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树人大学-历史教学案例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
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
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
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
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
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经历数学建
模
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植树节图标,进行简单的环保教育。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化繁为简,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2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
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
树苗?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值得关注的信息(全长、每隔5米、两端都
栽
、一边)。
2、形成猜想
(1)根据这些信息,你觉得这道题该怎样解答?
(2)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展示出来。
3、化繁为简
(1)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呢?
(2)先在20米长的路上种一种。师示范图
示法。初步感知在两端都
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3)如果间距不是5米,会不
会也有这个规律?小组合作探究,间
距是10米、4米、2米的情况,完成表格。
4、汇报展
示,发现规律,渗透“一一对应”思想,体会棵数比间隔
数多1。并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5、看课本第117页例1,对比梳理思路,归纳化繁为简、数形结合
的解题策略。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岸边的栏杆
、
街道上的路灯、摆放的盆花、高挂的灯笼)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
着间隔,数学上把这类问
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卡片后面的问题吗?
四、回顾总结
1、谈收获
2、数学史上三大难题之一“20棵树问题”的进展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 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
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
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
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17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
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
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
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
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
错
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
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
—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
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
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
由于我把例题的数据改大了,因此在模
拟实际画图时发生了矛盾,数
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画下来或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就此向学生
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
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
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逐步形成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
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
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
验证,并完成表格,
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
手能力
、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
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让学生
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
活实例,告诉
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
称为植树问题”;二是进行变式练习。我设计了6
道练习题,引导学
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
量关系,
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不乏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
数的规律时,在
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
有充分调动
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
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
果。
二是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
所以没有
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
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