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每单元教学计划

巡山小妖精
522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2: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商学院教务管理系统-长征手抄报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 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
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 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 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
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 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
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 正式学习投影
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 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
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 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
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
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 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
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 观察、想象、猜测、
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 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
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
相启发。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 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
2课时

1、观察物体……………………………………………………………1课时
2、练习二………………………………………………………………1课时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 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
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 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
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 数论的基
1


本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 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
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 他们的抽象思
维。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 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能根据质数和合数的特
点正确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4、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5、3的倍数的特征。
2 、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根据质数和合数的特点正确判断哪些数是
质数、哪些数是 合数。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
四、教学措施:
1.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并且有些比较抽象,概 念的前后联
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 br>教学课堂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3.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五、课时划分 共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 3 5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3、质数和因数……………………………………………………………2课时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 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
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 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
动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
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 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
备。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 况去想
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
2


察,引进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体 积的计算公
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br>本单元教材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 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4、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5、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四、教学措施: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中,教 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
的经验,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增加练习量 ,加深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
五、课时划分
共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课时
4、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课时
5、容积和容积单位………………………………………………………2课时
6、整理和复习……………………………………………………………1课时
7、探索图形………………………………………………………………1课时

3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教材多方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体现了学习分数的现实
需要和数学需要,教材设 计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中领悟
知识,达到教学的效果。同时,教材把因数、倍数 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结合了
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 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 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
三、教学重难点: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约分、通分。
四、教学措施: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 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
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 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
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 观,对
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
情况,调 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
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 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
教学手段。
五、课时划分
共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课时

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4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
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 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
出来,因此教师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 探究,要切实组织好学生
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
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
象力和思维能力 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 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
简单图形旋转90°。
2.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 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
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4课时

图形的旋转变换…………………………………………………………2课时
方格纸上图形的旋转变换………………………………………………2课时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 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 一项
重要尺度。
2、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 br>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3、这些内容是在学生 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
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
二、教学目标:

5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
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
习惯。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1、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
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 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 广,无一
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
沟通,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
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 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
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 ,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
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 提
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五、课时划分
共9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2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
算……………………………………………………………………3课时
4、整理与复
习……………………………………………………………………………2课时
第七单元 《统计》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6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
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 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众数的含义。
2、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 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
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措施: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
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 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
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 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
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 此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
深对折线统计 图的认识。
五、课时划分
共2课时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 问题。本单元主要以
“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
问题的有效性,感受 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
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挑次品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有效性。
2、挑次品的方法。
四、教学措施: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 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
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 操作、
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教师可 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
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 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
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 ,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
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 br>础。
五、课时划分
共2课时




8

匈牙利首都-电信日


美国阅兵-履职总结


寂寞文章-小班下学期工作计划


过年是几号-客服工作总结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健康教育总结


暑期见闻-祝福语老师


民主生活会-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行政助理-育儿知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