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绝世美人儿
634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5: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重庆工程学院-学生会工作计划





草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 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
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 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
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 :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
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
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
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 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 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
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 著名作家,杰出的语
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
简易, 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 当时在草原上的所
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
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
真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
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 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
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设计意图:鼓励学 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 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
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
下基础。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 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


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 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 第一
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
关句子,并想 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
受。
4.教 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
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 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
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 来描绘草原的
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
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
辞手 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
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 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
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 赏优美
的文章打下基础。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
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 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
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 章和体会作者情感
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用图片、声音来刺激 学生感官,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草原的
风光之美,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留下深刻印象。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 原上的美
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
去呼吸清 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 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
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 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
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设计意图:检查背诵环 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
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 准备。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 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
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
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
(3 )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
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 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
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
比,赛一赛。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洒脱”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草
原上开车的情形,并引导学 生从这一角度来了解草原的特点。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 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
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 去会会蒙古族同
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 点,
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用词语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设计是考查学生 的概括
能力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 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
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 br>(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
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 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
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设计意图:设计填 空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词语
的能力。
让学生分组学习,逐步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对
优秀文本的欣赏能力。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
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
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 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
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
情地朗读这段话。 < br>设计意图:依次学习“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各个环节,可以
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 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 表演,教师随机采
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
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 /p>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
古人力与 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 舍难分的离别
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 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 ;嘴里,
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
舞蹈依然 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 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
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 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
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
我们留下了深刻印 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
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 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
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使学生又 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
热情,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设计意图:抄写和背诵两道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
文素养。
板书内容: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人情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 义,识记字
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
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 中许多
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
松柏喻指 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
感呢? 【课件出示3:丁香图片】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4】
宗璞,1928年出生, 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 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
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 br>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和全国优 秀长篇小说奖。
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
课题 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5】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
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6】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7】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
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扫 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
基础。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课件出示8】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 、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


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 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
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9】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
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 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 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
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
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
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
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
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 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
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 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 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
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 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
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
生自然过 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
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 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
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课件出示1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
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 娇小,姿态动人。)
(2)【课件出示1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
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 、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
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 出
来。)
(3)【课件出示1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
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


最先映入 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
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 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
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遮掩着我的
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 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课件出示14】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 不
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
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以问题作为牵引,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
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
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
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 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
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 示15】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 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 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
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紫色的丁香比作
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
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6】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
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
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
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 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 什
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课件出示17】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
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
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
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 8】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
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
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 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
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 丁香结上的情
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 课件出示19】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课 件出示20】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
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 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
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
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 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 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
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 装着“芭
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
了作者 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
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 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
案。
(板书: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 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
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 ,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
“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 ,也需要
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
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 渠成的事了。
作业布置,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
仿写作 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内容: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人生才充满乐趣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 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
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
田。唐诗宋词中,就有 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 《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 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
题:古诗 词三首)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
课堂学习中 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 田
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
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 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
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 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
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 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设计意图: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 来理解诗句,可以
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
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 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
─体会诗境──悟其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
情)
2.用总 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
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 br>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
诗的方法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 跳”字,一个“乱”
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
情)
2.用总 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
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br>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
欣赏。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 跳”字,一个“乱”
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
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 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
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出示课件8】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 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
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 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
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 中”是题目。时间:夜里。
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设计意图: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
识。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
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 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
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 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
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 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 轻云漂浮,闪烁的星
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
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
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 吹稻田、天
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
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
然 关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
行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
月夜图……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设计意图:图画与诗句结合,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 加深刻,对诗句的记
忆会更深刻。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加强积累。
板书内容;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 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
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 瑰,
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
花的认识,让 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
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
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
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 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
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难理解 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
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 法。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
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
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
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 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
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
时 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
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 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
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
丽和谐的图画。) < br>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
间交往的礼品;我是 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
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 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
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
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
子是排比句。
设计意图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
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 大意也就明确了。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 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
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
法的作用。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
心情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
写作中合理运用
板书内容: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习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
维。
2. 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
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
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
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 的村落
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 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
“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 的黑甲虫
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
到了像 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
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
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 学生创作兴趣,引入新课。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
同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 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
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 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
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 的少女”;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
把它们 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
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 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 ,而课文中,
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
在作 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
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 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
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 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
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
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 ,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出示课件4】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 观察
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课文 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
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 等修辞手法。学生应
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文章中去。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设计意图:问学生意愿想变成什么,激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情境。
为写好作文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
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
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
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 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评价是按照标准自我评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
自我分析,自我 提高的过程。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 绩。并将评价成绩写
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 。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
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 项单。其中,希望星奖
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 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
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 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
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
并修改。) 设计意图:学生按照修改要求相互修改作文,既可以为同学提出修改建议,
帮助同学提高作文水平, 又可以使自己学到同学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
设计意图:“今日之星”栏目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 汇报,
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 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
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 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
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 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 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设计意图: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长期 坚持,能
促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来读一读《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
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
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
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 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 br>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 大家。今天我们
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
家 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 内
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
的发现。) < br>设计意图:阅读两篇文章,说一说主要内容,让学生从已知开始,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同时为学习新内容做铺垫。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 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
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 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
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 到甲虫音乐家
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 察、研究具体写
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
神 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设计意图:直接给学生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项目去阅读感悟,
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 例,使学生有目的地分析文章,在此基础上,学生还
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分析两篇文章。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 阅读方法
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
书:对比 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句式,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 础上谈发现,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


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 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
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
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
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
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 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
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 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
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 是排比。
(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 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
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 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讨 论探究的基础上讲解排比句的作用,使学生的认
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
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 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br>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
关系。)
【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
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 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
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 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
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环 节可使学生感知分号用在什么地方合适,虽然理解
不一定全面合理,但这种粗浅的认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 要,能为学生正确使用
分号提供最大的帮助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
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 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
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
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 我们首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
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 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
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 标点
——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 词是我
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
化素质,陶 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
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
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孟浩然的
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 br>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环节让学生清楚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 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 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
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设计意图:出示朗读《过故人庄》的正确 节奏,使学生知道古诗节奏划分
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这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是很有 意义
的。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
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
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设计 意图:借用插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象自己进入到了诗歌描述的情境
中,按照角色身份来与老朋友交谈, 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
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
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 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 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对偶句,并练习对对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 br>为以后欣赏、创作对偶句打下基础。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 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
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 、
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 诗
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学完整首诗以后,再透过全诗来品味诗的意境 。这对于帮助学
生赏析诗歌,培养诗人情怀很有好处。
四、练习背诵。
板书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
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
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课件2】
1.同学们,在1933年,国 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
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 ,于1934年10月,
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
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
渡金沙江、强渡大 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
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 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
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3】(长征行军图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
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
一首诗是8行, 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 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
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 多磨难,
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了解历史,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进入一种学习氛围,能够有激
情地进入到学习中去。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 注意听这首诗
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 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
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 br>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
学生再齐读的味道 ,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
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 一
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
疑惑的并尝试解 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
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
【课件5】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 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
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 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
知道 学习古诗要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图片、注释、链接以及课外自己搜集到的相
关资料等。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
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出示诗歌的大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下一步
的品悟诗情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情导入新课
1.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 长征》。
2.谈话: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英
勇的中国 工农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攻占天险腊子口。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
利。
【课件6】红军长征路线图
3. 在 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
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 长征》。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
他们 课后复习的能力。同时“温故而知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出示
红军长征路线图,听老师谈话, 对长征路线有比较清楚地了解,感受到红军远
征的艰难,加深对诗句中相关内容的了解。
二、学习诗歌,品悟诗中情感
1.学习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板书:万水 千山)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板书:红军不怕 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 的六句话,用“——”画出描写长征艰
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画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 子,细细体
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板书:五岭
乌蒙)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的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板书:腾细浪 走泥丸)
C逶 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
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 长征途中翻
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
是──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悟诗情,通过补充资料、交流、板画、朗
读等多种手段点拨, 重在让学生明白大意后,讲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对诗歌的
理解才能更深入一层。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课件7】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 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 ③只要看一眼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
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 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
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④ 读出感受。
(板书:大渡河 强渡)
设计意图:图片的植入,以形象直观的手段,学生更容易感知长征的艰难。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① 【课件8】(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
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感受
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 朗读)
(4)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
难?但红军 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金沙江 巧渡)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象,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
遇到哪 些困难?
⑤ 那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
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
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
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我们从诗句中读出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读 出了战士们的无畏和乐
观精神。(板书:尽开颜)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图文结合,感受 长征的艰难,体会战士的大无
畏精神,再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是一套成功的教学方法。
三、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2.教师总结:许许多多的的高山和大河,用一 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
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 了
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
们看看毛泽东主 席对长征的评价
【课件9】(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 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 的感受。
3.积累,试背。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 。请同学们
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师对长征总结后,再播放 电视剧《长征》的片段,听毛泽东
对长征的评价,既能加深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又能感受伟人风采,这 种拓展
很有意义。


五、课堂总结,学习长征精神
同学们,80多年 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
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 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
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在今后的学习与
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
同学们能发扬红军 战士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内容:
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
万水 金沙江 (巧渡)
大渡河 (强渡)
千山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尽开颜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满腔怒 火、搏斗、崎岖、
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 br>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
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
教育,学习点面结合的 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犯中国领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 义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 日本侵华战
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
其中有 一场战斗,给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2. 【出示课件2】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
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
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 牙山。在这里,有一座特别的建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
塔,它记录着五位英雄的动人故事。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走进1941年的狼牙山,
一起去认识这五位英雄。
【出示课件1】狼牙山五壮士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壮士?(勇敢的)勇敢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
为壮士呢?你觉得是为胜利能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好,把你对壮士的理解读进
课题里。
从课 题中,我们对壮士的品质有了初步了解,相信走进课文,我们还能了
解到壮士们更可贵的品质。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感悟英雄的内心。 另一个作用就是战争故事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学生朗读、
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这篇 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
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寇:注意与“冠”区分。 “抡”与“抢”区分开。
“悬”不要读成“县”。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不
同。
我们先看看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情况,检查纠正。
【出示课件3-4】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 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也叫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分别是山西 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
简称。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小水流。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的感情色彩。
【出示课件5】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壮烈豪迈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大举进犯 纷纷滚落
②这些词语,描写对象有什么不同?(前两行是描写五壮士的,后面一行
是描写敌人的)
③描写对象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如果
能像这样关注到两组 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那你对人物的理解一定会更
加深刻。来,体会着这些词语表达的感情,我们 一起来读读。


(第一、二行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第
三行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④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来读一遍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可以锻炼学生 的自学能
力,节省课上的时间,把时间分配到必要的教学环节中去
设计意图:按照词语表达的 不同感情给词语分类,使学生们学到积累词语
的一种方法,将词语放到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对课 文中人物的理解也
会更加深刻。
三、熟读课文,梳理顺序
1.1941年秋天, 敌人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五壮士不
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 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动人场
面,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不熟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4.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
(课文第一自然 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
发生;第六到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 是事情的结果。)
(板书:接受任务 英勇跳崖)
5.课文的2—5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 分,分别写的什么?能跟老师一样
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
【出示课件6】
接受任务→ → → →英勇跳崖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
峰歼敌)→英勇跳崖
文章就是按照这样一个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五部分向我们展现了五位壮士
的英雄事迹。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梳理出文章的记叙顺序,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五
壮士的英雄壮举从每一个环节 都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可以借鉴学习作者记叙事
情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理清了 课文的记叙顺序,初步
读懂了课文,了解了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2.请同学们课下再把字词读一读,写一写。把课文再读上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做好新课衔接
1.指名说说《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2.谁能说一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学生说,教师总结) < br>3.要想进一步了解五壮士的英雄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入到课文中,
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 ,走进五壮士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对照学习提
示用心品读课文,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勇顽强
1.师: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 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
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一步步去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本色和壮志豪情。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斗场面的句子,想一想,怎样才能
读好这些句子。
3.教师指名读
【出示课件8】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 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
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
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4.师: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五壮士中的一员,那些一拨又一拨冲上来 的
敌人,用枪用刀杀害了你的亲人你的同胞,用火烧毁了你的房子你的村庄的敌
人,你准备怎样 去报仇?(齐读,读得雄壮有力。)
5.师:同学们,“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 )一个圈”,这
里,抡读“lūn”,而不读“lún”,抡是手臂很用力地旋动的意思,抡一个圈,< /p>


抡动的是——(生:是对敌人的仇恨!是战胜敌人的力量。)
师:绷,是一个 多音字,不读bēng,而读běng,表示“强忍,板着”的
意思,我觉得更体现出两个小战士的专注 和庄严。谁愿意再读读,可以加上动
作读。(指名读)
6.师:男生们,壮士们,如果你们 能够阻击敌人,那么,主力部队可以安
全转移,群众可以安全转移,那正在转移的人群里,有你的亲人, 你的邻居,
你的同胞,你准备怎样去阻击敌人?(生读,读得铿锵有力,甚至还有情不自
禁的动 作。)
师:女生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了仇恨。听
出了消灭敌 人的决心。听出了他们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
7.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五位战士活灵活 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作
者抓住了五位战士的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这些神态动作中我们就能< br>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体会到他们对——(敌人的仇恨)那英勇的五壮
士为什么如此仇恨敌 人呢?(生汇报1-2人,展示收集的资料。)抗日战争期
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 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了刻骨铭心
的仇恨。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师生一起配乐读)
9.师小结:作者通过五壮士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英
勇顽强和对敌人的仇恨。这就 是我们英勇顽强的——(生齐读课题)《狼牙山
五壮士》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研读壮士 们“痛击敌人”部分,感悟战士们的
英勇顽强。教师让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想象当时的情景,深刻体 会战士们
的内心世界,感悟他们的英勇顽强。
三、研读“引上绝路”,感悟毫不畏惧 < br>1.师:五壮士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
务,准备转移,摆在他 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读——
【出示课件9】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
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
绝壁。走哪条路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 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师:如果我们把这长长的一段,读成两个字,是哪两个字?(生:选择) 3.师:是啊,这不是一般的选择,而是生死抉择。面对生死抉择,班长马
宝玉是怎么做的?谁再来 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4.师:再看看这两条路。如果你就是班长马宝玉,望着这两条路你会想些
什么?(生答) 师 :你是在为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着想。好一个顾全
大局,不怕牺牲的班长!一个“走”字斩钉截铁 ,充分表现了马宝玉的英雄气
概。听了这一声“走”,其他战士怎么反应?(生:热血沸腾、紧跟)你从 中
体会到了什么?(生:五壮士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和班长想的一样,他们一样
令人敬佩!)那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10】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5.师:在两条路之 中,五位战士选择了通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那一条路,
他们选择了悬崖峭壁,选择了把敌人引上绝路— — 生:也就选择了把自己逼
上绝路。
6.师:他们选择了把转移的时间留给群众和主力部队—— 生:也就选择
了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
7.师小结:就是这种义无反顾,就是这种毫不畏惧 ,感动着我们,震撼着
我们。这就是我们毫不畏惧的——(生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设 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文做高度概括,抓住“选择”两个字,由此展开议
论,可以体会壮士们为了部队和群 众宁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四、研读“顶峰歼敌”,感悟宁死不屈
1.师:战斗渐渐 接近尾声,战士们渐渐走上绝顶,子弹打完了,手榴弹也
打完了,他们能够御敌杀敌的唯一武器,只有那 磨盘大的石头。同学们,你们
见过磨盘吗?磨盘是用那种很结实的石头做成,大约有这么大(比划),一 块
就有一百多斤重,一般人很难搬起来,可是,班长马宝玉却“猛地举起”,他
为什么战士们的 力气那么大?(生:因为他们充满了仇恨。他们想要为亲人报
仇。)
【出示课件11】石头 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
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师:把石头 比喻成冰雹,这个比喻合适吗?你认为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


意?(生:石头像冰雹一样, 说明了数量多,速度快,力量大呀!这更写出了
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啊!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3.师:说得太好了。此刻的石头,也被赋予了生命和感情,顿时,(生接
读)石头像雹子一样 ……
4.师:像这样体会着人物的感情去读,就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用
这种方法, 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12】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
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
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 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5.师小结:壮士们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宁死也要与敌人血 战到底。同学
们,这种勇敢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就是我们
宁死 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
研讨战士们在子弹打完后用石头砸敌人这一情节,让学生体会到战士们对< br>敌人的刻骨仇恨,体会到战士们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无所畏惧、宁死不屈的战
斗精神。
五、研读“英勇跳崖”,感悟舍生取义
1.师:最壮烈的一幕出现了。师配乐范读“英勇跳崖”部分,即第6—9
自然段。
2.师:带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想一想五壮士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跳崖的?
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出示课件13】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 ,带
着 ,带着 。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生:填带着“胜利的喜悦”)(师板书:胜利的喜悦)
3.师:五壮士明明要牺牲了,为什么还要带着“胜利的喜悦”?
(生:掩护了群众和主力)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对敌人的憎恨。)
从哪看出来的?(生:把枪砸烂了。) 师:因为不能把枪留给敌人。不
能让日寇拿着这些枪再来伤害我们。还从哪体会到了?
(生: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看出对日寇憎恨。)
(师板书:对日寇的憎恨)


师:从另一句口号,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板书:对
党和 人民的热爱)
师:所以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胜利的喜悦),带着——
(对 日寇的憎恨),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昂首挺胸,相继跳崖。五
壮士用他们的壮举,证明了中国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是不可侵犯的。
所以文章结尾用了这样的语句,大家一起深情地读: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4.此时,让我们把这五位壮士的名字深深刻在心里,他们是:
【出示课件14】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请大家起立:举 起我们的手,向五位壮烈豪迈,勇于献身的英雄致以崇高
的敬礼!捧起书,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诵读,来表 达对他们的崇敬。
设计意图:研读“英勇跳崖”一部分,使学生明白壮士们跳崖时的心理活
动 和高大形象,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敬意,体会到壮士们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对
敌人的憎恨,深化了主题。
六、谈话拓展升华,再次激发情感
1.师:五位壮士的英雄壮举,彻底征服了疯狂的日本 鬼子。在五壮士的
跳崖处,他们列队向五壮士行了日本军礼!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胜利吗?
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生齐读此
段)
2. 师: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创造了奇迹:葛振林、宋学义被一棵树卡在半
山腰,奇迹般的生还。这奇迹的发生 难道不是被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所感动
吗? 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世界:这就是我们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生齐读
此段)
3. 课后,同学们通过读书和上网,继续去感受英雄人物们的伟大形象。
设计意图:教师补充日本侵略者为 壮士们行军礼一事,意在强调壮士们舍
己为人,宁死不屈精神之伟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板书内容: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胜利的喜悦





痛击敌人 对敌人的憎恨

接受任务 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
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 景。歌曲里
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
走,与 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
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
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 ,就是
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课件1】开国大典
(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 典


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6 .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
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 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
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 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
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尽快进入到课文所描
述的情境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 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课件2】
生字: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C.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D.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E.开火车轮读生词。
设计 意图:学生根据提示自学生字词,相互交流识记方法,互助解词,可
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 种宏大的场
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
览课文 ,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课件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
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 面的。
2. 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出示:
【课件4】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


场面的。 (抓段首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脉络,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学习
作者的记叙方法,今后写较长的记叙文时也能写得脉络清晰分明。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
每个自然段分别说 一说。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B.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
场。
C.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 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
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
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 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
难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
等。)
(5)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6)教师评价,小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
久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
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学生找出文中表现典礼盛大的方面,感受场面的壮观,了解作
者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 ,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
大的时刻。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 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
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设计意图: 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描述与生动的声像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 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 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
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 1949年10
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 环节?(入场——
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 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
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 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
的四个场面,这既是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 为本节课感悟每个
场面张本蓄势。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课件6】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
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 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 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课件7】


下午三 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 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
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生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 ”,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
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 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
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
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 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 人形象。那
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
的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设计意图:画出主席与群众的反映的句子,这是在为后面揭示点面结合这
种场面描的写作手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简单地批注,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
具体体现。而试着 有感情地朗读,是初步体会感情的手段。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出示:
【课件8】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 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 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
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出示:
【课件9】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
流离失所的图片。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
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 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
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 学生读:这
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
北,使 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 淋
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设计意图:抓住毛主席 出场的场面,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主席
的那种迫切心情。而通过“一齐”这个词语的品味,体 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
感态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各类人物不约而同的举动体现出了人们对伟人的爱戴情怀。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件10】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
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 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2)“肃立、 抬起头、 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
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 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
的英烈们。
(2)师评价,(板书: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引导:一个“站”字,淋
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 下,饱受
欺侮和凌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
于有了新 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


人们心潮澎湃,思绪 万千。(引读第8自然段)
【课件11】PPT图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杨靖宇 刘胡兰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潜移默化地让学
生感受这些场面描写的 特点。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那次开国大典是那么
的令人激动、兴奋的?——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难 点。安排向学生展示部分具
有代表性的资料,拉近了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了学生共鸣,突破了教学难点
5.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 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
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 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
你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 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
【课件1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
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 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
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
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设计意图: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无数先烈用鲜 血才换来了今天
人们的当家作主。将学生所学过的课文中反映出的诸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
们 的代表,用“放电影”的方式回映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
对1949年的那次典礼为什 么人们“激动不已”的理解。
6.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行
(1)出示:

< p>
【课件13】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
天空。天上五颜六 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2)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设计意图: 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使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文章
的方法,想象画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 狂。我
们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
祖国骄傲。 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
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 ,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
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 伟大形象, 这就是“点面
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2)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文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整体回归文本,感悟写法,做到读写结合。
四、 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
尽 ,课下,请同学利用网络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
场面。
板书内容: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
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 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
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 ,大家
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
光》。(板 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 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
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 ,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


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
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把
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
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 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
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 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
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
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 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
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 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 br>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 ,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 利了,咱们也能用上
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 “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
“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 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
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 ,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
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 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
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 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
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
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 )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
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3)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
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4)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5)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 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
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
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 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
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
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 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
他们默默地 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
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
为我们开创的, 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
尾呼应的特点。)

设计意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
一。针对文 章篇幅较长,引导学生扣文题,勾画相关语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
章主要内容,这正是学法的传授。理清 课文表达顺序,认识倒叙写法及首尾呼
应的特点,积累写作经验。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把
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
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 脉络,
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
又一个好方 法。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6)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
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


美 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7)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 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
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 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
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 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 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
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 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
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 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
长的牺牲精神。(板书 :灯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顺着文脉来认知文本,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自读自 悟。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传授学文的
方法,利于学 生长远的发展。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 ,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
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 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


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 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
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
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 )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
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
刻画得更清晰。 设计意图:聚焦灯光,以“灯光”为突破口,直奔文本的中心。通过理解
重点词“千钧一发”,了解 当时危急的情况,认识“灯光”对战友与对郝副营
长自己的不同意义,理解他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引 领学生多层次感悟革命
先烈的献身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8)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9)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 前,
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 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
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
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 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
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
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 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
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设计意图:拓展文路,让孩子们和郝副营长作最后的告别,激发学生情感。
由直观可感的“灯 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
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受到 情感的熏陶。
板书内容: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演讲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初步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2.学习写好演讲稿。
教学重点:
编写演讲稿。
教学难点:
登台演讲,掌握演讲技巧。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学校里或班级里,有时要举行演讲比赛, 如“祖国在我心中”“绿
色伴我同行”等演讲活动。你参加过这种活动吗?你做过演讲吗?谁来说一说< br>当时的感受。
2.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3.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感受 ,很真实,很形象。要想做到上
台不紧张,就得多次上台练习。
设计意图:谈话引出“演讲”话题,把学生带入演讲的情境,为新授做铺
垫。
二、欣赏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演讲视频。


【课件2】北京大学刘媛媛《寒门贵子》。
2.学生评价,谈观后的收获。
(感受了演讲者的魅力,理解了寒门也能出贵子的道理,受到鼓舞和启
发。)
3. 评价,并讲明要作好演讲的要求:①写好演讲稿;②掌握演讲技巧。
设计意图:观看精彩视频,让学生 感受演讲的巨大作用与演讲者的魅力,
激发学生登台演讲的欲望。
三、出示话题,做好准备
1.班上要搞一次演讲活动,要求全体同学都参加。
2.出示演讲的话题,自己根据内容拟定题目。
【课件3】演讲的话题范围:
科学 读书 锻炼身体 健康饮食
3.引导学生思考:我要写哪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怎样才能作好
演讲?
四、明确写法,编写讲稿
1.讲解演讲稿的写法,出示要点。
【课件4】怎样写好演讲稿?
 观点要鲜明。
 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
 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2. 出示演讲稿事例,学生感悟。
3. 教师总结并板书: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 选材合适 感染力强)
【课件5-7】
孝敬父母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 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我非常喜欢
这首童谣,因为父母给了我无尽的爱。
父爱如山 !爸爸是一名驾校的教练,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是为了让我能够
幸福地生活,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还 要不断地“充电”,不仅要开车很好,
还要学会入库倒车。我心疼爸爸,劝爸爸不要熬夜,爸爸却轻轻地 抚摸着我的


头说:“不要紧,我的身体棒着呢!”爸爸生活很节俭,但每次送给我的礼物 都
很昂贵。
夜深了,人静了,窗外漆黑,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妈妈仍在操劳。一觉
醒来,看见灯光下工作的妈妈,我仿佛看见妈妈所经历的风霜和艰辛;仿佛看
见我生病时,妈妈日夜守护 着我的情景;仿佛看见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在放
学路上翘首等待我的情形……
我一阵心酸, 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而泪光中妈妈的白发是那样的耀
眼!妈妈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 为我做饭。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
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她也知道累,但决不停下来。“丝丝白发儿女债, 历历深
纹岁月痕”,是我催白了妈妈的黑发……
如今我长大了,懂得了孝敬父母。在爸爸四十 岁生日那天,我冒着倾盆大
雨,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个松软甜美的大蛋糕送给爸爸。爸爸收到
这份意外的惊喜,不禁心潮澎湃,激动地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
这是我平生中收 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三八”节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并对她深情地说了一
句:“妈妈,我爱你!”礼轻情意重,妈妈瞬间留下了热泪。我知道,这是妈妈
幸福的眼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父母,我会在漫漫求学路上去迎接挑
战。我一定会报答他们,让他 们永远健康、幸福!
4. 学生评价这篇演讲稿,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这篇演讲稿 围绕“孝敬父母”这个主题,列举了父母培育孩
子的种种艰辛,说明了孩子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且讲了 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出示演讲稿,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将范例与写好演讲
稿的要 点结合起来,为自己写好演讲稿明确思路。
五、学习技巧,登台演讲
1.讲解演讲技巧,出示要点。
【课件8】演讲技巧
 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 演讲时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 根据自己的演讲内容,想一想场上应该怎样发挥。


3. 教师指导并板书:
(登台演讲:停顿 重复 手势动作)
4. 班级内组织演讲比赛,每位同学都上台演讲。(合理安排演讲的时间,
可以利用每次上课前的十分钟。)
设计意图:教学生一些演讲的技巧,并再一次观看演讲视频,理论与实际
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指 导和帮助会更大。
板书内容:
演讲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 选材合适 感染力强
登台演讲:停顿 重复 手势动作



习作
教学目标:
1.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
2.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3.把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教学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导入课题
“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植树、端午节
看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板书课题。(板书:多彩的活
动)
学生就 自己现实中的活动来说话、对比、议论,激发兴趣,刺激大脑的活


跃程度,为下一步的习 作做准备。
二、拓展思路
回忆一下,校园生活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
1.让学生说说进入印象最深的活动。
2.总结学生发言。【课件出示2】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游泳,骑马、攀岩、固棋……
文艺演出类:合唱、课本剧表演、啦啦队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与参加儿童联谊、广场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赛龙舟、包粽子比赛、写春联、踏青、元宵灯会…
校园生活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会。
3.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根据教材 的提示,这里的“活动”主
要指校内外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活动有各种内容和形式,自然也有多样的意
义。参与一次活动,以帮助我们增加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能力展示自
我风采,或许是 走近他人陌生世界,或许是开阔眼界汲取文化养料,或许是放飞
心灵体会快意人生。活动往往是在参与过 程中逐渐有所领悟的。是否领悟到活
动的意义,对意义的领悟程度有多深,只有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真 正有所感悟
的活动,才能进入选材的视野。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记忆宝库里的相关资源,以
“集体 活动”为关键词搜索能够唤醒体验的各种材料,然后筛选、确定写作的
材料,继而思考、提炼材料的意义 。
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活动来谈一谈参加活动的好处,为习作搭桥。
三、明确观察角度 首先,要明确观察角度。“我”可能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或者旁观者。
如果是参与者,则对自己 在活动中的具体表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互动更为关注;
如果是旁观者,观察的对象更多元化,能从流程面 、细节等各个方面记录所见所
闻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从特定角度对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 才
能产生对活动意义的独特感悟。接着回顾活动的全过程,分解出过程中的具体
阶段。我们可以 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用流程图整体呈现活动的概貌。
然后从特定角度回顾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 景,把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最强
烈、观察到的信息最丰富的阶段确定为写作的重点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也 是活
动的高潮阶段,比如气氛最紧张时、感情最热烈时、场面最宏大时等。


最 后,围绕中心确定记叙的顺序。可以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
先后过程;也可以倒叙,把活动 的结果或者活动中某一个阶段提到开头去写,再
来回顾活动的起因和经过。
四、回顾活动,确定中心与材料
1.通过对话交流唤醒学生【课件出示3】
(1)这是哪一次活动
(2)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3)是活动哪一个阶段的场面?
(4)这个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为什么?
(5)你在这次活动中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2.整合师生对话的内容,明确题意:选择亲身经历的一 次活动,写出在活动
中见所闻所感,突出“难忘”这个特点;“难忘”的原因在记录见闻感受的基础上,提炼即为文章的中心。
完成了以上任务,基本可以做到写作有中心、材料具体、思路有序了。 如
何达成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的要求呢?
详写活动的重点阶段,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在 叙述之中穿插使用描写的表
达方式,以具体、生动地再现重点阶段的情景。
想一想:这个阶段 的活动内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中人
们的活动有什么共性特点?这个场面让人感受到什 么样的气氛?
场面的核心人物是谁?核心人物在活动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核心人
物是 “我“我”想了些什么?其他人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他(们)的神态、动作、
语言有什么?
场面描写是展开详写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对整体概况进行描写,另一方
面要关注细节,把人们共同活动 的场面和特定人物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描
写,这样就能使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得具体、充实,同时也能 呼应文中交代的相关
活动背景。至于活动其他阶段,则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五、写作实践
1. 明确写作要求【课件出示4】
(1)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2)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 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
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2.具体指导:
选材并在组内、班内交流素材和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3. 初稿完成后,组织学生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互相批改,然后誊写在作文
本上。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一篇优秀的例文《多彩的活动》(课前已经发到
学生手中)
【课件出示5-7】
多彩的活动
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优秀诗文诵读比赛, 老师选派王一、苏明觉、
李国栋和我代表班级参赛。
当我们步入操场时,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 ,欢声如潮。同学们也个个眉开
眼笑、神采飞扬。而我们四个人深知这次比赛的重要性,心中就像十五个 吊桶
打水——七上八下,一股无以名状的紧张情绪油然而生,大伙儿都生怕比砸了。
比赛开始 了。随着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苏钰款款地走向了舞台中央,
那专注的神情、那轻柔的动作和我们赛 前彩排的丝毫没有两样。顿时,我们心
中都升腾起一丝信心,也增添了几分勇气。该我上场了,“记得有 多少晴朗的
白天,我们和老师漫步在校园,我们谈理想,谈生活,也谈那无限美好的明
天……” 我手持话筒,一边和着音乐的节拍,小心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边
用心地读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就 在这时,我和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他正
朝我点头微笑呢!顿时,我心里乐滋滋的,我想:我刚才的表现 一定没有让老
师失望。诵读完毕,我们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可以放一放了。可我们还是担心
我们 班的分数会不会让老师满意。开始报分数了,我们屏息凝视,侧耳倾听。
“刚才六(1)班的得分是98 .2分。”一听得分,我们都乐开了花,因为我们
是之前得分最高的班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担心, 六(4)班会不会超越


我们,果然不出所料,六(4)班的声势比我们大,得分是98. 62分,区区0.42
分就让我们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我们很失望,也特别感到对不起老师,让老师的心血付诸东流。但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事,和蔼可亲地说:“今天,我
们班虽然只得个二等奖 ,但我们的四位选手都发挥出了最好水平,凡事尽力就
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有集体,懂得上进,胜利 的桂冠便指日可待!”“谢谢
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我们一定会努力,不会再让您失望!”我在心里暗暗发 誓。
这次比赛虽然没拿第一,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从中
悟出了一个道理 :“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到上游莫骄傲,还
有英雄在前头。”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布置习作题目后,给 出习作要求和例文,旨在使学生明确思路,学会这类
作文一般从什么地方选材,叙述过程中如何融入感情 ,写好作文。
六、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材,即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材
料。就本次自作来言, 要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是“多彩的活动”,如何选材呢?
当然我们可以从教材上提供的多种活动中选择一 个,应该注意的是要选自己真
正喜欢的,自己有深刻体会的活动。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 地按照要求把作文写好,我做了多方面的铺垫:
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交流自己的体会,先说后写,范文 引路,温馨提示。这
样,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铺垫,学生写 起来得心应手。不足之处是对学
生把事情写具体,让文章详略得当方面指导太少。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 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 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 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 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 “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2、3】 < br>文段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
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 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
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
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 br>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
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 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
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 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
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
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 ,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
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 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
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
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 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
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
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
飞机的隆隆声。


设计意图:出示两段文字让学生感知点面结合的写法,让学生 头脑中有场
面描写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学习和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2. 学生交流。
3.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 br>(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
叫点面结合。点,指的是 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
的描绘(面)。
(板书:点面结合)
4.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 ”画出来,“点”
的描写部分用“ ”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4. 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
画。
二、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课件4】
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
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
......
想 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3. 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板书:相同句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 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
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
处的都比不上。


4. 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设计意图:练习画出“点”与“面”的部分 ,就会使学生真正清楚这种写
法的关键点,看出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为实际运用铺路搭桥。
(二)“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 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
好啊!”
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
请。
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句子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 教师总结:如果对话都用“说”来表示 ,那就显得单调、枯燥。这几个
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还有的时候,先把语言 写出
来,然后再交代说话者。还可以直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也能表示。
(板书:“说”的表达方式)
写几个人物说话的句子,分别用上四种不同的对话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精到的讲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相同句式”和“说”的多种方
式在写作中的运用,激 发学生自主运用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 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示给
大家看。大家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优秀作品欣赏。出示
【课件5】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3. 学生评价,说一说从作品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
右下)
4.教师温馨提示: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4.创 作自己的书法作品,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唐诗。可以先在草纸上练习几
遍,然后在书法纸上书写。
5.班内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出示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让学生欣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创
作的要求与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举两得。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课件6-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积累爱国名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
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 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 br>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
前夕给刘禅写《后出 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 《白马篇》,
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突出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感。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 李纲
列传上》,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
能让给别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钦宗,慌忙
出逃镇 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钦宗:“祖宗疆土,当以
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 听取了他的建议,把李纲提拔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意思是虽然
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4. 再来读一读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5. 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6. 设计意图:讲解名言警句的出处、背景和大意,为学生理解名言的含义
提供直接的帮助。 理解大意有助于学生积累名言名句,同时也为学生正确运用
打下了基础。
板书内容:
一、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二、相同句式,“说”的表达方式
三、创作书法作品
四、积累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介绍了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教 学中我先出示了《开
国大典》和《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中场面描写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读课
文,感受场面的壮观,懂得描写场面时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词句段运用”
栏目提供了两部分内容 ,其一是相同句式的连用,其二是“说”的不同表达方
式;我都是让学生先感知,再讲解,最后学生练习 ,这样学生才能从感性上升
到理性,切实感受到运用这些方式方法的好处。“书写提示”栏目的教学,我
注意用网上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懂得行款的基础上
创作出自己满意的 作品;“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先感知名言,再听老师的详
细讲解,这样记忆就深刻一些。趁此机会,多 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成效就会更
鲜明。
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科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 的是学生在自我感
知阶段进度不一,我只注意了部分优秀生的表现,忽略了学困生的困难,结果
少数同学因时间太短而没有什么感知,今后我一定注意到这一点。




竹节人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5个生字,理解“威风凛凛、别出心裁”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
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 之间发生的故事。
3.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谈玩具导入新课
1.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玩具是什
么材料的,什么构造的?怎么玩?
(学生说,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看来 同学们的玩具真不少,也都挺会玩的,有的同学能把一件玩具玩出
很多的花样,真是动脑筋的孩子。 < br>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件玩具,(板书:竹节人)【课件2】请同学们大声
读出来,什么玩具呀 ?(学生大声读课题)你见过这种玩具吗?玩过这样的玩
具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玩具。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话题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会在短时间
内集中在课堂上。同时,由 玩具话题到竹节人,很自然地导入,水到渠成。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


出示:【课件3】
生字:豁 凛 疙 瘩 棍 悟 裁 筹 橡 雕 跺 颓 沮 趴

①谁能说一说自己识记生字字音字形的好方法?
②教师评价,重点指导:
凛:左面两点水,右面是“禀”,不要把“禀”写得太长。
疙瘩:都是“疒”旁,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连绵词。
裁:读cái,注意与“栽”区分开。
筹: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寿”字。
出示:【课件4】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鏖战 沮丧 悻悻
①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词语的,结合课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②教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③评价,指导:
出示:【课件5】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技高一筹:技艺比别人高出一截。
鏖战:激烈的战斗。
沮丧:灰心,失望。
悻悻:形容怨恨愤怒失落的样子。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
(1)根据课文,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课件6】
1.根据下列划分标准,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表示)
① — ④ ⑤—19

20—29
○○
2.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教师指导:
A.课文主要叙述了三部分内容


①—④制作竹节人
⑤—19斗竹节人

20—29老师也喜欢斗竹节人
○○
B.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的兴趣点不 一样,所以印象最深的部分也会不一样。
有的同学对制作竹节人这一部分印象最深,可能他们也想着自己 动手做这种玩
具呢!有的同学对斗竹节人部分印象最深,因为他们体会到了传统玩具给人们
带来 的乐趣。还有的对老师玩竹节人这种玩具一部分印象最深,他们喜欢这个
故事,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 果都能激情呢!
3速读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较多,出示课 件,学生交流,自学生字,有助于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交流理解 词语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结合上下文、
解释重点字、找反义词等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读词语书写生字
1.认真读一读自己画出的词语,同位相互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2.在田字格纸上练习书写生字,写完后同位评点。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对 文段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朗读
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时,能清楚其主要内容,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

第二课时
一、答问题做好衔接
1. 提问:《竹节人》一课从记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三部
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 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
2. 说一说,自己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记住了些什么细节?
(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明确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分组探究
学习做准备,为深入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分小组探究学习
(一)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各组的学习任务如下:


出示:【课件8】
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给大家听。
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二)小组探究,完成本小组的任务。
1.每小组集中在一块儿,同学们找出与自己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段落认
真读一读,然后交流、合作。
2.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指导。
第一组:
【课件9】竹节人制作指南:
(1)把毛笔杆(细竹竿)锯成约一寸长的一截,作为竹节人的脑袋和身
躯。
(2)在这一截上端留出脑袋,接下来的地方钻一对小眼,预备装手臂。
(3)锯出八截短的,作为竹节人的四肢。
(4)把这些截按人体的形状摆好,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线绳依次穿起来。
(板书:制作:一截长的 八截短的)
玩法:将线绳一松一紧,竹节人的身子摆动,手挥舞。
在竹节人的手上可以系上或安上东西当武器。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可以玩对打的游戏。
第二组:
【课件10】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利用破课桌玩竹节人,破课桌变成了古战场。
(2)玩出种种花样:一个竹节人独自表 演;两个在一起搏斗;线被卡住,
竹节人变成呆子;制作成孙悟空;装扮成窦尔敦;佩戴偃月刀,手持蛇 矛枪的
武士。
(3)课下玩,课上也玩。
(4)老师也会玩得津津有味。
(板书:玩法(乐趣):破课桌——古战场 下课时——上课时)
第三组


【课件11】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
(1)起因:“我”课上玩竹节人。
(2)经过: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同学们在老师办公室窗外寻找
老师扔掉的竹节人。
(3)结果:我们意外发现老师也在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
(板书:故事:没收 全神贯注 )
设计意图:因课文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完成三个部分有困难,所以
分组进 行,在一个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时,其他两组的同学认真听,使学
生初步明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三、抓重点感悟语言
1. 出示:【课件12】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
特别好。”
学生讨论:
(1)“我”真的把毛笔弄丢了吗?“我为什么说毛笔丢了?”
(2)卖毛笔的为什么生意特别好?
(3)“丢”了的毛笔和买来的毛笔都做了什么?
(4)你认为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含蓄而幽默)
2. 出示:【课件13】
下课 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
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 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学生独立思考:
(1)“一圈”“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说明了什么?
(玩竹节人真有趣,竹节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2)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写竹节人搏 斗得多么激烈,但我们可以从围观者
的表现看出来,这是什么写法?(侧面描写)
3.出示:【课件14】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 屉里
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学生独立思考:


(1)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很喜欢玩竹节人,从“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等词语
可以看出来)
(2)从全文的中心意思来看,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老师竟然也玩得那么入迷,说明竹节人 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不只是孩子们才喜欢。)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段加深对课文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是学习文章的重
要方法。
四、 谈收获课外拓展
1. 学生说一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 教师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传统玩具——竹节人,知道了它的制
作方法、玩法以及在当年曾经给人们带 来的无穷乐趣。
课下从网上搜一搜,看一看,传统玩具还有哪些?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请你 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布置学生网上了解传统玩具,可以使 学生开阔眼界,
并积累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对竹节人当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会有更深的体会。
板书内容:
竹节人
制作:一截长的 八截短的
玩法(乐趣):破课桌——古战场 下课时——上课时
故事:没收 全神贯注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嫦、娥、尚、揭”等12个生字,理解新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
顺序
讲的,以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通过阅读,感悟出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
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 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讲的关于宇宙生命的知识,理清作者的讲述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出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很多时候,我们遥望茫茫的星空,看着圆圆的月亮,会产生无穷 的遐想:
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天宫在哪里呢?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你们一定还有
更多的问题 吧?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好吗?
2. 【课件2】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 有没
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以星空为话题, 激发学生想象,能有效地集中学生
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揭示课题,目标阅读
1.【课件1】(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谜”是什么 意思呀?(没弄懂的问题)刚才同学们就提出了关于宇宙的许多
未解之谜。从课题上看,本课讲的是关于 宇宙空间中有没有生命的问题。读了
课文你就会明白很多问题的。
2.出示:
【课件3】阅读提示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学习 目标,带着问题读课文,用不
同的阅读方法读课文,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三、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生述后,出示【课件4】
(1) 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 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 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
面纱;
(5) 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
那里存在生命。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是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
个问题的?(2—9 自然段。)
3.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相
互补充。)
教师指导点拨: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
题。
最后两个 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
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4.现在你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了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探求结论)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说明问题的顺序,便于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 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说明的问题。
四、识记字词,正确书写。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同位交流。
2.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
(1)生字部分
揭:读音jiē,右边部分与“渴、喝”的右半部相同,组词:揭示、揭开
倾:读音qīnɡ,右边是“顷”,组词:倾斜、倾倒
燥:读音zào,注意与“躁”区分,组词:干燥、燥热
御:读音yù,左边是“彳”,右边是“卸”,组词:抵御、防御


(2)词语部分
出示:【课件5】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形容非常渺小。
厌氧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 长好的细菌,而不能在空
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 。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抵御:抵抗,防御外敌。
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汉字的能力和 用多种方
法理解词语的能力,为自学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五、汇报收获,布置练习
1.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
2.课下把课文再仔细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提问,衔接新课
1.谁来说一说,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2.请同学们想想课文哪些部分是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2—10自然段。)
设计意图:检查提问,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
序,衔接新课
二、分组学习,点拨指导
1.学生分组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各小组来分析自己小组分配到的段落。
第一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三组:分析第五——八自然段。
第四组:分析第九自然段。
第五组:分析第十自然段。
2.围绕问题学习、看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讲道 理的?组
内进行交流,小组间进行汇报。教师指导:


(一)第一组:
出示:【课件7、8】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1.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 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
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地球绝不是有 生命存在的唯一天
体”,一定还会有其他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 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
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 气成分。
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
还有我 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板书:生命存在的条件
1. 适合的温度
2. 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
3. 适当的大气
4. 足够的光热)
设计意图:各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分段落来分析,一是因为课文篇幅较长,
每小组都逐段分析时 间不够用;二是为了落实“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
当的阅读方法。”的学习目标。
第二组:
出示:【课件9】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
根据生命存活的四个条件,科学 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
——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
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 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
们所争论。
第三组:
出示:【课件10-13】分析第五至八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 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
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


1.自转时间相似;
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 相似点,又引出了
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 拍照,
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生命物质、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
说法是错误 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实事、
列数字的方法 ,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
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 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
1.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 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 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板书:人类探索的发现 火星的探秘)
学生汇报交流以后,教师评 价指导。出示课件,让学生更进一步通过文字
明确作者所说明的道理,懂得说理的方法,并教学生在以后 写说明文时学习运
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第四组:
出示:【课件14】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 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
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第五组::分析第10自然段。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三、交流反馈,课堂小结。
1. 现在,我们把各组要分析的段落分析了一遍,同学们一定 对作者要讲的
道理和讲道理的方法都更加明确了。现在,大家交流一下,课文的结论是什么?
2. 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
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
找到另一颗具有生 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


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 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
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板书内容:
宇宙生命之谜
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类探索的发现
1.适合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 火星的探秘
3.适当的大气
4.足够的光热



11.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2】(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故宫图片:1.平面图 2.平面示意图)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美国
的 奥巴马总统访华时就游览过故宫。故宫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如果你有
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 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
故宫博物院


别是那些珍藏着的 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
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 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智惊叹不已。
设计意图:出示规模宏大的故宫图片,解说故宫 的重要地位,创设出一种
氛围,把学生尽快的带入到学习中去,为学好课文张本蓄势。
二、整体感知,明确任务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为介绍故宫为我们提供的四份材料。
2.根据不同的任务,确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出示:【课件3】
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交流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
点之一。

三、温馨提示,指导方法
1.画图提示: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好故宫博物院路线图。
(板书:故宫博物馆参观路线图)
⑴ 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
“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⑵ 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2. 景点讲解:(板书:景点介绍)
(1)根据课文和图片分组介绍一两处景物。(外观、内景、位置、用途
等。)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语言优美,说明准确,有自己的创意。
设计意图:为了使 学生能更出色地完成两个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先
给予了提示,这样使学生完成任务时有章可循,相 当于为学生的达标铺路搭桥。
四、汇报评价,点拨指导。
(一)检查指导任务
一、参观路线图
1.指名说一说参观路线图怎么画?(参观路线是怎样的?)


2.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1)只看参观的路线,我们的着眼点就放在文章 中的某些方位词或表示
行踪的词语上,可以用笔圈画出各处景点,再通过说明语言确定出具体方位,就可以绘制出参观路线图了。
(2)阅读《材料三》 明确参观时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板书:由南
向北)
出示:【课件4】
天安门 →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
和殿)→小广场→前朝(三大殿、文华 殿、武英殿)→内廷(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设计意图:教师讲解并出示参观路线图,为学生提供范例,可以使学生将
此与自己整理的介绍顺 序作对比,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按照方位词或表示行踪的
词找出合适路线的能力。
(二)检查指导任务
二、介绍一两处景物
1.检查提问:你想选取哪两处景物来介绍呢?你想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
2.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太和殿)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
况?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5】
A.台基──修建得很 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
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B.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C.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D.重建
(讲解时,适时板书:太和殿 台基 外观 内装 位置和功用 重建)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 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
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 br>最具代表性。


4.请大家阅读《材料二》,这也是一段与太和殿有关的材料,阅 读后,提
取相关信息补充到解说材料中去。
5.你知道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太和殿呢?(学生自由说,
可以从台基——外观、内部——位置和功用的顺序,也可以是其他顺序。)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进行到此环节处时,让学生阅读《材料二》,使学
生懂得要介绍某一处景 点,必须从多方面搜集信息,然后从搜集到的信息中筛
选自己想要的材料。
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一)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汇报,评价,指导。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
明。
A.规模宏大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 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城墙外是五十多十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 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B.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 的蟠龙金桂,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
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 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
龙翔一,有行龙、开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化美。
C.布局统一:
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四座城门;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三大殿建筑都处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紫禁城前后两大建筑群“基本一样”。
(二)课堂总结
1.北京故宫博物院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br>本文详略得当地选择了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用简短的篇幅,鲜明地介绍
出了规模宏大、结构 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馆。学习本文,我们要明确介
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另外还要学 习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
方法,学以致用,把握方位词语。
2.我们根据不同的任务有重点地阅读材料。
板书内容: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由南向北
景点介绍: (1)台基
太和殿 (2)外观 内装
(3)位置和功用
(4)重建



习作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文字来表达感情。
2. 学会正确选择材料写作文。
3. 先想后写,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谈谈我们的生活。
1.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2. 比一比,谁的生活最美好。
3. 议论一下: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2】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美好生活。
板书课题,出示课题。【出示课件1: 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就自己现实中的 生活感悟来说话、对比、议论,激发兴趣,
刺激大脑的活跃程度,为下一步的习作做准备。
二、说说心动的活动。
出示:【课件3】
微笑 诚信 梦想 创意
运动 集邮 旅行 种花
1. 各小组的同学阅读课件上的词语,然后就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谈一谈。
2. 指名班内汇报。
梦想:让人奋进,为实现梦想不断努力。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追求永不
停步。
创意:美好的创意让生活变得充实、美好,充满诗意。
旅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迷人的风光,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
3. 教师小结,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活动来谈一谈参加活动的好处,为习作搭桥。
三、写写选好的话题。
1. 围绕上面课件上出示的话题写一篇习作。
2. 温馨提示:
出示:【课件4】
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 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 把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写详细一些。
3.读读优秀的例文
(1)习作前,学生 读一读这篇优秀的例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课


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出示:【课件5、6】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诚信就像一颗蜜糖,给你甜蜜;诚 信就像一汪清泉,给你清凉;诚信
就像一艘轮船,带你启程远航……在我心中,诚信是那么珍贵。
还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妈妈给了我10元钱,让我去买文具。
于是,我兴高采烈地 来到文具店里,只见文具店里的文具多得让人看了眼花缭
乱。当天文具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我看中了一 支8元的钢笔,我刚给了钱,
当老板要找我钱时,一个顾客又把老板喊了过去。不知是老板匆匆忙忙,还 是
把钱看错了,老板给了我10元。我心里想:别看是10元,对于大人来说可能
不算什么,但 对于我们小学生老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10元还可以买许多
文具,但是我就变成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了 ,可是不拿的话,到嘴的鸭子又飞走
了。
于是,我颤抖着手接过了钱,拿到钱我马上塞进 口袋里,便飞快地向
门口冲去了。但没等我跑出门口,老板就把我叫住了。我一惊,心里就想十五
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难道是老板发现多找我钱了。我一转身,老板笑着
说:“小朋友,你忘拿钢 笔了。”我这才想起来我走得太快忘记拿钢笔了。于是,
我接过钢笔,我觉得这钢笔变得非常重,时间又 像在和我作对,感觉过得非常
慢,我才走了几分钟,就像走了几个小时。我终于接受不了良心的指责,于 是,
我又回到了文具店里,我向老板承认了错误,但没想到,老板非但没有怪我,
反而夸我是一 个诚实的孩子。这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再也不用
受良心的谴责了。
诚信是可贵的,拥有诚信的人是幸福的。让我们都拥有诚信,让生活变得
更美好!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设计意图:布置习作 题目后,给出温馨提示和例文,旨在使学生明确思路,
学会这类作文一般从什么地方选材,叙述过程中如 何融入感情,写好作文。
四、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材,即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材
料。就本次自作来言,要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是“ 让生活更美好”,如
何选材呢?当然我们 可以从教材上提供的多种活动中选择一个,应该注意的是
要选自己真正喜欢的,自己有深刻体会的活动。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要求把作文写好,我做了多方面的铺垫:
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 ,交流自己的体会,先说后写,范文引路,温馨提示。这
样,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本课 教学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铺垫,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不足之处是对学
生把事情写具体,让文章详略得当方 面指导太少。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
举的表达方式。
3. 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课件
出示:【课件1】(板书课题: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 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


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 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
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 学生自由说。
3. 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 仔仔
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
的任务是介绍 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 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 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
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 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
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
应该这样做,出示:【课件2】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 br>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入手,来思考根据任务选材料的问题,便
于学生学习,从已有的知 识基础得出新的认识。
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 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 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
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 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
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
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
无穷的乐趣。 < br>(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
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 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
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


描写、 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
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 教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
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课件3】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1)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3)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5. 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三段文字后先自己感悟,看三段文 字都描写了什么,
然后教师点拨,让学生知道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人入迷时的情景的,更要知道
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入迷程度,使学生在今后写作时学
习细节描写,积累人物入迷 的相关句段。
(二)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 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
样表达的好处。
2. 分组交流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
么好处?
3. 教师检查,指导:
(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作 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
一一列举出来了。
(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
说理性强,说服力大。(板书: 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
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②
理由是否充分,并且 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日光岩-乔丹名人堂演讲稿


大海作文-小班育儿


我和书的故事300字-导师推荐信范文


共享宝马-珠海中考分数线


省份简称-教师节活动总结


买衣服-劳模事迹


爵士音乐节-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国研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