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

余年寄山水
777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7: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网络与生活-教师节资料


第 一 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




去”。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
联想和想象,运用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
自然的无穷魅力。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 一种
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
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 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
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 br>园风光的诗句。






1.会写24个生字,会写3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从而感受草原
风光与人情的美好,体会蒙汉 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
感知诗词大意;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
6.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 草原》《丁香结》
《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
园地”。
1



单元
教学
重点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学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4.背诵《过故人庄》。


单元
教学
难点

单元
教学
措施

单元
课时
安排




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
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12课时
2


高新区第一小学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教材分析
1草 原

本文描写了作者访问内蒙古大草原 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
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
教学目标
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
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
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
出自己的感受。
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诵读法 讲解法
1.预习提纲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 学 活 动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3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
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
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
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齐
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生1: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
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4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
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


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
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
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
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
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根据读的内容你想
象到了什么?哪一句写了作者的感受?
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 的想
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
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 流露,情真意切,
情景交融。去掉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
5

< br>③教师归纳学法: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
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
示例:
课件出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
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②品“绣”字之妙。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 得哪个
字用得最为巧妙?(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
生:“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 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
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
绿毯绣上白 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
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
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
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2: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
和谐的图画呀!
⑤指导书写“毯”字。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6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为草 原涂抹了明
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
的活力。置身于此情此 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br>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全班齐读)
(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
内容呢?
(3)仿写感受 。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
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完成句式训练。
(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生1: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山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
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
又想骑马尽情地奔驰。
生2: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
又想拍下来给我的伙伴们欣赏。 < br>4.了解观察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
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
2.背诵第1自然段。


7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 汉两族人民之间的
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
1.课件出示:草原风光图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
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
忍别”的人情美。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 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
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
是草 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
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 有鞭子的轻响。”
听!(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
人。
8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 ?请大家
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
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
课件出示: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课件出示: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生:“男女老少”说明来迎接的人很多。(点击课件,“男女
老少”变蓝色。)
②这么多人赶来迎接客人,说明蒙古族同胞很热情,还有哪
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来?
生 :从“各色的衣裳”也能体现出来,因为蒙古族同胞把客
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才会身穿节日盛装。(点 击课件,“各色
的衣裳”变蓝色。)
③是的,从图上我们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 远
迎来客,的确是非常热情。请男生来读这个句子,让大家感受
到他们的热情!(指名读)
④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9


生:我觉得“飞”字用得特 别好,我体会到了马的速度非常
快,说明蒙古族同胞想快点儿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点击课
件,“飞”变蓝色。)
⑤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
感到蒙古族 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我们一起来读。(全班齐
读)
⑥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蒙 古族同胞远迎客人时骏
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
明是我们的 心在飞,是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意在飞呀!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2)示例:
课件出示:
①蒙古族同胞和我们是怎样握手的?
生1:总是握着,握住不散。我从这儿感受到蒙汉两族同胞
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生2 :我补充一下,我觉得“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
乎乎地握着,而且他们的心也是热乎乎的。(点击 课件,“总
是”“热乎乎地”“握住不散”变蓝色。)
②“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
呢?
生: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③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
的心情。(指名读,评价读)
10


师:我们继续请小组来汇报。
③啊,蒙汉两族人民 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谁能读读这
段话,让我们感受这其乐融融的氛围?(指名读)
三、回顾全文,体会方法
1.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文章最大
的特点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话别,处处
都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以课后第二题为例,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
处。
3.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
可以写下来。
2.阅读推荐。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
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呢?















11


高新区第一小学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2 丁香结

文章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丁香花的高洁、
教材分析 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并借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
告诉我们要正确面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
1.会写“缀、幽、雅”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
雅、伏案”等20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
教学目标
丁香的。
3.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 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
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
言。
教学重点 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
特感受的写法
本文语句 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四幅丁香图,唯美有深意。
1.预习提纲
教学准备 (1)搜集宗璞的相关介绍和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12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
弄懂词语意思。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活 动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
课件出示: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二、初探“丁香”,整体感知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提示:这个词 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1)学生初读
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提取含
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
把相关句子用横 线画出来。(3)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
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3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的第1~3自然段写的是丁香

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前3个自然段“赏花”,后3个









自然段“悟花”。
三、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悟丁香花的特点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街旁的丁香花②城外校园的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②形貌③气味④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④鲜润妩媚
可结合课本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

的”进行讲解。
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
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把描写丁香的词语做上记号,谈
谈表达效果,并试着读出这种效果。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写丁香花的部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

受的写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
香结 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14


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
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
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
(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课件出示:
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
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课件出示:
结合“阅读链接”,也可以再补 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
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思考:文章引用诗句的作
用?
课件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
平淡无味了么?
(3) 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
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 不开的愁怨。丁香一般
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
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 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
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
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 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体现了


15


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
结 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 无味了么?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
四、回顾写法,学表达
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16


高新区第一小学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诗人以舟泊暮 宿为背景,写出
了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
《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
教材分析
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了黄 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的热爱。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
语。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
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
教法学法
意 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
1.预习提纲
教学准备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17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 学 活 动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
(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

诗人心境的字。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


(思,忆)
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

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
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

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
诗的节奏。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忆学法。





18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
生: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解诗题。
(1)“宿”是什么意思?
生:住宿、留宿。




(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

该怎么读好诗题呢?(指名读、齐读)
3.知作者。


(1)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

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生交








流)
(2)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古诗 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
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
课件出示:
(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
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
(一)明诗意。
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 ,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

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二)悟诗情。
1.找出诗眼“愁”。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
生:愁。
2.品味“愁”字。




19


(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课件出示:
日暮客愁新
②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
寞之愁)
②你 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把 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
时身处异乡)
③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 勾起了王维的“倍
思亲”。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2)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
①分享温馨画面。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生:背着书包回家去。
师: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
图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图、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归来图、一家
三口夕阳下散步图)。
②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
到了什么?
生: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生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生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③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 四野茫茫、江
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 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
20


愁绪?(指名读、评价读)
课件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
①对月抒发愁绪。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
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生1: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
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 ②回忆往昔甜蜜。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 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
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
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
连忘返。
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③入情入境读诗句。想起 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可是,
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课件出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 是甜蜜,然而,这里却
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 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生
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三)拓诗句
正所 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
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
21


课件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 经守
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了这首古诗,
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 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
月去”的满怀愁绪。
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





第2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
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22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
3.简介诗人。
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 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
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
1.读得正确。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指名读,强调“遮”
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n”。
2.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出韵味。
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
(2)按“平长仄短”练读。
(3)分组读,齐读。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
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
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配乐,约50秒)
课件出示: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3


(1)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 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四字
词语形容一下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②学生想象画面。
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
山峦。
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
峦。
生3:我 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
远处的山峦。(点击课件,“黑、翻墨”变 色)
③带着感受读诗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幅“翻墨云”图。
谁来读一读这句诗 ?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2)课件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
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 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
珍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生2:我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雨势 很大,这雨是杂乱无章的,
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
生3:我还从“白雨”看出这场雨很大 ,只有大雨点儿才会看起来是白
色的,有种白花花的感觉。(点击课件,“白、跳珠、乱”变色) ②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
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男女生赛读)
③ 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
师: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惊叹!
24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
来,天地间又 换了一副新的图景。
(3)课件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 品味“忽”之妙。
生1:我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地卷
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生2:我从“忽”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
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 空变得一片瓦蓝。(点击课件,“忽”变色)
②拓展含“忽”的诗句。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读出“风吹雨散图”。(分组赛读)
(4)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 想“水如天”之景。
生1: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
生2: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
生3: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样子。
②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
感觉。(指名读、齐读)
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
四、深化主旨,指导背诵
1.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沉醉。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 写诗道:“还
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你知道当时诗人是
25


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师: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
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他与朋友同游西
湖 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 情,你
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乐观、豁达)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课外延伸,阅读积累
1.拓展名诗。
苏轼 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西湖,尤爱雨中的西湖,他还在《饮
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 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
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请你说一说,《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 br>湖是怎样的?
2.积累名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无数文 人墨客留下了
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


第3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
等词语。
2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融入丰 富的想象,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
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1.师读课题,提出疑问。
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联系旧知,了解课题。
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生2:题目的意思是晚上诗人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词。
重点强调:“蝉”是翘舌音,“见”读xiàn,不读jiàn。
(1)理解“见”的意思。“见”就是出现的意思。
(2)联结已知。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出现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齐读全词。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诗词的序幕。读懂 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
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 br>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1.自读自悟。
学生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打上“?”,小组讨论汇报。
27


2.汇报交流。
(1)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①弄懂“别枝”。借助注释,可以知道“别枝”指横斜突兀的树枝。
② 理解词意。
生:这句词的意思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
来,半夜里蝉儿在鸣唱。
③学生质疑。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自己的见解,真棒!
④想象画面。师范读这句词,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
蝉鸣。
⑤有感情地朗读。黄沙岭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谁能读出来呢?(指名
读)
过渡: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2)课件出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 描述画面。
生:这句词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
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②表达异议。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过来,读为“听取蛙 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
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
蛙 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③给予鼓励。
28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
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 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④读出喜悦。(一咏三叹读)
a.多少年来,与农田朝夕相处的青蛙,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
能不高兴吗?
男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他们怎能不开
心呢?
女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朝朝出,天天望,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
高兴呢?
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齐读上阕。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 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
香,蛙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的 夜晚,感
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二)品读下阕
1.默读下阕。
2.学生交流。重点点拨: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应该颠倒顺序来理解,就是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品“忽见”之趣。
课件出示: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 读出惊喜。阵雨来临,天黑乎 乎的,避雨的地方很难寻找,辛弃疾
非常着急,在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
②读出放松。诗人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店,心情放松了。
29


③读出兴奋。进了茅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了。
3.以诗表情。
想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个性朗读。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下阕。(指名读、齐读)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诗词。)
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 有不同,结合具体诗句说
说。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个“愁”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在日暮 时
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诗人把这份愁情托付给了江中
的月儿,“江清月近人 ”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愁肠百转、孤独寂寞的
诗人。诗人看见月亮便勾起了自己的愁绪,抒发了诗人漂 泊在外的愁思。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描写的是恬静的月夜景色,
表达了丰收在即的喜悦之情。
五、链接词人,拓展阅读
1.走近词人辛弃疾。你们了解他吗?
生1:我在资料上得知,辛弃疾在黄沙岭建有“黄沙书院”,他在为农
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生2:辛弃疾,号稼轩,说明他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拓展辛弃疾的作品。
(1)背诵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清平乐·村居》。
(2)阅读抒发爱国豪情的杰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出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30


①交流感受。
②齐读。
3.课后搜集词作。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辛弃疾的词,读一读,背一背。下周咱开个赛词
会,感悟辛弃疾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指导写字
1.指导写好生字。
“德、鹊、蝉”这三个字,重点指导“德”字。强调不要少写了“心”
上面的短横。
2.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1


高新区第一小学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4
*
花之歌
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展现了一
教材分析
幅生动 的大自然画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光明、“从不
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br>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运用以物喻人来寄托内心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
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讲解法 诵读法 自学法
1.预习提纲
(1)课前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

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活 动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3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鲜花,引出课题。(课件出示多幅鲜花图。)
同学们,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 我们的是美的享受。今
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



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

万物和谐共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又闪烁着理

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花的美

好,花的灵性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介绍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教师简介作者。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

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

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呢?

他就是——纪伯伦。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 天才”“黎巴
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
道路的开拓者 之一。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他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

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

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都是推动近代东方文

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段并概括段意。
(1)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3


(2)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 ):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
了花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1)课件出示: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 藏在心间,然
后又说一遍……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写出了自

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比喻花开,“又收回

去”比喻花落。
③指导朗读,读出花开花落的韵味。
(2)课件出示: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①想象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绿茵茵的草地上,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天空坠落。

②看图片(草地上的鲜花盛开),直观感受。
③读出美的感受。男女生比赛读,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画面中去。
(3)课件出示: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
令我昏昏睡去。
①“诸元素”指什么?
34


生:四季,即春、夏、秋、冬。
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这 句话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冬天孕育,春天开
放,夏天成长,秋天凋零的过程。
③指名读,读出花的四季变化。
(4)课件出示:
①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这句话写了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也可以作为
婚礼的装饰,也还可以作为葬 礼的祭献。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花的用处。
③展示图片(花适用的不同场景及用处),引导学生感知花的作用。
④分小组比赛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齐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
这部分写花是 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
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 了花的成
长、芬芳以及凋谢。
(二)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花的形象,然
后说一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自己。
1.课件出示: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
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 我凝视。
(1)“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
(“千万颗亮晶晶 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
指太阳。)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
35


2.课件出示: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关键词:总是、心驰神往、从不……也不……)
(2)你能概括一下花的精神吗?小组交流讨论。
(3)指名汇报。(花的精神就是: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
孤芳自赏。)
(4)读出花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
3.师生合作,教师引读第二部分。
四、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展
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追求光明、
“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的精神。
五、表达运用,拓展延伸
1.找出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2.以“___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
之歌”等),仿写 一首散文诗。
3.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36


高新区第一小学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教材分析
习作:变形记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1.能用比较通顺的语句,不拘形式地写出想象中的“变形记”。
教学目标
2.愿 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在交流中,学会欣赏习作的成功之处,
学习修改习作的不足之处。
3.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孩子天生爱幻想,教师在课上让孩子欣赏动画片,陶冶情趣,再和孩
教法学法
子们讨论各自喜欢的动画,并适时提问:动画中的人物和我们有什么不
同?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 学 活 动
第1课时






37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课时目标
1.发挥想象,选择自己最想变成的一种东西,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
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变”的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画面,感受“变”的神奇。

(1)师提问: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2)小结:孙悟空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太神奇了!你们想和孙悟空
一决高下吗?今天,有一位客人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他就是想象大
师 。(课件出示:卡通人物)
2.板书:变形记
二、引导审题,明确“变”的要求
1.阅读习作提示,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想变成什

么呢?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


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2.同学们,刚才孙悟空给我们全班都 施了魔法,现在我们想变什么
就能变什么,一会儿,他让我们变成白云;一会儿,他让我们变成

小花,变成超人,变成机器人……你们想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

课件出示:
……
3.在孙悟空的帮助下,我们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你为什么想
要变成它( 他她)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4.指名交流。
5.教师小结。





瞧,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地想,快乐地变,

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三、想象交流,体验“变”的乐趣
1.同学们,现在老师变成 了一个有魔法的仙女,我用手中的魔法棒,
轻轻一点,看,变了,变了,大家快看自己都变成了什么?( 课件
出示:动画设计,飞出一只只美丽的小蝴蝶)




2.快看看,变成蝴蝶的你们身上都有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看屏

38


幕,将自己变成蝴蝶的样子说具体,语言优美生动。)
3.变成了蝴蝶的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呢?(齐读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发挥想象, 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
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 们的意见修
改自己的习作。





4.变成了蝴蝶的同学们,你们在蝴蝶的王国里,一定经历了许多有

趣的事,你能先自己回忆一下吗?(自编故事)

5.可爱的小蝴蝶们,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蝴蝶王国的经历

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在蝴蝶王国里的“经历”具体表



达出来。)
6.点评:你们觉得谁经历的事儿最有趣?为什么?待会儿我们就将
这几 个经历编到我们的故事中去。
7.在蝴蝶王国里经历了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有什么感想对大家说

吗?
8 .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编了一个非常有意
思的故事,谁愿意将这个故事连起来说 一说?
四、独立习作,编写“变”的故事
1.同学们,编故事简单吗?编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讨论得
出结论)
师小结 :编故事的时候,要说清楚你变成一样事物后是什么样的;
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想象这些有趣的“经 历”的时候要写清楚
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最后还可以谈谈自己内心的
感受。
2.同学们,展开想象:你还能变成什么?又会经历什么?自己再编
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3.学生各自编写故事。(师巡视指导)
39


五、分享故事,评说“变”的精彩
1.画出自己的故事中大胆想象的地方,在旁边给自己一颗大大的五
星。(自我评价)
2.选取部分习作,当场评说。教师指名学生读一读故事中大胆想象
的精彩部分,全班评议。
3.教师评价,鼓励创编。
六、提出要求,期待“变”的世界
今天,我们在想象大 师的帮助下进行了神奇的想象之旅,用手
中的笔编写出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想象故事。同学们写好以后, 记
得要读给小伙伴听听,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
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 习作。改好后,想象大师要帮我们评选
出故事大王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阅读他人或自己的习作,按习作要求评价作文,提高赏析能
力。
2.学会修改习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朗读课前分发的两篇优秀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师生共评。
(1)讨论交流。看了这两篇优秀作文,你发现它们好在哪里?
(2)习作中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呢?
(3)该如何修改呢?
3.赏读,交流修改感受。
(1)现在请刚才展示的同学把改之前的习作和改后的习作分别读给
同学们听一听。
(2)引导学生讨论修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
40


二、自我推荐,组内互改
1.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请同学们在组内读读自己的习作,让
组员给你提提修改意见。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组员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
2.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1)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结合组内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自主修改习作。
(2)修改后在组内互相读,并请组员进行修改。
(3)自己再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三、交流收获,共同提高
1.习作改完了,说说你对所改的习作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修改过程
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总结:要想写出好的习作,修改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后,一定要反复地对习作进行修改,只有这样,写出来的
习作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四、誊抄习作,展现成果
将修改满意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







41


高新区第一小学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通过回顾本 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
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 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
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
教学目标
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 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
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阅读时,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
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法学法
诵读、品味、讨论、探究
1.预习提纲
(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观察花卉,搜集老舍先生写的文章以及其他作
教学准备
家描写草原风光的作品读一读。
(2)学生走上街头,认路牌,拍下印象最深的路牌,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多媒体课件
42


各种花卉和路牌照片,古诗《过故人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活 动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
的读书方法。领悟文章表 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
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 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
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 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先在小组内
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
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43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课件出示:

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

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 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
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 物更加有生气、有神
韵。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
方法, 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
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排比句
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
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
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 诗人
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
人借花喻人。
44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 生动,
更富有诗意。
……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 出了花是人
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
对比读: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 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
的 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 流讨论。(第一句
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
静、清、 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
清、绿)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
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
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 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
45


么绚烂。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排比句,突出了野花的美和多)
(二)分号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
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
使清风 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
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 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
较热;有些地区吸 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
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 br>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
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 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
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
1.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46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 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
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指 名发言并归
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 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我们
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 br>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 意思。用自己的话说
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
间的美好情感。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 一
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
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 旅途中的愁思。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
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 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 受到什么呢?让我
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47


过:拜访。 故人:老朋友。“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 家中做客时写
的。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
确要求。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5)指名读 ,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读诗的时候,语速稍慢,
略拖音,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
2.理解词语。
(1)读了古诗,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呢?学生提出疑问。预设:
“具”“鸡黍”“开轩”“郭外斜”等。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学法:可以采用查字典 、联系
生活经验、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古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
3.借助注释或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 友的邀请,来到
乡村做客的事。)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做客访友。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 ,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诗句
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
的友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品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48


(1)指名读诗句。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
(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语气轻快,语速稍
快。)
3.品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 流归纳:绿树围绕
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风景真美啊!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赞叹之情。(语气轻柔,重读
“合”“斜”。)
4.品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读了这两句诗, 你体会到什么?(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
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 家常琐事。)
(3)看图理解“桑麻”。(课件出示:桑麻的图片。拓展古时候“桑
麻”的作 用、“桑麻”可以制作出来的东西。)
(4)根据文中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
么?
(5)学生自己完成,交流:
预设1:这么丰富的菜肴,真是太感谢你啦!
预设2: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应该是个丰收年。
预设3:欢迎你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6)教师小结: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好友 亲切交谈的
情景。是啊,深情厚谊只在淡淡的几句闲谈农事中,只在这悠然地举杯
饮酒中。
5.品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9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互相交流。
(4)指导诵读这句诗,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5)教师小结: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 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
还有什么让诗人留恋不已,与友人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热情
淳朴的友人,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全班齐背古诗《过故人庄》。)
2.学了孟浩 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不禁陶醉在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
谊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里。其实古诗 中还有许多田园诗,
我们曾经学过两首,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和《四
时田 园杂兴》。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首诗,课后读一读,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
理解,试着把 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游记。(推荐:陶渊明的《归园田
居》王建的《雨过山村》)















50

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有关圣诞节的歌曲


南财-圆锥的认识


刷子李教学反思-300字读后感


大连理工城市学院-风筝教案


初级会计师报名时间-革命烈士事迹


专业排名-国庆节祝福语


共享宿舍-母亲节那天


任职发言-留学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