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校-师德师风先进事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
、《丁香结》、
《古诗词三首》3篇精读课文和《花之歌》1篇略读课文组成。《草原》描写了大草原的
自然
风光美和草原人民热情迎客;《丁香结》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作者住了
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建德江、望湖楼、黄沙岭的不同
时段的自
然景观;《花之歌》写出了花的生存空间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和高尚的追求。习作《变
形记》以《草虫的村
落》为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重点是把自己想象成石子儿、路灯
等另外一种东西,并用一种新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记
下有意义的见闻。语文园地学习对比阅读,认识
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感知分号的作用和用
法,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2.单元重点:
(1)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要想
深入理解课文,朗读是关键,只有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
的碧绿与辽阔、草
虫世界的奇妙、古诗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
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
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
式的朗读。
(2)习作时发挥想象
,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
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
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
手法。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
到习作中去。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
要将自己的变形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无“感”则无“悟”,无“
悟”则想象毫无价值,想象
的价值,在于化“感”为“悟”,化情为理。
【学情分析】 <
br>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学生对大自然缺少感性认识,
这样,就对课
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
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
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
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
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法建议】
1. 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积累优美的语句
,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边
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描述的生动情景。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
学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
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只有将自己融进去,感同身受,赋予变形对象以自己的情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1.草原
2. 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4.花之歌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1草原(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奇、好、曲”;能正确读写“绿毯、彩虹、马
蹄、羞涩、摔跤、”等词语。
2.能正确、流
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
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3.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
、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
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4.
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必备品格
内容 课时
2
2
2-3
1-2
2
2
11-13
猜猜他是谁
交流平台 字词句运用 日积月累
抓住关键语句,运用“
品读、对比、联想、小练笔”多种方式,体会草原的“碧绿”和
“辽阔”,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
族风情。
【教学难点】
关键能力
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展开
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
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毯、境、陈”等14个生
字;能正确读写“绿毯、境界、皮鞭、彩虹、马蹄、
羞涩、摔跤、”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师生同唱,(草原图片展示)。
2.大家说说这歌中描绘的是哪儿的景色呢?(草原)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一下美丽的草原吧!
二、介绍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
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
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
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绿毯 陈列 衣裳 衣裳 彩虹 马蹄 奶豆腐
稍微
(重点指导生字“蹄”为平舌音,“陈、裳”为翘舌音;前鼻音“毯”,后鼻
音“虹”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词语:陈列、衣裳;
注意读准“陈”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奇(jī qí) 曲(qǔ qū)好(hǎo
hào)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②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
(4)
(5)
(7)
(8)
(2)
(3)
(1)
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翠色欲流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
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17-29
)
渲染
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洒脱 回旋,环绕。
迂回
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羞涩 用线条画出轮廓。
勾勒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美丽的
草原以
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四、学习“会写字”
毯 陈 裳 虹 蹄 腐 稍 微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
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9-12)
(13)
(14)
(“毯、腐”,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字要写小一些。 “陈、虹、蹄、稍、”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裳”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毯、腐”,学生练写。
毯:“毛”部的竖弯钩要长一些,使“炎”稳坐其中。
腐:“付”和“肉”要写得扁而小,不宜过长。
(15)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16)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
,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17-29
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
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我们的情景。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
面等方法揣摩优
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
了亲密接触。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老舍先
生一起走进草原,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
。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使学生明确了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通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
)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二、品读释疑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感情地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句
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
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
高
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
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
趣。”
(1)句子比较:
(4)
(5)
(6)
(7)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
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
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8)
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方法指导:运用恰当比喻 展开合理想象:把见到的形状、姿态、颜色,听
到的声音,嗅到的气
味等,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实物与
(9)
想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使得观察对象活灵活现,也使想象更神奇、新颖和真实。
4.有感
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
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5.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
一切永远印
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二)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
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
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10)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
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
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
)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
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11)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
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
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
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
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
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12-14
)
(15)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
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
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
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
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6)
(蒙古族和汉族人们感情深厚,舍不得分别,在这辽阔的草地上倾心交谈!)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
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
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排比手法的运用。)请找出
相关语句。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
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2.使用排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和气势。
3.运用排比的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1)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不得少于三项,彼
此为并列关系。
4.照第1自然段的样子,用上“那么…那么…那么…”写一个排比句。
预设:我们
来到西湖,这里真漂亮,湖水是那么的清澈,垂柳是那么的多姿
多彩,鱼儿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17-18
)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文中的写法,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练
笔,读写结合。】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
待客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以及蒙古人们的喜爱和感谢之情,突出了蒙汉(19)
人们接下来深厚的友谊
五、学习写作方法
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1.
这篇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先景后
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
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
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
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
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
例如写羊群。
(22-23
2.举
例: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
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
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
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
花,粉红
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这段文字抓住草原的广阔、美丽描写,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练一练: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
人的情景。在体会课文思想感
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
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藏北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
八、当堂检测(选做)
1“蒙汉
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
汉情深”?(教材课后题第3题。)
2.读到“绚丽多彩”,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九、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景色美
草原
人情美
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翠色欲流 回味无穷
(20-21
)
草原景色美
蒙汉情谊深
群马疾驰 欢迎远客
载歌载舞 盛情款待
夕阳西下 依依惜别
课后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
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
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文章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处处流露出作者
的赞美之情。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
为了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我注重以下几点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教学这课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的
感悟与理解。把学习、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
大胆地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如,教学第一自
然段时,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谈体会,
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课
文中感受到了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
二、深层挖掘文本资源,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于孩子们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他们在课
堂上的理解和想象有时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
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有一
个学生是这样说的:“作者初次见到草原,就像换
了一个环境,心情开朗愉悦,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
”也有学生将城市的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
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所以从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中可以
看出,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教
学中只要老师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风土人情
高年级的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
很容易就能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草原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但
是对于草原有多美多辽阔,草原人有多热情
多团结,学生们只能单凭想象。所以,为了让草原走进学生
的内心深处,就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只有将课
文内容与多媒体直观的画面相衔,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草
原的风土人情。才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
四、课堂中的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虽然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但遗憾的
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
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
只是简单地说“你真棒”“好极了”等。虽
然我在网上听了很多节优秀教师的讲课,也学到了一些课堂激
励语,但没有学以致用。这是以后值得改
进的地方。
另外,我对关键词的教学引导的不到位。
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绿
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教学时,我忽视了对“绣”
这个词交流。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4.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
征
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
课文一《灯
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
究竟吧。
2.板书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
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
br>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
《紫藤萝瀑布》等,中
篇小说《三生石》。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2)
(3)
(1)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
(重点指导生字“缀、拙”为翘舌音;,后鼻音“恍”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幽雅 笨拙 恍然
注意读准“幽、雅、拙、恍”的字
音。
(2)学习多音字:糊(húhù)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他快把我气糊涂了。
②读一读:姐姐可真糊(hú)涂啊,怎么能被他的甜言蜜语给糊(hù)
弄了呢?
(4)
(5)
(7)
(8)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窥着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
潇洒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轻灵不整齐,不一致。
妩媚指轻快灵巧,又指轻细空灵。
参差忧愁怨恨。
愁怨姿态美好可爱。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描写了城
里街道
(17-29
)
(9-12)
(13)
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梳理课文思路
(14)
练填空:
课文先写(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再写(城
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最后写(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
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妩 媚 糊 苞 襟
恍 怨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案、薄”,上下结构。 “缀、雅、拙、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幽”
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薄”,半包围结构的字“幽”,左
(15)
(16)
右结构的字“雅”和左中右结构的字“糊”,学生练写。
幽:先写里面,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再写外面,竖、竖折、
竖。
雅:右边不是“住”,有四横,要注意。
(17-29
薄: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右部是“甫”,不要少一点。
)
糊:左中右结构,“古”要写得扁而窄,“月”的一撇要穿插。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
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
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
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
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3)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T香
花的?又赋
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二、品读释疑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
写丁香花的句子。
3.交流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br>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4)
(5)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
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丁香花呈
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
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
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
的原因是什么? (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6)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
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
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
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
乎都是和这几树T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
不显得单薄。许
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
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
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起就形成许多簇,使
整棵树耀眼夺目.)
4.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T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
体描
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朱紫色
的,如同印象
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
在
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
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媚,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
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
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
感受。)
3. 研读第5自然段。
(1)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②幽雅的甜香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7)
(8)
(9)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4. 研读第5自然段。
(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
才多彩多姿。)
(2)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10)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古人寄托
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
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
br>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
丁香结”全新的艺
术境界。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1)
1. 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
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本文中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
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
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
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
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
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
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
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
们能
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
(12-14
清晰精
致。
)
2. 举一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
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15)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
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
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
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
体会学习本文借情抒情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16)
示例: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
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
银灰色的 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
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
煞是好看!(
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
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
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
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
花的香味。)只要你从
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
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
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
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
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
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
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五、当堂检测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丁
香
结
描写丁
香
人生
感悟
生长地点
颜色
形貌
气味
姿态
古人的愁怨
我的从容豁达度
(17-18
)
借景抒情
课后反思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
课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处理的很
好。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
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
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
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
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
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
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
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
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
环节特别注
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
抓关键的句段
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
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
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
问题的能力没有得
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
br>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
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德、鹊、蝉、稻”这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
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
情怀,感受自
然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2.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内容。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
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
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与另一位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
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三、初读感知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1)
(2)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
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3)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
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
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4)
(5)
(7)
(8)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五、总结学法。
1.总结学习方法: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2.用学过的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一)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等。
(二)初读感知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
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17-29
)
(9-12)
(13)
(14)
(15)
(16)
(17-29
重点理解:
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
③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④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
而透明。
)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忽:突然。
③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诗意: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
明媚温柔。
(2)指导朗读(指名读,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一些。)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课文。
2.借助
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好,体悟词人对
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课前导入
1.宋词是我国民族
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
又是什么?让
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
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
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
地方可
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
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
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
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指导学生朗朗出
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
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
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
(3)
(4)
(5)
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6)
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你最
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
处的蝉叫声。)
方法指导: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
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
,必须有出人意表的想象。追忆、幻想、联想、代拟是古诗
词中的四种想象艺术手法,联想是其中之一
。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的前两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采用联想手法,从眼前的关塞
联想到数百
年前秦关汉月,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氛难靖、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
史。
联想在此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借以起兴。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后人在
边塞看到明月临关,自然会想
起秦汉以来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关汉月就是历
史的见证。二是借以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
。
(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
在说着丰收年。)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
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
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设计意图:给学生
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
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
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
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同桌讨论学习,培
养学
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同
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
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
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
会有谁在说?
2.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
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山
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
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
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
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
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
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学习中融入自己
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
(7)
(8)
(9)
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
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更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和记忆。)
五、学习写作方法
1. 学一法: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
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
,其实心情的变化
已在其中。特别是 “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前文“路转”,后文
“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
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
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
益彰,通过描写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
夜的山村风
光纪录短片。
2. 举一例:
比如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
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
船。”,看到“翻墨”“跳珠”“乱”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
面:诗人那时是坐在船
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
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
倾盆大雨。只见
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
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
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
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3. 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
“听蛙声”会想到什么景象
?
示例:
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
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
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
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
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
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
田中
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
是词人的创造。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月夜》《渡荆门送别》。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泊)烟渚
宿建德江 客(愁)新
孤寂情怀
野 天 树 江 月 人
六月二十 黑云翻墨
七日望湖
远处 白雨跳珠 大自然的热爱
楼醉书 卷地风
近处 水如天
明月清风
西江月•夜 明月清风
行黄沙
鹊惊蝉鸣 喜丰收,爱田园
道 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峰回路转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是啊!一朵朵娇艳美丽的花朵,带给
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
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
诗《花之歌》,这首诗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让我们跟随诗
人一起感受花
的美好,花的灵性吧!
二、介绍作者
(1)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
“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
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与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将花比做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
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
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五、品读释疑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
流畅的语言风格。
(3)
(4)
(5)
(7)
(8)
(2)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
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
吸、星星
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
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
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
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
到春天来临,鲜
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
下一个循环。)
4.“清早,
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17-29
)
(9-12)
(13)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
(14) <
br>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
有和自然界其他生
命同样的生活。)
5.请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并画出来,想一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
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
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运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
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
的生活状态。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
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
②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婆起舞,芳草为我
鼓掌。我总是仰
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
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花的生活精彩纷
呈。人生有开花就有
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
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
(16)
(17-29
)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
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
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七、课堂小结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
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是用诗
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紫藤萝瀑布》《雨之歌》。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花
之
歌
成长与芬芳
凋谢的命运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诵读中感
受诗歌的魅力和韵味,同时紧紧围绕课前出示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文本中充分品
味语言,挖掘语言的所蕴含的内容,使学生在
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
句子中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小
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
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
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
br>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习作 变形记
【教学目标】
1.能够围绕提供的题目或自拟题目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变形后的经历详细的写下来。
2.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能够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有怎么样的经历,选择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
能把经历的事情写得具体、生动,情节完整。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课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
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
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
“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
的黑甲虫村
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
了像
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
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3. 同学们想不想向《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
事物?你想把自己
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二、出示习作要求
1.选择下列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2.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
3.写完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先说后写,相互交流
1.
确定主题: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
,也可以想象成小
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明确内容: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过着怎样生活?或者你观察到
(2)
(3)
(4)
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互相交流,掌握写法
1.审题指导:“变形记”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
西,将变
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否感
兴趣,
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想让其他同学感兴趣,我们运用联
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变形世界的奇趣。
2.思路导航:
要想让其他同学感兴趣,写出奇趣来,就要用情感搭建想象的空间,想象
是被情感激起,又受情
感支配的。情浓,想象的空间就越能令人心驰神往。根据
(5)
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冲破事物的表象,写出其与“我”
的心情相通的情味。
(1)变形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熟知的,要根据已有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哦!
注意要运用联想的手段: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
(2)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
的情感体验寄托于变形的事物中,让变形
的事物成为自己所看、所听、所闻、所感的生活体验的宣泄口,
用情感搭建想象
的空间,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
3.技法点拨:
(1)运用联想的手段:
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
联,
抓住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或者它的反
面,丰富、
突出事物的形象性或本质特点,并进行推测想象,大胆虚构,超越时
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这样才能
展现奇特的想象。
(2)展开合理的想象:
根据确定的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的
生动、具体。合理的想象
是在现实基础上看开的想象,不是凭空的异想天开。要在变形的写作中,将自己
(6)
融进去,感同身受,赋予变形对象以自己的情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变形对象。(7)
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要将自己的变形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无“感”则无“悟”,
无“悟”则想象毫无价值,想象的价值,在于化“感”为“悟”,化情为理。
五、范文引路,掌握技法。
1.出示范文。
(8)
地球的自述
我是人类的载体,我的名字叫地球。50万年前,我的身体是那样
健壮,可
是现在,我所哺育的人类发达了,他们就开始对我进行破坏了,使我的身体一天
比一天
衰弱。哎,人类真是太忘恩负义了!
现在,我身上的淡水,几乎都变混浊了。人类不断地把污水排放到
河流中
去,造成了我身上内陆水域的污染,使病毒不断地蔓延,只有30%的人类才能喝
到安全
卫生的水,洁净的水成了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解决水质污染,使我更
加年轻。人类啊!听听我的劝告
吧!
前几天,我老远见到了太阳。我对他说:“太阳公公,请不要再让您那强
烈的紫外线照射
到我的身上吧,那些人类受不了啊!”太阳说:“你不是有一把
(9)
(10)
大伞——臭氧层可以抵挡住我的紫外线吗?”这时,我难过地说:“哎!别提了。
由于人类不
注意保护大气环境,工厂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再加上近两个月北约
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使大气中粉
尘进人人体,给人类以严重的威胁,而且使
(11)
大气中的臭氧层进一步被破坏。现在,在南极上空已经出现了“空洞”。“哎,
这可怎么办呀
?”太阳愤怒地说:“这都是人类一手惹下的祸,他们这是自作自
受?应该让他们汲取教训。”说完,便
生气地离开了。这时,我痛苦地说:“人
类啊,不要把这些当儿戏了,如果不加以治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啊!”
同时,我发现我的皮肤正逐渐由以前的绿色转变为黄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解开这
个谜,我去太阳系超级医院作了检查。听大夫一说,我才明白了。原
来,这是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不断地
破坏,对草原过度放牧引起的后果。我身上
的黄河流域已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目前,我身上的
黄色皮肤正在不断蔓延,绿色皮肤不断减少。沙漠逐渐吞并了我的全身。听了大
(12)
(13)
夫作出的诊断结果,我简直快要哭了。我哀求医生说:“医生,快治好我的病吧。”(14)
医生却说:“人类是你的主宰,要想治好你的病,靠的是他们呀!”
我呼吁人类:保护环境吧!保护森林吧!让你们的生命摇篮重新恢复往日的
风采吧!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3.小组交流。
(1)变形的非常成功,抓住了“地球”
的特点展开联想,将地球变形为身
体衰弱的人,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在开篇就引起读者的共鸣。
(15)
(2)把大气层变形为大伞,把水污染变形为病毒,将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融入变形的事物中,真情实感流露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3)紧扣变
形之后的形象,通过医院检查这一情境以及皮肤颜色的变化等
的描述写出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变化和严重后
果,传达出对地球环境污染后浓浓的
痛惜之情。
(4)总评:“地球”面临着什么灾
难?如何保护地球?这是当前人类亟待
解决的问题。本文小作者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变形的手法生动地
讲述了地球所
面临的灾难的原因,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作者还运用了对话
的方法,把枯燥无味的道理生动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觉
到了一个童话世界。同时能用一些通俗易懂的道
理,激起人们对保护地球重要性
的认识和重视。
六、学生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略)
(16)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一段话的开头空两格。
七、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写作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
,培养了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体现了“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的教学思想。】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时,要学会根据内容展开联想,在比较和思考中获得新发现、新认知。
2.在词句段的训练中认识排比句和分号的特点及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 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阅读文章联想
到读过的类似文章,通过比较和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
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
(2)
类似课文的阅读,首先要异中求同,从几篇文章中找出其基本规律,以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读《草虫的村落》可以联系《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题目相似,
内容也有相同之处:,蟋蟀可以“弹琴”,草虫也能“攀谈”,都体现了作者对昆
虫世界的喜爱、迷恋。其次同中求异,辨析每篇文章的特色。两篇文章虽然都是
写昆虫,《蟋蟀的住宅》依靠仔细的观察、研究,很仔细地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情
(3)
形;《草虫的村落》则在描写中加入了丰富的想象,把昆虫的世界写得充满情趣。
2.我分享、我积累
《牧场之国》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
国,也是牧场之国。 <
br>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
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
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
吃
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
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
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
在思考
着什么。牛犊的模样
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
相同点
都是在观察中展
开了
丰富的想
象,描写草原的
一碧千里的特
点。运用到了比
喻、拟人等修辞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
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
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
(4)
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
手法,动静结合,丘,一会儿又下
来,走在哪里都
既有静景,也有
活动的牛羊的描
写。尤其是静立
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
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的牛羊的描写,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
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
的花
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都是在“思考”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
“回味”中抒发
了作者对草原的
喜爱之情。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借景抒情是《草原》写作的
一大特点,在精笔细描中侧重
于对草原的赞美,流露出作者
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5)
白描写法是《牧场之国》写
作上的一个特点
,主要通过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形象描写草原及牛的特点,
不同点
尤其是牛的描写比较传神,
表达喜爱之情。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草原》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
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
我们置身于这样
(6—7)
(8)
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热情洋溢的场景中会
腿坐下,谁都有
礼貌,谁都又那么亲有什么体会?你会怎
热,-
-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样做?会说些什么?
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会做些什么?
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
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
回敬。这时候
,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
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
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
手
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
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
么,听者总
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草原》一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生活中,当我们看到
法,可以从
以下描写中体会到:“迎客”某种最物后,心中就
的描写紧扣一个“飞”字。从看见小会忽有感受,进而
借
河开始,一切似乎都加快了。主人穿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
着各色的衣裳,“疾驰”而来,从“
襟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飘带舞”中也能感受到速度之快,从如贾平凹在《月迹》
速度之快才能进
一步感受到主人的好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客之情。像一条彩虹飞过来,和前文“我们看时 ,那竹窗“各色”前后照应。鲜艳的服饰,疾帘儿里,果然有了月
驰的骏马,飞舞的衣襟,热情的情感亮,款
款地,悄没声地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热烈的迎宾图画。溜进来,出现在窗前
全段由静始,到闹终。
其实也是作者的穿衣镜上了:原来
心情变化的真实写照。 月亮是长了腿的,爬
蒙古包外,主客相见写的简练而着那竹帘格儿,先是
热情。“热乎乎”“握手再握手”“笑了一个白道儿
,再是半
再笑”一读就懂,在理解这些的基础圆,渐渐地爬得高了,
上,再理解“民族团结互助
”,可以降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
低难度,也为结尾的“蒙汉情深”做了。我们都高兴起来,
好了
铺垫。蒙古包内,亲热的联欢开又都屏气儿不出,生
始了。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怕那是个尘影儿
变
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的,会一口气吹跑了
(9)
(10)
(11)
(12)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
洋溢着“蒙呢。月亮还在竹帘儿
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人美、上爬,那满圆却慢慢
景
美,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又亏,末了,便全没了
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踪迹,只留下-个空
镜,一个失望。”孩子
们高兴地寻找月亮,
可月亮却“没了踪
迹”,只留下一
个空镜
-种失望的心态。此处
情与易融为一-体,充
分表现出孩子们对美
的渴
望及珍惜之情。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读一读,找规律。
点
拨:读一读这几个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是排比句。排比就是把结
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
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
法。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
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之效。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
后的祭
献。(以排比句的形式写出花“礼品、冠冕、祭献”的最后结果,袒露出了花的
凋谢命运
。)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
(13)
以看见江底
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出了
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读起来感
到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
,像织不完
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作者运用
了三
个相同的句式,把花海比作锦缎、霞光、彩虹,突出了花海“五彩缤纷”
的特点。)
参考答案: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
献。
表达效
果:从排比句中的“礼品、冠冕、祭献”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
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
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表达效果:将桂林山水中的静清绿的特点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
写细腻、形象生动。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
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
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表达效果:运用排比,从自身看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
这三个方面,来
具体描写野花“五彩缤纷”的特点,使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具体,表达的感情更
强烈。
2.练一练,学运用。
读一读,仿照句子写一写。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 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的意志是这样坚
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
美丽和宽广。
(2)运用排比抒
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如: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
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
罚……
(14)
(15)
(16)
排比句:
参考答案:
写人的排比句:老师,
您好比一架穿梭机,能带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您好比
(17)
一把
钥匙,能帮我们打开迷惘的心锁;您好比一颗启明星,带领我们走向洒满阳光
的天堂。
抒情的排比句:友情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里的一缕清风,是秋天
里的一句问侯。
3.我拓展,我积累。
名家名篇中都有排比句:
朱自清《春》: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郭风《松坊溪的冬天》:像柳
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
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魏巍的《谁
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
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
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
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二)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
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
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
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或者是
大句中的并列部分。分号一般有四种用法:①明显的并列分句
;②一正一反的并
列分句;③两个互相补充的并列分句,结构虽然不平行,但意思是并列的;④论
结构,论意思,都不并列,但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停顿;用逗号不足以区分上下两
个段落,用句号又嫌把
意思连贯的一句拆成两句,最适当的使用分号。下面句子
中双竖线‖的地方就是表示并列关系。
参考答案: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
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
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
向我凝视。
用法:这是比较明显的并列分句,摇曳、呼吸、微睡、醒来都是花的日常
生活形态
,这里运用分号就把花的这四种形态写了出来,使得文章栩栩如生。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
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
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又冷又热,才能流动
,成为风。
用法:一正一反的并列分句,通过吸收热量多与少的对比,对应了空气的
热与冷。
(18)
(18)
(19)
(20)
2.练一练,学运用。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 天空倒映在清凌
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 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
(2)越是减产 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 越多垦荒
水土流失就越严
重
(3)张家界石峰林立 峭壁万仞 天子山居高临下
气势磅礴 索溪
峪群峰环抱 粗壮雄峻
参考答案:(1)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
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
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
白了。
(2)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3)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
峰环抱,粗壮雄峻。
(三)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读一读,找规律
出门在
外总会遇到不认识路的情况,这时路牌就能给我们指明方
向。指路牌是为方便市民出行、导示、辩分方向
等,在道路两旁
或绿化带上建设的交通设施。路牌上的汉字不认识的话,可以借
助汉语拼音,路
牌上标注的方向或者是公里路等还可以为我们明
确方位和距离。
指路牌主要作用就是引导,疏
通,指示,分流的作用,主要是:
①提供道路信息,起到道路语言作用。②指挥控制交通,保障交
通安全。③指路导向,提高行车效率。④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执
法依据。
2.练一练,学运用。
练一练,填一填。
参考答案:
3.我拓展,我积累。
路牌中除了标明地点
、场所以及方向之外,通常也会有距离的标
示,借助这些标示可以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路名、地点
或
者场所中没见过的汉字可以通过路牌的汉语拼音来认识,引导前
往目的地的路径。
汉语拼音还可以用来拼写自己的姓名、城市名等,用处很多。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
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
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
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3.理解重点词语。
⑴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
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⑶邀:邀请。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
á):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⑹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
菜园。
⑺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
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⑼还(huán):
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
指去做某事
4.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
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
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
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
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
观赏菊花。
5.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
景,也写老朋友的情
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
清新隽永。作者以亲
切自然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
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6.延伸阅读。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借助
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
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
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
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