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介绍几个那样的网站-立志短语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 52 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5 人。本班学生成分较复杂,基础参差不
齐。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
态度。但是他
们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具有同情心、善良、乐于助人。六年级了,大部分学
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
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小部分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
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
为同学的好榜样。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
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学困生,如何让每个
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在教育教学
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
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
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
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
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
大门,
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全册共27篇课文,其中精
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
其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
贯穿始终的编排方
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为了落实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个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
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面受到
启迪和教育。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七律 . 长征》、
《狼牙
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穷人》、《只有一个地球》、《月光曲》、《少年闰
土》、《我的伯父鲁
迅先生》,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
,《丁香结》、《夏天里的成长》、《京剧趣谈》、《伯
牙绝弦》等。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
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 180
个字。累计认识常
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
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
想课文中
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
自己的
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
情境,体会诗人的情
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
自己的
见闻,学会围绕中心写文章,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
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
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
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
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
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
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
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9.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10.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11.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1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13.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
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
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 180 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
的字
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
写字习惯。及时纠
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
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
中分析、概括、抽象、
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
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
语交际话题,有
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
地
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
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 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
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
每堂口语交际 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
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 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
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 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
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 、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
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 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
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 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
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 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
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 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
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 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 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
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 导自主阅读、欣赏
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 提倡‘简简单单教
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因此,当前,我 们语
文教师应该很好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做到“面向现实,课堂真实,教得朴实,学得扎
实 ”,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走进课本,又
要走出课本,在 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其他渠道,增加识字量。要继续加强 写字教学的指导。
教师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写 美观。
注重分散写字,注意写字质量,而不是数量。与此同时,还要留心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在部分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 工作。在教学时,应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
种方式引 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
中去,
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和能力的培
养,除了通过专门设
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口语交际课之外的各种语
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同
时教师要尝试上好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在课堂教
学中正确运用评价性语言。三年级是阅读教
学的起步阶段,在教学中继续加强词句的训练,重视学生朗读
的指导和训练,读的形式要多
样,读的指导和尊连要有层次。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
难,让学生深入
文本,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习作是一个老大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习
作
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还要注意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还可
以
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激发学生习作的最大热情,让学生乐于我手写我
心。
七、学生习惯养成目标
1.用心倾听,养成边听边记、边听边想的习惯。
2.初步养成先把握要点再简要转述的习惯。
3.说话时音量适中,不大声喊叫。
4.养成想好了再说的习惯,有条理地把意思说清楚。
5.在与同伴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6.及时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在预习本上记录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8.逐步养成在学习活动前、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束后提出疑难问题的习惯。
9.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10.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需要的资料。
11.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索,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习惯。
八、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1.草原 2.丁香结
第二周
3.古诗词三首 4*.花之歌习作:变形记
第三周 语文园地第一单元测试 5.七律
. 长征
第四周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曲 8* 灯光
第五周
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 口语交际:演讲习作:多彩的活动语文园地
第七周 第二单元检测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第八周 11* 故宫博物院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
第九周 12.桥 13.穷人 14* 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第十周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15.夏天里的成长
第十一周 16.盼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十二周 17.古诗三首 18.只有一个地球 19* 三黑和土地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第二十周
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文言文二则 22.月光曲 23*
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24 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
习作:有你,真好语文园地 综合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测试
20*
21.
25.
第一单元 亲近大自然
单元导语
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心中的尘
埃,
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朋友,守候在你的身边,倾听你
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虹,点燃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
造无限美好的
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到美丽
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
中去感受融于
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花的崇高理想。大自然离我们并不
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
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感觉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
美与神奇。我们在欣赏自然
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
轻轻扭开想象
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
》《丁香结》
《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
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只有反复朗
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
br>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
生在学
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
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
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
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
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 7
个生字,会写“毯”、“陈”等 9 个生字。会写“草原、
线条、柔美”等 22 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
己的感受。背
诵第 1 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
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
的深情厚
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天堂》《蒙古人》(最好蒙
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
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
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
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
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 1.草原)
二、预习检测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
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
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 1
)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 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 2 )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 3
)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
”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
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
“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
,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初读感悟。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 1
)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 2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 1 )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
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
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 2
)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 3 )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 4
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
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
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
—— “天涯碧
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
“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的美丽。
二、精读领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 1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
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
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
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
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
你想到
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 2
)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
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
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
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
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 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3.写出自己
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感受热情。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 1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
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
小丘,看
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
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
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
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
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
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
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
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
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 2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
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
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
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 3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
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
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
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
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
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
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 1 )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 2
)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 3 )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多么美丽的大草
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
的深情厚谊。 )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 5
个生字,会写“缀”、“幽”等 8 个生字。会写“宅院、
幽雅、伏案”等 16 个词语。
2.
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
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
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
淡无味了
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
花象征高
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
—
—
《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
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
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
长篇《野葫芦引》
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
二、预习检测。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并借助词典等
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 1
)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 bā)衣襟( jīn )妩媚( 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 bo ,当“迫近、靠近”讲,组
词是
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
词是“广种薄收”
、“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 bo
,组词是薄荷,多
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 bao
,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 2 )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
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
“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 3
)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
br>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
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初读感悟。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 1
)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 2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
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
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
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
来美好的回忆,接着
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赏花、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
中的
“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
精读领悟 ,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
理解。教师根据
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 1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
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 2 )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
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
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
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
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 3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
兰,在夜色中也
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
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
你的理解。
( 4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
境中,怎能不让
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
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
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
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
甜的感觉,真美!
( 5
)出示句子: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
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 6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
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
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
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
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 精读领悟 ,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
,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 1 )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 2 )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
然过渡到写“丁香结”,
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 1
)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 2 )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
丁香
空结雨中愁
”!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
绪吗?
( 3
)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 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
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
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
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
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
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
结年年都有。结,
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
1 )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 2 )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
br>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
打开心结,
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
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
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
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
、
“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
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
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王
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
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
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3 课 —— 《古诗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 1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
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
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
称为“长短句”。
( 2 )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
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
1 )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 689-740 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
以隐居终老
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br>开元二十八年( 740 ),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
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 2 )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 1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 2
)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 1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
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
人亲)
( 2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学生板书)
( 3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 4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
“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
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
,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 5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
,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
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
情景呢?
(预设 1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 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 3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 —— “野旷天低树,
江
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 6
)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
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 ——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
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
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 , 注意读准节奏 (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 醉 书 ) 。
( 2 )对照插图 , 自主感悟 ,
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 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 3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1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 2
)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
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
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
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
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1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 2
)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
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
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 1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
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
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
形、色、声来细致刻画,
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 2
)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
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
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
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1
)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
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
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 2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 3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
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
的喜悦之情)
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 4
)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
面说一说。
月
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
半夜里,清风徐徐
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
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
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
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
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
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 5
)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
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
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
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
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 1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2
)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
到了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3 )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
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
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 4
)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 5
)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
《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
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
情。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 10
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
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 难点:借助语言文
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
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
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
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
心,所以他笔下
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
的美妙世界。这花
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 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
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20
世纪阿拉伯 新文学 道路的开 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
,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
品有《 我的心灵告诫我 》,《 先知 》,《 论友谊 》。
二、预习检测。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 1 )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 qióng
) 孕育(yùn )摇曳 ( yè) 馥郁( fù) 赠予 ( yǔ)
硕大( shuò)
琼浆( qióng )鸣啭 ( zhuǎn )婆娑 ( suō)冠冕 ( miǎn )
(
2 )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
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初读感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 1-4
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 5-7
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
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
星、诸元素之女、亲
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
芳,以
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精读领悟 。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
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
太阳就要远去
,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
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小结升华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 ,
欢笑;时而又悲叹 , 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 貌;
对于你 , 我们能觉察出
, 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 , 淹没了我们的灵魂 , 抚慰
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 , 遇谷而降 , 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 , 浩浩荡荡。升时 ,
可看出你的刚毅、
坚忍;降时 , 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 ,
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
贵而仁义的国王 , 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 ,
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理地表达
出来。
教学准备
准备《我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
“世界”
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
( 1
)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如“我”经过化妆,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
这只是简单的
化妆,根本不是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
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 2 )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
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
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
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如孙悟空机智勇敢,这
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
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 1 )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
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一是人
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
物一个非凡的本领。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
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
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
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
2 )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反映
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特征,所以
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描写写详
细”。二是情节不
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
未平,
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经过”时,要设置一个又一个“波折”,
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只有这样,情节才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一波三折写
详细”。
三、学生编写故事。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
入。
教学难点: 采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 1
)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 2 )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 1
)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2
)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 1
)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 2 )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
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
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
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
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
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
像攀谈得很
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
br>住宅。
生:由大街小巷我想到了草虫的村落肯定很美!一定有许多花儿,一定是弯弯曲曲的,<
br>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想到了蜥蜴与黑甲虫的对话,不然黑甲虫怎么会爬到蜥蜴的上面呢!
生:由“驻足痴望”一词我知道了,虫子看的表情一定不一样!我觉得它们很可爱!
举例子的
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五“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了,可以换成
“草原”那一课的例子。(
不明白什么意思?)
7.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
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
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
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
锦缎那
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
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
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
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
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设计。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 我在原野上摇 曳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
清风芬芳馥郁。我
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
独眼
向我凝视。
B.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
区吸收的热
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 A
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 曳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 B 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 1
)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 2 )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 —— 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 1
)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 ——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 ——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 —— 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 —— 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 —— 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 —— 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 ——
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
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
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
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 . 在窗子上,空
旷的打谷场上,不时
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
在和朋
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设计。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草原
教学反思:
《草原》是一篇
精读课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通过对草原
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
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
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
写大草原的诗
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
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
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
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
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
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
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
、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
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
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
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
,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
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
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
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
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
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
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
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
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
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在这课中,我投影了
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
,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
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
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
足的地方
。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
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
原景色图片的展示,
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
回答,
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
突出。
2.丁香结
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
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
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
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
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
“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
候我始终
遵循了“切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
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
设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
品格,比如“梅花,
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
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
;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
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把学生
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
又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
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
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语文,本身姓“语”。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说: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所以学生
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
的方法,有
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
疒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
正确
、流利。这是第一步。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
这样就暗示孩子们
给课文分段。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突出的是作者(赏)花。④
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
)花。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⑤品读课文
的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
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
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边读边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
具备的能力。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
不可少的。所以我在重点句短的朗读时从来不会忽视朗读指导这一环节。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
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
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
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3.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
发自己愁苦的情
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
风、水,生动形
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
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
中蕴含
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
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
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
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得字正腔
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
的导
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
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
终围绕“日暮客愁新” ?
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
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
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
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
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
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
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
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
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
发,他便自请外
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 古诗语句精炼,意
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
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
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
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
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
累。
4.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
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
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
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
生的好奇心、求
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好的促
进
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
是: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
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
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
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
,那舒缓、悠扬的旋
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
琴的乐
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
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
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感受
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诗人的性格品质时,还
不能准确地感受。同时,个别
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
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
读正确,
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
br>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
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
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
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
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
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 花之歌
教学反思
《花之歌》是黎巴嫩的纪伯伦,作者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
的话语,文笔轻柔、凝练、
娟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
画中有诗意的
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花;夏让我成长;秋
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
内含丰富的哲理;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
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
《花之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 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好教材。所以我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
读书教学活动。如“配乐读”“自由读”“想象读”“表 演读” , 让学
生激发兴趣 ,
深入理解、感受文意 ,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精心设计 , 以精炼而动情
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
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向散文诗的殿堂。注意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
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这里是我的地盘 , 我才是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2.
教学中除了读的能力的培养之外 , 我还注意了听、说、写的能力的培养。听:
听课
文录音,听别人读。说:说自己想说 ,说个性化的见解。写:模仿课文写作,写自己的心灵。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融洽,师生、生生之间较好
地进行了
双边互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我没有过
多的分析讲解,没有课件
演示,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
出诗歌描绘
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
br>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
美妙的
幻想中,沉浸在花语中。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
堂教学,这才是审美
阅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
美好的情韵。然后按下列步骤,练
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最后练
笔:通过这首散文诗我们不但感受到花是美丽的,更体会到了花的崇高理想与追
求,其实大地万物还有很
多东西也有着崇高的气节,你愿意像作者一样为它们作词歌唱吗 ?
学生进行练笔。
习作:变形记
教学反思:
1. 指导学生审题,围绕题目来构思,注意设计的情及
要有趣,这是作文有内容写的关
键。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快乐表达。
2.发挥
想象,才能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为了让学生把重点写具体,教师指导要细,要根
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
指导,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语文园地一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由三个板块构成: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
平台”要求我们阅
读时,联想类似的文章加以比较,动脑筋思考有什么异同,从中有所收获。
“词句段运用” 1.
读出示的句子,体会排比的修辞方法 ;2.读出示的句子,说一说分号
的用法。“日积月累”这里选编
了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交流平台”教给学生阅读时联想相似的
文章加以比较,动脑筋思考有什么异同,再
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品析,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常读常新
。
2.“日积月累”打破了以往古诗教学的思路,跃过了先理解诗句中的生词,再将理解后
的词语连起来串讲诗句,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的教
学过程,而是
在学生熟读古诗后,通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
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
,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
呢。让学生自主地感悟古诗。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进行“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时
,我采用
导语将学生引入感受诗的意境中来。通过导语“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
br>这么快就将好朋友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
你们的
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
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
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学生写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感悟的过程,在这里,他们
尽其所能地还原了作者的生活场景,走进了诗中描
绘的情景。而且是学生分组合作,节省了
时间,创设了高效的课堂。
三、不足之处 “日积月累”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只是老师用口述的形
式简单地说给
大家,学生对诗句根本没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感到困难。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学《过故人庄》时,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读。
读准“黍 shǔ”“圃 pǔ”等字音,接着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
用心地
听一听,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然后教师相机指导
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
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
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习写
片段,教师巡视辅导学习时有困难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