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

余年寄山水
640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5: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沙文主义-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2019.08
周次 时间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8.26—8.30

9.2—9.6

9.9—9.12

9.16—9.20

9.23—9.27

教学内容
《草原》(3)《丁香结》(3) 书法(1)
课外阅读(1)
《古诗词三首》(2)《花之歌》(1)习作(2)
《语文园地》(2)
《七律·长征》(3)《狼牙山五壮士》(3)
书法(1)课外阅读(1)
《开国大典》(3)《灯光》(1)《口语交际》(1)《习作》
(2)课外阅读(1)
《语文园地》(2) 《竹节人》(3)
《宇宙生命之谜》(3)
《故宫博物院》(1)《习作》(2)书法(1)
备注


9.13中秋
节放假



10.1—10.7
国庆节放








9.29—9.30
10.8—10.12
10.14—10.18
《语文园地》(2)《桥》(3)《穷人》(3)
《在柏林》(1)《口语交际》(2)《习作》(2)
《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
10.21—10.25 《夏天里的成长》(3)《盼》(2)《习作》(3)
10.28—11.1
11.4—11.8
11.11—11.15
11.18—11.22

12.25—11.29

12.2—12.6

12.9—12.13

《古诗三首》(3)《只有一个地球》(3)
书法(1)课外阅读(1)
《青山不老》(1)《三黑和土地》(2)
《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
《文言文二则》(3)《月光曲》(3)书法(1)
课外阅读(1)
《京剧趣谈》(2)《口语交际》(1)
《习作》(2) 《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
《少年闰土》(3)《好的故事》(3)
书法(1)课外阅读(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习作》(2)《语文园地》(2)
课外阅读(1)
复习(8)






12.16—12.20

复习(8)
12.23—12.27

复习(8)



1 草 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
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读为本,通过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 导学生抓关键词,结合
画面去体会作者描写的草原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制作课件:草原分布图;中国画欣赏图片;草原风光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
的家》。
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
2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出示“草原分布图”,使学生了解草原主要
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 疆及西藏地区。
3.讲述: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今天,就让我
们与老舍先生 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一起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呈现情境 ,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产生“走进”大草原的
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读词语,拼读加点字,然后在括号里写出拼音):
绿毯( ) 陈巴尔虎旗( )
..
衣裳( ) 彩虹( )
..
马蹄( ) 豆腐( )
..
羞涩( ) ( ) 微笑( )
...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
指导: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再给多音字扩词。
重点理解“同行”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并举例说明。
同行

xínɡ:一起行路。
同行

hánɡ: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 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
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归纳。(板书:景物美、人情美)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扫 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作者参观访问的“行
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整体把握课 文的能力,也使下面的学习过程有物可
寻,有章可遵。
三、品读感悟,共同鉴赏
1.过渡: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第1自然段。
2.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的哪些景物让你
感受到了草原 的景美?边读边作批注,想好后可以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学生交流品味。
(1)课件 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先抓住“清鲜”“明朗”感受 天空之美,再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
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 具匠心。



(2)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板书:一碧千里)先理解“一碧千里”中“碧”的意思,然后猜测“一碧千里”的
意思,再引 导学生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画面;联系本段第二句话,理解“并不茫
茫”的意思,体会并读出草原 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课件出示:“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绿
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图文结合,体会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引导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妙处。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 生机,感受草原的动
态美。指导学生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体会草原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美。
(4)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 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渲染”与“勾勒”的意思,多媒体呈现“中国 画”和“小
丘图”,两相对比,体会比喻之妙,小丘之美。抓住“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感受草
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指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表达阅读感
受。
4.以情激情,感受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1)过渡:面对一碧千里的草原,作者不仅以 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而且
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了当时的感受。请找出相关句子,一 起来读一读。
(2)交流出示,引导点拨。
①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呼吸到那 么新鲜、干净的空气,看到那么晴
朗、明净的天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又会怎么做呢?课件出示句子:“ 使我总想高歌一
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等到学生和作者有了相同的感受以后引导朗读,表达愉快、< br>赞美之情。
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 br>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引导探 究: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抓住关联词语“既……又……”体
会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惊喜、激 动之情。抓住“回味”,感受草原风光的如诗如画,让人
沉醉的美景。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作 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
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 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要关注描写顺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景物之美以 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
赞美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 想象
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感受到作者的
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 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要求:字迹工整,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 br>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毯”字。注意“毯”是半包围结构,先写“毛”,后写“炎”,
“炎”的末笔 改为点。“毛”的竖弯钩要长,托住“炎”。
3.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 标准》在提到写字要求时特别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 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本课作为第
一单元第一课的特殊地位,理应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景
1.齐读课题。
2.朗读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勾勒 渲染 迂回
洒脱 拘束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3. 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回忆:初入草原,我们就被草原的迷人风光深



深吸引了,回忆一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景?板书:景物美、人
情美。
4.背诵第1自然段。
5.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见见草原的人民,感受那里的
另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激活学生对美的认知,在复习巩固中积累文中优美的片段。
二、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
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 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 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从“男女老少”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衣裳”
体会 蒙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感受蒙古族人民
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 的豪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理解“襟飘带舞”。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因为“男女老少” “ 各色衣裳”再加“群
马疾驰”,才有“襟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 出
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 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 什么感受。在“远迎”前板书:
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
情厚谊。 < br>(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
情好客的词句 ,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



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 散。大家的语言不同,
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交流从哪些词句 感受
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后引导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刚才
你说 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为什么笑个不停
呢?”在“相见”前板书: 激情。
②款待。“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
坐下 ,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
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 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
我们再回敬。”师生先共同介绍,奶茶 、奶豆腐、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
再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 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结合句子理
解“拘束”的意思。在“款待”前板书:盛情。
③联欢。课件 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如临其境,感受蒙古族人
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特点。 在“联欢”前板书:尽情。
④话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先从字面理解句子的意思 ,再联
系上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天涯碧草”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
中 起着怎样的作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话别”前板书:深情。板书:蒙汉情深何
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
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作者分别从五 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如果
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 围绕重点词
句,进行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以交流、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
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 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



自己的所见所闻 ,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
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
3.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
豪放, 能歌善舞。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也让作者深深地爱上
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 br>设计意图: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的意识。
通过两部分内 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更好地与作者的情感
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小练笔:再次步入 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 汉情深”?生活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
经历吗?仿照课文写一写。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风光美 、人情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借助视频,让学生一吐
为快。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积累运用文 中语言的实践机会,又升华了学生
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巧用媒体,引导学生走进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 br>生动形象。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使音乐、图片、文字融为一


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冲击,自然而然地陶醉
于草原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升华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立足文 本,在诵读中“言”“意”兼得。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把着力点放在“写
什么”和“为什么写”上,还应关 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不能只在理解内容、
体会感情上用力,还应担当起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 任务。尤其像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
更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读悟中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学习作者独特的 表达方式。如在学
习草原风光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字词的独到之处,揣摩比喻句的用法之妙,
感受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内容与表达之间走几个来回,真正做到
“言”“意”兼 得。
不足之处:第一课时内容含量较足,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
的 感觉,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引导感悟,稍显粗糙,对一些可模仿学习的小练笔也未能适
时安排。
2 丁香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散文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 味,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丁香花
的幽雅、香甜。作者由丁香结展开联想,开始了对人生的体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引导学 生在
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丁香花,从而学习多角度描
写的 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图片引入
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松
柏等。 引言: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品格。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净的
莲花,坚强乐观的 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丁香,作者又赋予了它怎
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细 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欣赏图片导入,引入创设的情境。在感 受其他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
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 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缀满 朦胧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薄”的写法。
幽: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整个字左
右匀称。 < br>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
些。“艹”要写 得宽一些,“甫”写得小一些,“寸”要支撑住上面的“甫”。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设计意图:给予学 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时,



理解重点词语,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把练习写字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划分结构,理清脉络。
第1~3自然段:从颜色、形状、气味多角度描写丁香花。
第4~6自然段:由诗词和雨中的丁香花想到丁香结,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香图。
课件出示:①城里丁香花图,②城外丁香花图,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
④雨中丁香图。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画出描写优美的词句。
5.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其他同学听。
对于找到的优美语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引导学生 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 路,从
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句有感
受 。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2.回顾课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相关的图片。(①城里丁香花;② 城
外丁香花,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3.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悟优美 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作
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设 计意图:回顾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感受语
言美感的兴趣。
二、品析丁香花特点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描
写丁香花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作者是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 、气味三个方面
来描写丁香花的。)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
重点语句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 过
了还要回头望。
(1)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 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探出”“窥着”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和动作
的,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 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怜爱。此外,还把枝
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 、繁密、耀眼的特点。)
(2)出示丁香图片,指导朗读。
重点语句二:
最好的 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
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 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
香。
(1)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 生关注“十多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
词句,作者从颜色、数量、姿态 、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
洁白无瑕、芬芳、可爱的品格。)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重点语句三: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 我的文思和梦想。
(1)“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 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联
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 表达出来。)
(2)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花对作者的影响。
设计意图:抓住 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感受作者赋予丁香花的品格。在品析、
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
三、解读丁香结情怀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2.了解丁香结的本义。
课件出示盘花扣的图片和重点语句:“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
盘花扣。”
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 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
的愁心,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3)理解重点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
的,如同印 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
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③作者 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
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 中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4.作者对丁香结有什么态度?
(1)出 示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



淡无味了么?”
(2)“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 解。(人
生如丁香一样美丽芬芳,也像丁香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
事,一件完成了又有一件,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
折。
(3)小结: 作者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困
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品 格。
5.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由“赏花”到“悟
花” ,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品读重点 语句,由丁香结的本义到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 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配乐指导朗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纱》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2.小练笔。
(1)课件出示小 练笔要求: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
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总结全文。
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外、 城里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联想到丁香结
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显露 了作者对人生的洒脱。
设计意图: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中深入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进行 小



练笔,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板书设计
颜色美



丁香花

姿 态美

气味甜香
丁香结



正视生活挫折

人生充满乐趣


古人眼中——解不开的愁怨

丁香结



作者眼中——豁达乐观

教学反思
教学中,努力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品析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引导学生关< br>注作者是从描写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的角度来写的,从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
活经验想开 去,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气味。在阅
读理解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对如何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能够
由课文中的丁香花想开去,联系到了其他花,阅 读方法得以运用。在感悟古人眼中丁香
结的愁怨时,在理解作者眼中丁香结的积极豁达时,学生的思想变 得深刻,体会了丁香
结中的象征意义,也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解读。
3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 湖楼醉书》《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
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
段阅读学 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
情感。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 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
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 、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江中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



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诗句连连看
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 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
1.借助拼音读好三首古诗词。
(1)读准字音:“蝉”是翘舌音。
(2)指名读三首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
隐居的逸兴以 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
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 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
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对作者进行了解 ,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
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
(一)《宿建德江》
1.释诗题。



宿:住。建德江:浙江省新安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 ,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
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 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
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 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
号。
(1)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①说一说诗句中这些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此处应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渚”的意
思。
客:指作者本人。
②交流诗句意思。
傍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低。
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我很近。
(2)小结:第一二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做什么,第三四句写了诗人看到的江边月夜美
景。
(3)小组之间交流:诗中的哪个字或哪个词传递了诗人的情绪?带着你的理解,再
读诗句。
3.悟诗情。
(1)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诗
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愁)
(2)(愁)找得真准,看来你们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读读这行诗。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寂寞之愁、孤独之愁、思乡
之愁)
(4)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是从这行诗的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



①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他身处异乡。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
乡之情呢?( 烟渚)(日暮)
②“日暮”是日落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 br>么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等)
③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 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
到什么呢?(我们看到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他可能在想,如 果我能和
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5)诗人独身夜宿建德江,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想到了自己的处
境。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
①诗人仕途不顺,离开洛阳,借旅行来排解自己的苦恼。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
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②指导朗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6)满 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一个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
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
引读: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
他想起 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①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然辛 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只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看不到熟悉的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过渡:忆 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
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7)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全诗。
4.小结学法:



(1)综合诗意,释诗题。
(2)理解字词,明诗意。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用 自己的话连起来说
说古诗的意思。
(3)联系背景,悟诗情。
(4)朗读感悟,多积累。
(二)学法迁移,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小组合作,运用学习《宿建德江》的方法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四环节学习法。
2.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 < br>(1)诗题交代了诗人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
在望湖楼喝 醉了以后写了这首诗)
(2)古诗的意思:天快下雨了,天空里乌云密布,就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是 还没
有把山遮住。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像蹦跳的珍珠一样噼噼啪啪落到船里。忽然一阵大
风吹 来,顿时云开雾散,雨也停了,望湖楼下的西湖水一碧如洗,水平如镜。
(3)有感情朗读全诗。
4.教师指导,深入理解。
(1)都说苏轼的诗歌极具画面感。你看到了怎样画面?
(黑云翻墨、白雨入船、卷地风来、碧水如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骤雨。那乌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起来雨就下 了,雨又大又急,胡乱入了船。雨来
得快去得也快)
(3)诗人的写作风格你感受到了吗?
①诗人苏轼的风格是豪迈的,我们从这一场疾风骤雨中能感受到。
②诗人善用比喻。(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碧水如天)
5.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br>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汉语的典范,它用凝练的语言描写画面,表达情感。我们要



教会学生一般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然
后学以致 用,自学第二首诗,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四、指导写字求美观。
1.出示生字“德”“鹊”“蝉”。
2.仔细观察,说说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德”字右边中间一横不要丢;“鹊”字左下部是“日”,不是“目”。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如:鹊是一种鸟,所以是鸟字旁。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3)指导书写,注意左右两个部件要避让。
3.生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各写一遍。教师强调“三个一”。
4.反馈交流。师生点评。
5.生再练写。
设计意图: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并不是重点,但是也需要留出一定 的时
间进行练习。正所谓:“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适时、适当的总结和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
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 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
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 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
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 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
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 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
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 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
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 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把作者看到的、听 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 “幽”,后一句读出“喜”。
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朗读时,前一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 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 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
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 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 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
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 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
呢?——路转溪 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 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
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
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 体会词人的心



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 。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一说。
3.《宿 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一个“愁”。《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 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
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 感悟不同诗词。即使写是的同样的意象,由于所
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 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
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 拓展了学生
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记事)
日暮客愁新(抒情)
野旷天低树


(所见)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




比喻
白雨

诗中有画


疾风


静水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 形象感知中入情,
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
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
导,充分 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
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 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 学生的想象去感
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我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 br>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
通过声情并 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
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 共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 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
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 文”的教学理念。
4 花之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花之歌》是黎巴嫩 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
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也展现出纪伯伦 “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
的哲理”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 ,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
生的图画。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 言来寄
*



托自己的伟大情操。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采用小 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探
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以课文前导读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以读促 思,读中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的“花语”,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纪伯伦的图片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图片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预设:
生1:花会唱什么歌?
生2:这里的“花”是什么花?
生3: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纪伯伦,黎巴嫩著名的诗人 ,是黎巴
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纪伯伦的散文诗轻柔、凝练、隽秀、清新,
“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称为
“纪伯伦风格” 。他的作品以散文诗为主,通过奇特大胆的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根据这段文字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学习课文。
预设:
生1:我想通过课文前的提示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人的想象。
生2:我想通过多读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生3:我想了解诗里有没有蕴含什么哲理。
生4:我想把它背下来,感受纪伯伦语言的美。
……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怎样学习课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有了目标,
就会有针对性的学 习,从而感受到如果阅读目的不同,就要选用不同阅读方法。
二、自学课文
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
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给组内同学听。
品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句,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
(1)把 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画出来,说说理由。
中找一找相似的情境,感受“花”的存在。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2.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苍穹 冠冕 旖旎 婆娑起舞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相机指导理解:
①“我”是花: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
花绽放在草丛里,就像是一颗颗星星。
花是大自然的产物,花开花谢。
花可以有很多用处,花最终也是要凋谢的。
……
②“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就是太阳。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联系生活实际,在文



三、感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作者的笔下,花是怎样的,从哪里读到的?你最喜欢哪种类型
的花?
2.交流:(欣赏各种鲜花的照片)
花是美丽的: 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花是芬芳的: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花是乐观的: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花是谦虚的: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3.有感情朗读,读出节奏,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4.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诗人 把花开花谢想象成大自然在说话,星星坠落;
想象花的乐观谦虚,富有人的情感。
5.阅读课 后“阅读链接”中的文章,找出阅读链接中想象丰富的地方。
诗中的“你”指的是风。
作者想要通过这样的想象、这样美妙的文字抒发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风的赞美。)
6.男女生合作,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7.小组合作,多形式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疑惑,读出感悟,读出
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 ,又在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推荐阅读
读纪伯伦的(《美之歌》《浪之歌》《 雨之歌》《幸福之歌》),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
以及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推荐的这些纪伯伦的作品,要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具体情况,不做
统一的检查。
板书设计
花之歌
纪伯伦
注意



(散文诗) 富有韵律
想象丰富
富有哲理
教学反思

芬芳



乐观

谦虚
朗读想象,身心融入悟真情
美丽
有人说:“散 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
的情是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而散文 “形散神不散”,是不适合多做分析理解的。我引导
学生朗读文字,根据文字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欣赏花 的美丽。学生的情绪逐渐被感化,
逐渐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充分感受到作者 对花充满着喜爱
与赞美。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因此,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行 反复读,才能
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才能感受到文字的韵味。

习作指导方案
“变形记”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一篇想象作文,让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任意 一种东西之后会有怎样的奇妙
经历。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大胆想象,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来 描写,把自
己的经历写具体。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想象出自己变成其他东西后的奇特经历,把这个经历写具体。(重点)
2.学习本单元的写法,展开大胆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重点)
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
学生准备:课前与同学玩游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假如你有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生交流。
预设:
生1:我想变成一棵树,因为它能给小动物们遮风挡雨。
生2:我想变成一朵云,因为我想在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飘着。
生3:我想变成一匹马,因为我想在天地间自由奔驰。
……
3.过渡:是啊,假如 真的有这项本领,我们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
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 一辆汽车,甚至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多有
意思啊!
设计意图: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通过 谈话,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自由自在
地任意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天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 习作做好准备。
二、组内交流,确定选材
1.想象:如果你变成了一只蚂蚁,你会做些什么呢?
2.交流:
生1:我想到地底下,看看蚂蚁王国。
生2:我想去昆虫世界进行探险。
生3:我想跟着树叶去流浪,看看不同的地方。
……
3.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 象是飞翔的翅膀,将带你走进梦想中的世界。变成小
蚂蚁,你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可是如果你变成了不 会移动的事物,你的生活还会快乐
吗?比如一盏路灯。我想路灯虽然无法移动,但每天都会看到形形色色 的人从身边走过,



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路灯的世界一定也很有趣。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自己的变形经历。相互评价,看看同学对自己的“世
界”是否感兴 趣。
5.小组评价,评价要点:
(1)说一说:交流同学的经历有意思吗?
(2)有意思在哪里?
(3)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而
其他学生的点评,能让交流的学生了解自己介绍得是 否符合要求,为习作的构思打下良
好的基础。
三、例文引路,明确思路
1.过渡: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变形之后的故事吧!你准备怎样写呢?
2.出示例文。
3.学生交流写作构思。
(1)可以把自己变形的原因写一写。可能是偷吃了一粒药丸,也许 是被一道闪电劈
中后拥有神奇的法力。
(2)写一写:自己变形后到了哪里?有什么奇遇?
(3)变形后的经历要讲具体,写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要写写自己的
内心活动。
4.明确本次习作关键:本次习作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具体,
要写得有意 思,吸引人,题目自拟。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1)出示备选题目,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习作。
(2)可以自拟题目。
设计意 图:学生习作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有一定的借鉴。
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写作构思 实际上是打腹稿,而打腹稿是写好习作的重要一步,这标
志着学生进入了“二级语言表达阶段”,给自己 的习作定出一定的框架。
四、反复阅读,自主修改



1.学生反复朗读,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要求:
(1)一读,读出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2)二读,读出用词是否准确,有没有写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
什么?
(3)三读,读习作中是否有丰富的想象。
(4)再读,看习作的结构是否合理。
2.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对照要求互相评一评,改一改。
3.学生独立修改。
4.誊写作文。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 完善自己的习作。在与他人的交流
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行学习,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范文引路
我变成了一滴水珠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和爸爸在公园的荷花池边散步 。那荷叶上晶莹的水珠吸引
了我,我盯着它们看哪看。忽然,它们变得和我一样大,离我那样近,怎么回 事?原来
我也变成了荷叶上的一滴水珠啦!


此时,我感觉自己正在一片比 学校操
大好几倍的荷叶上。它绿得真耀眼,表面
的、滑滑的,摸上去舒服极了。
周围弥漫
香的气味。远处有四五颗胖嘟嘟、圆滚滚
场还
软软
着清
的水
珠同伴,它们正往这边滚过来。我想迎上去,却发现自己没有脚。于是,我学着它们的
样子 滚动,可是它们是在“下坡”,我是要“上坡”。几次尝试失败后,我只好傻傻地
等着它们过来。谁知, 一阵调皮的清风吹过荷花池,大荷叶摇摆起了伟岸的身躯。这下



我和伙伴 们可倒霉了,我们被晃得头晕目眩,一下子撞在了一起。我们抱在一起,我感
觉自己的身体瞬间变大了, 不由自主地沿着荷叶的纹路滚了下去。


“啪”的一声,我们摔在了另一片荷叶上, 又都分开了。我晃晃头,看看周围的伙
伴,嘿!不但一个没少,还多出了好几个可爱的水珠娃娃。我们沐 浴着清晨温暖柔和的
阳光,高兴地随着荷叶的抖动舞蹈,一会儿聚集,一会儿分开……
不知不 觉照在身上的阳光有些火辣了,我感觉身体似乎在慢慢地缩小。伙伴们惊慌
地喊道:“快躲到荷叶的影子 下面!”我听了,拼命地往荷叶的阴影下挪动。可是我没
有脚,不借助风的力量我根本走不动。就这样, 我的身体越变越小,我感觉自己慢慢飘
向了天空,离白云越来越近……“闺女,你发什么呆呢?”爸爸的 喊声把我吓了一跳。

啊,我这不是还站在荷花池边嘛!
这场似梦非梦的变形之旅可 真有趣呀!我想即使如水珠这样柔弱易消散的小东西,
也会有精彩的生活。



行文写法赏析
❶创设情境,交代“我”变成了荷叶上的水珠。
❷自然地衔接开头的情境,并通过描写荷叶进入了“我”变形后的世界。
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描写了“我”变形后的经历,生动逼真。
❹变形之旅在爸爸的喊声中结束,逻辑性强,情节完整。
❺结尾写出了变形经历带给自己的感悟。
总评:1.习作开篇交代“我”变成了水珠,主体部 分对“我”变成水珠后的所见及
经历进行了详细描写,结尾写明了获得的感悟,全文结构合理,思路非常 清晰。
2.习作在写水珠的经历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没有风,荷叶不动,水珠也无
法 移动等细节就很真实。这样的写法令变形后的故事情节更加真实,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教学反思
指导想象,打开思路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学生习作常常是困难重重,教师就应该给 予指导,帮助学生
克服困难。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打开思路,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从不
同的方面进行想象,帮助学生搜集整理习作素材,可以是变身为动物、植物。我细致地
指导学生 怎样去写自己神奇的经历,揣摩人物当时的动作、心理,指导学生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进行生动的 叙述。我体会到这是把习作写生动的关键之处。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
阅读文章的能力。 (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感受运用排比手法对语言起到的表达效果。(重点)
3.引导学生了解分号的用法。(重点)
4.能借助路牌拼音,学会在生活中认识地名,并能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



5.通过诵读与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和朋友
之间真挚的 友情。(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表格ppt,制作自学资料ppt。
学生准备:搜集田园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走进大自然,触摸了山川湖泊的心跳,领略 了自然界的奇妙。行走
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这节课, 我们
就这个话题,谈谈怎样阅读文章。
二、交流平台
1.过渡:同学们,在本单元 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课文《丁香结》,了解到这篇文
章写了丁香花的样子、颜色和气味,这是我们读懂 了主要内容,我们还可以据此从生活
经验想开去,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杏花、梨花、梅 花、栀子花等,这
些花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又是什么样子的?试着填写下表。

花名
丁香花
杏花
梨花
梅花
栀子花
样子 颜色 气味















2.阅读的时候还可以联系作者、文章内容,从文章内容想下去。
(1)以《草原》为例,还 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阅读老舍的《草原》,能联想
到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 堂》;或者联想到其他作者写的关于草原的
作品,如《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撒满珍珠的草原》《茫茫的 草原》等优秀作品。



(2)读懂了《草原》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可以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
中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场景应该如何进行描写?例如过年 过节时,亲朋好
友齐聚一堂的欢快场景该如何描写?
3.(1)出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草原
过年过节
欢快场景 如何描写




(2)根据表格所填内容,交流学习收获。
4.学会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写法,可以在今后自 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也可以再
思考,自己动笔写一写。
5.《丁香结》和《草原》这两篇课 文的学习,我们都是首先要读懂课文,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从文章的内容想 下去。《丁香结》主要写了作
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 现一柄柄花
蕾好似一个个“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产生了新的人生感悟。
《草原》主要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同胞的热
情,表现了大草原 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边疆的热爱及对民族情谊的歌颂。
6.小结:我们既可以从作者想下去,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想下去。阅读的时候既
要读进去,更 要想下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
造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应该 多在这方面下功夫。
三、总结收获
同学们,其实我们刚刚进行的学习是一种联想阅读,是一 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人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本上所写的内容,往往把它们和别的事物联系起来 ,人们把
这种思维活动叫“联想”。
联想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有时候是把书本上所写的事物 和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
系。比如,我们读了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会由野草的顽 强的
生命力联想到革命事物也是压迫不倒,摧折不了的。比如,我们读了陆游的诗:“死去
元知 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许会联想到文
天祥的诗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阅读会伴你一生,请你自觉进行这样的 阅读,你一



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目标明确,直入主题
本节课的学习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二是 了解分号的用
法;三是能通过路牌上的拼音,认识地名;四是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二、学习词句段,能准确运用
(一)读一读,学一学。
1.出示例句,读一读:这几组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句子,注意要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说说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读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
(1)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第一句选自课文《花之歌》,通过排比,强调了花的用途。
第二句选自《桂林山水》,写出了漓江的水清、静、绿的特点。
第三句选自《七月的天山》,通过排比写出了天山的美。
(2)这几组句子,句式整齐,在结 构形式上有一种匀称美,读起来觉得句子条理清
晰、层次分明。
5.小结:我们在写风景的时 候,不妨使用排比句式,可以强调自己想要表达的意
思,增强表达的效果。
(二)读一读,说一说。
1.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想一想:这里的分号有什么作用?
2.学生认真思考,交流所得:
第一自然段中讲了花的使命。第一句讲白天,花有两种使命, 使原野更加旖旎,使
清风芬芳馥郁。两种使命都是花白天完成的,分号就起到并列的作用。第二句讲花在 微
睡时和醒来时的两种情况,中间用分号告诉我们这两种情况是并列的。
第二自然段中讲了风 的形成离不开冷热空气的对流。第一句讲了形成热、冷空气的
两种条件,用分号表示并列关系。
(三)读一读,想一想。
1.出示书上的两个路牌,引导学生自己试着拼一拼音节,认一认地名。



2.指名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这个地名的读法的,借助拼音该怎样读。
3.观察一下,路牌上拼音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找同学说一说路牌上拼音的书写特
点。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的名字用拼音应该怎样拼写,正确拼写自己的名
字后,再试着拼写同 学或亲友的名字。(试着自己拼写自己的名字)
5.鼓励学生试着拼一拼、写一写家乡的地名。
三、诵读田园诗,体会朋友情
1.过渡: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景的文章,感 受到了多姿多彩的
大自然。在古代,美丽的大自然也让诗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有一首诗被人称之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平淡却见功力。(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2.教师简介诗人。
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4.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5.学生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6.提供下面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句内容。
过:访问。 故人:老朋友。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
邀:邀请。 郭:古代城墙有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轩:窗户。 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
把酒:饮酒 话桑麻:闲谈农事。
还:返回。 就菊花:饮酒赏菊。
7.图文对照试着学习这首诗。
(1)老朋友请孟浩然到他家去,孟浩 然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翠绿的树木环
绕着小村子,城墙外的青山连绵起伏,就像一幅清淡的水 墨画。打开窗户,看到了丰收
的打谷场,菜园里蔬菜长势喜人。)
(2)两个老朋友在谈些什 么呢?(谈谈这段时间的农事,庄稼长得怎样,会不会丰收。
孟浩然说,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再 来一起饮酒赏菊。)



8.小结:这首诗不仅让我们读到了自然恬淡的田 园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9.交流课前搜集的田园诗。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陶渊明的《归田园居》
等。
10.熟读成诵。
四、布置作业,巩固积累
背诵《过故人庄》。



5、七律•长征
设计说明: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 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 颔
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 在长征中
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
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
征过程中的千难万 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
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 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
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 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
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
法,这抑扬之间 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
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 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
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 了夺取泸定桥的惊
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 、
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 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



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 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
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 ”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
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 ,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
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 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 川的夺人之气,
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 br>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
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 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
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 教学的重点。教学
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读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读通全诗。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流程:
一、了解背景,知诗人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指名学生说一说。
2、简介时代背景:
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资料袋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小结。



师:1934年10月,中央主 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
进行长征,其间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 、四川等11个省,跋山涉
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
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共翻越了18座大
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即将胜利的时候 ,毛泽东回顾了长征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
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 ·长征》。
板书课题。
3、了解毛泽东主席:
对本诗的作者毛泽 东主席,同学们并不一定熟悉,但也不会很陌生,谁能用简
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伟人毛泽东。指名交 流。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
激扬文 字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来学学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认读生字、新词: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指名朗读。
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七律:就是七言律诗,每行有7个字,共8行。
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同学们再读读,全诗共有几句?
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全诗,注意读通、读顺、读正确。
指名读─ ─齐读──教师范读。陈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你觉得陈老师读得怎么
样?想超越我吗?那好,相信在 理解完诗意之后,你们一定能超越我。
三、了解诗意,感知精神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全诗 ,借助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
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交流:
出示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读一读,你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师:长征难吗?这句诗 告诉我们,难在何处?他们要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条条
河,诗中的“万水千山”就表示山水很多,这 个词还可以怎么说?(千山万水)。红军
长征除了要征服千山万水,还难在何处?(时间呢?敌人的围追 堵截,遇到数不尽的艰
难险阻)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千?万?来形容?(千难万险 千辛万苦)
你知道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路程吗?嘉兴到北京够远吗?近4个来回,8个单趟。
师:面对这 样的千山万水,面对这样的千难万险,毛泽东主席和红军将士们的态度
如何呢?你能把这样的词语圈出来 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你
的理解。
(不怕 只:极 等闲:平平常常) 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乐观豪迈
指导朗读。
(理解的真好,相信通过你的朗读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的领会。试一试吧!──
齐读)
师:让 我们也随着毛主席和将士们一起去征服这千山万水吧!请同学们快速地找一
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 ?圈一圈划一划。
交流,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出示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 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
五岭,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那一个词语来形容?
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
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
师:这样的高山要征服它,一个字“难”可将士们只等闲。你能从这句诗句中找到
理由吗? 说一说。
板书:
细浪 泥丸



(说一说诗意)弯 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
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
这样气势雄伟 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英雄 乐观)
说得真好,我更想听你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回读总起句:面对这样的高山峻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出示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翻过了山,又要涉水了,毛主席在诗中写到了两条河:金沙江和大渡河,齐读。
(出示图片) 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
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 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
你有什么疑问吗?(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
那次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
(19 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但是红
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 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不费一枪一
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跳 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
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
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
(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 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
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样的桥, 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
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说说诗意。
学到这里,我不禁 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
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 了泸定桥。
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板书:寒
(再现了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
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



回读总起句: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出示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 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
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 长征最
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
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
笑逐颜开。
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看来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
出示录像: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
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面对牺牲,面对死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诵诗文,悟诗情
1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
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 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
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 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 吗?
2、自己放声赞颂吧──谁也愿意来赞颂一下,朗诵一下这首诗──齐诵。
五、拓展提升
1、毛主席的这首诗还被作曲家谱成了曲子,久唱不衰,曾让我们的祖辈、父辈 为
之热血沸腾。让我们也来听一听,感受一下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 神。
2、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听,并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这首诗引起了我 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
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 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 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朗



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配乐朗诵。
4、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毛主席的诗有了初步的了解,陈老师在这里再
向大家推荐两首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读背背。《忆秦娥·娄山关》这诗是毛
主席在遵 义会议后,长征途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后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诗人
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 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
主峰。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 期待·失望·感动·回味
上完了《长征》一课,不甚理想,感慨万千,希望反思一下,于失意中总结一点有
用的收获。
期待
在这次公开课讲课中,我选择了《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 的这
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怎么
才能 教好来?我有些许担忧。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背景,设计出
了详细教案,还精心制 作了课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是第一次教高年级,而且这次
活动是同课异构,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压 力。我期待着通过我的努力,这次教学能取得
预想的效果。
失望
上完这 节课我自己感觉很失望,并不是对我的学生失望,而是对我自己很失望。尤
其是我讲完之后,紧接着听了 苏晓丽老师讲的《七律长征》,我更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我从对比中得知:自己对教案还不熟悉,尤其是 自己对长征了解的还不够彻底,所以讲
解的时候不能讲出感情,更没讲出气势,没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 生,自己讲得还是较
多。但是我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今后我一定要仔细钻研教学,多读,多学,多 思,
自己的教学会上一个台阶的。
感动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今 天上课时,我看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一幕幕:课堂
上,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们朗读是那么 充满感情,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
注,情到深处,看到他们全体配着音乐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壮志凌云的 样子;听到有



的孩子稚气地说:长大了我也去参军……我知道长征精神已 经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的心
灵,《长征》这一课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回味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觉得我主要做了:
1.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 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
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 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
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 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
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 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 金沙江、终
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
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 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 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
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
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 程……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教学中放手仍然不够大胆,自己的指导过
多,时间的把握也不够科学。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
努力压缩,让精 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
更加完美的姿态!

6 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崔 峦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
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 、表达方法而得言。”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
学”的设计思路,运用“读文——勾画描写 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朗读——
总结表达方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品悟语言的同时,习得 阅读方法。在感受五壮士
英雄气概的同时,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了表情达意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狼牙山五壮士》影视片段课件;搜集狼牙山相关图片。
2.搜集抗日背景资料、抗日英雄故事。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狼牙山五壮士资料,读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激发情感
1.多媒体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板书:狼牙山)
2.教师深情介绍: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 ,这里峰峦叠翠,奇峰林立。抗日战争时期,
五位八路军战士在这里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他们就是——狼 牙山五壮士。(出示狼牙山
五壮士的图片,同时补全课文题目)
3.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思考:题目中哪个字应重读?(“壮”字重读,读出豪迈之情。)
5.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1941年秋,日军集中兵力进犯晋察冀根据地的 狼牙山地区,由于我军主力部队转移
到敌后打击敌人去了,只留下一个连的兵力防守狼牙山,这个连就是 七连。七连经过一
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决定转移,由这
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任务。《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可歌可泣、传诵至今的英雄故事就是
在完成这 次掩护任务的过程中发生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导入和背景简介,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敬爱,调 动学生的



情绪,激发其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通过解读课 文题目,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豪迈之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2)在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会写字的读音、字形、字义。
(3)小组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的方法进行理解,学做必
要的笔记。
(4)阅读重点段落,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①文中带音节的词语:
绷得紧紧的(běnɡ) 崎岖(qí qū)
...
叽里呱啦(ɡuā) 嗖的一声(sōu)
..
②会写字中的关键字:
日寇(kòu) 一副(fù) 手榴(liú)弹(dàn)
....
抡(lūn)一圈 全神贯(ɡuàn)注 坚强不屈(qū)
...
晋察冀(jì)

(2)认清字形。
区分:“副”与“幅”,“寇”与“冠”,“抡”与“伦”。
(3)课件出示词语: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全神贯注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昂首挺胸 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①以接龙的形式读词语。
②联系课文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③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类理解词语,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
(前 7个词语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使我们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后5个
词语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 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④齐读词语。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自学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
合作能力,为学生创建 自主、和谐、平等的学习平台。分类出示词语,让学生读出不同
感受,既是词语积累的需要,也是深刻感 悟文字、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梳理脉络,概括小标题
1.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 音读得是否准确,句子读得是否通顺。(相机点拨
评价学生的朗读)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 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
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和敌人 英勇作战,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
崖的故事。)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哪 些段落叙述得比较详细,哪些段落叙述得比较
简略?(这篇文章是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的顺序记叙 的。经过部分详细,发生和
结果部分简略。)
4.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试着概括小标题。
导学:(1)一段围绕一个意思。(2) 段中一般会有概括这段意思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3)确定小标题。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例: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 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
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小标题: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小标题:接受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
路)——(顶峰歼 敌)——跳下悬崖。(板书小标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课 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小标题的规律,有效突破难点, 准确概括小标题,同时培养学
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整理课文,布置作业
1.自 由读课文,找一找,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并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再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提升学生思想感悟;搜集相关资料,丰
富学生的积累,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词语,激情导入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词语。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引导学生品读。)
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赴汤蹈火
面不改色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正气凛然
2.课件呈现课题及五壮士顶峰歼敌的画面。
导学:你能运用积累的成语,说说画面上的人物吗?
预设:班长马宝玉正气凛然地站在狼牙山上,他昂首挺胸,无所畏惧。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再次走进那场激烈残酷的
战斗。(板书课题)
3.课文题目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
引导学生带着“壮士”是否可以改成“战士”的问题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搜集的词 语为本节课写话做铺垫。通过“壮士”与“战士”两
词的留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进而深刻感悟 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可
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五位战士的精神品质。



二、研读课文,感悟精神
(一)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接受任务。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设疑:五位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来谈。
2.教师出示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五位壮士在危难之时,主动请命的壮士情怀。
课件出示:9月 25日,三四千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进
犯。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 浓烟滚滚。当时被包围在狼牙山上的群众达三四万
人。
3.师生交流当时的危急情况,进一步 体会五壮士临危受命的历史意义在于挽救连
队,挽救群众。
(二)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导学:在五壮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 过程中有许多精彩的场面描写,让我们细细
地研读课文,去体会那种痛快淋漓和热血沸腾。
1.阅读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时的表情、动作的词句。
(2)自主品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做出批注。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点拨。
(1)出示填空练习,并体会所填词语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________。(狠狠地打)
副 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________。(满腔
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________,好使出浑身的力气。(把胳膊抡一个圈)
胡德 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________地瞄准敌人射击。(全
神贯注)
(2)汇报交流:
满腔怒火(心理描写)、把胳膊抡一个圈(动作描写)、全神贯注(神态描写)。
(3)分角色朗读,全体读括号中的词语。在朗读中,渲染战斗的气氛。



3.课文中描写战士用的是赞美的词语,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敌人的呢?请找一
找,对比读一 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贬义词“横七竖八”,即有的横着,有的竖着。
形容杂乱无章。说明敌人伤亡 惨重。同时也说明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4.写法总结:
要点一:本段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 神态的刻画突出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要点二:
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三)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引上绝路。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直接描写五壮士的词句 ,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句表现了
五位壮士怎样的品质。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质疑、指导。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 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
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 山的顶峰
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1)“;”这可不是一般的分号。如果他们走的 是分号前面的那条路,就意味着选
择了什么?如果走分号后面的那条路,又意味着选择了什么?各用一个 字来表达。(生、
死。)换成成语呢?(舍生取义。)
(2)舍生取义,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浩然之气。
出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指导学生浅释并诵读。
3.多媒体出示:为了不让 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
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 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1)描写班长的是哪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班长坚决果断。)
(2)引导学生抓住“斩钉截铁”一词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精神。
(3)指导朗读: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
(4)写战士们的是哪个句子?他们的想法 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吗?从哪些词语可
以看出来?(“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 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透过词语推测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4.过渡:生路就摆在战士们面前。可为了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他们毅然选
择了绝路。 多么勇敢的选择啊!真不愧为壮士!
5.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走哪条路呢?”(学生接读)
6.总结写作方法:五壮士的品质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人物的语言、动作。)
(四)自主学习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
1.师生总结前文学习的方法。读文——勾画 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
朗读——总结表达方法。
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质疑。
(1)五壮士是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壮士是英勇顽强的人 。从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举起石头向敌人砸
去可以看出来。)
(2)“顿时,石 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
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 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把“石头”比作
“雹子”说明了什么?这两句话体现了五壮士怎样的品质 ?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砸下去的石头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两句话 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儿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3)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资料来理解“中国人民的仇恨”指什么?
4.指导学生把这种仇恨的 情感读出来。(“砸”要重读,两个“带着”,第一个语
气要强烈。)
5.小结:这一砸,砸 出了五壮士的满腔怒火,尽管此时弹尽粮绝,但是五壮士仍不
屈服,就是用石头砸,也要同敌人血战到底 。这又是怎样的五壮士呢?——这是我们顽
强不屈的——(生齐读课文题目)狼牙山五壮士。
6.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品质。
(五)研读第6~9自然段——英勇跳崖。



1.请同学们高声 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用哪些词语能概括他们的英雄行为?(视
死如归、宁死不屈、英勇壮烈。)
2.默读课文,引读指导。(课件出示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图片)
(1)找出文中描写这幅图片的语句。
(2)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眺望”。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眺望:
从高处往远处看。)
(3)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他们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人
民群众和 连队主力已经平安转移而高兴,表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3.播放五壮士跳下悬崖的视频资料。
导学:五位壮士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带着战斗胜利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纵身跳下了 深谷。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五壮士啊!看到他们一个个纵身跳下悬崖的身
影,你们想说什么呢?
(学生进行交流)
4.教师引读:听,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 国主
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
然段 )
5.“惊天动地”和“气壮山河”是什么意思?[“惊天动地”形容(斗争等)声势浩
大、 (事业等)意义或影响极大。也形容声音极大。“气壮山河”的意思是形容气势如高
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
6.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
爱国 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7.小结:五壮士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8.写法总结: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品质。



设计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本环节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默读思考、汇报交流、品读
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通 过视频、图片及教师的激情导语等手段,
帮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中,感悟五壮士视死如归 的英雄气概,领悟表达
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 么这样写?(写
了两次。第3自然段有一次,第6自然段有一次。重点写了第二次。这样写更突出了五< br>位壮士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突出了他们高大的形象。)
2.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把内容写得很具体,
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表 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多个人物出
现时既要突出重点人物,又要兼顾其他人物。)
设计意图:通 过回顾课文,再次感悟五壮士的英勇气概,总结本课的写法是为了教
给学生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做到学以 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四、图片激趣,拓展写作
1.课件出示图片: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壮士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过渡:同学们,为了 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
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元帅题写塔名“狼牙 山五勇士纪念塔”。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
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你们想说些什 么?请同学们写下来。
2.学生练笔。
3.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聂 荣臻题写的塔名,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写话的欲望。
读写结合,交流评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课文及了 解狼牙山五壮士更多的资料,提升学生思想感悟;搜
集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侧重写作手法的渗 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
生自主地“读读、想想、画画、说说、写写”,抓 住关键词语咬文嚼字,积累精彩语言,
使学生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安排材料详略的方法。
预 设:“壮”有气魄的意思,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他们英勇杀敌、勇于
献身,这样的战士才 能称得上壮士。“壮士”表现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课文的字
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英勇豪迈、气壮山 河的行为,一个“壮”字让我们对他们生起了崇
敬之情。所以用“壮士”更贴切,不能改。
7 开国大典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 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本课教学设计重在通过自读自悟,勾画批注,合作学习,展开想象,有 感情地朗读
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体会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同时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句子,
体会并掌握文 中用词的精妙;通过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的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略读、
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2.制作课件:《开国大典》视频片段、图片。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进入情境,兴趣阅读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并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3.学生畅谈课前搜集的资料。
4.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 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 ,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 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
典。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5.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 难,所以开课
时利用三个词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借助资料的引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
(1)出示文中带有音节的词语,认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政府 外宾 擎着 诞生 电钮 瞻仰 聂荣臻
........
学生朗读词语,在 学生读得不准确的时候出现加点字的读音。注意“擎”应读qínɡ,



不 要读成jínɡ;“政”是翘舌音,读zhènɡ;“钮”和“聂”的声母都是n;“宾”应
读bīn, 不要读成bīnɡ。
(2)强调会写字字音、字形等。
注意加点字读音:爆发 坦克 距离
...
比一比:爆——暴 距——拒 帜——制
书写:“隆”右半部中间的短横不要丢。
“射”左边的最后一笔不出头。
2.积累词语。
迎风招展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1)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高 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
的识字能力,但是为了夯实字词教学的效果,课堂上对关键字词的检查仍是重要 的。此
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检测,同时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知识。
三、理解题目,理清脉络
1.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说说题目的含义。重点理解“典”和“大典”。
“典”字有五种解释 ,即:①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②典故;③典礼;④旧
指主持,主管;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 本文中的意思是第③种,“大典”就是“隆
重的典礼”。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 反应的语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批注,写出自己
的阅读感受,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引导学生在自己不懂的词、句、段旁批注,并提出相关疑问。
3.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每个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补充说明。



(2)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教师组织学生共同释疑。 设计意图:在按自学要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理顺了课文层次,从整体上把
握了课文内容。这 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读后的 感受,让学生初步体会中国人民因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
自豪的思想感情,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指导积累
1.抄写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如: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等。
设计意图: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
言材料。
第二课时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1.复习书后词语。
2.播放影片《开国大典》片段。谈一谈哪一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3.导入:今天,我们通过时间隧道一起回到那一天,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设计意图:用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传统手段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
生情感,烘托本节课的教学氛围,为 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我最喜欢“开 国大典”的哪个精彩镜头。并圈画出相关句子
写写感受。完成学生活动卡(二)。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典礼前。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汇报交流。
3.课堂练习:(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 了解会
场主席台的布置情况。)
开国大典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 ____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 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估计总人数有
________。会场在__ 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
(1)指名填写。
(2)说一说这段文字说 明了什么。(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
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 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
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4.从重点词句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引问:换成“走向”可以吗?(不可以,“直奔”这个词能生动表现出人们当时急切
和激动的心情。)



5.(课件出示)比较句子,说说哪一句好,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文章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预设:句(1)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
激动的心情。
6.指导朗读,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7.练习朗读,指名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大典盛况。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的过程。
(1)学生自读第二部分,理清典礼的过程。
(2)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奏国 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运用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
词语,能使表达清晰有层次。
(3)试着用“先……再……接着……”的形式,根据板书和课文的叙述 顺序,简要
述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导学:“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
思?此时群众的心情是怎样的?(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 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了,
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句子点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群众 的心情是激
动、兴奋、喜悦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 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
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追问:人们为什么激动、兴奋、喜悦?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
③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 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师生共同交流总结。(比喻、排



比。)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导学: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 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为什么
不用“朝着”或“看着”?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
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 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
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学生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导学:是呀,人们的心情激动而兴奋;是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无以言表的幸
福和喜悦。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让我们共同向全世界宣告这振奋人心的
消息吧! 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对读。读后追问: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你们感受到了什
么?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指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 天成立了!”)
③讲述:这样的宣告意味着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结束了。翻开这段屈辱的历史看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无地位、无尊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
等条约。割地 、赔款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南京大屠杀”,日本军队屠杀了我们
30多万同胞。1860年,英 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将园内珍宝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现
在,中国人民迎来了光明。此时,你有怎样的 感受,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感受。
④导学: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伟大的时刻,一睹领袖的风采吧!(播放毛主席的视
频)
⑤引读:多少个难熬的日日夜夜,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新中国
的成立,才换来了这 一声响彻中国大地的宣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庄严的宣告——生接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 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



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⑥引读:让我们把这欢呼雀跃的场面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师生合作读)
3.导学:当毛 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群众的
反应又是怎样的?
(1)指生回答。(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2)从“一齐”一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国旗是祖国的象征,以及人们对祖国的热
爱。)
(3)导学:是啊,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们怎能不脱
帽肃立、抬 头瞻仰?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来读一读。
4.过渡:让我们再来读一 读关于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吧!去感受一下群
众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和拥戴吧!(生配合读)
5.导学:在整个典礼的过程中,作者着重写了毛主席的言行,这样的描写叫做正面
描写。还写 了群众的反应,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和同 桌交流一下,再向老师汇报。(烘托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6.感悟阅兵式的情况。
学习要求:用一两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
子。
(1)学生试着用词语概括阅兵式的特点。
教师总结: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出示开国大典阅兵式图片教师深情解说。
(3)导学:人们为什么把嗓子都喊哑了,手 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
里的欢喜和激动?
(4)播放课件。(视频播放《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段。)
7.指导朗读。读出群众游行时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典礼后。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1)“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举着灯笼、火 把游行的队伍。游行队伍一片
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2)“光明充满了整个 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指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
摆脱了黑暗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导学:“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
伍分头向东城、西 城走去”好不好?
3.学生交流。(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4.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 灵的对话交流,围绕学习目标抓住重
点词句品读感悟;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的 精妙,从而体会参
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同时领悟场
面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快速读、细读、品读等学习活动的安排,训
练学生略 读、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三、激情朗读,拓展阅读
1.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结语:《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
我们领略 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
的呢?课后我们再一起走进 《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情感,让学生更加深 刻地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
民因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体现本单元 学习内容的连续性,为
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激起学生的主动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开篇时,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板书了三个特殊的词 语:1949年10月1日,北京,
开国大典。先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特殊在哪里,然后用上这三个词语 说一句话,最后让
学生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其实这样就在无形中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
且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而盛大的
典礼。 < br>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开国大典这一特殊事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也锻炼了孩子们 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8
*
灯 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乐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据此,本课的
教学以 理解“多好啊!”为线索,促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对话、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 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指导学生走近英雄,感受
理想,感悟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使学生不 断与文本对话,以读促讲,在读中理解课文,
在读中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词句的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渗透背景,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灯光。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揭题:夜幕悄然降临时,划破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憧憬的 便是灯光。灯光下,
人们在散步;灯光下,人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在看书写字;灯光下,人 们
在快乐歌唱。而在本文的作者心中,灯光是一段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
的《灯 光》。
4.学生交流作者和时代背景,教师补充: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 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题材的小说。他的作品有 《闪闪的红星》《党费》《粮
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5.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猜测内容的习惯,为习作打下基础。
预设:
生1: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
生2:我想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3: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 br>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远,上课时,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时代背景,
对深入理解课 文有一定的帮助。然后由题目入手,导入新课,通过质疑激发兴趣,帮助
学生将自己的解读和文本进行对 照,加深对文题的理解。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
培养学生养成读题质疑



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 在的,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仅第1、2自然段和最后
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
3.围绕阅读提示,自由读文。
设计意图:从学习方法入手,体现阅读主线。让学生掌 握阅读方法,为学生的独立
阅读打下基础。
三、引导自读,感悟“灯光”
1.过渡 :初步读了课文,谁能试着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
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 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过渡:如果只想到这一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 层次的
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聚焦“灯光”。
导学: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10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能用拆词法说说它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2)“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 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知道会有这样
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 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未来的幸福生活。)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预设:郝副营长的话道出 了他的美好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
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 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
是指孩子们在这样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 能是:等革命胜利后,
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被压迫,他们的 子女
将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再现“灯光”。



(1)导思:(配乐)教师深情而满含敬意地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
面。
(2)练写: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
象更清晰。
(3)品读: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
意来读这特 殊的“灯光”。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再现主线。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文本的结构,从而过渡到重点语句的学习。
四、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浏览课文,找一找“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
说的?
引导学生抓住线索,运用“画画—想想—写写”的方法多角度品读文本。
2.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悟,体会其感情。
(1)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旁边作好
批注。 < br>(2)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语句,
写写自己的感 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 词句,
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
设计意图:从关键词句入手,再现主线。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
五、拓展想象,瞻仰英雄
1.过渡:再让我们来看看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此时,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请把你
想到的写下 来。(课件出示华灯影像,配乐)
2.导读:是啊!课文中还有一句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话,请同学们自 己读一读。课件
出示:“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 br>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学生齐读)
3.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 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让学生联系课文 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这句
话的深刻含义,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 生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
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 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
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生命的先烈们 。
4.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
5.出示“阅读链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
设计意 图:以情感的深化作为小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抒发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多角度解读“灯 光”,对教材作了一些大胆的取舍,用“多好啊”作为情感的经
线,用“灯光”作为纬线,串起一幅关于 “理想”与“献身”教育精神的网络图,其间
我充分利用课件出示各种灯的图片,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 今天生活的美好。通过课文
插图来观察并想象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达到了直观理解,想象补充的 目的。
2.上课过程中,我多次引导学生想象,以便丰满不可见的故事细节,用图片及生活
经 验来让学生们感悟到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学生觉得英雄就像邻家的哥哥,
让人感到亲近。
9 竹节人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回忆了自己儿时与小伙伴一起 制作“竹节人”的方法、过程,以及伙伴们一起
玩耍带来的乐趣。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感受传统玩 具带给人们的乐趣,体会童年
的快乐。二是要指导学生明确:同一篇文章,因为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 容、采用的
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案以文本为依托,采用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活动的形
式,借助文前导读,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
阅读方法和阅读 策略,将阅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有关传统玩具的图片、视频资料。
2.竹节人玩具若干。



学生准备:搜集传统玩具,查找制作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交流: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玩具吗?怎样玩呢?
2.激趣: 同学们的玩具可真不少。玩具使我们的童年生活更加富有乐趣。我们的爸
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也玩过 玩具,不过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玩具大多是自己制作的。
你们想看看吗?
3.课件出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传统玩具。
4.揭题: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种玩具——竹节人(课件出示竹节人玩具图片)。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聊自己喜欢的玩具开始,创设了轻松愉 快的教学氛围,又从
认识传统的玩具开始,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语。
教师相机正音:“凛”是前鼻音,“疙瘩”的“瘩”要读成轻声。
(2)形近字组词。
①棍 混 馄 ②裁 载 栽 ③沮 组 租
3.指导书写。
“凛、棍、悟、橡、 跺、沮、趴”要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疙、瘩、裁、筹”书



写时要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间的穿插避让。
设计意图:识字学词在高年级要以自学为主,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给予学生必要的指
导或引导。
三、默读课文,梳理课文
1.引导思考:课文围绕“竹节人”这种玩具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
个部分?
2.学生交流,理清脉络。
可指导学生采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们”迷恋自制玩具和怎样制作竹节人。
第二部分(第5~18自然段):写怎样玩竹节人。
第三部分(第19~22自然段):写玩竹节人得到的乐趣。
第四部分(第23~29自然段):写老师也玩竹节人。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很长,为了让学 生的初读富有成效,就要从字词句上扎扎实实
进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为下面学生为解决不 同学习任务采用不同阅读方
法打下良好基础。
四、明确任务,自由读文
1.课件出示导读提示。

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怎么读这篇课文?

·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指名读导读提示。
3.学生自由读文,做好圈画或记录。
设计意图:出示导读提示,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更能高效
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投入学习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看一看阅读目的不同,我们会采用怎样的阅
读方法。
二、开展活动,组内交流
1.教师做活动指导,分别下发活动建议。


第一个任务建议:
(1)结合课文内容写竹节人制作指南。

(2)老师这里有若干个竹节人,先自己玩玩,再想想你怎样教别人玩

竹节人,表述要完整。



第二个任务建议:

(1)阅读全文,找到能体现竹节人带给人们乐趣的句子,画一画。

(2)在语句旁边作批注,表达自己的看法。


(3)和同桌交流,说说玩具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第三个任务建议:
(1)关注相关内容。
(2)和同桌交流,讲故事。

2.小组内开展活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第一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写玩具制作指南。
预设: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 ”这个任务,我们先快速读全文,找到描写制作玩具的段
落——第3自然段,再仔细读,然后在练习本上 写制作指南。
(1)展示“竹节人制作指南”:







(2)教师提示: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材料:毛笔杆
制作方法:·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制作成脑袋和
身躯,在身躯处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
·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
·用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竹节人制作指南



预设:
生1:因为课文中说锯的时 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我觉得应该把锯的时
候怎样锯加进去,就更好了。
生2:我觉得要是能加上“给竹节人刻上眼睛、鼻子、嘴”就更好了。
4.第一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别人玩“竹节人”。
预设:
生1:为完成“教别 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我们先快速读文,找到具体描写玩
玩具的段落(第8~15自然段),再仔细 读,记住玩的时候的要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
一讲竹节人的玩法。



(1)学生出示玩的要领:






(2)教师组织活动:按照刚刚这位同学总结的方法,其他同学拿出你们手中的竹节
人玩一玩。
5.第二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预设:我们小组汇报的是第 二个任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完成这
一任务的时候,我们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文章中写“ 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内容。
(1)展示找到的部分语句。














A.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
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B.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
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C.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神气!
D.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神气!
E.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F.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 ,还
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便一哄作鸟兽散。
G.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
脚地溜了。
H.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

·把竹节人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拉,一松一紧,
竹节人就手舞足蹈。
·和同学的竹节人放在一起,就可以搏斗。
·自己还可以给竹节人做不同的衣服、兵器等,给竹节人起
自己喜欢的名字。

(2)汇报从相关语句中感受到的内容。
预设:



生1:我从 “风靡”“呆头呆脑”“神气”“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心满意
足”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竹节人这个 玩具给同学们带来的无限快乐,我很羡慕他们能玩
得这样开心。
生2:我从“咚锵咚锵咚咚锵 !咚咚锵”这段话中体会到了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乐
趣,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玩玩具都可以有韵律感和节 奏感,太有趣了。
生3:我从两个“神气”中体会到了竹节人不仅是玩具,更是同学们亲手制作玩具< br>后骄傲自豪的体现。
生4:我想补充一点,竹节人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乐趣,也给老师带来了乐 趣,老
师都玩得爱不释手了。
6.第三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预设:
我们来汇报第三个任务——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重点阅读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弄懂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这个线索
我很快就在小 组内复述出老师的故事。
(1)过渡:同学们甚至老师玩竹节人时的动作、神态,无一不告诉我们,竹 节人给
他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他们都乐在其中,沉迷其中,以此为照,会意自己熟悉的一位
老 师的故事吧。
(2)拓展交流:说说在自己的生活里类似有关老师的故事。
(3)学生试讲。
设计意图:围绕任务开展活动,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 交流、
总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总结学法,有效读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预设:
生1:我们小组是先仔细 阅读课文,遇到描写竹节人带给人们乐趣的句子就画下来,



品读关键词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玩具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生2:我们小组是 快速阅读课文,先找到描写竹节人制作过程的段落(第3自然段),
互相交流后开始写玩具制作指南,写 完后再组内修正补充。然后找到描写同学们是怎样
玩竹节人的的段落(第5~18自然段),交流总结玩 法,做玩法尝试,组织玩竹节人活动。
生3:我们小组在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时, 先重点关注相关内
容,提炼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在小组内讲一讲。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后阅读文章打下良好
的学习基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小 组合作学习,并且创设情境,让
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 力。同时,也
知道了对不同的阅读任务,所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也有不同。
2.课堂中借助大家喜欢的玩具,从聊玩具开始到学习课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
中学习 ,学生敢说、敢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
的乐园。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了科学 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至今未解的



宇宙之谜。本单元训练 重点是“有目的的阅读”,教学本课,主要是借助课文旁边的批
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会用精读、 跳读、细读、浏览等方法,来阅读学习理解课
文内容。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 ”这个问题,根据批注提示,
分组学习、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辩论交流中,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 断探索的精
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制作有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宇宙之谜相关的知识。
2.查找宇宙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图片,引入新课
1.导入:(出示星球图)同学们,浩瀚的宇宙 一望无际,它往往给予人们神秘的色彩,
面对广阔,美丽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奇妙的宇宙中有什么吸引 人的秘密呢?宇宙中,
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宇宙生命之谜》 一课,
走进这神秘的宇宙。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课文配乐朗读的音频,学生看书听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
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生命之谜 嫦娥奔月 尚未找到 摄氏度
.....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
海盗

(2)指名读词语,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嫦”“ 尚”“摄”都是翘舌音;“倾”是
后鼻音,读qīnɡ;“揭”读jiē。相机正音:“磁场”的“磁” 读cí;“干燥”的“燥”
读zào。
(3)形近字辨析。
①迷 谜 ②御 衔
③揭 渴 喝 ④燥 澡 躁
(4)屏幕出示下面的词语,学生查字典后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海一粟 倾角 揭开 磁场 抵御
(5)提示学生书写注意事项。
“倾”字的第四画是“竖提”。
“揭”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在高年级依然是重 点,但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识字能力,可以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充 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对
一些较难的字只需从字音、字形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的小字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标注在旁边呢?
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小结: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的构段 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科
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课文旁边空白处的小字就是批注。那么,为什么在课文 部分
自然段旁边进行批注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 顺序”是第三学段关于阅读中学习目标的表
述,本环节为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正是训练 学生这一阅读能力的体现,



同时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 集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这可以增加
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 古时候起,人们对太空,对宇宙就充满了
探索的欲望。那么,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 生命存在?让我们继续
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这个秘密吧!
2.引导质疑:请同学们看画面 再次听读课文,听读课文后,面对课题,你们有哪些
疑问呢?请大家说一说。
3.学生自由质疑,老师进行归纳。屏幕出示质疑的问题:
(1)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2)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3)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
的学习时间。
二、借助批注,了解阅读方法
过渡:同学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大家质 疑得很精彩。让我
们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旁边的批注,看看这些批注都是对应哪个自然段的,批注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目的的阅读”学习本课,借助批注明确目
标,选择阅读方式。



(1)第一个批注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浏览了这一段后,发现 它对了解地
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
(2)第二个批注在第2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 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
的语句,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来”。
(3)第三个批注在第3自 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出关
键词可以帮助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
(4)第四个批注在第4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阅读这段时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5)第五个批注在第5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这段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
(6)第六个 批注在第8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近年来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可能有
了新的发现,课文信息可能不准确 ,需要我们再查一下资料。
3.小结:这几处批注给了我们几种阅读的方法。第一,阅读时可以进行精 读,勾画
主要段落、语句、关键词。第二,阅读时可以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或进行跳读。第三,
阅读时,对阅读信息不准确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料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更好地学会阅读技巧。能够有的放矢地
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探究问题,交流阅读策略
过渡:同学们,下面大家就分组合作学习。请选择一个要解决的 问题,根据批注提
示,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研读课文。
1.学生根据提出的三个问题,任选一个问题,分组后进行阅读学习。
2.学生分组汇报。( 按提出问题的顺序进行汇报)教师说明汇报要求:先说明你们组
研讨的是哪个问题,再说根据批注提示, 采用了哪种阅读方法,最后说说研读的结果。
预设:
第一组:
我们组研讨了“宇 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根据批注提示,快速浏览了课文,得 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
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在快速浏览课文时,我们还 结合批注提示,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学习了第4自然
段,提取了关键信息,并借助段首段尾的关键句, 知道木星、土星等这些星球上是不存
在生命的。



我们还通过跳 读,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 br>师:原来你们组在阅读课文时,有的段落和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系,就大致浏览
了一下,或者跳 过去不读,不错的方法哟。
第二组:
我们组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 的呢”这个问题,我们重点
阅读了第3自然段。根据批注提示,进行细读,勾画出了关键词。
我们反复读这个自然段,得出结论。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
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二是必要的水分,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
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 提供能源。
师:你们组的同学很聪明,原来你们在研读学习时,和问题相关的内容会细读,必
要时会多读几遍,而且你们找到了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挺好的。
还有哪个组的同学 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
题?
第三组:
我们组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我们结合批注提示 ,仔细阅读了第5~7自然段。我们了解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
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但科学家们经过 近距离观测发现:(1)所谓的“运河”,原来
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 四季变化,是由于风把火星表
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才造成了颜色明暗的变化。(2)火星十分干燥,在 它的大气中虽
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含量极少;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又得出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
以存在。 < br>师:第三组同学和第二组同学探究的问题一样,但是所选取的阅读内容却不同,第
三组同学,你们 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老师,我们通过阅读发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可 经
过近距离观测发现,在火星上生命又难以存在。
师:让你们这么一说,我也疑惑了。那火星 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我们人类能否
移居火星上生活呢?



第四组:
生:老师,我们第四组正好研讨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这个问题。
师:哦,那快说说你们探究的结论吧!
生:我们组快速阅读了第8、9自然段,结合批注提示 ,又查了一下资料,速读后
发现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通过对落在地球上 的一些陨
石的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所以今日,科学家仍然相信“太空可能存在生
命 ”。
师: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读读相关资料加以判断。你们这组同学真聪
明。
3.小结:
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分组研讨,有目的的阅读学习,归纳总结得很好。这个阅读结
论说明了目前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是个谜呀!
4.总结:从同学们美好 的畅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我们会找到有生命存在的
星球,利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改造环境相近的其 他星球,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围绕“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话题,教师引导 学生借助批注,读
相关语段,从重点句入手,通过补充的课外资料,找到理论和事实依据,得到了科学的
结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围绕自己的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进行阅
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体会情感
刚才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 内容、采用的阅读
方法也不同。我们体会到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请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课后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少 儿科普百科全书》,在阅读中去探索宇宙,揭开宇宙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巩 固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
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科普说明文,内容比较科学严 谨,不容易阅读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到科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 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去完
成阅读任务,去感知作者是如何来安排这些材料的。教学中,主要结合本单元 训练重点
“有目的的阅读”,让学生借助课文旁边的批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会用精读、
跳读、细读、浏览等方法,来阅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先让学生选择有相同学习任务的
人员组成学习小组 ,再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阅读方式,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最后学生在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提出 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
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还让学生获得了有效选择阅 读方法来学文的这一阅读知识。
11
*
故宫博物院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略读课文,由4份材料组成,分别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特< br>点、太和殿的传奇经历、故宫博物院的参观方案,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四个方
面为我们进 行了介绍。依据课文前导读提示,本课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
成。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 任务,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提供的材料。四人组成
一个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以任务驱 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
不仅在学习中感受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壮观,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还提高了自主阅
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有关故宫的资料,搜集太和殿、中和殿等的图片。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搜集故宫博物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呈现故宫相关图片,同学们都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
京故宫。课前老 师让你们搜集了有关故宫的历史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2.导入:这就是北京故宫。这个古老而神 秘的紫禁城,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
今天就让我们来观看它壮丽的色彩,倾听它的声音,呼吸它的 历史气息。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故宫影像资料,听有关故宫的 历史,开启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探究
的憧憬,引领学生以其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质疑:对于这个古老的故宫博物院,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
生1: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样的?
生2:我们该怎样游览故宫博物院呢?
生3:故宫博物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2.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检测自学情况。图文结合,指导理解词语。
鳌头 金銮殿 额枋 蟠龙金柱 池馆水榭
(2)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寻课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3)浏览全文,说说课文一共给了几个材料,分别介绍了什么。
预设:
生1:文中一共有4个材料。
生2:材料一:整体介绍故宫的结构。
生3:材料二:介绍太和殿的传奇经历。
生4:材料三: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以及2011年7月2日起施行的参观方案。



生5:材料四: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过渡:同学们 ,阅读有各种不同的目的,而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的阅读方法也
有所不同,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的 阅读任务。
4.出示阅读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5.针对不同的阅读任务,又该怎么来阅读课文所提供的这四份材料呢?
6.同桌讨论,任选一个任务,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可以怎么做?
7.交流明确:
(1)要完成任务一,重点阅读材料一、三、四。
要完成任务二,重点阅读材料一、二。
(2)哪一个材料对任务有帮助,就要多读几遍(精读),对任务没有帮助的可以略读。
设计 意图:让学生选择学习任务,讨论怎样阅读课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懂得要有
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感受到 如果阅读目的不同,就要选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过渡:今天你 就是小导游,请你制定一份旅游攻略。请各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学习
任务,选择相对应的学习材料进行合作 学习。
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活动提示:
( 1)默读材料一,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主要介绍了什么。圈画出关键词,
说一说。
预 设:
作者按参观的路线沿故宫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过午门,
进太 和门,开始介绍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
侧合称为“前朝”的武 英殿、文华殿和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然
后继续向北,到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 神武门,离开故宫。其中介绍得最具体的是太
和殿。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作者参观不同地方的词语。



(2)画一画:绘制一幅故宫参观路线图。
预设:
天安门―→端门―→午门―→金 水桥―→太和门―→三大殿―→御花园―→顺贞
门―→神武门―→景山(终点)
(3)写一写:结合材料一、三、四设计导游词。
(4)演一演:推荐一名小导游进行汇报交流。
任务二:
我是小导游:抓住一两个景点,为“家人”进行导游介绍。
引导学生把材料二的故事融入介绍太和殿的景点中,增加趣味性。
活动提示:
(1)精读材料一(第5~8自然段):抓住太和殿的特点,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
语。
预设:
太和殿的特点:
①外观方面,抓住色彩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②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双龙戏珠、单龙翔舞、行龙、升龙、
降龙。
③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北京城的中轴线。
④大殿作用 ,抓住重大典礼威严气氛的特点。如:皇帝端坐、跪满文武百官、排列
仪仗、鸣钟击磬、乐声悠扬、烟雾 缭绕。
(2)精读材料二:太和殿的传奇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画一画:建议画思维导图来梳理第5~8自然段的内容,结合思维导图来进行导
游介绍。
2.各小组针对自己选择的阅读任务进行交流汇报。
3.师生评价。
4.激趣:同 学们,今天的小导游表现得特别优秀,我们今天还要选出“最佳导游
奖”,评价标准如下:



(1)故宫一日游的计划书是否合理,提出修改意见。
(2)故宫参观路线图是否清晰,是否合理。
(3)我是小导游,声音是否响亮,景点特点是否介绍清楚。
5.公布最佳导游奖。
设计意图:首先要整体感知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
方法指导,这样才能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小
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由学习组长带领, 自主选择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材料,进行合作练
习。在本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生1:懂得了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
生2:懂得了要把重点材料多读 几遍,可以圈画关键词,写批注。而其他材料可以
用略读的方式。
生3:我知道了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
历史了。
生4:故宫博物院里的建筑太多了,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去看,要设计最合理
的路线图。
…………
2.布置作业。
(1)根据这些材料,你还可以设计哪些阅读任务?
(2)搜集其他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材料,向别人介绍。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谈谈本堂课 的学习收获,在交流中再一次巩固对故宫博
物院的了解,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让他们在交流中认识:学 习语文不能只停留在知识
的汲取,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参观线路
午门→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以材料形式呈现的课文,怎样利用好材料完成学习任务是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教 学中,我依据文前导读提示,确定了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推进学习进程,
使学生在目标引领下走进文本 进行阅读,阅读有针对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单元重点训练点——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选用恰当的阅读
方法。学习前,我引导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阅读,学习后,我引导学生总结恰当的阅读< br>方法,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策略。如:画阅读地图、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有效地
梳理文章, 理清文章脉络,更有利于快速地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
仅学习兴趣高,阅读能力也得 到了提升。
12 桥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旨在以“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理念进行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读
自学,主动探究,养成乐于阅读的好习惯。在深研文 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以情激
情;以读为本,学生画出描写老汉形象的句子,作批注,谈感受——入 情入境,细品词
句;启发想象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洪水来临时,人们的表现,白发老人来祭奠老汉和儿< br>子时的情景——读写迁移,笔触情发,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有关“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视频。
2.准备课文配乐朗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边读书,边作批注,将自己读书的疑问写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多 媒体课件播放98年抗洪抢险的画面,(《为了谁》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
这就是98年的那次百 年不遇的洪灾中的几个画面,那次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给国家带
来了巨大的灾难。孩子们,看了这几个画 面,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畅谈感悟:有
的责怪大水的无情,有的赞叹解放军的挺身而出。在他们情 感的表达中,自然导入课题。)
2.导入:是啊,解放军用他们的胸膛筑起了一堵墙,用他们的肩膀搭 起了一座桥!
洪水无情人有情,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难突然降
临时那惊心动 魄的一幕。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以



为题?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桥。
设计意图:深情的旋律,熟悉的画面,感人的场景,动 情的描述,把孩子们一下子
带进了文本,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情境中唤起了孩子们与作者的情 感共鸣,
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渴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互助,小组交流,展开学习。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
3.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注意“呻”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
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记忆字形。
“哮”的右下部是“子”,不是“孑”。“嗓”最上边的“又”略大一点。
(4)辨清字形。
咆 雹 刨 袍
(5)指导书写“咆、哮、嗓、哑、呻”5个带口字旁的字。
4.指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自我感悟。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语,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然后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合 作、交流,理清文脉,为深入理解、
感悟文本做好铺垫。

三、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读文,用笔圈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环境的变化,思考 :课文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
从哪儿感受到的?并作批注。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四、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2.熟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设计意图:读书过程中作适当的批注是教学的 训练点,要对学生有适当的指点,帮
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一、入情入境,走进文本阅读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桥》。(板书课题:桥)故 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
无比崇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近那位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老汉吧!(板 书:



老汉)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 ——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
设计,主要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 字,你的脑海中浮
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听到“洪水声”,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默读,找句子。
(2)朗读,体会。
(3)汇报交流感受。
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①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而急。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像泼。像倒。)
②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洪水。)
③作者用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什么?
②“咆哮”是什么意思,是谁在咆哮?怎么咆哮?
③全班读,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
句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说说你的感受。
②谁在跳舞,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这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窒息。)
句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①根据个别词语谈感受。(狞笑。)
②现在你的心情怎样?(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死亡。)
句5: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句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导学: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
5.学生理解“跳舞”“狞笑”,教师指导朗读。

6.想象阅读:
(1)教师激情叙述: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 冲毁了,
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睡得正香呢。突然一声
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当时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这些危
在旦夕的人们此刻 的样子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7.小结:是啊,这洪水如猛兽在咆哮,似魔鬼在狂舞,孩子们,让我们再一起读。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
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 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
谈感受。
三、再读再悟,体会人物形象
1.导学: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 狞的面目,人们惊
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
抉择呢?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 br>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学生活动卡二)
活动内容
老汉
动作
语言
神态
活动效果评价
阅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汉?表现了他哪些优秀的品质?
具体表现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品质表现



自我评价
读书时要做到:眼中有文、心中有情、口中有声。




3.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关键词句。教师巡视做适当的指导。
画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作批注。
4.全班交流。先说说你认为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 ,然后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再共同评议。 引导学生从这
些句子中体会老汉“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
5.导学: 其实老支书和所有父母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桥塌了,老支书似乎
要喊什么,你猜猜他想喊什么?请 拿起自己的笔写出老支书没来得及喊出的话。
6.适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老汉喊的话。
(1 )连日来的大雨,让老汉揪心啊,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
了,看着你拥我挤的村民 ,老汉沙哑地喊话……
(2)在洪灾来临时,老汉第一个赶到了那座木桥——全村人逃命的唯一通道旁 ,他
想:“我不能丢下村民不管!”他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
(3)面对跌跌撞撞的村民 ,老汉冷静地想,这么乱可不行,我得控制局面,指挥他
们逃生,于是他沙哑地喊话……
(① 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挤到了前面,心想先人后己是党的纪律,儿子也不能例外,
他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 出了儿子,吼道……到最后只剩下他和儿子两个人时,他用力
把儿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木桥塌了 ,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大声喊着……
②木桥在呻吟了,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 木桥塌了,儿子被洪
水吞没了,老汉肝肠寸断,他悲怆地喊着……
③洪水吞没了他的儿子,老汉心如刀绞,绝望地喊着……)
7.课件出示(师朗读):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
是什么?
预设:
(1)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记这样的老汉!



(2)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
险自己扛起 来的老汉的精神!
(3)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
的人格!
(4)课文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再读描写雨、洪水 和桥的句子,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
人物的作用。
8.教师小结:是啊 ,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费解,
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 心难以平静,老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
震撼。这位不徇私情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这真是——(崇 高的)人性美呀!(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过渡语巧妙地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汉的身上,引导 学生用
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通过反复引读,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汉的敬
仰 之情,一个像山一样高大的、巍然屹立的老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四、再读课题,探究课题深意
1.导学:文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老汉。)为什么文 章要以“桥”为题?
还能用什么做题目?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引学: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小练
笔)
预设:
(1)“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
(2)“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老支书,‘桥’,是你生命的象征!是你高尚人格的化身!”
设计意图:为了深化主 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一个
高大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 中。
五、启发想象,寄托无限哀思
1.过渡: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 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



命桥。然而,令人心痛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 不起的父子,只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
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第 24~27自然段。
2.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3.练笔。(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
教师引学: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 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
丈夫和她儿子。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 她听见了人们
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________,却看不见____ ____;她
听见了________,却听不见________。(请同学们拿出小练笔,接着往下 写)
4.交流、评价。
(1)预设:
生1:她看见了缓缓流动的小河,却看不见 老伴忙碌的身影;她听见了小河潺潺的
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爽朗的笑声。
生2:她看见了老 伴仿佛站在水中微笑,却看不见老伴伫立的双脚;她听见了小鸟
的啼叫,却听不见儿子亲热地叫一声“妈 ”。
生3:她看见了那冲垮的木桥的残桩,却看不见老伴过桥时坚实的背影;她听见了
哗哗的 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的问候。
(2)评价。
5.教师总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 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
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 们分明感受到有一
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那就是——生命桥。木桥啊,你慢些垮!山洪啊,你
不要那么的凶,那么的狂。面对这一切,你却有山一般的胸怀,在山洪面前架起一座生
命之桥, 为了谁啊?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我们架起一座座生命桥的英雄们吧!请听歌
曲《为了谁》。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è)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设计意图:读写迁移,顺势而导,情感渲染,笔触情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注重了学生自主品读和感悟理解。通过创设< br>情境,激趣点拨,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朗读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体会
当时情况的 危急;通过自读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段,感悟老汉的光辉形象。这种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2.读中学 习,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反复的朗读和对老汉高尚品质的深深
感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 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积累写作方法,逐步
提高写作能力。
13 穷 人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依据“研究性学习”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 培养学生自主阅
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通过对环境、人物< br>心理和对话的描写,展现了桑娜与渔夫美好的内心世界,赞美了他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品
质。教学这 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的品质,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 、人物心理、对话等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文章
的细节描写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 其感人至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
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 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激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针对课文特点,本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 生的自学为主,采用了小组学习、同桌
合作、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着力于指导朗读,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人物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作家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作家的资料。
2.搜集身边人物具有美好心灵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 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了



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资料袋中的内容。
4.课件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整理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 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其作品无情
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 种种罪恶。19世纪俄国文学家、思想家,创作
了大量的小说、童话。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 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
列尼娜》《复活》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他晚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
5.板书课题:穷人。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 作者的文学地位
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自学提纲: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扫清不理 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
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并在小组内交 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小组内自学,教师巡视。
3.师生互动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 顿。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
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2)学生纠错,正音释词。
课件出示学生可能读错的和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视学生朗读情况而定)
①“嘛、皱、涌、澎、湃”的音、形。
②忐忑不安:指心里七上八下心神不宁。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后果。这里的“作”读zuò,不读zuō。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搜集



张罗:读zhānɡ luo。
(3)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 是在字词方面,已经掌握
了一些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字词,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的教学
思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段意。
(2)画出让你感动或感触深的语段,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 交流自己的感受,意
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 情
况,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四、三读课文,感悟“穷”字
1.过渡:这篇 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穷”
意浓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如 下要求三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1)读课文第1~7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穷人具有的品质吗?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尝试解决。
2.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探究穷人的“穷”,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
预设:(重点句子)
(1)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丈夫 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
能勉强填饱肚子。
(4)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
的小脚。
设计意图:本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抓住“穷”这个字眼,从不同角度感受
文中穷人生活 的穷苦、艰辛,体会人物勤劳的品质。
五、课文回顾,课堂总结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 、艰难,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他们仍
然顽强地生活着,面对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他们 毅然选择了收养,课文是怎样具体叙
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对本节课内容做了简要概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后面知
识的兴趣。
六、知识拓展,布置作业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对本节课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激发情感: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 的心;真情是
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支火把,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上节课我们读了《穷人》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汇报。
3.导入:看来,文学 巨匠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初次品读就让同学们收获不小,
动人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令每个读 者难以忘怀。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
课文,一同走进以桑娜一家为代表的穷人的内心世界。(板书课 题)

有关中秋的作文-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东邪西毒台词-济宁招生考试信息网


电影剧本-会计实习报告总结


餐饮促销活动方案-法制宣传黑板报


感动的作文400字-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婚礼顾问-经典黄色笑话


合肥师范学院地址-大家读书


广西人事考试院-一本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