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980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1: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叶李-dj排行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德变化规律 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
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通过生生互交流,感受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一只可爱的小熊乘坐热气 球,如果每秒上升5米的速
度保持不变,请问它飞2秒能飞多高?你说说
生:10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如果它要飞4秒又会飞到哪?你能指一指吗?
生:学生操作电脑
师:这是多高啊?
生:20米
师:如果它要飞6秒,又会飞到哪里?你们说停它就停!准备起飞!
生:停!(课件30米处)


师:如果它要飞8秒呢,准备起飞
生:停!40米
师:如果是10秒呢?用你们的小手指一指!
生:指一指
师:12秒、14秒.16秒、18秒……什么感觉?
生:越飞越高!
师:说得好,为什么会越飞越高?
生:因为它时间长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请你们也伸出小手和张老师一起体会,时间越长
飞得越高!
生用手势体会,渗透函数思想。
师:真好!谁是不变的
生:上升的速度是不变的。
师:说得真完整!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小熊热气球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方面用有趣的情景和画面吸引学生参与,借助直观,初步感受“变”
与“不变”。一方面用一条隐含 的思维线—坐标系描述变量规律,刻画了
热气球上升的高度与上升的时间的函数关系。】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找四秒钟的时候挺快的,能告诉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生:1秒飞5米4秒就是4×5=20米
师:随之板书,


生:齐答2×5=10米
师1:2秒钟的你也能列一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齐答12×5=60米
师:同学们现在黑板上有3个乘法算式,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乘法中
这部分叫做…….
生:(随教师指的部分齐答)因数 因数 积
师:(贴出因数 因数 积)请同学们观察谁变了,谁没变?
生:左边因数没变,右边因数变了,积变了。
师:板书 学生回答。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它到底是怎么变的?它又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张老师再提供给你们 一组乘法算式,你可以任选
一组,认真观察进行研究。请看学习建议:1、独立思考,在算式上写一写、画一画。争取让别人以研究发现你的发现2、同伴交流,说说你的
发现。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开始活动。
师巡视,请2位同学上台板演。
生: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与第一个算式有5倍的关系,第三个算式的结果
与第二个算式有10倍的关系
师:也就是你发现60是12的5倍,120也就是12×10对吗?好,我们
再听听他的发现
生:第一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和第二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是×2的关系,
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与第 二个算式也是×2的关系。第二个算式的第二个
因数和第三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是×3


的关系,第二个算式的积与第三个算式也是×3的关系。
师: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看到他说的,再看看你的作品有什么想说的你来当个小老师,说一
说,他这个好在哪?
生:他的好就是,这边都写了,因数也写出了变化,你能向他这样把自
己的作品也补充完整吗?
生:补充遇到问题
师:让大家看看,
生:她应该改第一个因数,因为第一个因数有变化,第二个因数没有变
化。
师:同意吗?同意继续改!
生:继续补充。
师:你可真会借鉴别人,修正自己啊! 同学们为这位会学习的同学鼓鼓
掌吧!请回!同学们,她这样以补充,我们就清楚地看出因数是怎么变< br>的,而积为什么会这样变。(用手指板书)多清楚啊!
【设计意图:有的学生只看到积变了,有 的学生不仅看到积变了,
还能看到是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提高了学
生的认识水平。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搭建舞台,展示学生原生态的认
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 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己不断观察、反
思从而提升认识的过程,我们认为这才是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学习资 源】
师:同学们还有的同学有着和你们不一样的发现,看谁眼睛尖,看出来


了 (实物投影)他的发现和黑板上的发现哪不一样啊?你说说!
生:他反方向发现,都除以一个三。
师:你们猜猜,他是从那个角度观察得出来的除法?
生:他从下往上观察的。
师:看来观察的角度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 有了这位同学的启示,张老师也发现了,你们看……补充板书一个
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六,积也除 以六。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啊?如果发现了,向张老师点点头!
生:很多点头
师:你能不能写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乘法算式?你写的乘法算式2个为
一组就可以,现在试试看。
生:练习写
师:巡视,指名板书。提示学生写完看看黑板,也可以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你看他写的例子行不行?
生:行!
师:同学们你们也互相看看,你们举的例子和他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 今天晚上回家给你们一样要求,把所有的具有这样规律的
乘法算式全都写上!……我看有人张嘴了?怎么 了?什么感觉?有
点…… 有点…… ,今天晚上能干完这件事吗?
生:摇头


师:那我给你一周的时间吧,一个月吧,能写完吗?
生:写不完。因为这没法写完。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太多了! 给你这一生一世也写不完啊!那下面这项任务很有挑战性!
听清要求,一生一世也写不完的算式中藏着的 规律,您能不能用一个简
单的方式写出来?给你一点建议:你可以借助一句话,一个算式,甚至
是一组小图形来写一些,写在你黄的的纸上。
生开始活动。
师:张老师拿的是谁的作品呢?欢迎大家到前面来!
学生纷纷登场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他们的表现。看谁能读懂被人启发自己!
生:一个因数变了,另一个因数始终没变,而积也变了。
师:怎么样听懂了吗?
生 :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就也×2、×3、×4等等。 < br>师(关注台下学生的反映,然后和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交流):现在你看到
了她的发言,我想问问你 有什么想法吗:
生:李继涛说了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
数不 变,积就也×2、×3、×4。而我只说了积会变,没说具体怎么变。
师:多会反思啊!同学们,你写 的其实也没有错,只是你站在了窗外,
只看到了不变,变,变变,而李继涛打开了窗子发现了里面藏着的 秘密,


到底是怎么变的呀,是不是这样?
李继涛你再给同学们读读到底这个因数和及时怎么变得!
生: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 ×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就也×2、×3、×4等等。
师:正是这条规律,有的人是这样写的我们继续看!
实物投影学生的作品。
师:你们谁看懂了?
生:我看懂了!他写的很清楚!
师:你看懂了是吗,看来你学会欣赏别人了,还有吗?
生:他画了图,让我们更清楚了。
师:好的,让我们再欣赏张宇凡的。
实物投影同样也是用图示表示的,更加清楚。
师询问第一个学生:你觉得他写的比你好在哪了?
生:我觉得他比我写的清楚
师:清楚在哪?
生:他清楚的告诉我们第一个因数是不变的,第二个因数无论是乘多少
还是除以多少,积就乘多少还是除以多少。
师:张宇凡你自己觉得自己写的和其他同学写的比较起来 ,你有什么想
法?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前面的同学只写了乘十,而张宇凡用多少两个字把所有的数都包括
进去了。
师: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李康欣写的规律只能管着李康欣写的式子,而


张宇凡写的规律能不能 管着李康欣的算式?
生:能!
师:能不能管着黑板上写的算式?
生:能!
师:能不能管着咱们全班同学写的算式?
生:能!
师:能管多少算式:
生:所有算式!
师:一个“多少” “多少”就管着这么多算式!多好啊!最后一个同学
的算式看谁能读懂!
投影出示
生:她表示的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除以三角形,积就乘或
除以三角形。我觉得他这样表示很 简单。
师:她读东你心里的想法了吗?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你真会读懂别人,我的接着问问,我就是不懂这三角形表
示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就是乘多少或除多少的那个数。
师:那个数是几?3行不行?5可不可以?前面那 个因数乘3,后面的因
数乘五,行不行?生:不行!
生:因为必须要乘一样的。
师 :是这样吧,所以你用了一个相同的符号,同学们除法中0不能做除


数。感谢祭问同学的 精彩表现。课上到这,我们解决了刚上课上时提到
的两个问题,也就是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 个因数乘几,积
也乘以几。如果它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条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你 们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设计意图:“永远写不完的算式”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 ,
这对学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课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独
立思考,也能看到学生 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呈现的各种方法中,我们可
以看到学生抽象能力的不同层次,这是非常真实的。学生 观察问题有自
己独特的角度,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不可能要求学生都做出一样
水平的抽象 概括。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评价好与不好,而
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师:试试看,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大青蛙嘴巴里爬了一个 不变的数,
现在它吃15,请问吐出来的是多少?
生:60!
师:如果吃进去的是30,吐出来的会是……
生:120
师:你们是怎么猜中的呀?
生:我发现小青蛙的大嘴巴里藏的是4,。
师:还有谁发现了?快放手。这会大青蛙嘴巴里藏得不是4了,看谁猜
得出!(课件操作)


吃6吐出来的是222 这回吃的是24,吐出来的是……想好了就直接说!
生:888
师:你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6和24之间是乘4的关系,222乘4得888
师:多么巧妙的办法啊!但是老师 要问你的是问什么这边乘4,那边也
跟着乘4呀?你们利用的是什么?
生:积的变化规律!
师:刚学的规律就被你们用上了,多会学习啊!最后一次,吃3,…..
生:111
师:怎么算的?
生:因为6和3之间是除以2的关系,222除以2得111
师:真好!你们这回都没有在计算这个数,如果把它算出来,再用24跟
它乘就有点儿……
生:麻烦。
【设计意图:小青蛙吃数的练习题,也能看出精心的设计。第一题,
两种 方法都可以解决,有些学生还是习惯于求出中间的因数,用乘法计
算。但第二题用这种方法就不行了,而 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很容易的
算出答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新知识的价值。】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看来积的变化规律有时能可以帮我们把计算变得简单些!积的变化
规律我们是如 何学到的呢?跟着张老师一起回头看!(课件展示本节课学
习过程)先是乘热气球进入课堂,借助了两组 算式得到了积的的规律,


再借助它解决了小青蛙的小游戏,最后我们回到热气球图,这里 和这里
(指时间和高度)都表示什么呢?回家后请你借助热气球图编一个小故
事。生活中这样变 与不变的现象还有很多呢,等着同学们去研究!好,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这节课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1.准确把握数学的核心知识与能力。
积的变化规 律在教材中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教师不仅能准确把
握其中的核心知识,还能深入挖掘其中的思维价值 ,着眼培养学生的数
学思维。
2.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
这节课中,教师不仅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独立发现
规律,表达规律,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还进一步引导生生之 间的评
价,通过相互观察、比较、交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真正是一次生生
互动的学习过程。
3.精心创设情境
热气球不仅用做课堂引入,而且用于课堂结尾编数学故事,蕴含着
函数、建模等数学思维的因素。练习题凸显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
“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表示一生 也写不完的算式中的规律”,这样富有挑
战性的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德变化规律 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
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通过生生互交流,感受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一只可爱的小熊乘坐热气 球,如果每秒上升5米的速
度保持不变,请问它飞2秒能飞多高?你说说
生:10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如果它要飞4秒又会飞到哪?你能指一指吗?
生:学生操作电脑
师:这是多高啊?
生:20米
师:如果它要飞6秒,又会飞到哪里?你们说停它就停!准备起飞!
生:停!(课件30米处)


师:如果它要飞8秒呢,准备起飞
生:停!40米
师:如果是10秒呢?用你们的小手指一指!
生:指一指
师:12秒、14秒.16秒、18秒……什么感觉?
生:越飞越高!
师:说得好,为什么会越飞越高?
生:因为它时间长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请你们也伸出小手和张老师一起体会,时间越长
飞得越高!
生用手势体会,渗透函数思想。
师:真好!谁是不变的
生:上升的速度是不变的。
师:说得真完整!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小熊热气球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方面用有趣的情景和画面吸引学生参与,借助直观,初步感受“变”
与“不变”。一方面用一条隐含 的思维线—坐标系描述变量规律,刻画了
热气球上升的高度与上升的时间的函数关系。】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找四秒钟的时候挺快的,能告诉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生:1秒飞5米4秒就是4×5=20米
师:随之板书,


生:齐答2×5=10米
师1:2秒钟的你也能列一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齐答12×5=60米
师:同学们现在黑板上有3个乘法算式,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乘法中
这部分叫做…….
生:(随教师指的部分齐答)因数 因数 积
师:(贴出因数 因数 积)请同学们观察谁变了,谁没变?
生:左边因数没变,右边因数变了,积变了。
师:板书 学生回答。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它到底是怎么变的?它又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张老师再提供给你们 一组乘法算式,你可以任选
一组,认真观察进行研究。请看学习建议:1、独立思考,在算式上写一写、画一画。争取让别人以研究发现你的发现2、同伴交流,说说你的
发现。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开始活动。
师巡视,请2位同学上台板演。
生: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与第一个算式有5倍的关系,第三个算式的结果
与第二个算式有10倍的关系
师:也就是你发现60是12的5倍,120也就是12×10对吗?好,我们
再听听他的发现
生:第一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和第二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是×2的关系,
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与第 二个算式也是×2的关系。第二个算式的第二个
因数和第三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是×3


的关系,第二个算式的积与第三个算式也是×3的关系。
师: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看到他说的,再看看你的作品有什么想说的你来当个小老师,说一
说,他这个好在哪?
生:他的好就是,这边都写了,因数也写出了变化,你能向他这样把自
己的作品也补充完整吗?
生:补充遇到问题
师:让大家看看,
生:她应该改第一个因数,因为第一个因数有变化,第二个因数没有变
化。
师:同意吗?同意继续改!
生:继续补充。
师:你可真会借鉴别人,修正自己啊! 同学们为这位会学习的同学鼓鼓
掌吧!请回!同学们,她这样以补充,我们就清楚地看出因数是怎么变< br>的,而积为什么会这样变。(用手指板书)多清楚啊!
【设计意图:有的学生只看到积变了,有 的学生不仅看到积变了,
还能看到是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提高了学
生的认识水平。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搭建舞台,展示学生原生态的认
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 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己不断观察、反
思从而提升认识的过程,我们认为这才是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学习资 源】
师:同学们还有的同学有着和你们不一样的发现,看谁眼睛尖,看出来


了 (实物投影)他的发现和黑板上的发现哪不一样啊?你说说!
生:他反方向发现,都除以一个三。
师:你们猜猜,他是从那个角度观察得出来的除法?
生:他从下往上观察的。
师:看来观察的角度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 有了这位同学的启示,张老师也发现了,你们看……补充板书一个
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六,积也除 以六。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啊?如果发现了,向张老师点点头!
生:很多点头
师:你能不能写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乘法算式?你写的乘法算式2个为
一组就可以,现在试试看。
生:练习写
师:巡视,指名板书。提示学生写完看看黑板,也可以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你看他写的例子行不行?
生:行!
师:同学们你们也互相看看,你们举的例子和他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 今天晚上回家给你们一样要求,把所有的具有这样规律的
乘法算式全都写上!……我看有人张嘴了?怎么 了?什么感觉?有
点…… 有点…… ,今天晚上能干完这件事吗?
生:摇头


师:那我给你一周的时间吧,一个月吧,能写完吗?
生:写不完。因为这没法写完。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太多了! 给你这一生一世也写不完啊!那下面这项任务很有挑战性!
听清要求,一生一世也写不完的算式中藏着的 规律,您能不能用一个简
单的方式写出来?给你一点建议:你可以借助一句话,一个算式,甚至
是一组小图形来写一些,写在你黄的的纸上。
生开始活动。
师:张老师拿的是谁的作品呢?欢迎大家到前面来!
学生纷纷登场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他们的表现。看谁能读懂被人启发自己!
生:一个因数变了,另一个因数始终没变,而积也变了。
师:怎么样听懂了吗?
生 :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就也×2、×3、×4等等。 < br>师(关注台下学生的反映,然后和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交流):现在你看到
了她的发言,我想问问你 有什么想法吗:
生:李继涛说了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
数不 变,积就也×2、×3、×4。而我只说了积会变,没说具体怎么变。
师:多会反思啊!同学们,你写 的其实也没有错,只是你站在了窗外,
只看到了不变,变,变变,而李继涛打开了窗子发现了里面藏着的 秘密,


到底是怎么变的呀,是不是这样?
李继涛你再给同学们读读到底这个因数和及时怎么变得!
生:任何一个因数可以×2、×3、 ×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就也×2、×3、×4等等。
师:正是这条规律,有的人是这样写的我们继续看!
实物投影学生的作品。
师:你们谁看懂了?
生:我看懂了!他写的很清楚!
师:你看懂了是吗,看来你学会欣赏别人了,还有吗?
生:他画了图,让我们更清楚了。
师:好的,让我们再欣赏张宇凡的。
实物投影同样也是用图示表示的,更加清楚。
师询问第一个学生:你觉得他写的比你好在哪了?
生:我觉得他比我写的清楚
师:清楚在哪?
生:他清楚的告诉我们第一个因数是不变的,第二个因数无论是乘多少
还是除以多少,积就乘多少还是除以多少。
师:张宇凡你自己觉得自己写的和其他同学写的比较起来 ,你有什么想
法?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前面的同学只写了乘十,而张宇凡用多少两个字把所有的数都包括
进去了。
师: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李康欣写的规律只能管着李康欣写的式子,而


张宇凡写的规律能不能 管着李康欣的算式?
生:能!
师:能不能管着黑板上写的算式?
生:能!
师:能不能管着咱们全班同学写的算式?
生:能!
师:能管多少算式:
生:所有算式!
师:一个“多少” “多少”就管着这么多算式!多好啊!最后一个同学
的算式看谁能读懂!
投影出示
生:她表示的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除以三角形,积就乘或
除以三角形。我觉得他这样表示很 简单。
师:她读东你心里的想法了吗?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你真会读懂别人,我的接着问问,我就是不懂这三角形表
示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就是乘多少或除多少的那个数。
师:那个数是几?3行不行?5可不可以?前面那 个因数乘3,后面的因
数乘五,行不行?生:不行!
生:因为必须要乘一样的。
师 :是这样吧,所以你用了一个相同的符号,同学们除法中0不能做除


数。感谢祭问同学的 精彩表现。课上到这,我们解决了刚上课上时提到
的两个问题,也就是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 个因数乘几,积
也乘以几。如果它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条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你 们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设计意图:“永远写不完的算式”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 ,
这对学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课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独
立思考,也能看到学生 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呈现的各种方法中,我们可
以看到学生抽象能力的不同层次,这是非常真实的。学生 观察问题有自
己独特的角度,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不可能要求学生都做出一样
水平的抽象 概括。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评价好与不好,而
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师:试试看,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大青蛙嘴巴里爬了一个 不变的数,
现在它吃15,请问吐出来的是多少?
生:60!
师:如果吃进去的是30,吐出来的会是……
生:120
师:你们是怎么猜中的呀?
生:我发现小青蛙的大嘴巴里藏的是4,。
师:还有谁发现了?快放手。这会大青蛙嘴巴里藏得不是4了,看谁猜
得出!(课件操作)


吃6吐出来的是222 这回吃的是24,吐出来的是……想好了就直接说!
生:888
师:你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6和24之间是乘4的关系,222乘4得888
师:多么巧妙的办法啊!但是老师 要问你的是问什么这边乘4,那边也
跟着乘4呀?你们利用的是什么?
生:积的变化规律!
师:刚学的规律就被你们用上了,多会学习啊!最后一次,吃3,…..
生:111
师:怎么算的?
生:因为6和3之间是除以2的关系,222除以2得111
师:真好!你们这回都没有在计算这个数,如果把它算出来,再用24跟
它乘就有点儿……
生:麻烦。
【设计意图:小青蛙吃数的练习题,也能看出精心的设计。第一题,
两种 方法都可以解决,有些学生还是习惯于求出中间的因数,用乘法计
算。但第二题用这种方法就不行了,而 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很容易的
算出答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新知识的价值。】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看来积的变化规律有时能可以帮我们把计算变得简单些!积的变化
规律我们是如 何学到的呢?跟着张老师一起回头看!(课件展示本节课学
习过程)先是乘热气球进入课堂,借助了两组 算式得到了积的的规律,


再借助它解决了小青蛙的小游戏,最后我们回到热气球图,这里 和这里
(指时间和高度)都表示什么呢?回家后请你借助热气球图编一个小故
事。生活中这样变 与不变的现象还有很多呢,等着同学们去研究!好,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这节课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1.准确把握数学的核心知识与能力。
积的变化规 律在教材中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教师不仅能准确把
握其中的核心知识,还能深入挖掘其中的思维价值 ,着眼培养学生的数
学思维。
2.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
这节课中,教师不仅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独立发现
规律,表达规律,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还进一步引导生生之 间的评
价,通过相互观察、比较、交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真正是一次生生
互动的学习过程。
3.精心创设情境
热气球不仅用做课堂引入,而且用于课堂结尾编数学故事,蕴含着
函数、建模等数学思维的因素。练习题凸显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
“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表示一生 也写不完的算式中的规律”,这样富有挑
战性的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最好的英国留学中介-大班班级计划


关于体育的手抄报-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免税车-《我和我的祖国》歌词


青岛人事网-四川高考报名


高考报考志愿-华中农业大学教务系统


合肥科技职业学院-厦门湖滨中学


教师个人简历表格下载-尉迟琳嘉经典语录


我的心爱之物-2014安徽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