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新教材】

温柔似野鬼°
822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6: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武侯祠导游词-高考数学压轴题


部编版 六 年级 语文 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时间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教 学 内 容
1草原2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语文园地5七律·长征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习作: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11*故宫博物院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课时数
5
6
6
6
4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备注




国庆节
















语文园地12桥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15夏天里的成长
10
期中复习考试16盼
11
习作例文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17古诗三首
12
18只有一个地球19*三黑和土地20*青山不老
13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21文言文二则

14
22月光曲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15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24少年闰土
16
25好的故事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7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习作:有你,真好
18
语文园地 复习
19
20
21
总复习
总复习
期末复习考试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 》
《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
文的主要内 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
香结的幽怨、古 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
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 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
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 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
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 引导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
影把 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
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1.草原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境、陈”等14个 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境
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毯、境、陈”等14个生字,理解“境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结构。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 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
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 :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 对草原的
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 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
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 出的语言大
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
长篇 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
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 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
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
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 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 初步感受
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 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 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
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 按照什么
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 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
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
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 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
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
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 原的美丽景色
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 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 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
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 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设计意图】
用图片、声音来刺激学生感官 ,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之美,有
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留下深刻印象。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 上的美丽
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
吸清新 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
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


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 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
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 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
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 西,除了一些忽飞忽
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
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
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 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
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
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 的民族风
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
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 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
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 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 同学一起想想,把这
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
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
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
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 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
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
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
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 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
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 br>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
乐(蒙语演唱的《蒙 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
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 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
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 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
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 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
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 ,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 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
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 br>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
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
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明确了
中心,升华了感情。
抄写和背诵两道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人情美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的特殊功能,可 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
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 。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
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 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
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 学设计之中。比如
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
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 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
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 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
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生想
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 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
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 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 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
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
“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


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 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br>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 】(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
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 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
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呢?【课件出示3:丁香图片】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4】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
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 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
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
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 ,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
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5】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6】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7】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课件出示8】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 、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
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 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 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
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 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9】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
句,在一次春雨中忽 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 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
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 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 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 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
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 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
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 br>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 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
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 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
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
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 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课件出示1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
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 娇小,姿态动人。)
(2)【课件出示1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 、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
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 出来。)
(3)【课件出示1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
来,香 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
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 ,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
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
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课件出示14】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
得单薄”? (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
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 香花的具体
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5】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
觉得,丁香确实该和 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
现 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
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 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
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6】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


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
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
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
句有利于表达自 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 什么
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课件出示17】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 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 8】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
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 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
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 丁香结上的情感,
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 课件出示19】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 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课件出示20】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
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 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
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
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
展丁香结”、“丁香 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
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 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
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 案。
(板书: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 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 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
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


文章的主题 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
程中把课文读得正 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
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
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
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 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
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 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
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
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 br>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
义,以期达到较为理 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 br>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 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 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
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 学生。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 词的意思。想象
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 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黄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 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
三首)


【设计意图】 < br>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 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
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
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 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 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
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 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
边无际远天比树还 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 解诗意──
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 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
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 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
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
像珍珠一样乱跳,蹦 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
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
成。
【设计意图】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出示课件8】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 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
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
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 中”是题目。时间:夜里。
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
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 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
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 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
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 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
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 的星星时
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
路转过 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 吹稻田、天外
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
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


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
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
夜图……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设计意图】
图画与诗句结合,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加 深刻,对诗句的记忆会更深刻。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加强积累。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 学习诗词
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
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
赏析,积淀深化的教 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
情,悟中升情。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 中,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 初读诗词,
初步感悟。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
后指 名读。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第五
个环节:拓展延伸。古诗带给 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
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
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
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 的热情感染、带动
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
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 活。我们随
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
坛里 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
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 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
任务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
的礼品、婚礼的冠冕 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
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
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
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
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 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
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
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
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 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
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
和谐的图画。) < br>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
交往的礼品;我是 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
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 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
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
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
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 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
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
情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
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教学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


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
凋谢命 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
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 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 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
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 子中的情感,
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
过 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 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
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
配。





习 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
维。
2. 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
的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


2.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 的村落作
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 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
“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 的黑甲虫村
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
了像 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
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
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 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
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 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
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 的少女”;看
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
们 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
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 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 ,而课文中,作
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
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
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 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
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 者一样,
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 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


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 ,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出示课件4】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 观察到
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习作,请同学提意见。
2.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
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
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
接受同学们的评价 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 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
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 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
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 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
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 笔星奖给书写最棒
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 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
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 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
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
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 汇报,想
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 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
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 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
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 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 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文章《草虫的村落》《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来读一读《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
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
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
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 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
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 大家。今天我们来
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
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内需
要 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
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 br>(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
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 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
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 、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
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 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
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 一次神奇
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有很
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对
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
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 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
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
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
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
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 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 /p>


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
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 和谐,显得
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
生动 。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
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 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
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
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
系。)
【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
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 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
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 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
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
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 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
(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
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 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
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 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
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 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
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 词是我国
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
质,陶 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
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


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
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 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
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
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 酒杯畅饮美酒,
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
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
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 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 它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 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
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 、放
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 诗人
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 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
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 图是引
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
怎样点面 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
2.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 容,背诵《七律·长征》。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
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每篇课文中作者
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 ,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
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 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
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 br>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
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长征》朗诵录音。电视剧《长征》片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
3.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课件2】
1.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 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
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 月,从江
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
四道封 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
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 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 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
样一首诗。【课件3】(长征行军图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2.了 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
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 )若让大家用一个
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
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
了解历史,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进入一种学习氛围,能 够有激情地进入到学
习中去。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 注意听这首诗当
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 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
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
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 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
并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
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
【课件5】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 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
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
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 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设计意图】
出示诗歌的大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下一步的品悟诗情做
铺垫。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
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理解诗句。
2.体会中国工农 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
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激情导入新课
1.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 长征》。
2.谈话: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英勇
的中国工农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打破 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终于取得了 长征的胜利。
【课件6】红军长征路线图
3.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 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
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课后复习
的能力。同时“温故 而知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听老师谈话,对长征路线有比较清楚地了解 ,感受到红军远征的艰难,加深对诗
句中相关内容的了解。
二、学习诗歌,品悟诗中情感
1.学习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板书:万水 千山)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板书:红军不怕 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 用“——”画出描写长征艰难
的词语或句子,再用“﹏﹏”画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 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板书:五岭 乌
蒙)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的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板书:腾细浪 走泥丸)
C逶 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 长征途中翻越
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
─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课件7】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只要看一眼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就已经让 我们不寒而栗,更何
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板书:大渡河 强渡)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①【课件8】(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
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感受吗?
自己练一练。(分男女 朗读)
(4)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
但红军 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金沙江 巧渡)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象,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
到哪些困难?
③那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
受融入朗读中。 < /p>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
一句话 ──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我们从诗句中读出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 概,读出了战士们的无畏和乐观
精神。(板书:尽开颜)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 句,图文结合,感受长征的艰难,体会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再把
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是一套成功的教学方 法。
三、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2.教师总结:许许多多的的高 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
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 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
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
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
【课件9】(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 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 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3.积累,试背。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 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
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课堂总结,学习长征精神
同学们,8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 ,但长征的
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
永 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
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 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
扬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设计意图】
教师对长征总结后,再播放电视剧《长征》的片段,听毛泽东对长征的评价,< br>既能加深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又能感受伟人风采,这种拓展很有意义。


板书设计:
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
万水 金沙江 (巧渡)
大渡河 (强渡)
千山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尽开颜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读懂古诗,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 ,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
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 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
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 br>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在朗读指
导方面还存在一些 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
力。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 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
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 望学生能在一
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
深 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
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 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
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 枯燥乏味。教学时,我让学
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 说
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
出了五岭、乌 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 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 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
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 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
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选择。我用长征路 线图作为学生
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在理解“万
水 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跨越11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
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 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
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着这 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我的语言引领
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 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
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 一步。我想如果
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
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
会不断努力的。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
动地、气壮山河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
牲的英雄事迹。学 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
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教学难 点: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
思想教育,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 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谈 话导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犯中国领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
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 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
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其中 有
一场战斗,给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2. 【出示课件2】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
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
期河北省易县的狼 牙山。在这里,有一座特别的建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它记录着五位英雄的动人故事。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走进1941年的狼牙山,一起
去认识这五位英雄。
【出示课件1】狼牙山五壮士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壮士?(勇敢的)勇敢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壮士呢?你觉得是为胜利能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好,把你对壮士的理解读进课题
里。
从课 题中,我们对壮士的品质有了初步了解,相信走进课文,我们还能了解
到壮士们更可贵的品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英雄的内心。另一个作用就是战争故事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


集中 注意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学生朗读、
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这篇 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
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寇:注意与“冠”区分。 “抡”与“抢”区分开。
“悬”不要读成“县”。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不同。
我们先看看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情况,检查纠正。
【出示课件3-4】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 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
叫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分别是山西 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简称。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小水流。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的感情色彩。
【出示课件5】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壮烈豪迈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大举进犯 纷纷滚落
②这些词语,描写对象有什么不同?(前两行是描写五壮士的,后面一行是
描写敌人的)
③描写对象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如果能
像这样关注到两组 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那你对人物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
刻。来,体会着这些词语表达的感情,我们 一起来读读。
(第一、二行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三
行 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④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来读一遍词语。
三、熟读课文,梳理顺序
1.1941年秋天,敌人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五壮士不畏
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动人场面,
请 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不熟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4.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
(课文第一自然 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
生;第六到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 是事情的结果。)
(板书:接受任务 英勇跳崖)
5.课文的2—5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 分,分别写的什么?能跟老师一样给
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
【出示课件6】
接受任务→ → → →英勇跳崖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
歼敌)→英勇跳崖
文章就是按照这样一个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五部分向我们展现了五位壮士的
英雄事迹。
【设计意图】


通过读课文,梳理出文章的记叙顺序,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五壮 士的英雄壮
举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可以借鉴学习作者记叙事情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理清了课文的记叙顺序 ,初步读
懂了课文,了解了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2.请同学们课下再把字词读一读,写一写。把课文再读上一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所学内容,说五壮士的事迹。
2.研读课文,感悟壮士们英勇顽强、毫不畏惧和舍生取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做好新课衔接
1.指名说说《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2.谁能说一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学生说,教师总结) < br>3.要想进一步了解五壮士的英雄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入到课文中,抓
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 ,走进五壮士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对照学习提示用
心品读课文,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勇顽强
1.师: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 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
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一步步去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本色和壮志豪情。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斗场面的句子,想一想,怎样才能读
好这些句子。
3.教师指名读
【出示课件8】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 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
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


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
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4.师: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五壮士中的一员,那些一 拨又一拨冲上来的敌
人,用枪用刀杀害了你的亲人你的同胞,用火烧毁了你的房子你的村庄的敌人,你准备怎样去报仇?(齐读,读得雄壮有力。)
5.师:同学们,“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 胳膊抡(lūn)一个圈”,这里,
抡读“lūn”,而不读“lún”,抡是手臂很用力地旋动的意思 ,抡一个圈,抡动的
是——(生:是对敌人的仇恨!是战胜敌人的力量。)
师:绷,是一个 多音字,不读bēng,而读běng,表示“强忍,板着”的意
思,我觉得更体现出两个小战士的专注 和庄严。谁愿意再读读,可以加上动作读。
(指名读)
6.师:男生们,壮士们,如果你们 能够阻击敌人,那么,主力部队可以安全
转移,群众可以安全转移,那正在转移的人群里,有你的亲人, 你的邻居,你的
同胞,你准备怎样去阻击敌人?(生读,读得铿锵有力,甚至还有情不自禁的动
作。)
师:女生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了仇恨。听出
了消灭敌 人的决心。听出了他们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
7.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五位战士活灵活 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
抓住了五位战士的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这些神态动作中我们就能体 会
到五壮士的——(英勇)体会到他们对——(敌人的仇恨)那英勇的五壮士为什
么如此仇恨敌 人呢?(生汇报1-2人,展示收集的资料。)抗日战争期间,日本
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 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你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师生一起配乐读)
9.师小结:作者通过五壮士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英勇
顽强和对敌人的仇恨。这就 是我们英勇顽强的——(生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
士》
三、研读“引上绝路”,感悟毫不畏惧
1.师:五壮士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准备转移,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读——
【出示课件9】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


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 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 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
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 道班
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师:如果我们把这长长的一段,读成两个字,是哪两个字?(生:选择)
3.师:是 啊,这不是一般的选择,而是生死抉择。面对生死抉择,班长马宝
玉是怎么做的?谁再来斩钉截铁、毫不 犹豫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4.师:再看看这两条路。如果你就是班长马宝玉,望着这两条路你会想些什
么?(生答) 师 :你是在为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着想。好一个顾全大局,
不怕牺牲的班长!一个“走”字斩钉截铁 ,充分表现了马宝玉的英雄气概。听了
这一声“走”,其他战士怎么反应?(生:热血沸腾、紧跟)你从 中体会到了什
么?(生:五壮士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和班长想的一样,他们一样令人敬佩!)
那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10】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5.师:在两条路之 中,五位战士选择了通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那一条路,
他们选择了悬崖峭壁,选择了把敌人引上绝路— — 生:也就选择了把自己逼上
绝路。
6.师:他们选择了把转移的时间留给群众和主力部队—— 生:也就选择了
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
7.师小结:就是这种义无反顾,就是这种毫不畏惧 ,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
们。这就是我们毫不畏惧的——(生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四、研读“顶峰歼敌”,感悟宁死不屈
1.师:战斗渐渐接近尾声,战士们渐渐走上绝顶, 子弹打完了,手榴弹也打
完了,他们能够御敌杀敌的唯一武器,只有那磨盘大的石头。同学们,你们见过
磨盘吗?磨盘是用那种很结实的石头做成,大约有这么大(比划),一块就有一
百多斤重,一般 人很难搬起来,可是,班长马宝玉却“猛地举起”,他为什么战
士们的力气那么大?(生:因为他们充满 了仇恨。他们想要为亲人报仇。)
【出示课件1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 人民的仇
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师:把石头比喻成冰雹,这个比喻合适 吗?你认为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
意?(生:石头像冰雹一样,说明了数量多,速度快,力量大呀!这更写 出了战
士们的英勇顽强啊!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3.师:说得太好了。此刻的石头 ,也被赋予了生命和感情,顿时,(生接读)
石头像雹子一样……
4.师:像这样体会着人 物的感情去读,就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用这
种方法,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出示课 件12】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
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 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
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5.师小结:壮士们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宁死也要与敌人血战到底。同学们,
这种勇敢顽强, 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就是我们宁死不
屈的《狼牙山五壮士》
五、研读“英勇跳崖”,感悟舍生取义
1.师:最壮烈的一幕出现了。师配乐范读“英勇跳崖”部分,即第6—9自
然段。
2.师:带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想一想五壮士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跳崖的?
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出示课件13】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 ,带
着 ,带着 。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生:填带着“胜利的喜悦”)(师板书:胜利的喜悦)
3.师:五壮士明明要牺牲了,为什么还要带着“胜利的喜悦”?
(生:掩护了群众和主力)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对敌人的憎恨。)
从哪看出来的?(生:把枪砸烂了。) 师:因为不能把枪留给敌人。不能
让日寇拿着这些枪再来伤害我们。还从哪体会到了?
(生: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看出对日寇憎恨。)
(师板书:对日寇的憎恨)
师:从另一句口号,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板书:对党
和人民的热爱)


师:所以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胜利的喜悦),带着——(对
日 寇的憎恨),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昂首挺胸,相继跳崖。五壮士用
他们的壮举,证明了中国人 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是不可侵犯的。所以文章
结尾用了这样的语句,大家一起深情地读: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4.此时,让我们把这五位壮士的名字深深刻在心里,他们是:
【出示课件14】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请大家起立:举 起我们的手,向五位壮烈豪迈,勇于献身的英雄致以崇高的
敬礼!捧起书,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诵读,来表 达对他们的崇敬。
六、谈话拓展升华,再次激发情感
1.师:五位壮士的英雄壮举,彻底 征服了疯狂的日本鬼子。在五壮士的跳
崖处,他们列队向五壮士行了日本军礼!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胜利吗 ?
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生齐读此
段)
2.师: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创造了奇迹:葛振林、宋学义被一棵树卡在半山
腰,奇迹般的生还。这奇迹 的发生难道不是被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吗? 让
我们用朗读来告诉世界:这就是我们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生齐读此段)
3. 课后,同学们通过读书和上网,继续去感受英雄人物们的伟大形象。
【设计意图】
教师补充 日本侵略者为壮士们行军礼一事,意在强调壮士们舍己为人,宁死
不屈精神之伟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胜利的喜悦





痛击敌人 对敌人的憎恨


接受任务 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 》这篇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
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是按照事 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
“壮”字。教学时我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知道五
壮士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
生探明了 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
用心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 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 初读课文,
大致了解课文资料。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反复朗
读语 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透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
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透过有感 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 指名读、分
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
采用 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
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 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
积累精彩语言,到达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述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上,体会五壮士的思 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
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 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透过感情
朗读,能够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 进行
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
提升,精神 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 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
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 ,
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天”终
于盼来了什 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 ,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
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那一天,就是1949
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课件1】开国大典
(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 —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6 .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
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 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 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
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尽快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课件2】
生字: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C.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D.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E.开火车轮读生词。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 种宏大的场面
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
文 ,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课件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 面的。
2.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出示:
【课件4】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场
面的。(抓段首的中心 句)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 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
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B.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
场。
C.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 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
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
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 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
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
等。)
(5)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6)教师评价,小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
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
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
的时刻。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
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
【设计意图】


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描述与生动的声像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深
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
谱写了一曲曲壮丽 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
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 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入场——典
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
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 的自豪。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的四个 场面,
这既是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感悟每个场面张本蓄势。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课件6】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
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课件7】
下午三 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 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生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 ”,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
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 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
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 众
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
约而同。让我 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 人形象。那么,
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
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出示:
【课件8】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 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
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 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
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出示:


【课件9】 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
离失所的图片。
灾 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 ,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
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 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 学生读:这庄严的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
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 淋漓
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件10】毛主席亲自按 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
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 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
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2)“肃立、 抬起头、 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
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 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
烈们。
(2)师评价,(板书: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引导:一个“站”字,淋漓
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 下,饱受欺侮
和凌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有了
新 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
澎湃,思绪万千。(引读第 8自然段)
【课件11】PPT图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杨靖宇 刘胡兰
5.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 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


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 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
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 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
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
【课件1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 断地鼓掌,一个高
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
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6.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行
(1)出示:
【课件13】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2)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 狂。我们
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
骄傲。 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 br>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
就是这个场面的点 ,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
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 伟大形象, 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


面的方法。
(2)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文章。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意在整体回归文本,感悟写法,做到读写结合。
四、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尽,
课下,请同学利用网络看一看 《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
天安门广场的位置, 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
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 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
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 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
课文顺 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
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 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在品 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思路:“默读课文,边读
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 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
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 学生自读自悟,独立


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 生汇报的过
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
去想 。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
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 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
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 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
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
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
子的基础 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
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 、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 纳概括,更主要的是
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堂课下来 ,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
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在“入场”和“ 典礼”环节用时较多,“阅兵”和“游行”
以及“以点带面”写法的指导略显仓促。今后一定合理分配好 时间,做好预设,
争取更高的效率。






8*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
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 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
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 ,大家都
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
(板 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 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
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 ,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
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 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
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
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把有
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br>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 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
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 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
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 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
的 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 利以后,
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
能过上 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 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
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 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
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
灯,让孩子们都在那 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
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
牲精神。(板书 :灯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 ,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
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 ,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


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 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
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 )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
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3)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
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 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
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
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 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
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 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
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
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 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
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 .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
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 命先烈。


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
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 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因此,
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 功的关键。本
课教学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住“灯光” 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 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
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 入,一
边读,一边理解。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重 点句子认识英雄形象。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
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
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 么,想到了什
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
解 ,与同学交流。
最后,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思想教育。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
绪 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假如你就站在郝副营长的墓前,你会说些什么?”让
学生说说,我们的幸福生活 是怎么来的?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教育。此时,
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
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 ,珍
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担心学生 理解的不够深,讲解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讨论、自
主探究的机会就太少了。在往后的略读 课文中,我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的机
会,让他们尽快学会学习方法。





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初步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2.学习写好演讲稿。
教学重点:编写演讲稿。
教学难点:登台演讲,掌握演讲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学校里或班级里,有时要举行演讲 比赛,如“祖国在我心中”“绿
色伴我同行”等演讲活动。你参加过这种活动吗?你做过演讲吗?谁来说 一说当
时的感受。
2.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3.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 的感受,很真实,很形象。要想做到上台
不紧张,就得多次上台练习。
二、欣赏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演讲视频。
【课件2】北京大学刘媛媛《寒门贵子》。
2.学生评价,谈观后的收获。
(感受了演讲者的魅力,理解了寒门也能出贵子的道理,受到鼓舞和启发。)
3.评价,并讲明要作好演讲的要求:①写好演讲稿;②掌握演讲技巧。
三、出示话题,做好准备
1.班上要搞一次演讲活动,要求全体同学都参加。
2.出示演讲的话题,自己根据内容拟定题目。
【课件3】演讲的话题范围:
科学 读书 锻炼身体 健康饮食
3.引导学生思考:我要写哪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怎样才能 作好演


讲?
四、明确写法,编写讲稿
1.讲解演讲稿的写法,出示要点。
【课件4】怎样写好演讲稿?



2.出示演讲稿事例,学生感悟。
3.教师总结并板书: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 选材合适 感染力强)
【课件5-7】
孝敬父母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我非常喜欢这
首童谣, 因为父母给了我无尽的爱。
父爱如山!爸爸是一名驾校的教练,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是为了让我能够幸
福地生活,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还要不断地“充电”,不仅要开车很好,还
要学会入库倒车 。我心疼爸爸,劝爸爸不要熬夜,爸爸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
“不要紧,我的身体棒着呢!”爸爸生 活很节俭,但每次送给我的礼物都很昂贵。
夜深了,人静了,窗外漆黑,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妈妈仍 在操劳。一觉醒
来,看见灯光下工作的妈妈,我仿佛看见妈妈所经历的风霜和艰辛;仿佛看见我
生病时,妈妈日夜守护着我的情景;仿佛看见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在放学路上
翘首等待我的情形……
我一阵心酸,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而泪光中妈妈的白发是那样的耀眼!
妈妈每天都要忙到 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为我做饭。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她是
一个平凡的人,她也知道累,但决不停下来 。“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
痕”,是我催白了妈妈的黑发……
如今我长大了,懂得了 孝敬父母。在爸爸四十岁生日那天,我冒着倾盆大雨,
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个松软甜美的大蛋 糕送给爸爸。爸爸收到这份意
外的惊喜,不禁心潮澎湃,激动地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这 是我
平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三八”节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卡 送给妈妈,并对她深情地说了一句:
“妈妈,我爱你!”礼轻情意重,妈妈瞬间留下了热泪。我知道,这 是妈妈幸福
的眼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父母,我会在漫漫求学路上去迎接挑 战。
我一定会报答他们,让他们永远健康、幸福!
4.学生评价这篇演讲稿,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这篇演讲稿围绕“孝敬父母”这个主题,列举了父母培育孩子
的种种艰辛,说明 了孩子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且讲了自己的想法。
五、学习技巧,登台演讲
1.讲解演讲技巧,出示要点。
【课件8】演讲技巧

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根据自己的演讲内容,想一想场上应该怎样发挥。
3.教师指导并板书:
(登台演讲:停顿 重复 手势动作)
班级内组织演讲比赛,每位同学都上台演讲。(合理安排演 讲的时间,可以
利用每次上课前的十分钟。)


板书设计:
演讲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 选材合适 感染力强
登台演讲:停顿 重复 手势动作





习 作:多彩的活动


教学目标:
1.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
2.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3.把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教学重点: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 、植树、端午节看
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板书课题。(板书:多彩的活动)
二、拓展思路
回忆一下,校园生活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
1.让学生说说进入印象最深的活动。
2.总结学生发言。【课件出示2】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游泳,骑马、攀岩、固棋……
文艺演出类:合唱、课本剧表演、啦啦队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与参加儿童联谊、广场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赛龙舟、包粽子比赛、写春联、踏青、元宵灯会…
校园生活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会。
3.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根据教材 的提示,这里的“活动”主要
指校内外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活动有各种内容和形式,自然也有多样的意 义。
参与一次活动,以帮助我们增加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能力展示自我风
采,或许是 走近他人陌生世界,或许是开阔眼界汲取文化养料,或许是放飞心灵体
会快意人生。活动往往是在参与过 程中逐渐有所领悟的。是否领悟到活动的意义,
对意义的领悟程度有多深,只有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真 正有所感悟的活动,才能
进入选材的视野。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记忆宝库里的相关资源,以“集体活动”为
关键词搜索能够唤醒体验的各种材料,然后筛选、确定写作的材料,继而思考、提
炼材料的意义 。


三、明确观察角度
首先,要明确观察角度。“我”可能是活动的组织者、 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如
果是参与者,则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互动更为关注;如< br>果是旁观者,观察的对象更多元化,能从流程面、细节等各个方面记录所见所闻以
及由此产生的感 受。从特定角度对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才能产生
对活动意义的独特感悟。接着回顾活动的 全过程,分解出过程中的具体阶段。我
们可以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用流程图整体呈现活动的概貌 。
然后从特定角度回顾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景,把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最强烈、
观察到的信息 最丰富的阶段确定为写作的重点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也是活动的高
潮阶段,比如气氛最紧张时、感情最热 烈时、场面最宏大时等。
最后,围绕中心确定记叙的顺序。可以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先
后过程;也可以倒叙,把活动的结果或者活动中某一个阶段提到开头去写,再来回
顾活动的起因 和经过。
四、回顾活动,确定中心与材料
1.通过对话交流唤醒学生【课件出示3】
(1)这是哪一次活动
(2)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3)是活动哪一个阶段的场面?
(4)这个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为什么?
(5)你在这次活动中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2.整合师生对话的内容,明确题意:选择亲身经历的一 次活动,写出在活动中
见所闻所感,突出“难忘”这个特点;“难忘”的原因在记录见闻感受的基础上,
提炼即为文章的中心。
完成了以上任务,基本可以做到写作有中心、材料具体、思路有序了。 如何
达成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的要求呢?
详写活动的重点阶段,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在 叙述之中穿插使用描写的表达


方式,以具体、生动地再现重点阶段的情景。
想 一想:这个阶段的活动内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中人们
的活动有什么共性特点?这个场 面让人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
场面的核心人物是谁?核心人物在活动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核心 人物
是“我“我”想了些什么?其他人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他(们)的神态、动作、语
言有什 么?
场面描写是展开详写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对整体概况进行描写,另一方面
要关注细节, 把人们共同活动的场面和特定人物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这样就能使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得具体、 充实,同时也能呼应文中交代的相关活动
背景。至于活动其他阶段,则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五、写作实践
1. 明确写作要求【课件出示4】
(1)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2)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 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
们的神态、动作、语言。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2.具体指导:
选材并在组内、班内交流素材和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3. 初稿完成后,组织学生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互相批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
上。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一篇优秀的例文《多彩的活动》(课前已经发到
学生手中)
【课件出示5-7】
多彩的活动
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优秀诗文诵读比赛, 老师选派王一、苏明觉、
李国栋和我代表班级参赛。
当我们步入操场时,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 ,欢声如潮。同学们也个个眉开眼
笑、神采飞扬。而我们四个人深知这次比赛的重要性,心中就像十五个 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一股无以名状的紧张情绪油然而生,大伙儿都生怕比砸了。
比赛开始 了。随着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苏钰款款地走向了舞台中央,


那专注的神情、那轻柔 的动作和我们赛前彩排的丝毫没有两样。顿时,我们心中
都升腾起一丝信心,也增添了几分勇气。该我上 场了,“记得有多少晴朗的白天,
我们和老师漫步在校园,我们谈理想,谈生活,也谈那无限美好的明天 ……”我
手持话筒,一边和着音乐的节拍,小心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边用心地读好每
一个字 、每一句话。就在这时,我和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他正朝我点头微笑呢!
顿时,我心里乐滋滋的,我想 :我刚才的表现一定没有让老师失望。诵读完毕,
我们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可以放一放了。可我们还是担 心我们班的分数会不会让
老师满意。开始报分数了,我们屏息凝视,侧耳倾听。“刚才六(1)班的得分 是
98.2分。”一听得分,我们都乐开了花,因为我们是之前得分最高的班级。尽管
如此,我 们还是很担心,六(4)班会不会超越我们,果然不出所料,六(4)班
的声势比我们大,得分是98. 62分,区区0.42分就让我们与一等奖失之交臂,
我们很失望,也特别感到对不起老师,让老师的心 血付诸东流。但老师好像看透
了我们的心事,和蔼可亲地说:“今天,我们班虽然只得个二等奖,但我们 的四
位选手都发挥出了最好水平,凡事尽力就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有集体,懂得
上进,胜利 的桂冠便指日可待!”“谢谢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我们一定会努力,不
会再让您失望!”我在心里暗暗发 誓。
这次比赛虽然没拿第一,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从中悟
出了一个道理 :“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到上游莫骄傲,还有英
雄在前头。”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六、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材,即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就本次自作来言,要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是“多彩的活动”,如何选材呢?当然


我们 可以从教材上提供的多种活动中选择一个,应该注意的是要选自己真正喜欢
的,自己有深刻体会的活动。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要求把作文写好,我做了多方面的铺垫:
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 ,交流自己的体会,先说后写,范文引路,温馨提示。这样,
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本课 教学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铺垫,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不足之处是对学生
把事情写具体,让文章详略得当方 面指导太少。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重点: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 “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
2.学习并运用说话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2、3】


文段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
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 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
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 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
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
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
两个小战士把 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 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
是 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
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 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
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 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
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 “白
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
的距离和相 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
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 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
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 的隆隆声。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 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
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 景的总的描
绘(面)。
(板书:点面结合)
4.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 ”画出来,“点”
的描写部分用“ ”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4. 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
画。


二、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课件4】

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3.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板书:相同句式)
第一 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帜
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处
的都比不上。
4.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二)“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好啊!”
伴的邀请。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句子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教师总结:如果对话都用“ 说”来表示,那就显得单调、枯燥。这几个句
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还有的时候 ,先把语言写出来,
然后再交代说话者。还可以直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也能表示。
(板书:“说”的表达方式)
写几个人物说话的句子,分别用上四种不同的对话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2.读懂并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 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
家看。大家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优秀作品欣赏。出示
【课件5】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3.学生评价,说一说从作品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右
下)
4.教师温馨提示: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4.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唐诗。可以先在草 纸上练习几遍,
然后在书法纸上书写。
5.班内作品展示。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课件6-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积累爱国名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
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时期,蜀 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
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 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
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 死亡看作回家一样。突出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感。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 李纲列
传上》,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
给别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
逃镇江。李纲竭力反 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听取了他的建议 ,把李纲提拔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 自己
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4.再来读一读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一、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二、相同句式,“说”的表达方式
三、创作书法作品
四、积累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介绍了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学中我先出示 了《开国
大典》和《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中场面描写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感受场 面的壮观,懂得描写场面时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词句段运用”栏目
提供了两部分内容,其一是相同 句式的连用,其二是“说”的不同表达方式;我
都是让学生先感知,再讲解,最后学生练习,这样学生才 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切实感受到运用这些方式方法的好处。“书写提示”栏目的教学,我注意用网上< br>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懂得行款的基础上创作出自己满
意的作品;“日积 月累”栏目让学生先感知名言,再听老师的详细讲解,这样记
忆就深刻一些。趁此机会,多读多写,日积 月累的成效就会更鲜明。
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科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在自我感知阶 段进度不
一,我只注意了部分优秀生的表现,忽略了学困生的困难,结果少数同学因时间太短而没有什么感知,今后我一定注意到这一点。



















六年级语文(上)
(部编版)
第二单元测试卷
【新教材】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用“\”画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3分)
沉着(zhuó zháo) 电钮(liǔ niǔ) 黑魆魆(xū qū)
瞻仰(zān zhān) 诞生(dàn dàng) 围歼战(jiān qiān)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三、查字典,填空。(5分)
1.“盏”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
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颜”是 结构,部首是 ;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 。“颜”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颜面,脸面;③颜色,色彩。“三
军过后尽开颜”中的“颜”应选第 种解释,“五颜六色”中的“颜”应选
第 种解释。
四、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14分)
1.选字填空。(4分)
冀 翼
晋察( ) 小心( )( ) ( )中地道战
坦 担
( )当 ( )心 ( )克 平(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句子中。(7分)
( )崖绝壁 居高( )下 昂首( )胸 壮烈( )迈
( )精会神 震天( )地 ( )身碎骨 横七( )八
(1)看台上的球迷们拼命地为我国代表队摇旗呐喊,声音 。
(2)教窒里一片安静,同学们都在 地听讲。
(3)我站在万寿山上, ,颐和园的景物尽收眼底。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3分)
(1)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2)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 )这鲜红的国旗。
(3)郝副营长( )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8分)
1.“开国大典”中“开”的意思是( )。


A.举行 B.建立 C.开始 D.开办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 B.五岭/逶迤/腾/细浪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五岭遗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
B.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海、陆、空三军。
B.《狼牙山五壮士》的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又分别描写了五位战
士。
C.《开国大典》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
D.《灯光》一文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 他们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改为“被”字句)

2.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3.走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的那条路。 可以很快追上连队。(用关联词连成
一句话)

4.我对郝副营长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改为转述句)

七、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5分)
( )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
暴露了自己。
( )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看书上的插图。
( )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 )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阻击,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 )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了对未来
的憧憬里。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远征”指 ,
“等闲”的意思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赞美了红军战士 的革命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的“云崖暖”表达了红军
渡过金沙江后的 ,“铁索寒”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
的 。


3. 鞠躬尽瘁, 。
4. ,视死忽如归。
5.《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的顺序是:①接受任务→② →③
→④ →⑤跳下悬崖。其中重点写的内容是
(填序号),因为这些内容能够突出地表现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九、口语交际。(5分)
爱国,一个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的词语,在那战争年代,在那革命岁 月,无
数仁人志士怀着一腔爱国之情,抛头颅洒热血,一句句慷慨激昂的话语,在我们
耳边回荡 ,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在我们脑海中浮现。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
们又应该怎样爱国呢?谈谈你的看 法。


十、阅读课文片段和短文,完成练习。(32分)
(一)开国大典(节选)(15分)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 聚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
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 举)着红旗,有的(提 打)着红灯。进入会
场后,按照(预备 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 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 民
..
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
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画去片段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或词语。(2分)
2.用“——”画出片段的中心句。(2分)
3.这段话写的是 的场面,重点写了 、 的
代表,可以说他们是三十万群众的缩影。(3分)
4.用“ ”画出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人的
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 。(3分)
5.如果把片段中的加点同“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3分)

6.读了片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分)

(二) (17分)
齐 立
①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 地向前行进,全然不知道前方已经是危机
四伏——六七头狮子正躲藏在草丛中,等待着它们的到来。有两 头野牛带着一头
小野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欢快地奔跑着。它们离牛群越来越远,却离危险越来
越近了。
②突然,埋伏的狮子纷纷跃起,扑向离群的三头野牛。野牛猝不及防,掉头
就跑。狮 群紧追不舍,其中一头狮子几个腾跃,就将落在最后的小野牛( )
进河里。小野牛在河里拼命挣扎,其他的狮子赶来一起( )住它,想把这个战
利品( )上岸享用。就在狮群即将如愿以偿的时候,一条巨鳄突然从河里一


( )而起, 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野牛的尾巴。这时,狮群和鳄鱼在河
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拉锯战。几个 回合下来,鳄鱼寡不敌众,小野牛被群狮
拖上了岸。
③可怜的小野牛,也许即将成为狮子的羡 餐了!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
迹发生了:数百头身强力壮的野牛如风而至,把狮群和小野牛团团围在 中间。原
来,是离群的两头野牛搬来了救兵。救兵中,一头野牛开始挑战一头狮子,它怒
目圆睁 ,踢跳腾跃,吼声如雷,被挑战的那头狮子先前的威风荡然无存,只能落
荒而逃。但是,其他的狮子仍然 紧紧地咬住小野牛,不肯松口。众野牛发怒了,
它们排成战阵,缩小包围圈,一步步逼近狮子和小野牛。 又有一头野牛,对准其
中一只狮子猛冲过去,牛角用力一挑,那头狮子就被挑飞到空中,然后狠狠地摔< br>到地上!它惩罚狮子的几个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使人很难相信它居然是一
头食草的野牛!
④紧接着,群牛嘶鸣,声震旷野,野牛们向狮子发起总攻了。面对群牛那雷
霆万钧的气势,剩下 的几头狮子惶恐万状,只得松开小野牛四散逃窜。那头可怜
的小野牛挣扎着,摇摇晃晃地回到牛群中,被 群牛紧紧地护卫在中间。落荒而逃
的狮子,在远处眼巴巴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凶悍和霸 气。
⑤残阳如血,牛群浩浩荡荡,仍沿着河岸缓缓前行,犹如一头头黑色的精灵。
1.请你给这篇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横线上。(1分)
2.请联系上下文,将“咬、扑、跃、拖”四个动词准确地填入文中的括号
内。(2分)
3.文中有一些描写野牛的四字词语,请你根据分类选择一个写在括号内。
(3分)
神态( ) 声音( ) 气势( )
4.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第②④自然段的内容,将故事经过补充
完整。(3分)
群牛前行→( )→( )→( )→继续前行
5.小野牛能奇迹般逃生的原因是( )。(2分)
A. 小野牛非常机智、勇敢,挣脱了狮子的撕咬。
B.一条巨鳄和群狮争夺小野牛,小野牛趁机逃脱。
C.野牛们同仇敌忾,狮子们惧于群牛雷霆万钧的气势,落荒而逃。
6.在第③④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描写了一头野牛与群牛的表现,采用了
的手法,这样写的效果是
。(3分)
7.文章主要写的是野牛与狮子的较量,可是在第②自然段中又写到了巨鳄。
此处 描写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3分)


十一、习作。
题目:难忘的一次活动
要求: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并写出你参加活动 后的独特感受。语句通顺,内
容完整,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
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
成。编排意图 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
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 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本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
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
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③讲一个有关老师
的故事。课文要 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
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 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
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 星?这样设
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一
课的 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②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
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 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
玩竹节 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
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 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
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
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9.竹节人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5个生字,理解“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


“我”因为 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3.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玩具导入新课
1.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玩具是什 么
材料的,什么构造的?怎么玩?
(学生说,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看来 同学们的玩具真不少,也都挺会玩的,有的同学能把一件玩具玩出很
多的花样,真是动脑筋的孩子。 < br>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件玩具,(板书:竹节人)【课件2】请同学们大声读
出来,什么玩具呀 ?(学生大声读课题)你见过这种玩具吗?玩过这样的玩具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玩具。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话题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在课堂上。同时,由玩具话题到竹节人,很自然地导入,水到渠成。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
出示:【课件3】
生字:豁 凛 疙 瘩 棍 悟 裁 筹 橡 雕 跺 颓 沮 趴 屉
①谁能说一说自己识记生字字音字形的好方法?


②教师评价,重点指导:
凛:左面两点水,右面是“禀”,不要把“禀”写得太长。
疙瘩:都是“疒”旁,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连绵词。
裁:读cái,注意与“栽”区分开。
筹: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寿”字。
出示:【课件4】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鏖战 沮丧 悻悻
①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词语的,结合课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②教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③评价,指导:
出示:【课件5】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技高一筹:技艺比别人高出一截。
鏖战:激烈的战斗。
沮丧:灰心,失望。
悻悻:形容怨恨愤怒失落的样子。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
(1)根据课文,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课件6】
1.根据下列划分标准,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表示)
① — ④ ⑤—

19


20—

29
2.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教师指导:
A.课文主要叙述了三部分内容
①—④制作竹节人
⑤—

19斗竹节人
20—

29老师也喜欢斗竹节人

B.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的兴 趣点不一样,所以印象最深的部分也会不一样。有


的同学对制作竹节人这一部分印象最深 ,可能他们也想着自己动手做这种玩具
呢!有的同学对斗竹节人部分印象最深,因为他们体会到了传统玩 具给人们带来
的乐趣。还有的对老师玩竹节人这种玩具一部分印象最深,他们喜欢这个故事,
把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能激情呢!
3. 快速读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读词语书写生字
1.认真读一读自己画出的词语,同位相互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2.在田字格纸上练习书写生字,写完后同位评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掌握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答问题做好衔接
1.提问:《竹节人》一课从记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三 部分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 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
2.说一说,自己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记住了些什么细节?
(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分小组探究学习
(一)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各组的学习任务如下:
出示:【课件8】
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给大家听。
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二)小组探究,完成本小组的任务。
1.每小组集中在一块儿,同学们找出与自己小组 探究问题相关的段落认真


读一读,然后交流、合作。
2.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指导。
第一组:
【课件9】竹节人制作指南:
(1)把毛笔杆(细竹竿)锯成约一寸长的一截,作为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
(2)在这一截上端留出脑袋,接下来的地方钻一对小眼,预备装手臂。
(3)锯出八截短的,作为竹节人的四肢。
(4)把这些截按人体的形状摆好,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线绳依次穿起来。
(板书:制作:一截长的 八截短的)
玩法:将线绳一松一紧,竹节人的身子摆动,手挥舞。
在竹节人的手上可以系上或安上东西当武器。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可以玩对打的游戏。
第二组:
【课件10】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利用破课桌玩竹节人,破课桌变成了古战场。
(2)玩出种种花样:一个竹节人独自表 演;两个在一起搏斗;线被卡住,
竹节人变成呆子;制作成孙悟空;装扮成窦尔敦;佩戴偃月刀,手持蛇 矛枪的武
士。
(3)课下玩,课上也玩。
(4)老师也会玩得津津有味。
(板书:玩法(乐趣):破课桌——古战场 下课时——上课时)
第三组
【课件11】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
(1)起因:“我”课上玩竹节人。
(2)经过: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同学们在老师办公室窗外寻找老
师扔掉的竹节人。
(3)结果:我们意外发现老师也在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
(板书:故事:没收 全神贯注 )
三、抓重点感悟语言


1.出示:【课件12】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
别好。”
学生讨论:
(1)“我”真的把毛笔弄丢了吗?“我为什么说毛笔丢了?”
(2)卖毛笔的为什么生意特别好?
(3)“丢”了的毛笔和买来的毛笔都做了什么?
(4)你认为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含蓄而幽默)
2.出示:【课件13】
下课时 ,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
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 ,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学生独立思考:
(1)“一圈”“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说明了什么?
(玩竹节人真有趣,竹节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2)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写竹节人搏 斗得多么激烈,但我们可以从围观者的
表现看出来,这是什么写法?(侧面描写)
3.出示:【课件14】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 屉里扯
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学生独立思考:
(1)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很喜欢玩竹节人,从“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等词语可
以看出来)
(2)从全文的中心意思来看,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老师竟然也玩得那么入迷,说明竹节人 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不
只是孩子们才喜欢。)
四、 谈收获课外拓展
1.学生说一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传统玩具 ——竹节人,知道了它的制作
方法、玩法以及在当年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课下从网上搜一搜,看一看,传统玩具还有哪些?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请
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 玩具介绍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竹节人
制作:一截长的 八截短的
玩法(乐趣):破课桌——古战场 下课时——上课时
故事:没收 全神贯注



教学反思:
本堂课设计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课文,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反馈及
时,参与度较高。问题引导 设计巧妙、具体,有实效。课堂生成较为丰富。
美中不足的是要注意教师的评价语,过渡语要精准到位 ,起到推进学生学习
进度,激发学习热情的效果。





10.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嫦、娥、尚、揭”等12个生字,理解新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
序讲的,以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通过阅读,感悟出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 爱科学、学科学的
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讲的关于宇宙生命的知识,理清作者的讲述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出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很多时候,我们遥望茫茫的星空,看着圆圆的月亮,会产生无穷的遐想:
月亮上真的有嫦娥 吗?天宫在哪里呢?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你们一定还有更
多的问题吧?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好吗?
2. 【课件2】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
生命存在呢?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目标阅读
1.【课件1】(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谜”是什么意 思呀?(没弄懂的问题)刚才同学们就提出了关于宇宙的许多未
解之谜。从课题上看,本课讲的是关于宇 宙空间中有没有生命的问题。读了课文
你就会明白很多问题的。
2.出示:
【课件3】阅读提示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三、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生述后,出示【课件4】
(1) 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 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 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
纱;
(5) 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
里存在生命。
2.请同 学们自己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是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
问题的?(2—9自然段。)
3.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相互
补充。)
教师指导点拨: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
生命存在,一直在探 索宇宙生命之谜。
4.现在你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了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四、识记字词,正确书写。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同位交流。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
(1)生字部分
揭:读音jiē,右边部分与“渴、喝”的右半部相同,组词:揭示、揭开
倾:读音qīnɡ,右边是“顷”,组词:倾斜、倾倒
燥:读音zào,注意与“躁”区分,组词:干燥、燥热
御:读音yù,左边是“彳”,右边是“卸”,组词:抵御、防御
(2)词语部分
出示:【课件5】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形容非常渺小。
厌氧菌:是一类在 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不能在空气
(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 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抵御:抵抗,防御外敌。
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五、汇报收获,布置练习
1.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
2.课下把课文再仔细读一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课文,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2.学习说明道理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提问,衔接新课
1.谁来说一说,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2.请同学们想想课文哪些部分是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2—10自然段。)
二、分组学习,点拨指导
1.学生分组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各小组来分析自己小组分配到的段落。
第一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三组:分析第五——八自然段。
第四组:分析第九自然段。
第五组:分析第十自然段。
2.围绕问题学习、看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讲道 理的?组内
进行交流,小组间进行汇报。教师指导:
(一)第一组:
出示:【课件7、8】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1.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 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


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 “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一定还会有其他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 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
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 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
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 还
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板书:生命存在的条件
1.适合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
3.适当的大气
4.足够的光热)
第二组:
出示:【课件9】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
根 据生命存活的四个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
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 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
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
所争论。
第三组:
出示:【课件10-13】分析第五至八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 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
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
1.自转时间相似;
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 了科
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
化,认 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
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生命物质、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
是错误的。

艾滋病宣传标语-山东科技大学招生网


陕西高考改革-高考填志愿网站


长沙外国语职业学院-歌颂党的诗词


muqin-招商方案


预备党员自我总结-新年里的新鲜事


联想集团简介-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高三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爱荷华大学-英语阅读理解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