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1课

巡山小妖精
845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7: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成人高考数学公式



总第 课时
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
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 篇写朋友知己的
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 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
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
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
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
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 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
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我们的 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
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2)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
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 在清风──
(3)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4)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
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1)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
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3)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
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
感动吗?
2.《伯 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
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 中朗读课文。
3.师生分角色读。
4.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 鼓琴 只在太山.流水 高山流水
子期 听之 巍巍乎.汤汤乎 知音难觅
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21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
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 则《书戴嵩画牛》。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3.了解戴嵩。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
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2.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
顿要得当。
3.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5.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3.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2.这幅画上是什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锦囊玉轴
处士爱画 常以自随
曝书画 善于观察生活
牧童评画 拊掌大笑 敢于挑战权威
指出错误

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21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一、选出正确读音(画√)。

少(shǎo shào)选 汤汤(tāng shāng)乎若流水
处(chǔ chù)士 好(hǎo hào)书画 所宝以百数(shǔ shù)
曝(pào pù)书画 斗(dòu dǒu)牛
二、解释词语。
志: 巍巍:
少选: 汤汤:
处士: 拊掌:
谬: 然之:
三、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 ,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 。” 少选之间而 ,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蜀中有杜处士, ,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
所爱, , 。






第二课时
一、句子中,在括号里补出的下列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二、锺子期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 和 。 相传他们是
时期的人。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
用“ ”比喻 。
2.《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作者是 代 。文中的戴嵩是 代
著名的 。文中的《牛》指《 》。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300字-土耳其签证所需材料


世界标准日-上海三本大学


东京大学研究生-技术员工作总结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网红-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给领导的短信-法律顾问协议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东省高考成绩查询


父亲节活动-2011上海中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