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全册

萌到你眼炸
930次浏览
2020年08月10日 17: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麻哈鱼-汽车销售培训


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进度表
任课教师: 韦志军 年级 五年级 2014年8月26日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时 间
8.25—8.31
9.1—9.7
9.8—9.14
9.15—9.21
9.22—9.28
9.29—10.5
10.6—10.12
10.13—10.19
10.20—10.26
10.27—11.2
11.3—11.9
11.10—11.16
11.17—11.23
11.24—11.30
12.1—12.7
12.8—12.14
12.15—12.21
授 课 内 容
一、倍数与因数
倍数与因数、图形的面积
(一)
二、图形的面积(一)
“ 十一”放假
二、图形的面积(一)
国庆长假休息
备 注






二、图形的面积(一)、三、

分数
三、分数

三、分数
期中复习、考试及讲评
三、分数



三、分数 四、分数加减


四、分数加减法

五、图形的面积(二)

五、图形的面积(二)尝试

与猜测
六、可能性的大小

总复习


18
19
20
12.22—12.28
12.29—1.4
1.5—1.11
总复习
复习
考试






















上秦镇付家寨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一单元
数的世界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 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
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
察并提出问题。
2.揭示概念
ww w.x kb 1.c om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
可以怎样分
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
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 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
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
数?
3.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
到哪些信息?
(1)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2)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
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 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
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
的倍数,4和5是 20的因数。
www.x kb 1.c om

(3)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
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吗?
(4)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
的自然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4. 找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
(1) 判断。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
班交流。
(2) 找7的倍数。
二、看书质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
疑。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四、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br>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
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
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
是几的因数”。
新课标 第一 网

五、作业
课本第3页第3题。

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
分一分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 20是的倍数。
板书设计


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4和5是20的因数

“因数与倍数”复习课由于概念多,内容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紧
密又容易混淆,因此,如何增加概念 复习课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充满
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有成效是我这节课急需解决的
难题。
新|课 |标|第|一|网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一单元
x k b 1.c o m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特征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
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或5的倍数。
2. 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5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特征
让学生利用2,5的倍数的特征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2.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
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新|课| 标| 第|一|网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
页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找出
5 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
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语言不
要做统一要求。
(4)验证
(5)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
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2的倍数
(1)独立学习
(2)汇报交流,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3)验证
3.揭示奇数和偶数
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猜数游戏。
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 ,另
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2或5的倍数还是奇数、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偶数。
2.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具备什么条
件?
新课 标第一 网

3.用0、5、8组成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又有因数5
四、全课小结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板书设计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 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
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 展
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
据,因此,他们的思维 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
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需要考虑的问
题。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新 课 标第 一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一单元
x k b 1.c o m

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特征
1.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够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类推出其他相关倍数问题的解
决方法
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活动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
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么?指名说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
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
上记号。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完成,
看谁找的快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
己的想法,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
现。
生一: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
5、6、7、8、9没什么规律。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生二: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三: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
检验一下。
活动三:试一试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自己
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36 17 54 71 45 48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
面的条件。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活动五:实践活动
新 课 标第 一 网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可以在
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 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
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
教 后随记
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
疑问,激发强烈 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
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 探究者的角色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找因数
数学
一单元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
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
有因数。
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准确、有条理地找出一个数的
因数
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准确、有条理地找出一个数的
因数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 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
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
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
巡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
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
行演示)
生1:3种。
生2:4种。
生3:6种。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生1:横着摆了12个小正方形。
生2:横着摆6个,摆了2排。
生3:横着摆4个,摆了3排。
生4:我还多摆了一种,横着摆三个,摆了4
排。
生5:竖着摆12个。
生6:横着摆2个,竖着摆6个。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生:1×12=12 2×6=12 12×1=12 6
×2=12 3×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
样?
生1:3×4=12 和 4×3=12的因数一样。
生2:1×12=12和12×1=12的因数一样。
生3:2×6=12 和6×2=12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
出来?
生:3种。
师: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生:1×12=12 2×6=12 3×4=12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1:有1、12 、2、6、3、4。
师:12共有几个因数?
生:6个。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生:1、2、3、4、6、12。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拼的方法就是找因数的方法。
生2:先摆1个,横着摆12个,因数就是1和
12 。
生3:先摆4个,摆3排,因数就是3和4。
生4:,先摆6个,摆2排,因数就是2和6。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
师: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
和15的因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
师:9的因数有哪些?
生1:9的因数有1、3、9。
师:15的因数有哪些?
生2:15的因数有1、3、5、15。
师: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生3:1和3。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 法,现在看
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
的第1、2题。
(投影展示1、2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师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
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
第9页 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
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然后 引导学生
进行评价。)
活动五:应用找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
可以排成几行?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 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排
队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
交流一下。
师: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
生1: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
人排成8行。
生2: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
人排成12行。
生3: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


人排成24行。
生4: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
48行。
生5: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
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排法呢?
生:没有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排法呢?
生:一共10种排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
么关系呢?
生1:每种不同排法的数都是48的因数。
生2:每种排队的方法和拼长方形一样,都是
利用了找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
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三)应用拓展。
(媒体演播:春天到了,同学要去一块长方形
的空地上植树,学校 一共运来64棵树苗,怎样
栽树苗才能合理美观呢?)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班内交流:
生1:每行8棵可以栽8行。
生2:不行,如果每棵树的间隔一样,栽出来
的是正方形。
生3:每行32棵可以栽2行。
生4:这样,栽得太长了,也不算好看。还是
每行16棵栽4行好看。
师:谁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把这一道题总结一
下呢?
生:先把64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它们分别是1
和64,2和32 ,4和16,8和8,然后 看看哪
两个数拼出来的是长方形,再看看哪两个数拼


起来的最合理美观。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鼓掌。
(四)总结与评价

找因数
板书设计
9的因数有哪些?
15的因素有哪些?
本课的教学重 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
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 找一个数的因数,
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
动手拼 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
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 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
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
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 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
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 会有思维
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
生,正是因为他 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
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 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找质数
数学
一单元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
探索与创造。
使学生能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并会正确判断
使学生能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并会正确判断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用上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
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
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张纸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汇报:
板书可能的情况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
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
种设计方案)
板书: 1 × 11 11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
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和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29、7、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板书:29、7、13、17的约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
(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 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
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
选择11、2 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
两个约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数的约数,我 这还
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
写下它们的约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约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
类。(小组讨论)
汇报可能的情况:
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约数个数的奇偶
性分类 ③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师根据③移动1—12这些数分类。
1 2 4
12
3 6
5 8
7 9
11 10


逐一分析每一类约数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无数个数按照这种分法要分多少类啊?
能不能再概括分一分?
板书: 1 2 4
3 6
5 8
7 9
11 10
12
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学生起名,师
提出质数与合数并板书)
质数 合数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
师:你们按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
与合数,“1”怎么办呢?
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师质数还是合
数了吗?
课件上的数:质数: 2、3、23、31、37、41、
47
合数:25、33、49、51、63、74、36、70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 < br>(出示课件)组内商量商量,你们组喜欢挑质
数就把质数挑出来,喜欢挑合数就把合数挑出
来。看哪个组挑的又快又准。汇报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挑1呀?
师:(拿着1)1放在这边行吗?(指质数)放
在这边行吗?(指合数)怎么办?为什么?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组在选择合数时判断得非
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生:一个数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再找到第
三个约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合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接下来
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游戏,高兴吗?


(二)游戏活动
1、猜电话号码
要求:
(1)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
(2)认真做好记录。
活动开始:
( 1)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2)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 3)10以内最小的质数。
(4)10以内最大的质数。
( 5)10以内最小的合数。
( 6)这个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10以内最大的偶数。
( 8)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回报:电话号码是83274189
2、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编号,情 说说这个数的
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先示范,后小组
说说)
如:我是1号,1是奇数,它既不是奇数又不
是合数;
我是9号,它是自然数,整数,是奇数,又是
合数;
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
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小结与质疑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
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
合数的出教室;请 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
是合数的出教室。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
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
行演示)
生1:3种。
生2:4种。
生3:6种。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生1:横着摆了12个小正方形。
生2:横着摆6个,摆了2排。
生3:横着摆4个,摆了3排。
生4:我还多摆了一种,横着摆三个,摆了4
排。
生5:竖着摆12个。
生6:横着摆2个,竖着摆6个。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生:1×12=12 2×6=12 12×1=12 6
×2=12 3×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
样?
生1:3×4=12 和 4×3=12的因数一样。
生2:1×12=12和12×1=12的因数一样。
生3:2×6=12 和6×2=12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
出来?
生:3种。
师: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生:1×12=12 2×6=12 3×4=12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1:有1、12 、2、6、3、4。
师:12共有几个因数?
生:6个。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生:1、2、3、4、6、12。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拼的方法就是找因数的方法。
生2:先摆1个,横着摆12个,因数就是1和
12 。
生3:先摆4个,摆3排,因数就是3和4。
生4:,先摆6个,摆2排,因数就是2和6。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
师: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
和15的因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
师:9的因数有哪些?
生1:9的因数有1、3、9。
师:15的因数有哪些?
生2:15的因数有1、3、5、15。
师: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生3:1和3。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 法,现在看
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
的第1、2题。
(投影展示1、2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师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
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
第9页 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
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然后 引导学生
进行评价。)
活动五:应用找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
可以排成几行?


师: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排
队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
交流一下 。
师: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
生1: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
人排成8行。
生2: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
人排成12行。
生3: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
人排成24行。
生4: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
48行。
生5: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
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排法呢?
生:没有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排法呢?
生:一共10种排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
么关系呢?
生1:每种不同排法的数都是48的因数。
生2:每种排队的方法和拼长方形一样,都是
利用了找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
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三)应用拓展。
(媒体演播:春天到了,同学要去一块长方形
的空地上植树,学校 一共运来64棵树苗,怎样
栽树苗才能合理美观呢?)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班内交流:
生1:每行8棵可以栽8行。
生2:不行,如果每棵树的间隔一样,栽出来


的是正方形。
生3:每行32棵可以栽2行。
生4:这样,栽得太长了,也不算好看。还是
每行16棵栽4行好看。
师:谁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把这一道题总结一
下呢?
生:先把64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它们分别是1
和64,2和32 ,4和16,8和8,然后 看看哪
两个数拼出来的是长方形,再看看哪两个数拼
起来的最合理美观。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鼓掌。
(四)总结与评价

找质数
质数 合数

“找质数”这一部 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
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三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学 科
单 元
数的奇偶性
数学
一单元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
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 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
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臵的游
戏: 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
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 、8人、10人一组的均
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
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 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 、
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
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
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臵时两两 交换,刚好都能换位
臵,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
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 别人换位臵,像5、7、
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
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臵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 数:5人、6人、7
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
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
见进行验 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
明)。
汇报成果: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
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
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
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
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
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
次朝上。 < br>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
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
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
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
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
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
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
只有 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
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
少次,杯 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
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
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
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
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
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
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
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
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
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 ,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
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
你有什么 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
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 上放在桌上,
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
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 少几次?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
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数的奇偶性
奇数 偶数
内容简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学 科
单 元
练习一
数学
一单元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意义。< br>掌握2、5、3的倍数特征。
2.使学生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 能找出
10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偶数、质数
和合数。 3.使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
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 理能力、
4.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理解因数、倍数、奇数 、偶数、质数、合数的意义的基础
上,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 0以
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质数还是合
数。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一)知识整合
(二)知识应用
教材12-13页
(三)应用拓展。
(四)总结与评价



教后随记










































生本理念知识整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14日 星期五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数学
二单元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图形的等积变换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 (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
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17页 第4题。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
的图形。
比较图形的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生本理念知识整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一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学 科
单 元
练习一
数学
一单元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 数、合数的意义。
掌握2、5、3的倍数特征。
2.使学生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 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
10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
3.使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
与猜测 ,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4.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理 解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意义的基础
上,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 部倍数,能找出100以
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质数还是合
数。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一)知识整合
(二)知识应用
教材12-13页
(三)应用拓展。
(四)总结与评价



生本理念知识整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一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二单元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
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使学生在解决图形中的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如何采用多种策略、方
法去转化不规则图形
使学生在解决图形中的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如何采用多种策略、方
法去转化不规则图形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1.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图形有什么特点?
3.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求积的方法: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
个图形的面积?(讨论)
2.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
请学生说如何分割?
为什么这样分割?
3.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
意什么?
三、作业
课堂作业
19页第3题第二部分。
课外作业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并求出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它的面积。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
行 教学的,是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基础,所
以本节课的教学成败非常关键。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25日 星期二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一、激发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二单元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 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
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
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
就 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1)请大家打开书自学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
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
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
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
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
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 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
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 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
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
剪、拼 。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 br>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
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
形,在转化的过程中 ,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
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
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
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
重合 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
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


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
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
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 形后,面积没有改变。
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
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
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
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
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 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
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公式可以写成“S=a·h或
“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
条件?
三、应用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宽3.5厘米,长4.8厘
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得数保留整数)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
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 ),它
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长方形
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这个长方形的
( )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


积等于(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
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课堂作业:24页第1、2题
课外作业:24页第3、4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本节课是学生 在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是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 的计算基础,所
以本节课的教学成败非常关键。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三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高1.5厘米,长2厘米
提问: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二单元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
面积。
2.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
学过哪些方法?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 用
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
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 br>(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1)看书
(2)订正数的结果。
(3)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
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4)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
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
们分别验证一下。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
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
不会计算?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
角形面积?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
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
边形吗?学生试拼。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
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刚才同学 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
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
样按照一定的规律 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边提问)
①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迭放臵。
提问:怎样 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接
把一个三角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能拼成一个平
行四边形吗?
②怎样才能使上面的三角形倒过来,使它原来


的底在上面,底所对的顶点在下面 ?我们用旋转
的方法,按住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不动,使三角
形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也 可以左边顶点
不动,顺时针转动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
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
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3)教师带着学生规范地操作。
重点指导:哪点不动?哪点动?旋转多少度?怎样
平移?转化的过程中旋转和平移有什么不
同?(平移时各个点沿着直线移动,旋转时一个
点不动 ,其它点都绕着不动点转动。)
(4)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面积= 面积的一半
(5)练习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
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②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
面积= 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1)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一半。
(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


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
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
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完成书空。
5.教学字母公式。
(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 S表示三角形面积,a
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S=ah÷2。(板书)
三、应用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
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
以2”?
2.做一做。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这
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
高等于(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所以( )。
4.练习。
5.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四、体验
今天有何收获?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


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是继续学习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基础,所
以本节课的教学成败非常关键。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数学
二单元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
积。
2.通 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激发w ww .x kb 1.c om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为什么要“除以2”?
3.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4.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
信大家一定也能 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
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尝试
1.你 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
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
拼看。x k b 1 .c o m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0页书空,并计算出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复习(3)的面积。
4.汇报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
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操作过 程。先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再使
一个梯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使梯形的
上下底成一 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
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一个
平行四边形为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 的上、下底之
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
书)
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
上小括号。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
能拼成什么图形?w w b 1. c om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
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 形
的特殊形式。
4.字母公式。
(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
用a、 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 (板书)
(3)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
要“除以2”?www.x kb1.c om
5.小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应用
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
(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渠深
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拿出渠道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横
截面是一个平面。②生试做。
③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
2”。
2.做一做。
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
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
形状。
(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
使学生体会到:把另外一堆同样形状的钢管 倒
过来,同原来的一堆摆在一起,每层的根数就
变成同样多,即都等于上、下底根数之和,这< br>个和乘以层数得到的根数正好是原来一堆根数
的2倍。新课 标第 一 网
5.练习
四、体验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
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梯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
行 教学的,是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基础,所
以本节课的教学成败非常关键。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28日 星期五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二单元
练习二
www .xkb m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
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
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 (上底+下底)×高÷2 (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
样推导出来的?新|课| 标|第|一 |网
二、指导练习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
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课堂练习
四、攻破难题
1.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
下底长45米,面积 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
少?
分析与解:
⑴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⑵上底+下底=21+45=66米
⑶高=759÷66×2=23米 20厘米
2. 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
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
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
的面积是多少? 34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梯形的面积,但不知道高。根
据阴影部分 是三角形,又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
底,可以求出它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再算
出梯形的面积。
高:340×2÷34=20厘米,
面积:(34+20)×20÷2=540平方厘米 < br>3.在下面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以下底为底,一上底上的任意一点
为三角形的顶点剪下的三角形都 是最大的。因
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变,剩下的图
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也可能是两个 三角形。
(15+25)×12÷2=240平方厘米
25×12÷2=150平方厘米
240-150=90平方厘米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29日 星期六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整理与复习一
数学
二单元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
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方法与策略: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 时整理已学的内容将
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面。在本册教
材中安排的“你学到了什么” ,主要是通过学生
从两个方面思考、整理已学的内容,前一个思
考是对知识的简单整理,并会与 同学交流;后
一个思考主要是回忆学过的解决解决问题的策
略并举例以说明。这两个方面的思考 ,也将是
行反思的方面。
学生初步开始独立地整理知识时,可能会
有些困难。为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与学生共同
讨论知识的整理过程。首先,可以请学生将所
学的知识进行罗列(可 能罗列中不能按逻辑顺
序写下来),这种罗列能详细一些更好。其次,
能对罗列的知识进行归类 ,把同一类的知识放

学生后续学习中需要经常对自己所学知识能进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在一起,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再次,分
析概括知 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最后,将整
理的内容誊写在教材的空白处。
解决问题的策略回忆最好 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结
合起来,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习
了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方 法。然后,再请
学生能用具体的图形来加以说明。
教学过程:
一、
二、
知识整理与复习
练习
第1,2,3题
在指导学生解答时,需要学生善于 运用举例的
方法,即根据题目中的要求,罗列符合条件的
数,然后再逐步进行筛选。
第4题
学生在解答本题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这四
个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 三角形、梯形
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可以运用活动教具的演
示,先出示平行四边形,然后逐步减 少上底的
长度,直至上底为零。通过这种演示,可以让
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这三种图形的关系。
第54题
估计图形的面积是帮助学生建立图形大小空间
观念的基础,为此,在先测量 图形底与高,后
计算面积的题目中,都应该组织学生先估一估
面积,然后安排测量与计算的活动 。
第6题
根据已知的面积与其中一条底(或者高)求三
角形的另一条高(或者底) ,是一种逆向思维运
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可能有些学生会产
生一定的困难。为此,解决类 似的问题,本教
材均采用列方程的思路,通过建立等量关系的
方法,求出问题。
第7,8题


本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做一做、想一想,然
后再组织讨 论。在讨论中的重点应是梯形上、
下底和的变化情况。虽然本题上底与下底发生
了变化,但其上 、下底的和仍然没变,所以梯
形的面积也就没有变。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
指导学生运用验证的 方法,即当发现“面积不
变”时,会用其它的资料来检验这一发现是偶
然的巧合,还是存在一定 的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中,也可以安排一些上底与下
底变化不对应的题目,如上底增加2厘 米,下
底减少3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这些
题目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面积在 什
么情况下是不变的,什么情况下是变化的道理。
第9题
一般在解答本题时的基本 思路是人行道的面积
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但本题由于宽的长度是
4米,因此产生了地砖不能完 整地进行排列的
情况。为此,在与学生讨论中,可以呈现部分
直观图,通过图的分析,让学生理 解地砖的实
际使用量。
第10题
寻找“万能钥匙”的基本策略是运用筛选法,即根据提供的四个方面条件,逐一进行筛选,
直至最后寻找到符合条件的“万能钥匙”。根据
本题提供的条件,先确定两位数,然后根据“是
5的倍数”与“是一个奇数”这两个条件,可
以初步知道这个数可能是:95,85,75,65,
55,45,35,25,15。最后,根据“所 有因子
的和为48”这一条件,可以排除“95、85、75、
65、55”这五个数的可能, 接着对“45、35、
25、15”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求上述数
的所有因子,直至寻找 到符合条件的数。本题
的答案是:35。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9月30日 星期日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 科
单 元
分 饼
数学
三单元
1.结合具体情景,经 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
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
意义。
明确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活动一:分一分
活动目标:通过具体情 境,经历真分数、假分数产生的过
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谈话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经,这天八戒化缘得到了3
个饼,这下八戒可发愁了:“3张一样大的饼分给4 个人,
该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先独立思考,再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剪一剪,画一画,并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一种分法:先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4分
之一,3张饼分完,每人共得了3个4分之 一,就是4分之
3。
板书:14+14+14=34
第二种分法:先把3张饼叠在 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每
人分到3个4分之一的饼,合起来就是4分之3。
提问:这里的4分之3表示什么?
同学们非常能干,帮八戒解决了难题。如果有9张饼平
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可能会有两种答
案)
1、 9张饼平均分给 4个人,我可以先分1张,每人4分之
一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4分之一就是4分之9。
师:4分之9在这里表示什么?
2、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4分之一张,
合起来是2张加上4分之一张。
师:2张加上4分之一张,写成分数就是:2 14,读作:二
又四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一在这里表示什么?
每人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吗?也就是4分之9等于2又4
分之一。
观察4分之3、4 分之9、2又4分之1这三个分数,你有
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
子大于分母)

教学重构
(修改意
见)
第一课时




师: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分 子大于分母这
类分数叫做假分数,把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你能举例说出几个真 分数和假分数吗?先说给同桌听
听。谁来说一说?(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
分数, 教师可问:“4分之4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师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
母相等的分数也属于假分数这一类。
师: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还发现什么特点?(真分数
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还有 一种是带有整数的分
数)
师:在假分数里,像2又4分之1,1又4分之3这样的分
数叫做带分数。
活动二:试一试
活动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
数的意义。
第一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第二幅图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可以 让学生先说一说图中
有几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第二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让学生在课堂本上独立完成。)
第三题:在直线上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的方框里
填上带分数。(让学生根据假分数与带 分数的意义来填)
总结: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吗?
活动三:课堂练习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其中1题让学生进
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2.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 真分
数。

(2)假分数大于
1.


(3)假分数大于或等于
1.

(4)真分数小于
1.


(5)大于1的分数是假分
数.

(6)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
数.

3.教师或学生评价做练习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学生:这节课学的是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我们采用了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填写、观察、比较,找出了真假
分数的特征.采用这种方 法学习知识,我觉得很有趣,也
记得牢……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 究,我
们较好地掌握了有关真分数、假分数的知识.希望大家不
断努力,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继续 探索新的知识.

分 饼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我们称它为真分数 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1
51
带分数 =
2

22

尽可能地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自我表现
的机会。但由于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受时间的制约 ,往往学生的探究不深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入;其次,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 ,应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的
规范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在数学课堂中应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作为一项基本的能力,良好的习惯来培养。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一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学 科
单 元
分数与除法
数学
三单元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
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设臵疑问,揭示课题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4÷9= 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
们的 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
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今年 的国庆节,学校要组织
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
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 几天我同班主任老师对想要
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
具体怎么分还没 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
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
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40
个 47 40÷47
饮料 39
瓶 47 39÷47
花生 8千
克 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 的商来表示,除了可
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
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 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
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 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
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
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
每人能分得多少?师: 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
“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
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
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
之几?
生:13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
表示了,
即:1÷3= 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
中被除数和除数 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
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
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
(4)师:现在大 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
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 40÷47=? 39÷47=? 8÷47=?
3.,巩固关系 < /p>


师:国庆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
萨饼,想和班主任老师、还有两 名在这学期进步最
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
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
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
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
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
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
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
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 34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
和除数,
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 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
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
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
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 系:分子相当于除
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
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
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完成练一练1、2、3题后,讲评。
五、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7÷13= 713 =( )÷( )
2、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
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3、国庆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
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 话,
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
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分数与除法
a÷b= a b (b≠0)
板书设计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34张饼
在分数除法计算教学中,为了提高分数除法计算的正确率,教学时
教后随记












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
计算方法,然 后才有可能灵活、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9日 星期二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练习三
数学
三单元
1.进一步理解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2.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 复习。
1.举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2.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填写1、2题后,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45、15)(412、812)(36、36)(37、47)
重点说说写出涂色部分后,空白部分你是怎样思考的?
2、完成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填后,再说说比较分数大
小比较是怎样思考的?
14=14 28<23
重点说说28和23是怎样比较的?
3、 4题,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
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解
决问题。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主要用分
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要组织学生

展开充分交流。
2、举例说说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然后独
立解决第5题。
a)
b)
先独立完成第6题,然后说说比较方法。
先独立完成第7题,然后说说思考方法。
3、实践活动:观察年历,独立完成,交流还能提出用
分数表示的哪些问题?
4、作业:实践活动出数学报,并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
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三)随堂练习

(四)小结

分数的基本性质
34=68=121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
51
不变带分数 =
2

22
板书设计



为了有效地防止学 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练习设计方面,尽量给枯燥的练习 赋予丰富多彩
教后随记
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
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找最大公因数
数学
三单元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
使学生会用恰当的方法找两个最大公因数。
使学生会用恰当的方法找两个最大公因数。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活动一:找最大公因数
目标一: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学习了找一个数的
因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因数的比赛,好吗?同桌
互相比赛,一个找出12的全部因数,另一个找 出18的
全部因数,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板书:12=( )×( )=( )×( )=( )
×( )
18=( )×( )=( )×( )=( )×( )
师:你是怎样找的?
学生反馈答案后,师出示两个集合圈:请在书上的这两
个集合圈 中分别填入12和18的全部因数。
出示两个相交的集合,提问:这两个集合和上面两个有
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这两个集合是相交的。
师: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你是怎样想
的?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 回答,小结:这里填12和18公有的因数,
也就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在书上相交的集合圈中填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
数。
师: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除了用上面的办法,
你还有没有办法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
法。
活动二:练一练
目标二: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完成第一题:出示8和16,找一找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8和1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你能找出它的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让学生明白,16是8的倍数,所
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是8。)
完成第2题:出示5和7,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吗?你有什么办法直接找出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吗?(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第4题: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 公因数。先
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数学探索:在表中写出1,2 ,3,4,5-20等各数和4的
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找一找1,2,3, 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
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找最大公因数
12=( )×( )=( )×( )=( )×( )
18=( )×( )=( )×( )=( )×( )


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板书设计
活动。充 分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启
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 —构建,教师起了教学“支
教后随记
架”的作用,给予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帮助,使学生 学会参与、学
会发现、学会提高、学会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习体验需求。
不足之处 就是课堂气氛不浓,学困生的个性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参与活
动少。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约分
数学
三单元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使学生会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使学生会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活动一:做一做
活动目标: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和含义,经历知识形成
的过程。
复习:下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因数?最大公
因数是几?23 1015 1215 812
47 3060
师: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进
一步地探索。
出示“做一做”:你会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板书:13 26 412 812
师:请你观察上面几个分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可能会说:这几个分数都是相等的。 < br>师:为什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样,分数的
大小却是相等的?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 解释同学的
发现吗?
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
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
824=8÷224÷2=412
412=4÷212÷2=26
26=2÷26÷2=13
把824的分子和分母 都除以2得到412,根据分数的
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所以824=412。
二、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824=8÷824÷8=13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
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能再约
分了,叫做最简分数。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有时要约好几次,也可
以这样写。(略)
活动二:试一试
活动目标: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把1648化成最简分数:你是怎样约分的?化成的最简


分数是多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约
分。
第2题:猜灯迷,连谜底。
第3题:比较分数的大小。后面几题能不能直接比较出
它们的大小?应该怎么办?
第4题: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

约 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
做约分。
13 34 57 79
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能再约分了,叫做最简
分数。
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
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 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
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 己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体会来比较,变成了老师同时端出两盘菜让他们选,
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 。故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就直接在分
子分母上划线,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搞不清是该把要除的 公因数写上
去,还是把除得的结果写上去,本以为相当然的简单问题,造成了学生
思考的凌乱。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练习四
数学
三单元
1.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 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使学生会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使学生会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一、复习。
1.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3.说说如何约分。
二、练习
第1题
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渗透集
合思想。
第2题
主要是练习约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数约分,再连
一连。
第3题
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
自己用分数表示,再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这个
学习材料可 以进一步使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
况,再提出一些问题。
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第6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并思考:选择怎样的
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出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
30和24的 公因数是1、2、3、4、6,因此,可以选边
长是1dm、2dm、3dm、4dm、6dm的方砖。
〖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分
数意义、分数与 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
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练习四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五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学 科
单 元
找最小公倍数
数学
三单元
课 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
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
小公倍数。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主动探究的精神。

使学生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3
的倍数?
生:3的倍数有3、6、9、12、15……。
师:2的倍数呢?
生:2的倍数有2、4、6、8、10……。
师:3和2的最小倍数都是几?
生:都是他们本身。
师:那么,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
生: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省略号。
师:(出示教材第51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几个数?
生:50个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圈出4的倍数,用○圈出6的倍
数。
(学生操作圈数)
师:谁能说说4的倍数?
生:4的倍数有4、8、12、16、以直到48。
师:6的倍数呢?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以直到48。
师: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

生: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1 2、24、36、48,这些数既用△圈出,又用○圈
出,所以它们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二) 顺理成章,总结概念
师: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生1:我起的名字叫共同的倍数。
生2:这个名字太长了,叫公倍数更好。
师:这个名字起得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
那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生: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师:那么,在这几个数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
生:它是最小一个,所以它的名字叫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
(师生共同讨论)
(三)总结方法,实际应用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
倍数的?
(小结学生的发言,板出:枚举法。)
师: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下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面请用这个方法:做教材第51页的试一试。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强调集合圈的
写法)
师: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
(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师: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1:我认为用书上的方法寻找最小公倍数太麻烦, 所
以我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在
想6的倍数,想到18这个数时,就发 现它也是9的倍
数,那它一定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不用写到
50了。
生2 :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应该从9的倍数找起会更
快。因为9的倍数比6的倍数大,会找得更快。 生3:我发现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就是3×5得到
的,所以求最小公倍数就用两个数相乘就 行了。
生4:我不同意,6和9相乘得54,而6和9得最小公
倍数是18。
生5:我发现54要是除以6和9的最大公因数3就是
18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 这几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不
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从而总结
一下求 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
然后在小组里 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3种类型
的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
题。)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很好的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
义,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最小一个 最小公倍数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后随记
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
考的问题。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一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数学与交通
数学
三单元

1.会 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
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创设了“送材料”的 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
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
解决三 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
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 br>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
遇地点在阎村镇附近。第二个问题,主要是 要用方程解
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
相等关系。因为行程问题的基 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
间=路程,求时间需要逆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
方程解决问题比 较方便。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
行 驶的路程。
教学时,首先呈现信息,引导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
并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注 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
法。然后,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
园多远”的问 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画线段
图帮助理解,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辆车行
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的”,从而分析得
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 千米”
的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二、巩固练习
试一试
本题应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
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注意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出
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三、练一练
第1题
本题可以先让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
况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
的指 导。

第3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先让学生估计在何处
< /p>


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因为淘气的速度快,所以应
该是在接近邮局的地方。再 解决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
列方程先求出相遇时间,再求相遇时笑笑走了多远。70x
+50x =840,x=7;50×7=350(米)
第5题
本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数 学信息,再根据
这些信息设未知数为x,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可以设
牛的体重为x千克,大象 的体重就是10x千克,再根据
“大象比牛重4500千克”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
解。

板书设计
数学与交通

列方程 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
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相遇,
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学生再次
展示,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又
教后随记
让学生在不 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知识。通过从实际的线路图,抽象出线段
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 构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
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交流自己想法,自主的探究解决相遇
问题的方法。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旅游费用
数学
三单元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 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
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购买门票.
师: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景园一日游 景园一日游
A: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
师:4个大人一个小孩选哪方案省钱?
分别找一男一女板演计算过程。
A方案:160×4+40×1=680(元)
B方案:100×5=500(元)
师:右图有4个小孩,2个大人,他们选择那种方案省
钱呢?
指两名同学板演:
女生计算A方案的支出、
男生计算B方案的支出、
生答:按B种方案省钱.
独立算一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A方案:160×2+40×4=480(元)
B方案:100×6=600(元)
师:你能发现什么情况下用A方案省钱吗?什么情况下
用B方案省钱吗?
活动二:练一练
师:根据你的发现,请估计以下三种(1、2、3题)情
况分别选择那种方案省钱:
师:我们的估计正确吗?请动笔算一算。

活动三:租车方案
师:育才小学11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合适: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小客车:限
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分四大组解决以下4个租车方案
第一组:如果都坐大客车
问:为什么租3辆,而不是2辆 生答:按A方案省钱


生答:大人多,小孩少选B方案,小孩多大人少选A方
案。
学生估一估:
1题选B方案
2题选A方案
3题选B方案
独立计算A、B方案
集体订正
生:115÷40=2(辆)……35(人)
需要3辆大客车,共付租金:1000×3=3000(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组:如果都坐小客车:
问:为什么租5辆,而不是4辆?
第三组:如果租1辆大客车,还需要□辆小客车
第3组:可以租2辆大客车,2辆小客车

师: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案比较各租车方案
大客车辆 3 2 1 0
小客车辆 0 2 3 5
乘客人 120 130 115 125
租金元 3000 3300 2950 3250
师:观察表格说说那种租车方案最省钱?
活动四:试一试
师:如果育才小学32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最合适?
比较租金,找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 115÷25=4
(辆)……15(人)
需租5辆小客车,共付租金650×5=3250(元)
共付租金:1000+650×3=2950(元)
共付租金:1000×2+650×2=3300(元)
学生统计各组租车方案:填表
生答:1辆大客车和3辆小客车最省钱
独立计算租金,汇报多种租车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五:练一练


师:京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 方案。有10位家长
带5名孩子,选那种方案便宜?
A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300元
B方案:成人每位400元
小孩每位200元 独立计算费用
汇报A方案和B方案
A方案:
15×300=4500(元)
B方案:
10×400+5×200=5000(元)
(三)10位家长A方案300×10+200×5=4000(元),
五位孩子B方案
生答:混合方案最省钱。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旅游费用
我觉得租车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在全班汇报形成表格后引导学生
分析如何列表格。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三单元
看图找关系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
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
分析能力。
3 .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
数学图形语言的简洁和明了的特点, 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生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课件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出示第一幅图:
1.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
2.先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
信息。
3.从中让学生了解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意义。
(1)如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
(2)200表示速度是200米分;
(3)3表示过了3分钟。
4.看图回答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在看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活动二:实践应用
试一试的题目。
1.关键是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的变化

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下面呈现每道题目的要求。
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关键要关注学
生的思考过程。
(1)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2)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 家的距离
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
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 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
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
(3)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 离不变,这与
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
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
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描述图表所表示的信息,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3)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4)本题主要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3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了解题目的意义。
(3) 做出判断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本题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在教学设计 的时候,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本节
课的知识学生掌握并不难,如何改变课堂的“一问 一答”,让更多的学
生参与学习,对学习活动充满热情?第二,如何将教材中零散的图表设
计在 大的情境中,既能把所有的知识串连起来,又使问题情境相对完
整?第三,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难,如何在高年级的学生培
教后随记
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带着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我将教 材内容进行了调
整和重组,通过“公交车的运动过程”来认识公共汽车行驶时间和速度
的关系图 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图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小明的父母
一起出门散步”,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图表 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再通过
动手画一画因小明父母回家时间的改变,图表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
理解折线的意义。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学 科
单 元
数学
三单元
整理与复习(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1.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深化对各概念的理
解。
2.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 的大小比较、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最小
公倍数、约分的方法及知识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有关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活动一:回顾与反思
1.回顾所学的内容。
知识内容主要有分数意义的再认识、分数的分类、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 因数与求最大
公因数的方法、约分、最小公倍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
法以及通分等。
2.开展知识的整理。
(1)如何简单地归纳所学的知识?
(2)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对并每个专题栏目能用简
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3)学生交流自己知识的整理过程。
(4)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
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5)全班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3.问题研究
(1)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学习的问题。
(2)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4.方法的总结。
(1)在学习本章内容的时候,有哪些重要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交流。
(2)结合例子全班交流。
(3)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交流。
活动二:实践应用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交流和分享。注意对学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生比较困难题目的讲解和反思。下面是一些主要题目的
交流。
1.第1题。
(1)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的角度解决,并体会分数的
相对性。
(2)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直观图,帮助他们理解。
2.第5题。
(1)学生先填写。
(2)交流思考的方法,有困难同学可以借助分数图进
行思考。
3.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在交流方法。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整理与复习(二)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一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数学
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二)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1.复习导入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
你们取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
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师:现在,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你和折纸与涂色情况。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 ,然后在其中
一个小正方形上涂颜色,这个涂色的部分叫14。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的3个部分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叫34。
一会儿时间,学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折纸与涂色的情
况。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
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
可以分成几类?
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一类是分母不
同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了整理。)
师:这个同学说得正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
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
是:14+12=26。
生 :我也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
程与他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4+12=14+ 24=34。
生:我选择了“18+14”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
是:18+14=18+28=38。
生:我认为他的计算太复杂,我的计算过程是:18+
14=212。
师:刚才有很 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
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是正确
的 ?谁是错误的呢?
师:我听了很多同学的不同意见,但现在谁也说服不了


谁, 那该怎么办呢?能不能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
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正确。
3.图像验证
生:老师,我发现“14+12”在图上可以看到,它的
结果应该是34。
生:我也发现了“18+14”在图上的结果是38。
师:那么这个34与38是怎样得出的呢?
生:我发现了,14与12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 的,
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每份都相同的,
才可以相加。
生:我有一 个补充,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每份不同,也就
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
可以相加。
4.小结: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灵活计
算。
5.练习
67页第1、2、3题

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
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学生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星期日的安排

数学
四单元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活动中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在活动中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星期日的安
排.
1.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
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
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
和图.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列式解答。
3.观察算式:这是一个连减混合运算的题;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4.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
便.
5.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6.第二种解法(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
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8.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9.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填空. < br>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
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 序是:______________;
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
____ 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五、布臵作业.
1.69页第1、2题
2.69页第3题



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
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 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
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 外,更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 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
快乐的事。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数学
四单元
看课外书时间(分数、小数的互化)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问题的引入。
学生在比较看书的时间中,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探索。
1.看图,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2.学生用把时化成分的方法进行比较。
3.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4.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比较。
5.其它方法。
三、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讨论。
1.学生在上述的探索中,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2.教师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在一定的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练习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把14转化为小数
4.15、12怎样转化为小数
5.让学生悟出分数转化小数的基础方法。同样,小数
转化为分数也可以采用这一过程。
三、试一试
第2题
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常规的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分
数与 除法的关系;一种是先把分数化为十进分数,然后
再化为小数。前一种是一般的方法,它适应于所有的分
数化为小数,而后一种则是特殊的方法,需要根据分母
的数值确定能否运用。当然,学生在开展 这方面的练习
时,可以多安排一些练习题,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让
他们自己总结“分数如何化 为小数”的方法。
第3题
安排这一题的目的是通过“你说我答”的形式,让
学生熟 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数据。因此,在
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内容,应让学生熟记四分之< br>几、五分之几与八分之几化为小数的数值,同样,反过
来也应熟记这些小数化为分数的数值。
第4题
在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时,一般说是把分数化为
小数比较容易(对一些特殊数 值的小数除外)。当然,
这种体会也需要学生自己在练习中进行总结,而教师不
要过早地做出结 论性的提示。对一些只能化为无限小数
的分数,应让学生懂得如何取有效数字的道理。如“13
和0.33”进行比较,由于13化为小数是无限小数,所
以学生在利用除法的关系把13化为小数时, 只要取三
位小数即可,而不需要多取,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四、作业设计:72页,1题,2题,3题。

看课外书时间

板书设计
1.解决问题的探索。
2.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讨论。
3.试一试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
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获得
教后随记
的过 程。在比较方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比较的
方法,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 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
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练习五

数学
四单元
通过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准确的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分数小数的互化。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简便运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简便运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一、
二、
第2题
把本题 的练习作为一个实践活动,即让学生统计家庭中
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并分别算出每天丢弃的< br>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每天的

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本题是一道相对开放
的题,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可以是一步加减的问
题,也可以是两、 三步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所以,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多角度提出各种不
同的 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对单元知识小结。
练习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第4题
由于本题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的对象是用不同数的形式
表示出来,因 此,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把两个数化
为相同表示的形式。如“?15比0.7小,在解答时可
以把0.7化为分母是15的分数,即化为10.515。从中
可以确定这一题弄脏的数字范围是1~ 10。同样,右边
的一题可以将35先化为小数,然后确定弄脏数字的范
围。当然,对学生在解 答本题时,只要说对符合要求的
某一个数字,也应加以正面的肯定。
第6题
可以先 安排学生自己算一算,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
规律。接着出示第⑵题,尝试一下学生能否根据寻找的< br>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还可以
安排一些类似的题目,以增强学生观察的机 会,便于学
生发现规律。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也可以请学生
独立地出题,以供同桌同学进 行练习。
〖实践活动〗
本题主要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其和是1,为了比较
形象 的增加学生的可操作性,所以运用建造“分数墙”
的形式。但在学生搭分数墙的实际操作时,由于纸条较
薄,因此容易出现拼搭的散乱情况。为操作的方便性,
也可以不剪纸条,事先准备若干条相等长 度的纸条,直
接在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这样也能起
到相同的练习效益。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练习五

数学
四单元
通过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准确的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分数小数的互化。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简便运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简便运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三、 组织学生对单元知识小结。
四、 练习
第2题
把本题的练习作为一个实践活动,即让学生统计家庭中
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 的情况,并分别算出每天丢弃的
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每天的
数据,提 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本题是一道相对开放
的题,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可以是一步加减的问 < br>题,也可以是两、三步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所以,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多角度 提出各种不
同的数学问题。
第4题
由于本题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的对象是用不同数的 形式
表示出来,因此,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把两个数化
为相同表示的形式。如“?15比0 .7小,在解答时可以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把0.7化为 分母是15的分数,即化为10.515。从中可
以确定这一题弄脏的数字范围是1~10。同样,右边 的
一题可以将35先化为小数,然后确定弄脏数字的范围。
当然,对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只要说 对符合要求的某一
个数字,也应加以正面的肯定。
第6题
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己算一 算,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
规律。接着出示第⑵题,尝试一下学生能否根据寻找的
规律直接写 出得数。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还可以
安排一些类似的题目,以增强学生观察的机会,便于学
生发现规律。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也可以请学生
独立地出题,以供同桌同学进行练习。
〖实践活动〗
本题主要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其和是1,为了比较
形象的增加学生 的可操作性,所以运用建造“分数墙”的
形式。但在学生搭分数墙的实际操作时,由于纸条较薄,
因此容易出现拼搭的散乱情况。为操作的方便性,也可
以不剪纸条,事先准备若干条相等长度的纸条, 直接在
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这样也能起到相
同的练习效益。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组合图形面积

数学
五单元
1.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
1、同学们,我们 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
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
请你 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 你
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
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对,像一张客
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那么能
直接算出来吗?

< p>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
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 行计算。

有的学生观察组合图形的方法不够灵活,有的学生在计算中总是粗
教后随记





























心,有的总忘 了公式的正确运用方法,这些不足将在以的的学习中不断
改正,使他们能灵活、正确地运用公式求组合图 形的面积。















编 写 者 韦志军
执教时间
执 教 者 韦志军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版 本 北师大版
册 数 五年级(上册)
课 题
课 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学 科
单 元
成长的脚印

数学
五单元
1.
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课件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进行探索
1、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的脚印与现在的脚印有什
么变化?
2、出示挂图
(1)板书: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
小格是1cm
2

让学生数格子,先估计,再数格子,说一说怎样数格子。





(2)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约是46 cm
2

2、估计小华11岁的脚印面积的大小,并能用自己的脚
印进行验证。


3、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
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布臵练习
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脚印验证一下这节课的结论。
探索活动
——
成长的脚印


1
)小华出生时,脚 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个方格

1cm2




2
)小华
2
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3
)现在
11
岁,用自己的脚印估计约是多少?

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为孩子们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孩
子们学得积极、主动,思路开阔,方 法多样。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遇
到暂时的困难,但在我的隐性指导下,孩子们能很好的完成学习活动。
这使得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生成的课堂。可不
足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估 计值与准确数值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如
何有效缩小误差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板书设计


教学随笔
















同比公式-深圳市出入境管理局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科普知识-经理助理岗位职责


幼儿健康知识-巴基斯坦签证申请表


绿色家园手抄报-换枫叶卡


巡视员-六部委


河西学院教务处-贺知章简介


上海市工商局-四川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