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萌到你眼炸
920次浏览
2020年08月10日 16: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对偶的诗句-周记600字


篇一: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案
《水浒传》导读
教学目的:
★了解《水浒传》的艺术魅力,学会阅读名著。
★★了解我国古典名著的辉煌成就,激发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对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养成良好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思路: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向学 生推
荐阅读这部作品,关键要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因此,教学时应从?激趣?入手,激发学生
对这部名著的兴趣。并且,通过赏析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浅谈水浒》了解《水浒传》
的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对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浅谈水浒传》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对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 教学活动情境设计: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浒人物的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准备央视《浅 谈水浒传》的
视频片段,学生通过观看了解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精彩之处:
一部《水浒传》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水浒人物不胜枚举,短短一节导读 课无
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其中的精彩全部教授给学生。那么,水浒人物、小说主题、成书背景、艺
术成就等等需要讲的好像很多很多,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呢?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也确实办
不到。于是我 就把重点定在激发学生对《水浒》的兴趣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感受《水浒》的精彩,进而想去
读、想去品味,这样就达到了导读的目的 。
因此,这一节课我就没有涉及关于写作背景、小说主题等方面的内容,甚至对《水浒》的艺术特色也讲的很少。因为将来如果他们认真的读了,这些肯定会接触到、体会到的。我
把这节课 分成了?我讲我知道?、?我看我记牢?、?我品我明了?、?老师考考我?等四个板块,
让学生去讲、 去看、去品、去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比较、品读、思考、竞争,
阅读《水浒》成了他们的阅 读目标和阅读需要。
遗憾之处:还有四五个孩子没有准备好《水浒传》,发动工作做得不够到 位。班上的女生
们对《水浒传》不够感兴趣,提前了解的很少,课堂交流时不在状态。
整改之处:引导学生读名著,就如同引导学生与大师共携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
们,一定要多用心 、多实践、多思考、多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放开手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
兴趣,引领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 遨游,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放飞?自由的读书灵魂?的精神家
园!
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及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二、谈水浒 话英雄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的兴趣。
★★学会读书:看前言、看目录和后记,了解小说思想内容、特点、以及后人评价等。
★★★从1-6章中通过故事情节认识英雄人物,能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及其经
典的小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小故事、老师准备根据名著《水
浒传》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前六章出现的人物)、课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阅 读名著,理解能力不高,阅读的方法还有所欠缺,
阅读和自觉性还没养成,所以在课堂中要想各种方法, 让学生喜欢并能自觉读书。
教学过程:
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节选。
1、学生根据名著《水浒传》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交流感受。
2、课件:喜欢的英雄人物的照片及该人物相关的一个小故事。学生阅读学习。
3、四人小组,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人物的故事。每组选出一个优秀的学生,全班交流,
进行评价表扬。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水浒传的英雄人物有关的歇后语。积累老师搜集的歇后语。(课
件)
5、老师发表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上自己喜欢的人物,旁边写出他们的经典小故
事。
6、阅读7—14章节,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可以利用每天晚上的30分钟阅读时间继续完成。
把自己每天阅读的感受写在家庭作业本,希望家长也能和你一起读书。
教学反思:
精彩之处: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到英雄人物的性格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劫富济贫的感
人故事,拓展阅读 了许多歇后语,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为继续阅读奠定了良
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学生交流喜欢的人物的故事时语言有些不通顺,还有些本末倒臵,可以看出
学生在说完整话, 概括故事内容等方面还要加强。
整改之处:随时和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多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在交流时,教 师用眼神鼓励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提示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表扬积
极发言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 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三、阅读策略指导
教学目标:
★?阅读方法指导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
读书?。
★★★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
读书不少却收效不大的现状而设臵的。
教学时间:3月13日
教学过程:
一、主要读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 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
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 择。
1.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 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
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 提要、前言等,以求在
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 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
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 ,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
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 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


十字。
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
篇二:小学五年级趣味数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趣味数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为 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
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 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
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
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 提供了一系
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 br>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
知识与 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
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
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 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
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 生活中各种现象〃
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 和理
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 好的学习习惯。
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6、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
的思想方法〃培 养分析、推理、判断能力〃拓宽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拓展学生的数学
才能〃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学 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数学素养上有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为学
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活动措施:
1.选好人才
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 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
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 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 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
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 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活动中〃通过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 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
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的转变。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 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


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 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 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 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
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进度:
篇三:五年级下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下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讲:重叠之美
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中的重叠之美,数学中的重叠之妙
教学目标:
1、 欣赏文学中的重叠美,探索数学中重叠的奥秘。
2、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文学中的重叠之美
在重叠的地方往往就有美。为什么在新房门窗上贴着的红色“喜” 字,不写“喜”而一
定写成“囍”?中国民间风俗很讲究成双成对,文学里也有“双声”“叠韵”等说法 。
介绍:什么是“双声”?什么是“叠韵”?
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就有这样两幅对联。
其中之一是: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另一处则见于孤山中山
公园的一座方亭 ,横匾题“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亭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水水山山,处处
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 好奇奇。
据说此联同近代名人康有为有密切关系。
西湖的山山水水,处处 明媚秀丽。这两幅对联写出了人们对杭州与西湖山水的共同感受,
因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你以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你是否也曾感受到重叠之美? 学生举例。
二、数学中的重叠之妙
不过,联语的叠字毕竟有限,我们能否把重叠之美推向无限?这就必须借助数学的力量
了。
出发点是极其简单的:3×4=12
接下去,可以写出第二式:33×34=1122
“重叠”之妙开始露头了,好比从“喜”字写成了“囍”字。 明眼人当然会想到可能有
第三式、第四式,
指名学生试说。(333×334=111222,3333×3334=11112222) 计算验证。
经过计算,它们居然也是对的。
于是,大胆的人又会猜测下面的无穷无尽的等式也是成立的:
33??3×33??34=11??122??2
这个等式中的第一个乘数由n个3组成, 第二个乘数由(n-1)个3与1个4组成,积由
n个1和n个2组成。
事情真是如此!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第二讲数对
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根据数对确
定位置。
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体验确定物体位置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方格纸、写有数对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活动铺垫,认识数对
1、师:上课了,老师站在了讲台中央,我这是描述了自己的什么? 生:老师的位置。
(师板书:位置)
师:以刚才回答问题的这位同学为例,站在同学们的角度观察,谁能帮他介绍一下位置?
生1:从左数第5排,从前数第4个。
生2:从右数第2组,从后数第3个。
??
师:同学们讲的“排”、“组”指的是什么?第4个、第3个又是什么意思?
生1:竖着看为一排,横着看从前往后数是第4个(学生边指边说)。
生2:这样竖着看是一组,横着看从后往前数第3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一竖排称作一列,把一横排称作一行。(板书:列 行)
师:这位 同学的位置一定,却有不同的说法,一一解释很不方便,这就需要表示位置时
有一个统一标准。通常确定 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师板
书:从左往右、从前往后)那么站在同 学们的角度观察,我们的座次哪是一列?哪是一行?
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
现在 请第2列的同学起立,再请第4行的同学起立,哪个同学站了两次?这为什么?(因
为他既站在第2列, 又站在第4行。) 如果再请第3列和第2行的同学起立,谁又会站两次?
为什么?(因为他既站在第3 列,又站在第2行。)
师:按这样的列、行排列规则,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的位置在哪儿呢?
生:他坐在第5列第4行。
{评析:由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位置,说法不一,感到不便,这 时介绍行、列的规定,
自然巧妙,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
2、师出示情境图:
师:去年暑假,我们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其中少年军校吸 引了许多同学
参加。瞧,他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呢!
站在同学们的角度观察,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从左数第一竖排是第一列,从前数第一横排是第一行。(学生上台边指边介绍)
师:谁能说出小强的位置?小亮的呢?
生1:小强站在第3列第2行。(师板书)
生2:小刚站在第2列第4行。(师板书)
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
1、师:如果用一个圆点代表一个小战士,刚才的队列图就可以用这样的点子图来表示 。
你认为这样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1:这样表示更简单了。
生2:这样比刚才更清楚了,很容易的数出了几行几列。 生3:??
师: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小亮在第4列第3行,你能找到他吗?(生上台按要求分别指出各自的位置)
同学们能说出其它几位同学的位置吗?谁愿意上台帮老师做一下记录?
(学生说出其它几个同 学的位置,一同学在黑板上做记录,很明显同学们说得快,他记


录得慢,表现出着急无措 的样子。) 师:你在记录时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表示同学们在队列中的位置太麻烦了,如果有种简便的表示方法就更好了!
2、师:是啊!数学的一大优点是简练。我们能否把表示位置的的方
篇四: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几何教案
学习目标:
1、在所学立体几何的基础上研究两个相连立方体的展开图。
2、通过这节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两个相
连立方体的展开图。
难点:其他几何体的展开图。
学习过程:
1、折叠问题巧解决 :
图1
一名纸盒制 造商要求设计师设计一种适当的纸板,使得该纸板折叠以后可隔成两个立方
体,且这两个正方体上方各有 一个盖子。
有很多种设计可符合此要求,但是最后制造商决定采用如上图所示的“十”字形纸板。
根据设计师的说法,只要将纸板裁两刀,就可折叠出所需要的盒子,到底该从何着手?
解答与分析 :顺着图中的粗线将纸盒剪开,再沿着虚线处将a与b两块粘合,形成盒子
的中央分隔部位 ,并使两片盖子可以以此为底轴任意开关。接下
来便可很轻易地折出题目所要求的盒子。
解题的关键在于两片盖子的底轴位于同一处。当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之后,要找出符合要
求的设计并不难。在大部分的设计中,此答案是最理想的。
图2
2、辛赛的奥妙:
1982年,有一种称为“辛赛的奥妙”(shinsei myster y)的数学玩具上市,它是由两个
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又是由8个互相连接的多面体构成。它可 以组合成许多奇妙的
形状,其中包括立方体和12个顶点的星状体。
这个模型的基础 是半个立方体(如图1),可以把它看成是3个角锥体(6个这样的角锥体
构成立方体),向内折使其顶 点会合于立方体的中心。这个半立方体的展开图见图2。展开图
中有一个三角形的面出现两次,可以粘合 在一起,以增加强度。
“辛赛的奥妙”每一半都有8个这样的半立方体,彼此以巧妙的方式连 接在一起。它可
以叠成如图3所示有12
个顶点的星状体。为了说明连接的方法,我
们可以把星状体水平分成两半,再把相同的两半并排在一起,用比较平面的方式表现。
图4
图4是由上方俯视的示意图,a、b、c对应于立方体展开图(图2) 的标示。将8个半立方
体的底面def按图所示置于平面上,并用胶带纸粘贴。现在你也拥有一个奇妙的 模型了,任
何把玩它的人都会觉得趣味盎然。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再做一个相同的模型,你会发现它们可< br>以组合在一起,而且可以使其中一个消失在另一个之中。
三维立体问题:我们通常都可 以从二维的图画中看出所要表现的三维物体,识图与绘图的
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空间观念。然而,就像 这里所示的一些图画,二维的图画也可以在视
觉上创造出不可能的事物。在第一张图中,到底是2根还是 3根木栓?阶梯是否可以自己相
连?你是否能用3根木条做出图上的三角形?
关于视 觉的认知,可能心理学家要比数学家研究得更多一些,但数学家也经常使用二维


图形作为 思考空间问题的参考,因此必须对二维图形的缺点有所了解。
作业:注意并收集那些会欺骗你眼睛的图画。
篇五:五年级数学校本教材
上 册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 学史上,
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
比较原始 ,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
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
的立方根。
在代 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
解法.在几何方面,提 出了割圆术,即将
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 圆术科学地
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 依
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
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他计算
了3072 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
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 上的领先地位。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方 法与后来
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圆周率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
致;并在 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
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 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刘徽还提出
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 的前提。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
而把《九章算术》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 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虽然刘徽没有写出
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 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
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数学证明为其联系纽带的理论体系.
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
所失矣,这可视为 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
作.《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 创造性、复杂性和
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 观.他
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
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
给我们中华 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二讲 法国数学家勒内.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
笛卡尔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1岁多时 母亲患
肺结核去世,而他也受到传染,造成体弱多病。母亲去世后,父亲移居他乡并再婚,而把笛
卡尔留给了他的外祖母带大,自此父子很少见面,但是父亲一直提供金钱方面的帮助,使他
能够受到良 好的教育。
在他8岁时笛卡尔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èche)的耶稣英语会学校接受 教育,受到良好的
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1613年到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毕业后笛 卡尔一直对职
业选择不定,又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因此他于1


618年在荷兰入伍,随军远游。
笛卡尔对数学的兴趣就是 在荷兰当兵期间产生的。一次他看到军营公告栏上用佛莱芒语
写的数学问题征答引起了兴趣,并且让一位 他当兵的朋友,进行了翻译。他的这位朋友在数
学和物理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很快成为了他的老师。4个 月后,他写信给这位朋友,“你是将
我从冷漠中唤醒的人...”,并且告诉他,自己在数学上有了4个 重大发现。可惜的是这些发
现现在已经无从知道了。
26岁时,笛卡尔变卖掉父亲留 下的资产,用4年时间游历欧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
随后定居巴黎。
1621 年笛卡尔退伍,并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在此期间,笛卡尔专
心致力于哲学研究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在荷兰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
法论》、《形
一、知识要点:
(一)四则运算的定律、性质、法则是进行速算与巧算的重要依据。
1、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2、利用运算顺序的改变使计算简便。
3、利用运算法则使计算巧妙。
(二)转化是速算与巧算的主要技巧。
1 、当一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时候,将其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计算
比较简便。2、 利用数的分解或拆数,转化后巧算。3、改变计算方法(变加为减,变减为加,
变乘为除,变除为乘)使 计算简便。
(三)认真观察算式及数的特征,剖析数于数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选择和合理运 用计
算技巧的主要方法。

沙市中学-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计生办-清明节的来历


三峡科技学院-赵一涵


兰亭集序翻译-过年祝福词


心理学咨询师-繁体字个人签名


北京公务员补录-新疆考试中心


和谐作文-健康教育计划


河南大学分数线-医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