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淮阴工学院教务网-价值规律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
题歌词,它气势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
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和
无私的母亲情怀,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
族的贡献。来源:小精灵儿童网站
学情分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
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学生对长江应该是或多或少有点了解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
风采、荡涤、尘埃、灌溉、
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搜集长江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江。
2.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收获和感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长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重难点分析
l、课文中有几个词是关键词,例如“磅礴”“灌溉”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留意这些字词,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在指导学生美
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
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
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话说长江》片段。
一、谈话导入:
1. 师:同学们,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对
长江了解多少呢?(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点介绍一下)
2.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长江之歌(齐读课题)
3.
师讲述:它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作者是胡宏伟。
4.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感知: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听说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这些词你们会读了吗?
1. 检查预习。课件出示一些词语:气概 丰采 乳汁 哺育
灌溉 荡涤 尘埃
磅礴
2. 重点指导“溉”跟气概的概区别,在书上描一描。
3.
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自己读好后,同桌互读一遍,帮助正音。
三、品读感悟:
过渡:既然这是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那诗中哪句话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一)、默读诗歌,直奔中心。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中心句。
2.交流:课件出示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这首诗两段都以这句话结尾,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你能用“因为„„所
以„„”来
说说吗?
4.课件出示:因为 ,所以 。
5.再次齐读中心句。
(二)、品读感悟,指导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长
江是无穷的源泉?又从哪些诗
句中感受到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诗歌的语言比较含蓄委婉
,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你可以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
画面。在课文旁边做做批注)
2.交流,相机指导理解和朗读。
语段一:“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想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1)
理解: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入东海,横贯我国东西。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水流量大,
水域面积广,可
谓是无穷的源泉。
(2)课件出示:长江横贯东西的视频。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长江?(源远流长、横贯东西、惊涛拍岸、汹涌澎湃„„)诗中哪些词
让你感受到长江如此豪迈的气概?
(奔、惊涛)指导朗读这句诗。
(3)指名朗读前一个分句:指导语气可以读平缓一点。
(4)出示总结句:我们赞美长江——赞美你 。
语段二:“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1)理解:长
江古老悠久。她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诞生和成长,
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
但还是那样年轻,不知疲倦,充满活力地奔向未来。
出示总结句:我们赞美长江——赞美你 。
(2)一二两段的首句同时呈现,齐读。师小结:同样都是一走一奔,前句从空间上写出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后句从时间跨度上写出了长江古老而悠久。
(3)出示中心句,齐读: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语段三:“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1)理解:把
长江比作母亲,把江水比作乳汁,只有母亲会哺育儿女,长江用它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可见这位
母亲的胸怀是何等宽广。
后半句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如一位把高山大海紧紧拉在一起永不分离
。(相机出示长江俯
瞰图与句子)
(2)换词比较:“挽”能否换成“拉”“连”。(“
挽”更能体现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胸怀
宽广,力量无穷)相机指导朗读。
(3)出示总结句:我们依恋你呀,长江!你是一位 的母亲!
语段四:“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
1)理解:这句仍用拟人手法,赞美了长江像母亲一样无私纯洁,像母亲一样有着无穷的力量,
不仅灌溉
着花一样的国土,而且带领儿女们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时代,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时
代的进步。
(2)相机出示沿江经济发展图片。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指名学生回答)
(3)出示总结句:我们依恋你呀,长江!你是一位 的母亲!
(4)出示中心句,齐读。——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
怀。
(5)比较体会:赞美和依恋,能否换位。
(三)、总结课文,了解写作特点。
1. 课文为什么两段都以这句话结束呢?(反复写法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更强调了表达中华儿女对长<
br>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2. 再读读课文,你还发现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
(用第二人称来写,拟人化手法,给人亲切之感,也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歌词,句
式整齐、节
奏分明、音韵和谐、适于咏唱)
3. 配乐朗读这首诗。
四、指导背诵:
1.这么美的一首诗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试试看。
课件出示: 你从 , ;
你向 , 。
你用 , ;
你用 , 。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 ;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 。
2.齐背。
五、作业:
1.啊,长江!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的诗人,为你的魅力,昂首歌唱;数千年间,有
多少杰出
的文豪,为你的丰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2.欣赏:描写长江的诗句(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3.作业:(1)学唱《长江之歌》
(2)搜集描写长江的成语、诗词。
(3)保护母亲河长江。
长江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万顷良田,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
她的乳汁,沐浴着她
的恩泽。然而,1998年的夏天,她却掀起了骇人的滔天巨浪,淹没村庄,冲毁良
田„„这是为什么?
我国以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母亲河,我们小学生又该做些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搜
集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无穷的源泉 赞美
1.长江之歌
母亲的情怀 依恋
教学后记
2.五彩池
教材分析
位于四川松潘藏龙山上
美丽神奇的五彩池绚丽斑斓,作者用生动、明快、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
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数
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色彩的奥秘,使
人读后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感叹
大自然的神奇,更使得五彩池成为了我们魂牵梦绕、心驰
神往的地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3.抓住重点词
句感悟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感悟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看五彩池图片,整体感知五彩池。
2.
紧抓“五彩池的神奇”,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五彩池的美。3.合作探究
五彩池形成的
原因。
4.充当小导游,为五彩池写一段广告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l、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划、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
和媒体辅
助给学生充分创设的语言情景,从而体会到五彩池的景色美、文字美。
2、如何
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课前与科学老师协商让
学生做三棱镜折射
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七色光现象;课中引导学生回忆三棱镜折射试验,合作、
探究池水颜色不同的成因
,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做“三棱镜试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借助学生旅游经历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到一个充满
神奇色彩
的旅游胜地去畅游一番,领略她独特的风姿。我们的目的地是哪儿呢?对,就是---五彩池。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一)回顾预习,准备交流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现在请你再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通过
预习,你自己读懂了什
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汇报交流一下。
(二)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意图:汇报读懂的内容,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肯定,有助于学
生提高自信心。让学生提出不懂
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为教学重点的确定提供
了依据,体现以学定教的
指导思想。
(三)梳理叙述顺序
我们先看大家读
懂的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和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有关?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想
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
叙述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文叙述顺序:位置 水池 池水 成因 在人间
(四)确立学习目标
通过刚才的汇报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对2、3、4自然段的内容感兴趣,下
面我们就来重点学
习这几部分,看通过进一步学习,我们对预习中读懂的内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问
题能不能自
己解决。
意图:根据学生读懂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
是学生预习是的初步认识
得到发展,读不懂的问题得到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 理解重点句
根据学生汇报预习的实际,重点理解“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辉,
好像是铺展者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
①
刚才有同学提出对文中的这句话不太理解(出示句子),哪里不理解呢?
或: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比较难理解(出示句子),老师不太明白,同学们能帮帮我吗?
② 如
果这句话这样说:“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出示句子)
大家感觉怎么
样?
③ 那加上“好像是铺展者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又怎样?
④ 渲染:同学们知
道吗,根据老师查找的资料,五彩池的水池总共693个,那么多大大小小的
水池遍布山野,就像一颗颗
晶莹璀璨的宝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
意图:通过换句对比,淡化内容的分析,着力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语言美。
2 师生接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五彩池的水池很多、很美,这些像宝石一样的水池都有什么样的呢?我们一
起读读后面的几句话。(读到最后一句话,教师有意多读“还有的像„„”)
3 揭示省略号
看到学生疑惑的表情,教师借机追问:还有没有啊,同学们?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多
数学生会注意到句尾的省略号,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抓住句尾的省略号,感受水池的千姿百态。
4 启发想象,训练语言运用
同学们很会读书,是啊,这个省略号就告诉我们水池
还有好多形状呢!现在,就请你张开想象
的翅膀,大胆想象一下,水池还会有哪些形状,会像什么呢?你
能不能也用“有的像„„”来说一
说?
学生运用比喻句汇报交流自己的想象。
意图:借助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一方面使学习标点,理解课
文内容,培
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训练四者有机统一。
5
是啊,水池的形状可真多啊,有些可能是我们想也想不到的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6
读文想象
现在,谁愿来当一回小导游,带领大家去看看那些美丽神奇的水池。(指名读)其他同学
一边
听一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7 欣赏录像
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五
彩池是什么样的?(播放五彩池录像)刚才,有些同学不由自主地发住
了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8 想不想把这美丽神奇的景象读出来?放开声音尽情地读吧。
意图:第二自然段的
教学,采用听、看、读、想象多种方式,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情感层层加
深,认识不断升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过渡:水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千姿百态,池水的颜色又怎样呢?自
己读读第3自然段,
看你又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感受。
2 总结渲染
:是啊,池里的水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你们有谁见过这样的池水啊?同一个水池
里,上层是咖啡色的,
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多么不可思
议啊!
3
朗读训练
①能通过朗读把池水的美丽神奇读出来吗?自己先试着读读,你认为怎样读能够表达你的感情
就怎样读。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哪位同学愿意配上音乐读给大家听。(谁想读谁就可以加入)
4 比较发现
同学们,现在请你仔细看这段话,(出示缺少“更”字的第三自然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5再认真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没有这个“更”字行不行呢?为什么?
(没有不行。有“
更”字,可以看出作者在看到漫山遍野的水池时就已经感到惊奇了,而在看
到五彩斑斓的池水时惊奇的程
度更深了。)
意图:“更”字不是生字,也容易理解,之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字,是因为通过“
更”字能
使学生联系前文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感受池水的神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
的
习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提出问题,自学解决
五彩池里的水为什么会是五颜六色的呢?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认真读读第
四自然段,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2 自学交流
自己读读这一
自然段,找一找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有哪几个,在文中标上序号。然后,在
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
意图:关于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学生感兴趣,理解也无难度。放手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学,符
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3 汇报讨论
刚才谁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能不能代表你们小组来汇报?
方案1
① 学生找出了4方面的原因:池底长着许多形状各异的石笋;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
石粉;阳
光的照射;池边树木花草五光十色的倒影。
② 你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就把池水呈现不同颜
色的原因找到了,祝贺你!同时也说明你
所在的小组是一个团结的集体,羡慕你!
方案2
① 学生找出了原因,但未找全。
② 这是你们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呢?
③ 就其他小组补充的原因讨论。
例如:想一想,石笋上如果没有这层细腻透明的石粉行不行?
④
看来,这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啊!现在请你(第一个学生)再把4方面的原因完整地说
一说好吗?
⑤ 你看,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同学们的帮助,问题就解决了。今后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要这样解决。
意图: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自己来解答,体现学生由开课之初的提出不
懂的问题,通过自学、交
流,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切实体现教学为学生的需要服务的教学思想。同
时确保小组合作学
习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切实发挥作用,使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得到充分体现。
四、总结全文
(一)比较不同,强化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说说五彩池和瑶池有什么不同?
(可引导学生从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现实与传说等角度谈理解。)
(二)激情朗读
是啊,现实中存在的五彩池要比神话故事中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面对这人间的仙境,作者
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三)对于作者“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的感叹,你有什么理解?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回顾一下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预习时读懂的内容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自己解决了一部
分不懂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像五彩池是怎样形成的?池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石笋上怎么会凝
结着
一层石粉等等,我们课上不可能解决了,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
索。在这儿
,老师向大家推荐《中国名胜经典》这本书,课下可以传阅一下,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
的收获。
意图:对于学生感兴趣而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等渠道
自己解决,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内知识的学习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学生投入实践
活动
和综合学习中去,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
六、课后练习
(一)背诵
1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大家想不想把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象和文中优美的语句留在脑海中。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课文的2、4自然段,下面我们就一起试着背一背。
2
背诵第2自然段:教师引背,引导学生边背诵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
3
背诵第4自然段:启发学生按照四方面原因的顺序背诵。
意图:在落实课后练习要求的同时,指点学生背诵的方法,并以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仿写比喻句
1 这篇课文中有不少打比方的句子,请同学们把以下三个句子补充完整,读一
读,想象句子所
描绘的景象。出示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三个句子进行填空练习。
2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的样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咱们来比一比,看谁想得好,填得
妙。
① 晚上,天上的星星好像
② 空中的云朵形态万千,有的像 „„
;有的像„„;有的像 „„ ;有的像 „„
3
你还能自己写出这样的句子吗?试着写一写。谁愿读给大家听听?
4 在今后的学习和阅读中读到
打比方的句子,同学们要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景象,这样能使
我们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作文的时候,
试着运用这种描写的方法,你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意图:恰当运用比喻句是本文的一个显
著特点,在前面理解课文的环节中,教师就有意识地引
导学生通过对比喻句的朗读和想象体会五彩池的美
丽神奇。所背诵的段落中也多处运用了比喻。此
项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使运用语言
文字的训练得以落实,有利于学生写作能
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位置
四川松潘藏龙山
水池 漫山遍野
13 五彩池 池水 同 不同 美丽神奇
原因 ①②③④
在人间
教学后记
3.七月的天山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天山
景物记》。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
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
然炎暑逼人,但是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作者用
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
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
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
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
了解天山景
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
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
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l. 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2.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以及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
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
,选自《天山景物
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
天云影
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
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
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
描
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
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
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
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
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
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
格外矫健;
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
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
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
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教学后记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词。
2、背诵课文的第三、六、七自然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知道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
友的生活
存在什么关系。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
会细节描写及叠句的使用,体会
文章的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讨论,背景资料的引入。
学情分析:
学生曾经学过《水乡行》这样的关于江南风情的文章,对她的风土人情并不陌生。因此
,注重
加以联系与迁移,让学生深刻的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舒缓优美的乐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出示部分绍兴的桥和乌篷船的图片)
1、简单介绍鲁迅的故乡——绍兴
2、齐读课题: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标出生词,为生字扩词。标注自然段。
交流汇报
2、推荐朗读。要求为本文分段。想一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3、交流讨论
4、默读课文。
思考“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老师相机介绍坐乌篷船的规矩
5、指名读
想一想:坐乌篷船有什么样的规矩?
6、推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
四、作业超市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3、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衔接引入
谈谈坐乌篷船的独特规矩。(脱鞋,不准晃动)
二.深入理解,分析感悟
1、默读其余的自然段,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2、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完成
3、交流汇报
绍兴船的特点
绍兴船是用手摇的。
船夫的划船技术很高强
坐乌篷船是一种享受
船的种类多
4、让学生通过具体词句、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绍兴的乌篷船
(是柔和的、是灵动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情趣的,是童年的“伙伴”,是水乡孩子的“摇篮”„„)
预设:
桥多
桥头有故事
体会到绍兴的桥
(造型各异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踩满了孩子成长的足迹、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
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
„)
5、绍兴的桥、船和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6、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预设:拥有水乡孩子特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经历。
能够随时欣赏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情。
晚上还可以在桥头听故事。
请用“绍兴的孩子真_______
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谈谈你的感受。
三、情感朗读,总结全课
师:水乡的孩子不仅爱听故事,还爱猜谜语呢。
学生猜谜语,谜底作结。
(带着绍兴孩子的盛情邀请,带着对美丽水乡的向往,我们再次走入那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配乐朗读
教学后记
5.山海关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峻青的抒情散文《雄关赋》。山海
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胜,作者通过写自己登临这
座雄关的所见、所感及产生的联想,热情赞颂了山海关
的雄伟、险要,肯定了它的历史作用,进而
抒发了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领略山海关的雄伟险要,感受山海关“伟大的体魄”与“忠贞的灵魂”,激
发爱国的情
感。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2.交流感悟,领略山海关的雄伟险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
感受山海关“伟大的体魄”与“忠贞的灵魂”,激发爱国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伟大的体魄”与“忠贞的灵魂”两方面对山海关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结合课文的重点词、句、段,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以及感受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查阅山海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全班交流山海关的资料。
2.教师梳理并总结: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
3.观看山海关图片。教师板书:山海关 出示课件
二、扫除生字词障碍,建立山海关初步印象,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哪几部分是作者看到的?哪
些部分是
作者由此联想到的?
2.教师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
(1)出示难读词语,学生评议,教师讲解、正音。出示课件
(2)逐节指名读文章,教师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初读课文的问题。
交流预设:
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城楼、山海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山海关的历史作用及现代作用。
教师要相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二、研读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觉得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围绕这一问题,边默读课文边勾画批注。
2.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预设:
(1)课文第一、二段作者用“好一座威武的雄关„„”“这号称„„”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雄
关的赞美
之情。出示课件
(2)课文三、四、五自然段通过对山海关城楼及地形的描写也能突出山海关的气势磅礴。
第三段中的“铮铮响”“思慕已久”“名不虚传”等词语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与热
爱。
第四段通过具体写箭楼、匾额及题字的特点,突出了山海关的“气势磅礴”。
第五段
作者的目光在长城的牵引下,从北至南,由山及海,“蜿蜒而来、伸展开去、直冲下来、
一头扎向”等词
语活化了长城的形态,让山与海遥遥相连。“脖颈儿之上、山水之间、咽喉之地”
以形象、贴切的比喻将
其“险要”表达得淋漓尽致。
(3)课文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找出
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来体会山海关的特点,
也可以从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等
入手,找出文中具体的词、句来体会
山海关的特点。
(4)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教师要相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三、阅读相关的文章,拓展视野。
找出描写山海关的文章或者诗歌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后记
阅读链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本中对楼的介绍的知识,搜集中国名楼的资料。
2、欣赏楼的建筑之美。
3、品味楼的人文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将阅读链接内容以及与课外搜集的资料相结合,运用、讨论、交流、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楼有
更深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学习和生活中感受楼的建筑之美和人文内涵。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中国名楼的资料,师生共同整理。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古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领
略了长江的磅礴气势、五彩池的神奇、秀美,天山的
迷人风采,我们的祖国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
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今天的课堂上,我
们就来一起欣赏中国名楼。
二、赏名楼建筑之美,悟名楼人文内涵
活动说明:由学生担当导游来解说的方式开展学习。(课前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负
责一座名楼的解说任务,组员围绕楼的来历、建筑特点、人文内涵三方
面来共同商议写好解说词,
解说词要条理清楚、突出特色。然后小组选出自己的解说员,
选好自己使用的图片资料。)本文来
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学生自读文本,组织语言。
小组学习。
解说员1: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名楼展馆。楼,最早出现
于战国晚期,开始是
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后来成为风景园林建筑。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的
地方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经常登楼一
游,或约会宾朋,高谈阔论,或
饮酒做诗,低吟浅唱,抒发情怀。因此,历代名楼都有名诗佳句千
古传唱。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
墨客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
解说员2:现在大家看到是黄鹤楼。它耸立于现在武汉市蛇山的山顶,
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当
时东吴的孙权为军事目的而建。这座楼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
是展翅欲飞的鹤翼。
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它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
八边形,取四
面八方的意思。整座楼的高大雄浑又不失精巧,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
名楼多传说,它的得名来自于这样的一个故事: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个道士为了感
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诉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这里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
了10年,道士又回来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
便在这
个地方起楼,取名 “黄鹤楼”。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
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
成为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旅游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
易、贾岛、陆游等都曾
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
的名作:昔人已
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
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
发,
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
br>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解说员3
:大家好。这座高大、雄浑的楼宇就是岳阳楼。它屹立在湖南洞庭湖畔,背靠岳阳城,俯
瞰洞庭湖,北依
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把百里洞庭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自古有“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代。转自小精灵儿
童资讯站()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它为
纯木结构,
金碧辉煌.远远远望去,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
大柱承负全楼重
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
为整体,全楼梁、柱
、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承
托在玲珑剔透的如意斗拱上
,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
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
无二的。
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而且还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历史上的诗人
如杜
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
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
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激励着一
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如今岳阳楼楼堂正面悬挂着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由
十二
块紫檀木板组成。岳阳楼三楼所嵌雕屛是毛泽东所书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浓郁的艺术氛
围更增添了
岳阳楼魅力。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解说员4: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鹳雀楼。
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始建于北周时期。因鹳雀经常
栖息在上面而得名。
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历史名楼。
从现有文献资料记载中分析,鹳雀
楼是古代边塞战场上的瞭望楼,全楼高台重檐,楼体十分壮
观,加之地理位置很好,前看有秀丽的中条山
,俯看是黄河滚滚,远望是山河美景。层楼之雄伟,
风景之秀美,使鹳雀楼在唐宋时期就成为中原大地登
高览胜的一个好去处,声名远扬。历代的文人
墨客,流连于此,登高望远,咏诵出不少壮丽而不朽的著名
诗篇。,最为传世的佳作首推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当我们吟诵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时。”相信大
家都会被诗中雄阔的美景所吸引,被诗中不断进取的精神所激励,都会对
这座历史名楼无限向往。
三、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赏中国名楼学习活动,大家一定
对楼的由来有了了解,在领略了楼的建筑之精美后,
一定会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衷敬佩,一定会为文
人墨客的才华所折服,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更多
有关中国名楼的资料,例如:位于山东的“蓬莱阁”、广西
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
“太白楼”、浙江嘉兴的 “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
”、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
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等,让自己对楼有更多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