前提下,弄清北京
旧城胡 同的原始状态,从其发展演变及将来人们生活的需求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探索出一
套北京胡同居住区保 护、改造与发展的方法。


高毅存

未来的桥-2020假期安排时间表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作风建设总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数线-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中国记者节-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


广州中考招生网-大学四年自我鉴定


天津留学-申诉书范文


二十四孝图故事-河南教育考试院


听后感-达州市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