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三首》
经典荤段子-移动业务查询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泊烟渚”、“夜行”、“忽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4.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人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
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
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
吧!
2.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然留宿建德江)这首诗就是孟
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3.介绍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
在仕
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
多写山水田园和隐
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
人的自我表现。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一)指导读诗,整体感知
1. 师范读全诗。
2.自由读诗,注意读音及断句。
3.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4.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
的心头。
后两行诗句的
意思: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
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
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
人近。)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这些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全班齐读。)
2.师: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
经走进诗人
心中了。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
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
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
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
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
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
4.师: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
现
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
人。),如果这
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
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
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
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
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
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
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读出了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
、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
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
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
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
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
的情景呢?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
br>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
了得”
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作业设计
背诵《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孤独、沧桑、凄凉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第2课时
一、复习提示
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
2.全班一起背诵。
二、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
楼上醉酒题
诗)
2.诗人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
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
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感知雨骤,探索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2.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3.再指名读。(出示诗的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教师范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
发现,接
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5.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
快。)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
盆大雨,一颗颗雨
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
水面平静
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五、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师:苏
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
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
句,写下你的感受。(视学生的回答交
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师: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
、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
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学生发言。)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
到什么?(乌云黑
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
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
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
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
?(“乱”字。)乱
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
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
然狂风大作。)我们还学
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
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
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
苏轼看到了“望
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云散了,风停
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
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
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
六、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改写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 、风、天和水
美丽雨景
第3课时
一、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宋词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
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
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简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
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课件展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练
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提出朗读要求,好吗?请看屏幕: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读不
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
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
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
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
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
,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1. 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词。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词的意思。
上
阕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
蝉叫声。一阵阵浓浓
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
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下阕的意思是: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
林旁的茅
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师:孩子们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
争说丰年,那他们
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师:是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
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
丰收年呀!孩子们,你们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
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
诗情画意的月夜!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师:这么充
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
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
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
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
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
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
现了词人的惊喜之
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师: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发现让
词人倍感惊
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
br>愉快感受。
五、联系生活,内化情感
1.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田园词?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2.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
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
到了哪句诗?
师:大声读出来——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
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
希望。
3.课文小结: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
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让我们再次带着
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读音韵
入词境
解词意
悟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