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教案全册
六年级科学教案-彦语
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1、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
=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
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
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
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
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
0再缩小100倍。
(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
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
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
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
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
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
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
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
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
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
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
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
10×10=100倍。
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
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
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
怎样点小
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
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
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
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
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P.3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练
习一第10—
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
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
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
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
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0.4
3
2.4× = =
1.2× =
0.11
5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
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
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
1.3倍,表示鸵鸟的
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
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
时,比非洲狗的速
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
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
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
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
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
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
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
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
数比1大时,积比
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 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
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 页8题,P9 页11、14题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积的近似值(P.10的例6和“做一做”,练习二1—3 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
的近
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2.095
4.307
1.8642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
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
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
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
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
)所以
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
据: <
br>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
约有多少
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
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 (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
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
馆的
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
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
六、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
习二第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
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
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
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
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
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
×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
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
简便
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一:小数除以整数(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和
“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
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计算下面各题。
┌115÷5=(
)
23×5=( )—│
└115÷23=(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
王
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
晨练。他计划
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
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
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
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
千米
(2) 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
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
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
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
的,只有把小数点对
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课题二:小数除以整数(二)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
br>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的例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
的第4~8题
.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
迁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除到被除数的末尾
仍有余数需补“0”继续除和商的个位不够商
1需用“0”占位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
完成。
二、 新课
1、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
br>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
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
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
上写
“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师先让学
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
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
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在
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师: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
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课题三: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13.8
4.67 0.725
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怎样变化?
4、 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
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 15 150 ( )
除数 5 50 500
商 (
) ( ) 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一、
引入新课:
学生做43.5÷5=8.7
然后改题:4.35÷0.5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
出示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2) 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
让一个组的
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
们讨
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
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
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
00倍,
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12.6÷0.28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
用上一题讨论的
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
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
式.并
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
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
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
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
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
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
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三、 巩固练习:
1、 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
11.7÷2.6=4.5 4.48÷3.2=1.4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课后反思:
课题四:商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求商的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
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
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
br>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
后按“四舍五入法
”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
几位小数;其次,求商
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
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
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
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
br>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
五入法”省略尾数
.)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书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课题五:练习课
教学内容:P25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商不变性质,沟通 整小数的除法。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观察P25 ,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
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
除数转化为整数
。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
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重点练习,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可能有: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共有多少学
生?②每人车费
(单程)是多少钱?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
些问题!
三、独立练习 P25 9 学生独立解答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四、挑战题 P26 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课题六:练习课
教学内容:P26练习
教学目标: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 3.81÷7(保留两位
小数)审
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
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
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
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 10 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
11 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 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 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课题七: 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P27-P28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
,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
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
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
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
(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
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
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
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
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
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
........
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
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
...........
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
,请学生把前面判断
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
br>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
小数
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
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
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
依据是什么?
课后反思:
课题八: 循环小数练习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
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
生独立完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 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 2、1.23 O 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 同。
四、独立练习
:P30 4、5
课后反思:
课题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
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点:探索计算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计算规律并能应用规律指导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
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
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
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
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
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
继续努力;希望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
P31 7-9
课后反思:
课题十: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
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 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独立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课后反思:
课题十一: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
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
充分 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
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
,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
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
因此个
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
,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
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 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课题十二: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三) 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 5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
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 9 (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
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课后反思: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课题十三: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复习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
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
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
(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
练习进一步训练。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
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
,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
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
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
br>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
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
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
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
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
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
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
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
先进行
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
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
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
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
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
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
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
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
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
到位置上把从
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优秀教案
2
1
3
1
4
5
5
6
3
优秀教案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
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
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
请学生们猜
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
面是
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
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
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
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从左边看
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
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 易 方 程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
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
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
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
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 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
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
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
算定律)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
一个运算
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
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
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
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
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
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2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
2
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
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
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
形
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 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
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
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
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
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
3、独立解答P49 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
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
(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
例4(2):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 a+30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
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 )
a×a=( )
(2)当a=5时,2a=( ),a的平方=(
)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
出下面各
式所表示的意义:
(1) 30x (2)30x+a (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 第7题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讨论口答P51 第8题
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
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
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 第10-12题
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
什
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 第13题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
b c s
× 9
s c b a
课后反思:
2.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
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
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
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
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
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
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
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
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
,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
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
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
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
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
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
怎样?用式子怎样
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
叫什么吗?对,
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
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
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
个式
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
母),这也
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
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
br>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
图中的数量关系,
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
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
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
的规律,有信心
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
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
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
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
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
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
加以验证,在已
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
就是2a-a=2b
+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
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
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
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
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
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
,
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
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
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
么还能保
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
边的质
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
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
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
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用式子表示就是c×
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
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
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
少同
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
品的质量同
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
和几个皮球同样重
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
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
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
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
两
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
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
等式保持不变;(2)
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
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
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
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
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
袋盐同样重,怎么想
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
有什么用
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二、新知学习。
1、
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杯子
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
x是多少方程左右
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
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
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
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
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
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
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
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
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
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
的。
3、
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
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
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
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
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
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
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
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br>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
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
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
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
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
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
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
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
br>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如有问题,可以出
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
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
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
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
呢?
(三) 反馈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
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 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
时加上或
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
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
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
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
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
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
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
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
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
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
br>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
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
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
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
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
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
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
式,并记着检验
(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
易解,为什么
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
不
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
在列方
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 练习。
(5) 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
br>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运用转化的思
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
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
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二、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
四边形面积
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
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三、讲授新课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 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
长方形的
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
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
以都按半格计算
。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
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
东西,
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
一种方便、
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 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
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
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 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
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
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
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
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
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
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
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
慢移
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比较,有
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
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
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
以记作“·”,写成a·h,
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
者S=
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
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四)应用
1、 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4、做书上82页2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怎样推导的?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82~83页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
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
少千克?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
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
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
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
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
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1)练习十五第5题:
1.4厘米
2.5厘米
a、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b、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c、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d、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练习十五6题
让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
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练习十五第3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优秀教案
28m
优秀教案
7m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
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
四、作业:练习十五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
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
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激发:1.出示平行四边形
1.5厘米
2厘米
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
们的面积,三角形面
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指导探索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
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再计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
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7、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
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
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
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二)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三) 判断
1、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五、作业:85页做一做和练习十六1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例1…
…
优秀教案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优秀教案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
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
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练习十六第7题
(1) 让学生尝试分。
(2)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
原三角形
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
等高的小三
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
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
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
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
,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
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5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
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
式是怎样推导得到
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
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
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
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
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
图形,
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
梯形的上底、
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
br>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
仿照求平行四边形
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
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略)
课后反思:
第六课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92和93页 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知道求组合图形
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
和(或差);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学过的基本图形。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第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口答,教师在长方形
图的下面板书:S=ab
“第二个图形呢?”
……
学生分别口答后,教师在每个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计算面积的公式.
教师:计算这些图形的面
积我们已经学会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
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组合图
形面积的计算。
二、 认识组合图形
1、让学生指出92页页的四幅图有哪些图形?
2、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图形,组合成多边形(展示台上拼)
对学生的拼出的图形,有选择地出示其中的几个。(如下所示)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怎样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板题
)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讨论计算上面拼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生板演其余每组完成一图)
订正,讨论第一图的两种方法。
5×5+5×6÷2
[5+(5+6)]×5÷2
=25+15 =16×5÷2
=40(平方厘米) =40(平方厘米)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也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例1题目
优秀教案
2m
5m
m
优秀教案
及图)。
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不分割能直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引讨横虚线的作用)怎样计算这个
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讨论方法后,再打开书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5×5+5×2÷2
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下面情况。
[5+(2+5)]×(5÷2)÷2×2
小结:一个组
合图形,可以用多种方法划分成几个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再分别
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求出组合图形
的面积,但要注意分割图形时,应当考虑
计算的方便,特别要有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数据。(比如——图示
,能容易找出所
需的数据吗?)
三、巩固初步
1.做一做书93页
2.练习十八第1题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 S总=S长—S三
5.练习十八第3、4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十八8*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 一 课 时
优秀教案
5
还能用其他的划分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分组讨论)
优秀教案
课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P.98.主体图P.99.例1及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
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教学准备:主体图挂图或投影,老师、学
生收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必然的、
不可能的、不确定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信息交流。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其可能性做出说明。
师出示收集的事件,共同讨论。
2、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现在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可能性
大小。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体图,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的等可能性。
观察主体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在击鼓传花中,谁得到花的可能性大?掷硬币呢?
生:击鼓传花时花落到每个人的手里的可能性相等,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
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相等
的。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等可能性事件?
生举例…..
2、抛硬币试验
(1)分组合作抛硬币试验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抛100次)。
抛硬币总次数
(3)出示数学家做的试验结果。
试验者
优秀教案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2)汇报交流,将每一组的数据汇总,观察。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优秀教案
德•摩根
蒲丰
费勒
皮尔逊
罗曼若夫斯基
近。
3、师生小结:
4092
4040
10000
24000
80640
2048
2048
4979
12012
39699
2044
1992
5021
11988
40941
观察发现,当实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越来越逼
掷硬币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可能,出现正面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出现正
面的可能性是。
三、练习
1、P.99.做一做
2、练习二十 第1---3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
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
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
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
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
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
一位顾客猜中
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
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
是,女生的可能性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
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
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
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
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
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
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
成。
教学重、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交流收集的等可能性事件,并说明其发生的可能性。
2、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又
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
二、新授
1、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游戏……
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
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
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
小丽
小强
结果
石头
剪子
小丽
石头
布
小强
石头
石头
平
获 胜 获 胜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
的可
能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二者相等,所以
用“石头、
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
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
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
能是双数的两倍,
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姓名
李明 陈东
34.7
刘云
25.8
马刚
24.7
王明
24.6
张炎
24.1
赵丽
23.2
成绩米 36.8
息?
生交流。
二、新课学习
1、提问:你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掷沙包的水平吗?
生1:大概在23—25米之间。
生2:可以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
计算平均数得27.7,发现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观察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
低于平均值,说明
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
2、认识中位数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
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
一般水平。
辨析: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
3、小结
平
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
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
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数据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平均数
优秀教案
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
优秀教案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
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
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
计算出中位数来。
(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
小结: 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
6、课内小结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三、练习
练习二十三
1、第1--2题
2、第3题
课后作业 第4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
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
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
``
````)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
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
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 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
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
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
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
据
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
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
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
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
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
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
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
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
作业:书P118第1、2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
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 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
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 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
什么证件?(身份
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一、 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
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
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
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
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
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
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
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
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
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
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
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
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
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
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
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
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
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
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
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
分为22大
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
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
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
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
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
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
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
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
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
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
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
一说。
课后反思:
总 复 习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
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
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 3.636363是循环小数。
4、
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合律。
5、
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
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 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 2.85×5.2+2.85×5.8-2.85
3.6÷0.25÷0.4 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
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
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
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
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 基础再现: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S=ab
S=ah 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
)不变,( )
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 )。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
),与它等底等高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4.一个三角形和一
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
行四边形的高是(
)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
每公顷收苹
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
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
)。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5.解方程。
10.2-5X=2.2 3×1.5+6X =33
5.6X-3.8=1.8
3(X+5)=24 600÷(15-X)=200
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
元?
三、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
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
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
一位顾客猜中
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
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 5 8 9 6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25 14 13 18 20 16
(3)
姓名 李明 陈东
4.7
刘云
5.8
马刚
4.7
王明
4.6
张炎
4.1
赵丽
3.2 成绩米 6.8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
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
一、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
与终
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
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
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
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
特征。
1、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
设计要遵循教
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
题。
2、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
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 教学设计
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
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使教学效果最优
化。
4、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
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
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
秀教案
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
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
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
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
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
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
心所
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
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
慧
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
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
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
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
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
的基础
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
搬照抄,要汲取精华
,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
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
思,精心安
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
,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
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
每一
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
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
识,
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
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
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
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
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
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
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
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
力的学生,又由于每
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
题和看
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
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
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
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
法,
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
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
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
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
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
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
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
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三、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
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1、课件的长度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
可多可少、一个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包括一门完整
的课程内容,可运行几十课时;小的只运行10-30
分钟,也可能更少
时间。
2、多媒体课件
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
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
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
件。
3、常用制作方式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是 PPT(用office
PowerPoint 制作
的幻灯片),由于它编辑、播放,各种操作简单易学,而且能够很方
便地找到资源,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善和加工,对技术的要求
相对不高,并且多加钻研也可以有
反复多彩的效果,能满足许多需要,
因此广受欢迎。其他应用较广的还有 Flash 和
Authorware 以及几何
画板(数学老师常用)等等
4、课件制作的几个原则
①教学性 课件的应用必须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率的。
②可操作性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
靠,便于教师和学生
控制,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交互操作层次不应太多。
③科学性
课件制作要符合科学性,不要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否则用
课件还不如做实验,但课件永远不可以取代实验
。
④简约性 课件的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要突出重点,
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太
多,避免对学生注意力产生干扰。注意动与静的
对比,前景与背景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
证学生都能
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每屏文字显示数量,尽量用配音
替代叙述文字,
过多的文字阅读容易使人疲劳。
⑤艺术性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应赏心
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
⑥信息量 多媒体课的信息量自然比一般教学形式的信息量要大,但
不能太大,要适当地留有
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消化。避免因信息
量太大产生“电灌效应”。
⑦适度使用 “寸有
所长,尺有所短”。要注意不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
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
数学的方程求
解、物理的公式推导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一定比教师与学生一
起边推导边板
书效果好;化学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有时就不如实际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
br>演示实验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理论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
的变化等,采用多媒体课件则
有其明显的优势。
写教案要几个步骤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 教学目标 ,说明本课所要
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 教学重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 板书设计
(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 教学手段
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 教学方法 .。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
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
,是支持教师上课的范本,简单说,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备忘录。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中,如何撰写教案,才
能
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案在常规教学中的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
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
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
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
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
的范
式而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
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
和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
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
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
内容上
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
境、容纳新内容、确
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
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
学之间形成
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
放的观念,更容
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时改变原有的设
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
划;
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案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
成果;
四是教
学实施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教案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
完成每一次教学。
教师写好教案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项目填写要齐全、教学环节要完
备。教案项目包括题目、教具、
教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任课班级、授课时间等,一般都有固定表格,填写要规范,如有变动必须马上注明。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
教材与培养目标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
成的,概括必须准确、科学,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
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重点提问
(互动环节)、课后思考(
或作业),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
整。
二、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
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
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
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
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
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
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教学材料处理要
灵活。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
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因为教材是死的
,教学是鲜
活的;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参考材料,不能代替全部教学,更不能代
替教师备课和教
学中的创造性劳动。所以教案中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要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一要完整,二要逻
辑严密,三要通
过创新形成特色。
四、案例教学材料要绝对“新鲜”。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发展使世界
变小了,市场变大了,技术更新快了。教材即使最新出版,由于其组
稿、编辑、出版
、发行等环节,有些内容很快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
技术应用的实践。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靠教师的创造
性劳动,即
在备课过程中树立最新的实践性教育理念,用最新鲜的材
料去充实教学内容,用最新、最能说明问题的案
例去阐发理论,才能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科学规定教师一课时
的备课
工作量是2—3小时,一个高校教师每周课时量规定在十课时
左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具体
保证。
五、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
的创造性
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
板书方案: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
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
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三是符合审美要求,
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
好审美感
受;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创新
性,每个人即使在
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
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即个性化。因此
板书设计可以借鉴、参考,但决不能照搬照抄。
六、要不断充实完善。教案
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
不断充实完善。一是因为初稿往往有顾此失彼之处;二是教材研
究与
教学实施常有灵感产生,出现新的闪光点及时补充进去;三是需要用
新材料与新信息对教案
进行补充;四是备课不是一次性劳动,一节课
的备课也不是一次有效,过期作废,需要从局部与整体的联
系角度补
充不足;五是集中备课或教研组活动中从课程之间的衔接上或交叉中
获得提示、补充。
充实完善不是推翻重来,可以利用备注栏,也可以
形成一页纸粘在一角,对照研读。
七、教
案以手写为主,条理清晰,字迹工整。教案撰写是创造性劳动,
是对教师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概括分析
能力的有效训练,也是对教
师书写水平、概括能力、材料组织等综合素质的反映,所以教案是教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是检验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手写教案
对教师要求更高,更能真实检查教师备课质量、更具有可比性,因此
客观上要求教师
要写一手好字。出色的手写教案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
学习的鲜活样本。
八、关于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信息
化时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的成果,对传统教学手段是
一种改进和
有益补充,但高职教育实践证明,电子课件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的一个工具条件
,它直观、容量大,许多用讲授法难于实现的教学目
标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展示、演示、模拟得以
实现,还可以节
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板书时间,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
育教学是一
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电子课件的过度
使用易于禁锢教师思维,限制了教师临场发挥和
创造能力的提高。
一、符合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是指教师要认真贯彻大纲精神,按
教材的内在规律,
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
现知识性
错误,那种远离大纲、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
一套的编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
好教案首先要依纲扣
本、有科学性。
二、加强创新性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教师
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
教师请教,同时不能照搬照
抄别人的经验,要对别人的经验在思考的
基础上消化、吸收,结合个人的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写
出水
平和个性。
三、注意差异性
由于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
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
作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因此编写教案也就不可能有千人一面的固定
模式
,为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学校领导和教育行
政部门不应过分强调要求整齐划一,在保
证教案的基本常规不漏向
外,具体的写法不宜多干预,要因人而异,形式多样,如果领导对老
师
的教案要求整齐划一,统一模式,这表面上看来很规范,但在实际
上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扼杀了创造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
没有固定不变得,教师的教案就不能有统一的模式。
四、讲究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
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尤其是要设计好开头、结尾,首
位呼应,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达到立体效果,教师的说、谈、问、
讲等课堂语言都要经过设计,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该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等都应经过精心
安排。
五、强调操作性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一种方案,是施工的一种“图纸”他贵在使用,能
操作。有的教师写的教案繁琐,上课时还得时不时地看教案,因此在
基本观点都阐述不清楚,更谈不上
旁征博引,开发学生智能了,因此
写教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br>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好的教案文字很简练,但从中却能看出教师理
解教材挖掘教材,有相当的深
度,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能力训练层次
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有提示性。
六、考虑变化性
教学进度中常常出现离开教案所预见的情况,教师不能死抠教案而打
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遇到
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实际改变原先的教
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针对疑点积
极引
导。
答案补充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
习时可能
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
出问题,出什么问
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方案,这样,出现打乱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案的现象,也不会紧张,可以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
取精神。 如果我们的教案
过于详细、完美,将在无形中对教师的教
学形成束缚,剥夺了课堂教学生成的契机和充分拓展的空间,其
教学
效果未必理想。我们经常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眼睛里有学生”,就
是指要根据学生和课堂
不断变化的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无论我们
备课、写教案多么详细、充分,都无法穷尽课堂上将要发生
的一切情
况,意外事件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机智来应对。
(最近,南安进修学校开展南安
市2012年中学数学、地理、英语优
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为使教师对教学案例有一定的了解,特找一
些
相关知识与案例范文)
1.什么是教学案例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
境的描
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
程,它是对教学现象
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
的教
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
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
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
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
必须能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
是可以杜撰的,而案
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
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
实发生的实践
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
象的、概括
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
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
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
的,以议论为主的
;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
说明道理。因
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
作一般是一种
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
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一般来说,与教案、教
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
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
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
的教学过程
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
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
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
是
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3、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
物、
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
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
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
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
课”,等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
别的原因或条
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
例想反映什么问
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
何组织小组
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
组、研究阶段,会面
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
优秀教
案
优秀教案
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
有
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
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
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
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
带
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
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
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
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
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
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
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
果,
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
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
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
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
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
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
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
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
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
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
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
br>异》。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
如此,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
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没办法了,只好抓
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
老师,一前一后摆
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
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事实证明,
这两名“大炮”还是
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
兢、
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
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
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
时,学生们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
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
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
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
准备
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帮
忙。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
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
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
理。其
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
并给学生建立“南北
温差大”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好戏开场:我模仿电
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
抢答,用大屏幕
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
体是什么地
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
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
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
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
南北
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
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2)找
出1月0℃等温线的位
置并用彩笔描出。(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
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
读出上面4个
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
生很容易就得
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接着,
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
置,并说出这条线
最弯曲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在
横断山区
,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最后,我请一
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
℃。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
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冬季,我
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
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
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
响。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
引导学生得出了:“夏季全国
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最后
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
冷和夏季最热的地
方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
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
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
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
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
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
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
br>——“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
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
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
服我的一个地方。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
了这
几个温度带的名称,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
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
个温度带在位置排列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
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
似曾相识!
于是,我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
月0℃等温线、
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至此,学生们深
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在画线的
时候有个学生用
一条直线表示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正,这时同
学们都意识
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
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
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