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册全册教案(五四制)
治家格言-韩国新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五四制)
1.草原
【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与释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
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
的美好
。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轻松愉快的寒假过去了,让我们带着全新的心情开始本学期的学习
。请同学
们打开课本,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学习内容和提出的学习要求。
2.同学们,见过草
原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欣
赏着草原风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景色美丽、草原辽阔)
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学习,板书《草原》。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
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
”,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
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
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
1 76
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
,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
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
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
66年,由于受
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0
17年9
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
br>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2.重点生词读写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勾勒
境界 洒脱 鞭子 疾驰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2)字词释义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鄂温克: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了解草原的美景,学习文章的写法。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当作者看到草原的时候,感受是怎样的?用直线画出描
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
。”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比较第一二两句,你能否找到两句中的一对反义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1
)高歌一曲: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十分明朗。空气清鲜。所以作者想高
歌一曲,内心充满愉
快的心情。
(2)低吟奇丽的小诗。
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产生如此大的落差?是什么使作者想
高歌一曲,又是怎样的景象,使作
者想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并不茫茫?
生:一碧千里是说在天底下目之所及全是绿色,可以说“放眼处处皆绿色”。但因为草原
2
76
的天空是那么明朗,所有的景物看起来都十分清晰,所以并没有给人以茫茫一片的感觉。
师:我们来读一读下面作者描写草原景色的内容,草原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课件出示:在天
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
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
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
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
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预设
草原是绿色的:
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到处翠色欲流。
而后,紧紧抓住 “翠色欲流”体会草原的绿色是那么富有生机,本是静止的草原仿佛就
要动起
来,整个草原仿佛是绿色的海洋,小丘仿佛是绿色的波浪。轻轻流入天地相接的地方。
草原是柔美的:
生:因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
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渲染,什么是墨线勾勒,从而体会出绿色渲染就好比使用
绿色
的颜料在绿色的宣纸上着色,产生的效果就是小丘于平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小丘线条的柔
美,也写出了草
原上绿的纯粹——“一碧”。
草原的美是动态的:
生:作者不仅看到了小丘,还看到了羊群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
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写羊群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老师马上追问学生,这大花是印在绿毯上的吗?作者为什么用绣这个词?
想象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是什么?
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自由读)——个别读
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看到这样的草原又怎么忍心打破它的宁静
呢?所以作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
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总结第一段的写作方法。
情景交融、抓住特点、按顺序
四、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了解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体会民族团结之美。
过渡:老舍先生来草原的目的可不是来旅游的,而是访问陈巴尔虎旗。这一路乘车驰骋,
3
76
让老舍先生有了一种新的体验,对草原有了更多的认识。到底那是一种
怎样的体验,又看到了
草原上怎样的景色呢?
1.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到底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又看到了草原上怎样的景色
呢?
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联系三个一百五十里,草原的广阔)
有感情地读一读。
静寂: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看到了河。”、“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河!”
比较:“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了解标点不同表达的情
感的不同。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而句号却不能把
这样的情感表达出来。
(2)通过
体会作者的心情,了解了看到了河,离目的地也就不远了,因为河岸两侧水草
丰美,是最好的牧场,牧民
通常会把牛羊赶到这里放牧。
有感情地读一读。
2.感受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
过渡:草原的景色太独特了,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么广阔美丽的草原又会使生活在
这里的人形成怎样的性格?
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感受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反馈自学习题:
(1)课文描写了( )( )( )( )(
)等十几种风俗习惯,都
是为了表现蒙古族同胞的( ),表现(
)的主题。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
br>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段中( )和(
)两个词最能表现出蒙族同胞想要
见到我们的急切心情。
(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
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
段话描写了(
)的景象,表达了( )的情感。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天涯”指的是:
“碧
草”指的又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其中 和
两个词最能表现蒙汉两族同胞之间的情谊。
五、课堂小结
辽阔的草原上,铺展着如画的美景;此时此刻更洋溢着蒙族与汉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4
76
无论哪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儿女中的一员,都深深的爱着我们美丽、
伟大的祖国。播放歌曲
《爱我中华》结束本课。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2.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雨巷》朗诵录音。同学们,刚才我们欣
赏的是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在这
首诗里选择了丁香这个意象,用来表达自己无尽的忧虑和迷茫。作
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
她朝夕相伴,它诱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思?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今
天,我们带着这
个问题,一同走进宗璞的《丁香结》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配乐朗读(师生范读),感知文意。
◆指名朗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意。(各组的5号读,一人一段,不要掉字、添字或错字)
二、预习检测: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写出它美在何处。
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它有何作用?
4.“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
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这
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
,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
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
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
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
《弦上的梦》,系
5 76
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2)字词释义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斗室:指极小的屋子。
毫:指毛笔。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等不一致。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问题1: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主旨句,富有哲理的
句子等
)美在何处?以此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问题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原因有二:
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3:自由回答,通过对古诗句的理解,体味文章就意境美。
示例:“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花蕾丛生,喻人愁心不解,作者用自
然界的植物用以喻指自己的愁思。
作用:丁香就是惆怅的代表,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文章意境更加优
美。
问题4:启示: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
年年都
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因此,生命既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
香结,愁肠挂肚,
百转千回。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
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五、拓展提升
人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六、课堂小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
了因丁香
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
br>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
6
76
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就因为有了这永远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
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
更加灿烂!这就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作业布置】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3.花之歌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体验隐趣,导入新课。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作者简介: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
西海岸
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
诗人是谁? <
br>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是阿
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
笑》《先知》《
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
7 76
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
、鲁
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字词释义
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
琼浆:指美酒。
啭:鸟婉转地叫。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7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
br>第1至4段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第1段写“我
是大自
然的话语”,第2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以星喻花,突出花的高洁夺
目。第3段写“
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冬,写出了花孕育、生长的过程。第4段
写“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
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
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第5至
7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象。分别写了
“我”的一天如何度过
,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时,坚
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8 76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全诗都是“花”的隐喻,前四段尤其可以看出花的特征。
“我是大自
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是说在
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
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又收回去”
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
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这是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犹
如草坪中
亮丽的星星点点。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
我昏昏睡去。”是说花
的四季变化。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
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是说花
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
的祭献。
三、拓展延伸:
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4.古代诗歌三首
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9 76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
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
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
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
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
德江)
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
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
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
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学生自由读古诗,
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
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
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
,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
着
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
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
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
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
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10
76
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
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
现在我们再回
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
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
,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
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
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
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
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
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
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诗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
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
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
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
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
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
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
字了得
”,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
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
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1 7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
月,是
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
然体会到了他在日
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
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
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
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
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
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
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
无限境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
2.淡化理解,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节奏。
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
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
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
今天我们就跨越9
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
解释?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
再来齐读题目。
(三)初学古诗,掌握理解重点字词。
12 76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
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翻墨: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
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
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
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
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你能把这首诗的节奏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
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
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七)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
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水调歌头》,邓丽君、
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
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
的曲子就很贴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它谱曲,唱出你心
中的歌,谁
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八)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
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13 76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
(九)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
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
(十)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作何解释?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
,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的许多诗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
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查一
查另外四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
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一)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
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
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
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
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
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
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
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
14 76
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二)介绍作者: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
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
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
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
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
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
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
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
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一)
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
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
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
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
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
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
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
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
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
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
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
美丽的夜景。
2.交流:
(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a.离开枝头;
b.斜枝、树枝;c.另外一枝。本文指的是横
斜突兀的树枝。
15 76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
引
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2)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3)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
稻花香
和蛙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说,指名演说(丰
收、老百姓的生
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
吗?那是
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
br>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
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4)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
见人,但闻人语响”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
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
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
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
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
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
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
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
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
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
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
会感受得真真切
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
美好,让我们一起
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
气突然发生
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16 76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3.学生交
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
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
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
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
就在社林的旁边,
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
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体会词
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
出望外之情。陆游有
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
人是很难体会
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
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
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
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
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
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
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
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
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
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
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
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
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
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
切的情感,学习他
独特的创作技法。
3.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
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
匠心独运。
【作业布置】
1.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17 76
2.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3.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4.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
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
《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
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
《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
我们了解到这是一
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
结束。回顾长征
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
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
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
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8 76
1.读写下列字词
逶迤( )泥丸( )云崖(
)铁索( )岷山( )
2.解释词语。
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
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
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
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
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
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
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
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
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
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
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
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
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
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
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
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
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
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19 76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
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
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
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
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
br>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
四方
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
并想念他们定能
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
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
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
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
难图”?你
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
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
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
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
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
br>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
用什么字
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
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
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
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
裂
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
方面军广大指
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
20 76
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长征的
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展现长征精神;
b.
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
接抒情除外)——“
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
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
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
br>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课文“读读写写”的字,能借助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和自
己的积累理解词语“斩钉截铁”、“壮士”、“屹立”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并能辨别
他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
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从英雄的壮举和感人的话语中,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
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
雄。
3.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1 76
以学生为主体,给
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机会,通过自读、自悟,以读促情,以情带
读,分享学习快乐。通过有感情地
朗读,使学生的情感由此而产生一次精神升华,爱国主义思
想由此而深深地扎根在全体学生思想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感受五
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
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感受五壮士英
雄气概和勇于牺
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难点】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启发谈话,战争时期,英雄
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
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出示
课件)学生说出课件中的英雄事迹:如董存
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
(二)揭示课题: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英
雄,五
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
三)由课题“士”展开,“士”在古代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能得到“士”这个称呼的
人,是受人尊敬的
。
1.学生用“士”组词,教师板书有价值的词语。
2.这些词语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预设:
“战士”就是指部队里的士兵,他们都参加作战的。
“勇士”就是指非常勇敢的人。
“烈士”就是指在跟敌人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士。
“壮士”就是指很壮烈很勇敢的战士。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在狼牙山之巅,我们
22
76
的五壮士是怎样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诗篇的?
(一)听课文朗读,思考。
1.听录音注意自己读不准的字词并读写下列字词:
抡
砸 日寇 仇恨 晋察冀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横七竖八 悬崖绝壁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昂首挺胸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这篇课文写
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自读课文,用小标题概
括出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轮流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自己预习所得,探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重点检查部分词语。(出示课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文章按事情的发生
、经过、结果顺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
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
这一称号?用横线标出来。
(二)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
语标注在书上。
(三)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
四、精品细读,内化情感
(一)接受任务(出示课件)
1.说说五位战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23 76
2.哪些词语突出了日寇的猖狂?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
生理解壮士的壮志:敌人的人数非常多,六班只有五个人,对比更能突出五壮士的
勇敢歼敌,不怕牺牲。
(二)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炮火连天的1941年秋,走近狼牙山看看五位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1.预设一:他们是怎样诱敌上山的?(出示课件)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大声读一读。
2.预设二:请同学们自由读(出示课件)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场面吧!
(1)战士们怎样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的?
(2)指明读,说说壮士是怎样对敌的,五壮士的描写中那个词运用的好?(出示课件)
(3)面对这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你想说什么吗?
3.预设三:正因为他们的不屈不挠,正因
为他们的奋不顾身,所以敌人——引读。“横七
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
引导学生五位壮士与许多、横七竖八对比,体会壮士壮举。
(三)引上绝路
五位战
士顺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第3自然段,把令你
感动的词语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1.预设一:壮士们把敌人引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出示课件)
2.预设二: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3.预设三:交流感动的词语。(出示课件) 4.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斩钉截铁”引导学生文
中理解词语
的意思。
5.指导学生“走!”朗读,从读中感悟壮士的决心。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
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
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6.战士们和班长的想法一致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他们一个个
都是不怕死的铁铮铮的汉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
读这几个句子。(学生齐读
)
(四)顶峰歼敌
在顶峰歼敌之中,写得最详细,最令你感动的举动是什么?请找出句子同
桌读一读,并说
说理由。
1.预设一:(出示课件)
24 76
(1)下面这段话的哪几个动作表现了马宝玉英勇无畏的精神?
(2)“砸”,你能换个词吗?那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字,而要用“砸”?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加以体会人物情感。
(3)用心地读这几个句子。
2.预设二: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出示课件)
五壮士猛地举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敌人。深入体会决心、仇恨。
(1)1937年卢沟桥事变
之后,可恶的日寇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烧、杀、抢、掠,在长达8
年的战争中,烧了我们的房子,杀了我们
的亲人,犯下了许许多多的滔天大罪。
请学生说一说电影中看到的日寇的罪行。例如《中国兄弟连》中
就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个
村庄在一夜之间全村的人都被日寇杀光。《狼毒花》中的日寇更是残忍,不招供
,就割去一个
耳朵,再不说就挖去一双眼睛,他们就是这样的折磨、残害我们的中国人。当时,中国军民
伤
亡人数达到了2100万人。同学们,这一个个死去的可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亲人啊。
(2)引读:此时此刻,相信你们对五壮士的决心、仇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决心和仇恨
在你们心中燃起
,同样在五壮士的心中熊熊燃烧。他们就用石头向敌人讨回血债,与敌人血战
到底。让我们带着这份坚定
的决心,满腔的仇恨再读这段话。
(3)说说对“像雹子”这个词的理解。
把石头比作“雹
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
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
雄气概。
3.预设三:
又一批敌人上来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这句话中动作描写还在哪里?
(五)壮烈跳崖
(播放视频二)一同感受壮士的英雄气概。
1.(出示课件)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
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
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壮士们想什么?
2.(出示课件)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你怎样读这豪言壮语?引导学生理
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
动地、气壮山河!
25 76
3.读到这里你会用怎样的词语赞颂这些壮士?
五、回顾全文,提炼升华
1.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2.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碑,为什么说是五“勇士”。
3.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
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
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或者为纪念碑写碑文。
六、总结写作方法
1.提炼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表现主人公英雄气
概和勇于牺牲
的精神。
2.本文详略得当: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详略,人物描写的详略。
【作业布置】
读有关英雄的书籍,搜集有关资料,办一期“看英雄、学英雄”的手抄报。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出示课题,读题,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
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
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
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
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
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26 76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并会读写下列字词。
擎
政府 典礼 委员 汇集 爆发 鼓舞 诞生 宣告 瞻仰 肃静 飘拂 选举
检阅 制服 距离 高潮 陆续 阅兵式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
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
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
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
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
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
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
的气氛。
四、精读第二部分,学生默读
理清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
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
礼炮——宣读公告。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画出
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
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
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
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
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
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
,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
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
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
写照和缩影)。
五、指导朗读课文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
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
读排比句(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
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
成立的伟大意义);
六、阅读第三部分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小组合作,讨论试
27
76
写下列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
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_而________。
七、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
庆的气氛;读
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练习读
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八、总结全文 <
br>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
群众的
“掌声”、“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
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
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
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布置】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8.灯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课文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把握课
文的主要内容。
28 76
(2)在学
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
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
,加深学生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
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
宁愿牺牲
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一)板书课题。
1.当我们面
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
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
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
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
同志走近
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读写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赞叹
微弱 注视 憧憬 阻击 璀璨 黑魆魆 聚精会神 千钧一发
(2)字词释义
围歼:包围起来消灭。
倚:靠。
憧憬:向往。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光鲜鲜明的样子。
(三)练说。教师提问:
29 76
(1)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2)这些
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
变得怎样?
(学
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
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一)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
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
中国。)
(二)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
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
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
_,在这
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
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
弱的火柴亮
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
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
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三)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
br>(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
下文,找
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
过小组交流、集体汇
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
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
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
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
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一)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
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
读、齐读等形式。)
(二)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30 76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三)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
献身精神,感受幸福生
活来之不易。)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
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
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
方式。)
【作业布置】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9.竹节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交流,品味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故事”,联
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绚丽多彩、自由快乐的。
2.在感受美好童年的过程中,掌握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阅读本文后学生能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生活照片。
师: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你们是否想
起美好的童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
童年,享受童年的快乐吧!板书:竹节人。
二、潜心交流
1.谈话带入
光阴似箭,一晃,我们已经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童年,是那么美好!在你们的童
年里有哪些有趣的往事赶快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2.回顾概括
(1)提炼关键词
31 76
瞧,一提起童年,大伙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还是先来回想一下作家笔下的童年是什么。
课件出示: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告诉了我们她的童年是(怀念向往),费奥多罗
夫在《童年的发现》中
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懂得了童年是(敢于探索),萧红在《祖父的园子》
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让我们
感受到了童年是(自由快乐)。
(2)总结方法
你们看,我们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就把握了
文章的主题,“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读书
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3.阅读概括
(1)阅读文章
刚才我们分享了作家的快乐童年。其实童年还藏在《竹节人》这篇文章中,请
同学们分组
去阅读,想想范锡林笔下的童年是什么?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①读写下列字词
蹲
风靡 俨然 破绽 颓废 沮丧 前功尽弃 挖空心思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化为乌有
②字词释义
豁:裂开。
叉:分开。
俨然:形容很像。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弄巧成拙:想用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散逃离。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悻悻然:怨恨失落的样子。
酣:尽兴,畅快。
鏖战:激烈地战斗。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3)交流概括
童年是什么?谁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词来
告诉我们。《竹节人》——充满童趣(评价:“抓
关键词”这种读书方法,同学们运用得真好!)
32 76
三、感悟方法
童年藏在作家的笔下,童
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童年还藏在孩子们的游戏里。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竹节人》,跟随作者去看看
,他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玩什么,怎么玩?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
为什么?
1.学生用心品读。
2.读后自由交流,教师相机评价,总结读书方法。
第一,抓句子“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
竹节们就站成
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
子差不多。”
(1)你们见过竹节人是什么样的吗?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竹节人的句子,这就是描写竹节人的。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4)总结方法:你看到了怎样的竹节人?语言文
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我们在读书时,
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
方法。(板书:想象画面)
第二,抓句子“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战,
还跺脚拍手,
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1)同学们,你们课下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都在干什么?感觉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
再来读读这部分
。
(2)再次读句子,你又有什么感受?
(3)总结方法: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
加深我们的读书感悟。这又是一种读书
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4.总结:走进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快乐,还收获了两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和联系
生活。
四、践行阅读,推荐阅读
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难以忘怀。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我们的童
年更是酸甜苦辣,五
味俱全。是啊,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童年,正是一首这样绮丽的小诗,指名有感情
地朗诵。
童年,就像五彩缤纷的梦,醒来还是那样清晰,让人回味无穷;童年就像放声歌唱的小鸟,带<
br>着无限的希冀展翅高飞……
走进童年,我们充满了美丽的梦想;走进童年,我们享受着无穷的欢
乐!课下,让我们继
续阅读童年,可以读读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不让童年的欢乐
悄悄溜走,
愿你们在快乐阅读中,继续享受童年!
33 76
【作业布置】
阅读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阅读目的,有不同的阅读关注
。从下列任务中选取一个,关注课
文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介绍或讲述文字。不少于2
00字。
1.写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2.介绍传统玩具的乐趣;
3.讲述课文中老师的故事。
10.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课本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
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
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课本重点字词。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
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
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在茫茫太空中,人类是孤独的吗
?在我们的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
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
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预习提示,读写下列字词后读课文。
34 76
揭 嫦娥 猜测 能源 分析 轨道 纵横 斑点 枯萎
干燥 稀薄 磁场 抵御 培养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3.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
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
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5.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6.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
者感兴
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7.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围绕问题学习)
8.组内进行交流。
9.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
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
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地球绝不是有生命
存在的唯一天体”,一定还会有其它星球也有
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
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
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
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
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
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
四个条件的星球。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根
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
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
们清楚地知道
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35
76
第三组:分析第六——九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
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
找到了两个相似点:1.自转时间相似
;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
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
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
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
,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
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
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
现。采用摆实事、列数字的方法,
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
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1.土壤无
有
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
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第四组: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
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
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
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三、整体感知文章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排除、比较、引述等方法,使结论更为严谨准确。试举一例分析说明。
四、课堂总结
1.学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1.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总分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方位词在
按照空间
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2)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故宫博物院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认识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总分结合的写作方法的特点。逐步培养相关能力。
36 76
(2)认识突出重点、有详有略说明事物的方法。逐步培养相关能力。
3.德育目标
(1)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
民族的创
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2)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
奢靡生活(批评),并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赞美)。
4.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珍视、热爱故宫博物院的感情。
(2)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1.启发与自学相结合。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
学生注意方位
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3.知识内容延伸拓展,培养能力。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唐朝诗人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曾这样描述
过紫禁城,“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故宫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
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今天,让
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
去参观见识下那规模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2.“中国石拱桥”的特
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苏州园林”的特点
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讲究亭台轩榭
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那么,我们今
天将要学习的“故宫博物院”又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在就让
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
37 76
见识一下。
3.板书课题。
二、基础积累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攒
宏大 精美 布局 边缘 湛蓝 矫健 肃穆 玲珑奇巧
龙凤呈祥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2.字词释义
矗立:直立。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鳌。
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朝贺:拜见庆贺。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三、整体感知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提示:使用课本资料《故宫平面示意图》;教师在黑板的右边画《故宫博物院》简图。
1.故宫博物院最大的特点是:规模俄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2.边读课文,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说明的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向北的游踪顺序。
4.学生当导游,复述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总体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规模俄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
特。
第二部分(3-15)分说前朝和内廷。重点介绍太和殿,详写;其余略写
第三部分(16)景山回望故宫,总述并再次强调故宫博物院的艺术特点。
四、研读课文5-8段思考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同桌之间交流,选同学回答。)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
38 76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3.明确:
(1)作者为什么重点解说太和殿?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
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
场所,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观气势雄伟
、色彩壮丽,内部装
饰庄严富丽,处处饰以龙形,且建于中轴线上,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
特征,即
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特点。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内容:规模、外观、内部摆设和装饰、功用、位置。
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下到上、先中间后两边。
说明方法:列数字、摹状貌。
(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
一颗银白色大圆珠
,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
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
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写
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二
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
己的化身,龙是皇
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
br>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
平均
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4.从第六段中找出方位词,确定立足点。
运用空间进
行说明,方位词的准确使用很关键,所谓方位词就是表示方位的词,如上、下、
左、右、前、后、东、南
、西、北、中等,然而确定方位词是有标准的,我们把这个标准叫做
“立足点”或“观察点”,离开了立
足点就无所谓上下左右。由此可见,研究方位词,便可以
确定立足点。
立足点:大殿正中朱漆方台;殿顶的中央雕金蟠龙
方位词:正中、上面、两旁、下面、背后
说明顺序:以朱漆方台为立足点;由上—后—两旁;以蟠龙为立足点。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吗,皇宫为什么叫“紫禁城”?
39 76
2.作者带领我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你能体会作者写本文的感情吗?
【作业布置】
假设游客来我校参观,作为导游的你将怎样设计旅游路线呢?设计要求:按照一
定的说明
顺序来介绍,有自己的创意。不少于200字。
12. 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其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
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
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
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其
一)》,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
《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讲授新课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
40 76
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
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
》、《浪淘沙》等,
都含蓄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
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
br>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
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
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水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吹荡的样子。簸:吹荡。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
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
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
自天边。现
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讨论交流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
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
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1 76
讨论交流: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
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
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
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
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
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
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由上而下,
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二句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
从“奔流到海不复回”中拉回,
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
可能会去到银河,能
去到牛织女的家吧!
三、巩固练习
1.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2.全班交流,比一比谁读的有感情。
3.谈一谈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
,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
同学们,用刚才的感觉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些描写黄河
的诗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留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其一)》。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
了祖国山川
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的古诗读
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
特有的古诗古韵!
【板书设计】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42 76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
2.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江南春。
(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
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
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3.(师)“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4.(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
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读后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
探讨研究,合
作式学习)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
字
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 风 寺庙 楼台 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酒旗 数不清的寺庙、楼台 迷蒙的烟雨
43 76
5.(师)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
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烟,
使无
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
就把“江南春”
写活了。)
三、理解诗意,感悟情
1.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
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
猜测杜牧在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
何表现出来的呢?
2.学生有的认为杜牧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
社会
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
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
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举例《夜泊秦淮》等诗进一步说明)
4.在景物描写上,《江南春》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
.能借助
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
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
法。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一)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读题。
(二)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
44
76
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
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
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
安石罢相后
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其时诗人
62
岁。
(三)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
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
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
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
请求题写在当院墙
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一)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2
.苔:青苔。
3
.畦:有土埂围着的排列整齐的田地。
4
.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5
.排闼:推开门。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入门中,山也成
了有情之物。
(二)讲
讲:“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
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
《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
却不顾禁令,排闼而入。学生
不问,可以不讲。
(三)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
的感情基调。)
(四)教师叙述
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
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
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
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
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
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五)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一)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二)汇报交流:
45
76
1
.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
.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四)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
了吗?
说说吧!
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五)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
想象力,学习
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六)教师引导学生读诗回答下列问题:
1
.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院内:
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
着清香。
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2
.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
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
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
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
,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3
.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
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作业
布置】
1
.背诵、默写古诗。
2
.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13. 桥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
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
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
46
76
象。
3.正确读写本课重点字词,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读写生字新词。
淌 揪 狞笑
沙哑 放肆 废话 搀扶 祭奠 势不可挡 跌跌撞撞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
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
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
奔而来,势不可当。
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
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
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惊慌失措的人
47
76
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
窄的木桥。)这是一座
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
生命,整个
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
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
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
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让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
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
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三、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
的句子,仔细读一读,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
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
吗?为
什么?
老汉先让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
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
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
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48 76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
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
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
公办事,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
,当个人与大家的利
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
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
自己的亲人。全班齐
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
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
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五、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作业布置】
49 76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14. 穷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课本中的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了解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2.感悟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
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
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并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
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同时感悟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
今天
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
泰写的。看到题目后
,你们有哪些想法呢?
(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穷人”有多穷?课文怎样写穷人的“穷”?课文是否只写
50
76
了穷人的“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在课堂上教
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
后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学生读写下列字词及重点字词释义。
熄 揍 熬 舒适 轰鸣 顾惜
蜷缩 忐忑 倒霉 喃喃 忧虑 湿淋淋 心惊肉跳
蜷缩:弯曲而收缩。
黧黑:形容脸色黑。
忐忑:心神不定。
4.交流背景资料,学生质疑,解决影响理解课文的问题。
(三)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概括时不容易一下子说出来,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
2.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
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
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
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死去,
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渔夫和桑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
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感受穷人的美德。
二、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 <
br>出示中心话题:在你眼中,桑娜和渔夫各是怎样的人?结合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
句子说一
说。
预设:
(一)桑娜和渔夫家很穷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帆破了,可以去买新的,然而他们没有,
51 76
而是补,可见他们很穷,没钱买新的。)
2.“屋
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这样的天气,根本
不适宜出海打鱼。渔
夫之所以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是因为家里很穷。)
3.桑娜“感到心惊肉跳。”(
理解“心惊肉跳”,想象这是一个怎样恶劣的天气,即使这样
恶劣的天气,根本不适合出去打鱼,出去的
话很可能就回不来了,会葬身大海的,但渔夫还是
去了,只因为家里太穷了。)
4.“她自己
从早到晚地干活儿,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
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
,菜只有鱼。”(夫妇两个没日没夜地干,才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根
本谈不上吃好、穿暖,可见这是多么
穷困的生活!)
因此,“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所谓温暖,不过是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不那么冷而已
;
所谓舒适,也仅仅是地扫得干干净净,餐具在槅板上闪闪发亮,屋里很干净而已。
(二)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
1.“地扫得干干净净”、“餐具在槅板上闪闪发亮”(可以看
得出桑娜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尽管日子非常清贫,尽管要从早忙到晚,尽管吃不好,穿不暖,但她还是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
净。)
2.渔夫也很勤劳。(这样的天气,他不出海打鱼,绝对没有人怪
他,也绝对不会因为少打
一天鱼,而让全家饿死。但他还是去了,冒着危险去了,他想竭尽所能让家里人
好过一点,哪
怕就一点。)
这一段,要通过对桑娜和渔夫的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指导朗读第一
段时,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
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
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要加重语气,读到“心惊肉跳”
时语调开始转换,“心惊肉跳”一字
一拍,结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时,读出无奈、安慰与担心。
(三)桑娜和渔夫都是善良的人。
1.桑娜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看到丈夫的小船,天又黑又
冷,出海打鱼的丈夫还没有回
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她是怎么想的?
(海上风起浪涌,
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
海打鱼的丈夫能否平安回来,还不
知道。就在这时候,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
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要轻些。
2.“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
52 76
推开了门”(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她是真的关心自己的穷邻居。)
3.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香甜,孩子还根本不懂事。她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
们抱回
了自己家。
(她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会更困难;她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
br>孩子会吃不饱;她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她没有想这样她自己会更
累。
这些她都没有想,她毫不犹豫地把那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4.课文中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
样做。”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
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究竟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
不可?
(她知道她如果不这样做,这两个孩子就只能活活饿死,活活冻死,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
去的。她不愿见到这样凄惨的结果。她知道只要把孩子抱回家,这两个孩子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她说什
么也不能不管这两个孩子的死活,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这是一种本能,一种出自善良
的本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5.她把两个孩子放
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
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
不平静。(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了……”)
“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
是闹着玩儿的吗”。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
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
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是他来啦?”(害怕他回来)
“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说明现在是怕他回来,又怕
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
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示
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桑娜勤劳、善良、淳
朴的美好品质。这节课我们来谈
一谈对渔夫的看法。
二、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
(一)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53 76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安,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
是个渔民,魁梧、黝黑,说话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
逃生,拖着破网回来,
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二)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
渔夫又在
想什么?
(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收养孤儿的
事,所以选择
了沉默。而丈夫还沉浸在与海浪的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所以也不
说
话了。)
(三)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这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四)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丈夫的“嗯,是个问题!”表明问题
很难办。从他“皱
起眉”、“严肃”、“忧虑”可以看出他对两个孩子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
很周到,所
以语气要加重。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从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
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
养
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五)“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多么善良的心
地。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三、学习写作方法。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强调“
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
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
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渔夫对妻子说:‘桑
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
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
含蓄,耐人寻味。
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文中多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
写都非常细腻,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
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品读
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衬托穷人的穷,怎样通过心
理活动描写和语言描写突出穷
54 76
人的美好品质的。
15.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人在逆境和绝望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可以支撑着人们活下去?
学生活动
学生
自由发言,有的说是勇气,有的说是鼓励,教师在赞同的同时也可以说到还有是希望
和信念。
设计意图
引入这课的主题,为领会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掌握读写
重点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读写下列词语:
举动 神志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掌握重点字词,为学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
广大人民的生活又
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
种想象,可以
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
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
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
部分可以给出较
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55 76
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
果改为“她”好不好?
3.
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
厢里一片寂静,
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
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
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渗入人
心的震惊和痛,
是内心的流血。
这篇文章很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
生
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
和沉重的主旨。
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
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
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
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
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
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感受技法。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
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
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
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
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
一开始小姑
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会比较容易地找出。
作业布置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16.
夏天里的成长
56 76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课文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明白课文最后
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
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
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的成长特点,明白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
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孕育,夏生长,秋收获,冬贮藏,不同的季节有
不同的特点,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夏天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事物能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夏天里的成长》。
二、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割
苞蕾 苔藓 菜畦 丰满 稻秧 甘蔗 收成 软绵绵 农作物
(2)字词释义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接茬儿:连接,接续。
三、课文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老师找四名同学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用心感受。思考哪些事物在
夏天里成长,
用笔画下来?(读课文,认真听。)
谁能说一说夏天里谁在成长?(学生自由回答)(板书:植物、动物、山、地、河、铁轨、
57 76
柏油路、人)
(二)第一段分析
这么多
事物在夏天里成长,作者是围绕课文中的哪句话写的呢?(夏天是是万物迅速生长
的季节。)(板书:夏
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那么第一段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中心句。齐读。
(三)第二自然段分析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在第二段中描写了夏天里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齐读)
1.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1)“生物从小到
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
看得见地长。”
(2)指导朗读:“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的看得见地”读出节奏感,稍快。
(3)拓展练习: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生物在夏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的看得见地长。”
2.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植物:绿蔓 竹子 高粱 苞蕾(鲜花、果实)
有生命的苔藓 草坪 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
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
“昨天……今天……明天……”说一
句话吗?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
事物的
特点去写的概念。)
4.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这种生物成长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5.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四)第三自然段分析
1.还有哪些事物在夏天迅速生长?
山、地、河、无生命的铁轨、柏油路……
2.用“因为……所以……”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地变丰满。
58 76
3.读“柏油路也软绵绵的”,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你还能说出像软绵
绵这样的词语吗?(如绿油油)
4.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五)第四自然段分析
1.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提示: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学或中学——大学;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两句谚语:
“六月 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
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
像 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4.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 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
年时期。
(3)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 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
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等。
(4)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5)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 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
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5.教师带领全班一起读第四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提示:典型事物,抓住特点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 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
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 事物最感兴趣,在课文中划出来然后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
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迅速这一特点。
4.拓展写诗。
59 76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一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大。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作业布置】
1.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和句。
2.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题为《夏天里的成长》的小诗。
17. 盼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读写课文字词,并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2.引导学生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4.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角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扩充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角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扩充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最讨厌两件事,第一件是说谎话,第二件就是下雨
。6月里,老是下雨。这么一来,
就是下了课你也出不去,大家只好挤在教室里。哇啦哇,哇啦哇!好像
大雨一下把我们三年级
的教室变成了蛤蟆坑……”作者铁凝曾经这样讨厌下雨,但却因为一件新雨衣,她
又雀跃着盼
望着雨的到来。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曾有过类似这样“盼”的心情?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记忆呢?
60 76
二、自主预习导读
(一)字词集中解读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字词,学生自主阅读后尝试抢答。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瞟( ) 痱( ) 嘟嚷( ) 玛瑙( )
斗篷( ) 窸( )窸窣( )窣
.........
薹( )
jiànɡ( )油 xīnɡ( )味 嘴chún( ) 理直气zhuànɡ( )
瓦蓝 袖筒 甩 疯 情况
2.词语解释
(1)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2)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3)瞟:斜着眼睛看
(4)玛瑙:一种玉石,可用来做装饰品。
(5)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铁凝,19
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
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
《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
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
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
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
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
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
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三)作品内容理解
铁凝早期作品多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
,从中反映人们
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如文中的“蕾蕾”,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
地盼
望着一场雨的到来。我们从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的纯真可爱,也正是这种纯真可爱,唤醒了
我们对于美好心灵的赞赏与追求。
这篇课文选自铁凝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夜路》,这本书出版于19
80年,而作品大都是1980
年之前写的和发表的。有的一改再改,改了三遍的都有。可见,铁凝最初
的文学创作态度是严
谨的。无疑,她的作品是我们整个作家那一代人和那个时代的代表与真实写照。铁凝
的早期作
品中大多是纯真的少女形象,例如《哦,香雪》和《盼》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都是青<
br> 61 76
春、善良的,主要是因为铁凝在年轻的时候在农村当
知青的一些经历让她感受到了农村姑娘的
朴实,于是她选择了儿童文学这种体裁,塑造了这些角色。 <
br>在儿童文学有一种清澈的东西,或者说叫干净,或者说叫宁静,这是儿童文学的特质。铁
凝的作品
,有这份特质,所以,她才很自然地写出《盼》那样纯净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铁
凝作品的初版,封面
设计是她的父亲——画家铁扬设计的。那封面简单、幽远,富有宁静的气
息。铁扬先生把对家乡的爱——
平原的爱——对女儿的爱都浓缩在这个极其富有概括力的封面
画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女孩子在走夜
路,而父亲关爱的眼神正从背后深情地凝视着。那
份牵挂,那份关注,那份温暖,伸手可及。
三、写作特点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蕾蕾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对蕾蕾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3.语言浅显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节有趣。
四、疑难问题探究
1.文章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2.文章哪些
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其中你认为最生动的一处,说说
具体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
。
3.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雨衣上落。”
4.作者
原本很讨厌下雨,因为下雨的话“就是下了课你也出不去,大家只好挤在教室里。
哇啦哇,哇啦哇!好像
大雨一下把我们三年级的教室变成了蛤蟆坑……”但是在后来作者却说
“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
美的事呢!”。请反复阅读文中作者对雨景的描写,说说作
者变化的原因。
五、积累拓展
下面这段描写富于想象,反复朗读,试着用你自己的语言描写雨后的场景。写完后与同学
交流。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
像铺了
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
是淋在淡绿色的雨
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62 76
18.小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竞赛”“一尘不染”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学习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4.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用“我的学校”为题,写一篇作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教师课件展示小站地图并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知道小站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的情况。
学生看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小站的周围环境情况。
二、检查讨论预习情况。
1.重点生词读写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摘要 箩筐 宁静 征途 山坳 秀丽 活泼 转瞬间
喷水池 一尘不染
2.字形分析
竟
箩 密
竞
萝 蜜
3.字词释义
山坳:山间的平地。
仍然:仍旧像原来一样。
逼人而来:在本文中是迎面而来的意思。
显然:非常明显,很容易看出来。
精心设计:特别用心设计。
急驰而过:迅速地奔驰而过。
63 76
一尘不染:非常干净,一点儿灰尘也没有。
春意:春天的气象。
三、自由读课文,练习给课文分段,并结出段意。
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1)讲小站很小。
第二段(2-5)具体讲小站是什么样子的。
第三段(6)讲小站给旅客带来了春意。
四、讲读课文,讨论理解上述问题。
1.讨论小站的“小”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站 小屋 小黑板 小喷水池
小假山 小树)
(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 快车急驰而过)
2.讨论小站的样子,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提问:小站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的?
(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说)
4.具体讨论小站的样子。
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来介绍小屋左边、出口、月台上、月台两头的,请同学归纳。
五、课堂练习
1.快车急驰而过,你在车上甚至连站名也来不及看清楚。(“急驰而过”“来不及”是什么
意
思?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急驰而过”是“来不及看清楚”的原因。
2.月台有个小小
的喷水池,显然是精心设计的。(“显然”“精心设计”是什么意思?从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喷水池是
精心设计的?)
“显然”是非常明显,很容易看出来。“精心设计”是特别用心设计。
3.在这个小站上,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 ,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温
暖
的春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喷泉、杏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温暖的春意”有两层
意思,一是指春天温暖的气息,二是指人们的感受。在环境冷落、
单调的小站,看到一股活泼的喷泉,几
树灿烂的杏花,旅客心里感到温暖,感受到车站工作人
员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一片深情。
4.用下列词语造句。
竞赛
一尘不染
64 76
5.“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这句话说明什么?
6.小站虽小,可布置得这样好,是谁布置的?说明了什么?
7.读课文,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课文讲了北方山区的一个小站,由于工作人员精
心布置和认真工作给旅客带来
温暖的春意,赞扬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板书设计】
小站的“小”
小站
表达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小站的布置
19.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
人民的同情和爱,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正确读写
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通过描述画面进
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小结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
叫《月光曲》。传说
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
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
作出来的。
二、读写重点字词
65 76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教师指导学生读写下列字词:
盲 谱写 著名 幽静 皮鞋 纯熟 琴键
陶醉
三、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交流收获:
(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
这里就灵活处理)哪
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
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
(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
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
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
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
四、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
,理解曲子创作过程,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
1.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
(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
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八个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
?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
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
(2)学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教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
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
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
(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
曲子呢
?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6)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
66
76
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
(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小结:通过刚
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
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
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
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2.透过穷兄妹俩的联想,想象月光曲的内容,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1)师:当穷兄妹
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
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兄妹俩听着曲子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3)同学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
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学
生再读书想象。)(目的是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了解乐曲内容,为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
奠定基础。)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
丽的画面!那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同学
们想不想亲耳听一听?
(6)课件播放音乐,教
师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要尽可能使课文语言
与音乐的旋律协调。
(7)同
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透过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你能体会到贝多
芬怎样的感情?(继续播
放音乐,学生读书。)(目的: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
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8)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9)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读出
穷兄妹俩的惊喜,读出贝
多芬感情的变化。(齐读第九自然段。)(目的: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达到
高潮。)
(10)教师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穷兄妹俩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而贝多芬更是万分<
br>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
五、回顾全文,加深认识。
1.朗读全文,再次质疑。
这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
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
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
67 76
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同时,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2.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六、课外拓展。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对
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
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
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贝多芬的
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世界著名音
乐家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20.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与释义。
(2)识记、掌握文中“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徐城北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京剧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与释义。
2.识记、掌握文中“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释义。
【教学难点】
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感受京剧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68 76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并提问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
3.播放歌曲《说唱脸谱》,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脸
谱是哪种戏曲所独有的吗?你们
了解京剧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
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
学院戏曲文学系。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15年,“文革”当中
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粉
碎“四人帮”后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
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
进行学术
研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经常进入戏
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经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请给加粗的生词注音
绱
戛然而止
(2)生词释义
绱:把鞋帮鞋底缝在一起。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控制: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彻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
鲜明:指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
虚拟:虚构。
仆人:指被雇到家庭中做杂事、供役使的人。
唯恐:只怕。
凸显:凸显是突出,清楚地显露的意思。
无穷无尽: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69
76
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4)小组探究。
教师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A.请看“马鞭”文中第一自然段,你从“彻底”“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B.“马鞭”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从马鞭过渡到虚拟道具的作用是什么?
C.“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这里的“奇特”指的是什么?
D.请你阅读感悟“您说得太对
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
保留着”这句话中的“您说得太对了”所表达的情感,
并说一说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4)教师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小组竞争的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默读课文,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2)学生对于自己在本节课中所学的
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
看京剧、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再次细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21.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70 76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
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
名著。成
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
br>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
以此
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
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
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贤、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
儒墨
、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
文志》等将其列
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
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
(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
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其中“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这句要求学生划分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71 76
四、文意疏通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翻译完成后组间展示。
原文:伯牙鼓琴,钟
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
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
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
琴者。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以下重点字词的释义: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译文。
五、问题探究
1.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
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
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六、课堂小活动
请一对知音接受挑战。(规则: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两块不同的黑板前,教师提
问,两位同
学分别写下所提问题的答案。)
七、拓展延伸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
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
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
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善鼓琴
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当你看见这绝弦时,会
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
想说的话写下来。
八、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
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
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正确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
、心灵与情怀。让
72 76
我们带着对这对知音的崇高敬意全班再次齐读文章,再次感受那份令我们感动的相知。
【作业布置】
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示例如下: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2.书戴嵩画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释义。
(3)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苏轼的精湛的文笔。
(2)培养学生读故事后积极感悟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释义。
【教学难点】
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感受苏轼的精湛的文笔。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73 76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并提问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
士,世
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
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
翰林学士
、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
被贬惠州、儋州。宋
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
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
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
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给加点的生词注音。
戴嵩( ) 拊掌( ) 搐(
) 谬( )
....
(2)重点字词释义。
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好:喜欢。
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曝:晒。
拊掌:拍手。
搐:抽缩。
74 76
股:大腿。
乃:却。
掉:摆动、摇。
谬:错误。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4)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示例如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
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
(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作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
着。有一天,他摊开
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
!斗
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
了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
布的事应该去问女
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5)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提示: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
四、课堂小结。
书戴嵩
画牛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
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
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1)通过小组竞争的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对于自己在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课堂检测】
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B、D)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75 76
2.再次细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76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