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
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大话西游小品剧本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
精品教案
行者无疆文化传播
目录
第一单元 亲近大自然....
............................................. 3 1草原.............................................
.............. 4
2 丁香结 .......................
................................ 12
3 古诗词三首 ..
.................................................
20
4
*
花 之 歌...........................
.......................... 32
习作一 变形记
.................................................
37
语文园地一 .....................................
................ 41
第二单元 重温革命岁月...............
............................... 50
5 七律·长征 ...
................................................
51
6 狼牙山五壮士
.................................................
59
7 开国大典 ....................................
................. 67
8
*
灯光.............
............................................. 76
口语交际二 演讲
............................................... 80
习作二 多彩的活动
............................................. 84
语文园地二 ........................................
............. 88
第三单元 阅读好时光..................
............................. 97
9 竹 节 人 .....
................................................
98
10 宇宙生命之谜
...............................................
105
11
*
故宫博物院.........................
........................ 113
习作三 让生活更美好
.................................... 117
语文园地三
..................................................
.. 121
第四单元 小说的魅力............................
.................. 129
12 桥 ..................
....................................... 130
13
穷人 ...............................................
........ 137
14 在 柏 林.........................
.......................... 147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 150
习作 笔尖流出的故事
.......................................... 155
语文园地四 ........................................
............ 160
*
快乐读书吧 ...........
......................................... 169
第五单元 成长的快乐...................................
........... 177
15 夏天里的成长
...............................................
178
16 盼 .....................................
.................... 185
例文与习作 ...............
..................................... 197
第六单元
珍爱我们的家园..........................................
203
17 古诗三首 ..................................
................. 204
18 只有一个地球
...............................................
214
19
*
三黑和土地.........................
........................ 221
20
*
青山不老.
..................................................
227
口语交际六 意见不同怎么办
.................................... 232
习作六
学写倡议书 ............................................
236
语文园地六 ....................................
................ 240
第七单元 艺术的魅力..............
................................ 248
22 月光曲 ..
..................................................
. 258
23* 京剧趣谈
..................................................
266
口语交际七 聊聊书法
.......................................... 271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 275
语文园地七 ........................................
............ 280
第八单元 走近鲁迅...................
............................. 288
24 少年闰土 ....
...............................................
289
25 好的故事 ..................................
................. 298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307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 312
习作八
有你,真好 ............................................
317
语文园地八 ....................................
................ 321
第一单元 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
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
心中的尘埃,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
朋友,
守候在你的身边,倾听你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
虹,点燃
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
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
大: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中去感受融于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
花的崇高理想。大自
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就会感觉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
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
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
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以此为触发点,
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
构造一个奇妙的
世界。
分
类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
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
与人
情的美好;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
的方法。
学习从多方面描写事物的方法;领会作
者由事物引发联想并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
法。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揣摩诗歌表
达的情感,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理解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材
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要注
意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一些。
掌握阅读时能从
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
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并学会
仿写;通过实例掌握分号的用
法;学会用拼
草原 2课时
课
文
丁香结 2课时
古诗词三首
2课时
花之歌
习
作
语
文
园
变形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1课时
1
2
地
日积月累
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积累一些描写田园
生活的诗词。
1草原
文本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
光,那马上迎客、把
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
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
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
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
展的顺序
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
移步换
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
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
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
练,生动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br>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
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
、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
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
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
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
、柔美、襟飘
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
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1.出示草原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
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
: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
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
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
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
,就让我们用眼睛、
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
br>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
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
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
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
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
一下。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
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
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
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
二马》,中篇小说《月牙
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
,
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和词语。
绿毯 境界 陈旧 鞭子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忍心 洒脱 飞驰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
的”
“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
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
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
”,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
的末两笔撇、捺要舒
展。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
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
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
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
为:初见草原——迎
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
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
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
除了“晴朗”之意,还
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
义,感受作者在此
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
和“都”的意思,“碧”形
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
不
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
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
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
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
绘画用语,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
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
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
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
,颜色青翠,富有生机。
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
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
br>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
者在描写草原风光
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
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
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通过品读、
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
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
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
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
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
们可反
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
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
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
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
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
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
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
按照从远到
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
气
——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
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
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
,并加以点评。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
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
,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
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
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
生动;________朗读
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
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
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
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
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
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
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
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
美。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
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
话别的语句,想一想
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
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
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
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
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
、主
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
要内容,这里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
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
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br>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
盛装,策马疾驰,远迎
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
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
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
,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
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
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
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
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
这个句子,大家看到
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
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
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
言的界限的,友谊是
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
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
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
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
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
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
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
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
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
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引导学
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
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
相接的地方,是指蒙
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
br>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
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
呢?大家站在夕阳
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
体现,同时给读者以
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
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
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
能较好地理解
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
师
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
原”为题呢? <
br>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
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
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
“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
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
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
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
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
六
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
看一看,也来
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
,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
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
个人的家乡都
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
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
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
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
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
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 丁香结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
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色彩、
形貌、气味、姿态多个方面细致地刻画了
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
形象,并由古人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联想到了丁香结的来历,感悟到
人生中的愁怨
和不顺心的事就是“结”,得到了生命需要“结”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
洞
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本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
复诵读,并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
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
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
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
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
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
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
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
本课的学习。 <
br>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
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
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
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
,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
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
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
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
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
br>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
情深意长,隽永如
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
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和词语。
宅院 缀满 幽雅 断断续续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模糊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
后
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
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
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
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
词的学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
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
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
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
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
br>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
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
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
明中心,告诉
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
,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
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
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
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
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
缀满枝头”“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
就是
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
了这一簇簇
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
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
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
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
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
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
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
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了两部分内
容。其中前一
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校园里和斗室外三个地
方
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
让读者对丁香有了较全面
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后半部
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香结的古诗
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
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
不顺
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教师可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
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待学生思
考后指名发言,被指名的学生说完后
,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
生可补充。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
的主要内容进行概
括。
(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
灵动
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
敢地面对生
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
略了美丽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经
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最喜欢哪里的丁香?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
读给大家
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
者是怎
样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
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
(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
列出来。
(2)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
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
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
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什么表达效果
?)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教师出示丁香
花开满枝头的
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画面来感受丁香花缀满枝头的姿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思考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枝头的小
花比作星星,
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都
是
人的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
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
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
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
br>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进入
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
香花的美好姿态,使学生情在其中,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然后小组
交流自己
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
花的。作者
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
诗意
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一
个潇洒如俊俏的美男子,一个
朦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
的特点。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
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
的芳香并不浓郁,
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丁香花的香味不同于桂花的浓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别
于兰花的暗香浮动、回味无穷,丁香花独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闻香
识花。突出表现了丁香
花可爱芬芳的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
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
作者用“积雪”和“莹白”
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
富
于变化。另一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积雪”是借喻(使用喻体来代替本体),
“莹白”是
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巧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
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
花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
“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
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
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
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明确:“照耀”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丁
香花与作者的
联系之深,将丁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以及作者对丁香花的
依赖巧妙地表现出来。窗前的丁香见证
了作者的写作生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
加焕发光彩,“照耀”一词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
妙脱俗。
画面四:雨中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
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
丁香
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
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格外妩媚”一词,这个词概括了雨中丁香
的特点;接着结合“
如同”一词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出
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
,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
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
一般,紫
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雨中的丁香如
此妩媚
、如此迷人,才让作者不禁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
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
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
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
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
的特点。
预设:结合刚刚欣赏的四幅画来说,如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
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
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
妩媚的特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描绘的
并不是散乱的几幅图画,
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
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
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
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
在古人眼中就是
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作
者引用古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了在
古诗文中
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也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
丁香结中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
拓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问题二预设: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
过
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
然是丁香结”这段话;再课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
盘花扣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
本义和象征意义;最后具体分析称为丁香
结的原因。
(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
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
结的象征意义:愁怨。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直接原因——丁香花的花苞
圆圆的,
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三预
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直接阐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
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
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
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
淡无味了么?”然后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自主发言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
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就
太平淡无
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
br>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丁香花的特点、丁香结的来历及象
征意义、
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
水到渠
成的事了。
(1)教师总结。
小结: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
了不同地方的
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的心里一直
装
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在一次雨中的
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
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
满了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
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
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
度
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
时,也需要细
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同
学们欣赏了娇俏、妩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
丁香结中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感
受,同时也领略了大作
家的文笔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用心观察,融入自己独<
br>特的感受,这样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吸引人。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
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
提示: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寄托了怎样
的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3 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
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
,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
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
低些,使心情更觉压抑,只
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
天
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
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才思敏
捷的
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
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
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
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诗人善于捕
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
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
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学习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虽是
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
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
种恬静的美。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热爱
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
教学设计主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
味和意境的美好。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
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含义
的方法,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
,明白“诗以言
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
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
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
受诗歌美的意境。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
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
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
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
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
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
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
br>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
“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
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
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
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
指饮酒醉时写下的
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
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
妙自得之趣。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
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
往甚密。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
然集》中。
(2)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
前,孟浩然一
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
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
科举未中
。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
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
前途暗淡之忧。
(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
讲一讲)
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门山隐居。他天性与世无争,淡
泊名利,但也并非没有“达
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相传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访
王维,不料玄宗皇帝亲自到这里来视察了。本来,省
中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
随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维就让孟浩然暂时藏在床底下——因为工作人员有时
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等到皇帝来了以后,王维一想:
我把他藏起来,
万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之罪。于是他马上就向玄
宗禀报说:“今天我有一个朋友孟浩然来
这里了,他知道本不该来,不敢见您,
所以藏在了床下。”玄宗说:“我也听说过孟浩然,这人的诗写得
不错,叫他出来
好了。”等孟浩然出来后,玄宗就让他念一首诗给自己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
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是指北方的朝廷。因为他来到
长安考试没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
他说:从此以后我不要再上书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隐居到我的草庐之
中。我这个
人真的是没有什么才干,所以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因为我体弱多病,老
朋友
们也跟我疏远不来往了。现在,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催促着我一步步走向
衰老了。春天已经来到,和暖
的阳气逼走了旧年的寒冷。我心中有一种长久的怀
思向往,这使我不能成眠。晚上辗转床榻间,就看到窗
外月光下的松树的影子,
只觉得一片空虚。这本来是他贫穷、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骚话,结果皇帝听罢
就说:“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当初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不参加科举
考试,怎么说
是我抛弃了你呢?所以玄宗很不高兴,而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
个做官的机会,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又
失败了。
预设:《宿建德江》一诗中满含“客愁”,教师可不用详细讲解写作背景或作
者生平
,因本诗重在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对孟浩然特殊
的生活经历可简要介绍,以助学
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
奏与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
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
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德。“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
“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ó和pō,通过读诗
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
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
韵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
些景物?(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教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
明月。)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诗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那么这些
画面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我想大家应该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是孤独、寂
寞、冷清的。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
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
行间。(生齐读)
B.理解“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泊”,指
停船夜宿。行船
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
也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
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C.理解“日暮客愁新”。
①这句诗中的“客”指谁?(诗人)
②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愁)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
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
里的一段:“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
)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
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
,我们
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
的疲劳,
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过渡:孟浩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他虽然没那么执着于做官,但回顾自己的一生
,除了诗文,也确
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诗人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
孤舟,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游历四方,壮志未酬,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
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学生读诗句)
◆背景知识拓展:
行旅诗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
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
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古人写行旅的诗文极多,同学们可能
不明白,为什么古人
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可是古人的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古代的文人总是形迹匆匆,有的是求学,
有的是赶考,有的是
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
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一个任
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
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
北方赴任,
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那个时候,没
有公
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动辄数月,多则数
年,许多人的生命是在行旅中
度过的。有名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可以
说都是逝于行旅的。所以,身在异乡的诗人在行旅之中
生出种种愁绪也就再正常
不过了。
D.教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①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②第一句描写远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第二句描写近景,月亮为什么与人
接近了呢?
明确: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
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
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
佛就与人接近了。
③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
吗?
明确:就字面意义来说,“近”确实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
与人接近。但结合作者当时
的心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诗
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
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
友一样陪伴着他,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这种理
解
是提供一种思路,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
实指天上的月
亮。在这次讨论中,结果其实不重要,而要引导学生在争论之中能
提出疑问,分析、争论、感悟,从而加
深对诗的认识。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小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
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
能领略得到。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第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
,在
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
他是那么亲
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⑤学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
朗读指导:注意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种安慰。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因为思乡,李白曾经
这样写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
是
故乡明。”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也是
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
。同学们,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
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
背。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
1.过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刚才
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
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现在,让我们一洗“愁
”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
暴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
日望
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
2.解诗题,明背景。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
如何理解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醉”该如
何解释?(是饮酒后醉的状态,还是陶醉于景色
之中?学完整首诗后再回到此题
的讨论。)
(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检测预习效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
可略做了解。)
①出示课件“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②简介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
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
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
预设: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卷地”的“卷”为三声;“忽吹散”的“散”
为四声。
(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出示自学提示。
阅读与交流: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问号。
②观察课本插图,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自己最欣赏
的词句,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品读诗句。
过渡: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我们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各抒己见
,认真专注,
我特别欣赏大家的学习态度。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
呢
?大家在说的时候可运用下面这个句式。
读了______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
听到了________,想到了______。
这句诗中我最欣赏的(字)词是_______,这个
(字)词_____________。
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生1:读这句诗,我仿佛
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
打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最欣赏
的词是“翻墨”,这个词
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
我还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下雨前天上的景象。
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2:读这
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倾盆而下,它们蹦到了船
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
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
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
的大和猛。(生
补充)我认为“乱”字用得好。从“乱”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杂乱。
此外,我认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还显示雨下得很大,
大得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
色。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苏轼特别喜欢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
岁的苏轼重返
西湖,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一团黑云和
一阵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
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我们大家再
来一起读一读——(生齐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那么黑云白雨
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
生3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
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最
欣赏的是“卷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
大。我也喜欢“忽”这个字,说明风来得突然,也说明天地
变化之快。
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4: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
天相接,一片汪洋。
我最欣赏“水如天”,说明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这一句写出了静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楼,有蓝天,有一片汪洋的水。
过渡:云散了,风停了,
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
怎能不令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陶醉在西湖的
美景中。(在课题“醉”
下加着重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题,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
醉”呢?(学生
发言)
(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醉于酒,醉于景,苏轼
禁不住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于景,更醉于
诗,让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描绘的奇趣世界。最后让我们带着
对这场雨的惊叹,对
雨后景色的赞美,一起来读背这首诗。
(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
主学习。
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
结合图
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出示课件:解诗题,读诗
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
了吗?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名家
作品。
7.延伸拓展,作业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1)画:画一画本课所学两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大
自然的喜爱之情。
(2)找:另找一些描写月夜或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
(3)学:收集孟浩然或苏轼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
内心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会写“鹊、蝉”2个生字。
2.理解句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够默写。
4.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
思想感情。
1.通过赏析词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
静之美。
2.品味词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
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
匆的暴雨。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吟诵一下这两
首诗。
1.抽查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宿建德江》
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这两首诗的吗?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这首词。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
学习它。(板书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
是题目。 (2)讨论题意。(“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
地点。题目意思
: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
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卓
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
复中原,统一国家。
他曾遭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比较熟悉。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鹊、蝉”。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自读及交流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注意变色的字。
惊鹊鸣蝉稻花茅店社林忽见
◆易读错字:
“蝉”是翘舌音,“惊”“鸣”是后鼻音;“见”在这里同“现”,注意不要读
错音。
(3)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土地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4)结合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出示上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很好,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词的味道来了!读通词是学好词的序
幕,读懂词,读出里面所
包含的意思,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下面就让我们去
仔细品味辛弃疾的这首词吧!
(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美丽的夜景。
(2)小组交流,师生互学。
A.说说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预设:对“别枝”的解释除了课本上的注释,还有两种其他解释,可引导学
生思考,想象画面,教师相
机出示:①离开枝头;②另外一枝。“明月惊鹊”可
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B.说说你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说说你听到的: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
过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
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
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演演说说;教师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
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形象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里的“说”字,是青
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呢
?(青蛙、农人以及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
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散于黄沙岭的稻花
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请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丰年的
感情。
D.说说你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预设: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句,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
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清幽的月光照着大地,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
枝头,飞了
起来,引得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
还送
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它们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
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
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
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
乎也在争说丰年。)
预设:学生在描述画面时,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词
的对应,可展开想象,丰富
细节。教师可进行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对诗词
所
描述的内容感受得真真切切。
(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上阕。 <
br>小结: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
这一切多么美好!让
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
地吟一吟吧——请大家齐读上阕。(生齐读)
2.出示下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犹如走进了画卷一般
。词人走着走着,天
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感受,<
br>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①注
意断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该怎样断句?这两句话有什
么特点?(“天外”和“山前”前
面断句,这两句运用了倒装的句法,正常的语
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②提
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
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可能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而且道路弯曲、
树木茂盛,更难辨认方向了。还可能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而忘了前方的路。要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
br>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过渡: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
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知道吗?对了,
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
暗了。当词
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那过去的
茅店
明明就在土地庙树丛旁边,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茅店
就出现在了眼前。不用说,词
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下阕。
小结:这就是生活
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
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
一起来体会体会——请大家齐读
下阕。(生齐读)
1.个性朗读。
过渡
: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时,一
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大家知道辛弃疾的
号是什么吗?(板书: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
他一直很看重农事,
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一会儿我们来比一
比,
看谁最有诗人的气质。
2.学生配乐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
3.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
: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三首古诗词。这三首古诗词都描写了
自然的美景。虽然作者在其间表达
的情感有所不同,但这三首诗词所描绘出的画
面都激发了我们美妙的想象力。现在,我们再把这三首诗词
一起读一遍吧!
(1)齐读三首古诗词。(出示课件:三首古诗词)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出示课件:表格)
①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诗词名作者朝代时间段
描写的景物诗人的情感《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黄昏
到夜晚舟、烟渚、日暮、旷野、树、江、月羁旅的惆
怅、思乡之情《六月二十七
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代白天黑云、山、白雨、船、风、望湖楼、水对西湖奇
特
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夜晚明月、鹊、清
风、蝉、稻田
、蛙、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桥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相同:这三首古
诗词都描绘了动人的自然图景,情与景相融。
不同: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宿建
德江》写日暮时分
江边清幽之景,情绪低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大雨骤至时的磅礴之
景,情绪爽朗豪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雨中夜行所见清新之景,情绪
闲适愉快。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寥寥几字,便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
动的画面。
古诗词中绝不缺乏想象奇丽、情感浓烈的句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
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要充分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
怎样的心情。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
——[宋]苏轼《中秋月》
处。东家
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宋]辛弃疾《鹊桥仙·己
酉山行书所见》
4 花 之 歌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
的美文。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
*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
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
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
实际上是借花
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
乐
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这是本册书的第一篇自
读课文,一方面需充分放手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放手”
的方向和标准,注重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现实可行
性、操作性强的学习策略或建
议,如设计自主学习卡等,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学的方法。另外,本课是
一首
散文诗,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领
悟诗情,培
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文中的
语句,有效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
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
舞曲》
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
是以花为主题的,
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
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
的《花之歌》,这是一
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
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
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
么呢?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 黎巴
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
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
包括五首散文
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
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
梁上的两位巨人”。美
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
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
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
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
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苍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
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
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
我欣赏。
[孤芳自赏]
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
性。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
,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的花。
预设:
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
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
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
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
这么富有诗意的花,
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
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
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
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
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
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
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
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
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
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
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
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
“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
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
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
作为婚礼上的
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
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
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
”是什么,
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
么”
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
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
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
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分别写了“我”
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
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
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
人的写法。那么哪位
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
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
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还
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
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
、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
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
br>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
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
美风光赋
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
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
、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
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
课文后面“阅读链接”
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
声音,却见不着你
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
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
可看出你
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
敏。你
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
威风凛凛。
——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
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
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
br>(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
轻盈、灵敏、和蔼可
亲、威风凛凛……)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
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
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
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
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
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
亲切、隽永的
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
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习作一
变形记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发挥想象,写一篇“变形记”。通过学习本单元
的课文,
尤其是《花之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
通过丰富和奇妙的想象,花朵成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这次习作便要求学生想
象自己变成另一
种东西,写一写这种变形的经历。孩子们的想象世界本就是丰富
多彩的,这次习作的话题对学生来说也许
并不困难,难的是把自己的想象组织成
文,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出所变形对象的个性特点来。也就是说
,要引导学生
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也能有序、有趣地成文。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
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
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学生: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1.教师朗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片段,引出习作的主题。
过渡:同学
们应该看到我们这次习作的主题了——变形记。其实,《变形记》
是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的名字,作者是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接下来,老师就给
你们读读小说开篇的一段文字,它讲述的就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变
形经历。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
了一只巨
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
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
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
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
真是细得可怜,都在
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
br>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
中。在摊放着打开
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
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
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
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
个前臂的厚
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经历了哪些
事?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下找来这篇小说看一看。今天,我们
也来当当小
说家,写一写我们自己的变形记吧!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1)什么是变形?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2)写变形,要突出什
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1)变形就是自己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可
以变大,也可以
变小。这里对变形的对象没有限制,但是在进行写作时,还是要选择一种自己熟
悉的事物来写,否则就无法将变形后的内容、细节写得生动。另外,还要突出“趣”,
要选择自己觉得能
写得轻松有趣的对象来写。
(2)课本上提到“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写变形
,
就要突出这一点。变成什么,就要站在某物的角度去写,要写得“像”,突出特
点,而不要还
站在人的角度去写,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过渡:大家想好了吗?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说
出他们想变身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可
将大家的想法做一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同
学们都想变些什么,可能会有一
些有趣的发现。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
要有独
特的想象。
(出示课件)示例:
变形对象 人数
小鸟
猴子
微风
柳树
变形对象
人数 变形对象
荷花
蚂蚁
小溪
蒲公英
路灯
白云
石头
大象
人数 变形对象
人数
汽车
大山
彗星
电脑
4.再读课本上所给的题目,借鉴学习。
过渡:
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本上给出的四个题目,发现了什么?这四个题目
都特别生动,单看题目,我们就能想
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这个题目:“夜晚,
一棵大树下的故事”。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棵大树,一轮
月亮,树上有鸟儿
在栖息,树下有小花小草,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个题目极易引发我们
的联想。所以在拟题时,一要明确变形对象,二要生动有趣、能激发人的想象。
相信大家现在大致确定
了写作的对象,那么就试着给你要写的内容拟个让人耳目
一新的题目吧!
1.学生发挥想象,可先写出一至两个小片段,确定重点内容。
过渡: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摩拳
擦掌、跃跃欲试了吧?但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只
写最有意思、最有趣的一个情节,写的时候要留意自己的书
写和速度。时间10
分钟,开始吧!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
br>过渡:同学们写完了吗?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其他同
学认真听,听完后我们
再来评一评,看他们是否写得形象,是否写出了变形对象
的特点。
预设:先让学生写出一个小
片段,在课堂上比较可行。而且通过读、评学生
所写的小片段,能发现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
写出变形对象的特点,
或者太过平淡,读来没有意思。此时可以及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改正。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
是否发挥了丰富的想象;(2)是否突出了重点;(3)是否写
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4)有哪些优点
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2)
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
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我是一株小草
我是一株小草。虽然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那
样雍容华贵,但是我
默默无闻;虽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但是我坚忍顽强;虽然没有“花开万点黄”的桂花那样馥郁芬芳,但是我无私奉献……①
春天来了,春雨姑娘轻轻地
敲击着柔软的泥土,召唤着我破土而出。②我在
深深的地下使劲地钻,终于把尖尖的小脑袋露了出来。③
这个世界可真美啊!晶
莹的露珠向我眨眼,悠悠的白云和我问好,我也热心地跟他们打招呼。不久,大<
br>地母亲便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
一天,雷公公来了,他吓走了柔弱的春妹妹,迎来了勇敢的
夏哥哥。风婆婆
也赶来凑热闹,唤来了倾盆大雨,把那些娇嫩的花儿都吓坏了!瞧,它们胆战心
惊的,两只绿色的大手紧紧地抱着头。这时,我和伙伴们——这些不起眼的小草,
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
,昂起头,挺起胸,安慰这些比我们还高大的花朵。④当
太阳小姐姐高高地挂在天空时,
那些娇嫩的花儿抵挡不住夏日的炎热,都耷拉着
脑袋。我们却抬头挺胸,支撑着她们。⑤就在这个时候,
大地母亲掀走了绿纱,
披上了一件花花绿绿的新衣裳。
天气变冷了,夏哥哥出去游玩了,接来
了温柔的秋姐姐。秋姐姐怕大家着凉,
给大家发了新衣服。青青的苹果换上了红艳艳的外套,绿油油的麦
穗披上了金灿
灿的大衣;而我们呢,套上了枯黄色的外衣。⑥我穿着新衣服,听着大自然的交
响
曲,闻着芬芳的桂花香,静待冬伯伯的到来。
冬伯伯悄悄地来了,调皮的雪花弟弟在洁白的云朵上待不
住了,飘飘悠悠地
落了下来。不一会儿,大地母亲换上了银装。该去好好地睡一觉了,我悄悄地躲
进暖暖的被窝,进入了梦乡……⑦
句段赏析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默默无闻、
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特点。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③“终于”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精神。
④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特点。
⑤表现了小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生动地写出了秋天里景物的变化。
⑦结尾自然,引人遐想。
总评:在这篇习作里,“我”变身为小草,经历了小草在一年四季里
的变化,
表现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和排比
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
结尾自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
的感觉。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总结本次想象作文的关键词:“像”“个性”“趣”。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交流和
写作,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都特别丰
富,写出的文章也特别有趣。现在我们再来把今天学习的写法技巧做
个小结吧!
写想象作文,一是写得要“像”,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变
成后
的东西熟不熟悉,然后再细致地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二是要有“个
性”,我们虽然变形了,但
这个“形”依然“故”我,即把自己的个性特点、个
性品质赋予到我们所描绘的形上,也就是说描写的对
象也要有个性特点,而这些
个性特点往往是我们自己个性的折射。三是要有“趣”。变形本身就是件有趣
的
事,大家一定要把习作写得生动、有趣味。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1.学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更多,能联系自己的生
活经验想开去。
2.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赏析相关例句。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
的知识,放松我们
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
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
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
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
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
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
比如阅读宗璞的《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
颜
色、形貌、气味和姿态,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
花、栀子花,
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气味等。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
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
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
深度。比如,
阅读老舍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
读
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乐场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
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
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这篇文章时,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
花——桂花。我喜欢
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桂花盛开
的时候,家乡的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一阵阵芳
香,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无穷。
我喜欢桂花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桂花很小,
总是隐藏在
树叶当中,从不招摇,却默默地散发出馥郁的清香。我还从作者描写丁香的方法
中受
到启示。假如我要写桂花,我也会写几处不同地方的桂花,如家乡的桂花、
学校的桂花和马路边的桂花。
它们不管是外形,还是给人的感受都会有一些差别。
写桂花时,我会从花的形貌、色彩、姿态、气味等多
个方面去展现桂花的魅力。
4.教师小结。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真是十分佩服
,大家竟然有这么多独到的
发现,可见大家仔细阅读了,认真思考了,积极交流了。当然,阅读的方法还
有
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
法,收获更多
的知识。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
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
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
句。我先
给大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预设:由刚才教师读出的例句自然过渡到对排比句的作用
和特点的学习,引
导学生说说他们听完上面两个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教师小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
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
匀
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课
件出示例句) <
br>A.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深沉和宽广。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
D.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
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
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
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
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
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
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
显
得感情洋溢。
5.仿写排比句。
过渡:原来排比句有这么多作用啊!如果我们能
写出精彩的排比句,那么对
我们写作文肯定很有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也试着写几个排比句吧!写的时
候
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
欣赏一下。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
我们主要交流了一种提升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还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排比
句,感受到了文字与
修辞的魅力。大家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展示了积极的合作意识,每个小组都归纳得很丰富、很精彩。这同时也说明大家在平时的阅读
和学习中真正用了心
,这个习惯还请大家一直保持下去,好吗?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课掌握的
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
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
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
生活的优美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
依的浓浓情谊,激
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4.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1.了解什么时候该用分号,什么时候不用分号,避免滥用。
2.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排比句,
还进行了仿写。大家写的句子还
在吗?请大家再拿出来读一读。我来问问大家,有人在句中使用分号了吗
?(如
果有学生举手,请他说一说为什么用分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组例句,会
发现在第
二组句子中,描述漓江的水时,使用了分号,而在其他两个句子中没有
使用。它们都是排比句,为什么有
的用分号,有的不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
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过渡:分号
和顿号、逗号一样,是句内停顿符号,但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
用数学上的大于号来表示它们在标明句子
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分号>逗号>顿号。
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好顿号、逗号、分号不一样
的停顿。(出示课
件)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呼吸,使清风芬芳馥
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了许多小
鸟,连
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结: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正确,分号是句内最长的停顿,
表示复句内部并
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是并列分句呢?简单点说,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
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
分句。如上面的第一个例
句,在第一句话中,有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分别是
由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组成的,它们
就是并列分句。分析第二句话
也是如此。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过渡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出示
课件)
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
吸收的热量
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
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
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
首遥望;还有
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
蔷薇绽开了笑
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
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
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
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
(出示课件)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
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
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明确:这句话中冒号后的五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很简单,所以不用分号<
br>而用逗号。可见,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
逗号的,分句之间
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4.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
/p>
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
在
,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预设:路牌在生活中
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提示
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学生交流示
例: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
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
习。
过
渡: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地名在标注拼音时有一些特别之处,其实《汉
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
名的拼音标注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家读一读下面
的资料,然后自主交流体会。
《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具体
如下:
中
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地名拼写按普通话语音标调,
特殊情况可不标调。(2)
地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分段写的,每段第一个字母
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特殊情况可全部大写。(3
)凡以ɑ、o、e开头的非第一
音节,在ɑ、o、e前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安(Xī’ ān
)。(4)由专
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原则上专名与通名要分写。如:舟山/群岛(Zhōush
ān Qúndǎo),松花/江(Sōnɡhuā
Jiānɡ)。(5)专名或通名中的修饰、限
定成分,单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连
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分写。如:西辽/河(Xīliá
o Hé),潮
白/新河(Cháobái Xīnhé),北雁荡/山(Běiyàndànɡ Sh
ān)。
(6)自然村镇名称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如:龙王集(Lónɡwánɡ
jí),南王家荡(Nánwánɡjiādànɡ)。(7)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的
姓和名连写
。如:张之洞路(Zhānɡzhīdònɡ
Lù)。(8)地名中的数字一
般用拼音书写。如:五指山(Wǔzhǐ
Shān)。(9)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
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718峰(1718
Fēng),二马路(2 Mǎlù)。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正式的汉语
人名由姓和名两
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
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如:王芳(Wánɡ Fānɡ),欧阳文(ōuyánɡ
Wé
n)。(2)由双姓组合(并列姓氏)作为姓氏部分,双姓中间加连接号,每个姓
Fān
)。(3)笔名、字(或号)、
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拼写。如:鲁迅
(笔名)
(Lǔ Xùn),盖叫天(艺名)(Gài Jiàotiān)。(4)国际体育比赛<
br>等场合,人名可以缩写。汉语人名的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
名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后面加小圆点,声调符号可以省略。如:李
小龙(Lǐ
Xiǎolónɡ,缩写为Li X.L.或LI X.L.)。(5)公民护照上的人名,
可以把姓和
名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双姓之间可以不加连接号,声调符号、隔音
符号可以省略。如:刘畅(Liú
Chànɡ,拼写为LIU CHANG)。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小结
: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
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
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在这个单元,
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
说“愁”,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
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
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
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画。
(1)欣赏图片。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
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
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
师出示课件,
讲解难理解的字。
[过]拜访。[具]准备,置办。[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轩]窗户。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
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课件出示思考题,师生互动)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
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
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
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
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
“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
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
有绿树、青山、庄稼地。
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
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
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
况,平时的趣
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预设
:因为在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赏析古
诗的方法,所以在讲解这首诗时可
简单处理,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自主
学习为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
形式朗读。)
(4)背诵古诗。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的
拼
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关于标点符号,大家一定不要小瞧它们,在平时
的写作中正确
使用标点符号很重要,而分号又是特别容易用错的一种。相信经过
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不会再用错了。这
节课学习古诗,老师讲解得少,同学们交
流得多,通过自己交流得来的知识一定印象更深刻。现在我们算
是完成了第一单
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
掌握。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
习收获,本次教学设计就着重教学生习惯交流、爱上交流,通过分组学习、共同
探讨的方式,掌握高效的
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以及分号的作用,关于排比句和分号,学生早已熟
悉,所以对其基础知识不再细
讲,而重在结合例句,通过朗读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学习了用拼音
拼写
地名和人名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实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积月累”中,由
于这首诗是
五言律诗,比较长,所以当堂背诵的效果不太好,以后我应在引导背
诵上多花点气力。
第二单元 重温革命岁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民族不应
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忘记英雄。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
激越的旋
律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由谁开创?你可曾记得,在那个战火纷
飞的年
代,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
让我们一起重温激情洋溢的革命
岁月:红军战士不畏千难万险,跨过了万水
千山,英勇豪迈;狼牙山五壮士不惧牺牲,唱响了气吞山河的
壮歌,震天动地;
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成千上万的群众欢呼雀跃,热血沸腾;郝副营长舍己为人,为了孩子的明天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感人肺腑……
本单元的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
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
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通过感受中国近
代史
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为革命胜利前仆后继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学生能受到爱国
主义的熏陶
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分类 具体内容
七律·长征
狼牙山五
壮士
课文
开国大典 2课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
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从课
文的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
法,提高表达能力;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为
人民勇于献身的精
神。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
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郝副营长所
“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
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课时
灯光
口
语
交
际
1课时
演讲 1课时
多彩的活
习作
动
语
文
园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
站
1
写清活动的过程,重点突出,点面结合;
写出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体会场面描写的作
用,交流写法;体会
“重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学会用多种
方式进行语言描写;掌握硬笔书
法的要领,
2
地 词句段运
用
日积月累
提高书写水平。
5 七律·长征
文本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
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
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
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
行七个
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
红军“不
怕难”,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二、三、四联分
别从“山”“水”两方面写红军战
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万水”而来。
作者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
理名称,高度概括了红
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还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篇直言“不怕”,结尾
再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
调高昂,笔力雄
健。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
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
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拉近学生与文
本的距离。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
“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教学
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
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
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
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
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
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
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
心有怎样的感受?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出示课件
)
纪念。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
——[美]埃德加·斯诺
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
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逶迤 腾细浪
磅礴 泥丸 云崖 大渡桥 岷山
◆易读错的字:“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 丸——九 渡——度
崖——涯
(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教师:请同学们
看图: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34年
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
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
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
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全部会师于甘肃会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长驱二万五千多里,纵横十一个省,完
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
里长征。
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
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
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
,字的平仄也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
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
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过后/尽开颜。
(3)学生根据指导再次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层次。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过渡: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写了哪些内容?我
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以理
解的诗句,就在旁
边画上问号。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
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
的乌
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
云的峭壁悬
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
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
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构层次:
第一层(首联,第一句):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
小事。
第
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
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
第三层(尾联,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放
在了朗读上,大家也从读通、读
顺,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看来,大家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
方法—
—朗读。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大
意、划清
了诗歌层次,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
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
事。今天这堂课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让老师来点评一下吧!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英勇豪
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复习引入,教师提问,引发思考。
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
内容。谁愿意用自己
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
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
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
期间,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
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
河的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1.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
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诗句。
(2)提出问题,质疑思考。
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词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万水千山)
②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诗中用哪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
括?(难)
③面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和千难万险,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
④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读一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预设:这四个问题虽
然不难,却一环套一环,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所揭
示的深刻含义,也能帮助学生背诵。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①朗读指导:这两句诗是整首律诗的首联,首联是诗的总纲,应
以高昂的语
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
“
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语气略舒
缓,读出不
畏艰险的感觉。
②交流总结: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红军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
条又一条河,可谓山重水复。那
么诗中选了哪些山、哪些水作为长征途中千山万水的代表呢?(五岭、乌
蒙山、
金沙江、大渡桥、岷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红军长征途中跨过的山。
(1)指名读诗句。
(2)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五岭和乌蒙山的险要。
过渡:同学们请
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它们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
个词来形容?(逶迤)这幅图是乌蒙山,它高
大巍峨,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磅
礴)那么“细浪”和“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
,我也来画
一画。
预设:通过出示山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山的逶迤与磅礴;通过让
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水面腾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溅起的泥丸,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和心理反差,从
而自然过渡到诗句的学习。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①理解诗意,关注写法。 <
br>预设: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还可以引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
。
明确: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跳动的细小浪花,高大的乌蒙
山在战士们的眼
里也不过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写
出了战士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
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生:“逶迤、磅礴”说明山之险,“细浪、泥丸
”是说细小的浪花、小小的泥
丸。从这几个重点词语中能看出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
神。
③结合注释或课外资料理解。
生:五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边
境,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交
界处。通过查资料,我深深地体会到长征之路有多么艰险,感悟到红军战
士不怕
困难的精神。
(4)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这两句诗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
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和
“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和“泥丸”的语气略重,
以表现
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过渡:面对山,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面对水呢?请
同学们读读诗歌第五、六句。
(1)指名读诗句。
(2)结合背景知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过渡:同学们读这两句诗时,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对,就是“寒”和
“暖”,水拍山崖怎么会“
暖”,桥上的铁索又怎么会“寒”呢?这就要结合背景
知识来理解了。我们先来看“暖”,请大家听一听
,看一看。
①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展示边解说。
解说词:1935年5月,当红军到达金
沙江畔的时候,只见金沙江两岸都是
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山崖,发出轰隆
的巨响。敌
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同学们想一
想,
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要渡过金沙江难不难?但是红军战士采
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顺利地
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
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
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
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
利。
②学生结合故事,说说对“暖”的理解。
A.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心潮澎湃,暖洋
洋)
B.你们感受到毛主席与红军怎样的心情呢?(喜悦,欢欣鼓舞)
过渡:金沙江两岸峭壁陡立
,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战士巧妙地渡过
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红军战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
河的呢?泸定桥上的铁
索给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感觉呢?
③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描述词: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
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
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
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
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
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
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④学生谈谈对“寒”的理解。
过渡: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请写在诗句旁边。(
心惊胆寒、
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等)你们又从这个“寒”字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
战士的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
壮;体会到红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
的战斗精神……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指导:“云崖暖”“铁索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
紧,处理为对比重
音。“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战士们此时的心情如
何呢?剩下的两句
诗,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你们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的含义很深,
需重点理解?找到后要细细推敲、琢磨。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①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心情?(喜;尽开颜) ②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却把翻越岷山看作
一件欢喜的事,这是一种
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最后两句诗展现出了美好的
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
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
感情的最高峰。
2.整合全诗,概括画面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我们按分句学习的方式学
完了一整首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
下:这首诗一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
难图”?
哪一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请说明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
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
体的诗句,
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
概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3.品读全诗,升华情感。
(1)范读欣赏。
播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
)
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激情个性地演
绎情感。 <
br>(2)朗读、背诵训练。(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
等词语,试着体会
伟人的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全诗,我们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也被
伟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动着。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怎能轻易放弃呢?让我
们鼓起勇
气,克服我们这堂课上的最后一道难关,大胆地把全诗背下来,好吗?
1.阅读毛泽东对于长征的叙述与评价,谈谈感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
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
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
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
一个省。请
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
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
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
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6 狼牙山五壮士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
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
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
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
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
勇于
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篇课文线索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
间饱含着作
者对五位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课文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
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
,抓住战士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突出了
英雄人物特有的品质,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在教学设计中,可
运用“读文——勾
画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朗读——总结表达方法”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由学习到交流,由帮扶到迁移自主阅读,在品悟语言的同时,习得阅读方
法。引导学生在感受五
壮士英雄气概的同时,领悟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情达
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险要、沉着、沸腾、斩钉截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
迹,感受
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
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
、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
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并从中受到
教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寇、冀、批”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进
犯、手榴弹、
沸腾、斩钉截铁”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概括出各部分的小
标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1.分享背景资料,交流方法。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七
十多年以前。
因为离同学们生活的时代较远,所以我在课前就要求同学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这
样
才能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缩短我们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现在我们就来分享一
下查找的资料吧!首先,我
想问问同学们,你们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的呢?
预设: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总结
查找资料的方法:查什么?怎么查?查了之
后怎么做?比如本课就应围绕着关键词来查,抓住“抗日战争
、狼牙山、晋察冀
根据地”这些关键词来查资料。师生可就这些资料进行交流,教师或补充,或点
拨。
2.书壮士姓名,出示课题。
过渡:抗日战争期间,易水之畔,狼牙山巅,传颂着一
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这个故事曾经深深地震撼着当时的中国人,也必将带给现在的中国人和未来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却只有五个人。请同学们拿起笔,跟老师
一起工工整整、恭恭
敬敬地书写他们的名字。就写在课本中课题的边上。
(1)师生同写五壮士的名字,共读五壮士的名字。
(2)教师出示“狼牙山五壮士”课题。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在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需
要注意的字音、字形及汉字笔顺,运用形
近字识字法,组词、换词记忆等方法学习生字。
(3
)小组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进行理
解,学做必要的笔记。
(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和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边音:榴 抡 翘舌音:仇 平舌音:砸
(2)认清字形。
区分易混字:冀—翼 副—幅 抡—抢 沸——佛
(3)课件出示词语。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全神贯注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昂首挺胸 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①以接龙的形式读词语。
②联系课文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
③观察词语,谈谈发现。
(前7个词语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后
5个词
语都是描写日寇的,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④齐读词语,脑中想象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自学字词已无问题,教师只
需加以点拨。本课中的四字
词语相当多,这里进行分类出示,一组是写英雄人物的,一组是写敌人的,感
情
色彩对比非常强烈。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既是词语积累的需要,也是深刻感
悟文字、培养
语感的好方法。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故事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反复朗读是
走进这样的故事的最好方法。请大家
拿起课文,自由朗读本文,边读边思考:这
五位战士到底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呢?
2.合作与交流,梳理课文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位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后,再次痛
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3.根据课文叙述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
完成填空。
(教师板书)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预设:本文是一篇记事写人(一个群体
)的长篇文章,不能让学生读完课文
后在头脑中最后形成的是散乱一片的局面。这是第一课时,所以要先
理文脉,再
划分层次、概括小标题,也就是一个理文脉、发现线索的过程。课文是按照事情
发展
的顺序来写的,“接受任务”是起因,“跳下悬崖”是结果,而从接受任务到
胜利完成任务会有一个艰难
而复杂的经过,三个空格中所填的就是战士们完成任
务的经过。先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再进行概括
。可分别填入: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4.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
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
事中,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读
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时应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
感受。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我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理清了文章层次,学习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文章的表达方法,同
时我们
还准确地拟出了各部分的小标题,更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更
深入地学
习,去感受五位壮士的壮举。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拓展学习。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4)课下可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了解更多细节。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学习
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和英勇跳
崖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
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1.提问五壮士的姓名。
过渡:上堂课,我们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动人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
么现在
老师来考考你们,你们能正确地说出这五位壮士的名字吗?能准确地写出来更好。
(请同
学去黑板书写)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前搜集、摘抄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无所畏惧 气宇轩昂
正气凛然 奋不顾身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骁勇善战
慷慨就义 仰不愧天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
壮士,威震狼牙山。在狼牙山上,
我们的五壮士是怎么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诗篇的?本节课,让我们
再次走进
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
1.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接受任务。
过渡:同学们,老师教你们一招读英雄故事的方法,
那就是先想一想英雄面
临着哪些考验,然后抓住重点词句,用心感受,你就会慢慢地走进英雄的内心世<
br>界。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就写出了战士们面临的第一次考验。
指名读第1自然段,设疑:五位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交流:从“集中”“大举进
犯”“坚持”“一个多月”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这
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
(出示课件)背景资
料:1941年9月25日,三四千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
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地区包抄。日军实
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整个
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硝烟滚滚。当时被包围在狼牙山上地区的群
众达三四
万人。
思考:请同学们关注这段话中的数字,你从这些数字中又进一步读懂了什
么?
预设:
通过引入背景资料,可更详细地展示出当时敌众我寡的态势,而要转
移的群众相当多。学生能很直观地感
受到五位壮士面临的考验有多么严峻。
2.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过渡:在五壮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有许多精彩的场面描写,让我
们细细地研读课文,去体会那
种痛快淋漓和热血沸腾的感觉吧!
(1)出示阅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时的表情、动作的词句。
②找出描写敌人的词语,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③品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做出批注。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点拨。
①出示填空:
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
火。
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
人射击。
▲体会所填词语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②描写敌人的词语“横七竖八”为贬义
词,说明敌人伤亡惨重,同时也表现
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3)总结写作方法。
要点一:本自然段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
要点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3.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引上绝路。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圈出关键词语,交流第二次考验。
过渡:同学们,战士们
终于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完成了掩护任务。接下来
他们又将面临怎么样的考验?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
大家还是要抓住关键词语,
边读边用心感受。想一想,你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考验?
预设:引
导学生抓住“三面”“悬崖绝壁”“斩钉截铁”来体会。狼牙山三面
都是悬崖绝壁,而班长斩钉截铁地选
择了把敌人引上绝路,但实际上也是把自己
引上了绝路。这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
思考: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战士们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班长的态度
是坚决果断的,选择走绝路,从“斩钉截铁”可以看出来。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指导朗读:注意“走”后的感叹号,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
(3)提出质疑,引发思考。
过渡: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第3自然段的开始,作者所用
的称呼是“五
位战士”,前面的段落也是类似的称呼,但是在第4自然段的开头,却改成了“五
位壮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交流后明确: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一起走上了绝
路,这是何
等的壮烈!他们的这一壮举说明他们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战士了,他们为了祖国、
为了
人民、为了战斗的胜利,敢于英勇牺牲,他们这种舍生赴死的英雄行为不愧
被称为——“壮士”。
4.自主学习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
(1)师生总结前文学习的方法:读文——勾画
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
物品质——朗读——总结表达方法。
(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质疑。
①当胡福才打算拧开最后一颗手
榴弹时,班长是怎样做的?请找出表示他的
动作的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抢”“夺”“举”“喊”。“抢”“夺”说明他动作快,“举”说明他勇敢、有
力量。)
②班长已经受伤了,为什么动作仍这么快?力量这么大?
(因为就剩下这一颗手榴弹了,他想
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虽然他受伤了,但
那种英勇顽强的力量、对敌人的仇恨支撑着他,让他继续勇敢而有
力地战斗。)
③“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
人头上砸去。”这里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五壮士
怎样的精神品质?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砸下去的石头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
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儿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
概。)
(4)指导学生把对
敌人的仇恨情感读出来。“砸”要重读,两个“带着”的
语气要强烈些。
(5)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品质。
5.研读第6—9自然段——英勇跳崖。
过渡:五位壮士在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可毕竟寡不
敌众,势单力薄。很快,
他们弹已尽,路已绝。狼牙山上最壮烈的一幕将在顶峰展开。请同学们高声朗读
课文第6—9自然段,要带着感情,一边读一边体会。
(1)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说说“屹立”一词在文中的意义。
(“屹立”本义是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指五壮士意志坚定,
不可动摇,突出表现了他们
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②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
br>喜悦”?你觉得他们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他们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为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
经平安转移而高兴,
表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③找出描写五壮士跳崖壮举的语句,你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到
了什么?
(从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能体会到他不给敌人留
下一枪一弹,也表明了他跳崖
的决心。从“纵身”“相继”“昂首挺胸”能体会到
五壮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
(2)播放五壮士跳下悬崖的视频资料,学生交流感受。
(3)教师引读:听,狼牙山上
响起了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
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
……(学生齐读课本最
后一个自然段)
(4)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品质。
(5)教师小结。 <
br>小结:五壮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他们就像一
座丰碑,将永远屹立在
我们心中!
1.以问促思,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这
样写?
明
确:写了两次,第3自然段有一次,第6自然段有一次。重点写了第二次。
这样写更突出了五位壮士勇于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突出了他们高大的形象。
(2)全文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明确:文章
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先写五位战士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
敌人,接受掩护任务,揭示其胆之“壮”
;再写英勇战斗,打击敌人,揭示其行
之“壮”;接着写诱敌入绝境,揭示壮士们不仅豪
壮,而且有智谋;最后写他们
高呼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3)课文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在描写战士们对敌人的恨、对祖国
与人民的爱、对完成任务的坚
决态度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都是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揭示
出来
的。比如,班长一声“走”,语言描写简洁明快,表现其态度坚决、判断果断;
“胡德林和
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这两个战
士的沉着和冷静。
预设:本板块主要通过回顾课文,让学生再次感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而总
结课文的写法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要写法并尝试运用到习作中。上面三
个问题可分组交流,或让
学生先自由思考,再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图片,学生交流感受。
过
渡: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
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元
帅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怀想
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
字,你们想说些什么?
请大家说一说,也可以写一写。
3.引导学生课下搜集狼牙山五壮士的
资料,如跳崖生还的两人的故事以及一
些争议话题的讨论等,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拓宽思路,学会质疑与
思考。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7 开国大典
文本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
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
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
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
的顺序展开叙述,突
出了场面描写。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
br>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赶赴广场的场面;接着作
者按毛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
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大典的过程;再接
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简介群
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全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
清楚,结构严
谨,中心突出。《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
面
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
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长文短教。另外,教学时要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
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去感受开国大典
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气氛,体
会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汇集、鼓舞、肃静、排山倒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
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
的伟人风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盏、栏、汇”等13个生字,理解“政府、委员、协商、排山倒海”
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3.初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的过程,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
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
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
什么地
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出示图片)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
席带领全
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观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
的盛况吧!
2.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1.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预设:本文篇幅较长,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
可采取默读的方式。要明确
默读的要求,即不出声、不指读地读全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毛泽东 林伯渠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声
预设:本
课的生字较多,但难写字不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即可。教师检查
时可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
和组词,以及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开国大典、迎风招展
、肃立、
汇集、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等。
预设: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
,如“典礼”“电钮”“观
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让学生查字典解决。另一
类
词语,如“庄严”“四面八方”等词,可在之后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
以解决。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古人在举行大
典时都要严格按时、序举行,各个环节都有极严苛的礼
仪制度和规章流程。开国大典是举
国欢庆的大事件,更要庄严隆重。请大家快速
浏览课文,在有关描写大典进行时间的语句上标注记号。
预设:学生浏览、标注后汇报: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两个半钟
头,傍晚,晚上
九点半。从这些有关时间的语句中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事件发展
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
:写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
行的情况。
3.初识“开国大典”。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1949年10月1日
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
师生、机关工作人员、
城防部队、外宾。
(2)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画出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示意图。
预设:这两个自然段讲的
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布置,方位描写非常清楚,学生
可抓住“丁字形”“北面”“再北面”“中央”“向南
”“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来
简单地画一画,大致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场景“升国旗”的举行地点。
(3)学生交流学习第1—3自然段的感受。
明确:从这三个自然段中可见参加开国大典的人
数多、会场布置隆重,也可
见开国大典是一场非常隆重、意义非常重大的典礼。
预设:把第1
—3自然段放在第一课时来学习,一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的内
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自学即可;二是因为
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基本
情况及场所,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之后能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同学们,开国大典是一场隆重的仪式,它向全
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这样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典礼到底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场景呢?<
br>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场景有了
一定的印象,下节
课我们就将深入地学习。同学们也可以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
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后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如: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等。
<
br>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诞生而激动、自豪的
思想感情。
2.赏析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
豪的心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导入: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学生自由作答)
2.学生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文中的场面描写很多,
学生说出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简要说说这些
场景给自己的印象,如会场布置、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
br>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
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接下来
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
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1.抓重点词语及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过渡:在上节课,我们划分了课
文的层次,而且学习了第1—3自然段。现
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部分剩下的一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大家先把这段文字
读一读,然后我们再一起学习。
(1)按要求找出相关词语。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句好,并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①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明确:每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
更好。第一组句子中,“直奔”这个词能生动
地表现人们当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第二组句子中,第一个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不仅写出了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本自然段,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2.重点研读场面描写,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理清典礼的过程。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
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
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 <
br>预设:请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叙述顺序,用“先……再……接着……”的
句式简要述说开国大典
的过程。
(3)这两个部分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语,体现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请找出来
,并结合上下文感受这个词所表现出的情感。(“欢呼”)
(4)研读“大典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的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
法。
研读场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体会五个“一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找出第7自然段中的两个“一齐”,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民的感情。其
他哪些地方还有“一齐”?找
一找,体会一下。
预设:可引导学生把“一齐”换成“一起”试读一下,看两者在情感表达上
有何不同,从而领悟人民群众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的心。同时使学生
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
(第5、8自然段),联系前后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
豪的心情和爱国之心。
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思考:“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明毛主席的话语传得很远,
传到了祖国各地,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
C.指导朗读,读出激动、自豪之情。
研读场面“升国旗”
A.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②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
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开始了新
生活。这句话点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群众的
心情是激
动的、喜悦的。)
B.特殊含义注释。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注解:五十四门礼
炮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
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
空前的大团结。二十八响代表中
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以来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
研读场面“阅兵式”
A.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三个兵种接受检阅,指名三名学生分别朗读。
(海军、陆军、空军)
B.说说下面句子中变色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①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描写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
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
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
武装,是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安全保障。)
②“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
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
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说明他们训练有素,也渗透着对
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
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③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
声
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这个动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情不自禁地发出的。“盖过”是说
群众的欢
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
时,看
到飞机飞上蓝天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④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
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中
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激动,呼喊和鼓掌是他们
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
C.播放1949年阅兵式盛况,感受当时威武雄壮的场面。
D.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朗读第14自然段,研读场景“群众游行”。
自学提示:
①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
作用。
(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
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
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
家做主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②画出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互动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
同志们万岁!’”从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
对毛主席的爱戴以及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抓住“高
声欢呼”“探着
身子”和两个“不断”来理解,文中的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2)读第1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红流”和“光明”。
明确:“红流”在这里代指举着
灯笼、火把游行的群众队伍。作者巧妙地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给人以形象
鲜明的画面感。这
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1.内容回顾: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示例: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
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
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升旗仪式结束后,
毛泽东宣读
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
骑
兵,还有人民空军。阅兵式之后,开始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
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2.学习写法:场面描写。
(1)场面描写的点与面。
①请学生再次整理出席这次
开国大典的人员,说出有明确姓名的,指出其中
最重要的人物,画出相关语句。
出席典礼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
、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
队、外宾。
提到姓名的:林伯渠、毛泽东、朱德、聂荣臻。
最重要的:毛主席。
明确:这些人物中最重要、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毛主席,他是我们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重要缔造者,更是
这个盛大典礼的核心人物。这样的写法就叫作点面结
合。“点”就是重点,可以是重点的人,也可以是重
要的环节、程序;“面”就是
整个场面。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②找出描写毛主席和对应的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对比起来读一读。
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
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思考: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句子,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明确:毛主席是开国大典
的参与者之一,就是一个点,而三十万群众则构成
了开国大典的场面,就是一个面。作者既写了重点人物
毛主席这个点,也写了周
围群众这个面,这样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开国大典时人
民激动、自豪的心情。
③读一读阅兵式的场面描写,说说里面的点与面。
(整体上写整齐威武的情景,是面;用某些细节去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是
点。)
(2)结合课文,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
◆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①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②选择最能体现
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
激动而热烈的场面。③按大典的进程逐项描述。④点面结合。)
(3)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小练笔。
①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
焰火的形态变化、灯
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等。或写一写生活中的“_______庆
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
表演人员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②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参加开国大典的一个普通民众
,写
一写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
练习描
写盛大的场面。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8灯光
文本分析
这篇课本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
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
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
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
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
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郝副
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
斗胜利了,
郝副营长却牺牲了。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
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
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
义深刻。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
生自读自悟课文中
的一些细节。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好,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
助学生去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
文的“文眼”,在教学
中可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
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
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
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
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
们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
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
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
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1.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
日根据地参
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
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
故事》《七根火柴》等。
2.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
砌起来的矮墙。 <
br>[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
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上灯光耀眼。
4.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
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课文
讲了一件什么事。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文章的
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
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
是往事。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
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
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课件出示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
画的是_
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
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
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的
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
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郝副营长却没有来
得及见一见
________。
预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照亮了那本书,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
往。为了实现自己的
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标
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
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引导文字)“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____次是_____(谁)
在___
____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_______,可能会
想_______
______。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明确:第一次说“多好啊”的人是在欣赏天安
门广场上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
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
副营
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未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
他对书本上
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
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
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
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师可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
“多好啊”是“因”。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
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
在灯下读书”,因为他们对“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
br>下学习”的憧憬、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不畏牺牲,才有
了现在天安门广场
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1)出示语句,教师点拨思考方向。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
,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抓
住神态)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
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
者流
露出的情感。)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
亲
爱的战友来。(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
交流示例:
生1:第一句话写了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我觉
得“陷”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地写出了郝副营长完全进入了他憧憬的世界,
正是这种憧憬和理想成
为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
生2补充:在这句话中,我还留意到了“漆黑的夜空”,这描写的是实实在
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生3:我来说说我对第三句话的理解。
这是本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使
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生4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作者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
多少时间,我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不要忘记那些革
命先烈。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当我们再
次看到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的灯光
时,心里一定有了不同的感受。是啊,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
,我们怎
么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定的生活呢?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那段艰苦
的革命
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把那份革
命先烈的精神永藏心中,并让它
们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今
天的这篇略读课文,我们抓住文眼、线索和重点词句进行
了学习,同学们自主学
习、积极交流,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象说话。
过渡: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郝副营长
埋在了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
帽子,向这位英雄致敬,眼中溢满了泪水。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
,心中却涌
动着无数的话语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过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
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
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请说一说
。
3.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
(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
br>预设:此处设计让同学们与郝副营长做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
口。由直观可感的“灯
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
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
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阅读书
籍,观看影片,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口语交际二
演讲
活动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做一次演讲。有些同学或许做过演讲,如竞选班干部<
br>时做的演讲、在学校演讲比赛上的演讲、在班会上的主题演讲等。但也有些同学
没
做过演讲,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演讲肯定有畏惧心理,所以此次活动要让大家明
白演讲的特点,学习写好演
讲稿的技巧,学会如何大方、得体地进行演讲,也就
是做好准备,这样真正上台时才不会心慌意乱。这次
口语交际关于演讲的话题没
有限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讲一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话
可
讲。教师可以用一篇优秀的演讲为例,向同学们展示写作演讲稿的注意事项;还
可以让同学们
看看演讲视频,告诉同学们演讲时的仪表、姿态,以及表达时的其
他注意事项。同时,教师要鼓励同学们
大胆、自信地上台演讲,并抓住其他机会
不断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教学目标
1.明确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学会围绕主题写演
讲稿。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文本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明确汇报形
式,完成口语交际。在演讲时要注意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
方;还要学会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
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重点难点
1.学会写演讲稿,练习演讲。
2.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演讲活动的视频,搜集几篇优秀的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与此话题相关的一些演讲稿、
演讲视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看一看,感受“演讲”
1.播放青少年或名人的优秀演讲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演讲的魅力。
导语:同学们,看了这
几段演讲视频,你们是不是觉得演讲的人都特别有魅
力?他们的语言很有感染力,他们的动作也充满着自
信,但很多同学肯定会想:
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讲好可怕呀,我可不要做什么演讲!其实,一次优秀的演讲
背
后都需要非常细致的准备。准备好了,自然就有自信,在大家面前演讲就不会那
么紧张了。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2.学生交流演讲感受(做过演讲的/未做过演讲的)。
二、学一学,认识演讲稿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发表意见,讨论问题。
(1)什么是演讲稿?(2)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1)演讲稿:一般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
、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
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
赏等作用。
(2)结合视频中的演讲及优秀演讲文稿,归纳演讲稿的特点。
①具有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演讲是为了以思想情感、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来
打动听众,因此,它必须要有针对性。
②具有可讲性。由于演讲稿是为了“讲”,所以要以易说能讲为前提。
③具有鼓动性。要依靠
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和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来
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并以此引起听者的共鸣。
三、想一想,确定演讲话题
1.读课本上的话题,看是否感兴趣,也可以认真想一想,确定其他话题。
2.选择最佳话题。
提示:若感兴趣的话题较多,可先用纸笔记录下来,再列一列简单的提纲
,
写一写该话题可以谈的主要内容,看哪个话题可说的内容最多,就选择哪一个。
注意还要站在
听众的角度去考虑,即除了可讲性之外,还要能激起听众的兴趣。
3.根据选定的话题,拟定题目。题目要直观、鲜明,能体现演讲的主题。
四、探一探,学写演讲稿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1)开头:明确是对谁演讲,写上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亲爱
的朋友们”。
(2)中间(正文):围绕一个主题,用具体的材料,分几个部分表达真实情
感,说清楚观点。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结合例子,重点学习演讲稿的主体部分的写法。
过渡:演讲稿最难写的就是第二部分——
正文。这是演讲的主要内容,一篇
演讲成不成功,关键就在这个部分。我们先来看一段以祖国发展历程为
主题的演
讲稿的片段吧,同学们先听我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
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
墟上,我看祖国是一摊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
团火。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世界的东方,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
孙揽于怀
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孙
中山,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
;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
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
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
奇地走过!
讨论:①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祖国饱经磨难却依然坚强。)
②演讲者用了哪些材料
来支撑这个观点?(磨难:圆明园被毁,邓世昌殉国;
坚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几
位伟人的事迹。)
明确:演讲稿的观点要鲜明突出,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代表
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3.结合例子,学会写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以《读书的快乐》为例:
(1)号召
式结尾:雄鹰要到广阔的碧空中搏击风雨,鱼儿要到浩瀚的海洋
里劈波斩浪,我也要到丰富的书籍里去获
取精神食粮!“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
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朋友们,让我
们畅饮这“源
头活水”,让我们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
(2)总结式结尾:书教会了我许多道理,给了我很多快乐。书里面真的蕴
含着许多在生活中学不到的
东西。书将永远伴随我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永远陪
伴我!我也会永远保持读书的好习惯,活到老,学到
老。
4.学生尝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交流,修改演讲稿。
五、说一说,自信演讲
1.在正式演讲前,学生可先自己练习一下,试试怎样演讲更好。
2.教师指导演讲时的注意事项。
(1)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情,上台前可以深吸一口气。 <
br>(2)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
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
表现力。
(3)要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以增强表达效果。语言不能太平淡,要生动、
有感情
,这样才能打动听众。
(4)听众要保持安静,对演讲精彩的地方可以用掌声来表示鼓励和赞扬。
3.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学生上台演讲。
优秀演讲稿示例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坚持运动好处多》。
说到运动,大家对此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真正能坚持运动的同学有多少呢?
大家是否了解运动的好处呢?那么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这运动
的好处。
从小处来说,运动能使人强健体魄。我就举游泳的例子吧。游泳的好处有很
多,专家
表示:人在水中运动时,各器官都参与其中,耗能多,血液循环也随之
加快,以供给运动器官更多的营养
物质。血液循环速度的加快,会增加心脏的负
荷,使其跳动频率加快,收缩强而有力。经常游泳的人往往
心脏功能极好。也就
是说,游泳能够增强人的心肌功能。而且,游泳还能够增强抵抗力,加强肺部功能。对于爱美的人来说,游泳还能减肥和健美体形呢!可见游泳这项运动可以带
给人许多好处。我国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游泳。据说,毛泽东在
上学时,除了外出求学之外,每天都会去附近
的池塘或河里游泳。新中国成立后,
他也依然有这样的习惯。他最后一次横渡长江是他在73岁的时候。
其实,不仅
仅是游泳,跑步、跳绳、爬山、快走等各种运动,只要坚持,都对人的身体十
分
有益。
从大处来说,运动对国家的建设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家假设一下,如果
我国的军人在入伍前都是一个个不爱运动的人,身体素质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那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
军人?那又如何保卫祖国?如果普通大众都不运动,身
体素质普遍偏低,那么生病就会成为家常便饭,这
对我国的医疗系统又会产生多
么严重的影响啊!
听到这儿,大家是否有一点儿感悟了呢?其实
,我今天站在这儿,为大家讲
了一些运动的好处,是希望大家能够多运动,强身健体,更是希望大家能够
成为
一个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学习,我们的国家
才会越来越
强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六、评一评,选出“最佳演讲”
1.师生共同制定评判标准。
(主题鲜明,选材恰当;态度大方,语言有感染力;声音洪亮,口齿清楚等。)
2.学生评选自己最喜欢的“演说家”并说明理由,最后集体投票评选。
3.教师对优秀“演说家”予以表扬、激励。
4.教师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进行小结。 小结:因为时间有限,还有许多同学没有把自己精彩的演讲呈现给大家,有
机会的话,我们会开展一
次演讲比赛,希望大家都能踊跃参加。通过今天的学习
和听几位同学的演讲,大家应该对演讲稿的写法和
如何进行演讲有了更多的了解,
那么请大家在课后再把自己写的演讲稿看一看,读一读,修改得更精彩一
些,老
师期待着你们下次的演讲!
习作二 多彩的活动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记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写自己参与的一次活动,和同学分
享活动经历。教材主要由引语、图片、习作内容和习作指导构成。引语和图片的
主要目的是划定习作选材
范围,所有的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均可以成为本
次的写作对象,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判定本次习作
的写作对象。习作内容进一步
明确是写“一次活动”,不要写成多次活动。习作指导则从作文的具体内容
、习
作重点、写作技巧和修改习作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提示和要求,以帮助学生创作出
一篇完整、
精彩的习作。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参与的活动并不少,有学校的、
班级的,也有小组或个人的,因此习
作的素材并不难找,难的是要写出活动氛围,
写出真情实感,这也是本次教学设计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教学目标
1.能完整地叙述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活动,写清楚活动的场面,注意点面结合。
2.能写清楚自己参与活动的想法、感受、心情。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重点难点
1.能写清楚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相关信息。
2.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感受)突出;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抓住细节进
行描写。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课件。
2.搜集班级曾经参与活动的图片。
学生:回忆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写下活动名称,有条件的可以准备当时的照
片或视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展示学生活动的图片,激起学生对活动的回忆。
导语:大家看看这些照片,是不是很眼熟
?这几张照片中大家笑得可真开心,
而这一张照片中大家的表情看起来可真严肃。再看看这张,这位哭得
稀里哗啦的
同学又是谁呀?看着这些照片,老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精彩的活动中去,你们
呢?
2.引导学生体会照片中的情感,导入课题。
过渡:很好,看来大家对之前参与的活动都记忆
犹新,感触深刻呀。那么,
这堂写活动的作文课相信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了吧!
二、拓展思路,确定写法
1.点名学生说一说这学期或小学阶段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
2.归纳、总结学生发言。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乒乓球……
文艺表演类:合唱、课本剧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校园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包粽子、写春联、踏青、看灯会……
校园活动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动会……
3.点名学生总结活动收获(即确定文章中心)。
预设:参与一次活动,必然
会产生很多想法和感受,也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
这些收获或许是增加了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
了某种能力,展示了自我
风采;或许是走进他人,了解了陌生世界;或许是汲取了文化营养,开阔了眼界
;
或许是放飞心灵,体会快乐人生,等等。多多引导学生体会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感
触,明白参与
这些活动的深层意义。
4.引导学生明确写作重点和写作技巧。
(1)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
明确:教材中已经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将这些问题的答
案一一写明,就可以初步组成一篇文章的框架。但是,作为一篇写活动的文章,
其目的必然是让读者感受活动的氛围,阐述作者的收获。因此,所有与之相关的
内容均应作为写作重点,
即须写清楚活动最精彩之处,写清楚活动过程中的什么
内容让自己感受最为强烈(一般为活动的高潮部分
),写清楚活动带给自己的启
发。
(2)掌握记叙活动写作技巧。
明确:写作顺序
和场面描写应注意哪些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
点拨式指导。一般而言,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
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全过程,也可
以采用倒叙的手法,把活动的结果或活动中某个重要场面提到开头,再
回顾活动
的起因和经过。写活动就离不开场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是描
写的重
点,要从细节出发,营造出活动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外,环
境描写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让
作文增色不少。
三、总结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翻看自己准备的资料,回忆当时的所见所闻,确定写作对象。
过渡:关于本次习作的
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相信大家都有了初步的印象,现
在应该迫不及待地想要动笔了吧。请大家翻看自己准
备的资料,回想一下那些活
动经历,其中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呢?把这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吧!
2.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动,说一说活动的过程和记忆深刻的细节。
预设:学生可能有好几个选择,必须明确出唯一一个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对
象。
3.
点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事,教师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说清楚,引导他们
说出为什么会印象深刻,从而明
确活动的感受和想法。
4.完成初稿。学生根据交流的内容,列出习作提纲,把活动过程完整地记录
下来,形成作文。
5.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明白;(
2)场面描写是否生动;(3)想法
感受是否深刻,情感的抒发是否水到渠成;(4)有
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修改重点:(1)标
题应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新颖有趣;(2)改正错别字和用
错的标点;(3)改正不通顺的语句;(4)
对内容进行增删调整。
小学阶段常用的修改符号:
(1)改正号:(2)删除号:(3)增补号:
(4)对调号:(5)转移号:
3.小组间交流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1)过程叙述完整;(2)内容具体,重点突出;(3)场面描写生
动,情感真挚;(4
)标题、开头、结尾精彩。
【优秀习作】
记一次有意义的义卖活动
时光如流水一
般,冲刷着我的记忆,有些事早已褪色,但唯有一件事让我至
今也难以忘怀,那就是学校开展的“爱心大
义卖”活动。①
记得那是“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下午,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回家
整
理自己的玩具、文具和书籍,并挑选其中一些标上合适的价格,明天拿到学校
来卖,卖来的钱捐给灾区的
小朋友。同学们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放学回到家,
我就开始翻箱倒柜,大肆搜寻自己的玩具,精心挑选
了几件标上价格,等待第二
天义卖活动的到来。②
第二天,我带着自己的“商品”来到学校,
只见操场上彩旗飘扬,热闹非凡,
还拉上了“爱心大义卖”的横幅,简直像个大市场。“市场”上的“商
品”真多,
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铅笔盒、套装尺子,《淘气包马小跳》《百科全书》……,
真是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摊位,把义卖的“商品”
摆了出来。③
不一会儿,我左右两边的几个摊位都围满了“顾客”,我却门庭冷落,连个
问价的人都没有,这可怎么
办呀?这时,一阵吆喝声传入我的耳朵里:“走过路
过,机会不能错过哟——”循声望去,那不是我们班
的李小小吗?还真像个小商
人,不愧是生意人的后代(他爸妈就是做生意的)!看来,我得学学他。我清
了
清嗓子,张张嘴,可怎么也叫不出来。试了好几次,我终于鼓足勇气,大声叫了
起来:“快来
买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买好产品这里来!”没想到,我这一
吆喝,还真吸引了不少“顾客”。他
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这个玩具多少钱?”
“这个便宜点啦,好不好?”“把那个拿给我看看,好吗?
”可真是忙得我不亦
乐乎。就这样,我手中的“商品”终于卖得一干二净。整理好摊位,我仔细数了数,总共卖了25元,哈,还真不少!我怀揣着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走向
捐款箱,郑重地投下
了自己的一份心意。④
这次义卖活动可真有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爱心活动,而且还锻炼了我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更让我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⑤
句段赏析
①采用倒叙手法开篇,点明本文写作对象。
②简单交代了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③描述热闹的活动场面,营造氛围。
④这段是文章的重点,详细描写了“我”的“商品”是如
何从无人问津到反
响热烈的。描写细致,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都恰到好处,尤其是详细刻画了“我”的内心活动。
⑤结尾点题,总结活动的意义,升华文章中心。
总评:本文记录了一次学
校组织的义卖活动,从义卖活动的准备工作到义卖
过程,再到义卖结束后的感受都写得非常清楚。文章详
细刻画了“我”印象最深
刻的地方——将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并将个人的心情穿插其中,写得细腻
而真实。最后的感想贴合事实,具有说服力,可以体会到作者为何会对这次义卖
活动难以忘怀。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总结: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让我们的
身心得到了锻炼,它们能帮助
我们成为一个更健全、更有追求的人。通过本次习
作,大家是不是又重新获得了心灵上的熏陶和洗礼呢?
希望大家能够谨记活动带
给我们成长上的益处,不断提升自我。本次的习作课堂,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欣
慰。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的作文练习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希望大
家能够保持这种
学习的热情,多多努力,争取在今后的学习中创造更多的成功。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本单元课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自己在平时阅读中读到
过的场面描写和自己在
习作中是怎样进行场面描写的。
2.体会句子中反复使用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3.学习不用“说”字来描写人物的语言。
4.指导书写,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养成自我检视的好习惯。
5.积累关于爱国情怀的古诗文名句。
重点难点
1.掌握场面描写的特点、写法,并会交流、会运用。
2.体会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3.体会古诗文名句中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的场面描写,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自己读过的、
写过的场面描写。
2.学习欣赏书法作品,提高书写能力。
1.掌握场面描写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掌握硬笔书写的注意事项,提高书写能力。
一、交流平台
1.师生简单交流,课件出示课文中含有相关内容的语段,唤醒回忆。
导语:在这个单元,我
们学习了几篇饱含着爱国情怀的课文,其中那些或震
撼人心的战争场面,或令人心潮澎湃的热闹场面,或
让人肃穆庄重的宏大场面,
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先给大家看一段我喜欢的场面描写,大家可以
先
读一读,然后再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
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
万万的灯火一片
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
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他们一队一队按
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
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
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
岁!”
明确:这是开国大典上的一个场面。空中礼花绽放,地上人潮涌动,人民群
众在高声欢
呼,整个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其中特别突出了毛主席的活动,是构
成这个特定的喜庆场面中的重点。
2.学生在本单元课文中标一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场面描写的相关语段。
3.学生自主交流。
示例一:
《狼牙山五壮士》片段: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
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
敌人射击……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
/p>
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
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
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生1:这段文字生动地介绍了五位壮士在班长的沉着指挥下英勇杀敌的场景。
场面描写非常精彩
,其中又突出描写了班长马宝玉,着重描写了他的动作、语言,
展示了他的英勇、有智慧。我觉得这也是
一种点面结合的手法。
示例二:
《开国大典》片段: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
车两辆或三辆一
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
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
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
,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生2:这段描写阅兵式场面的文字我特别喜欢,仿佛
把我带到开国大典的阅
兵式现场。从整体的描写来看,阅兵式庄严、有序、整齐、壮观,但里面有些细<
br>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整个阅兵队伍中,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战士,
写出了我们的战
士英姿飒爽;骑兵师的马训练有素,五匹马并行,竟然能动作完
全一致,可见为了这次阅兵,所有人,包
括马匹一定经过了非常艰苦的训练。
生3补充: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这些队伍虽然分属的部队
不同,但
他们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太令人震撼了!
4.教师点评,拓展交流。
过渡: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大家列举的那些场面之所以能给我们留
下深刻的
印象,就在于它们都运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看几个词语,考
考大家
能否通过这些词语判断出描写的是哪些场面。之后我们再一起看一个作文
片段,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片段是
怎么把场面写精彩的。
(1)课件出示词语。看看下面的几组词,你能联想到什么场面?
①哨声一响 拼抢激烈 运球过人 三分球(篮球比赛)
②动人的旋律 静静地欣赏
陶醉其中(音乐会)
③眼花缭乱 震耳欲聋 五彩缤纷 仿佛是白天(放烟花)
④花的海洋 人头攒动 叫卖声 赞叹不已(逛花市)
(2)课件出示片段。读下面的片段,找出场面描写中的点与面。
接下来,各项比赛开始了,
你看男同学精神抖擞,女同学英姿飒爽。跳远的
同学猛跑几步,脚用力一蹬,身子一弓,向前一跃,像猛
虎扑食一样腾空而起,
然后轻轻地落到松软的沙坑里。跳高的同学信心十足地站在起跑线上,只见他摆<
br>动双臂,飞快地跑到横杆前,腾空一跃,像展翅飞翔的海燕,又像凌空翱翔的雄
鹰,只听“唰”的
一声,飞过栏杆,稳稳地落入沙坑,运动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明确:第一句是场面描写中的“面”,概
括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后面两句
对跳远的同学和跳高的同学的描写是“点”,重点描写了他们的表现。
5.交流、总结写好场面描写的要点。
(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
间、地点、环境等,
这样人们才能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发生的。
(2)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
或感情。无论什么场
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
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要写
出场面应有的气氛,使人有种身临
其境的感觉。
(3)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
时,要对场面进行总体概括,
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这就是对面的描写。但场面描写也应该有重点
,对
重点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这就是对点的描写。
(4)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
、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用
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
说,场面描
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
活动
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
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当然也
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
二、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几件硬笔书法作品(横写式和竖写式),师生共同欣赏。
过渡:同学们,我们有
“字如其人”“见字如面”的说法,可见写出一手好
字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精神面貌,也能给人留下好的
印象。我们要想写出像这样
优秀的书法作品,还得在以后多加练习。但是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今天我们
就
来学习把字写得整齐、规范,写出书法作品的感觉。
2.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书法作品,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明确硬笔书法作品的常见格式要求。
①横写式:如果正文为现代文(诗歌除外),则首
行起首字宜错开两字书写,
每行左(除首行)与右的临界字应在同一竖直线上。
②竖写式:多
为齐天齐地格式,即正文各行起首字在同一直线上,各行尾字
在同一直线上,标点符号占一字。
③落款:无论是横写式还是竖写式,落款文字都尽量不要超过正文首尾,或
与之相齐。落款的字体要略
小于正文,以显构图上的和谐。
(2)明确书写要求。
①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行款是
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一字的末
笔与第二字的起笔,第一行的末笔与第二行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
,但笔意贯通,
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个单字硬凑成文。这就叫“行
款”。不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要讲究行款,这样,一篇字才能看起来很
生动、完整,而不会给
人勉强凑成的感觉。
②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
3.学生根据交流内容,开始书写作品。
(1)从本单元课文中摘抄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
诗歌。
(2)可以适当添加花边等美化自己的作品。
4.以小组为单位,评出组内的优秀作品。
5.举办书写作品展览会。将小组
推荐的书写作品粘贴到黑板上或墙报上,供
同学们欣赏、评析。
6.师生共同选出最佳书写作品,给予鼓励。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交
流了课文中、课外阅读中、习作中
涉及的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描写活动场景的重要写法,而活动就无处
不在,比
如我们每周一升国旗的场景,每天做操的场景,菜市场、花市、运动会等场景,
所以我
们要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样才能把习作中的场面写得更加生动。另外,
我们也开展了一次书写作品展
览会,看到其他同学优秀的书写作品,大家是不是
心痒痒呢?那就要多练习哦!练习书写也不能蛮练,要
掌握技巧。书法虽无捷径,
但掌握了书写技巧还是能起到很大帮助的。大家要把字写得更工整、更漂亮哦
!
2.拓展积累。
(1)摘抄其他文章中精彩的场面描写语句。
(2)提高书写水平,每日一练,不在字多,而讲究行款、布局和构字。
1.体会句子中反复使用的一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2.学会不用“说”字来表达人物的语言。
3.学习几句关于爱国情怀的古诗文名句。
1.结合语境,感受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掌握其他一些表示“说”的词语,学会用人物神态和行为去“说”。
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诗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一、词句段运用(1)
1.指名读课本中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交流示例:
生1
:我读“只听见”的时候声音不敢太大,速度不敢太快,仿佛也不想打
乱这肃静的氛围。这两个“只听见
”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升旗鸣炮的时候
“全场肃静”的氛围。在这个庄严的时候,
人们屏气凝神,没有任何喧哗。
生2:我从两个“是那么”中读出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是那么”
在这
里表示程度,这个词语反复运用,突出表现了草原上的空气与众不同的特点。
师小结:同
学们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读这个词时给自己的感觉,也体会出
了在句子中重复使用词语的作用。这里的
词语重复,准确地说是“反复”,是一
种修辞手法,即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
、强调某个意
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2.课件出示诗歌《乡愁四韵》,体会“反复”的作用。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
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
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愁的芬
芳/给我
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指名找出诗中重复的句子和词语。(按每一小节来说)
(2)教师点拨小结。
教师:《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它每一小节诗
的首
尾呼应,小节内又重复使用某些字词,如第一小节中的“长江水”“滋味”,第二
节诗中的
“海棠红”“烧痛”等,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
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
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沓、
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
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
果。
3.引导学生去找找所学课文中使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或语段,更深地体会
这样写的好处。
二、词句段运用(2)
1.学生读课本上的例句,交流发现。
明确:第一
、二句分别用其他词语代替了“说”;第三、四句根本没有表示
“说”的词语,而用了人物的行为和神态
去“说”。
2.课件出示“说”字大家庭,学生读一读,可以补充。
过渡:同学们,大家想想自己写作文时,写到某人说话时,是不是经常用到
<
br>“说”字?这样可太平淡了。看看我们刚刚读过的这些字词,“说”字竟然可以
用这么多字来代替
,我们的汉字可真是博大精深啊!
3.学生试着用上面出示的词语进行对话描写,注意不要使用“说”字。
示例:“救命啊!老爸要抓住我啦!”我大叫。
看着舞台上精彩的演出,观众们忍不住赞叹:“太美了!”
“你们俩就不要再吵了,只是一场小误会嘛!”学习委员赶忙上前打圆场。
“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又走到这儿来了?”我自言自语。
4.学会用人物的行为和神态去“说”。
(1)巧用伴随语言的行为动作。
明确:
生活中每个人说话时的体态动作都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展示人物
语言,又展示人物说话时的细小动作
,二者搭配使用,能使人听其言、观其行、
会其意。
示例:“站住!作业写完了吗,就想出去玩?”爸爸往门口一横,一把抓住
了他。
他一蹦三尺高:“我们赢啦!我们赢啦!”
(2)巧用伴随语言的神态。
明确:我
们每个人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并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说
话的表情神态也不相同,所以用神态去
“说”,一个鲜活的形象就会呈现在我们
面前。
示例:老妈皱着眉头:“你怎么会连这个也错啊,是不会呢,还是粗心大意
呢?”
我低着头,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兔子一样忐忑不安:“花瓶是我打破的。”
5.教师小结,学生试写人物说话。
小结:好的人物语言,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
表情以及肢体上的
语言。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等;人的动作更多,就单单一个脚
下动作就可以说走、跑、跳、跺。所以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丰富我们的语
言积累,在大量增加词
汇量的基础上再来写好人物对话,这样,人物的对话才会
更丰满。
三、日积月累
1.读诗文,懂意思。
学生把课本上的句子读正确、读通顺,了解文字的出处与句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是:(我一定)
勤勤恳恳,不辞劳苦,
为国家大事贡献我全部的心力,一直到死为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的《白马篇》
。意思是:为了解除
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
人。”出自宋朝李纲之口。意思是:
老祖宗的疆土,应该用生命来守卫,哪怕一丁点都不可让给外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即使官位卑微,
我也
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
2.明背景,悟情感。
(1)教师简单提及诸葛亮、曹植、李纲、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
,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
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北伐,
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
刘禅写《后出师表》明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诸葛亮去世后,<
br>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曹植也生活在三国时期。他虽是曹操的儿子,也有政
治上的雄心壮志,却
不受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在文学中才能施展其才华,抒发其壮志报国的豪情。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李纲是宋代抗金名臣。北宋末年,北方少
数民族进犯,昏庸无能的宋徽宗
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
奏言宋
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以此表明其誓死保卫疆土的决
心。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
盾、国家的不幸、家
庭的流离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
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
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
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
了深沉的
悲愤之情。
(2)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体会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3.会运用,多积累。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填入恰当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名军人,我相信,如果祖国有难,我和我的战友们必定挺身而出,浴血战场。
②敬爱的周总理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心血
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中
国人民,为我们树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光辉榜样,赢得了全国人
民的无限爱戴。
(2)出示其他关于爱国的名句,读一读,多积累。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清]顾炎武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
法,读了一
首哀婉动人的诗歌,体会了词句反复的表达效果;我们也学习了不用“说”字来
说话,这个技巧大家可要在以后的写作中实践哦!我们还学习了几句爱国的名言,
它们并不因
年代久远而失去了意义,相反,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觉无比亲切,因
为我们每个人都热爱我们的祖国。读
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背一背、说一说,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希望大家课后用这
种方式复习我们学
过的知识。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第三单元 阅读好时光
书籍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阅
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最佳方法。阅读一本本
书籍,我们既可以收获无穷无尽的知识,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
验来使自己的人生
变长变宽。当你拿起一本好书细细品读的时候,它能带领你欣赏不同时代、不同
地方的奇异风景,增长见识;它能如智者一般与你对话,驱散你内心的浮躁,让
你的心灵沉浸在文字宁
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并让你的心灵在知识
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
尽情
地去阅读吧!在阅读中感受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回忆美好的童
年时光;在阅读中探索宇宙生命的
奥秘,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在阅读中游览规
模宏大的故宫博物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古代
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
慧……。喜欢上阅读吧!让我们把读书当作串门儿,在书海中自由地穿梭,收获丰硕的精神食粮。
本单元虽然只有三篇课文,但每篇课文可采用的阅读方法都不止一种。每个人的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也不同,所以也会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教
学本单元的课文时需
要注意的一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每一课正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每课后的交流
指导也相当重要。学生通过本单元
的学习,会意识到原来阅读真是件有趣的事情。教师要激励学生从不同
的角度去
阅读,这样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分
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根据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
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和主旨。
掌握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
学会根据课文导语给出的不同任务,采用不同的方
1
法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故宫
博物院的,感悟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学会根据任务、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运用动作、神态、场景等描写方法描写人
对某事物入迷的样子;感受分条列举法的好处;感
受诗歌的文字美和哲思美。
竹节人
课宇宙生命之谜
文
故宫博物院
习 让生活更
作 美好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语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2
2
2
9 竹 节 人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
竹节人、斗竹节人,因为“我”和同桌上
课时偷玩斗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没收
了,却意外地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爱竹节人的故事。这是
一篇回忆类文
章,语言生动又富有童趣,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童真、童趣的可贵。
虽
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玩过竹节人,但文中那种对玩具的痴迷和喜爱却能引起学
生们的情感共鸣,相信学生
们能结合他们的生活来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本文
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策略,就不
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
读方法,可以采取分组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同时通过品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
热
爱生活,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疲倦、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根据课文导语中给出的三个不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4.理清文章的结
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制作竹节人和斗
竹节人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的。
5.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
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豁、凛、疙”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疲倦、疙瘩、威风凛凛”
等词语。
2.对照课前导语和课后思考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课文层次。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幽默。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根据阅读方法确定学习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图片,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
等,再出
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图片,在对比中导入本课课题。
过渡:同学们,这些老式玩
具你们认识几个?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
这边的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
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
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之一,
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了。今天啊,我们
就来认识一种有
趣的手工玩具——竹节人。它长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可以翻开课
本看一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范锡林 1950年生
于江苏无锡。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集《
辟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等,已
发表小说、童话、散文三百多万字。他的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
学奖、《儿童文
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奖项。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豁开 疙瘩 卡住 冰棍 孙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头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预设:本课的生字比较多,有些还比较难写,教
师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时,要对易读错字、易写错字进行点拨。本课的四字词语也比较多,可引导学
生
进行积累,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词典的方法解决。
◆需注意的字音:
“凛”是前鼻音,“橡”是后鼻音,“筹”是翘舌音,“裁”是平舌音,“瘩”
要读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混字:裁—栽—载磕—瞌—嗑
易错字:“疙”被包围部分是“乞”,不是“气”。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大致了解了
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下面请同学们
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你认为写得好或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
、为什么能
打动你,稍后举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