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爱人生日-高中生怎样出国留学
1.稻草人
教材简介: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
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
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
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
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
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
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
尽职、心地善良的形
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稻草人的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备课时间:
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 文章中几次直
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
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
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
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
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
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
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
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
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
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
作者的同情与
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
---5自然段;质疑问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讲授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
8自然段,思考:
a. 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
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
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
劲、恨不得、)
d.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
?(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
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
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
时的动作、神态、心
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板书设计:
1、稻草人
稻草人
飞蛾下子 老妇人
(善良) 焦急、担心、愤恨、悲伤(可怜)
教学反思:
2、寓言两则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
自圆
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
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
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
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
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
?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
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
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
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
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
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
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
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
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
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
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
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
?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
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
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
: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
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
相互
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
况下合适呢?想一
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
次带给大家的
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
br>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
蛇添足
》)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他自作聪明,违背事
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
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2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教学反思: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
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
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
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
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
br>(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
的幸福
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
切同情,对资本
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
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
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
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
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
,情节生动。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
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
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
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
些细节描写
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
意
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
,我们读了也
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
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
;(3)语言朴素,感情
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
,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
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
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
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
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
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
这些幻想都随火柴
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
生这
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
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
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
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
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
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
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
入自己的感情
,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
遇的同情及
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
感动呢?
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
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
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
人虚假的感觉,这是
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
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
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
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
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
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
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板书设计:
3 卖火柴的小女孩
痛苦的生活 美好的幻想
冻僵暖和——铜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单爱抚——奶奶
教学反思:
4、刺猬汉斯
教材简析:
《刺猬汉斯》这篇课文是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讲的是一个富有的、农夫的怪儿子---刺猬
汉
斯的历险故事。童话表现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
朴素的做人的道
理:要言而有信。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
(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很多童话故事
吧,那么你们知道《格林童话》的作者是谁吗?(格林兄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格林童话《刺猬汉斯
》。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冷潮热讽”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告戒:课文指公主自己警告劝戒自己不得改变主意。
冷潮热讽:因为没有孩子,农夫受到人们尖刻的嘲笑和讥讽。
(2)课文讲了一个富有的农民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他骑着公鸡住在森林里
的一棵大树上。他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他的猪。后来,他给两个迷
路的国王指路
,并要求他们写一份保证书:在回家后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两位国王回
家后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公主
,可是第一位国王不守信用,没有遵守诺言;而第二位国王的公
主,不嫌弃长相奇怪的汉斯。最后汉斯脱
掉了刺猬皮,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和第二位公主结
了婚。(学生汇报内容时,只要大致内容讲到就行)
三、评价人物,感悟明理
1、师: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对汉斯有什么看法?我们还可以说说对其他人物的看法。
2、小组合作,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3、指名反馈。
(1)对汉斯的评价
(2)对第二位公主的评价
(3)对农夫的评价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汉斯非常坚毅、勤劳、纯朴、善良,我们要向汉斯学习
;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
就能获得幸福;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阅读了有趣的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赞扬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
纯朴、善良
优秀品质,同时通过第二个公主知道了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五、作业布置。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4* 刺猬汉斯
格林兄弟
学习汉斯 坚毅、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白了
做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
教学反思: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教材简析: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展现了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中的一个情
节。课文
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放鹅的男孩经常捉弄鹅。一天他被小精灵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在
p>
经历了一番波折后他勇敢地从狐狸口中救下一只野鹅,最终得到野鹅们的信任。故
事中我们
看到尼尔斯知错改错、勇于舍己、乐于助人,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弄清文章故事梗概。
2、了解尼尔斯历险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发生的变化。
3、感悟童话中蕴含的哲理: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
4、积累有关的词语,如“蹑手蹑脚”、“无声无息”等。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尼尔斯
历险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发生的变化。感悟童话中蕴含的哲理:人要以
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
善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把童话读熟,读通。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话”是语言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本册为我们安排了五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最后
一则--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希望大家能运用以前学童话的方法多自主学习。
二、入题,存疑。
1、指名读课题------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2、你们从课题里知道什么?
(主人公,主要内容)
3、你还想知道什么?
(历险的过程,经历了哪些险;故事
给我们什么启发,戓蕴含着什么哲理;尼尔斯是个什么
样的孩子。。。。。。)
三、自主合作,讨论,初步解疑。
1、学生分成4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2、师提示学习方法(或小组成员主动介绍方法)
①自由朗读。
②逐个击破
③注意合作
④在书上做批注,或在草稿上记下答案,以备交流。
⑤人人都要参与。
⑥讨论时要注意倾听,谦让,团结,协作。
3、学生开始合作,师巡视。
四、交流,彻底解疑。
1、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汇报答案。
2、其它组的代表补充或更正,师注意做好记录。
3、对不能达成一至的地方,师指导讨论。
五、拓展。
1、师:学语文即学做人,那么,你学了本文,对你学好做人有什么帮助?
2、交流积累的词语。
3、讨论本课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回家将本课童话讲给家人听,
2、练笔------续写。
板书设计: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尼尔斯
知错改错
勇于舍己
乐于助人
心地善良
课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
一、教材分析:本百花园安排了“知识积累”“口语交际”及“阅读平台”、“习作”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寓言诗,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寓言诗的特点。
2、选择课内外阅读的自己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按要求讲给大家听。
3、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初步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表达出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初步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表达出来。
四、课型:综合课
五、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六、学情分析: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能讲述自己熟悉的小故事。
七、教学准备:与此次训练有关的内容
八、课时安排:4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一、激情导入: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畅
游在“童话、寓言故事”的海洋中,亲历着一个个惊险有趣
的故事、结识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人物。
今天,让我们召开一个讨论会,说一说自己喜
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好吗?
二、学习借鉴:
1、请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将关键的要求用笔画下来。 2、交流明确:
①讲故事,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故事要讲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寓言故事可以讲明寓意也可以让大家思考。
③倾听别
人发言要边听边思考。
三、准备发言:
1、自己在看一看活动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求。 2、准备自己的发言提纲,想一想自己是
否按前三点
要求准备了?还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做一些调整和完善。自己先小声说一说。
四、进行活动:
1、结合教材中“活动评价”发放“活动评价表”,对听、说者的要求进一步明确。
2、小组内发言,大家共同评价,推选最佳发言者。
3、每组代表在大家的帮助下完善发言,然后在全班展示,评选出“优秀故事大王”。
教学反思:
第三、四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一、延伸阅读:
教师:看来大家的课外阅读很丰富,而且同学们在阅读中不
仅用眼睛在看、用嘴在读,更是
用心在感受、用头脑在思考。老师也阅读了一些作品,特别是我还发现了
一种体裁-----
寓言诗,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1、自主阅读,思考:①寓言和寓言诗又有什么异同?②这两则寓言诗告诉我们什么?
2、集体交流:问题①同样都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但寓言诗比寓言更加短小精炼。
问题②这
两则寓言诗都告诉我们: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以个人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要遵循
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客
观地、公正地去认识它们。
二、布置作业: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讲给家人后伙伴听。
2、阅读“习作要求”,作好准备。
教学反思:
6、开国大典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
自豪的
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
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
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
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
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
,人民群众热爱党、热
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
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
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7、望大陆
教材简析
《望大陆》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病重时的一首哀歌,饱含着他期望叶落归根和祖国统
一的一往深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
“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
人以视野宽大、心
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
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
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 * 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 (爱国)
望大陆
教学反思:
8、明天更辉煌
教材简析: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
祖国而无比兴
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第三节。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重点难点:1.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
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
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
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
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
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
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学生甲:游行,看升旗。
学生乙:载歌载舞,放鞭炮。
学生丙:写文章、作诗。
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炎凉沧桑:指事物很大程度的改变。
曙光:一是指清晨的日光;二是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的前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部分:回
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
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
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
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
更加辉煌。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
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
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
以看出在这漫长
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
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
(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
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生甲: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
学生乙: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
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
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
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具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
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
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备课时间:
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
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
出了不懈的努力,
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
的。
3.不管香港
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国母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
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
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
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
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背诵课文第三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3.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板书设计
祖国的思念期盼归航
香港百年回顾受辱的历史血脉相连明天更辉煌
伟人的胆略香港回归
教学反思:
9、山海关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
海关的
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
威武风采
——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
br>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
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
感情
地进行朗诵。
教学重难点:
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
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
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
热情怀。
2、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3、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4、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5、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去过万里长城吗?去过山海关吗?今天,我
们就随着峻青去认识这座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行文思路
1、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标出自热段的序号,概括每段内容
三、理解文章思路
思考:作者围绕山海关写了哪些内容?
总:赞叹山海关
分:所见:山海关的特点:气势的雄伟、地形的险要
所想:可歌可泣的历史
总:歌颂山海关
可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
四、体会文章内容
可请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2段,
思考:这两节用怎样的词语介绍山海关的风貌?
(“好一座威武的”,“雄关”,“这号称……”等)
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叹)
2、朗读第3—5段
思考: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了山海关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那气势……那地形……在我……)
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些特点?(第4段分写
第5段合写)
五、小节:
本节课我们看到了雄伟的山海关,那么,作者站在山海关之上
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下节我们继续赏析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上节内容
1、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
2、第1、2段作者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细读文章,体会内容
教师可用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引导补充。
1、朗读第6-9段
思考:作者站在雄关之上,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精神异常振奋,心胸倍加开阔→慷慨悲歌,涌遍全身)
作者想到了什么?
(第6段:在广阔的自然空间畅游 第9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又分别有怎样的感受?(第7,9段)
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及自己的感受?
(抵御,捍卫 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2、朗读第10段并思考:
这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歌颂)
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形象?(雄伟庄严的风貌,伟大的体魄)
又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和精神?(可歌可泣 忠贞的灵魂)
三、归纳文章主题
可让学生思考 概括 讨论,教师引导补充明确
本文通过描写山海关的雄伟壮丽,缅怀山海
关的历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
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四、小节
这篇抒情散文
,写作者在雄关上的目睹和遐想,用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抒
发自己的感情,全文洋溢着爱国的激情
。
五、拓展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又应
该怎
样爱我们的祖国呢?
教学反思 :
10、太阳与士兵
教材分析
《太阳与士兵》是描写中国边防军人的动人
事迹的一则短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赤诚
之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
之情。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
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
这样的对话吗?
板书: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
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
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
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
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
共有多少次对话。一
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
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
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
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
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
得更
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
无比的大海:后用
“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
的波
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
样震天动
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
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
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
,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
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
封建制度,抗击朝政,
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2)
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
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4)交流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
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
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
“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
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
你感受最深的人或
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
要求:内
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
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
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
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
表意见。
教学反思:
11、永远的歌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
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
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
涕”、“剃头”、“小
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
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
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
“小辫儿”、“拽
住”、“吆喝”等词语。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谁的歌声?为什么说这歌声是永远的?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有什么关系?…请带着
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
2、全体反馈交流自学生字情况。(略)
3、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指名说——补充说——教师小结
4、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
交流:第2——10自然段
三、初读质疑。
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三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
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
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
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
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
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
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
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同桌对读——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全班交流: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
,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
个念头,那就是。
(3)当孩子们
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
乎的身子,哭了?
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
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
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
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
吗?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
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
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熟后练习3。
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
板书设计:
11、 永远的歌声
永生难忘
首尾呼应
教学反思:
12 秋天的怀念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
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
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
,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
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
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通过观看幻灯片,来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这篇课文,
再一
次感受催人类下的母爱(板书课题)。
[意图:以情激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投入。]
二、布置自学。
1、自由读课文。
2、根据新闻记者提示,边读边在书法上标标画画。
三、交流汇报(以阅读提示为纲)。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犯病,竟
成永诀。)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可通过以下语句,边读边悟。)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
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
地,看着我。(母亲虽然自己身患重病,整
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觉,却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
腿瘫
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没有
心思再养花。) <
br>(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语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
强。)
(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
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渐出窗外吧。)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
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
地说着…‥(能够带孩子出去走走,母亲
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6)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
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春蚕
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体会作者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引导学生注意前面语句中的重点词语
,那是作者细心观察体会到的,也是令他记忆犹新形
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
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
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
这些菊花,也许正是
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
儿俩
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
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
一写,然后再交流。)
四、延伸拓展。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
还了解哪些关
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是抄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
教学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板书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暴怒
安慰
思念 去世
教学反思:
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材分析
课文按
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作者童年(七八岁)时写下了第一
首诗,却从父母双方得到
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第二部分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
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
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第三部分讲作者
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
常严厉的父亲是非常幸运的。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
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 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
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
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
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
,组员对
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
语句
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
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
轮流讲)。教师要视具
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
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
等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步骤:
一、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
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
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
它使孩子有
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
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
(沉重)批评
(慈爱)母亲 我 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
教学反思:
14
《花边饺子里的爱》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
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
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的母亲
对儿子的疼爱,和
儿子孝顺母亲之情。
教学目的:
1.知道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看了着
个题
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2.“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做题目?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巩固练习
1.读课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词语抄写下来
2.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讲讲你自己的故事。
板书设计
14、花边饺子里的爱
拮据;缺少钱,景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教学反思:
15
《为了五美元的礼物》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十二岁的鲁本用将近一年的时
间为母亲准备礼物的故事,表达了
对母亲诚挚的爱。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作者用了一些
表示季节,时间的词语,使文章脉络显得更加清晰。
如:“夏季来临,学校就要放假了”“整整一个夏季
”“时间过得真快,学校开学了”“明媚的春天
终于来了”等。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是本课的教学
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币,攥,纫,揽”4个生字,读读记记“维持生计,硬币,攥着,缝纫,缝
缝补补,
揽入,生计,恳切,遗弃,虔诚,奢望,期盼,梦寐以求,日夜操劳”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父母,长辈的精
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父母,长辈的精神品
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题目导入。出示课题后,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为了五
美元
的礼物》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为了五美元的礼物”)。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这五美
元的礼物是?什
么是谁献给谁的礼物?为什么要献这个礼物?等问题。那么,请你赶快来阅
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会认识的字,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件什么事?
2.找出课文中写鲁本为母亲准备礼物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并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
3.按时间顺序简要说说:鲁本是这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
(1)那天,他找回了两个麻袋,换回了两个五美分的硬币。
(2)每天放学,做完家务事后,鲁本就在小镇的建筑工地上搜寻麻袋。
(3)夏季来临,学
校放假了,整整一个夏季,鲁本除了做家务,始终没忘记他心中的哪个
秘密使命。
(4)明媚
的春天终于来了,鲁本打开铁罐,倒出所有硬币,清点后发现还差二十美分。他
毫不犹豫地跑出家门,在
天黑之前又找到了四个麻袋,换回了二十美分。
(5)鲁本跑回了家,抱着钱罐向商店跑去,买回了
他梦寐以求的东西。鲁本终于实现的
心中的美好愿望。
4.理解:课文中两次写到鲁本想起
父母为维持生计而辛苦操劳的内容,特别是母亲的家
务事和对生活的期盼。这是为什么?(这是鲁本要给
妈妈送礼物的感情基础。表现出了鲁本
十分热爱这个家,更热爱为这个家日复一日地操劳的爸爸,妈妈。
)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自己的感受。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己是这样记住它们的。
2.读一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和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而后写在词语本上。
板书设计
15、为了五美元的礼物
生计 恳切 遗弃攥着 虔诚
奢望 期盼 使命
梦寐以求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三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温故知新”“阅读平台”“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目标:
1、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并练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短文。
2、阅读诗歌、“新三字经”,学会积累。
3、通过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
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选择生活
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
的能力。
4、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
际的能力。
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温故知新”
一)修改符号。
1、修改书上的短文,认识新出现的四种修改符号,弄清它们的用法。
(1)表示不做删改,保留原文不动。
(2)表示词语或句子移到指定的位置。
(3)表示左右词语互换位置,中间的词语或标点不动。
(4)表示向右移两格,另起一段。
2、让学生试着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短文出现的错误
找出下面短文中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下着小雨,天灰蒙蒙的,放学了,都向校门口走去,一
把把雨伞撑起来了,像一朵朵盛开
的鲜花。我没带雨伞,呆呆的站在那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二.拓展与交流。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内容,紧密围绕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挚的亲情的这个话题,
交流心得体会
(1)启发谈话。
大家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被一个个人间亲情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
。本单元的课文中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抒发了人间真挚的亲情。五篇课文把我们带入了爱的世界,一个个
爱是
伟大的,他给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重温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
情的吧!
(2)阅读题目和例文,确定交流内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明确本
次交流的内容是“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的”。阅读丫丫同学写的一则日记,受到启发,
打开思路,并结合课文,想一想这些课文的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丫丫写的这则日记
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写学完了
这个单元课文后的整体感受,“每篇文章都令人感动,都让想起过去的很多
事情……”;第二
段抓住自己喜欢的课文《花边饺子里的爱》,联系实际写体会:一是作者描写妈妈包饺
子的
场面,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二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看,
课文最后一句‘花边饺子里浸满浓浓的爱‘中的‘浸’字,把这份母爱表现得多深啊!”引导学生
结合
课文,从不同角度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挚的感情的。
(2)组织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己领悟多少就谈多少。评一评:谁的发言最好?为什么?
(3)阅读平台。
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背下来,组织学生交流后的
感受,说说这首小
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4.积少成多。
(1)质疑。
(2)懂得内容: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基于此,中国以礼仪之邦、信用之
邦而著称于世。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
能让梨”的记载。讲的是
我国古代“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引导学生领悟
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
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
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
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文
中讲到的“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让知道的学生讲一讲,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
受,练习熟读
背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二、口语交际
1、启发谈话。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学完本单元课文,我们一定会被课文中
真挚和深沉
的人间真情所感动。让我们以“人间处处有真情”为话题,开一次口语交际活动吧。
2、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内容要选则一两件生活中体现人间真
情、让你感动的事情,可以使自己经历的事,
也可以是自己看到、听到的事,并回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
时的感受。
(2)讲述的事情要真实、完整,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待清楚。并注意用不
同
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变化。
(3)听别人讲述时,要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发言同学的心情。
(4)同学互相交流时,要说出自己听后的感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繁衍态度要真
诚
3、做好口语交际准备。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列出见出简要的发言
提纲。
4、按照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5、做好活动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讲述的事情是否真实、完整;讲述的内容是否有条理,重点突出;讲述
是否表达了自己的
真实感受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三、习作
1.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要求以自传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2.自传是什么?
自传世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生平经历示指一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
3.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自己的生平经历,这次习作
只要求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可以请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帮忙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往事,然后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经历绝对真实地记述下来。
(2)讲述自己重点经历不能写成流水账,除了写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还要适当穿插自己对
往事的想法。
(3)为了展现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的顺序来记述自己的重要经历。
这
样文章就显得更有条理,别人看了自然也会清楚明白。
4.写完了要认真修改,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请他们提出意见。
教学反思:
16、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
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
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
砚的水池边上有
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
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
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
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
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
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
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
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
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
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
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
不畏艰险、不怕牺
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
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
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
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
》,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
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
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
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
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
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
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
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
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
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
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
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
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
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
题写在竹石图
上的诗。板书:竹石
二、学习古诗
1 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
全班集体正音。
3 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 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1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
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3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四、课外拓展
1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
普通的竹子!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五、巩固
要求默写《竹石》,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二、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三、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板
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现代汉语词典上作了三种概括:(1)才能勇武过人
的人;(2)
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
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屏幕出示,师朗诵)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
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杰出的文学大家。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
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
独出群芳,是最优秀的一个。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
诗词,长于文赋,
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
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
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
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呼唤英雄。
1、同学们,两千
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
西楚霸王――项羽。历史上有许
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多年前
的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课件出示,
师朗诵)
2、请同学们把这一首绝句端端正正地临写在方格纸上。(生临写钢笔字帖,师巡回指导,<
br>两分钟内完成)
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
谁来读一读
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赞颂英雄。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拔山盖世:
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勇
猛,无人能比。【出自《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
打仗,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激励士兵拼死作
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
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
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
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4、读了这两个成语,联系前两句诗,你对项羽有何感慨?(交流)
(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
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
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
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5、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6
、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
句诗。) <
br>7、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
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
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
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
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灭
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
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离江,回到江东,
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
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漓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10余处,最
后从容自
刎,时年31年。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宁为玉碎、不为
瓦全)
引导: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当时有的是时间逃生,可他却
选择
了死,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在敌人的刀下。
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
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
(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张老师突然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不能)为什么? <
br>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
于“
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四、追思英雄。
1、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
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
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
(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墨梅(题画诗)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题画诗)
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
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反思:
17詹天佑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挟、庸、勘、纬、隧、渗
、竣、藐”8个生字,会写“程、挟、蔑、
峭、勘、陡、绘、讥、浆、岔、竣、藐”12个生字。掌握“
工程、要挟、轻蔑、悬崖
峭壁、勘测、陡坡、测绘、讥笑、泥浆、岔道、竣工、藐视”,理解“居庸关、
轰动、
尝试、攀山越岭、狂风怒号”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
思想感情。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通
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
达方法。
3.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
难的?
教学难点:火车怎样在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上行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一)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2岁就赴美留学,17岁考取美国耶鲁大
学,学习土木工
程和铁路专业,毕业回国后,为我国铁路修筑与铁路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
中国铁
路之父”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詹天佑)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7课《詹天佑》。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出示:
①
“工程、要挟、轻蔑、悬崖峭壁、勘测、陡坡、测绘、讥笑、泥浆、岔道、竣工、藐
视” ②
自己读、指名读。
③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
果老师听写,
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④ 同学交流:
字音:
要挟:(xié)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与条 件。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藐视:(艹、貌)轻视,看不起。 形近字组词:
隧( )渗( )竣(
)藐( ) 遂( )参( )峻( )貌( )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拓展学习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高山深涧、攀山越岭、
狂风怒号、黄沙满天 近义词:
勉励——(
)周密——( )轻蔑——( ) 反义词:
阻挠—— 马虎—— 藐视—— (2)句子: 关注下列语句
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 “人字形”线路。
判断:这是问句中的哪一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重点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内容?(4——6)
②简要说一说。
文章可分几为几部分?1,2——3,4——6,7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二部分:帝国主义阻挠与要挟我们自己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第三部分:詹天佑克服各种困难,成功修筑京张铁路。
第四部分:京张铁路提前竣工,人们怀念他。
(3)质疑: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怎样行驶?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这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重点解决: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有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他 们。”
要挟?利
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与条件。课文中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当
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技
术落后、缺乏人才的弱点,强迫清政府放弃铁路修筑权。
你能联系资料,谈谈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要挟我们?他们怎么要挟的?这说明了什
么?
朗读课文1——3自然段。
4.自学思考:
找出文中对詹天佑一生评价的语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为什么说詹
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的呢?
作业:读书、写生字生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17课《詹天佑》。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詹天佑是
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百年
前,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
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他们
就出来阻挠要挟我们,企图争夺铁路的修筑权,
近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掠夺我们的资源。有一家报纸还
轻蔑地说:——(出示课文语句,
读。)
二、学习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接受任务后,围绕这条
铁路的修筑,詹天佑做了
哪几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
(二)布置自学:詹天佑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修筑这条铁路,谱写
了一曲爱国颂歌的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这位伟大人物崇高的品质。
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1.
勘测线路:(以读为主。体会爱国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你找到的是哪些语句?
重点指导:
(1)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
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
之口。”
① 抓重点词语体会。大概、差不多为什么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求精求细是一种对待工作的科学态度。还有那些词语也表明这种态度?
抓周密、精细。(随机评价:你们读懂了詹天佑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那份细心。 ②
朗读。
只有经过细致的勘测,才能找到最佳线路与施工点。只有进行精确计算,才能保证工
程
顺利进行。所以,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指名读)
(2)扎实的工作作风(想象画面)
①出示课文语句,学生谈体会
②每次读这段话,老师也每每被感动。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们看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
画面?
③请大家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
人。
(3)强大的思想基础(重点处理)
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
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多角度感受
评读:把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适当扩展:
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铁路,怎么读?。
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
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
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该怎么读?
同学们,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
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
佑的杰出与爱国,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②多层次感受: 出示资料:
过渡;詹天佑面对的仅仅就是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狂风怒号、黄沙漫天这些困难吗?
你们还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导读:
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威胁,詹天佑毫不畏惧,他总是想——
面对慈禧太后的荒淫,汇丰银行的刁难,詹天佑决不动摇,他总是想——
面对皇亲
国戚的无理取闹,詹天佑紧咬牙关,据理力争,他总是想——
詹天佑遇到的困难还
有很多很多,我们了解的背景资料越多,对他的杰出、爱国感受
就越深。在重重困难面前,詹天佑总是想
:
教师小结:
从他的所做、所说、所思中,我们看出詹天佑就是这样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
工作作风,表达着他对祖国的忠诚,体现着他的杰出。
2.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①出图:这是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这是一千一百多米
长的八达岭,这是坡度特
别大的青龙桥。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詹天佑又是怎样克服困难,让我们感受
到他的
杰出与爱国的呢?
②
在自学中,这三项工程,哪项工程你读得不太懂的地方最多?
③
③指导学习“人”字形线路。教师画人字
④自学: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这样上山解决了什么问题?请你们
自学。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解?
⑤(看课件)看到这种设计,你有什么感受?
(“人字形”线是一项国际新技术,1905年才被国
际线路勘测权威皮汉等人所肯定。詹
天佑及时、大胆吸收外国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的胆识,令人敬佩。火
车在“人字形”折
返线上行驶,为了安全、平稳、采用两部机车,一部在前面拉,一部在后面推,这却是
詹天佑的一个创造。)(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⑥教师引读。
两人一
个小组合作学习,你就是詹天佑,你用什么方法解决难题的呢?每人画一个工
程的图纸,负责讲解,在小
组内交流。
⑦汇报:
讲解(小组分工,一人绘图解说,一人做主持人) 引导学生质疑:
如:八达岭隧
道:
这两口井怎么打?(山凹处。)
既然工作面多,可以节省时间,为什么不多打几口直井,可以打十口、二十口,多打
不是更省事吗?
他能根据不同的山采取不同的凿井办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创新精神与实践相
结合)
在黑暗的山体中施工,能做到准确贯通,这不仅是思路创新,而且更是精密计
算的结果。 <
br>(3)小结:同学们,爱国不是空话,詹天佑满腔爱国之情在不断创新中升华,体现着
他的杰出。
1909年8月11日,詹天佑终于带领工程人员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创造
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再一次感受这成功的喜
悦。 所以文章开头说:詹天佑是(
)
回忆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詹天佑的?(围绕重点句,抓住在修
筑中的典型事例,
表现人物品质。)
(4)拓展延伸:
由于过度劳累
,詹天佑病倒了。他支撑起病重的身躯,又一次来到自己为之奋斗,付
出巨大心血的京张铁路。“生命有
长短,命运有沉升。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
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
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
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那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
了……”不久,年
仅59岁的他就与世长辞了。今天,我们坐火车再走京张路,来到青龙桥,站在詹天佑
的
铜像前,我想,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一份感动。快把你的感受写在留言簿上。
板书:
勘测线路科学态度 詹天佑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创新精神
教学反思:
18.※文天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
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
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
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
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
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
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
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
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出示文天祥图)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
这些词语中,哪个生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快把正确的读音提示给同学们。(重点读:脍)
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
2.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 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
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3、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第9自然段)
3.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
语句进行阐述。
汇报、交流: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
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
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
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
家。”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
家。
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
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2)第5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引导学
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
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
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
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朗读
(3)第六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
有二心;为国牺
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朗读
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
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
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朗读。
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4.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
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5.拓展:
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板书设计
1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多次严词拒绝劝降浩然正气
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国捐躯
教学反思:
19.怒吼吧,黄河
教材分析:
课文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诗人光
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
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的祖国、
热爱中华名族的革命情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
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
啸、禹、铿、锵、窑、
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
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
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
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
禹、铿、锵、窑、浊”1
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
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
、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起
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
吼吧
,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①出示:
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
浊浪
②自己读、指名读。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
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浊浪(zhuó)混浊、污浊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窑:易与窖混。窑(穴字头。表洞穴)
形近字组词:
骇()啸()壶()窑()
咳()萧()壹()窖()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
疑)
虎啸龙吟:
你能说出几个用动物打头的词语吗?
如:虎头蛇尾、牛头马面、狼心狗肺等
拓展学习
(1)关注词语: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震天动地、竭尽全力、
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低回婉转、抑扬顿挫、斩钉截铁、意气风发等
(2)关注句子:
关注标点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
“——”在这句中的作用?
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
特点?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换成陈述句:
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B出示: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
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
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
禹精神吗?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感受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中还有排比句吗?(找到文章第4自然段的排比句,读一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
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1——3)板书: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
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4——6)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7——8)板书:巨大
反响
(3)默读课文
,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
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从这部分那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的革命情怀?
抓他的想法,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精神。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
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
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
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
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引导学生体会出:
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
们不断努力,才建立了华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
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
结合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使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
犯下重重罪行。中
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
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
争与光明,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小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
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
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
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
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作业:读书、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
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
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
1.学习第二部分:
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
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
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
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
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
《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
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
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
表达着对
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
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
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指名读
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
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
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
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
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
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
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
。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
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
的——,斩
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
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B想象
时的
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
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
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
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
果。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
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
候,
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同学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
: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
与生命,换来抗日战
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
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
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
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19.怒吼吧,黄河
震撼充满激情
光未然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旺盛的革命激情
爱国、爱中华民族
冼星海异常艰苦六天
教学反思:
20、一句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读读记记“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
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
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
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首诗中,再一次感受民族魂。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句
话》这是
怎样的一句话呢?快打开语文书,看看这句话是什么?
二、新课:
1.默读课文,画出这句话。
找出这句话是——“咱们的中国!”
与“我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进行对比体会。体会那团强烈的爱国的烈火。
2.这是一句怎样的话呢?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句话”的理解吗?
有不懂的问题吗?
能联系课文内容与时代背景,自学课文,想一想。小组讨论。
汇报学习:
学习第一节:
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相机指导:
抓“祸”、“火”体会这是句怎样的话:
联系当时时代理解“祸”:军阀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的压制。
“火”: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反映了
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
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
教师小结:这是句话在重压下,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的话。
读出这句话中蕴含的力量。
学习第二节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及时点拨。
抓“铁树开花”体这句话。
铁树开花来之不易,但终究会实现。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
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写出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
力维护自身统治所带去的恐慌和
畏惧。
教师小结:这是句让反动派恐惧的话,也是能实现的话。
读出作者对“咱们的中国”的渴望与赞美。
进一步体会“咱们的中国!”
把两节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要重复两遍?你感受到什么?(对新中国的强
烈的
渴望与赞美。)
读,读出这种渴望、读出这种赞美。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
,闻一多先生怀着赤诚爱国心,通过这首《一句话》表
达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3.拓展阅读:
《祈祷》闻一多
思考:闻一多祈祷什么?用我们学过的结合
课文、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作业:
1、读一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0、一句话
咱们的中国
渴望 赞美。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四
教材简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温故知新”“阅读平台”“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的好处。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3.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
字的自觉性。
4.培养表达能力,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想法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的好处。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来到语文百花园,我们快看看,这座百花园里都有哪些迷人
“景色”,
让我们欣赏?请你浏览一下,看看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二、新课:
1.学习温故知新
在这座语文百花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温故知新》。快看看,它的提示牌。
A读句子,体会引用名言名句的好处
指名读题目。
自己读下面的三个例句,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及引用名言的好处。
交流:
第一句:
先理解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再体会作用——通过引用,更表现了文天祥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怎样体会的?(先弄明白引用的语句的意思,再想引用的作用。)
第二句:引导学生自己汇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都难
免一死,但死得价值之不同。
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
》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大家张思德为
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把高深的理论
诠释得透彻、易懂。
第三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一分钟的精彩的演出,在台下要付出多日
的心血。
京剧演员盖叫天为练出眼睛圆睁,在眼皮中间支火柴棒,为腿部挺直,走路时在腿弯处绑
削尖
的竹筷子,可见成绩取得来自于苦练。通过引用来把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体会了引用的作用。你能选择名句名言,填入句字吗?
B选择名言名句,填入句子里。
指名读这几句名言。
逐一说一说名言名句的意思。
自己根据语境选句填空。
汇报。
第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那个难忘的中秋之夜,身居美国的钱学森是多么思念亲人、
思念祖国啊!
第二句:不论清早、夜晚,不论往东往西,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走着的时候,总听见寓
所斜
对面高楼窗户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这弹琴的人真是
拳不离手,曲不离
口啊!
第三句:爱国华侨陈嘉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振兴,他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家乡兴办学校,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
活。
读一读这三句话,再次体会引用的作用。
2.拓展与交流:
这座百花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大家去瞧瞧。
出示要求:
本单元课文给
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正气的故事。同学们学后有哪些感想呢?让我们
一起来畅所欲言吧!
指名读要求
同座位同学读读提示和对话内容,互相说说都可以从哪些方面谈?
回顾5篇课文,想一想自己从哪个角度谈感受。
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从不同角度谈学习体会。
3.阅读平台:
离开拓展与交流的舞台,我们又来到阅读平台,看看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文章?
默读文章,你能总结出小作者有什么好的读诗的方法?
看看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朗读给大家听。
4.积少成多
今天,我们来背一首陈毅元帅的《青松》。
作业:调查社会正确使用汉字的情况,记录下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
文字的自觉性。
2.写一份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
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做一项社会调查,调查错字与病句。今天我们就
来进行整理汇报。
二、新课: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汇总问题:
先在小组内汇报发现的问题。
小组内进行整理、分类。(读错音、错别字、病句、不规范)
初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小组汇报交流。
每个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分析及建议。
同学们可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3.每个同学写一份关于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报告。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传承祖国文化做
出自己的努力,今天,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都知道,都提高认识
呢?
今天,我们就开展一项撰写研究报告比赛。
怎么写呢?出示研究报告
姓名调查时间
资料来源(书籍、报刊、辞典、影视、网站) ……
报告正文
问题提出:
调查与分析:
改进的措施
报告正文分为“问题的提出”、“调查、分析与研究”“改进措施” 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哪部分有问题?
学生可能主要问:“问题的提出”
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此次社会调查。简要写明原因。
书写研究报告。
有时间汇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作文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通过事件表达想法的表达方法。
2.在习作与交流中,受到思想教育,拓展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1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大家通过走上街头、看电视等方式查找了
错别字、病句,撰写了研究报告,我想大家一定收获很大。
2.创设情境:
同学们,学
校马上就要开展“语言文字大使”评选活动,我们年级决定选出我们年级的语言
文字大使,再推到学校参
加评选,你们想不想成为文化使者呀?快看看有什么标准。出示:
记叙意见在调查中遇到的事。
二、新课:
1.指导选材
①提问:要想成为语言文字大使,就要把事写好,
打动别人。怎样才能打动别人呢?(选
择一件值得你思索或让你触动的事。)
②在这次活动中,你肯定遇到过不少事,选择最让你思索、触动的事,说一说。
2.指导写法
①怎样才能把这件最值得你思索或让你触动的事写清楚、具体哪?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随机板书要求。
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介绍得要具体。着重写你想描述的重点场面。
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明确重点要求:
你认为这些中哪一项任务最难完成?(内容具体)
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做到具体?然后,把自己所选事的重点情节部分说一说。
请一位同学说。同学们评议。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重点指点:要想说具体,就要细致描绘人物动作、神态,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周围人的表现
等。
让这位同学在大家帮助之后,再次讲述这件事。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把事的重点情节说具体?
引导学生总结:描绘人物动作、神态,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周围人的表现等。
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写。
作业:完成本次作文。
板书设计:调查中的“小插曲”
1.起因、经过、结果
2.内容具体。(语言、动作、神态)
3.感受真实。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作文评改)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
的自信心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
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3.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进行“语言文化大使”的评比工作。
(二)新课:
1.明确要求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展示赏析
(1)精彩题目展示。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请大声读读题目。
(2)精彩内容展示。
①小组赏析。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
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
②集体交流。
请各组推荐出的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片段。要说说推荐的
理由,并演示,划出精彩的地方。
欣赏一二篇完整的文章,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3.修改完善
上面这
些同学已经获得“语言文字大使”称号,其他同学想不想当?好文是改出来的,我们
都来把自己的习作修
改得更精彩。
①示范评改
出示一个片断,师生共同修改。
②自主修改
③自我展示
请同学对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
一听(说说
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并为自己组员<
br>打分。各组除刚才已获得称号的同学外,另外分数最高的同学也获“语言文字大使”称号。
板书设计调查中的“小插曲”
1.起因、经过、结果
2.内容具体。(语言、动作、神态)
3.感受真实。
教学反思:
21、奇异的琥珀
教材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
故事。全文扣住“奇异”这个词,课文的一到十一节,向人们介绍
了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十二到十三节介
绍了琥珀是如何被发现的,最后一节描述了琥珀的价
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
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
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
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
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
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
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
)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
是很少见的
”,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21、奇异的琥珀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2.请同学
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
几个词上。(有三处:①
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
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
“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
什
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
须落在一棵老松
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
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
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
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
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
合情
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
好在哪里。要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
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
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
机想吃掉它。
④“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
想到
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的条件,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件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
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
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
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
2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松脂球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
有趣的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
不小哇!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1 奇异的琥珀
地壳运动
松脂球 → → 化石
漫长岁月
教学反思:
22.※表里的生物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
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
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
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
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
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
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
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
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
量营造这种亲
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读
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的习惯,和
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安排:1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
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
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
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
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
着自己的理
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
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
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
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
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
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
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
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教学反思:
23 自然之道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
家向导,
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
误的信息
,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
然“我们”拯救了一些
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
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
望相反的结果。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
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
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朗读,表演,体会重点词句等方式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学习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道”
1、教师讲故事。
我养过两条小金鱼。有一次,我去外地的
朋友家玩,一个星期也没有回家,回到家里后,却
看见小金鱼安然无恙。我当时想,我的小宝贝们一定饿
坏了,就赶紧给它们大把大把的喂食。
可出乎我的意料,第二天,我一看,我的两条心爱的小金鱼已经死
了。我非常难过,伤心了
许多天。
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将会为你解开不解之迷?
3、读题置疑。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二、学文,领悟“道”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
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
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
3、感悟“蠢事”,理清脉络,归纳主要内容。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
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读读这句话,你
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后悔与自责。)
(2)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8自然段,说说这是一
件怎样
的事?(作者他们到南太平洋旅游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把画面表演出来,你就读懂了。
(2)分角色表演。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
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
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
的意思,;引导学
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
(3)此时此刻,
如果你在场,你能用一个词来说明自己的心情么?带着这些心情,齐读第
三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此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1)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游客和向导的表情或态度的词。
(2)品味重点句。
出示:
①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②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
飞走了。
A、为什么向导原先不救,现在却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
理解“极不情愿”。
B、想象说话:向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6、过渡: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
了。
(1)出示句子: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
,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
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
的,发出欢乐
的叫声,响彻云霄。
(2)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向导看到这样的情形,他怎么做,怎么说?
(4)出示: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叹?这悲叹里包含了深深的——?
(5)难道只有向导难过吗?你从文中的哪儿看出?
(6)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
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7)感悟启示:我们的原意是要“救龟”结果却“害了海龟”。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
的作
者或他的同伴,你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写
下来。
(8)汇报交流。
三、拓展,内化“道”
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
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
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
?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
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
自然之道。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或听说过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的事例?(谈
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
树…
…)
2、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后分小组活动。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
br>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板书设计:
23、自然之道
救害
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震惊 悔恨
向导:冷淡 极不情愿 ── 悲叹……
教学反思:
24、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材分析
本文
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
怀特森老师运用“
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
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
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正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
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
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
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
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能够结合正侧面描写
来了解人物的特点是本文
的教学重点,体会这种侧面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
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
疑精神。
3、
学会“觑、黠、抿”3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个会写字,掌握“面面相觑、
狡黠、抿
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
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事实,用
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并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觑
、黠、抿”3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个会写字,掌握“面面相觑、
狡黠、抿嘴、小轿
车、警惕”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易读错的音:“觑”读“qù”,不要读成“xū”或“qū”;“抿”字读三声,不能读成二声。 <
br>易写错的字:“觑”字,书写时,左边的“虚”字下面的“业”字,最后一笔“横”改成“提”;“黠”字
左边的“黑”字也有变化;“凯”字右边的“几”不要写成“凡”。
理解字词:
1、面面相觑: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2、
冰川期: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季,当时气候非常寒冷,欧洲和美洲北部
都被冰川所覆盖,
也叫冰河时代。
3、绝迹:断绝踪迹,完全不出现。
4、饶有兴趣:很有兴趣。饶:丰富,多。
5、博学:博,多,丰富。学问广博精深。
6、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狡黠:狡诈。黠:聪明而狡猾。
8、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郑重:严肃认真。
9、抿:(嘴、耳朵、翅膀等)稍稍合拢;收敛。
10、寻常:平常。
11、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和意见。
12、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13、怀疑:疑惑,不很相信。
14、捉弄:对人开玩笑,使为难。
15、正视: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不躲避,不敷衍。课文指严肃认真地看着。
二、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
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
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
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
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
的学习方法。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1):怀特森老师给“我们”上课。
第二部分(12——14):怀特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四、默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3、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6、“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
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
疑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
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你们喜欢他吗?简单谈
谈理由。 <
br>2、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加深的,这其中对他的情感也发生过一些转变,你
能从文
中找到“我”评价怀特森先生的句子吗?
3、学生默读全文,找句子,之后交流。
(1)我
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直接评价,表达了对老师的满意和
喜爱;
(2
)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间接评价,言外之意是他不配做老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
表达了对老师的
不满;
(3)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间接评价,表达对老师的崇拜和敬<
br>佩。
4、怀特森先生做了什么,让“我们”那么气恼?后来怎么又由衷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呢
?
要解开心中的迷团,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读书,细细地琢磨。
二、深入学习,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1、假如你就是怀特森先生班中的一员,他的哪些做
法让你觉得“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让
你们大家那么气恼?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来回答—— “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
存在过。
”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测验不及格。”
“班里的每
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
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开始老师的表现让我们都喜欢上了他
,即使都得了零分也没对老师产生怀疑,可一切都是
老师编造的,感觉老师是在捉弄我们。
2、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对大家进行解释的?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文字,指
读: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
的夜间视力、皮毛
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也没有
起疑
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3、经历了怀特森
先生不同寻常的科学课,不仅对老师的认识加深了,情感变化了,还带给
了我们怎样的变化?——
“新怀疑主义”
循规蹈矩潜心探索
绝对相信书本和权威持有怀疑态度用事实和科学的方法解决疑问,探索真理
4、这种变化是思想和意识上的巨大转变,它给带来的是什么——
捍卫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5、大家是
从哪感受到的?回到课文当中,把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和启迪的语句找出来,好
好读一读吧!——自读,
指读,齐读。
6、当我们能够对权威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当我们能够正视着老师们的眼睛,说出自己
怀
疑的理由,当我们能够潜心钻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探索中学习
不
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们一定会想起曾经“捉弄”过我们的怀特森先生,那位与众不同
的老师。在回
忆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思想的独特。他是在用
一种特别的方式教育我
们,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的怀疑
精神,并
要学会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7、因此,当我的邻居惊讶地说
:“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时,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
诉他:“不,你错了。”此时此刻,我在说
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被怀
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对老师由衷的崇敬。
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说这句话。
8、学完这篇课文,不仅怀疑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怀特森
先生——这样一位老师的高大
形象,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