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化常识

巡山小妖精
672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17: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5高考数学-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史记》文化常识
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司马迁(前145— 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替李 陵辩护而受到“腐刑”。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
在着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 始四年 ,完成历史巨着《史记》的创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
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着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 止规模最大
的一部着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
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
史时期的大事, 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
门事项的记载; “世家”是世 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
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着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
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 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着。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叙事艺术: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
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
“互见法”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个性较鲜明的特点
语言艺术
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 化
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
偶 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
据不同的场面,出 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
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 强的感染力。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小说的体裁和叙事方式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
《史记》的故事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史记》的纪传体对后代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在史传以外的散文方面,《史记》的影响日益增长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 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


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着。
《春 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
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
《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
间的史 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着作的总称。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易》:周易的简称,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田文、楚春申君黄歇、赵平原君赵胜和魏信陵君无忌。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
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张仪)
刀笔吏:主办文案的官吏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
牛。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牺牲
血食:享受祭祀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字任好)和楚庄王
三代:夏 商 周
三晋:韩 魏 赵
秦汉以前以右为上。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注释中的一种说法)三皇:天皇 地皇 泰皇 五
帝之前的三个帝王
古代乐律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变徵 变宫)
2.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
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 一饭三吐哺: 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出处:“我文
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
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
3.平易 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出
处:“平易近民,民必归 之。”
4.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出处:“与父老
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5.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
指挥。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br>6.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
古县名, 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


去辄烧绝 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
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 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 它下面走来
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出处:“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8.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 ;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在法庭上受审问。出处:“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 br>9.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
竹简的皮 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处:“读《易》,韦编三绝。”
10.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出处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 一词。”
11、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 br>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
学习上的 各种困难。
12、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出处:“劳苦功高如此。”
13、作壁上观: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
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14、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出 处:“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
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15、一言半辞:指很少 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出处:“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
半辞送我。”
16、虚左以 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出处:“公
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 门侯生。”
17、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 br>争夺天下。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18、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 的人。出处:“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
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 漂母,赐千金。”
19、 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
于辞令。”
20、 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
判断 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出处:“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
世混浊,何不随其流 而扬其波?”
3.史记中的名句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10.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史记。魏公子列传》
4.练习
1.下列成语不是全部出自于《史记》的一项是( )
A.一家之言 约法三章 运筹帷幄 破釜沉舟 守株待兔
B.作壁上观 衣锦还乡 怒发冲冠 沐猴而冠 刎颈之交
C.对簿公堂 背水一战 韦编三绝 图穷匕见 胯下之辱
D.安堵如故 画地为牢 博闻强志 四面楚歌 多多益善
2.下面《史记》中司马迁人物评论的对象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
B.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李广
C.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蔺相如
D.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
3.下面对《史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使用了大 量的文学手段,尤其在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
术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史记》为中 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B.《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由本纪 、表、书、世家、
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
标。
C.在《史记》中,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
又共同组成 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D.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
《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4.《史记》选读名句填空
(1)一沐三捉发, 。《鲁周公世家》
(2)大风起兮云飞扬, , 。
(3)其身正, ,其身不正, 。
(4)桃李不言, 。
(5)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6)力拔山兮气盖世,??????????????????? 。?????????????????? ,虞兮虞兮奈若何!
(7)高山仰止, 。
(8) , ,上服度则六亲固。
(9)方正之不容也,故 。离骚者, 。


(10)人穷则反本, ,未尝不呼天也; ,未尝不呼父母也。
(11) ,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
(1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13)推此志也, 。
(1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
(15)上联: , , , 。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此鸟不飞则已, ;不鸣则已, 。
(17)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8)陷之死地而后生, 。
(19)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2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5.请分别在后面横线上写出下列语句称述的人物。
(1)刘邦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2) 太史公赞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3)楚汉之时人们评价“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4)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
(5)孔子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史记》的体例包 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其中,
本纪主要记帝王朝政兴衰;世家主要记载人 物事迹;列传主要记叙开国承家的诸侯。
B.《史记》在综合先秦各体史书的基础上,开创了纪传体史 书的先河,书中记载了
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4年三千多年的历史,贯穿着史家“究天人之际 ,通
古今之变”的求索精神。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这句话后来成为一个成 语“捉发吐哺”,用
以形容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的样子。
D.姓氏渊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中说“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
公”,那么,其后人便为鲁姓,这就是姓氏的一种来源方 式。
7.读古代典籍,对有关名言佳句要诵读识记。曹操在《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
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这句话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什么是“春秋笔法”。
材料一:左丘明在《成公十四年》中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
成章,尽而不污,惩 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意为:《春秋》的记述,用词细
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 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
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材料二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
切着明也。’”
春秋笔法
9.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联系《史记·孔子世家》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 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 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
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或学的原则,并加以评析。

10.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
甲可吞吴。”此联“破 釜沉舟”说的是谁的故事,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C(是管仲) 3.B(《史记》为纪传体通史)
4.(1)一饭三吐哺 (2)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不令而行;虽令
不从
(4)下自成蹊(5)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6)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
可奈何
(7)景行行止(8)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9)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10)故劳苦倦极,疾痛惨怛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盖
自怨生也 (12)举类迩而见义远 (13)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5)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16)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17)
风萧萧兮易水寒 (18)置之亡地而后存 (19)匹夫不可夺志也 (20)或轻于鸿毛
5.(1)张良 (2)李广 (3)韩信 (4)颜回 (5)宰予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 ”为本纪、
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 所谓“春秋 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9.(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 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
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10.引用西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砸破烧饭工具,毁坏船只,以必死之心击败秦
军的故事,强调 笃志的重要性。

托福官网报名-数控技术论文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务员考试答案


商业广告语-三校生考试


十八重溪-员工规章制度范本


王凯歆-党史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中福会托儿所-我的业余生活


福建省分数线-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教务系统


承包经营合同-奉贤区曙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