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1

温柔似野鬼°
611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18: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奉贤实验中学-苗族节日


江西省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模拟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A.3000 B.3500 C.4000 D.5000
2.汉武帝以后,采纳了( )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董仲舒 B.孔子 C.孟子 D.墨翟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A. 八股文 B. 六艺 C. 四书 D. 五经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
A.必要保证 B.必然结果 C.心理前提 D . 必然要求
5.(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生产力
6.在( )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 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
成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A.1958 B.1959 C.1960 D.1970
7.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军事体操教育 B.读写算的教育 C.艺术教育 D.文化知识教育
8.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和放任的,以及( )。
A.自由的 B.民主的 C.随意的 D.自主的
9.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A.学生 B.班级公共财产 C.班级信息 D.班级资料
10.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次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洛克 C.卢梭 D.夸美纽斯
11.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
A.教学计划 B.教训内容 C.教学任务 D.教学规律
1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60 B. 1862 C.1864 D.1865
13.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
A. 内容型策略 B. 方法型策略
C. 形式型策略 D. 综合型策略
1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复杂化 B.系统化 C.专门化 D.多样化
15.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 理论课和实践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16.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7.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
A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 社会环境的要求
C. 教育要求的内化 D. 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18.社会和知识,以及( )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A.儿童 B.中学生 C.小学生 D.学生
19.以下不属于素质教育内容的是( )。


A. 面向全体学生 B. 提倡全面发展
C. 继续教育 D. 培养创新精神
20.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
A.起始环节 B.终止环节 C.一般环节 D.中心环节
一、单选题
1.C 2. A 6. C 8. B 14. D 15. D 17.A 18.A
3.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
4. A,学 校的教育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
系是教育教学 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5. B,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7. A,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9. A,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是学生。
10. A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
11. C,上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课的类型就不同,如新授课和巩固课。
12.B,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3. C,这是形式型策略的定义。
16. B,少年期是身心变化激烈的时期,一般都是发生在初中阶段。
19. C,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经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并已在工程和技术岗位上工作的科技人员 、
管理人员进一步接受最新知识的教育。
20. D,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二、多项选择
2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除了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以外,还有( )。
A 刻板性 B 专制性 C 阶级性 D 道统性
22.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哪几种途径?( )。
A.听知 B.闻知 C.说知 D.亲知 E.看知
23.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兼爱
C.有教无类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E. 教学相长
24.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观点的人物是( )。
A.孟子 B.华生 C.荀子 D.洛克 E.格塞尔
25.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包括( )。
A.助产术 B.启发 C.苏格拉底讽刺 D.定义 E.灌输
26.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 )。
A.传递和深化文化 B.构成文化本体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可以促进政治
27.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
A.过渡性 B.多样性 C.互补性 D.非正式性 E.杂乱性
28.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
A.学生的学习目标 B.教师的教学目标
C.国家的教育目的 D.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E.管理者的目标
29.课程的具体表现包括( )。


A.教科书 B.教学大纲 C.各门学科
D. 课外活动 E.教学计划
30.教育目的具有(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 历史性 B. 永久性 C. 时代性 D. 社会性 E.代表性
31.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其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哪些方面( )。
A. 自我实现的目标 B. 人际关系的目标
C. 实现欲望的目标 D. 经济效率的目标 E. 公民责任的目标
32.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A.形成人格 B.使人认识并发挥自身潜能
C.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33.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应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应包括(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34.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
A.以儿童为中心 B.以教师为中心
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5.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A.实际性 B.时限性 C.具体性 D.预测性 E.操作性
36.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练习法 E.谈话法
3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
A.上课 B.备课 C.课外辅导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E.批改作业
38.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有(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目标
D.德育内容 E.德育方法
39.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包括( )。
A.集体管理 B.常规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E.目标管理
40.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
A. 适应性 B. 实用性 C. 强制性 D. 普遍性 E. 基础性
二、多选题
21.ABCD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23. ACD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介绍,“兼爱”是墨家思想,“教学相长”是《学记》提出的。
24. BCD ,孟子是内发论者,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他们都不是外铄论者。
25. ACD ,苏格拉底提倡争辩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法、定义、助产术。
,传递和深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28. BCD
29. ABE,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在当代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阶级性
31. ABDE
32. ABCDE
,《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 体育、美育、劳动技
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课程有四个方面的的规定性,即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 。

37. ABCDE ,教师进行教师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
的检查与评定。
38. ABDE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40. CDE

三、判断题
41.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42.《论语》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43.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4.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45.形成学生鉴别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4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7,“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过程。
48.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学生。
49.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50.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三、判断题
41.错,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卢梭。
42.错,《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43.对
44.对
45.错,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46.对
47.错,“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48.错,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49.对
50.对

春节放假安排2018-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


西安工业大学教学网-党员干部公开承诺书


我的母亲作文800字-海宁人才网


关于热爱祖国的名言-河南省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天净沙秋-纽约大学排名


奥克兰理工大学-集美中学网站


苏州农业技术学院-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幸福作文600字-篮球赛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