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3 解决问题(2课时)教案
智联武汉-中学留学
3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总价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总价问题。(教材第52页例4)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三者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
难点: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景引入
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用50元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例4。
解答下面的问题。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2.解决问题。
(1)理解: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
面的事?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
求什么的问题?
明确: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
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每个篮球80元、每千克鱼10元,这
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
),3个、4千克是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的钱
是总价(板书:总价)。
(2)提问:第(1)题里篮球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的
单价
、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3)探讨:已知单价、数量,求总价的方法。
明确:单价×数量=总价。
(4)列式解决。
80×3=240(元)
10×4=40(元)
(5)探讨:已知单价、总价,求数量的方法。
明确:求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6)探讨:已知数量、总价,求单价的方法。
明确:求单价,单价=总价÷数量。
(7)归纳: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
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
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
记住“单价×数量
=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到“总价÷单价=数量”和“总
价÷
数量=单价”。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第1题: 略
第2题:(1)已知校服的单价和数量,要求的是总价。
(2)已知复读机的总价和数量,要求的是单价。
四、课堂小结
对于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你收获了什么?
总价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1.本节课既关注
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的过程
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经过合作和谈话,自觉地构建了
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数量间
的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
用转化的思想,提高了解决问
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
全班交流,总结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生应用
这些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光明小学有5
位老师带着145名四年级学生去参观科技馆,学生票,每位16
元;成人票,每位28元。带2500
元钱买门票够不够?
分析:由题意可知,共有成人5名,学生145名,又成人票:28元,学生票:
16元,
根据乘法的意义,购成人票需要(5×28)元,同理,学生票需要(16×145)元,共需
要(5×28
+16×145)元,算出后和2500元比较即可。
解答:5×28+16×145
=140+2320
=2460(元)
2460<2500
所以带2500元钱买门票够。
答:带2500元钱买门票够。
解法归纳: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求出购成人票与学生票各需多少钱是解本题的关
键。
第2课时 路程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路程问题。(教材第53页例5)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一、情景引入
列式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
br>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
许多数量关
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
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例5。
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问题。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问题(1):70×4=280(千米)
问题(2):225×10=2250(米)
(2)探索问题(1)、(2)的共同特点。
这两道题都说的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行70
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在一个单
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
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
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
:路程)。
提问:第(1)题里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时间各是多少?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
方法上
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讨论:从这两道题里,你发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回答:速度×时间=路程。
(4)讨论: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时间该怎样求?
回答:路程÷速度=时间。
(5)讨论:根据数量关系式,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要这样求?
回答:路程÷时间=速度。
(6)归纳: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
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
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
根据乘除
法的关系,得到“路程÷速度=时间”和“路程÷时间=速度”。
【设计意图:采用
与上一例题相同的教学思路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迁移、类
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第1题:略
第2题:(1)已知小林行走的速度和时间,要求的是路程。
(2)已知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路程,要求的是时间。
四、课堂小结
对于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你收获了什么?
路程问题
时间×速度=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1.本节课与上一节
课类似,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
流、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
事先的教学设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过合作和谈话
,自觉地构建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
生初步感知了数量间的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
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
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
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
全班交流,总结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生应用这
些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有甲、乙、丙三
辆汽车均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到B地,已知在下
午两点钟时,三辆车行驶的路程之和为420
千米,若再行驶1.2小时后,甲的总路程恰是乙、
丙两车总路程之和。问甲车是什么时间从A地出发的
?
分析:先求出甲、乙、丙三辆车行驶1.2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再求出甲、乙、
丙三
辆车一共行的总路程,然后求出甲车行的总路程,由此根据路程除以速度求出一共行的时间,
最后求出甲车是什么时间从A地出发的。
解答:甲、乙、丙三车行驶1.2小时,一共行了
50×1.2×3=180(千米)。
三车一共行的总路程: 420+180=600(千米)。
甲车行的总路程: 600÷2=300(千米),一共行了 300÷50=6(小时)。
6-1.2=4.8(小时)
4.8小时=4小时48分
14-4小时48分=9时12分
答:甲车是9时12分从A地出发的。
解法归纳
: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甲车行的总路程,然后根据路程除以速度求出一共行的
时间,进而求出甲车是什么
时间从A地出发的。
苏步青的妙算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有一次到德国去
遇到一位有名的数学家,在电车上出了个
题目让苏教授做,这个题目是:甲、 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
相向而行,距离是50千米,
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跑5千米
.这只狗同甲一
起出发向前跑,遇到乙的时候它就掉转头向甲的这边跑,遇到甲时又往乙这边跑,碰到乙
时
再往甲这边跑……直到甲、乙二人相遇为止。请问:这条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苏教授略加思索,就把正确答案告诉了这位德国数学家,令对方目瞪口呆。
你能找到苏教授解题的小窍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