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绝世美人儿
999次浏览
2020年08月10日 18: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协议书模板


2020年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2020年秋季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7人 。从上学年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有关计算知识掌握还
算牢固,口算以乘除法的计算基本得分都比较高。 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到
位,应用能力比较薄弱。如除法的意义的运用。总体来说,学生对数学比较 感兴
趣,学习态度端正,虽然其中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
所以,在新 的学期里,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做调整,本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能力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时、分、秒”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秒的认识和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些内< br>容是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分的认识以及知道了1时=60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以后的学习 二十四时法以及其他时间单位打下良好基础。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有两个单元。(一) 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
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的主要内容是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3.“测量”这个单位主要内容是毫米、分米、千米 、吨的认识。这些内容是
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以
及容积单位做准备。
4.“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主要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 际问
题。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已经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
基础上进行 学习的。
5.“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是学习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这些 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
今后学习小数乘法打基础。


6.“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的内容是学习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
形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基础。
7.“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 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
计算及简单应用。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以及整数的 计算等基础上进行的
一次数概念的扩展,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分数计算及应用打基础。
8.“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内容是体会集合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排列、组合、推理等数学思维
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 的数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
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 知道1分=60秒。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
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 习惯。
2.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计算几
百几十加减 几百几十的笔算。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
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 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 实际意义,
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
量, 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
1米=10分米,1分米=1 0厘米。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
单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 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
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 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会进行
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践 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
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
“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 用转化的方法
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
估算
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
方形、正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 br>8.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
称,初步认识分数的 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学期的学习重点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br>乘法,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分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
1、1毫米、1千米、1吨的表象建立以及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万以内数的加减 法里面有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中涉及连续进位加
和练习退位减,以及加、减法的估算。
3、“倍”与乘、除法运算的关系以及能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
题。
4、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进位叠加乘法。
5、分数的意义以及整数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在课堂中改进笔算教学,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
感。
2、在教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注 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
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 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4、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 、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另外,对于不同
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7、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
习的方法。
六、教学安排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教学时间
9.4——9.9
9.10——9.16
9.17——9.23
9.24——9.30
10.1——10.7
10.8——10.14
10.15——10.21
10.22——10.28
10.29——11.4
11.5——11.11
11.12——11.18
11.19——11.25
安排
始业教育(0-1)一、时、分、秒(1-3)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2-4)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2-4)
三、测量(3-4)
国庆放假
三、测量(3-4)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4-4)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4-4)
五、倍的认识(5-4)
五、倍的认识(5-4)
期中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6-4)
课时
4
4
4
4
0
4
4
4
4
4
0
4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26——12.2
12.3——12.9
12.10——12.16
12.17——12.23
12.24——12.30
12.31——1.6
1.7——1.13
1.14——1.20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6-4)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6-4)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7-4)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7-4)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8-4)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8-3)
九、数学广角- 集合(9-4)
十、总复习(8-4)
4
4
4
4
4
3
4
4


《第一单元 时、分、秒》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
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
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 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
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 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
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 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
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
对时间概念的理 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 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 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 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
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 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
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 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
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 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
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 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
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 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
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 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
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 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
校用了多长 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
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 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
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 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
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 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
节日,除夕人 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
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 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
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
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 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
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 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
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 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
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
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 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 、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
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 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
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 建立起1秒及1分的
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 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
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 时,加强对钟
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
少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 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
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 联系;
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
适当挖 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 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
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 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
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 人
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
生建立1分 、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
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 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
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 生
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
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 br>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
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
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 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
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 、体验的时间
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 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 、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 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
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 :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
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
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 3秒……
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 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
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 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
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1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1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 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
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 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 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
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 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
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 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
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 少?是怎
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 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
时换算是满60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 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 br>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
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
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 在经过了
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 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
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时间与 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


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 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
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
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
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 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
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
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 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
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
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因“有余数的除法”前移,此单元
后移至本册。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
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 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
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 课程内容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
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参观“世 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
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估算教学设 计了“看巨幕电影能
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了时代感。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 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
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 数加两位数
时,呈现两位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提
示可 能还有其他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时,也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 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
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 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测事物数量的行为, 估算 能力是指个体懂得在什么情况下
无法或不必做出精确的数字处理或数字运算,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策略 给出近
似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
生掌握估 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通过例
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 两种估计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
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 解决问题。例如,例4通过往
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 不等
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
位进行估算 。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合适,不能判断;
再进行调整,选择了合适的单位( 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


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 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
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
1.主题图
(1)主题图呈现了六个年级同学 准备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
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
的 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
(1)例1(1 ),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通过小精灵的问
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并提示放手让学 生自主探索。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
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 把一道两
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
转化思 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2),教学两 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只呈现了一种口算
思路,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 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
(1)例2(1)教学两位数减两 位数(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种口算思路:
把减数看作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 去一位数。
(2)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
学生 自主探索。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时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
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 法。“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一方
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
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二)笔算
1.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两个小题,都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
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 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 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
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做一做”,巩固几百几 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
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解决问题
1.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
(1)未学习过“221+239” 的精确计算,可适当避免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
而估算的现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
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 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
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 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
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 十数,
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
也一定大 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
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
问题时,有时需要对 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4)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数据的原因学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确的结果,教
师也应给予肯定。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优势。
(6)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 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
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让学生应用往大估的策略
找到中间数,再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口算两位数
加、减两位数,35+34=35+30+4 65-54=65-50-4 本质上是 整十数加减一位
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


百几十,(380+550 想38+55个十) 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
数、整十数以及两位 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
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内容的教学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既 要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但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同
时 ,还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
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 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
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百 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
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 练。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
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 应达到的要求,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
过高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 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
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第一学段的学生估算意识和 估算
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这就要求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
合理的估算 。一方面,要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
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 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培养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 的经验,总结规律,
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估
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 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如果选择的单位不合适,即使估算
的策略选择正确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 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需要在计
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 点: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 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
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 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
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 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
先算35+30=65,再 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 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
64+5=69.
生2:除此之 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
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 +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 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
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 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 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
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2课时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 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 2内容,说
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 道题中的减数既不
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
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
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 们是怎么
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 -40=25,
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 生根据讨论填
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
退位,计算时不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
行计算,然后告诉下 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
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难 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
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
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 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
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 ,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
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 ,在百位上写一
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
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
减。如 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
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 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
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算到这位时,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 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4课时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
情境进行估算。 < br>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难 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
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
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
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 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
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3+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
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3+239的准确值外,
还可以进行估算,然 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3大于200,2 39也大于200,223+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
是否大于441。
生2: 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大,可以把223看成220,239看成230,223大于


22 0,239大于230,220+230=450,223+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大,坐不下 。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
两种方法都是估 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
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 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
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 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
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 填一填将鱼上的算式分别写在相应的
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
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 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
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 br>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
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 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 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 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
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 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
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
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
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
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 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10进1,退1当10。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 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
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 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
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
这些 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
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
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第三单元 测量》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 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
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 米、厘米、分米、
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
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
量。
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
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
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
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千米的认识
1.例4(千米的认识)
2.例5(单位的换算)
3.例6
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这 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
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培
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
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 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
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 加深学生对
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 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
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
主探索留出空间,同 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
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 和重复。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
活经验出发,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 加一些当地学生熟
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
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
数一数有几张。让学 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初步认识毫 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
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 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
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 动,
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 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
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
量验证的方法,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测量较长距离时运用分解 的策略,
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用列 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
题的经验。其次,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 遗漏地进行列举各种
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第3单元 测 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 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
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
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 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
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 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
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
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 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
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 件
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
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
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
始画的画法区别。
3、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4、出示教材第23页5角硬币的图片。
5、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
米)
6、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7、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8、(1)1厘米是( )毫米。
9、(2)2厘米是( )个10毫米。
10、(3)2厘米就是( )毫米。
11、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12、(4)学生回答2厘米就 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组织学生动手量
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1 3、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
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 ,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
以了。
14、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5、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6、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 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
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 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
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17、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18、2、完成“练习五”第2题。
19、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3、5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
长。
米不是 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
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3单元 测 量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
米,初步建立1分米 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
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难 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


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
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
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量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
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
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5、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第23页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 ,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
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 说
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 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
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 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
根据10 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6、实践活动。
(1)现在同学们互相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
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 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
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第3单元 测 量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
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
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
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
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
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 、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
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 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
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
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千米的认 识)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 ?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
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 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
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
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
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
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
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
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
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
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9年9月17日
星期四
今天早晨7点钟,我 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
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 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
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 克的小胖


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
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 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
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 了
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让学生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让学生试着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第3单元 测 量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
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
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 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
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6000米=( )千米 1千米=( )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 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
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 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第3单元 测 量
第5课时 吨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 “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
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难 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
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 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
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 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
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 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
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
车载质量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
多重呢?“吨”和“ 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0+100+100+100+100 +100+100+100+10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 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
=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
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 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
数:100千克、200千 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
叹:哇!1吨这么重呀!
(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
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
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 ,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
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 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
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 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
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
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是多少
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 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
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 单位之间的
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 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
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第3单元 测 量
第6课时 吨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
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
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难 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 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
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
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 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
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 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
刚好装完。 < br>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
次时符合条件,如果 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
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 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
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 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


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
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
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 有6张,即最多
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
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
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 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
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 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比较


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 br>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
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
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 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
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 类的问题,减
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
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
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不 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
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
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应用意识。
2.让加强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 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
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 )一等。因此,渗透了类
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
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
法计算法则,完 善认知结构。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
是通 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 < br>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
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 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
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 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修订教材将估算内 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
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 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
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 识和能
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收银员应收
多少钱” 的问题需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
就可以解决。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主题图借助中国湿地部分动 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
同时渗透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
(2)首先呈现 了四张湿地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湿地和湿地动物的关注。
接着呈现了中国湿地三种类群的动物种类统 计表,为后面计算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2.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1)通过“ 想一想”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
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


(2)通过小精灵提问“从哪一位加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
(1)271+31是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 271+903,是百位上相加满十向
千位进1。
(2)通过小精灵和学生的提问“怎样写” “怎么办”,强调对算理的理解。
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超过了9,在这一级计数单位无法表示,需要 高一级计
数单位的个数相应增加。
(3)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法则。目的 是让学生经历计
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笔算加法需要遵循的一般步骤和要点。注意:在积累计
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算理,归纳总结计算方法。
4.例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1)体现算法多样化。借助298这一数据的特殊性,呈现两种算法,一是
列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算 ,把298看作300,进行口算。,同时教学验算。
(2)例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进位加法的 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
题。(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重视验算,让学生养成自 觉
验算的习惯。
通过小精灵提出:算得对不对呢?揭示验算的必要性。呈现交换加数的位置< br>再计算一遍进行验算的方法。通过问题“你是怎样验算的”,提示可能还有其他
验算的方法,如利 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进行验算
(4)三次进位迁移能力。

(二)减法
1.主题图
用学生感 兴趣的话题从统计表的数据中引出减法计算的教学内容。与加法的
编排相似,与实验教材相比,在教学连 续退位减法前面增加了不退位减法的例题,
减缓了坡度。以起到复习巩固、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


(1)通过小精灵提问,强调竖式的书 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
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减。
(2)提问“从哪一 位减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
“100以内加减法(二)”时,学生已经体会了 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但对于此
题,由于不存在进位,学生从高位减起也是可以的。

3.例2(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
(1)教材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十位怎样算”,启发 学生思考,并有意识地
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2)可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算,得出正确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样
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注意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
则进行对比,明确除了数位 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在积累大量计算经验
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数 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4.例3(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1)关键的问题由小精灵提出:“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
呢?”
(2)呈现“不完整的竖式”,目的是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3)直接提出“怎样验 算”的问题,呈现两种验算的方法:一是用被减数
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不 是等于被减数。学生在后
续的计算中只要选择一种进行验算即可。

(三)解决问题
1.例4
(1)例4侧重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
择不同的计算策略。如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而小红的爸爸要准备
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 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两名学生的讨论,给出了解决 两个问题
的思路。教材的用意是提示教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
的基础 上逐步明晰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得出相应的计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出
现了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如果数 据再大一些,就会出现“满二十向前一位进2”
的情况。
(3)“回顾与反思”的落脚点不是 仅仅关注做对了没有,而是要求初步体
会到精算和估算各自适用的问题场景,懂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 认真分析具体
情况,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四、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 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
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已
经有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应让学生利用已学
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
特别是三位数加 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尽管以例题的方式呈现,但学生
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
本单元是整数笔算加减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对算理和 算法的掌握情况将直接
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影响小数加、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算理是计< br>算的理论依据,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会影响到
对算法的理解和掌 握。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减法的例4“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借助
计数器的操作 过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
生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对 于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
的语言把计算法则概括出来,教师都应该给予肯 定。教师在表述计算法则时,要
使用准确、规范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作出示
范。


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连续进位加法和连 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
容易出错,是加减法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关注 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设计一些
针对性的练习,并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另外,不仅教给学生验算 的方
法,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
检查抄在横 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
4.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对“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 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需要注意
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
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 点: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类型多样, 分布面
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都是我
国湿地的 珍惜野生动物。(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提问:1.从统计表


中你得到些什 么信息?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师选择主要的两个问题板书或课件出示: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271+22=
271+31=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合作探究。
试算第一题:271+122,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应该怎样算。
2.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2)让学生看教材第37页例1的内容,指名学生说说教材中采用的是什么
方法。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相应竖式,并作重点讲解。
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
3.计算271+31。
学生先试算,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十位上7+3=10,十位上 满十在百位
上进一,在十位上写0。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竖式。
【教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数 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2题。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交流检查结果,然后集体
订正。


3.练习八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
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
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
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
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
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万以
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育学生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难 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计算。
59+77=85+68=445+238=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例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1)从题中你对我国的湿地又有什么认识?会列式解答题中的问题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445+298=。
2.计算。
教师:刚才445+238同学们都会计算,这道题你会算吗?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例题
中的两种算法用课件展示出来)
3.验算。
教师:这两种方法一种是口算,一种是列竖式计算,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
算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
4.归纳小结。
教师:比较445+238和445+29 8,两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计
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归纳】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不管哪一 位上相加满十,都要
向前一位进1,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馈练习。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得又准又快。
2.练习八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出对错,并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学生独立改正。
(2)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
3.练习八第6、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第6题连 线,然后讨论: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你发现了
什么规律?(得出“前位凑9,后位凑10”的规律 )
4.练习八第9题。
走哪条路最近?小组内交流,说说理由。然后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并解答。
指名汇报方法和结果,教师评判。
5.练习八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内讨论解答方法,然后检验等式是否成立。
指名说一说结果,师进行评判。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类推出万以内数的减法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 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 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动画片吗?电视动画片已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
不可或缺的 、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下面是我国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出示第41页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并出示第41页例1、例2两个问题。
怎样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435-322= 。
(2)你想怎样计算?竖式怎么写?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竖式:
(3)应该从哪一位减起呢?你会算吗?(学生试着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教师概括说明: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把相同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学习例2。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435-86,我们也列竖式计算。


(2)学生试算,小组内交流。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议 一议:哪一步容易出错?应注意什么?(个位上不够减从百位上退
1当作10,退位后要点退位点,十位 上的数字不要忘了减去退位1。)
3.比较例1、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确例2是连续2次退位。
4.归纳总结。
(1)小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计算万以内的减法,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 个位减起。不管哪一位上
的数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第4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看 谁计算最细心,算得又快又准确。做完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同时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题。
小组内先说一说十位、百位各怎样减,再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两个问题的区别。求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
需要用到哪几个条件?求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又该用哪几个条件?各需要
几步计算?怎 样列式?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
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 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
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
好地掌握方法。加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 验。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2课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2.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减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并能
正确地计算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63-158=321-78=728-445=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以463-158为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
的。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回顾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二、尝试探究,体会领悟
1.指名读题,提问:你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算式:403-158=。
2.和刚才做的第一题比一比,两道算式哪里不同 ?个位3减8不够减怎么办?
十位上是0,该怎样退1呢?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尝试计算。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提出了各种看法,下面我们一同用拨珠子的方法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讨论并操作。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403。
(2)减去158,个位上3减8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
(3)启发学生思考:百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百,1个百等于几个十?
(4)百位上拨去 1颗珠子,十位上就要拨上10颗珠子,十位上现在有珠子
了,再从十位退1颗珠子,个位上也要拨上1 0颗珠子,这样个位上现在一共就
有10+3=13颗珠子,从个位上13颗珠子里拨去8颗珠子还剩5 颗;十位退1
颗给个位后还剩9颗珠子,再从9颗里拨去5颗还剩4颗;百位上4退1给十位
后 还剩3颗,从3颗里拨去1颗还剩2颗。


得出结论:403-158=245。
四、借助表象,突破难点
如果没有计数器,列竖式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边回答,教师一步步写完
竖式)
1.沟通联系,理解算理。
(1)解决第一个难点:连续退位。
教师:个位3减8不够减,刚才我们拨珠子时是怎样做的?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个 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又要从百
位退1作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1到个位作10个一,10和 个位上的3合起来
是13,再用13减8得5。
(2)解决第二个难点:理解被减数十位上是几。
教师:联系拨珠子的过程想一想,现在被减数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百位上退1到十位是10个十,十位就有10个 十,再退给个位
1个十,还剩9个十,所以十位现在是9,9减8得1。
(3)被减数百位上现在是几?
(百位退1后还有3,3减1得2)
2.这样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进行检验。怎样验算减法?
小组交流,说一说,做一做。
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订正后小结: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
加法验算,用差加减数,看 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五、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1.第42页做一做。
想一想,拨一拨,再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题500-268,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又该怎样计算?
要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说计算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3题。


想一想,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和?求差、减数、被减数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呢?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把得数填在表里,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归纳求几种不同的数的方法。
3.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除了强调列竖式计算 这一重点内容外,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
多种口算和心算的方法。学生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是经历数 学化的过程,也是数
学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还是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4。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 生学会分析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问题,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东西吧!
2.出示例4主题图。
看看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课
1.从图中你了解到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引导学生理 解题意:(1)求收银员应收多少钱是一个准确的数还是大概的
数?(2)求爸爸应准备多少钱,这个数 是准确数还是大概的数呢?
3.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各需要用到哪些信息?试试看。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同时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列式并计算,最后组内
交流、检查。 4.集体订正,然后师进行概括小结: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具体情况,想一想
需要哪些信息,并灵活 选择解决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12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求准备多长的网就
够了,要用到哪几个信息?该怎样解决呢?
小组内说一说,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然后自己独立解答。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4题。
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读题,弄懂题意:每次最多运450千克的货物, 把货物
全运上去,可以怎样运?有哪些方案?
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汇报,说说方
案中一共运了几次。
3.练习九第13题。
同桌合作完成:摆一摆,说一说,两个人摆出的三位数的和接近多少? 差接
近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九第7~11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有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 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 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 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 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
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 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


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 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
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
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
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 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
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 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
应用题打好基础。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 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
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 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 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 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 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
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 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
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 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
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 算得对不对?
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
算法 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
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 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
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
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这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
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
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
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
6.练习十第6题。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 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
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 ;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
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 ,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
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
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
修订 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
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 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
的概念。
先利用 “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
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 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安
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 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
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比较量÷标准量=倍
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
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求这个数(简称“求 标准量”)。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
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 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
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 量。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呈现实物及示意图、线段图等多种直观形 式;对分析数量关系十分重
要的线段图的教学则按实物图——色条图——线段图的层次不断递进。 例如,每两根为一组把萝卜圈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
比关系,将学生的关注点 引导到“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帮助学生建立“倍”
的模型。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 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四、具体编排
1.例1(倍的含义)
(1)教材提供了一个“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较 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
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
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 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2.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1 )提供“画示意图”“列除法算式”解答两种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同时意
识到画图策略是帮助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画图策略
(3)检验方法 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
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1)画图策略


(2)知道画图方法
(3)检验: 通过呈现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结果是否正确的情况,培养学生反
思的习惯。
(4)数学模型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比较抽 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
的过程。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 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
本质。
一方面,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先让学生在“ 几个几”的基础上来初
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可以让学生思考:求红萝卜的个数(6个)是胡萝卜的(2个)几倍,
就是以胡萝卜为标 准量,看红萝卜里包几份白萝卜,包含了3份,所以红萝卜的
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在教学例2时,注意 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
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 认识。
另一方面,注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4红花,2朵黄花.变化6红花、1 0红花、14红花,倍数变化(“比较量”
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
18朵红花,2朵黄 花。变化:3朵黄花、6朵、9朵,标准量变化,倍数也
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
要性。 (高老师课件)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首先,可增加“连续量”的比较,丰富学生的图形表征。例如,涂出给定纸
条的长度4倍等。
其次,在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
问题、画图表征数量 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


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 、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
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建立“倍”的模型。(详见 “例2的教学建议(2)”。)

3.重视主体参与,形成几何直观
借助图形直观 首先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
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 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
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转化显然不是天 然而成的。
线段图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不是学生可以一蹴而就的。在
教学中 ,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
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 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1课时 倍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
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 ,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
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 倍。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 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
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
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
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
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
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
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 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
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
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 br>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
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
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 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
“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 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
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 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
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
感性认识,才能形成 “倍”的概念。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2课时 倍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倍”的含 义。运用“倍”的知识,利用画线段图来分析、解决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利用画线段图,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难 点:
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引入新课
1.看图填空。


○○○
●●●●●●●●●●●●
○有()个,●有()个,●的个数是○的()倍。
2.出示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该摆多少根呢?
你是怎么摆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指名汇报摆的方法,师归纳:第二行要摆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摆4个5
根,一共是20根。
3.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
数的几倍是多少。 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呢?你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
法吗?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3主题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师选择画线段图的 方法重点讲解:从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
4倍,可以知道军棋的钱少一些,我们就把军棋的价钱画一条线段 来表示,那么
象棋的价钱就要画4个这样的线段表示。(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线段图。)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
是多少)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4.求4个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8×4=32(元)
5.验证:32元是8元的4倍吗?
【教师归纳】解答有关倍 数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计算。如果是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要用乘法计算。在解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十一第5题。
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也就是求什么?怎样
解答? 指名说一说,学生独立填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你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第1、2两小题的问题能用同样的方法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
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 、推理、
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
的兴趣 。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 求爸爸
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 ,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
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
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 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
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 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


的6倍,那么黄珠子 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
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 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
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 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 )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
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
(3)求熊妈妈抱了 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
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 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笔算乘法
(1)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一次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3)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4)有关0的乘法
(5)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3.解决问题
(1)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
(2)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
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 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
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 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
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 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
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 础上进行的。这
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
动机。
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在教学计 算时,注重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这一个单元的计算教
学中,教材出现了三次小棒操作图。第 一、二次出现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


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力图 通过小棒的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第二次出现在笔算乘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 进位),
安排小棒操作图的目的是直观呈现“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3.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
括。
一方 面,教材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内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
来学习。学生通过操作理解了两位 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后,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
位和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都 让学生借助前面笔算
乘法学习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如竖式的写法,满十要向前进位等),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
力。
另一 方面,重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虽然教材没出给出完整的计算法
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 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
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 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4.“解决问题”编排,体现系统性原则
本单元教材中所安排的3个 例题各有侧重,例7重在教学分析推理的策略,
例8教学借助图示分析问题,例9教学用画线段图的方式 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
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乘法
1.主题图
(1)主题图展现了游乐园的情境,旨在从学生熟悉和 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
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单元的计算教学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用
的数 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例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在解决如何 计算20×3的过程中,教材呈现了用加法和用乘法计算的
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2 )借助小棒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3个20是60。通过对2个十乘
3得6个十的思考,引导学生 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帮助学生逐步
掌握想“二三得六”,算20×3=60的计算方法。
(3)出示200×3,让学生借助类推自己完成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3.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1)例2是修订后教材增加的内容。教学这一 内容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能
力的要求,同时也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2)呈现小棒图,提 示通过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学生
说出口算步骤)的教学过程。
(3)“想 一想”,进一步巩固口算的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二)笔算乘法
1.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重点是教学竖式)
(1)先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需要12×3。在计算中,体现算法多
样化,呈现了连加、口算和列乘法竖 式计算等多种方法,但重点教学笔算方法。
(2)在中间的虚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一 步计算中各个数
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明确算理,了解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右边给出了简
写的乘法竖式写法,让学生知道在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可以采用这种简明
的书写形式。
2.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需要计算12×3。
(2)通过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在中间的虚方框中
给出笔算的整个过程 ,并给出了第一步计算结果的含义,第二步计算结果的含义
留给学生自己填写,使学生明确算理,了解笔 算乘法的完整步骤。
(3)将竖式进行简化,给出简洁的书写格式。体现出追求简洁、合理的数
学思想。


(4)“做一做”中安排了三位数乘一位数需“满十进一”或“满几十进几”
的两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试算,主动获取新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
维能力。

3.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1)呈现了先估算出积的范围再精确计算的过 程,并提供了两种估算的方
法。一种是将一个乘数9估成10,得出积应该比240小;另一种是将一个 乘数
24分别估成20和30,估出积的范围,应该在180和270之间。以此说明,用估
算 可以粗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迁移类推,自
主解决如何计算连续进位的 乘法。
(2)让学生在具体计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多位
数乘一位数 ”的计算法则。
(3)增加说明“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为第二学段教学“乘、除
法 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作准备。

4.例4(有关0的乘法)
(1)以乘法的 意义为基础,给出7个0连加的算式和相应的乘法算式,并
通过7个空盘子,让学生直观感知到一个桃子 都没有的客观事实。
(2)呈现一些0作因数的算式,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并从
中归纳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5.例5(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改变实验教材呈现多样化算法(口算)的编排方式,突出在精确计算
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为 粗略的判断精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也体现了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让学生运用 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
法很特殊,但计算方法与前面学习的多位数乘一 位数相同。通过“想:十位上写
几”提示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 ,都要


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 br>不满十时(如601×8),十位上要用0占位。
(3)右面的学生说“原来有这么多座位呀”,体现对数感的培养。
6.例6(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提供了两种用竖式计算时的不同写法,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
一些。
(2)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三)解决问题
1.例7(用估算解决问题)
(1)估算意识 教材给出了精确计算和估算两种解决问题的 策略,让学
生了解有些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体会估算的价值。
(2)估算方法 例7, 让学生理解估算的价值,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
基本策略(往大估、往小估),并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 用。
(3)让学生理解如何用不等式的性质通过估算解决问题。在这里采用往大
估的策略,即 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250,所以250元肯定够。
并且在这里第 一次出现“≈”。
(4)“想一想”延续了例7的情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估算策略。
第一问让学生体会往小估都不够,就一定不够。即把92看作90,90×8=720,
92×8〉72 0〉700,所以700元不够。第二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往大估的策略。

2.例8(用乘除 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学
利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 br>(1)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呈现实际问题中包
含的数学信息,体现数 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2)教材呈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体现学生不同的水平。
(3)模型思想
(4)正比例渗透
3.例9(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利 用
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1)例9沿用了例8的情境,画图 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
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总价相等这 一数量关系用直
观示意图(用离散的图形画出)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的时候画起来也很麻
烦了。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
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 系,同时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2)出现综合算式
(3)模型思想:例9 和“做一做”的数学模型是相同的,都是“归总”问
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都要先求出总量。 (4)通过例8和例9的教学,渗透正、反比例思想。归一问题是数量间成
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即“ 单位数量”一定的情境下,“总量”和“数量”成正比
例;归总问题是数量间成反比例的。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
的过程。
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
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 力。
3.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 生计算的准确性,同时还应注意计算
的速度。这部分计算内容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如果基础 没打好,后
面的学习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
的训 练还是需要。《标准》对本单元内容的计算速度是有基本要求的。“一位数
乘两位数口算”的速度要求是 “3-4题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笔算”的
速度要求是“1-2题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 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
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
不要作过高要求。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整百、整 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的计算规律。2.掌握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 一位数(不进位)的计
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3.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地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56页情景图。
教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到儿童游乐园游玩,有的玩旋转木马,
有的玩碰碰车,玩得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情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坐碰碰车的图片及数学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怎样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3=
(3)你是怎样算的?小组交流反馈:
①算法一:20+20+20=60;
②算法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算法二先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说,学生再在下面自由说)


(4)想一想:200×3=
①怎么计算;②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引导例1的思路迁移到这里)
2.在迁移类推中学习新知识。
出示玩过山车的图片及问题。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3)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
10×3=30
2×3=6
30+6=36
②老师出示小棒图(见教材),证明上面算法的正确性。
③想一想:12×4=
怎么算?怎么想?全班交流思路。
(5)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 让学生认识到这类题目可以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这样为后面学习整百
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打下 基础)
3.总结归纳。
(1)谁能根据情境图,再提出几个与一位数相乘的数学问题? < br>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坐激流勇进每人10元,8人要多少钱?②
坐登月火箭每人15元 ,3人要多少钱?③做旋转木马每人5元,13人要多少钱?
(2)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10×8、15×3、5×13。
探究计算方法,全班交流、汇报。
思考: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 br>【教师归纳】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整十、整百、
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 个百、几个千和一位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转化为表内乘


法计算,即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 位数相乘(用表内乘法),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计算?
【教师归纳】把两位数分成整十加几,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结果加
起来。
三、拓展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口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先填写,后说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3题。
投影出示第3题。
(1)让学生观察图,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先用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
位数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
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
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习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说算理,说想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
教学效果。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
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学习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难 点:理解口算方法和思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教师活动:
1.口算。
10×4= 10×6= 21×4=
500×6= 13×2= 3000×5=
你能说说在口算这些题目时,你是怎样想的?
2.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 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口
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学生活动:
1.回忆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2.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1.练习十二第7题。
(1)投影出示第7题。
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2.练习十二第5题。


(1)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内交流。
3.练习十二第6题。
(1)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十二第8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然后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练习十二第9题。
(1)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练习计算。
(3)交流汇报。
6.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尝试写出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每个空格代表经过几个月后,张宏节省了多少钱)
让学生口答表中数据。
提问:张宏半年节省了多少钱,应该是指什么?
[到了第6 个月,已经是半年节省的总数了,每个月节省20元,半年即6
×20=120(元)]
学生活动:
1.学生读题,并迅速说出口算结果。
2.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4.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独立完成。


5.学生知道积是240,需逆向思考 乘法算式是哪几个。把四个答案都写出来,
有两种思路:
(1)从小到大列。
30×8、40×6、60×4、80×3。
(2)找对子。
30×8=240,80×3=240;40×6=240,60×4=240。
6.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对口算乘法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
作用大吗?请具体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第1课时基础上的巩固与拓展,一方面要继续在课中让学生多说算
理,大面积培养学生 表述能力与口算能力;另一方面在练习解决问题时,注重培
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解答的数学能力。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1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
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 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
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 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请
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 。然后想一想你用什
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 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算完后在小组
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 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
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就很麻
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 有: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
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 示3个十,结果就是36。②2×3=6,
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个十,3 写在十位上,等于36。③
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 表
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结果就是36。
(3)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边与学生交流:在乘法竖式时,先 写第一个乘数12,
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
乘十位上的1,得到 的3又写在哪儿?表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板演齐练,全班交流算法,比一比书写格式)。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做一做第2题,算好后相互说一说是怎
样算的)
教师:你发现这3道算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
一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 个乘数是两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
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练习十三第2题。
(1)用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请同学观察题目,明白题中给出的信息。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3)指名学生在班里汇报,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计算,用竖式是怎样算
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并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 学习情境中交流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更 注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
程中,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逐渐体会到
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 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 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
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
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 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
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 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
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 br>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 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
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 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 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3课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在理解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
计算。
难 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7×8+8= 4×6+9= 5×7+9=
3×6+8= 3×9+5= 5×9+8=
7×6+9= 9×4+7= 2×9+5=
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列竖式计算。
216×3 73×3
指名板演,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体验。
1.观察情境图。(出示教材第62页的情境图)
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去看看吧。
(1)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
(2)组织学生列出算式。板书:24×9=
2.探究算法。
(1)估算。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9箱矿泉水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独立估算后进行全班交
流。
学生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①24接近整十数20,可以把24看成20来估
算,因为20×9=180, 所以24×9大约是180,也可以把24看做30,乘9后得
数是270,那么24×9得数在180 和270之间。②先算10箱就是240瓶,那么9
箱一定比240瓶少。
(2)探究笔算方法。
①教师:如果要知道准确的瓶数,该怎么办?请同学试着做一做,在做 题的
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全班交流。
请用竖式做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学生交流)
a.计算时忘记进位,或忘记加进位数。
b.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原因。
(提示:9与2乘得 18,加上个位的进位数3得21,要向百位进2十位写1,
由于第一个乘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 2不必写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
上)
3.比较分析。
教师:这道题与前一节课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三、巩固深化
1.教材第6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2)教师:竖 式书写时要把数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对准位置,向十
位进的数要写在十位上。
(3)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积的百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练习。
出示:49×8= 69×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算完后,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区别。(49×8:8与十位上的4乘得32,还要加
上进位数7;69×8:8与十 位上的6乘得48,加上进位数7得55,应再向百位
进5,十位写5。)
3.练习十三第1~3题。(课堂独立练习、板演齐练、分组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滕王阁序教案-河北三本分数线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大学生实习心得


辽宁高考分数线预测-家长育儿知识


罗贯中简介-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世界奇闻-毕淑敏的散文


长春中医药大学地址-合作与交流自我评价


关于雾的作文-村官考试内容


有关马的寓言故事-2014浙江高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