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巡山小妖精
881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7: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有关桥的对联-幼儿教师辞职信范文


第 三 单元
《穷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
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 身贵族,但同情
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 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
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
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
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 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
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 有回来,
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 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
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 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


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
具在搁板上闪闪 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
子正 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
读一读,找出原因 。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 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
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
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 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
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 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
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 盖
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 子,她沉默是带
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
了)
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 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
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2、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 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
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 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
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 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 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


心灵受创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 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
地多么善良。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 运,合理展开想象,
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
附例文:
桑 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
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 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
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桑娜看着看 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
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 脸
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
渔夫走了过来 ,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饭,
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 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
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课后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
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
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
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 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
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 是善意的
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 青年谎称家中有
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
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
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 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
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 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
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 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
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 误时间,耽误学习
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
的心灵!) < br>[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对文章有一个整 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
什么先是 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
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 椅,想挡
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 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
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 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
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 “我”
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
一天天多 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 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
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 。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
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 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
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 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
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 哥哥的想
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
灵,因此,抓住 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
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
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 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
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 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
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 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
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 :本课旨在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
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 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让学生感知到生活
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 信并不冲突,做人


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并 随时尽自
己所能帮助别人。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
些关键 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最后
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理解残 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课后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
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
追问、荒唐、声望、割舍 、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
感受人对“我” 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 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
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 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
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 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
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 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
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评: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 ,因此用音乐导入学


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 一种乐器都
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读题解题质疑,培养读文质疑思索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 候也不要
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 )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评:让学生学会理性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感悟新篇章。]
四、读一读句子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 默读课文,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
样的情况下说的。
A: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
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 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相机出示)“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 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的话,请继
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学生体会老 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妇人给我
“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 )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B: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
时此刻,她心里 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C: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 ,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
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 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2.让我们 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
我,催我上进。
(1)你有什么问题吗?
(2)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 里人对我的
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
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 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3)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4)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
潭水”? 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
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
( )的老妇人 (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4.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 老妇人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
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 激动)
5.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6.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评: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读文 思考、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与
老师同学一起探究,围绕老教授的言行展开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 物美好的心灵,
理解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
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
三、总结课文
1 .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
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 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
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 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


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 从而获得事业的成
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
着你的人?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板书:
唯一的听众
老人给我鼓励、信心、力量、帮助
[全课评析: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在教学时, 除了围绕老教授言行
和“我”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赏析文中一些美妙的句子,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
曲悠悠的小令”,优 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
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而作为教师 的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
位学生,做他们的倾听者,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鼓励,让孩子从我 们这里找到自
信和满足,健康地成长!]
课后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
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利 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
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 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
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
的?)
[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 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 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
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 孩子的
品质。]
三、 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 ,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
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 独的心
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
中找到了 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 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
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 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 话形
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 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
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
“我”对苏珊的爱。 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
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 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
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 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
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 br>长的心灵守护神。
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
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
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 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
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 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 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
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 相


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
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
道。
[全课评 析:这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
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 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这样做
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好处?由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 心的倾听者。除此之
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
每个人称道的。]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
刻画。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
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
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 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
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 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
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 《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
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 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
作、语言、心理等细节 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
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
比较具体?是怎 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后反思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
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
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
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环 境和人物的心
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
描 写,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
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 习作的能力。]
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
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
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 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
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 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一 位倾听者
来说是这样的。当唱诗班唱起《飞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
花板, 好像那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样使母


鸡抱蛋”时,安 妮大笑不止,使得坐在她附近的人们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
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为这个选 篇即使在阿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
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 说时,安妮感
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她 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茵河畔的狂欢》时,安
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 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
僵地坐着时,黛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
她们回到家里, 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
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像都睡熟了,房 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
娜踮着脚尖轻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 屋子里温暖舒
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胧胧。
[评:语文教材及其课堂,对学生的学习 起到的应该是钥匙作用,它通过有限的
篇章,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心门,有目的地将学生引领至真善 美的世界。但
更多的积累感悟,人生观的树立,高尚人格的形成,都应该来自于学生广博的阅
读 ,故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这两个环节特别注重课外
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有机 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人间真情的体会从课内延伸到课
外,最延展至自己的生命。]


杨震暮夜却金-克服困难


中国免签国家-滨州学院录取查询


朱子家训-发挥党员作用


商洛学校-70岁祝寿词


天水一中-教师年度考核


2016巴西奥运会-520表白日


学优高考网-武汉58同城网招聘


马尼奥塔-辞职报告模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