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雪花飘-桐城市天城中学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草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
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
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
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
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
读课题“草原”。请同学
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
笔名老舍,
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
术
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
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
原上的所见所
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
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
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
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
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
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想草原的景
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
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
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
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
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
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
什么比作什
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下低吟一首
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
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
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
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
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
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
一看,去呼吸清新的
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
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
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
草原。再走一百五十
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
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
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
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
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
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
的民族风情,更
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
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
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 )迎接 ( )相见
( )款待 ( )联欢 (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
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
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
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
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
的衣服,更重要的
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
,
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
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
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
人》)”响起。
②教师导
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
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
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
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
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
舍难分(引
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
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
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
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
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
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
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
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
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
宅
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
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
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
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
淡无味了么
”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
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
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
天,我们来学习一
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
br>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
社会科学院外
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
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
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
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
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
组词是日薄
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
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
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
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
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
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
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
“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
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
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
描写了丁香花。(主
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
丁香
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
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
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
“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
的胸怀。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
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
“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
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
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
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
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
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
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
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
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
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
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
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
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
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
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
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
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
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
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
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
力的花,让人
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
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
,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
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
渡到写“丁香
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
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
香空结雨中愁”!这
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
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
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
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
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
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
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
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
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
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
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
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
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
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
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
们有梦想,
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
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
“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
: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
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
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
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
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
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
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
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
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
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
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
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
浩然背上
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
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学生板
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
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
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
!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
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
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
样的情景
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
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低树,江清
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
“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
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
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 复习导入
二、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
宋代大诗人苏轼一
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
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
并未遮遍青山
。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
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
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
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
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
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
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
色、声来
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
”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
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三、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
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
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背诵两首古诗。
第三课时 西江月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
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
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
说”字,是青蛙在
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
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
摇曳,半夜里
,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
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
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
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
老农,都在说着“今年
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
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
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
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
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
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
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
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
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
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4.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
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
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
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
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
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
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
进花的
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
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是阿拉伯现
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
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
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
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
《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
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
的精神。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
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
成长
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1、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
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
享受。
2、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
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儿
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
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
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
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3、出示句
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
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
貌;对于你,
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
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
教
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
位
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习作一 变形记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发挥想象,写一篇“变形记”。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尤其是<
br>《花之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通过丰富和
奇妙的想象,
花朵成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这次习作便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
一种东西,写一写这种变形的经历。
孩子们的想象世界本就是丰富多彩的,这次习
作的话题对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困难,难的是把自己的想象组
织成文,把重点内容写
详细,写出所变形对象的个性特点来。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
,
也能有序、有趣地成文。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
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
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学生: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朗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片段,引出习作的主题。
过渡:同学们应该看到我们这次习
作的主题了——变形记。其实,《变形记》是一篇
非常有名的小说的名字,作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
接下来,老师就给你们读读
小说开篇的一段文字,它讲述的就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变形经历。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
大
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
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
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
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
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
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
嫌小了些,
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
的
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
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
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
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
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经
历了哪些事?同
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下找来这篇小说看一看。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说家,写
一写我们自己的变形记吧!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交流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
(1)什么是变形?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
(2)写变形,要突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1)变形就是自己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可
以变大,也可以变小。
这里对变形的对象没有限制,但是在进行写作时,还是要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
来写,否则就无法将变形后的内容、细节写得生动。另外,还要突出“趣”,要选
择自己觉得能
写得轻松有趣的对象来写。
(2)课本上提到“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写变形
,就要突
出这一点。变成什么,就要站在某物的角度去写,要写得“像”,突出特点,而不
要还
站在人的角度去写,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过渡:大家想好了吗?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说
出他们想变身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可将大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的想法做一
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同学们都想变些什么,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
发现。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
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要有独特的想象。
4.再读课本上所给的题目,借鉴学习。
过
渡: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本上给出的四个题目,发现了什么?这四个题目都特别
生动,单看题目,我们就
能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这个题目:“夜晚,一棵大树
下的故事”。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棵大树,
一轮月亮,树上有鸟儿在栖息,树
下有小花小草,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个题目极易引发我们的
联想。所以
在拟题时,一要明确变形对象,二要生动有趣、能激发人的想象。相信大家现在大
致
确定了写作的对象,那么就试着给你要写的内容拟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吧!
三、发挥想象,完成初稿。
1.学生发挥想象,可先写出一至两个小片段,确定重点内容。
过渡: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但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只写最有
意思、最有趣
的一个情节,写的时候要留意自己的书写和速度。时间10分钟,开始
吧!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过渡:同学们写完了吗?现在我想请几位
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
听,听完后我们再来评一评,看他们是否写得形象,是否写出了
变形对象的特点。
预设:先让学生写出一个小片段,在课堂上比较可行。而且通过读、评学生所写的<
br>小片段,能发现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写出变形对象的特点,或者太过
平淡,读来没有
意思。此时可以及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改正。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一、点评修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
是否发挥了丰富的想象;(2)是否突出了重点;(3)是否写出了变
形对象的特点;(4)有哪些优点
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2)
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
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我是一株小草
我是一株小草。虽然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但是我默
默无闻;虽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但是我坚忍
顽强;虽然
没有“花开万点黄”的桂花那样馥郁芬芳,但是我无私奉献……①
春天来了,春雨
姑娘轻轻地敲击着柔软的泥土,召唤着我破土而出。②我在深
深的地下使劲地钻,终于把尖尖的小脑袋露
了出来。③这个世界可真美啊!晶莹的
露珠向我眨眼,悠悠的白云和我问好,我也热心地跟他们打招呼。
不久,大地母亲
便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
一天,雷公公来了,他吓走了柔弱的春妹妹,迎
来了勇敢的夏哥哥。风婆婆也
赶来凑热闹,唤来了倾盆大雨,把那些娇嫩的花儿都吓坏了!瞧,它们胆战
心惊的,
两只绿色的大手紧紧地抱着头。这时,我和伙伴们——这些不起眼的小草,就像大
哥哥
大姐姐一样,昂起头,挺起胸,安慰这些比我们还高大的花朵。④当太阳小姐
姐高高地挂在天空时,那些
娇嫩的花儿抵挡不住夏日的炎热,都耷拉着脑袋。我们
却抬头挺胸,支撑着她们。⑤就在这个时候,大地
母亲掀走了绿纱,披上了一件花
花绿绿的新衣裳。
天气变冷了,夏哥哥出去游玩了,接来了温
柔的秋姐姐。秋姐姐怕大家着凉,
给大家发了新衣服。青青的苹果换上了红艳艳的外套,绿油油的麦穗披
上了金灿灿
的大衣;而我们呢,套上了枯黄色的外衣。⑥我穿着新衣服,听着大自然的交响曲,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闻着芬芳的桂花香,静待冬伯伯的到来。
冬伯伯悄悄地来了,调皮的雪花弟弟在洁白
的云朵上待不住了,飘飘悠悠地落
了下来。不一会儿,大地母亲换上了银装。该去好好地睡一觉了,我悄
悄地躲进暖
暖的被窝,进入了梦乡……⑦
句段赏析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特点。②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③“终于”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精神。
④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特点。
⑤表现了小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生动地写出了秋天里景物的变化。
⑦结尾自然,引人遐想。
总评:在这篇习作里,“我”变身为小草,经历了小草在一年四季里
的变化,表现
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结尾自
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
的感觉。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二、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总结本次想象作文的关键词:“像”“个性”“趣”。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交流和写作,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都特别丰富,写
出的文章也特别有趣。
现在我们再来把今天学习的写法技巧做个小结吧!写想象作
文,一是写得要“像”,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自
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变成后的东西
熟不熟悉,然后再细致地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二是要有“
个性”,我们
虽然变形了,但这个“形”依然“故”我,即把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品质赋予到
我们所描绘的形上,也就是说描写的对象也要有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往往是
我们自己个性的折射。
三是要有“趣”。变形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大家一定要把
习作写得生动、有趣味。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
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
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
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
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
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
6.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
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
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
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
纷,像织不完的锦缎
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
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
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
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
芳馥郁。我
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
朋
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
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
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
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
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
翅膀在蓝天中飞翔,
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
br>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
教
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草原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
写“绿毯、渲染、勾勒、
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
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
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
读课题“草原”。请同学
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
笔名老舍,
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
术
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
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
原上的所见所
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
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
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
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
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
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想草原的景
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
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
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
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
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
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
什么比作什
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下低吟一首
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
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
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
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
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
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
一看,去呼吸清新的
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
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
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
草原。再走一百五十
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
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
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
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
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
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
的民族风情,更
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
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
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 )迎接 ( )相见
( )款待 ( )联欢 (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
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
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
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
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
的衣服,更重要的
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
,
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
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
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
人》)”响起。
②教师导
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
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
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
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
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
舍难分(引
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
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
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
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
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
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
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
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
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
宅
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
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
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
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
淡无味了么
”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
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
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
天,我们来学习一
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
br>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
社会科学院外
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
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
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
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
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
组词是日薄
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
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
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
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
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
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
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
“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
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
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
描写了丁香花。(主
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
丁香
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
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
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
“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
的胸怀。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
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
“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
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
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
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
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
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
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
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
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
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
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
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
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
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
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
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
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
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
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
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
力的花,让人
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
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
,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
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
渡到写“丁香
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
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
香空结雨中愁”!这
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
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
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
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
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
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
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
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
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
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
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
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
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
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
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
们有梦想,
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
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
“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
: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
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
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
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
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
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
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
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
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
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
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
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
浩然背上
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
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学生板
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
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
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
!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
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
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
样的情景
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
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低树,江清
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
“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
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
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 复习导入
二、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
宋代大诗人苏轼一
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
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
并未遮遍青山
。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
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
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
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
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
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
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
色、声来
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
”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
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三、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
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
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背诵两首古诗。
第三课时 西江月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
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
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
说”字,是青蛙在
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
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
摇曳,半夜里
,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
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
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
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
老农,都在说着“今年
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
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
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
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
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
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
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
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
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
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4.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
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
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
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
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
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
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
进花的
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
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是阿拉伯现
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
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
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
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
《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
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
的精神。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
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
成长
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1、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
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
享受。
2、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
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儿
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
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
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
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3、出示句
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
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
貌;对于你,
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
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
教
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
位
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习作一 变形记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发挥想象,写一篇“变形记”。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尤其是<
br>《花之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通过丰富和
奇妙的想象,
花朵成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这次习作便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
一种东西,写一写这种变形的经历。
孩子们的想象世界本就是丰富多彩的,这次习
作的话题对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困难,难的是把自己的想象组
织成文,把重点内容写
详细,写出所变形对象的个性特点来。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
,
也能有序、有趣地成文。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
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
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学生: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朗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片段,引出习作的主题。
过渡:同学们应该看到我们这次习
作的主题了——变形记。其实,《变形记》是一篇
非常有名的小说的名字,作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
接下来,老师就给你们读读
小说开篇的一段文字,它讲述的就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变形经历。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
大
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
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
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
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
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
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
嫌小了些,
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
的
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
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
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
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
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经
历了哪些事?同
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下找来这篇小说看一看。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说家,写
一写我们自己的变形记吧!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交流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
(1)什么是变形?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
(2)写变形,要突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1)变形就是自己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可
以变大,也可以变小。
这里对变形的对象没有限制,但是在进行写作时,还是要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
来写,否则就无法将变形后的内容、细节写得生动。另外,还要突出“趣”,要选
择自己觉得能
写得轻松有趣的对象来写。
(2)课本上提到“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写变形
,就要突
出这一点。变成什么,就要站在某物的角度去写,要写得“像”,突出特点,而不
要还
站在人的角度去写,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过渡:大家想好了吗?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说
出他们想变身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可将大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的想法做一
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同学们都想变些什么,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
发现。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
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要有独特的想象。
4.再读课本上所给的题目,借鉴学习。
过
渡: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本上给出的四个题目,发现了什么?这四个题目都特别
生动,单看题目,我们就
能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这个题目:“夜晚,一棵大树
下的故事”。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棵大树,
一轮月亮,树上有鸟儿在栖息,树
下有小花小草,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个题目极易引发我们的
联想。所以
在拟题时,一要明确变形对象,二要生动有趣、能激发人的想象。相信大家现在大
致
确定了写作的对象,那么就试着给你要写的内容拟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吧!
三、发挥想象,完成初稿。
1.学生发挥想象,可先写出一至两个小片段,确定重点内容。
过渡: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但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只写最有
意思、最有趣
的一个情节,写的时候要留意自己的书写和速度。时间10分钟,开始
吧!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过渡:同学们写完了吗?现在我想请几位
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
听,听完后我们再来评一评,看他们是否写得形象,是否写出了
变形对象的特点。
预设:先让学生写出一个小片段,在课堂上比较可行。而且通过读、评学生所写的<
br>小片段,能发现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写出变形对象的特点,或者太过
平淡,读来没有
意思。此时可以及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改正。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一、点评修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
是否发挥了丰富的想象;(2)是否突出了重点;(3)是否写出了变
形对象的特点;(4)有哪些优点
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2)
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
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我是一株小草
我是一株小草。虽然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但是我默
默无闻;虽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但是我坚忍
顽强;虽然
没有“花开万点黄”的桂花那样馥郁芬芳,但是我无私奉献……①
春天来了,春雨
姑娘轻轻地敲击着柔软的泥土,召唤着我破土而出。②我在深
深的地下使劲地钻,终于把尖尖的小脑袋露
了出来。③这个世界可真美啊!晶莹的
露珠向我眨眼,悠悠的白云和我问好,我也热心地跟他们打招呼。
不久,大地母亲
便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
一天,雷公公来了,他吓走了柔弱的春妹妹,迎
来了勇敢的夏哥哥。风婆婆也
赶来凑热闹,唤来了倾盆大雨,把那些娇嫩的花儿都吓坏了!瞧,它们胆战
心惊的,
两只绿色的大手紧紧地抱着头。这时,我和伙伴们——这些不起眼的小草,就像大
哥哥
大姐姐一样,昂起头,挺起胸,安慰这些比我们还高大的花朵。④当太阳小姐
姐高高地挂在天空时,那些
娇嫩的花儿抵挡不住夏日的炎热,都耷拉着脑袋。我们
却抬头挺胸,支撑着她们。⑤就在这个时候,大地
母亲掀走了绿纱,披上了一件花
花绿绿的新衣裳。
天气变冷了,夏哥哥出去游玩了,接来了温
柔的秋姐姐。秋姐姐怕大家着凉,
给大家发了新衣服。青青的苹果换上了红艳艳的外套,绿油油的麦穗披
上了金灿灿
的大衣;而我们呢,套上了枯黄色的外衣。⑥我穿着新衣服,听着大自然的交响曲,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闻着芬芳的桂花香,静待冬伯伯的到来。
冬伯伯悄悄地来了,调皮的雪花弟弟在洁白
的云朵上待不住了,飘飘悠悠地落
了下来。不一会儿,大地母亲换上了银装。该去好好地睡一觉了,我悄
悄地躲进暖
暖的被窝,进入了梦乡……⑦
句段赏析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特点。②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③“终于”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精神。
④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特点。
⑤表现了小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生动地写出了秋天里景物的变化。
⑦结尾自然,引人遐想。
总评:在这篇习作里,“我”变身为小草,经历了小草在一年四季里
的变化,表现
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结尾自
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
的感觉。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二、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总结本次想象作文的关键词:“像”“个性”“趣”。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交流和写作,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都特别丰富,写
出的文章也特别有趣。
现在我们再来把今天学习的写法技巧做个小结吧!写想象作
文,一是写得要“像”,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自
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变成后的东西
熟不熟悉,然后再细致地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二是要有“
个性”,我们
虽然变形了,但这个“形”依然“故”我,即把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品质赋予到
我们所描绘的形上,也就是说描写的对象也要有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往往是
我们自己个性的折射。
三是要有“趣”。变形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大家一定要把
习作写得生动、有趣味。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
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
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
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
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
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
6.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
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
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
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
纷,像织不完的锦缎
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
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
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
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
芳馥郁。我
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
朋
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
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
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
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
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
翅膀在蓝天中飞翔,
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
br>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
教
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累计:
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