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西安大专院校排名-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文
辟雍:官学名。原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
环为名。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为习乐之处;北为上痒,为习书算之处;东为
东序,为习射之处;西为瞽宗,为演
礼之处;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
故统之
文翁兴学: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
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
后,有蛮夷之风,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数十人,到京师学习,学成以后
回到蜀
郡,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招收弟子,
学成者逶
以一定的官职。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发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翁兴学在汉
武帝时得到了推广。
不愤不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
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
时,不去启发他。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在主持湖州教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何治事斋。经义斋是学习儒家主义,以培养较高的统治人
才为目标,分设治
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以培养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
术管理人才。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分斋
教学法第一次开了主修和副修制
度的先声。使其他学科也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的同等地位,在当时社会上引
起了
强烈的反响。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政府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大
臣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定《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它规定的
立学
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患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俾学生之术亦
归于纯正,而后
以西学其知识,练其技能,务其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太守三学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
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
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
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
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
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
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三舍生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
br>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三纲目八条目:《大学》中提出
的一个完整概阔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
儒家大学教育目的和作人
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为‘三纲领’
。为
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
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
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
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
国、平天下为
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道德体系。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总结出的指导
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使其教育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
要,必在于读书’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
六条:即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其思想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
,编定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
响很大。
虚一而静:荀子主张培养的
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
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易已
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
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
br>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虽然荀子的“虚一而静”认识论思想有一定的局
限,但还是展现了巨
大的理论魅力,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特别
是对于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影响犹为突
出。
、化性起伪:是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意为改造人们恶的天性而兴起人为的
善;他指
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愚,贫富
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同时
荀子又把环境影响和教育加以区分,他一方
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指出,人不
是被动受环境影
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经文的学习,改变本性。其历史
最
大的意义便在于在于其积极引导了社会实践修身是顺应“伪”的发展,也就
是人本心理性求知所向,礼法
是为“伪”提供外在的约束规范,从而保证“化
性起伪”的完成。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
《学记》强调教与学相辅相成,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
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相互促进的,原意
专指教师而言,是就教师自
身的教与学而言,指出教师在教中遇到困惑之处,才感到学识不足,更为努力
进修,提高,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教师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
的提高。一方面教
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
有促进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其深刻揭示了
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
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
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
等。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
现了
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
教育上教育的
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
过巨大的历史影响。
、学在官
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
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1
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和各级政府把持,
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
无学校。2官师不分,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管理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3
政教合一,教育机构和行
政机构不分,教育和行政合一。
、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为完
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
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
属大学性质,学
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
还
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
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
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提出由贫民中培养得才兼备的从政君
子,
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简称为“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
是教育最主
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孔子
办私学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习与应用
的关系,选拔人才的标准由西周的任人
唯亲转为任人唯贤,为平民开拓了从政道路。
、京师同文馆;1862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
于“西
文”“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它是
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
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
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
行创建的第一所新
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
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明定大
学、中学、小学三级制;明定“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之
教育原则;明定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内容;注重仪器设备。京师大学堂不
但
为施行学校教育之机关,同时亦为全国之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均统归
大学堂管辖;
、长善救失:《学记》中一项重要原则,要求老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
育,重视因材
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
化为优点。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的
人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
误。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 <
br>、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教。六艺体现了文
武兼备、诸育兼顾
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兼陈中衡; 荀子在论述学习方法的时候提出的,所谓“
兼陈中衡”就是一种辨
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荀子强调客观、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使认识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能够如实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区
别与联
系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闪耀着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是值得弘扬、借鉴
的。
、鸿都门学:这是
中国古代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
元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命。是官宦
集团培养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
斗争的背景。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
教育的
一次变革,其次,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是教育家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措施之一,是办理北京大学
的基本指导思思想,也是办学原
则。他鼓励各种思想萌芽,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学习吸收各种有利于发展繁荣的内容,这一措施不仅对大
学的学术发展有促进
作用,也在当时社会上掀起思想潮流。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论语》《孟
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
》《礼祝》《周易》和《春
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它们
对
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
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
题的论着,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
先秦时期儒家教
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
的
各种关系。《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
值十分显着,它的出现,意
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
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
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最早的一个专门供学校管理使用的学
规,成为以后全国各类学
校及书院共同遵行的教育指导方针,它不仅对我宋末
及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有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邻
国日本的教育也产生过不
同程度的影响。在江户时代,日本所有讲授朱子学的藩校及书院都奉朱子<揭示
>
为圭臬,每天早晨上课前全体师生齐诵朱子<揭示>,这种传统至今在日本一些
学校还保留下
来。白鹿洞书院的教学方法有,(1)升堂讲话(2)生徒自我钻研
(3)分斋教学(经义与治事)(4
)优游于山水间(5)重视内外
、万木草堂:是维新教育时期建立的学堂,是康有为的讲学之地,18
93年选定仰
高祠为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
堂
,它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教
学内容沿袭了义理、考据、经
世和文字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地理
学、数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
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万木草堂是一所旧式学堂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
、监生历事制度:是
明朝国子监创立的教学制度,它可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
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
是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
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正事”,
诸司练
习正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三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
历事,遇到
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
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
极意义。不过,此制度实行到后来,已
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洋务教育:是鸦片战
争后的清代教育,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教育,包
括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以“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总纲,是洋务运动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首次改革尝试
,是中国新教育的
胚胎,传播了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但盲目模仿外国。
宋三次兴学改革运动代表人物及主要措施
(一)庆历兴学
公元一零四四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
一次兴学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振兴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二) 熙宁兴学
公元一零七零年
(宋神宗熙宁3年),在着名改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
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
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 “太学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 等专科学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意义:一.增加了太学生数额,扩大了宋代太学规模;
二.使科举与太学学习并与一途,解决了科举与学校的许多矛盾;
三.促进了地方学校的发展.
(三)崇宁兴学
公元一一零二年(宋徽宗崇宁元年)
,蔡京主持了北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
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清末新政及孙中山国民政府时期颁布的教育宗旨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宗旨
《奏定学
堂章程》“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
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
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是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
旨。1906年学部颁布了“忠君” 、“尊孔”、 “尚公”、
“尚实”、 “尚武”的
教育宗旨。五条之核心为“忠君” 。
孙中山国民政府时期
1912年9月2日 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
美感
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意义:(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2)完全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 、“尚公”、 “尚实”、
“尚武”的封
建教育宗旨。
(3)体现了资产阶级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