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马克思教材的思考题答案

绝世美人儿
629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03: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情人节祝福语简短8字-海南省华侨中学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①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它以事实为 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②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
说;
④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⑤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教授发起, 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
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 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
征询。一个月下列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 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这些评选结果对你有何触动和启发?请详细 了解评选情况,从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中深入认识马克思。
3. 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 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
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
没有 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
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
的问 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
思主 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 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
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 一
的本源,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
发展 的, 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
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
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人的实践
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 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
下, 正 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 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 以取得
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6. 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在北京全球移
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他提出:“人类须警惕人工智能发展 的威胁。因为人工智
能一旦脱离束缚,就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而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 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


争将被取代。文明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我相信,生物 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
没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工智能 并被超越’这一原则。但我们并不确
定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 很可能被它毁灭。”请思考这段话,谈
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 控制论
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 智
能。
(2) 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电脑可以代替甚
至超 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
它的产生 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 物质决定意识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③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7.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重要
性。
(1)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 同的
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 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
有条 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
有离开个 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不
断前进。因此,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我们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8. 依据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第二章
9.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
是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
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0.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
面. 但是, 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 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
性, 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 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 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 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
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 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能对制度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经济领域创新提供能动的反作用, 必须不断加强理论
创新工作.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与时俱进, 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
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从中得出新的结论, 提出新的观
点, 发展新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 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即一要坚持, 二要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是客观真理, 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 从这
个意义上说, 马可思主义是绝对真理. 因此, 必须坚持,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要反对否定马可思主义的
错误倾向. 这种观点怀疑和否定马可思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因此, 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
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这说明, 马
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
11.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
决 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生
活 烙印。”请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第三章
12.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 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3.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 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
(1)客观依据: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 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
②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 建筑长
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 要求,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 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 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 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
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
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工程序
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4.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 ”等,谈
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定发展依靠人民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发展的根
本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他们中间蕴藏 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只有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才能使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
于民、问计于民,发展才能始终保持正确航向 、符合客观实际;只有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
展道路,以制度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 社会治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才能
汇聚起最为广泛的共识和最为磅礴的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我们定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开创发展新局面,开创美好新生活,续写新的光荣与梦想。
15.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答:(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⑤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⑥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2)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基本原理 。
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
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 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 目标。

16.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 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 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
第四章
17.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① 18. 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矛盾与社会矛盾
之间的矛盾?
②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社会矛盾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③ 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如果交换不成功,制造商品的的具体劳动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抽象劳动就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④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二者的矛盾又形成了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另外,如果生产者的
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让生产者在竞 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破产。这显
然又形成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具 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与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 的本质:①资本是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的关系;②资本是
物的 外壳掩盖着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能够支配工人劳动;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资本的共性包括:(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值,(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
以 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条件。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机器等,但这些物本来并不是资 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其所有
者作为价值增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 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关系,即资本
的所有者剥削资本雇用者之间的关系
20. 运用历 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运动的必然 产物 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
济的大混乱. 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来说的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
各种原因 ,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
机.经 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了.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
可 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r>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故称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后来,还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 —1933
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 本主义基本矛
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21.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是囿于“钱主”的民主,迷于“ 游戏”的民主,止于“选举”的民主。你如何看
待这种说法,为什么?

第五章
22.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 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
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 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
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 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
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 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
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 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
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 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23.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垄断 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有别于私人垄断资本,
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其直接掌握的国 有垄断资本和国家经济机构,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活动,调节社会的再生
产过程,履行国家组织经济的职 能。
所以,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是一种新的垄断资 本主义的
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 资本主义的
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的出现没
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24.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1)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 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
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 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
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金融全球化;
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 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也 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③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③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2)对待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正确态度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


“以文明交流超越 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
加开放、包容、 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5. 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试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
地 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 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
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
3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
大公 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
动方 式的转变;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 市场机制相辅相
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 生了变化,金融
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 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 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
中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而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6.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的理解:
1)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③资本主义 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保护和完
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资本主义的自身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


(2)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②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当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
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六章
27. 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
28.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2,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相互关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
1、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说。
3、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学说。
4、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
三、正确掌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
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要与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
2、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代表作与研读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代表作相结合。
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与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相结合。
4、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尤其要紧密联系实际。
29. 请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谈谈为 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其他的
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 br>②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③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
④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⑤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⑥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⑦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⑨社 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
步,并 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 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次上,就
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怎样创 造性地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
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 是一种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独
立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不是就本质层次说的,而是就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而言的。
形象地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科 学社会主义生出来的“流”。科学社会主义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 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 请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 贡献。答: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
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 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
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案。
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复苏,并出现区域性强劲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 社会主
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
取得的成功。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 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人新时代,使世界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 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在展 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
立场上, 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 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
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 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 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
揭示 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 p>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 确理
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 规律
把握的基础上的。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
础上 提出的。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未来 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
方法 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
出发 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
形态 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未来社会
的基 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
是继 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
但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
在 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
力 量,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 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
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 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
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 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1马克思和
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 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恩格斯认
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 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
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 幻想。经典作家们论述表明,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
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 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 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
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 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第一问参考答案:
共产主义 的实现是客观必然和主观追求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它是客观规 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先进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觉追求的结果。
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
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现实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
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 力奋斗。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
活动的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 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
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 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也是全人
类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第二问参考答案:
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 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同家所经历的社会主
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 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
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 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因而,
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 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共产主义只有 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也有赖于现 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 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也需
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 在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后,也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最后
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 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
“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
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 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
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 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 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 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
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 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
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 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第一,他们不 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共产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
导下的共产主义运 动;另一方面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当然,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彻底实现,是需要
经过若干代人的不 懈努力的,是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但是,作为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
运动,作为一种亿 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则是一点也不“渺茫”,而是实实在在地、
每日每时地存在 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
一伟大理想,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诸如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每向 前发展一步都意味着向共产主义靠拢一步。今天,我们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伟大的共产主
义运动的具体体 现和组成部分。
第二,他们割裂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互不 相干。因此,
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共产主义运动不仅在全世界,在中国早已存在,而且已经取得 了显著成果,
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并 取得重大发展,
从而使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人民从被压迫和 被剥削的旧制度
下解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主 义制度的不断完
善以及社会道德水准和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向前推进,共产主义理想逐渐在深入人心。
第三,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曲折和困难。马克思主义认识现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暂时的


困难。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人民生活得到了不断改善。人们才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前 途和希望。
只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就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 社会主义道
路勇往直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
分析评论这观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
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 2)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我们一方面,要胸怀远大理想,知道我们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从现实出发,为当前的事业而奋
斗。必须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割裂二者的关系,走向任何一个片面都是错误而有害的。
理想是指引 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的社会理想 ,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 同理想,而且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因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所
以不讲共产主义就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不讲共产主义, 共产党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因为共产党的思想
体系和最终目标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 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回避共产主义
的问题,不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因而那种以我们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由认为只能讲树立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 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是把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对立起来,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割裂开来了。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和 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实际行动中。当前,为实现共 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要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高 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
懈努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 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确立和追求自己
的人生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 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马克思恩
格斯正是经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
展望人类解放的光辉前景,形成了他们 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共产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更
美好的社会制度一定能实现。它不是基 于良好的主观愿望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
然逻辑。
对于实现共产主义 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用马克思
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 脑,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
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 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实际行动中。共产 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
则已熔铸于我们的实 际生活中。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
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 想结合起
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新人。


过年喽-自费出国留学费用


辜鸿铭-运城中考分数查询


描写春天的好句-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


金芝荷-宋茜吧


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郑州一中网站


吉林省二本分数线-丁克家族是什么意思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宣传工作总结


团队精神正能量的句子-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