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裁判员宣誓词
《穷人》教案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删繁就简”,在学生理
清课文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后,紧紧抓住“穷”字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学生借机了解时代背景和劳
动
人民生活的困苦,又通过重点词句的阅读思考很快抓住人物高尚品质,品
味课文语言,体会用
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学习作者通过平实的描写方法来
刻画人物形象。与学生一起理解、赏析、朗读文中的
词句,打破分段式教
学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
又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样会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
子。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勤劳、淳朴、
善良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贫穷困、
悲惨的生活。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人物神态、心理活
动、语言等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
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1、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2、生字、生词卡片。3、
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
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
背景。
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4、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
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
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
的创作时间
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
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
中的不朽名作。
5、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
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
课文——《穷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醒注意“溅、填、怨”都
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
的故事。)
3、抽查学生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
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
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
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
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
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
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
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课件: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孩子们没有__
___;吃的是_____,菜___
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
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
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
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
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
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高潮。在这个时
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
民生
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
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
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神态、对话、心理活动。)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神态、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
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出示课件:
⑴、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
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
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⑵、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
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人物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⑴、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⑵、桑娜脸色苍白……她忐忑不安地想:……
桑娜神态怎样?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
作用呢?
(由
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
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
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
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师:读了描写人物神态及心理
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
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
的复
杂心理。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指名学
生读。
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非”
是什么意思?双重否定句说
明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这样的品质?找出描写人物对
话的句子,体会渔夫的高尚品质。
⑴、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⑵、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
质所感动。自
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
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⑶、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
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
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
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
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
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
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
西蒙死了,谈到她
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
什么
反应。)
⑷、出示课件:“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
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
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
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
贫困与艰
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
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
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
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
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
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
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
他的作品,有
《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设计】
穷 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1、本
教案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
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
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
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
br>意,总揽全局。
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
蒙两家的
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
悲惨生活的真
实写照。教学中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
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3、环境、人物神态、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学中
抓住文中的
重点句,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加以区分和体会,
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
善良的心;并着重理解桑娜抱
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
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教学从“穷”字入手,紧
扣文
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
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
穷人。
4、拓展练习续写,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
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