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和BIPAP的区别

萌到你眼炸
521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05: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恩节的ppt-纽约大学排名



BiPAP & BIPAP
先哲曾经说过:世界就是由矛盾组成的统 一体,不得不承认,这个论断,在
机械通气领域基本也是靠谱的。复张--过度膨胀,PEEP--血流 动力学,纠正缺氧
--氧中毒......似乎呼吸治疗就是在种种的矛盾之中寻找平衡。而其中最根本 、最
重要的矛盾,个人认为应该就是机械辅助与自主呼吸之间的矛盾了。
病人的自主呼吸不能 维持了,才需要机械通气的辅助支持;但在机械通气的时
候,最好又能尽可能保留和促进患者的自主呼吸 能力。你说,这不是强人所难、
吹毛求疵么?没办法,谁让咱干这一行呢?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 难也要
上那到底有没有办法让这一对矛盾和谐共存呢?现在看来,似乎是有的,它就
是双水平气 道正压通气--BIPAP。
话说得好象缺乏点底气,不着急,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这位“善变”的人物......

一、万变不离其宗----BIPAP的工作原理
初次接触BIPAP的人,往往会感到一种 疑惑: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为什么
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个吹风机,可实际上却是刮胡刀呢?确实,B IPAP给我的
第一印象就是“变”,根据不同的设置、不同的病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但
是只要搞清楚它的工作原理,就会发现其实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先看看老前辈给BIPAP的定义, Benzer等的描述是:让病人的自主呼吸在双压
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气道压力周期性的在高压力和 低压力两个水平之间转换,
每个压力水平均可以独立调节,以两个压力水平之间转换时引起的呼吸容量改 变
来达到机械通气辅助的作用。
这话容易理解吗?老实说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颇有种把 书扔出窗口去的
冲动,完全处于晕菜状态,所以还是试着用我的方式来解读这个定义。其实我们
可以拿最基础的压力控制通气作为对比,在PCV模式下,只要我们设置了
PEEP,那么整个通气过程 中就存在两个压力水平(PC和PEEP),而且气道
压力周期性的在高压力(吸气时的PC)和低压力 (呼气时的PEEP)之间转换,
病人能够得到多少潮气量或者说通气辅助是由这两个压力转换时的差值 (PC
above PEEP)产生的。与BIPAP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PCV模式下患者的自< br>主呼吸是无从发挥的,在高压相(也就是吸气相)患者如果出现吸气是无法得到
额外的流量支持的 ;在低压相(也就是呼气相)患者如果有吸气则会触发另外一
次辅助通气。而BIPAP则能够固定高压 相和低压相的时间(Thigh和Tlow),
并且允许患者在这两个压力水平上自主呼吸,这就是它的 工作原理。
从对BIPAP定义的解读可以看出,不管它用的是什么名字,其本质与PCV一样,还是一种压力限制,时间切换的通气模式,去年全国重症会上来自宝岛的杜美莲
老师就把它直接归入 到P-SIMV中去了。只是由于自主呼吸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余
地比较大,使得BIPAP看起来更像是 多种压力目标型通气模式的总合,因此也
被称为“万能模式”。
“万能”到底体现在哪里?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患者处在不同强度的自主呼吸状态以及不同参数设置下的通气情况。
1. 如果患者完全 没有自主呼吸,那就如同第一道波形,就是传统的压力控制通
气PCV(图中CMV的含义是Contr oll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控制通气)
2. 如果患者的自主呼 吸只出现在低压相,那就如同第二道波形所示,实际上是
P-IMV(当然现在实际应用的BIPAP模 式都存在同步功能,所以也就是P-SIMV,
也可以叠加PSV)
3. 如果患者的自主呼 吸能够同时出现在高压相和低压相,如同第三道波形所
示,此时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所说的“双水平气道 正压通气”BIPAP,如果此时高
压时间设置的明显长于低压时间,那就用另外一种特有的名字称呼它 ---气道压力
释放通气APRV(在欧洲有时候BIPAP和APRV是可以通用的)
4. 如果患者有稳定的自主呼吸能力,而我们又将BIPAP的高压水平和低压水平
设置一致,如同第四道波 形所示,就成了常见的CPAP模式,这种情况往往见
于用BIPAP模式脱机的最后阶段。
从右边的示意图可以看到,从上到下,患者的做功在逐渐增加,而机器的做功则
相应减少,模拟出了病人 从完全控制通气到完全自主呼吸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为
什么把BIPAP称为“万能模式”的原因。
二、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BIPAP和BiPAP的区别
看过《圣斗士星矢》的朋友一定对双子座的两位黄金圣斗士--撒加和加隆印象深
刻,几乎一模 一样的外表下面跳动着两颗完全不同的心,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
BIPAP和BiPAP这两个概念身上 ,由于“长相”过于相似,两者往往非常容易混
淆,甚至在一些专业书籍上也经常张冠李戴,这也使得“ BIPAP和BiPAP有什么



区别”成为呼吸治疗领域出镜率最高的问题之一。
BIPAP的中文名字叫做“双水平气道正 压通气”,而BiPAP的中文名字则叫做“双
相气道正压通气”,有些专业书籍会出现相反的命名,个 人感觉,既然BIPAP这
个概念最早是由Drager提出的,那还是尊重Drager的命名规则, 将BIPAP称
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为好,而且这样的称谓也比较容易让人理解。
两者的差 异在哪里呢?还是从我的理解角度看,其实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到最大的
差别。“双水平”指的是两个不同 的压力水平,与患者的呼吸状态无关,换句话说,
在BIPAP模式下,患者既可以在高压相吸和呼,也 可以在低压相吸和呼;而“双
相”的含义是两个呼吸相,即吸气相和呼气相,也就是说,在BiPAP模 式下,患
者只能在高压相吸,在低压相呼,两个压力会跟着患者的一呼一吸来回切换,这
就是我 认为得两者内在的最大差别。
当然原版的解释,诸如BiPAP实际上已经是伟康公司的注册商标,特 指伟康研
发的无创呼吸机上的通气模式等等,这些在任何一本机械通气专业书籍上都有提
到,不 再赘述了,写着一段的目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体会,有不妥之
处还请各位指正。
三、谁是山寨,谁是正宗?---BIPAP的诸多马甲
专利法有时候也比较不靠谱,Dra ger最早注册了BIPAP这个名字,当然是保护
了它的利益,但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混乱的情况,在 其之后出现的诸多其他公司
相近似的通气模式,都不得不冠以另外的名字,好比是PB的Bi- Level,MAQUET
的Bi-vent,Hamilton的DuoPAP等等,倒是不禁让我想 起了最近在驿站闹得正
欢的“海边家族”这些命名上的混乱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多困扰:它们之间究竟< br>有什么差别?对我们的临床应用究竟有什么影响?我想还是从接触最多的“三大
品牌”---Dr ager、PB和MAQUET说起吧。
BIPAP的概念最早是由Drager公司提出的,在它目 前的产品中,从最低端的
Savina到最高端的Evita XL,都配备了这种模式。遵循先来后到 的原则,还是
把Drager的BIPAP奉为“正宗”,其他几位只好委屈一下做回“山寨”了
看一下在不同呼吸状态下典型的BIPAP波形图(上方是压力-时间曲线,下方是
流速-时间 曲线,第一个呼吸是没有自主呼吸的控制通气,类似于PCV,而第二
个则是在高低压相都有自主呼吸的 “真正的”BIPAP通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分析一下第二个呼吸波形,其实已经可以发现现在Drager机器上的BIPAP
已经比其最初的设计更进一步了。在低压相患者存在自主呼吸的时候,可以得到
压力支持(ASB),而 高压相则没有。请注意这个细节,因为这就是不同呼吸机
上BIPAP模式的主要区别之一。同时,为了 保证人机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同步,
在从低压相切换到高压相的时候采用了类似于SIMV模式中的触发窗 设定。
好,接下来是山寨一号登场,PB840上的Bi-Level模式。本质上来讲Bi-Lev el
与BIPAP相同,只是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进。最大的区别在两个方面:第
一,Bi -Level允许在高低压相都给予压力支持,但这两个压力支持的水平是相同
的(可以比较高压相的P S和后面低压相那个PS的呼吸);第二,Bi-Level不
仅在低压相向高压相切换时存在触发窗, 在高压相向低压相切换时也存在触发
窗,在同步转换方面更进一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最后是山寨二号,Servo i上的Bi-vent模式,又是一个大同小异的作品。Bi- vent
与Bi-level唯一的区别在于,Bi-vent模式中的压力支持是可以分别设定的,也
就是说,高压相和低压相的PS幅度可以不同,具体可见下图。
其实对于在BIPAP模式上 叠加压力支持,这种做法本身还是存在争议的。一般
来说,在低压相合用PS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可,可以 增强自主呼吸的幅度,减少
呼吸功;但在高压相是否应该再加压力支持分歧很大,支持意见认为高压相的
PS仍然能够获得与低压相时相同的效应,反对意见认为在高压相肺已经处在相
对扩张的情况下 再增加正压支持有导致过度膨胀的危险。孰是孰非现在也没有明
确的依据可以证实,不过我个人观点,在 没有最终结果之前,多一点选择余地总
是好的,最多把PS设置成0就OK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bycq0 wrote:
支持Baggio老大的BIPAP专题啊 BIPAP我一直都想不通啊 BIPAP从低压相
到高压相就相当于PCV的吸气期 那怎么能进行自由呼吸呢 你们高的基线呼气
时候的阻力不是很大 ?为什么PCV的时候吸气相自主呼吸就没用会产生对
抗?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这 样看,所谓的BIPAP,可以用CPAP的概念来理解它。
在CPAP模式下,患者可以完全“自由” 的呼吸,因为此时呼吸机的呼出阀保持打
开状态,相当于一个持续流量系统,患者可以随时从中得到需要 的气流,呼出的
气体也可以随时通过呼出阀排出,因此不会出现人机对抗。但单纯的CPAP有
一个问题,就是潮气量完全由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决定,因此就想到,能否通过
两个压力水平的转换,高 压力水平下肺容量增加,低压力下肺容量减少,通过在
不同压力水平下容量的改变来产生潮气量,这样的 话,既能够让患者“自由呼
吸”,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潮气量,这就是BIPAP,也有人把它描述 为两个
不同水平的CPAP之间的定时切换,在BIPAP模式下,患者得到的潮气量大小
由预 设的压力水平差值大小和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共同决定。
至于传统的PCV,在吸气相时流速递减,呼 出阀关闭,如果此时患者有吸气努
力,将无法得到额外的气流供应;同样的,如果患者需要呼气,由于呼 出阀处于
关闭状态,也无法顺利完成,除非呼气动作增强使得气道阻力明显升高超出安全



范围造成保护性压力切换,因此在PCV模式下患者如果有很强的自主呼吸能
力,将造成明显的人机对抗。当然,现在的呼吸机硬件设计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
进,很多新型的 呼吸机都有“动态呼出阀”的设计,可以在吸气相根据需要迅速打
开,满足患者一部分的呼气需要,可以 改善人机关系。
以上都是临床思维,如果深究BIPAP在呼吸机上实现的硬件细节,肯定要更为复杂,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的话,只有联系厂家的工程师或者设计者了
至于在高的压力基线 下呼吸的阻力肯定会增大,不仅是呼气,由于高压下肺
容量增加,达一定程度后吸气阻力也会增加,因此 在应用BIPAP时也强调对高
压水平的控制,一般高限在35cm H2O左右,更高的压力肯定会对患者的自主
呼吸带来影响。
其实了解肺复张的话就会知道,有一种肺复张的方法(Recruitment Maneuver,
RM)就是采用高水平的CPAP,把压力调节到40cm H2O,维持40秒钟 。一
般理解CPAP模式下是允许患者自由呼吸的,但在这样高的压力水平下,即使
没有深度镇 静肌松,之前尚存在自主呼吸的患者,很多也完全无法完成自主呼
吸,所以过高的高压水平肯定还是需要 避免的。
四、知易行难?知难行易?还是知行合一?---BIPAP的临床应用
究竟是知 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是理学家们争论了数百年的命题,最后被明代著
名猛人王守仁大师***---知 行合一,对于机械通气,我觉得也是可以借鉴的,“知”
的目的是为了“行”,“行”的经验多了,“知 ”就能更进一步,所以讨论机制原理和临
床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对于BIPAP的 机制探讨,前面已经有所涉及,那么从纯呼吸治疗的角度来看,
BIPAP究竟如何对患者产生呼吸辅助 呢?我的理解是两方面。在高压相
(Phigh),主要解决氧合问题,相当于不断向肺内充气使其膨胀 ,改善气体交
换效率;但光有氧合还不够,还必须有CO2的排除也就是通常的呼气过程,在
B IPAP,这个目的是通过气道压力从高向低转换,使得肺容量降低而达到的。这
样BIPAP的设置原 则就清楚了,为了保证合适的氧合,就需要提高Phigh,延
长Thigh;为了保证充足的CO2清 除,就需要延长Tlow,必要时降低Plow,根
据血气情况,调整这些参数的设置,使之达到一个平 衡点,就是BIPAP模式的
设置原则。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参考的方法,从其他 模式转换到BIPAP和直接
应用BIPAP都可以参照进行,如下图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最早BIPAP,准 确地说应该是APRV是Downs和Stock两位于1987年用在急
性肺损伤模型上的,长久以来 ,APRV一直被认为是ALI和ARDS机械通气治
疗的途径之一,它在这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后面会讨 论,但最优化的参数设置仍然
是一个问题,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建议,在ALI或者ARDS 病人,Phigh的设置可以参考常规通气时的平
台压,假如该患者常规通气时平台压为25 cm H2O,那么初始的Phigh建议就
设置在25 cm H2O,当然,从避免肺部过度膨胀的角度,高于35 cm H2O以上
的Phigh是应该避免的; 对于Plow,有人觉得应该从0开始,也有人建议最佳
PEEP为参照,我个人感觉后一种似乎更可行 一些;Thigh的设置,比较公认的
看法是至少应该在4秒钟以上,有研究表明短于4秒的Thigh 将无法保证足够
的平均气道压,而会导致肺复张的效果降低;Tlow的设置又有分歧了,上世纪
80--90年代的时候流行把Tlow设置的长一些,如1--1.5秒,理由是比较长的
Tlow 可以促进肺排空,改善通气效率,防止PEEPi出现。不过最近,这个理念
受到了挑战。近年来更多学 者建议,缩短Tlow到0.5--1.0秒(如0.8秒),理
由是,过长Tlow容易导致肺泡塌陷 ,同时适当的PEEPi具有防止肺泡在呼气末
塌陷的作用,可能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点以前我曾经在d rqin的帖子里提到过,
我把它称为“隐性肺复张”,看来跟老先生是心有戚戚焉)。实际操作中,可 以



观察呼气末流速,如果流速降低到峰流速的50%--25%,就可以重新切换到高压
相了。
还有一部分学者,推荐采用P-V曲线分析的方法来设置压力,将高压设置在高
位拐点稍低一点 ,防止肺泡过度膨胀,低压设置在低位拐点以上,防止肺泡在呼
气末塌陷,不过由于众多原因,个人感觉 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存在疑问。
我个人的体会,对于ARDS患者,在血液动力学情况允许的前提下, 应用合适
的Phigh(不高于25cm H2O),延长Thigh,将Plow设置在最佳PEEP 水平
(可以通过肺复张操作以及PEEP滴定来确定),缩短Tlow(个人感觉血液动
力学稳 定的话PEEPi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可能对肺复张以及肺不均一性的改
善有更好的作用。
至于脱机,也是BIPAP宣传的重要优势之一,贯穿整个通气过程的“无缝连接”,
从完全的控制通气 (PCV),到部分控制通气(P-SIMV),到完全自主呼吸(CPAP)
可以在同一个模式下进行 ,恐怕这也是称它为“万能模式”的原因之一吧。不过真
正能够考量一个模式是否适合做为脱机模式,硬 指标还是上机时间。很遗憾的
是,我回顾了从1988年到2005年将近20个BIPAPAPRV研 究结果,其中只
有1997年Rathgeber比较SIMV、CMV以及BIPAP的研究,和20 01年Putensen
比较APRV和PCV的研究得出了缩短上机时间的结果,而且个人感觉后一个 研
究的设计似乎也存在些问题,不知道有没有战友有更多这方面的循证医学依据,
可以共同分享 讨论。
BIPAP的脱机过程看上去也比较简单,当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氧合和通气,各
项指 标的评估符合脱机要求以后,即可开始脱机过程。有人很形象地把这个过程
称为“drop and s tretch”,drop指的是将高压Phigh逐渐下调,而stretch则是指
将高压时间Th igh逐渐延长,与此同时,Tlow保持不变,Plow可以不变或稍稍
提高,当Phigh下调至1 4--16cm H2O,Thigh延长至12--15秒,患者仍能保持
良好的通气状态时,即可考 虑将“双水平气道正压”转换为“单水平气道正压”,也
就是CPAP,直至最后停机拔管。
五、有益是靠谱的,万能是忽悠的----BIPAP模式的利弊探讨
BIPAP到底是不是 一种“万能”模式?我觉得在机械通气治疗越来越向个体化发
展的今天,谈这样的话题多少有些不与时俱 进。将来的发展不好说,但至少目前
为止,无论是ASV,还是PAV,抑或是BIPAP,都只能是对 一部分病人,在应
用得当的前提下,带来一定的好处。如果有人对我说某一种通气模式是“万能”
的,我必定会以范伟的标志性口气回之:“忽悠,接着忽悠。”
客观上BIPAP是能够给病人带来 很多益处的,而这些益处,千言万语化成一句
话,都是鼓励和发挥患者自主呼吸能力所带来的后果。人类 是造物主最完美的作
品,人体的生理过程才是真正完美的生存状态,无论技术怎样进化,只要正压通气这一基础不改变,机械通气都是违背正常呼吸生理需要而存在的,其在给病人
带来治疗作用的同时 ,必然伴随着干扰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不良效应的产生。很
多时候,机械通气使病人的肺得到了好处,但 损害了脑的利益,肝的利益,心脏
的利益,肾脏的利益.......而这些,几乎成了呼吸治疗中不可 避免的死局。那么在
我们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机械通气实现机制以前,类似于BIPAP这类模式所倡导< br>的尽可能保留和鼓励患者自主呼吸的理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上述的
现状。



保留自主呼吸在机械通气中的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和接受。锻炼膈肌防< br>止废用性萎缩;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通气效率;降低胸内压,改善静脉血
液回流,增加心输出 量;降低颅内压;改善消化、泌尿系统血供等等。在BIPAP
模式中,由于能够鼓励患者自主呼吸,这 些优势也被大量的循证医学试验所证
实。Downs和Stock在20多年前就进行了一项动物实验, 比较了APRV、SIMV
和PSV在急性肺损伤模型上的治疗效果,在同等分钟通气量的条件下,AP RV
由于自主呼吸的作用减少了死腔通气,使得PCO2的水平低于SIMV和PSV组。
随后 Valentine等在人体上的研究也证实,APRV通气模式下的死腔量较SIMV
和PSV组降低 6--7%。而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上,Dart等用APRV模式
治疗创伤后的高危病人,7 2小时以后氧合指数明显增加23%。这些试验结果提
示,在BIPAPAPRV模式下,由于改善了通 气血流比例,提高了通气效率,使
得病人可能在较低的潮气量水平下就能够完成良好的通气,而潮气量的 大小,现
在被认为是肺损伤非常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有学者提出将BIPAPAPRV
作 为创伤后ALIARDS高危患者首选的通气模式。
除了改善气体交换效率,BIPAP另一个重要的 优势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气道压力。
Garner等早在1988年就在Chest上发表文章,他们的研 究结果表明,BIPAP
与常规通气模式相比,气道峰压明显降低,而Cane在三年后的BIPAP与 SIMV
的比较试验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气道峰压的降低,得益于BIPAP独特的工
作模 式---高压相压力和时间的双重限定。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除了气道峰压
以外,考察机械通气对于 肺保护的作用,还有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指标---平均气
道压,由于BIPAP需要同时设定高压压力 和高压时间,所以平均气道压会受到
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降低高压相的压力,当然气道峰压会随着下降, 但如果同时
过分延长高压相的时间,那么平均气道压就将升高,这样对肺保护和血液动力学
将产 生不利影响,Neumann等的研究结果也警示了我们这一点。
萝卜给够了,照例来到大棒时间,再 牛叉的肖邦,也有弹不出的悲伤,同样的,
再“万能”的BIPAP,咱也能找出“不能”来。
个人体会,BIPAP存在三大缺陷。
其一:潮气量的不确定性。从BIPAP的机制来看, 它还是一个压力目标的通气
模式,既然如此,那如同PCV一样,在BIPAP模式下患者得到的实际潮 气量与
气道压力、肺顺应性、气道阻力等有关。在PCV模式下,我们可能更多警惕的
是气道阻 力和顺应性的改变导致的通气不足,而个人感觉,在BIPAP模式下可
能正好相反。BIPAP模式由 于有良好的肺复张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到
ALIARDS病人身上,但也正因为此,隐患随时可能产生 。当一个ARDS患者刚
开始应用BIPAP时,大量肺泡塌陷,整体肺顺应性很差,此时设置一个高压 水
平,如20cm H2O,可能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氧合和适当的潮气量(6mlkg),
但 随着BIPAP治疗时间的延长,原先塌陷的肺泡逐渐打开,肺复张效应越来越
明显(有报道这种效应的 出现可以延长至上机后8小时),肺顺应性逐渐改善,
那么在同样20cm H2O的高压水平下,得到 的潮气量可能会远远大于标准的
6mlkg。另一方面,由于BIPAP模式下实际潮气量由压力转换和 患者自主呼吸
两部分共同组成,患者自主呼吸努力的改变,也将明显影响实际得到的潮气量(见
下图)。另外,我们常常强调ARDS机械通气时要控制平台压,那是因为在镇
静肌松的条件下,平台压 可以近似等于跨肺压,而跨肺压才是真正肺损伤的决定
因素。在BIPAP模式下,由于有自主呼吸的存 在,胸腔负压增加,同样的平台
压,自主呼吸越强,跨肺压就越高,造成肺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同样 是需要



特别注意的方面。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的观察各项 监测参数,这一缺陷应该是完全能够避免的。但如
果我们真地相信这是一种“万能”模式,不需要医生干 预就能搞定一切,恐怕吃亏
就在眼前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其二:对于自主呼吸作用的矛盾性
我一直很好奇,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给病人用过10-- 15cm H2O以上的CPAP?在
这样的气道正压下,患者的呼吸功消耗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想象中 应该是更加费
力的,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就带来一个矛盾性的后果:BIPAP与普通的压控
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允许患者在高压相自主呼吸,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患者可能要耗费更多的呼 吸功,换而言之,患者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自主呼吸能
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理想”中的BIPAP通气, 可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为
什么不直接用PSV呢?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也是bycq 0提到的为
什么BIPAP理论上如此诱人但却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模式的原因之一吧。
其三:对于病例选择的限制性
任何一种模式,都只能让一部分的病人受益,BIPAP也不例 外。不加选择的给
所有的病人都选用BIPAP模式个人感觉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目前比较公认适合应用BIPAP的对象包括创伤病人、术后恢复期的病人、ALIARDS以及部分
过渡脱机的病 人,但也有一些病例可能并不太适合应用BIPAP,COPD就是其
中之一。其实我个人一直不太建议 在COPD病人身上应用压力目标型的通气模
式,因为这类病人的气道阻力和顺应性变化比较大,通气效 率很难保证,同时由
于其适应了深慢的呼吸节奏,也比较容易适应容控模式下的恒定流速。对于
COPD病人,保证足够的呼气时间排除CO2,减轻动态充气是至关重要的,因
此BIPAP模式下就 必须延长低压时间,而低压时间延长,高压时间必然缩短,
再加上本来COPD病人就习惯于比较偏慢的 呼吸频率,使得高压相的自主呼吸



成为空谈,到不如直接用SIM V+PSV来的爽快。如果低压时间不足,问题可能
更严重,由于病人可以利用自主呼吸来代偿低压相气 体排除不足,短时间内看血
气结果可能都很正常,但实际上此时患者的呼吸功消耗是增加的,容易导致呼 吸
肌疲劳和脱机失败。因此个人感觉COPD并不是非常理想的BIPAP治疗对象。
我的总 结:通气模式的优势发挥,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应用基础上,唯有
深入地了解模式的机制和适用范 围,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果来,否则,再“先
进”的模式,也只能是一堆冷冰冰的机器。所以,轻信“ 万能”的结果,估计就是“无
能”。

豪车排名-圣诞节英语祝福语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上海二本大学分数线


卢沟桥七七事变-做好事的作文


我是一只小鸟-望大陆


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协议格式


北京遇上西雅图台词-怎么办网银


景区策划-万圣节的由来


大庆人事局-g20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