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广州中考-军训的心得体会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
: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
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
物品质的意义;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自然成段的
目的。
在能力上:阅读教学中抓住人物
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
品质,写作上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
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学会
抓住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以平凡见深刻,以旧事反映时代的意义
以及揭示人物品
质。
在情感上:唤起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
做人的情感。
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言行、心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社会环境
,《荷塘旧事》的
自然环境,《花脸》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
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主体课文和两篇拓
展阅读都是叙述往事的记叙文。各自从不同的
视角,以不同的口吻来叙述往事,追忆生活中的人或事。有
些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
际较远,必须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
《报纸的
故事》;有些文章的内容含义深刻,如《第一支笔》,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味其中的
含义;有些文章情趣横生,意义隽永,如《花脸》《荷塘旧事》,需要学生理解事件并结
合时代背景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理解在今天的时代意义,以及往事这一主题单元
的目的。有些文章内容难于理解
,可以借助课外资料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建议
1.主体课文要深入了
解时代背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要了解鲁迅本人的其他
相关事件,从而来建构人物的形象。
2.本单元可以通过事件的不同加强分段的训练,小标题的训练,如《我的伯父鲁
迅先生》;修
辞的训练,如《荷塘旧事》;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三篇主体课文皆可进行;
还可以加强细节描写、环境
描写,使学生理解文章如此具体生动,人物形象饱满的意义。
1
3.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调整学习顺序。
4.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课后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如《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推荐阅读臧克家的诗歌《有
的人》鲁迅的作品《故乡》《在仙台》等。但要注意,课堂
上资料的使用只能作为学生
理解课文的一部分,而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环节,以防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喧宾夺
主。
6.习作训练中注意学习“往事”这一单元选材的方法,选材时强调“难忘”这一
要
点,选材多样新颖,如《童年趣事》《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读书、报的故事》。抓
住人物的言行心理
、环境、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事件具体生动,注意写好过程。
五、课时安排: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课时
《花脸》 2课时
《荷塘旧事》 2课时
《报纸的故事》
1课时
《第一支笔》 1课时
语文天地
4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材简析:
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周哗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作者回忆
并记叙了她对伯父的印象最深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
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
多”的伟大精神。
教学要求
1.学会“唁、浒、
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
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
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
是一个“为自己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2
教学难点:谈“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
们来学习一篇鲁迅
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
,也就是1945年写
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
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
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
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3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
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
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
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
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
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两种答案皆可)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
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4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
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
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
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
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
提出问题。后面各
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
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
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
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
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
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
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
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
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
批评“我”的学习态
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
6
“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
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
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
同民党反动派非常
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
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
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
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
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
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
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
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
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
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
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
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
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7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
先生严肃
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
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
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
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
想得少,为别人想
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
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
如他自己
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沉痛悼念
谈读“水浒”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8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花 脸
教材分析
这是冯骥才的一篇回忆童年时代往事的一篇文章。课文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对花脸的<
br>喜爱,以及得到花脸后的得意,然后由于得意而犯了错误,反映了作者童年时的快乐,
同时也悟出
了一个道理:“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算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
爱。
3、学习破折号的用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体味孩子的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学习。
2、读通读顺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知道全文围绕花脸写了哪几件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买的花脸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一天上课,春节才刚刚过去。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还在我们
脑中萦绕。同学们,你们
是怎么过新年的呢?
那么在半个世纪前的孩子又是怎样过新年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冯骥才写的一
9
篇回忆散文——花脸。
二、释题:
1、什么是花脸?指名学生谈。(指铜锤、黑头、架子花等必须勾画脸谱出场的戏
曲净角)
2、简介花脸:
“花脸”,又称“净”。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
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
人物性格
、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
进行面部化妆。比如红脸
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
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
,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
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读音:俨然(三声)掺(翘舌)假
臭字的写法。
2、课文中容易读错的:
好闷分外有劲轧制咄咄逼人青龙偃月刀(仰卧;仰)
积攒俨然哄堂大笑张牙舞爪主角
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
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脸”讲了哪些事情?
2、师生交流:
我过年喜欢买个花脸。
买关公的花脸
到家人见人夸,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
大年初一,妈妈喊我在客人面前表演。
3、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走近“花脸”
1、这“花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10
2、学生默读勾画,边读边想像这花脸的样子。
3、指名读,读通顺,读出形象。
4、指导朗读,注意读出那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
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
角雄峻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
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5、这“花脸”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联系历史故事“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体会关公形象。
(赤胆忠心、威风凛凛、傲视群雄)。
6、欣赏关公脸谱。
7、品读美文。
8、小结。
这花脸,我虽然喜欢,可也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显然我对
花脸是
——害怕的。那么后来,我对这花脸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习破折号的用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到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
了一个关公的花脸。看,这就是那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的
关公花脸
。乍一见,我竟然都不敢用手指它。那么后来,我对这花脸的感情又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改变
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勾画,看看
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二、学生自学自悟:
三、研读品悟:
我对这花脸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1
一)、舅舅付了钱,坐三轮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
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
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我快
活极了。
1、自由读句子,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我的感情。
2、指名读句子,感受我的快活。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因为有了这花脸,而赢得了众人的注
目,赢得
了一般大的孩子的艳羡的目光,因而觉得特别自豪,心里喜滋滋的。)
4、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一下此时我的心情?
(高兴、快乐、仿佛都飘了起来)
二)、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
厉害地板着脸的爸
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
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1、自由读句子,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我的感情。
2、指名读句子,感受我的心情。
3、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一下此时我的心情?
(得意洋洋)
4、从这句话中,你还能感受到点什么?
人们对关公的喜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
爱。父母因我买了关公的
花脸而高兴,表明了他们希望我也能成为像关公那样的英雄。
5、想象一下,人们是怎样夸我的呢?
三)正是人们对关公的喜爱,因而促使我更加喜爱这花
脸。文章哪个自然段最
集中地表现了我的这种喜爱?齐读。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几点将我对这花脸的喜
爱具
体表达出来的?
(一直、谁说、睡觉、醒来头件事)
四)而我的母亲,一个期盼自己儿子成为英雄的母亲更是只要客人来,就喊我
出场表演。
1、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2、谁能来读一读,将当时我的表演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其他同学则扮演客
人,读客人们这一段。
引导学生注意“我——姓关,名羽,字云长。”中破折号的作用。
12
3、此时,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一下此时我的心情?
(俨然自己就是关公了)
四、总结升华:
1、作者用生动细致地描写回顾了做孩
子的时候,一次买回关公花脸的经历。作
者在文章的的一段说,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
的缘故。你是怎么理解
这句话的呢?
2、学生谈感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孩子的吸引。
板书设计:
花 脸
买花脸
惊喜快活
演花脸 得以骄傲
闯 祸 恐惧害怕
受
罚 可怜委屈
悟出祖传经验 童年的快乐
荷塘旧事
教材分析 《荷塘旧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
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同时,还回忆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事;通
过美景、旧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
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赞美了“大自然和谐的
13
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能够做到提前预习课文,并会查阅自此含义,
对文章的理解
已经初步具有了概括能力,能够抓住字词句进行分析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鉴于课文的内容与我们当地实际情况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去感悟。这
是一片儿童味
很浓的文章,特别适合男孩子的口味,于是可以充分的调动男孩子的参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难点是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1、
师生用简单的话谈谈难忘的一件事。
2、
在美好的时光里总有哪些像珍珠似的记忆,愈久而愈香,下面,就让我们跟
作者一起走进荷塘旧事吧!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
道什么呢?(板
书课题,学生质疑)
2、不懂没有关系,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自己弄明白想了解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不知道里面的生字生词掌握得怎么样?
1、(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ài)
14
炫耀(xuàn)攫住(jué) 呕心(ǒu)憨直(hān)
2、可以先熟悉一下,齐读一遍。重点读一读“点缀、恬静、攫住、憨直”
3、去掉拼音个别读一读生字词。
4、通过预习课文,你不了解里面哪个词的意思?教师随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点拨。
(此环节充
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助功能,学生自己提出不懂,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教师提示学生在充分
理解课文后,试试能不能自己把问题解决。充分体
现了一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1、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同学们,相信你们再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
好。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什么?
3、(课件出示荷塘美景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的荷塘,你觉得它怎么样?
(此环节中学
生可能会说:太美了,迷人极了,人间仙境等赞美性的语言。教师
随即板书“美”。)
4、作者对荷塘的描写是怎么样的呢?
四、学生品读赏析文章2—5自然段。
进一步体会荷塘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1、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把你觉得有意思
的话多读几遍。(尊重了学生自己的独
特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谁想来读,指
名读文章。你愿意读哪一部分都可以。你想对听的同学说点什么
呢?(此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听读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自己的体会。)
3学生读到每个段落时,教师可以随即进行朗读的指导。
(1)“其中……月牙。”
①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荷塘?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②再读这句话,你是抓住了那些词来读出了自己的体会。
③齐读这句话,他整体告诉了我们荷塘的美。
(2)整个第四自然段。
①你也来读
一读,你最喜欢哪句话?谈出你喜欢她的理由。(教师随即板书水美,
树美,荷塘美。引导学生体会大自
然和谐的美,实现了自渎自悟。)
②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再读一读。
15
③指名读这一段,读出水的美,树的美,荷塘的美。(抓住浮光跃金、黑绿、
泛着
金光、晶莹的新月来提回大自然的和谐美。)
(3)“白天……少女。”
①上一节是夜晚的荷塘美景,这一节写的是——(生齐说白天的荷塘美景。)
②(课件展示实
景荷塘美景,学生感官受到了强烈的刺激。)白天的荷塘更有一番
滋味,白天——齐读课文。
③还像什么?你现在最想做什么?(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审美情
趣。)
4、亲爱的孩子们,文章读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如何让我们在读中感受到
的美呢?
五、教师小结:
恰当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进一步
赞美
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下了铺垫。课下继续朗
读全
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作业:仔细观察一处让自己心动的景色,试着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荷塘的——(生齐说美)感受到
了大自然的美,今天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在这美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事?(接下来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回
答来学习)
(一)戏水。找到描写我们戏水的段落。知名读6-9自然段。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随机板书可爱的孩子,活泼的孩子)
②我发现大家在笑,为什
么?(这个环节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学习,达到学生
自主学习的目的。)
③好,那你就来读读这一段话吧。(课件出示“在几株----摇篮中。”)可见当时孩子
们心
情怎么样?可以说荷塘的戏水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啊?(生齐说愉快的印象。)
④所以作者把荷塘比
作----(生齐说摇篮)把整片荷塘的水比作-----(母亲的手)我
和小伙伴们在荷塘里游水感觉
是多么的——-(师生齐说舒服呀!)
16
⑤是呀,
我们没来戏水时,荷塘是恬静的,我们来戏水时,荷塘是喧闹的,我们
没来戏水时,荷塘是怎么样美?我
们来戏水时,荷塘又是怎么样美?(旨在引导学生明
白大自然中静的美和动的美结合,才是完美的美。)
⑥荷塘因有了我们才变得更加的美丽动人,那你就在大声地读出我们到来时的美
吧。
⑦指名读课文。评价读得怎么样?
2、我们并不是仅仅自己在水中钻来钻去,我们还经常举行一些小游戏呢!
①谁来说说“狗刨比赛”是怎么回事呀?
②自己看看文章是怎么写的,同桌交流一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谁想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说不出体会也没关系,那你就读出来吧!
④让学生自由读一读。
⑤打水仗更好玩了,你看----(课件出示实景拍摄打水仗的画面。因为远离海边的
孩子很少
有切身的体会。)如果里面就有你,你来给大家讲讲当时的场景吧!
⑥学生读9自然段。其他想象当时是怎么的场面呀?(激动地,热烈的,欢闹的)
⑦“哗哗”
、“扑扑”是些什么词?文章当中还有吗?用上这些拟声词有什么好处?
(学生体会拟声词可以更妙的表
达出当时孩子们那激烈的比赛场面。)
⑧再读9自然段,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⑨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多找几个孩子来读课文。
(二)除了塘中忘情的戏水,愉快的游戏,在荷塘里还发生了什么事呢?
1、下面现自己读读文章10-18自然段。把你觉得有价值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多
读几遍。
2、说说你标的那些词语或句子。谈谈你为什么标这些。
①“然而----
绿色边缘线”说明荷塘里也有他危险的一面,我们在尽情快乐的同时
也不要忘记荷塘里面的规矩。
②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
③“刚学会了----
你们看!”通过“觉得、满不在乎、炫耀、骄傲”可以看出当时作
者心里再想些什么呢?
④此刻你是作者的好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⑤你是乡下的孩子,你看到他往线那边游过去,你会对他说什么?
⑥你就是当时的小作者,别人对你说这些话,你会怎么想,你又会对他们说什么?
17
3、教师范读12—15自然段。我怎么样了?
①遇险了,小伙伴会怎么做呢?你看我刚才不听大家的劝告,还笑话你们胆小。
4、自由读16自然段,划出小伙伴们救我的句子。
①反复读读这句话,看看会读出什么?(课件出示这句话)
②学生谈体会。再读这一段,读出由绝望到希望的心情。
5、我被这一吓,吓得哇哇大哭,而小伙伴呢,他们却在哈哈大笑?
①笑什么?
②这是怎样得笑声?我为什么会留恋那笑声?小组讨论交流。
④回报交流成果。(指在使学生明白小伙伴们那亲密无间的友情,伙伴们之间那纯
朴善良的爱)
⑤应读出小作者的什么心情
(三)荷塘景美,人更美。让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难忘的仅仅是哈堂的美景吗?不是,那还有什么?(这一环节旨在
让学生体会出更让作者
难忘的是淳朴而善良人们。教师随既可以板书人美。)
三、教师小结:
孩子们,学到这里,
你觉得作者想通过它的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
是的,美丽的自然景色,纯朴善良的人们,他
们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美景图,
让我久久难忘,使我永生享用。
四、课后作业:
课后,我们也把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写下来,好朋友之间互相读一读。
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夜晚
美景 和谐的美
白天
怀 念
狗刨比赛
趣事 打水仗
淳朴的友谊
溺水被救
18
报纸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
经历,全文笔调低沉、哀惋、表
现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
br>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为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心理描
写,
同时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文章,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
预习,你能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何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清思路。本单元我们重点进行了小标题的训练,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告诉大
家课文讲了什么吗?
订报 读报(板书)
二、质疑解疑,细读品悟
1、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请大家再次细细品读课文,想一想你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2、学生质疑
作者家里穷,为什么他还坚持订阅《大公报》?
日本侵略中国,为什么还说“无微不至”?
课文中为什么有“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这样的字眼?
妻子明明有钱,为什么不借给作者?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段落来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订报又是怎样读报的?
课文的重点是“1、《大公报》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
19
好。想给《大公报》投稿。
2、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
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
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的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
纸叠好,放到屋里去。我把报
纸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登着广告的糊在顶
棚上。或仰
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习作知识:
1、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如:1.差不多先生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2.这样的好人还是少些为妙!
2、白
描也叫素描,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
的修辞语,也不用精雕细刻、
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
,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白描往往起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传神效果。
三、深入中心 升华理解
1、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们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作
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
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
奈和悲哀。)
2、什么是“取法乎上”?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发言。
第一支笔
教学目标:
1、解决课文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20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写钢笔字了,你们还记得你们的第一去钢笔是怎么来
的吗?
(学生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的《第一支笔》,看看他的第一支笔的来历。
2、板书课题《第一支笔》
二、新授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
们看到了什么?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这幅
画会和作者的第一支笔有什么联系。
2、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读课文,解决课文生僻字词,看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
3、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共同认读课文生字词后,找学生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师小结:是啊,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它讲述了一个贫困家
庭中求
学上进的孩子和辛勤劳作的母亲围绕一支钢笔展开的故事,精细的描写让人如临
其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
文,画出感受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课文(1-3)自然段,找出描写这去钢笔的特点的语句。
7、作者以这样一个破得不能再破的钢笔入手,接着又写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8、钢笔的来历是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情节曲线。
9、根据情节曲线图想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想得到一支廉价的钢笔如此之难呢?
10、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的心里”。
小组讨论
11、老师引导学生理解。
三、师生总结
四、板书设计
第一支笔
21
儿子 母亲
穷
激烈的矛盾冲突
深远的影响
第五单元《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综合活动:故事会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记叙了小时候发
生的事件。故事会引导学生回忆童年中
哪些有趣、有意义的往事,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体会童年金色时光的美好,理解成长的含义;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
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
教学构想:
学生先选材,要真实,向父辈询问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父辈的故事,与
自己童年作比
较,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然后彩排,讲给父母、好友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加以修改;<
br>再召开故事会,会后整理故事,写出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并写出往事给自己的启
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述自己的故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彩的童年。翻阅自己的影集、日记、成长手册,仿佛又回
到了从前。回顾自
己的经历,可以看清自己的成长的足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儿时的故
事,大家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体会
。
二、准备故事
1
、小组为单位交流
22
学生把翻阅自己的出生记录、儿时录像、影集、日记、
成长手册引发的回忆讲给组员听。
一人讲,其他人认真倾听。听后评议。
每人讲这个故事时,要注意表情自然,语言流畅,动作得体大方。
尽量把故事讲得简洁生动、耐人寻味。
2
、每组选出
1
、
2
名代表作全班故事会的代表。
三、召开故事会
1
、布置黑板:在黑板上写好主题,贴上儿时的照片。
2
、四周摆上影集、玩具等等。
3
、情景设置:录音机播放儿时的歌曲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故事会开始。
4
、每组的代表讲故事。
5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评价。
6
、评选出故事大王。
四、总结:
往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们踊跃发言。
板书设计:
故
事
会
七
彩
童
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述父辈的故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童年时光五彩缤纷。你们的爸
爸妈妈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听父母或长辈讲述他
们的童年故事,和爸爸妈妈比童年,你又会有怎样的感
受呢?
二、准备故事
1
、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把听父母或长辈讲述他们的童年故事讲给组员听。
23
一人讲,其他人认真倾听。听后评议。
每人讲这个故事时,要注意表情自然,语言流畅,动作得体大方。
尽量把故事讲得简洁生动、耐人寻味。
2
、每组选出
1
、
2
名代表作全班故事会的代表。
三、召开故事会
1
、布置黑板:在黑板上写好主题,贴上父母或长辈儿时的照片。
2
、情景设置: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故事会开始。
4
、每组的代表讲故事:讲出父母或长辈童年时的故事,讲出与我们童年生活的不同。
5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评价。
6
、评选出故事大王。
四、总结:
从长辈的童年与我们童年生活的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们踊跃发言。
板书设计:
故
事
会
听
妈
妈
讲
那过
去
的
故
事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写出让人感动的往事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让我们将自己最难忘的故事写下来,努力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
二、习作要求:
记述以往的故事,可以整理自己讲的故事,也可以整理自己讲的他人的故事。
努力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并写出往事给自己的启示。
三、小组讨论:
1
、根据前两节课故事会的内容选定要写的内容。
2
、说出往事带给自己的启示。
四、
学生打草稿。
24
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草稿
指名读自己的作文,其余学生认真倾听。
听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同学们作文中的长处和不足。
六、学生们修改草稿。
誊写作文。
七、讲评作文。
<
br>1
、找出两篇范文(一篇写得好的,一篇有明显的不足的),电脑出示。
2
、学
生们评议其优缺点。
重点讲评往事要写得有意义,注意细节描写,写出启示。
3
、表扬细节描写好的学生。
4
、鼓励学生写好作文。
板书设计:
往
事
注
意
细
节
写
出
启
示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