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答简答

萌到你眼炸
578次浏览
2020年08月10日 10: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趸怎么读-赏心悦目的近义词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一般说来,教育是生命世界的活动,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也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首先,所谓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因为,对任何人类个体之所以要教育,不是直接产生于本能,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教育都只整个社会的事情。
其次,教育活动是一种需要运用语言而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这在动物界是不存在,只有在人类才有的。
再次,所谓动物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了,而人类的教育则不止人的生理的成熟,人只要在社会生活着,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觉的学习。

2.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进行的,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的主观世界 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炼。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新的思想品德要塑造,不良思想品德要改造,并且这些塑造和改造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实现。这一切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曲折前进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学生思想矛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再次,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各方便的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都要在各个阶段螺旋式地反复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反复出现一些违纪现象都是正常的。

3.教师劳动的特点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什么特殊要求?
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劳动。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过程具有特殊性,从而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独特的创造性、鲜明的示范性、显效的长期性。由于这些教师劳动的特点,对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教师劳动任务的多面性等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主体性的学生观,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
(2)教师劳动独特的创造性是由教育要因材施教,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机智等
决定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教师劳动鲜明的示范性主要是因为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做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
(4)教师劳动显效的长期性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技巧才能越来越熟练,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越来越高,他创造的财富才越来越多。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在没有用于再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为人所掌握,应用于生产。而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没为更多的人所掌握,是科学知识普及,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简述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4.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5.素质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答: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第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应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的差异,并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注重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首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包括以下特定的含义:(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2)具
有思想感情;(3)具有个性特征。
其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处于成长发展期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3)
其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
第二,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这包括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和复杂性。
其二,教师的特征。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态度;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学校的特点,这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学习。
其四,校外环境。校外环境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政府机构应给予课程实施以政策、财政和物质资源、技术上的支持;社会各界如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支持课程改革无形的推动力。

8.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教学过程之所以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相对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来说的,首先表现为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具体的认识;其次,表现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经过精心策划的认识。具体说来,这种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间接性。这主要表现在认识的客体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以课程教材为终结,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
其次,引导性。教学中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整个认识活动都有富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引导。
再次,间接性。教学过程这
一特殊的认识是一般认识中的一条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最后,交往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9.进行平行管理时要着手作好那两方面的工作?
答: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总之,班主任要重视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10.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21世纪中国教师应该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为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的素质。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这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这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这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的创新品质。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11.简述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第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2.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教育学研究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的发展,较明显地显露出自己的一些发展趋势和特点: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原因: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外部科学向教育学渗透;表现在各个教育学的分支也日益发展,教育学内部各子学科也相继出现;综合表现为将各种先进理论综合为一体,将理论指导和运用综合为一体,是当今教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理论是指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主张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主张引进各种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测量手段,使教育学迈向科学化的轨道,采用归纳、实证、自下而上的方法;人文主义主张解释、体验和主观介入的方式,坚决反对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采用演绎、思辩、自上而下的方法)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利用
现代知识体系的多学科进行多角度、多测面、多层次的研究;值得我们思考的新问题:首先是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其次是多元方法的互补性问题,最后是方法的协调性问题)

13.为什么说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
性是有限的?
答: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师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生的身心发展那水平不高,认识与改造自我与环境的能力还不强,为了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必须接受培养和改造;第三,教育活动中的目的、计划的制定及活动的组织都是教师,学生只是这些目的、计划的承受者,活动的参与者。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被规划、被设计的对象;第四,学生各方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他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能完成培养自己的任务,一开始就进行自我教育,对自我施加教育影响。他们必须先受到教育者的教育,然后才能进行自我教育。

14.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15.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
重点的教育?
答: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现问题,探索知识,重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素质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主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体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以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6.论述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辨证统一的关系。
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17.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
培养提高过程这一德育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四个因素既相对 独立,又相互联系。即道德认识,它是德育的基础;道德情感,它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意志,它是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的内在动力;道德行为它习惯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们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这间的关系,品德结构中的四因素,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
动品德的发展。 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18.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答:教学过程不可能是散漫的、杂乱无章的。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中小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下列几个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3.注重阶段对整体的功用。

19.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 直观性原则2. 启发性原则3. 巩固性原则

20.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1).读书指导法(2).研究法(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5.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进行学习和生活指导(5)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3.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这是由教育的属性和职能决定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有精心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育工作者,有系统的、计划周密的实施过程等。

2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灭的特征是:教育民主 ,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26.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答:(1)确定班级奋斗目标(2)建立班集体
领导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5)培养健康集体舆论和优良班风

2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和主要基本精神?
答:一.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背景。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3. 教育目的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
4.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8.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教学民主。

29.儿童身心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结合实际谈
谈应如何把握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答:1 儿童的观察常注意一些他人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2 儿童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逻辑记忆较为薄弱
3 儿童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处于由具体作用,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4 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5 儿童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产生了变化,但道德感较模糊
6 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水平还很低。

30.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同一身心机能的发展,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在有些阶段发展速度特别快,而在另一阶段则相对慢些。另一方面,不同身心机能的发展,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是不均衡的。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 有的心理现象,在特定的年龄时期产生,发展极为迅速,错过这个时机,就难以出现甚至不出现了,于是把这样的时期叫做“敏感期”或“关键期”顺应身心发展不平衡性,教育者要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

31.简述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作用。
答: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3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完全融合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并与其一道进行。2.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教育方法单调,无专门的机构和教师,教育水平低。3.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同
一、对象同一和目的的同一,教育具有全民性,无阶级性。

33.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方向性(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统一性(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4.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35.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答:1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2素质教育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标。3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7.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技能。(2)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4)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8.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1. 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交流、融合的重要手段。3. 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40.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成。5 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41.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1.了解学生情况,确定辅导的内容、重点以及应采取的措施;2.允许学生自愿参加,给学生较大选择自由;3.辅导要注意启发性,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对学习差的学生辅导,还应组织学习好的学生适当协助。5.不应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6.不应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增加学生负担。

4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答:1.以“知识-技能”目标2.以“过程-方法”目标3.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5.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善的阶段。
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格塞尔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4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答:初中教育身心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便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
为“帮助少年起飞”。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便,初中教育就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便,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便,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47.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
标之间的关系。
答: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代替。目的与目标不同,我们能够 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我们研究教育目的时必须弄清它的主体是谁,以便在不同场合使用“教育目的”虽然表示不同意便有准确的定位,这些不同主体的教育目的可以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第一,国家的教育 目的被分解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第二,当教育教学活动开始之后,被分解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又在教育者的工作过程与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整合起来。第三,通过如此的教育使个体与社会的教育时得到实现。以上是从不同主体对“关于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设想”的维度来定义“教育目的”,不包含从其他角度考察不同主体为了满足和追求教育以外的需求与利益的目的,如有些个人和团体办学有盈利的目的等。

48.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答:1.政治品质教育2.思想品质教育3.道德品质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4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哪些?
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50.班级管理的功能是什么?
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51.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阐明教学过程,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
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2.怎样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
这种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1)引导性(2) 间接性(3)简捷性(4)交往性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53.制订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54.简述教学
过程的结构。
答:教学过程不可能是散漫的、杂乱无章的。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中小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下列几个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3.注重阶段对整体的功用。

55.班级管理的四种模式是什么?
答: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56.素质教育是什么?
答:(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专门人才和千百万劳动者为目的。(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充分发展和显示人的差异性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57.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答: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通过智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通过智育,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特征与元认识策略有所了解,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风格;3通过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认识能力,使学生明白 自己是如何思维的,从而发展亿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4通过智育,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8.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
新的特点?
答: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方法的多元互补。

60.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1.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基本采用苏联的模式,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本)三个层次。
2.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制订的各类学校、各种专业的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3.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科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指导性文件。

6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62.怎样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3.简
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及其构成。
答:作用:(1)导向作用(2) 规范作用(3) 激励作用(4)协调作用(5)评价作用
由三个层次构成:1.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 各级各类学校及所属各个专业、其他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 。3. 教师的教学目标。

64.联系实际谈谈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具有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质,包括: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2.精深的所教学科知识3.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4.多样的音体美劳技术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学科研究、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获取和处理信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4).教师的人格特征,1.良好的个性品质2.积极的创新品质

65.简述师生在教学上的关系。
答: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按月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66.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
的规模和速度?
答: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 和,协和的保证 。因此 ,教育 发贼胆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便的条件。一方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教育 的发贼胆提供物质基础。即提供多少劳动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剩余时间,以及为教育 活动的开展提供多少教育经费。另一方便是生产 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的问题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 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以来,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67.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
“三中心”主张。
答:1传统教学以赫尔巴特的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的特点。
2现代教育以杜威的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为“三中心”。

68.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1. 培养目标。
2. 课程设置。
3.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 考试考查安排。
5. 有关的计算与统计。

69.运用说服教育法进
行德育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70.简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少年期是人身心变化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春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觉察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少年试图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71.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1)涵义:教学中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联系实际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自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2.简述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答:1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73.试述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国家,后因受到批评而低落,近年来又趋兴盛。
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制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很好拼音-三昧的意思


不见曦月-寥落的意思


渐渐地造句-指日可待近义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尖的反义词


姥字组词-玉质金相


嗨皮的英文-禁锢的拼音


roundrobin-咸水妹


昊怎么读-俭以什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