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汇总经典例题及解析
证券投资基金真题-学习雷锋精神征文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例题
一、单向选择(70 题)
1、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程度分类,课程
可分为()
A.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B.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C.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D.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2、心理学通常把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气质,三
是()
A.性格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3、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及时复习往往能够取得好
的学习效果。这是因
为及时复习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即遗忘进程呈现出()的特点。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比较均匀 D.没有规律
4、我们说一个学生的智力好,通常是指学生在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强,
其核心是()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注意力 D.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5、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论著是()
A.《论语》B.《学记》C.《师说》D.《大学》
6、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
,学校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
班级事务中所做的事情,以及在各种检查、评比、竞赛中的获奖情况进
行记录,并纳入学业成绩中给予加分。这种评价方法我们称之为()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7、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C.学生和教科书
B.教师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8、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明学习成绩差,还经常破坏课堂纪律。学校为
了
保证升学率,就把小明开除了。该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人格尊严
C.人身权
B.名誉权 D.受教育权
9、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
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
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
做出来,正
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
磨他是在说
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
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
,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
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
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事实说服B.理论说服C.直接说服D.间接说服
11、教育系统最基本要素是()
A.教育媒介B.教育内容C.学生和老师D.过程与活动
1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B.五四以后D.废科举,兴学校
13、反映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是()
A.《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纲要》
14、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
法的是()
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理念D.学习目标
15、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
A.教学改革和实验C.实施素质教育B.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D.个性发展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
A.《诗经》B.《学记》C.《四书集注》D.《论语》
17、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是()
A.性格B.能力C.气质D.兴趣
18、教师工作对象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这
说明教师是()
A.组织者B.管理者C.研究者D.示范者
19、教师成长成熟最主要的标志是是否关注()
A.教师B.生存C.学生D.教材
20、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1、在师生关系上存在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
童中心论”“教师
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赞科夫
22、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C.教育现象B.教育价值D.教育问题
2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属于 )
A.头脑风暴法C.自我设计训练B.发展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
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去施教。
A.嘴B.耳C.心D.眼
25、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
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A.耐心B.个性C.平等D.分层次
26、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
A.变革B.改革C.变化D.改变
27、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事实说服C.直接说服B.理论说服D.间接说服
28、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盛行于()世纪。
A.17
B.17~18 C.18 D.18~19
29、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
C.不高于 D.无关于
30、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31、我国的教师职业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
A.专业人员C.公务人员B.国家干部D.高级技术人员
32、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为()
A.2 年
B.3 年 C.2~3 年 D.3~5 年
33、想象主要借助于综合、()、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
A.分解 B.夸张
C.理解 D.感觉
34、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他认为智力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成分所构成,那么认识环境的能力属于()
A.自知智力B.空间智力C.逻辑数学智力D.身体运动智力
35、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结构论是()
A.二因素论B.群因素论C.智力结构三维D.地理因素论
36、心理学可以从()
A.心理问题B.心理过程C.心理规律D.心理障碍
3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B.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 D.正确评价与错误评价
38、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受教育时()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自主地有选择地接受各种教育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39、“教育即生活”是()提出的。
A.桑代克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苏霍姆林斯基
40、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运用模范人物树立典型,这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41、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
学生给出的可能的
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
这种寻
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42、教育部先后于 1999 年和 2002 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
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
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
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
述正确的是( )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
题的学生
B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
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
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
,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
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
43、一名教师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44、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
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
这种现象称为()的具体表现。
A.高原现象
B.遗忘现象 C.舌尖现象 D.回忆现象
45、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想象
4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
A.发展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47、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
,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
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48、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席勒 C.赖因 D.杜威
49、有人大器晚成,有人侧重于理科,有人聪明早慧,这说明了人的心
理发展具有()特点。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50、在师生关系上存
在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
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杜威 D.赞科夫
51、一些学校或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
思想动态,背着学生检查学生的电
子邮件,聊天记录、手机短息、日记等信息。这样的行为涉嫌侵犯了学
生的()
A.知情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5
2、教学过程包括不同阶段,教师通过一定活动获得关于教学效果反馈
信息以调整教学过程和要求的阶段
是()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53、对教师来说,直接表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教学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批改 D.课外辅导
54、孔子提出的“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反映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5、一个学生上课既能认真听讲,又能
顺利地做好学习记录。这位学生
最主要的注意品质特征是()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56、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这种思维形式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觉动作思维
D.语词逻辑思维
57、在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中,童年期又称为学龄初期,()又称为学
龄中期。
A.少年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58、中小学教材编写、教
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为
依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三
个维度,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A.智力 B.价值观
C.理想 D.能力
59、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对学习有影响。下列因素中,属于非智力
因素的是()
A.意志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注意力
60、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目的是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中,“三级”指的是()
A.学校 家庭 社会 C.地方
学校学生
B.地方 学校 教师 D.国家 地方 学校
6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A.道德品质
B.道德行为 C.道德形象 D.道德体验
62、在下面的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是左边的纸板折叠而成。正确选项
是()
63、一本书有 225 页,某人第 1 天看了全书的 19,第 2 天看了剩
下的
12,第三天就该从第()页开始看。
A.100 B.101 C.125
D.126
64、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
编码是
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65、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66、当人们表达开阔视野、等高望远的意境时,常常会引用著名
诗篇《登
鹳雀楼》中的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之涣
67、ABCDEF
六人参加一场决赛,赛前三人猜测。甲:冠军不是 A,
就是 B;乙:冠军是C 或 D;丙:DEF
绝不可能是冠军。赛后发现
他们三个人的猜测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那么()是冠军?
A.A
是冠军 B.B 是冠军 C.C 是冠军 D.D 是冠军
6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A.环境 C.教育 B.遗传
D.社会活动
69、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时间为()
A.1880
年 B.1879 年 C.1876 年 D.1869 年
70、“教学又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主体性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B【解析】必修课是根据培养目标,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
必须修读
的课程。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读的课程。学生学习课程的自
主程度
是划分这两种课程的依据之一。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课程分类的理解和把握。★★★
【错因分析】课程分类混淆。
2、A【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有能力、气质和性格。动机、兴趣和意
志属于心
理过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分类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理解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的。
3、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
遗忘速度
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
负加速,
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遗忘规律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对重要内容进行识记。
4、D【解析】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即一般能力,它是指在不同种类的
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
抽象概
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一般能力的相关知识掌握。★★★★
【错因分析】考生对一般能力的内涵没有掌握。资料来源:考教师网
5、B【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
长”的观
点。
【命题立意】考查对《学记》中教育理念的识记。★★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准确。
6、D【解析】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而且要发
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命题立意】考查对几种教学评价方式的掌握及区分。★★
【错因分析】概念掌握不准确。
7、A【解析】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育活动相关因素的掌握。★★★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8、D【解析】该学校剥夺了学生上学的权利,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法规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9、A【解析】焦虑症的表现是:(1)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2)注意
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
易作出决
定。(3)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等。对照小敏的症状,即
可知符合
焦虑症的表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情况。★★
10、C【解析】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
文字进行说
服的方式,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
查。
【命题立意】考查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错因分析】略。
11、C【解析】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要素,研究教师与
学生及其相
互关系是教育学的重中之重。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错因分析】教育媒介也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但教师和学生是
两个最
基本的要素。
12、D【解析】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命题立意】考查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牢固。
13、A【解析】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
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
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
基本精神。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错因分析】略。
14、B【解析】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
有意识地
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学习策略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对相关概念没有掌握。
15、B【解析】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课程改革的意义。★★
【错因分析】本题易误选
C。教学改革只有先解决课程的问题,才能有
实质性的突破。
16、B【解析】《论语》中最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
“启发”
一词即由此而来。
【命题立意】考查对古代教育著作中重要思想的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要注意区分《学记》和《论语》中教育思想的异同。
17、C【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成分,其中气
质是遗传色
彩最为浓重的部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个性心理特征包含的成分,及各个成分的特点。
★★★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 B。能力受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两方面的影响。
其遗传
色彩不如气质浓重。
18、C【解析】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
心态置身于
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
种问
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
行总结,
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的职业角色。★★
【错因分析】对教师的各种职业角色理解不透彻。
19、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
生。其中教
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教师成长的阶段。★★★★
【错因分析】对三个阶段的特点记忆不清。
20、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
以实现预定
的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
【错因分析】对品德的各个心理结构的实质没有理解。
21、A【解析】教师中心论的代表者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的代表者
是杜威。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属于教育学部分
常考题。
★★★★
【错因分析】知识点记忆不全面。
22、D【解析】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
题的转换表
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学及其发展。★★
【错因分析】教育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23、A【解析】题干是对头脑风暴法的解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错因分析】考生没能深入理解概念,因此就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教
学工作中。
24、C【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题教学要求教师用心教学,关注学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教学的维度。★★★★
【错因分析】略。
25、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
教师在教
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
生的充分
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
【错因分析】略。
26、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新课程知识。★★★
【错因分析】略。
27、C【解析】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
文字进行说
服的方式,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
查。
【命题立意】考查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错因分析】略。
28、D【解析】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
17 世纪,
盛行于 18~19 世纪,衰落于 20 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
斯泰洛齐。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学的历史。★★★
【错因分析】略。
29、B【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
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教师的内容。★★
【错因分析】略。
30、B【解析】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题干是对这一概
念的阐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的了解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定义。
31、A【解析】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教师应作为从事专门职业活
动的专业人
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具
备相
应的专业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能力、身体
状况
等,同时教师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些都是对教师作为专业人
员的
要求。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我国教师职业的身份特征。★★★★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 C 和 D,教师虽然可以是公职人员但不是公
务人员,
也不都是高级技术人员。
32、D【解析】聘任或任命教师的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规相关内容。★★
【错因分析】略。
33、B【解析】个体通过夸张日常形象而形成创造性形象,故而夸张是
想象的形成
方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想象的形成方式。★★
【错因分析】略。
34、B【解析】空间智力强的人队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
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
性很高,空间智力可以划
分为形象的空间智力和抽象的空间智力两种能力。由此可知对环境的认
识应属于空间智力。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这
个理论比较重要,考
生应该了解掌握。
【错因分析】考生对这个理论里面包括的 7
种智力成分的本质没有了
解和掌握。
35、A【解析】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一般
因素和特殊
因素两个部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智力理论。★★★
【错因分析】对于几种智力理论记忆不准确。
36、B【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
两部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属于心理学部分常考题。★
★★★
【错因分析】略。
37、C【解析】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分,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之分。
配置性评
价指摸清学生个别差异,以安排教学的评价。诊断性评价指诊断学生成
绩的评价。
【命题立意】考查教学评价的分类。★★★
【错因分析】对评价的分类标准不熟悉。
38.D【解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的主体地位。★★★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
B,学生并不能自主地选择接受各种教育,尤
其是九年义务教育
带有强制性。
39.B【解析】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
即经验的改造。
【命题立意】考查杜威的教育思想。★★★
【错因分析】对几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不充分。
40.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德育的方法。★★★
【错因分析】对几种德育方法的内涵区分不明确,需理解性记忆。
41、A【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
扩散,从而
求得多种答案。学生没有受到功能固着的影响,是因为他们的思路向着
砖头各种
可能用途的方向扩散,因此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所以,这种思维方式
属于发散
思维。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各种思维类型概念的掌握,以及它们之间的区
别。
【错因分析】考生对思维的各种类型,以及相应的概念掌握不牢。
42、C【解析】《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
学心理健康
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中的相关内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文件的了解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掌握文件中的重要知识点。
43、A【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一
直努力、不
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心理学中注意的类型。
【错因分析】混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概念。
44、C【解析】题干是对舌尖现象的描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记忆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对一些小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不牢。
45、B【解析】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
节行为的心
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意志本质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对四个选项对应的概念没有掌握。
46、D【解析】德育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
挥何种性质
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
响的政治
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命题立意】考查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涵义。★★★
【错因分析】对德育的各个功能的内涵理解不透彻。
47、【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整体
属性的反映。“入口”读成“八口”,是对“入”字的个别部分感知有误,因此,
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成熟。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感知觉的深入理解。★★★★
【错因分析】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将概念联系实际。
48、D【解析】赫尔巴特、席勒、赖因属于传统教育学派,杜威是现代
教育学派的
代表人物。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
【错因分析】略。
49、D【解析】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
阶段,但发
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千差万别,
这就
是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的主要表现是关键期。
50、A【解析】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卢梭、杜威是“儿
童中心
论”的代表人物。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识记。★
★★
【错因分析】略。
51、C【解析】教师背着学生检查学生的私人物品,属于侵犯了学生的
隐私权行为。
【命题立意】考查对学生权利的理解和掌握。★★
【错因分析】教育法规知识欠缺或混淆。
52、D【解析】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
的学习效果
进行考查的过程。检验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
反馈信
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知识点混淆。
53、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
最直接体现,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上课的意义的掌握。★★★
【错因分析】知识点识记不准确。
54、C【解析】“力行而近乎仁”的意思是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
离仁者也
就不远了。它所反映的就是执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教育理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对中国古代的语言理解不准确。
55、C【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
意指向不同
对象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注意品质的掌握。★★★★
【错因分析】考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例子。
56、A【解析】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
来解决问题。
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抽象逻
辑思维也
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
公式、
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是当有
了语言时
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题干的描述符合具体形象思维的概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思维分类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对各种思维类型的本质没有掌握,所以不能区分开来。
57、A【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学龄期是从 7 岁
到 12 岁,包
括童年期和少年期。学龄初期对应了童年期,少年期又称为学龄中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掌握。★★
【错因分析】略。
58、B【解析】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
标。
【命题立意】对新课改目标的考查。★★★★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全面。
59、A 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
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
维能力为
核心。因此,选项中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意志力。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区分。★★★
【命题立意】考生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各自的内涵没有掌握。
60、D【解析】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
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命题立意】对课程管理的考查。★★★
【错因分析】略。
61、B【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
题干是对品德的心理结构的阐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品德成分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牢固掌握品德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比较热门的
命题点,
考生需注意。
62、B【解析】由左边的纸板可以看出,数字 2 和 64
的方向是一致
的,因此可以
排除 A 选项。2 和 4 不可能连在一起,排除 C。64
在 4 的下方,
排除 D。因此
答案就是 B。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错因分析】略。
63、D【解析】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19,即 25 页,剩下 200
页,第
二天看了剩下
的 12,即 100 页。两天共看了 125 页,第三天该从第
126 页开始
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错因分析】容易把第一天看的页数忘记和第二天的加在一起。
64、A【解析】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
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
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瞬
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命题立意】考查认识过程中记忆的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和长时
记忆。★★★★
【错因分析】此题易从题干中的“保存得时间短”中错选
B,但短时记忆
容量
有限。
65、B【解析】“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
用中积累
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
即使
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
熟练
了。
【命题立意】考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错因分析】此题首先应理解施用累能的含义。
66、D【解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
【错因分析】知识混淆。
67、D【解析】逐一验证排除。如果甲是正确的,则丙也是正确的,与
题意不符;
如果丙是正确的, DEF 都不是冠军,即根据题意,甲和乙都是错误的,
A.B、即
C、D
都不是冠军,推出所有人都不可能是冠军,显然不符合逻辑;若
乙是正
确的,则甲和丙肯定是错的,AB 不是冠军,根据丙的猜测是错误的,
推断 D
可能是冠军,与乙的猜测相符。所以 D 是冠军。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因分析】略。
68、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指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
变黑。比
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
很大影
响。
【命题立意】考查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错因分析】略。
69、B【解析】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
心理学实验
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这一标志性事件的了解情况。★★
【错因分析】对知识的细节不够了解。
70、B【解析】“教学又法,但无定法”这句话表达的是教师必须灵活地
针对每个
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每
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
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掌握。★★★★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准确,因而导致知识点混淆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例题
一、单向选择(70 题)
1、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程度分类,课程
可分为()
A.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B.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C.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D.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2、心理学通常把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气质,三
是()
A.性格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3、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及时复习往往能够取得好
的学习效果。这是因
为及时复习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即遗忘进程呈现出()的特点。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比较均匀 D.没有规律
4、我们说一个学生的智力好,通常是指学生在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强,
其核心是()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注意力 D.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5、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论著是()
A.《论语》B.《学记》C.《师说》D.《大学》
6、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
,学校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
班级事务中所做的事情,以及在各种检查、评比、竞赛中的获奖情况进
行记录,并纳入学业成绩中给予加分。这种评价方法我们称之为()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7、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C.学生和教科书
B.教师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8、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明学习成绩差,还经常破坏课堂纪律。学校为
了
保证升学率,就把小明开除了。该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人格尊严
C.人身权
B.名誉权 D.受教育权
9、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
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
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
做出来,正
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
磨他是在说
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
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
,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
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
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事实说服B.理论说服C.直接说服D.间接说服
11、教育系统最基本要素是()
A.教育媒介B.教育内容C.学生和老师D.过程与活动
1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B.五四以后D.废科举,兴学校
13、反映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是()
A.《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纲要》
14、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
法的是()
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理念D.学习目标
15、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
A.教学改革和实验C.实施素质教育B.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D.个性发展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
A.《诗经》B.《学记》C.《四书集注》D.《论语》
17、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是()
A.性格B.能力C.气质D.兴趣
18、教师工作对象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这
说明教师是()
A.组织者B.管理者C.研究者D.示范者
19、教师成长成熟最主要的标志是是否关注()
A.教师B.生存C.学生D.教材
20、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1、在师生关系上存在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
童中心论”“教师
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赞科夫
22、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C.教育现象B.教育价值D.教育问题
2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属于 )
A.头脑风暴法C.自我设计训练B.发展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
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去施教。
A.嘴B.耳C.心D.眼
25、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
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A.耐心B.个性C.平等D.分层次
26、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
A.变革B.改革C.变化D.改变
27、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事实说服C.直接说服B.理论说服D.间接说服
28、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盛行于()世纪。
A.17
B.17~18 C.18 D.18~19
29、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
C.不高于 D.无关于
30、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31、我国的教师职业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
A.专业人员C.公务人员B.国家干部D.高级技术人员
32、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为()
A.2 年
B.3 年 C.2~3 年 D.3~5 年
33、想象主要借助于综合、()、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
A.分解 B.夸张
C.理解 D.感觉
34、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他认为智力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成分所构成,那么认识环境的能力属于()
A.自知智力B.空间智力C.逻辑数学智力D.身体运动智力
35、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结构论是()
A.二因素论B.群因素论C.智力结构三维D.地理因素论
36、心理学可以从()
A.心理问题B.心理过程C.心理规律D.心理障碍
3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B.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 D.正确评价与错误评价
38、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受教育时()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自主地有选择地接受各种教育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39、“教育即生活”是()提出的。
A.桑代克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苏霍姆林斯基
40、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运用模范人物树立典型,这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41、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
学生给出的可能的
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
这种寻
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42、教育部先后于 1999 年和 2002 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
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
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
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
述正确的是( )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
题的学生
B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
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
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
,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
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
43、一名教师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44、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
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
这种现象称为()的具体表现。
A.高原现象
B.遗忘现象 C.舌尖现象 D.回忆现象
45、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想象
4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
A.发展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47、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
,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
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48、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席勒 C.赖因 D.杜威
49、有人大器晚成,有人侧重于理科,有人聪明早慧,这说明了人的心
理发展具有()特点。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50、在师生关系上存
在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
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杜威 D.赞科夫
51、一些学校或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
思想动态,背着学生检查学生的电
子邮件,聊天记录、手机短息、日记等信息。这样的行为涉嫌侵犯了学
生的()
A.知情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5
2、教学过程包括不同阶段,教师通过一定活动获得关于教学效果反馈
信息以调整教学过程和要求的阶段
是()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53、对教师来说,直接表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教学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批改 D.课外辅导
54、孔子提出的“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反映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5、一个学生上课既能认真听讲,又能
顺利地做好学习记录。这位学生
最主要的注意品质特征是()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56、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这种思维形式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觉动作思维
D.语词逻辑思维
57、在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中,童年期又称为学龄初期,()又称为学
龄中期。
A.少年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58、中小学教材编写、教
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为
依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三
个维度,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A.智力 B.价值观
C.理想 D.能力
59、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对学习有影响。下列因素中,属于非智力
因素的是()
A.意志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注意力
60、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目的是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中,“三级”指的是()
A.学校 家庭 社会 C.地方
学校学生
B.地方 学校 教师 D.国家 地方 学校
6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A.道德品质
B.道德行为 C.道德形象 D.道德体验
62、在下面的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是左边的纸板折叠而成。正确选项
是()
63、一本书有 225 页,某人第 1 天看了全书的 19,第 2 天看了剩
下的
12,第三天就该从第()页开始看。
A.100 B.101 C.125
D.126
64、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
编码是
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65、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66、当人们表达开阔视野、等高望远的意境时,常常会引用著名
诗篇《登
鹳雀楼》中的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之涣
67、ABCDEF
六人参加一场决赛,赛前三人猜测。甲:冠军不是 A,
就是 B;乙:冠军是C 或 D;丙:DEF
绝不可能是冠军。赛后发现
他们三个人的猜测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那么()是冠军?
A.A
是冠军 B.B 是冠军 C.C 是冠军 D.D 是冠军
6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A.环境 C.教育 B.遗传
D.社会活动
69、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时间为()
A.1880
年 B.1879 年 C.1876 年 D.1869 年
70、“教学又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主体性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B【解析】必修课是根据培养目标,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
必须修读
的课程。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读的课程。学生学习课程的自
主程度
是划分这两种课程的依据之一。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对课程分类的理解和把握。★★★
【错因分析】课程分类混淆。
2、A【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有能力、气质和性格。动机、兴趣和意
志属于心
理过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分类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理解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的。
3、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
遗忘速度
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
负加速,
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遗忘规律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对重要内容进行识记。
4、D【解析】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即一般能力,它是指在不同种类的
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
抽象概
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一般能力的相关知识掌握。★★★★
【错因分析】考生对一般能力的内涵没有掌握。资料来源:考教师网
5、B【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
长”的观
点。
【命题立意】考查对《学记》中教育理念的识记。★★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准确。
6、D【解析】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而且要发
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命题立意】考查对几种教学评价方式的掌握及区分。★★
【错因分析】概念掌握不准确。
7、A【解析】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育活动相关因素的掌握。★★★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8、D【解析】该学校剥夺了学生上学的权利,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法规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9、A【解析】焦虑症的表现是:(1)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2)注意
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
易作出决
定。(3)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等。对照小敏的症状,即
可知符合
焦虑症的表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情况。★★
10、C【解析】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
文字进行说
服的方式,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
查。
【命题立意】考查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错因分析】略。
11、C【解析】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要素,研究教师与
学生及其相
互关系是教育学的重中之重。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错因分析】教育媒介也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但教师和学生是
两个最
基本的要素。
12、D【解析】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命题立意】考查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牢固。
13、A【解析】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
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
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
基本精神。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错因分析】略。
14、B【解析】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
有意识地
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学习策略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对相关概念没有掌握。
15、B【解析】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课程改革的意义。★★
【错因分析】本题易误选
C。教学改革只有先解决课程的问题,才能有
实质性的突破。
16、B【解析】《论语》中最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
“启发”
一词即由此而来。
【命题立意】考查对古代教育著作中重要思想的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要注意区分《学记》和《论语》中教育思想的异同。
17、C【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成分,其中气
质是遗传色
彩最为浓重的部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个性心理特征包含的成分,及各个成分的特点。
★★★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 B。能力受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两方面的影响。
其遗传
色彩不如气质浓重。
18、C【解析】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
心态置身于
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
种问
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
行总结,
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的职业角色。★★
【错因分析】对教师的各种职业角色理解不透彻。
19、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
生。其中教
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教师成长的阶段。★★★★
【错因分析】对三个阶段的特点记忆不清。
20、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
以实现预定
的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
【错因分析】对品德的各个心理结构的实质没有理解。
21、A【解析】教师中心论的代表者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的代表者
是杜威。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属于教育学部分
常考题。
★★★★
【错因分析】知识点记忆不全面。
22、D【解析】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
题的转换表
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学及其发展。★★
【错因分析】教育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23、A【解析】题干是对头脑风暴法的解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错因分析】考生没能深入理解概念,因此就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教
学工作中。
24、C【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题教学要求教师用心教学,关注学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教学的维度。★★★★
【错因分析】略。
25、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
教师在教
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
生的充分
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
【错因分析】略。
26、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新课程知识。★★★
【错因分析】略。
27、C【解析】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
文字进行说
服的方式,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
查。
【命题立意】考查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错因分析】略。
28、D【解析】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
17 世纪,
盛行于 18~19 世纪,衰落于 20 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
斯泰洛齐。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学的历史。★★★
【错因分析】略。
29、B【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
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教师的内容。★★
【错因分析】略。
30、B【解析】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题干是对这一概
念的阐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的了解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定义。
31、A【解析】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教师应作为从事专门职业活
动的专业人
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具
备相
应的专业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能力、身体
状况
等,同时教师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些都是对教师作为专业人
员的
要求。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我国教师职业的身份特征。★★★★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 C 和 D,教师虽然可以是公职人员但不是公
务人员,
也不都是高级技术人员。
32、D【解析】聘任或任命教师的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规相关内容。★★
【错因分析】略。
33、B【解析】个体通过夸张日常形象而形成创造性形象,故而夸张是
想象的形成
方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想象的形成方式。★★
【错因分析】略。
34、B【解析】空间智力强的人队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
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
性很高,空间智力可以划
分为形象的空间智力和抽象的空间智力两种能力。由此可知对环境的认
识应属于空间智力。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这
个理论比较重要,考
生应该了解掌握。
【错因分析】考生对这个理论里面包括的 7
种智力成分的本质没有了
解和掌握。
35、A【解析】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一般
因素和特殊
因素两个部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智力理论。★★★
【错因分析】对于几种智力理论记忆不准确。
36、B【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
两部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属于心理学部分常考题。★
★★★
【错因分析】略。
37、C【解析】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分,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之分。
配置性评
价指摸清学生个别差异,以安排教学的评价。诊断性评价指诊断学生成
绩的评价。
【命题立意】考查教学评价的分类。★★★
【错因分析】对评价的分类标准不熟悉。
38.D【解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的主体地位。★★★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
B,学生并不能自主地选择接受各种教育,尤
其是九年义务教育
带有强制性。
39.B【解析】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
即经验的改造。
【命题立意】考查杜威的教育思想。★★★
【错因分析】对几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不充分。
40.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德育的方法。★★★
【错因分析】对几种德育方法的内涵区分不明确,需理解性记忆。
41、A【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
扩散,从而
求得多种答案。学生没有受到功能固着的影响,是因为他们的思路向着
砖头各种
可能用途的方向扩散,因此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所以,这种思维方式
属于发散
思维。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各种思维类型概念的掌握,以及它们之间的区
别。
【错因分析】考生对思维的各种类型,以及相应的概念掌握不牢。
42、C【解析】《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
学心理健康
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中的相关内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文件的了解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掌握文件中的重要知识点。
43、A【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一
直努力、不
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心理学中注意的类型。
【错因分析】混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概念。
44、C【解析】题干是对舌尖现象的描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记忆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对一些小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不牢。
45、B【解析】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
节行为的心
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意志本质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对四个选项对应的概念没有掌握。
46、D【解析】德育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
挥何种性质
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
响的政治
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命题立意】考查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涵义。★★★
【错因分析】对德育的各个功能的内涵理解不透彻。
47、【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整体
属性的反映。“入口”读成“八口”,是对“入”字的个别部分感知有误,因此,
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成熟。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感知觉的深入理解。★★★★
【错因分析】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将概念联系实际。
48、D【解析】赫尔巴特、席勒、赖因属于传统教育学派,杜威是现代
教育学派的
代表人物。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
【错因分析】略。
49、D【解析】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
阶段,但发
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千差万别,
这就
是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的主要表现是关键期。
50、A【解析】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卢梭、杜威是“儿
童中心
论”的代表人物。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识记。★
★★
【错因分析】略。
51、C【解析】教师背着学生检查学生的私人物品,属于侵犯了学生的
隐私权行为。
【命题立意】考查对学生权利的理解和掌握。★★
【错因分析】教育法规知识欠缺或混淆。
52、D【解析】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
的学习效果
进行考查的过程。检验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
反馈信
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知识点混淆。
53、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
最直接体现,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上课的意义的掌握。★★★
【错因分析】知识点识记不准确。
54、C【解析】“力行而近乎仁”的意思是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
离仁者也
就不远了。它所反映的就是执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教育理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对中国古代的语言理解不准确。
55、C【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
意指向不同
对象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注意品质的掌握。★★★★
【错因分析】考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例子。
56、A【解析】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
来解决问题。
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抽象逻
辑思维也
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
公式、
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是当有
了语言时
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题干的描述符合具体形象思维的概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思维分类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对各种思维类型的本质没有掌握,所以不能区分开来。
57、A【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学龄期是从 7 岁
到 12 岁,包
括童年期和少年期。学龄初期对应了童年期,少年期又称为学龄中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掌握。★★
【错因分析】略。
58、B【解析】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
标。
【命题立意】对新课改目标的考查。★★★★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全面。
59、A 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
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
维能力为
核心。因此,选项中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意志力。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区分。★★★
【命题立意】考生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各自的内涵没有掌握。
60、D【解析】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
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命题立意】对课程管理的考查。★★★
【错因分析】略。
61、B【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
题干是对品德的心理结构的阐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品德成分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没有牢固掌握品德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比较热门的
命题点,
考生需注意。
62、B【解析】由左边的纸板可以看出,数字 2 和 64
的方向是一致
的,因此可以
排除 A 选项。2 和 4 不可能连在一起,排除 C。64
在 4 的下方,
排除 D。因此
答案就是 B。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错因分析】略。
63、D【解析】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19,即 25 页,剩下 200
页,第
二天看了剩下
的 12,即 100 页。两天共看了 125 页,第三天该从第
126 页开始
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错因分析】容易把第一天看的页数忘记和第二天的加在一起。
64、A【解析】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
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
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瞬
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命题立意】考查认识过程中记忆的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和长时
记忆。★★★★
【错因分析】此题易从题干中的“保存得时间短”中错选
B,但短时记忆
容量
有限。
65、B【解析】“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
用中积累
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
即使
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
熟练
了。
【命题立意】考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错因分析】此题首先应理解施用累能的含义。
66、D【解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
【错因分析】知识混淆。
67、D【解析】逐一验证排除。如果甲是正确的,则丙也是正确的,与
题意不符;
如果丙是正确的, DEF 都不是冠军,即根据题意,甲和乙都是错误的,
A.B、即
C、D
都不是冠军,推出所有人都不可能是冠军,显然不符合逻辑;若
乙是正
确的,则甲和丙肯定是错的,AB 不是冠军,根据丙的猜测是错误的,
推断 D
可能是冠军,与乙的猜测相符。所以 D 是冠军。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因分析】略。
68、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指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
变黑。比
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
很大影
响。
【命题立意】考查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错因分析】略。
69、B【解析】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
心理学实验
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这一标志性事件的了解情况。★★
【错因分析】对知识的细节不够了解。
70、B【解析】“教学又法,但无定法”这句话表达的是教师必须灵活地
针对每个
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每
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
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掌握。★★★★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准确,因而导致知识点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