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代表人物

绝世美人儿
646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18: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教育孩子-讲话稿开头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末

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
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
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
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
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
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学记》 21、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记》
22、师严然后
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
25


学不躐等

《学记》
26
、教学相长
--
《学记》
27
、循序渐进
--
《学记》
28、
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
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
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
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
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
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 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
最早
讲授教育学
--
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
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
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
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 孟子、弗洛伊德 53、外
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
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
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 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
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
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
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
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1862,
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
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 --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
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
导生制-- 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 德鲁克(美国
管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
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
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
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
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


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
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
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
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
——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
——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
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
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
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
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
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
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
—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
——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 学目标分
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Master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桑代克 著作:《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
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大纲》: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
教育心理学体系。 这个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由此确立 理论:(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
备率 (二)共同要素说——迁移 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
有当两种情境中有 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
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 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共同要素说:
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 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要
素。 (三)同化说 遗传就其实质来说,是认识的 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
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 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
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 2.布鲁纳 理论: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习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
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
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
力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和符号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3.劳伦兹 理论:关键期 2岁是口
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皮
亚杰 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3~7岁) 认
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 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
具有相对具体性,
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
阶段的儿童 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
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 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命题之间关系 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思维的灵活性 (二)道德发
展阶段论 (1)他律道德: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


在标准 (2)自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维
果斯基 理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
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 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埃里克森 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 自主感对羞
耻感与怀疑 (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
色混乱(12~18) 亲密感对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 自我整合对角色感 7.鲍姆宁 理论:
父母的教养行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8.吉尔福德 理论:辐合型与发散性 辐合
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 搜集或综合信息与
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合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 认知方
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为题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
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正确的答
案,因为容 易产生有创建的新颖观念。 比纳和西蒙—— 斯坦福—比纳量表 9.韦克斯勒:
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 10.加涅 作品:《学习的条件》 理论:(一)、
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 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
息;动作技能;态度 把学习结果作为教育目标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 信息流 2. 控
制结构 11.巴浦洛夫 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 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
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 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
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 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
现的新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 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
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 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作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12.
斯金纳 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
增强反应概率的手 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
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 强化了的做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
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二)基本规律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 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
究对象。而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 意反应,是操作性
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 惩罚 13.苛勒 理论:
完型——顿悟说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4.奥
苏塔尔 理论: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与发
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
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 的实质: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
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 学习的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
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 极

关于礼物的作文-南浔中学


四级答题卡-工作报告开头


成都职业技术学校-绍兴文理学院分数线


生活笑话-实习报告格式范文


南昌师范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地址-江门人事网


西安警官职业学院-孝经读后感


重庆单招学校-高中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