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1
观察动物日记-乡长职责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1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在中国,______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原则。
A.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B. √
C.
D.
解析:
孔子常用富有启发式的谈话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
原则。
2.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A.
B.
C.
A.《学记》
B.《中庸》
C.《大学》
D.《孟子·尽心上》
D. √
解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______。
B.
C.
D.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A. √
解析: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
础》《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
、
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
自
由发展。卢梭是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4.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______。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A.
B.
D.实科教育
C. √
D.
解析: 中世纪欧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5.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做到______。
A.
A.面对学生整体身心
B.抓关键期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B. √
C.
D.
解析: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做到抓关键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是指身体或
心
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6.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______。
A.
B.
C.
A.亚里士多德
B.凯洛夫
C.冯特
D.赫尔巴特
D. √
解析: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他从观念心理学出发,对于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
探讨,
从兴趣出发提出并论证了课程结构,从观念的运动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新旧观念的联系讨
论教材
的安排顺序,甚至从学生心理活动的连续性质疑分科课程的合理性。
7.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______。
A.
A.课程标准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B. √
C.
D.
解析: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8.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______。
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B.
C.
D.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A. √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
意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因此,必须防止和克服单纯书本,排斥实
践,
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9.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
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了教学
的______。
A.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B. √
C.
D.
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他
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斯多惠
的这句名
言即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10.“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______规律。
A.
B.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C. √
D.
解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教育学的方法论观点,尤其是德育教育
的途径,
“晓之以理”就是用说服法,“动之以情”是采用情感陶冶法,“持之以恒”是培养坚持的意志
力,“导
之以行”是榜样示范法。
11.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这属于______。
A.
B.
C.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服教育法
D.陶冶教育法
D. √
解析: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利用良好的班风和
校风来教育学
生,这属于陶冶教育法。
12.学会写“金”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鑫”,这体现了______。
A.
A.重组迁移
B.具体迁移
C.负迁移
D.一般迁移
B. √
C.
D.
解析: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3.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属于______。
B.
C.
D.
A.自我强化
B.间接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A. √
解析: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属于自我强化。
14.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______
A.
B.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
C. √
D.
解析: 在
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
准确地觉
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15.以下不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______。
A.
B.
A.强化
B.惩罚
C.消退
D.分化
C.
D. √
解析: 强化、消退、惩罚都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由斯金纳提出。分化是由巴甫
洛夫提出的,
属于经典条件作用论。
1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需要的是______。
A.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B. √
C.
D.
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
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
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在需要层次中,生理的需要、安
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也称
为缺失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
高级的需要。
17.“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______特征。
A.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B. √
C.
D.
解析:
“自信、坚强、勤奋”描述的心理特征是人的性格,是一个人内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18.“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______。
A.
B.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C. √
D.
解析: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
注
意,如果对事物不加注意,就会产生“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的现象。
19.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______。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A.
B.
C.
D.雅各布松
D. √
解析: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指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来改善机体功能紊乱
的
心理辅导方法。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法
由
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
20.班主任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方式称为班级______。
B.
C.
D.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A. √
解析: 所谓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1.
某中学生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正,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但
同时他也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该生的
道
德判断处于______。
A.
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取向
C. √
D.
解析: 在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
向阶段,人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
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
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
社会大众权益。
二、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32.00)
22.“课程”与“课”是同一概念,“课”是“课程”的简称。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
案:(错误。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因此
它们
并不是同一概念。)
解析:
23.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
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
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解析:
24.不同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只存在差异,没有共同点。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
在:第一,开始时进步
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
第四,总的趋势是进步
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解析:
25.直观是知识把
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什么
情况下,教学都
必须从直观开始。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直观是知识把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
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
解概念、原理。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任何情
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
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
解析:
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
26.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概念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概念: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
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
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解析:
27.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
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
)集体促成的纪律。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
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
促成的纪律。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来说就是自
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
体内部约束力。)
解析:
28.什么是定势?它对问题解决会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
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
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2)定势一方面使人
们能够对一些常规性的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从而提高问题
解决的效率;另一方面,囿于狭小范围内的这
种固定性和恒常性往往又会使人们难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考
虑问题,从而使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受
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析:
29.简述学习迁移的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
积极
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产生
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
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
p>
学习中去。 (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
性迁移与重组性
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
同的一类事物中
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
以概括,形成一
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
有认知系统中的
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5
)根据学习迁移的方
向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
响。逆向迁移指后继
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解析:
四、材料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36.00)
材料: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
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
时,两个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
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
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个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
对方。
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教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
学生对王
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
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
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
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
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
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
(分数:36.00)
(1).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分数:12.00)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从王老师的方面而言
,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
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
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
主任;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
原则;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
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从学生方面而言,在课
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学生的错
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
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
的纪律;二是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解析:
(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分数:12.00)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作为一个班主任,其
一,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渗透性策略、随和
性策略,在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
,应及时进行调查,运用关心爱护和批评教育多种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
其二,班主任要加强同各门学科
的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当科任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
切忌在一方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
,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激化。)
解析:
(3).材料: 小林的父母很少照管他,他的学习
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被霜打了的样子,从不主动回
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同
学们对他的印象不好,教师也不喜欢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
以批评、训斥为主。
问题:请分析小林现状的危害,并提出改进意见。(分数:12.00)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小林的现状是习得性无助感的典型表现。 (1)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
导致个
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小林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
束的能
力相对较弱,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自然不可能有
好的学
习成绩。 (2)习得性无助感的危害有:首先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
、绝望。其
次,会严重削弱人的行为动机,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再次,会使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
降,产生极
端行为。 (3)教师有效干预和纠正习得性无助感的措施有:①积极评价学习,培养学生自
控信念;②创设
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师生关系;③引导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策略训练。)
解析: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1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在中国,______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原则。
A.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B. √
C.
D.
解析:
孔子常用富有启发式的谈话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
原则。
2.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A.
B.
C.
A.《学记》
B.《中庸》
C.《大学》
D.《孟子·尽心上》
D. √
解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______。
B.
C.
D.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A. √
解析: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
础》《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
、
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
自
由发展。卢梭是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4.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______。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A.
B.
D.实科教育
C. √
D.
解析: 中世纪欧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5.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做到______。
A.
A.面对学生整体身心
B.抓关键期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B. √
C.
D.
解析: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做到抓关键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是指身体或
心
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6.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______。
A.
B.
C.
A.亚里士多德
B.凯洛夫
C.冯特
D.赫尔巴特
D. √
解析: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他从观念心理学出发,对于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
探讨,
从兴趣出发提出并论证了课程结构,从观念的运动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新旧观念的联系讨
论教材
的安排顺序,甚至从学生心理活动的连续性质疑分科课程的合理性。
7.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______。
A.
A.课程标准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B. √
C.
D.
解析: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8.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______。
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B.
C.
D.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A. √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
意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因此,必须防止和克服单纯书本,排斥实
践,
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9.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
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了教学
的______。
A.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B. √
C.
D.
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他
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斯多惠
的这句名
言即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10.“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______规律。
A.
B.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C. √
D.
解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教育学的方法论观点,尤其是德育教育
的途径,
“晓之以理”就是用说服法,“动之以情”是采用情感陶冶法,“持之以恒”是培养坚持的意志
力,“导
之以行”是榜样示范法。
11.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这属于______。
A.
B.
C.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服教育法
D.陶冶教育法
D. √
解析: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利用良好的班风和
校风来教育学
生,这属于陶冶教育法。
12.学会写“金”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鑫”,这体现了______。
A.
A.重组迁移
B.具体迁移
C.负迁移
D.一般迁移
B. √
C.
D.
解析: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3.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属于______。
B.
C.
D.
A.自我强化
B.间接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A. √
解析: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属于自我强化。
14.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______
A.
B.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
C. √
D.
解析: 在
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
准确地觉
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15.以下不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______。
A.
B.
A.强化
B.惩罚
C.消退
D.分化
C.
D. √
解析: 强化、消退、惩罚都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由斯金纳提出。分化是由巴甫
洛夫提出的,
属于经典条件作用论。
1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需要的是______。
A.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B. √
C.
D.
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
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
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在需要层次中,生理的需要、安
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也称
为缺失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
高级的需要。
17.“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______特征。
A.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B. √
C.
D.
解析:
“自信、坚强、勤奋”描述的心理特征是人的性格,是一个人内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18.“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______。
A.
B.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C. √
D.
解析: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
注
意,如果对事物不加注意,就会产生“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的现象。
19.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______。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A.
B.
C.
D.雅各布松
D. √
解析: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指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来改善机体功能紊乱
的
心理辅导方法。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法
由
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
20.班主任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方式称为班级______。
B.
C.
D.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A. √
解析: 所谓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1.
某中学生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正,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但
同时他也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该生的
道
德判断处于______。
A.
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取向
C. √
D.
解析: 在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
向阶段,人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
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
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
社会大众权益。
二、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32.00)
22.“课程”与“课”是同一概念,“课”是“课程”的简称。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
案:(错误。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因此
它们
并不是同一概念。)
解析:
23.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
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
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解析:
24.不同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只存在差异,没有共同点。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
在:第一,开始时进步
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
第四,总的趋势是进步
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解析:
25.直观是知识把
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什么
情况下,教学都
必须从直观开始。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直观是知识把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
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
解概念、原理。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任何情
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
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
解析:
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
26.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概念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概念: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
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
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解析:
27.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
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
)集体促成的纪律。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
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
促成的纪律。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来说就是自
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
体内部约束力。)
解析:
28.什么是定势?它对问题解决会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
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
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2)定势一方面使人
们能够对一些常规性的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从而提高问题
解决的效率;另一方面,囿于狭小范围内的这
种固定性和恒常性往往又会使人们难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考
虑问题,从而使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受
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析:
29.简述学习迁移的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
积极
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产生
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
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
p>
学习中去。 (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
性迁移与重组性
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
同的一类事物中
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
以概括,形成一
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
有认知系统中的
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5
)根据学习迁移的方
向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
响。逆向迁移指后继
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解析:
四、材料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36.00)
材料: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
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
时,两个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
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
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个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
对方。
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教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
学生对王
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
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
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
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
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
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
(分数:36.00)
(1).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分数:12.00)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从王老师的方面而言
,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
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
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
主任;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
原则;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
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从学生方面而言,在课
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学生的错
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
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
的纪律;二是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解析:
(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分数:12.00)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作为一个班主任,其
一,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渗透性策略、随和
性策略,在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
,应及时进行调查,运用关心爱护和批评教育多种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
其二,班主任要加强同各门学科
的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当科任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
切忌在一方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
,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激化。)
解析:
(3).材料: 小林的父母很少照管他,他的学习
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被霜打了的样子,从不主动回
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同
学们对他的印象不好,教师也不喜欢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
以批评、训斥为主。
问题:请分析小林现状的危害,并提出改进意见。(分数:12.00)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小林的现状是习得性无助感的典型表现。 (1)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
导致个
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小林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
束的能
力相对较弱,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自然不可能有
好的学
习成绩。 (2)习得性无助感的危害有:首先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
、绝望。其
次,会严重削弱人的行为动机,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再次,会使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
降,产生极
端行为。 (3)教师有效干预和纠正习得性无助感的措施有:①积极评价学习,培养学生自
控信念;②创设
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师生关系;③引导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策略训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