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温柔似野鬼°
993次浏览
2020年08月10日 22: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桂林中学-婚礼证婚人致辞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
位数乘两位数,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
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
亿”, 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 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 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
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
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
除几百几十数。 < br>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
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 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 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
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 br>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
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
察、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会进行相应的
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1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单元教学内容
大数的认识P2——P33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
“百万”、“千万”和“亿” ,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
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 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
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 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
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
养数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难点:比较正确 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
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四、单元教学安排
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P2——P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
的十进制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
意识和能力。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 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
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 京
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你能说出这个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什 么
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
1.自读课本,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 些新知识?先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师在
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 0个
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2.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3.数的组成:在1961236 8中6在十万位,表示6个十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
各表示多少?
4.总结:把计数单位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
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 同。
(三)巩固发散
1.P4 做一做 1 指名读,全班读。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2.一个整数从右边起第五位是( )位,第七位是( )位,亿位在第
( )位。
3.6006006的最高位是( )位,最左边的6表示( ),中间的6
表示( ),最右边的6表示( )
4.由3个千万、2个百万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5.P4 做一做2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六、教学后记


4


第2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P5——P6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
的规则。
2.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数位顺序表知识。让学生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从右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个级的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怎么读:
5432 4000 2008 105 120 3025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2。
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
(1) 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
(2) 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
5


① 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 比较24960000和2496在数位上的区别。
2496000 0含两级的数,其中的“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2496是个级上
的数。
③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6表示6个万 9表示90个万
4表示400个万 2表示2000个万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
④ 讨论:2496与26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
多少“1”,读数时 就不读这个1。
⑤ 即时训练。
读一读: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3080000 40500000
⑥ 小结:首先要 先明确万级上的数(可以缓出分级线);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
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 字。
(3) 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
① 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含两级的数。
不同点:6407000个级上有7000;24960000个级上是0。
② 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 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教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
级上的数。
板书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万级上的数是“640”,就按照个级
来读六百四十,在 添上“万”字,然后再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着读个级上的数。
④ 即时训练。
6


读一读:1205000 2358700 18006500 256050
(4) 每级中见有0的数的读法。
写出10030040
① 讨论,尝试读法。
② 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分别:1003┆0040
读万级的数:一千零三万
读个级的数。
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读法: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③ 即时训练。
读一读:2430800 23000050
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0(不管是 连续两个0,或是3个0)的都只读
一个零;每级末尾有0的不读零。
(三)巩固发散
1.读出下面各数
2659000 9100586 40050090 75000600
2.选一选
320500 4006000 30870 20531036 95000008 30005000
只读一个0( ) 读两个0( ) 一个0也不读( )
3.P6 做一做 1 独立思考后指名读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每一组数中,后 一个数的万级上的数就是前一个数个级上的数,只
需要在个级数中再读一个万就可以了。
4.P6 做一做 2 同桌互读再指名读
5.P6 做一做 3 同桌互读后说一说读数的方法
指导:先分级再标数位表即可。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7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六、教学后记


























8


第3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P7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 先要求学生读出下面各题的数。
32000 1200000 1050000 30080000
40500000 186400 1086400 10086004
(2)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2、复习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1)九千六百五十 七千零八十
(2)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方法。
总结: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就写0
占位。
(二)探索发现
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以内的数的写法。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法,还< br>谈到了写数的体会,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写数很有
帮助。今天,我们 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亿以内数的
写法。
1、教学例4。
9


(1) 投影出示:
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① 尝试写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对照数位顺序表)
② 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
③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
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含有几级的数?(两级)
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
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
④ 写数步骤:
先出示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写万级上的数。
问: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生:23。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23
问: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有)
生:184
问:千位没有数怎么办?(用0表示或用0占位)
⑤ 读一读。 同样,把230184分级,再读做: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
题目)进行比 较,检验。
(2) 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 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学出这两个数;
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 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来讲解;
④ 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1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⑤ 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发散
1、写例4下面的数据
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P7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六、教学后记











11


第4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
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9 ┆ 0 0 0 0 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
1 0 5 ┆ 0 0 0 0 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这个数读作
2 3 0 0 ┆ 0 0 0 0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
2 3 4 ┆ 0 5 0 0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1 0 2 0 ┆ 0 8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12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二)综合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1)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度到直接写数。
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
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万级 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级含有四
个数位。
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
(2)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三)检测评价
完成书上练习一
(四)板书设计
练习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六、教学后记









13


第5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一 P8——P10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
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8——1 独立完成后同桌订正并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强调书写格式,表示几个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多说几组练习。
2、P8——2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此题就是强调万级表示几个万,个级表示几个一。
3、P8——4、P9——5、P9——8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教师总结:多位数写法就要写分级再对应数位表进行书写即可。
4、P8——3 同桌互相读数,再说一说读数方法。
5、
(二)指导练习
1、P9——6 独立看书后,尝试写4853000,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再独立写
其他几组练习,最后全班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就是写出数的组成。有几个亿、几个千万、几个百万„„
2、P10——14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先交流,再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0的读法要注意:
14


(1)级尾0不读
(2)级首与级中,只读一个0
此题只要画出数 位表,分好级,先把0放到对应的位置,其他数字最后填上,
是最快、最准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以下练习均独立完成后,集体进行订正,教师针对有问题的集中指导。
1、P10——9
2、P10——11
3、P10——12
4、P10——13 指导:右侧两个人说法要注意计数单位用法的合理性。
课外练习:(1)P9——7 课后按照书上提示,制作转盘,小组内互相读数。
(2)P10——10 将搜集好的信息与同学交流。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15


第6课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一、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P1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个(或两个以
上) 大数的大小。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
难点:多个(两个以上)大数的比较方法。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下面是2011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看看有哪些国家?有多少人?
指名复习读数。
(二)探索发现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 br>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
你会比较每两个国家来旅游的人数吗?自己选择两个喜欢的数试一试, 然后
跟小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
学生进行比较,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教师总结:
1. 位数多的就大
2. 位数相同时,要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 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练习:把这些数字从大到小排一排,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按位数分类)
(三)巩固发散
16


1.P11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注意第二题用符号连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7


第7课时 多位数的改写
一、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改写P12——P13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
的数。
2 、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
方法。能正确改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并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位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近似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读一读下面各数。(先独立思考后指名)
2000000 读作
3500000 读作
10200000 读作
86000000 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独立完成)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 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 写作
(二)探索发现
1、出示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如图: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18


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4
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 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
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
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
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立改成。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7。
(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
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
少倍。这时学生感到 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
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19


② 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 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 改写成0。
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6)想一想:怎么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①先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师在逐步引导。
②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③看万位右边第1位上的数9。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
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呢?(139倍)
(7)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 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
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写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巩固发散
1、P12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方法。教师强调分级的重要性。
2、P13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方法,教师强调书写格式以及省略的
方法 。省略百位后面则看十位上的数,省略千位后面的数就要看百位上的数,省
略万位后面的数就要看千位上 面的数。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改写
20


500┆0000个=500万个 1┆0000=1万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2756≈1万 1389000≈139万
六、教学后记


























21


第8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二 P14——P1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和写法,能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
并熟练进行亿以内数的改写。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熟练进行亿以内数的改写。
四、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4——1 独立完成后展台订正
教师指导:数学比较大小时,要求先分级再按要求比较大小。
2、P14——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求看千位,再四舍五入。
(二)指导练习
1、P14——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近似数一般而言会有大约、左右等标志。
2、P15——6 独立审题后指名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就是亿以内数的改写。
(三)检测评价
以下练习先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1、P15——5
2、P15——4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22


六、教学后记





























23


第9课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一、教学内容: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P16——P18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过程。
2.初步认识自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 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
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3. 体会和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数的产生过程。
难点: 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么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 br>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
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 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
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 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
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
24
< /p>


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
羊 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 ,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
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
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
是这样。这些计 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
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
符 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 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
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
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 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
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 法。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④一、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⑤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⑥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制关系)
(三)巩固发散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25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六、教学后记




















26


第10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P19——P20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
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 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写亿级的数。
难点:掌握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1496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今天来学习亿以上
的数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亿以上数的读法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 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
么?
2、 全班反馈: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3、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
27


在读数时,每级中间或开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练习: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70 0000 0000 100 4000 2000 4003 050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4、 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二环节 亿以上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写含有三级的数。你能试着写出下面这些数吗?
1、写出下面各数。
三亿 写作: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
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
2、学生反馈:(1)首先全班交流数 写的对不对,订正。(2)重点处理写数的方
法:以学生交流的形式进行方法总结。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
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三)巩固发散
1、读数
(1)我国人口总数是1295330000人。
(2)199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4170000吨。
(3)1995年我国城乡新建住宅4300000000平方米。
2、先说出下面各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0700600 4600800000 1 80049020
5000000000 3007050000
3、把下面的数读出来。
28


(1)土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270000 00千米,绕
太阳一周要用29年半。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看到1000000000颗星。
(2)我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为470000000,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4、写出下面各数,再指出各是几位数。
一百万 三亿零七十万 十亿 二十亿零五百零二万
五亿七千八百万 四千零八十亿四千零八万 六十万三千
一百二十五亿零九万
5、把下面的数写出来。
(1)金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一亿零八百二十一万千米。
(2)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万千米。
(3)四川省合州县发现的恐龙化石距今已有一亿三千万年。
(4)地球上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近九百三十六亿吨。
(5)1998年我国在校小学生约有一亿三千九百五十万人。
6、P19 做一做 同桌互读,指名读
7、P20 做一做 1、2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认识
六、教学后记










29


第11课时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一、教学内容:亿以上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P20——P2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以及四舍五入省略“亿”
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 法。理解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出示信息: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
么?(计数单位不同——个、亿;数值相同。)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整亿数改写
1.学生独立尝试将以下数据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00000000 1000000000 53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
个级的8个0,换一个 亿字。)
第二环节 非整亿数四舍五入省略求近似数
1.学生独立尝试将以下数据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1034500000 9876540000
30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怎样把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
3.教师总结
(三)巩固发散
1、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
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②订正
2、P20 做一做 3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方法,教师强调分级。
3、P21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方法,教师强调分级。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六、教学后记
















31


第12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三 P2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能熟练进行亿以上数的改写。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熟练进行亿以上数的读写及改写。
四、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22——1 指名口答,教师拓展练习:从右往左数,亿位在哪位?十万位呢?
2、P22——3 先自读再指名回答,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
3、P22——4 同桌互读,再指名读。
(二)指导练习
1、P22——5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写数的方法是先分级,再从最高位写起,哪位没有就用0占位。
2、P22——6 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教师总结: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六位数是100000,那么最 大的八位数
和最小的九位数又是多少呢?
(三)检测评价
1、P22——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订正
2、P22——2 同桌互相练习。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32


第13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与应用
一、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与应用P23——P2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结绳记事、算筹等)
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 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
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算盘、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
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 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二)探索发现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
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
的算盘,并一直 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
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1.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 候摆成纵式
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
除、 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
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 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 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
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 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
33


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 根,称为档。每根
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 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
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
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3.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三)巩固发散
1、老师说数,请你拨,比比谁拨的快
2468 6890 5632 76890
3456 7894 20948 23098
2、P24 练习 独立完成后教师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与应用
六、教学后记








34


第14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一、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26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用计算器计算386+179=
(二)探索发现
1、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
幕显示1 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AC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825-138= 26×39= 312÷8=
2、比一比,看谁用计算器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
35


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巩固发散
1、用计算器计算
3849+29563 739×254
24010-18925 297756÷919
6389×74 1572×639
51000-29814 25488÷236
2、P26 做一做 1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P26 做一做 2 先不用计算器计算,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再用计算器集体订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六、教学后记















36


第15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四 P28——P29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同时巩固亿以上的数的相关知
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能熟练进行计算器的计算,同时会亿以上数的读写及改写。
四、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28——1 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再集体订正。
2、P28——3 独立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指名订正后,教师提问:怎样求一
共花多少钱?单价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练习
1、P28——4 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后找一找规律。
教师指导 :只要乘出个位,把与因数相同的数字写在个位,它后面的数字写在得
数的前几位,再把其余的数字依次 写。如:142857×6 用7×6=42,那么得数
的个位上是2,把因数142857中2后面 的857写在得数的前几位上,其余的14
再写在857和2的中间即可,则是857142.
2、P29——5 教师与学生独立计算,学生用计算器,教师用口算进行比赛。
教师指导 :观看这7个数,你发现了什么?503拿出3个给497,那么497变成
500,以此类推,通过移 多补少变成7个500,即3500.
3、P29——9 不用计算器计算,检查下列各题错误的原因。
教师指导:不仅能检查出来错误,而且要分析按错了那个 键。38×45一题错误
点在于按键按成了38×46
37


(三)检测评价
1、P29——7
2、P29——8
以上两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P28——2 同桌互相出题,先独立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4、P29——6 同桌互相出题,互相读数。
(四)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练习课
38


第16课时 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复习课P30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
数。
3.结合练习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难点: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第一环节 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第二环节 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39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读作: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第三环节 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
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哪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 写作: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
万八千600 8000)
第四环节 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
40


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第五环节 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
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二)综合训练
1、填空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 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
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
⑶1702030009是(十)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41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 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
3表示(3个十) 。
⑽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2、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3、按要求写数。
9吨= 亿吨 810000千克= 万千克
4、求近似数。
74380≈ 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 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5 、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
小的数是(10 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
是(32710)。
6、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三)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
认识计算工具以及用计算器计算

六、教学后记

42


第17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五 P31——P3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能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四、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1——1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强调:注意多位数分级的要求。
2、P31——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3、P32——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类比较大小的习题可以先分级改写,再比较。
(二)指导练习
1、P31——3 独立思考并填空,指名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最后用计算器集体
验证。
教师指导:一位数与9的乘积分别放在千位和个位,百位和十位均是9.
2、P32——6 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想法。再独立完成并订正。
教师指导:现将数字分级,看改写的结果,若没有进 一,则是“四舍”,若进一,
则是“五入”。
3、P32——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算法。
教师指导:第(1)(4)题需要用计算器。第(2)(3)题用到凑整数的方法解答。
4、P32——8 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教师指导:第一竖列每一行的乘积比前一行的乘积多一个8,且乘积个位上的数
43


字比上一个乘积的个位多1。第二数列每一行的结果比前一行的结果多一位数,
且每一行的结果是从大往小依次递减的。
(三)检测评价
1、游戏:P31——4 按书上要求进行游戏,想一想怎样设计能使自己赢的几率
更大?
教师指导:讲摸到的大数尽量放在最高位,小数放到最末位。
(四)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练习课
44


第18课时 1亿有多大(活动课)
一、教学内容: 1亿有多大P3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
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难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
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五、教学过程
(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45


(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
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后记



















46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单元教学内容
公顷和平方千米P34——P37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 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
理、想象等方式,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
公顷,会进 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
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以及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
之间的简单换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47


第1课时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公顷和平方千米P34——P35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
理、想象等方式,体会公顷和平方 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 00
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
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以及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
之间的简单换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1)师随手拿起一个卡片,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45( )。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 )。
(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
师:刚才同学们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 1 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从 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我也
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的一些 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
续保持。
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约2( )。
48


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
(二)探索发现
师:表示一些较大的 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
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 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认识公顷
(1)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
们打开书。(学生看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师:关于公顷,老师也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有关资料
的图文信息)
a、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 )。
b、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面积大约40( )。
c、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0( )。
2、认识平方千米
(1)师:你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
正方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确: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
推导: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 积,也就是1000×1000=1000000
(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 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那么大约多少个鸟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延伸
a、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平方公里。
b、中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c、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49


(三)巩固发散
1、单位换算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3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20000平方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千米
2、P34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 :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
方米,10000 里面有100个100,因此需要100个。
2、P35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里面有5个20,因此有5个“鸟巢”那么
大。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千米
六、教学后记













50


第2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六P36——P3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
千米的表象。
2、通过练习,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
象。
难点: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6——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2、P36——3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3、P36——5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一般城市的面积是平方千米,屋子的面积是平方米,花园、公园、果
园、体育场等是 公顷。
(二)指导练习
1、P36——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想法。
教 师指导:先算出游泳池的面积25×50=1250(平方米)算一算10000里有几个
1250.估 算时,先确定是大于5小于10的数。
2、P37——7 独立计算,订正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3、P37——8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要求排列名,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三)检测评价
1、P37——6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活动:P36——1 教师给出学校操场平面图,学生计算后,比较是否达到1
51


公顷,课后再到操场参观,感受大小。
3、课后活动:P37——9 回家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52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单元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P38——P46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
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
按指定度数画角。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教学安排
角的度量„„„„„„„„„„„„„„„„„„„„7课时

















53


第1课时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一、教学内容: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P38——P39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br>和区别。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
程。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
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角的意义。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复习线段的特点。
请你自己画一条线段,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线段必须直,且有两个端点)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线段,如线段AB。
(二)探索发现
1、如果将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1)直线有什么特点?(没有端点,两端是无限延伸的)
(2)直线可以用“直线AB” 来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伸)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4)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54


思考: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线段
射线
直线
图形 端点数






延伸



度量



思考:由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几条射线?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3、认识角
( 1)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那么什么叫做
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 我们来研究角。
(2)建立角的概念
回忆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
写出各部分名称
到底什么叫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 br>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如记作∠1,读作角1
(三)巩固发散
1、一条长5分米的( )。
A 直线 B 射线 C 线段 D 以上答案都可以
2、直线和射线比( )
A 直线长 B 射线长 C 一样长 D 无法比较
3、P39 做一做 独立判断,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的不同。
4、P39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教师指导: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55


名称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一个端点,无限长
没有端点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六、教学后记
























56


第2课时 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角的度量P40——P41

二、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 的学习经验,体会计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认识角
的计量单位,建立1°的表象。
2、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经历探索用量角器
量角的方法和过程,初步掌 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通过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初步感知三角尺上三个
内角和的特点。
4、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回忆什么是角,请你画一个角。怎样知道你画的角的 大小呢?这就需要有统
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这节课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探索发现
1、认识计量角的单位
要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选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人们 将圆平均分成
360份,将其中一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
等份。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
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
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5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 度刻度线及内
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做出下列板书:中
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总结:量角器上内圈刻度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外圈刻度 是按顺时针方向
排列的。刻度线汇集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请分别找出内外刻度中0°20°90°135°180°。只给小组同学看。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 示下列角(教材第41页例1),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
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 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
(用量角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①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②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③ 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
巡视加以指导。
独立测量P40 ∠2的度数。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
道理)。 总结:角的一边与哪条0°刻度线重合,就读哪圈的刻度,一般情况下,开
口向左读外圈刻度,开口 向右读内圈刻度。
四、比较角的大小。
不测量比较哪个角大?再用量角器量下面的 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教材第41页做一做2例1)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 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
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发散
1、P41——1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读数的方法,教师强调看哪圈刻度。
2、P41——2 先观察,比较大小,再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58


3、P41——3 独立测量,全班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
计量单位1°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学后记





















59


第3课时 角的分类
一、教学内容:角的分类P42——P43

二、教学目标:
1.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
和周角的关系。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
的度数加以区分。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有什么来决定 。
(指名回答)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角的概念,那么角有很多种,如何分类呢?今天
就来学习。
(二)探索发现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我们都知道三角板上有一 个角是直角,那么直角是多少度?自己动手量一
量。指名汇报。那么除了学过直角以外,我们还学过其他 的角,请你把角分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
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 具?怎么画的?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
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3.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
60


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4.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 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
P42,自学例1.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师总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顶点旋转半周,形 成的角叫平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
顶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周角。(师教师演示平角和周角的画法,并 指出顶点
和对应的边。)
那么想一想平角和周角各是多少度呢?
板书:平角=180°周角=360°
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发散
1、80°角与( )°角能拼成一个直角。
2、一个平角与一个直角的差,一定是一个( )角。
3、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的和,一定是( )角。
4、判断
(1)直角总是90° (2)锐角都小于90°
(3)大于90°的角叫钝角。 (4)钝角都大于90°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6)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5、P42 例2 填空,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P43 做一做 1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目测、量、比三角板
61


平角=180° 周角=360°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六、教学后记



























62


第4课时 角的画法
一、教学内容: 角的画法P4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
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大屏出示)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 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
来学习画角。板书教学内容:画角
(二)探索发现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0°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3,例3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总结画角步骤:
(1)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练习分别画出75°、105°的角
63


学生说出这两个角的名称。
学生自己进行画角,同桌用量角器互相订正。
(三)巩固发散
1、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150° 165°的角。
(指名汇报方法)
3、P43 做一做 2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角的画法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六、教学后记














64


第5课时 角的度量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练习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巩固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从一点出发可以画( )条射线。
2.从一点引出两条( )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 )。


3.
① ② ③



⑤ ⑥ ⑦ ⑧ ⑨
( )是直线 ( )是射线 ( )是线段 ( )是直角
( )是锐角 ( )是平角 ( )是周角 ( )是钝角
4.1周角=( )平角 1平角=( )直角
(二)指导练习
请你来当小裁判。
65


1.钝角一定比直角大。 ( )
2.小军画了一条4厘米长的直线。 ( )
3.钟面上是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是180°。 ( )
4.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 ( )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 )
求下面图中指定角的度数。(先独立完成)
1.已知∠1=35° ∠2= (指导:∠1和∠2构成平角)

2.已知∠1=90° ∠2=45° =
(指导:∠1、∠2及∠3构成平角)



3.已知∠1=130° ∠2= ∠3= ∠4=
(指导:∠1和∠2构成平角,∠1和∠4构成平角,你发现了什么?)
对顶角相等

数一数( )角 ( )条线段


(三)检测评价
用心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线段有( )个端点。 A、1 B、2 C、无数
66


2.通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
A、1 B、2 C、无数
3.平角的两条边( )。
A、在一条直线上 B、在两条直线上 C、无法确定
4.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的角是( )。
A、160° B、40° C、120°
按要求做一做。
1.用量角器画角。
65° 120° 40°

2.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 )个 (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个
角的度量练习课
67

)个



第6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七P44——P46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巩固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44——2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P44——3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3、P45——10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4、P45——6 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测量订正
5、P45——8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不要忘记算平角。
(二)指导练习
1、P44——1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演示),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P44——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发现
教师总结:对顶角相等,且∠1和∠2、∠3和∠4互补。
3、P44——5 独立完成后汇报方法。
教师总结:方法一:测量各个角后再用量角器画角 方法二:利用对顶角相等
的原理可以画出每个角的对顶角即可。
4、P45——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第4题结论即可完成这两题。
5、P45——9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论及判断理由
教师指导:小于90°的角是锐角。
68


6、P46——11 独立尝试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展示
教师指导:圆折 后每一个锐角是45°,还可以找出90°、135°、180°225°、
270°、315°、36 0°
7、P46——13 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总结:同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或互补)。
8、P46——14 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方法一:360°-90°=270° 方法二:把这个角分成一个平角和一个
直角,那么180°+90°=270° 第二幅图同上
9、P46——15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再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第一幅图:∠1=90°-∠3 ∠2=90°-∠3 那么∠1=∠2
第二幅图:对顶角相等
(三)检测评价
1、P46——12 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69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
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 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15课时













70


第1课时 笔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
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 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
充:三位数乘 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
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145×12=1740

71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 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
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
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发散
1.P47 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45×12=1740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六、教学后记




72


第2课时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P48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
中的特性
2.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
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 7=
608×5= 908× 4= 400×50=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708×6= 790×8= 54×278=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2
怎样计算160×30=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73


总结 :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
再在积的末 尾添写2个0
(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
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160×30=4800
1 6 0 1 6 0
× 3 0 × 3 0
0 0 0 4 8 0 0
4 8 0
4 8 0 0
2、独立计算106×30=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 0 6
× 3 0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3180
1 0 6
× 3 0
3 1 8 0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
填写几个0
(三)巩固发散
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四)评价反馈
74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60×30=4800 106×30=3180
1 6 0 1 0 6
× 3 0 × 3 0
4 8 0 0 3 1 8 0
六、教学后记























75


第3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P49—P50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49——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二)指导练习
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
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 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
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 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教师指导:此题 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
>3000不能购买,而 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
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P50——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
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 然后依次
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
2 ;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
76


×43=22360。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
教师指导 :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
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 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4、5放在乘数上(从
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345×20=6 900。
(三)检测评价
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3、P49——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4、P50——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77


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P5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 10×4= 5×4=
4、组织小组交流
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发散
78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 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
的积是( )
4、P51 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5、P51 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 4=600
(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
20 0×3=600(平方米)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六、教学后记














79


第5课时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 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
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
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
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 br>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 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 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
(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 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
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 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
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80

< p>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
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 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
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 ÷单价=数
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 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
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 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
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 这样的一共行的路
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
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 ,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
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
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81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六、教学后记

























82


第6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九P54—P55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积变化的规律。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54——1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54——3、5 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P54——4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4、P54——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5、P54——7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对于判断错误较多的予以指导。
(二)指导练习
1、P55——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20×3=60(元),因此全选择第二种套餐显然不行。可以是 两份
第一种套餐,一份第二种套餐;可以是两份第二种套餐,一份第一种套餐;还可
以是3份第 一种套餐。
2、P55——9 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问,要先求路程,再用路程÷时间=速度
(三)检测评价
1、P54——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P54——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说出规律。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83


六、教学后记





























84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


















85


第1课时 平行与垂直
一、教学内容: 平行与垂直P56-P57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
其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界定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
且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回忆直线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在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
可能出现 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
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 为什么这样分?



86


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5、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6、根据研究 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
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 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
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 直线互
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 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
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 、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
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 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
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
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
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 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
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87


平行:a∥b 垂直:a⊥b
六、教学后记




























88


第2课时 垂线的画法
一、教学内容: 垂线的画法P58-P59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 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 线外一点到这条直
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线吗?
2、怎样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教学内容:垂线的画法
(二)探索发现
1、先思考:画垂线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三角板或量角器)
2、阅读教材P58内容,想一想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一幅图
4、先小组内交流画法,再指名展示。
教师总结: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 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
条直线的垂线(直角的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5、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呢?独立思考后在P58上例2练一练。
6、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展示。
7、教师总结画法。强调不要忘记标垂足。
8、仔细观察,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可以画几条,看P59页内容,自
89


己再尝试画出几条线段,再比一比这些线段,哪一条最短?你怎样知道的?这 条
垂直的线段有几条?
我们说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 点到直线
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9、自读P59页例3(2)的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长度是相等的。
10、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巩固发散
1、P58做一做剩余的内容(投影展示,学生演示画法)
2、P59做一做1 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求的最短距离就是垂线段
3、P59做一做2 独立完成后,教师总结:这就是人眼的误差,实际上是两条平
行线。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垂线的画法
六、教学后记













90


第2课时 长方形的画法
一、教学内容: 长方形的画法P82

二、教学目标:
1、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长方形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
高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巩固对垂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难点: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画出长方形。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什么是垂线?怎样过直线 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怎样判断两条
直线相互平行?
2、今天将利用所学知识画长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思考:画长方形首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和宽的长度)
2、请你独立思考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3、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展示。(投影)
4、教师总结:因为长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垂直,可以利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
(1)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它们的长度都
是8厘米。
(3)把这两条8厘米线段另外的端点连接起来。
5、修改自己的图形。指名汇报长方形的画法。
(三)巩固发散
1、完成P60做一做 1、2 指名汇报画法。
91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画法
六、教学后记

























92


第3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P61——P6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巩固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夯实作图基本技能,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61——1 独立完成后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利用平 行线间的距离处处
相等判断是否平行。
2、P61——2独立摆完后相互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指导: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P61——3 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4、P61——4 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利用平行线间的 距离处处
相等判断是否平行。
5、P61——5 独立判断后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6、P62——6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测量。
7、P62——7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指导练习
93


1、P63——1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间的垂线段最短。
2、P63——12(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先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补充剩余部分即可。
独立完成第(2)幅图,指名说一说画法。
3、P63——13 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总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独立再画出几组同位角,看一看是否相等。
4、P63——15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再延长线段,看哪两条直线不相
交。
(三)检测评价
1、P62——8
2、P62——9
3、P62——10
4、P63——14
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并订正练习。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94


第4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行四边形P64——P6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会画高。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它的特征。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
高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会画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三年级时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
形?
(出示教材P64)你能指出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一起
来认识。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的平行四边形P64,自己借助三角板和直尺动手研究,看看平 行四
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交流后,指名汇报。
3、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我们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概念)
4、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 形的高,怎样画高呢?自学P64教材后,独立在例1的
第一个平行四边形上画高。
5、画好后小组内交流画法,指名上台汇报。
6、教师总结画法及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
7、过一点能做平行四边形的几条高呢?(两条)
8、教学例2
95


(1)用吸管做一个长方形,然后用手拉动这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总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3)思考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做什么呢?(教材P65图)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
实例?
(三)巩固发散
1、P64 做一做 选出平行四边形后,过指定的点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展台展示)
2、P65 做一做1 摆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
指导: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
拓展延伸:三个小棒摆三角形又会出现几种图形?你又有什么发现?(三角
形具有稳定性)
3、P65 做一做2 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说一说你是怎样检查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不稳定性



六、教学后记









96


第5课时 认识梯形
一、教学内容: 认识梯形P66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梯形的底 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
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 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 br>表示。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 有什么特征?怎样画平行四
边形的高?(指名回答)
2、今天我们认识另一种特殊的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主题图P66 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指名汇报)
2、总结:我们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你会画梯形的高吗?自己动手尝试。(P66例3 主题图 第二个)指名汇报画
法。
4、教师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
5、生活中会有特殊的梯形,如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自学书本P66
6、思考:直角梯形的 高怎样画,自己动手画一画后你发现了什么?(直角梯形
中的成直角的腰就是高)
7、思考并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
97


等。
8、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四边形?(小组交流总结,并说一说每一种四边形的
特征)
(1)指名汇报学过的四边形
(2)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3)思考: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4)教师总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
形。
(5)那么四边形怎样分类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特殊
的平行四边形,而另一类 是不规则四边形。
(6)在特殊的四边形里按照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梯形)
(7)出示P66 例4图
(三)巩固发散
1、 P66 做一做,想一想 一个梯形里可以画出几条高。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上底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腰 高 高
下底


六、教学后记



98


第6课时 练习课(一)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P67、P68、P69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正方形的关系 。
2、通过练习,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熟练说出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四边形分类、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会画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三角板、长方形纸、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67——1 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P67——2 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P69——11 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剪法,指名上台演示。
4、P67——5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梯形要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
(二)指导练习
1、P69——12 独立尝试后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两组 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教师同时总
结,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P67——6 独立画出剪法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利用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特征。
3、P67——3 独立测量后说一说发现。
教师总结:平行的四边形对角相等。
(三)检测评价
99

毕业论文封面格式-主持人演讲词


宽容的作文-博士自杀


大庆市人事局-董事会会议纪要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少先队活动记录


车损险条款-体育活动总结


因为有了期盼作文-哈尔滨剑桥学院首页


教师节的古诗-安徽高考作文2014


白醋的妙用-幼儿园园长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