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余年寄山水
703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01: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竞选劳动委员演讲稿-公司贷款申请书范文


汉代: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为迎合王莽在政 治上的需要,征集通晓天文、乐律的学者百余人,度
历代度量衡制度,经过总结归纳,分别整理成审度、 嘉量、权衡各篇(后收入《汉书·律历志》),
首次明确规定度量衡以黄钟为标准。成为我国古代度量衡 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
而审度、嘉量、权衡的最小单位即为禾本科的黍,黍多为椭圆形,平滑有光泽 ,有白、黄、褐
色三种,我国北方栽培较多,供食用或酿酒。
1、审度:
《汉书· 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
者,一黍之广度 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 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
分,长十丈。„„职在内宫,廷尉 掌之”。
根据出生汉代新莽文物测量所得每尺长分别为22.9、23.5、24cm,平均为24. 466cm,东汉后期尺
度略有增长,一尺约23.5cm。-《中国古代度量衡》
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一粒宽度相当一分之长。100粒宽度为一尺。
2、嘉量:
《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
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
为斛, 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
耳为合、龠„„ 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1200粒容量为一龠为10ml。二龠为一合。-《中国古代度量衡》
3、权衡:
《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 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12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 为石。„„
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作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 。
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根据出土文物秦、西汉时期秤相当于今天的等臂式天平。西汉之后, 转为不等臂的杆秤秤砣-《中
国古代度量衡》
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1200粒重量为7.4g,一斤为236.8g。一两为14.8g。
以上资料出于《中国古代度量衡》,丘光明。商务印书馆。
根据《中华本草》禾本科=黍米Panicum miliaceum L. Sp. Pl. cd,其谷粒测量记载:长约为3mm,
如此依椭圆形计算体积:
体积:3*2.3*2.3*π6=8.31mm
3

10ml1200粒=0.00833ml粒 ∵1ml=1cm
3
,∴0.00833ml粒=8.33mm
3

根据现代实物所算,其审度、嘉量换算是正常的。权衡根据丘光明测算其审度、嘉量正确来
看,重要也 是正确的。
以后朝代:见列表。
2、唐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根据唐代官方银铤为单位:一两=41.2克;一铢=1.716克 1文=4.1184克。
据《旧唐书》载: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黍,为一文(钱),积十文重一两。
3、宋:一斤=632克。
4、元、明、清代: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一两 =37.3g;一钱=3.73g,一分=0.373g,一厘=0.0373g,一毫=0.00373g;一 斤=596.8g



汉代剂量 十六两 克制 出自
一两 一钱 3克 伤寒论讲义
一升 六钱至一两 18-30克 伤寒论讲义
一方寸匕 二钱至三钱 6-9克 伤寒论讲义
一钱匕 五分至六分 1.5-1.8克 伤寒论讲义


药剂学-南京版 一两 0.5165市两 25.82克 西汉 0.4455市两 22.27克
一升 0.34市升 西汉 0.20市升

新莽

东汉

魏晋

新莽东汉
一尺 0.8295市尺 27.65厘米 秦代西汉 0.6912市尺 23.04厘米 东汉 0.7236市尺 24.12厘米 魏晋
一升 0.3425市升 342.5毫升 秦代西汉 0.1981市尺 198.1毫升 东汉 0.2023市升 202.3毫升 魏晋
一两 0.52市两 16.14克 秦代西汉 0.45市两 13.92克 东汉魏晋

中医治法与剂:秦汉晋一两约15克

浙江省《西医学中医组》东汉一两约4钱4分半(1973年版,故为16两)
1钱=3.125克 4钱4分半=13.9克

方寸匕考证:
按《本草经集注》“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如此考:汉代一尺为23.5cm,一寸约为23.5mm。
从理论上算,抄散不落一般呈正 方锥体,那么按正方锥体算:2.35X2.35X2.353=4.326cm
3
=4.32 6ml
至于现在普遍遵从的2.74ml,是不符合事实。































国家
齐国
邹国(鲁国附近)
楚国
魏国

赵国
韩国
东周

燕国
中山国

秦国
西汉

新莽
东汉
三国魏国
三国东吴(蜀国)
晋朝
南北朝(北魏)
北周
东魏(北朝)

1斤 245克

1斤 222克

1斤 220克

1斤 400克

1斤 220克



10黍1铢,6铢1分,4分1两,16

梁朝
两1斤
1L 600ml
1斤
660g
隋朝 1尺
1L 600ml
1两
42.5g
唐朝 1尺
680g
1斤
1大斤=3小


10钱1两
1L 702ml
1斤
660g
宋朝 1尺

2斛1石 10分1钱
1L 1003ml
1斤
610g
元朝 1尺
1L 1035ml
1斤
597g
明朝 1尺
1L 1035ml
1斤
597g
清朝 1尺
1L 1000ml
1斤
500g
民国 1尺
《汉书·律历志》所载的五衡(铢、两、斤、钧、石)单位制,应该始于战国后期。p
容量
1L 205ml
1L 200ml
1L 224ml
1鼎
7180ml


1L 168ml
1L 200ml

1鹕
177ml
1L 180ml

1L 200ml
1L 200ml
2仑1合,10合
1L,10L1斗,10
斗1石

1L 200ml
1L 204ml

1L 200ml



1镒

1斤
1镒
1斤
1斤

1捋
1冢

1石
1刀
1斤
1斤
重量
370克

250克
306克
245克
251克

1164克
23.3克

9614克
12克
253克
252克





20两=1镒









长度







2.31cm
1寸




23.1cm
1尺
23.1cm
1尺
10分1寸,10寸1
尺,10尺1丈,10
丈1引

23.1cm
1尺
24.3cm
1尺

24.2cm
1尺
27.6cm
1尺
29.2cm
1尺
30cm
1尺

26.6cm
30.6cm


31.4cm

35cm
24.5cm
32cm
33.3cm
1仑12铢,2仑1两,16两1
斤,30斤钧,4钧1石


汉代: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为迎合 王莽在政治上的需要,征集通晓天文、乐律的学者百余人,度
历代度量衡制度,经过总结归纳,分别整理 成审度、嘉量、权衡各篇(后收入《汉书·律历志》),
首次明确规定度量衡以黄钟为标准。成为我国古 代度量衡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
而审度、嘉量、权衡的最小单位即为禾本科的黍,黍多为椭圆形,平 滑有光泽,有白、黄、褐
色三种,我国北方栽培较多,供食用或酿酒。
1、审度:
《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
者,一 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而五度审矣。其 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
分,长十丈。„„职在内 宫,廷尉掌之”。
根据出生汉代新莽文物测量所得每尺长分别为22.9、23.5、24cm,平均 为24.466cm,东汉后期尺
度略有增长,一尺约23.5cm。-《中国古代度量衡》
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一粒宽度相当一分之长。100粒宽度为一尺。
2、嘉量:
《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
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
为斛, 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
耳为合、龠„„ 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1200粒容量为一龠为10ml。二龠为一合。-《中国古代度量衡》
3、权衡:
《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 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12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 为石。„„
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作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 。
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根据出土文物秦、西汉时期秤相当于今天的等臂式天平。西汉之后, 转为不等臂的杆秤秤砣-《中
国古代度量衡》
以上方法取中等大小的黍横排,1200粒重量为7.4g,一斤为236.8g。一两为14.8g。
以上资料出于《中国古代度量衡》,丘光明。商务印书馆。
根据《中华本草》禾本科=黍米Panicum miliaceum L. Sp. Pl. cd,其谷粒测量记载:长约为3mm,
如此依椭圆形计算体积:
体积:3*2.3*2.3*π6=8.31mm
3

10ml1200粒=0.00833ml粒 ∵1ml=1cm
3
,∴0.00833ml粒=8.33mm
3

根据现代实物所算,其审度、嘉量换算是正常的。权衡根据丘光明测算其审度、嘉量正确来
看,重要也 是正确的。
以后朝代:见列表。
2、唐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根据唐代官方银铤为单位:一两=41.2克;一铢=1.716克 1文=4.1184克。
据《旧唐书》载: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黍,为一文(钱),积十文重一两。
3、宋:一斤=632克。
4、元、明、清代: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一两 =37.3g;一钱=3.73g,一分=0.373g,一厘=0.0373g,一毫=0.00373g;一 斤=596.8g



汉代剂量 十六两 克制 出自
一两 一钱 3克 伤寒论讲义
一升 六钱至一两 18-30克 伤寒论讲义
一方寸匕 二钱至三钱 6-9克 伤寒论讲义
一钱匕 五分至六分 1.5-1.8克 伤寒论讲义


药剂学-南京版 一两 0.5165市两 25.82克 西汉 0.4455市两 22.27克
一升 0.34市升 西汉 0.20市升

新莽

东汉

魏晋

新莽东汉
一尺 0.8295市尺 27.65厘米 秦代西汉 0.6912市尺 23.04厘米 东汉 0.7236市尺 24.12厘米 魏晋
一升 0.3425市升 342.5毫升 秦代西汉 0.1981市尺 198.1毫升 东汉 0.2023市升 202.3毫升 魏晋
一两 0.52市两 16.14克 秦代西汉 0.45市两 13.92克 东汉魏晋

中医治法与剂:秦汉晋一两约15克

浙江省《西医学中医组》东汉一两约4钱4分半(1973年版,故为16两)
1钱=3.125克 4钱4分半=13.9克

方寸匕考证:
按《本草经集注》“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如此考:汉代一尺为23.5cm,一寸约为23.5mm。
从理论上算,抄散不落一般呈正 方锥体,那么按正方锥体算:2.35X2.35X2.353=4.326cm
3
=4.32 6ml
至于现在普遍遵从的2.74ml,是不符合事实。































国家
齐国
邹国(鲁国附近)
楚国
魏国

赵国
韩国
东周

燕国
中山国

秦国
西汉

新莽
东汉
三国魏国
三国东吴(蜀国)
晋朝
南北朝(北魏)
北周
东魏(北朝)

1斤 245克

1斤 222克

1斤 220克

1斤 400克

1斤 220克



10黍1铢,6铢1分,4分1两,16

梁朝
两1斤
1L 600ml
1斤
660g
隋朝 1尺
1L 600ml
1两
42.5g
唐朝 1尺
680g
1斤
1大斤=3小


10钱1两
1L 702ml
1斤
660g
宋朝 1尺

2斛1石 10分1钱
1L 1003ml
1斤
610g
元朝 1尺
1L 1035ml
1斤
597g
明朝 1尺
1L 1035ml
1斤
597g
清朝 1尺
1L 1000ml
1斤
500g
民国 1尺
《汉书·律历志》所载的五衡(铢、两、斤、钧、石)单位制,应该始于战国后期。p
容量
1L 205ml
1L 200ml
1L 224ml
1鼎
7180ml


1L 168ml
1L 200ml

1鹕
177ml
1L 180ml

1L 200ml
1L 200ml
2仑1合,10合
1L,10L1斗,10
斗1石

1L 200ml
1L 204ml

1L 200ml



1镒

1斤
1镒
1斤
1斤

1捋
1冢

1石
1刀
1斤
1斤
重量
370克

250克
306克
245克
251克

1164克
23.3克

9614克
12克
253克
252克





20两=1镒









长度







2.31cm
1寸




23.1cm
1尺
23.1cm
1尺
10分1寸,10寸1
尺,10尺1丈,10
丈1引

23.1cm
1尺
24.3cm
1尺

24.2cm
1尺
27.6cm
1尺
29.2cm
1尺
30cm
1尺

26.6cm
30.6cm


31.4cm

35cm
24.5cm
32cm
33.3cm
1仑12铢,2仑1两,16两1
斤,30斤钧,4钧1石

节约用电的广告语-面试要求


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志愿填报系统


我身边的活雷锋演讲稿-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我身边的活雷锋演讲稿-村支书先进事迹


广西艺术学院地址-花泥画


我的烦恼500字-四川大学招生网


让我飞-英语读后感200字


北京恭王府-建设施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