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3.2 角的度量教案|人教版
一起飞-读水浒传有感600字
第三单元
角 的 度 量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角 的 度 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内容简析
介绍角的单位,并利用角的单位介绍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说明了量角的操作步
骤。
教学目标
1.
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
2.
经历创造量角器的过程,渗透“度量意识”,感受量角的意义。
3.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选择内外圈刻度,读出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时,可采用动画演示法、动手自主探索、同伴交流和直观描述法,让学生在“做
数学”的过程中认识角、探究并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
2.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
的度量的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线段、直线、
射线和角的知识。如:
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
边组成。
学习:角的度数的测量。
延学:角的分类。如:
角根据度数的大小
分为锐角、直角、钝
如:
90
°
。
是直角,是
角、平角、周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周末,红猫和蓝兔决定去郊外比赛爬山
,当他们到达山脚时(课件出示
红猫和蓝兔的对话),摆在他们面前的山坡一个平缓,一个陡峭。提问: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
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实际就是研究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
个山坡
比第二个山坡陡,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质疑:
说一说你选的理由?(学生会根据坡度大小说明)
教师提问:
我们怎么知道角的大小呢?
引入: 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
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
。(板书:量角器)
【品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红猫蓝兔
的形象,引起学生
积极探究的学习欲望。】
故事引入:在角的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
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
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
边长:,所以我比你大。”
∠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教师提问: 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预设学生回答:
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揭示课题: 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
么量呢?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品析:以学生感兴趣的童
话故事引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识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
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
识。】
课前一分钟游戏活动:同学们,喜欢玩儿游
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高射炮打
蚊子的游戏。(链接到导入
-
大炮游戏)一次角度
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提问: 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角度
的大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
究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品析:
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关键点知识、重点展开,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
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
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
理状态。】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认识量角器
1.
谈话: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说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
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课件,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
心,哪里是
0
°
刻度线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及90
°
刻度线。量
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
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
°
刻度线……)
(并对自己的同桌说一说量角器
上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科学介绍:
量角器,外形很简单,是一个半圆,所以人们也称半圆仪。
2.
建立1
°
角的观念。
(1)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教材第40页上的∠1和∠2。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质疑:我们用
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
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
多少,怎么办?看来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
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介绍: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
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出一个数。
圆心就是量角器
的中心点。外圈刻度
(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内圈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
0度开
始到180度止。
人们将
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
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
记作1º。
【品析: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
唤起了
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
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
动手用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分别按内、外圈刻度摆30°角。
②用喜欢的方法摆90°角,感受直角。
③师生合作摆120
°
角。
④小结摆角方法。
提示:确定好内、外圈刻度是读准度数的关键。
【品析:在量角器上摆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
进一步感受到量角器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角,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摆角过程中体会到“点对点,边对边
,内外要分辨”,为量角扫清
障碍。】
◎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例1。
提问: 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以90
°
的角为参考,先估一估,再测量。
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完成后展示量角的过程。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课件演示:
(突破内、外刻度)
小结: 在量角时,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刻度0
°
刻度线
重合,就从0
°
刻度线开始顺着
内圈刻度找到另一条边看内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
与外圈刻度0
°
刻度线重合,就
从0
°
开始顺着外圈刻度找到另一条
边看外圈刻度。
【品析: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先估后量,以突破学生读
数时
内、外圈刻度容易混淆的难点,减少错误。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
学
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你觉得有哪些问题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师生共同总结:量角时要注意中心对顶点,一边对零线;另边读度数,内外要分清。
【品析:
通过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既梳理了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有
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学习
的重点和难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
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无论是按内圈刻度还是按外圈刻度
摆,
角的顶点都要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
的一边和0º刻度线重合,另一边和要
摆的
角的度数刻度线重合。
【品析:根据画法,学生自主完成∠2的画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最后归纳交流角的画法,
形成抽象的认知。】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教师由角的大
小的比较引出可以用单位角
来度量角的大小。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
具的探索,较好地掌握了量角器的本质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
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
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
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