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巡山小妖精
567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7: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职高专专业-太傻留学网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涯、莺”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
的表 达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3.情感与价值 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 传达出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描写黄河、春天的古诗词。教师:歌曲《嘀哩哩》。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
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 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
《浪淘沙》(其一)。
二、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浪淘沙:唐代曲名。
2.简介作者。
刘禹 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诗人。出仕后,
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
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 》《浪淘
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
颇有新意。“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诗句至今广为传唱。
三、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 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注出来,也可
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形容黄河水转弯的地方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王母娘娘,被分隔在银河两
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的意思: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波涛滚滚 如巨
风掀簸,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
口。
四、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讨 论交流: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
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
家是什么样子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 br>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幽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
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 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
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 语倾吐
出来,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象:第一、二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三、四句以 “直
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形势中拉回,从地
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 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可
能会走到银河,能走到牛郎织女的家吧!
五、巩固练习
1.以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2.全班交流,比一比谁读得更加富有感情。
六、总结梳理
同学们,这首诗作者借 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
发的精神。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 爱自然、热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词,向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 节?为什么?奇妙的大自然,正
因为有了季节的更替,自然的变换,才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br>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古代许多诗人看到这样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
了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大 家能背几首吗?今天我们再学习杜牧的
一首诗。
2.板书课题:江南春。
3.同学们,看了课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美
景。)
二、看图入境,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随杜牧一起走进江南,去看看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我带来了几张江南美景图,请看。
3.江南美吗?我们来看看杜牧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江南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的。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景
1.出示古诗。
2.(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范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么?听到了什么?(千里江南,绿树红花,酒旗飘扬,烟雨朦胧,黄莺啼
叫。)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弄清诗句的意思。
(3)根据诗的内容,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4.交流字、词、诗。(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 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
村伴着山郭,酒旗在空中飘扬。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
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师:好美的景色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请你把 诗中描写景物的词
语写出来。(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
烟雨。)
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 莺在欢快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
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数不清的寺庙, 迷蒙的烟雨。)
5.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
内, 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
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 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
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烟,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
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
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现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
境,想用自己的话描 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
有感情地读一读。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四、理解诗意,感悟情美
1.杜牧的诗写得 这么好,你了解杜牧吗?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杜牧的资料,给我们 讲一讲杜牧好
吗?(生汇报)
2.同一诗人,面对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感受。根据你对杜 牧的认
识,猜测一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江南春》这首诗的
呢?这种心情在诗中 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3.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杜牧是愉悦的,有的学生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杜牧是愉悦的:从“千里……”。(今)(晴)
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古)(烟雨)
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 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
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 台掩映在苍茫
的烟雨之中了呢?
4.是呀,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 深深的忧
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泊秦淮》也采用了
这样的写法。)
5.作者既赞美江南的美景,也感慨南朝的覆灭。
五、拓展诵读,体会韵美
1.请你们再次来深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 诗词呢?如《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 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课堂延伸,表现春美
1.江南的春天很美,我们身边的春天怎样呢?请欣赏歌曲《嘀哩哩》。
2.我们身边的春天 也很美,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
美之情。(学生可以用吟诗、唱歌、作画、写话等方式 来表达。)
七、课外作业,积累运用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试着背诵并运用。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 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
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 是将诗
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什么?
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互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北宋杰 出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
《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杨骥(德逢)的别号。杨骥是王安石退居 江宁(在江苏南京)
时的邻居。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 br>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义,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注的 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义: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畦:读音qí,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
着。
排闼:推开门。“排”为推。“闼”为小门,读音tà。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 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
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 的
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歌。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分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教师出示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全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
品质高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 苔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
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其他杂草更
难 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
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
来”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 青山。在诗人眼里,
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
“一水” “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
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 活情趣的高
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高洁的品质。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 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环境的清幽,院
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 诗人对朋
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 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
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
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给《书湖阴先生壁》一
诗配幅插图。




【板书设计】
浪淘沙(其一){
浪淘风簸(写实)
直上银河(想象)
}→气势雄伟
江南美景 (晴天)赞美
江南春{
}→写今怀古、 忧国忧民
烟雨楼台(雨天)感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院里:茅檐 花木
书湖阴先生壁{
院外:一水 两山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 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
“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 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
多的烦琐设问、条分缕析,而是在引导学生 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对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
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 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
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 使诗意的解读免于支离破碎。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时,“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 位,出现多数学生在理解诗句时,
还是停留在按字解释的阶段,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有一 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
用。
18 只有一个地球
}→景美,人更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莹、裹”等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晶莹、摇篮、和蔼、资源”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并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文字,制作成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用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
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
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齐读课题。
1.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义,交流沟通。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 的渺
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 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
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
句子读读。
4.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 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
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纱衣”的晶莹
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
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 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
命的摇篮”的比喻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
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
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 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
蔼可亲”时,就能把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 读中。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课件出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 生感觉地球的渺小,接
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
小, 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的容易破碎。课文的哪 些
部分写出了地球容易破碎?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的
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
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两句话。
抓住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的自私。指 导学生读这句话。(指
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B.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段话。
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你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世界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 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的环境状况。
(5)看!所有的生 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
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 这段话?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汇报搜集到的有关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的意思,体会文
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 点段落。
3.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
丽的家园,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
4.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地球,我们都要行动起来,写写
保护地球的标语吧。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人们齐
动手,保护地球。为了生 存,保护地球。
师: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 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
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2.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美丽{
可爱


无私
只有一个地球精心保护

人为破坏


易碎{

渺小
{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新课之前,我比较重 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
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 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 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
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流畅 ,学生参与度高,理论联系实际,让
学生体会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们的生存的影响,并紧扣“只有一个 地球”进行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保
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具有视觉 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让
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 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不足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得还不够。
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 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
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由于学生初读课文用时比较多,交流也比较充 分,后来的写话就显得特别匆忙。
19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悟老人对青 山的一片深情。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
的坚定决心。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山林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展示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 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 读课题:青山
不老。(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 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
虐、盘踞”等词语的读音,你理解这 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
些难懂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的重点词语,说说
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山沟、肆虐、奇迹、创造、绿洲、价值。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
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一)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课文
的哪个词可以概括你从中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
(2)写完后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
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
电 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三千七百亩林 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
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将近100个)可见有多大啊 !引导
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 千辛万
苦,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感情齐
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
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风一吹,
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个句子,你仿 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 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
浪。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 br>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十五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
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啊 !)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下来的同学请站起来背。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二)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
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
件。)
(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
解句子的意思。
(3)如果当时你在这种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4)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老师读前半句,
学生读后半句。 (5)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
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 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
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2.你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 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
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 地努力进行
创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护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三)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文中找出来,齐读课文第6、7自然
段。
2.师: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
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 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 价值。他已
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
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 上还包含着
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
良创造了这片绿 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莽
莽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这是不会因为年龄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的增长而变老的。(板书: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 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
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 ,
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 老农创造奇迹的这种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十五年时
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 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
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
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
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 以说是为了人类,在做着自己的贡献,
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 富
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
环境做 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
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 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
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 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会老
的?(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是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
广阔地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 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
垂不朽。学到这 里,相信大家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
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 。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 。
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节目的候选人,请你替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主要外貌特征;生活习惯;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你如 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
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 可敬的老人说什
么?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 br>勃勃的绿,我可以想象……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象……望
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 以想象……”的形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
默地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大环境{
大风 干旱


霜冻 沙尘暴(恶劣)
青山不老热爱故土、坚持不懈→奇迹!

81岁 就剩一人

小环境{

五人离世 老伴去世(苍老)
}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 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理解课文的三
个要点——抓奇迹、抓环境、抓看法 ,使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
2.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 己的
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激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 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如果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
很直观的印象,学生 可能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20 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尝试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1)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先提出问题,再整理提出的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1.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生日礼物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积极表达。)
师:当你们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礼物,心情是什么样的?说给大家听
听。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努力做到条理清晰,语
句流畅。)
师 :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如果是一个农民,他在生活中最喜欢的东西
是什么呢?他赖以生存的东西又是什 么呢?如果大家不知道,老师来告
诉你们,那就是土地。作为一个农民,如果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土< br>地,会怎样呢?想知道答案很简单,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解题:“三黑”是一个农民,也是本首诗的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
以生存的支柱和依赖。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我知道: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 睢县人,是中国五
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
《苏金伞诗 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走进背景林:作者苏金伞在农村长大,很长的一段岁月都是在农村度
过,所以他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
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 忆,充满了他的作品。这首诗是以新
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使劳动人民获得 了
宝贵的土地为背景完成的。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描写了三黑获得土
地后的喜悦心情。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建议:这首诗歌比较长,可以先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行朗读课文,然后
再读给同桌听,找一找有没有 读错的地方,扫除字词障碍。之后,再熟
读课文。
2.读通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扫除字词障碍之后,再熟读课文。同时,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
物画面。
方法 :内心要充满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
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读出情感。
3.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建议:可以先说给同桌听一听,然后在小组中发言,小组成员边听边补
充。
四、深入走进文本,揣摩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生动的语句,勾画出 来,然后再说一说这些
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如,比喻句:
A.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
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B.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
头。
C.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
一躺。
赏析: 这几个比喻句写出三黑拥有土地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三黑
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活像旱天的鹅,一 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
里”写出土地给三黑带来了生机;“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
女们刚梳的头”写出三黑在耕作的时候非常细心,非常用心,同时活计
做得也很好;“这么松散的地,简 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
滚,想在上面躺一躺”这句话中的“一张软床”写出土地被三黑耙得非常松软,“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写出三黑对自己劳动的
自豪和满足。
拟人句:
A.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B.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
露。
夸张句: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赏析:谁也不可能把“每一 块土”都尝一尝,所以这是夸张的修辞手
法,写出农民得到土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你最喜欢这首诗歌的哪些语句? 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意图: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慢慢体会到三黑得到土地时那种无比兴奋和
喜悦的心情。
五、通读全诗,了解语言特点
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又经过个人才华的淘 洗和
提炼,质朴中伴随着激情诗意。你能说说这首诗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
写的吗?
本诗是从三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进行描写的。
如,三黑所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的“白 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所
闻的是蝈蝈儿的鸣叫声;所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所做的是
“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
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做,无不闪动着“翻身的人儿” 的喜悦、对土地
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建议:可以围绕“热爱土地、珍惜土地、善待土地”等角度来说一
说。
七、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写下来,和大家交
流分享。




【板书设计】


所见——白霎霎的花


所闻——蝈蝈儿鸣叫声

三黑和土地无比热爱和喜悦

所想——打完场送公粮、看闺女


{
所做——“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
}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由于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进行一系 列的倾听习惯的培养,因此学生的课堂习惯,尤其是
听讲习惯较好,绝大多数学生不但认真听而且会听, 会倾听老师的发言,也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发现
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和知识点,也能很好地与同学 交流互动,有自己的观点。
2.学生课下预习比较认真,对字词的学习比较扎实,读文时能够带上同学 们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
[不足之处] 1.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提出的问 题五花八门,多是没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的指导还不够,今后应该在课上多多训练学生提 “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
2.在自主展示环节中,学生不够大胆主动,条理性也不强,同学之间的互 动几乎没有。当老师用上一些
衔接的话如“谁还有补充?”“谁有不同意见?”从而加强互动时,显得特 别牵强生硬,时间比较拖沓,重点
也不突出。
习 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倡议书的书写格式。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或联系社会的需要,写一份倡议书,内容要具体,格式要正确。
3.情感与价值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倡议书的格式,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教学难点】写出目的明确、针对性可行性强、语言准确、短小精悍的倡议书,所提建议要合理、具体。
【教学准备】
学生:做一份社会调查,通过查找资料、访问等形式弄清楚存在的问题。
教师:搜集有关环保、保护水资源的图片,一篇倡议书例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引课题
1.播放幻灯片,激发兴趣。(师出示关于环保的图片。)
图片看完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生:现在的水资源严重缺乏,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严重缺水,那些孩子们
真可怜,我们要保护水资源,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现在的环境污染太
严重了。雾霾带给人们的疾病困扰 很厉害,我们要多植树造林……
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2.谈话导入课题。
同 学们,刚刚你们说的那些想法、点子,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建议。
(板书:建议)建议又分口头建议和 书面建议。今天,我们着重来学写书
面形式的建议,即倡议书。倡议书指的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 某
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它作为
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 用文体,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
二、读习作内容,明写作要求
1.翻开书本,阅读习作内容。
2.学生自由读习作内容,概括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3.学生把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在全班交流,并归纳要点。
(1)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
(2)倡议书要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三、开拓思路,搜集问题 < br>1.同学们,在课前,我建议大家找一找身边存在的环境被破坏、被污染
的现象,说说你们都发现 了哪些问题。
2.根据调查报告,生交流反馈。
例如:生活中,经常有人浪费水,水资源被 农药等化学用品污染;浪费
电,不随手关灯,无人看电视还一直开着等。空气的污染、白色塑料袋
的滥用、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等。学校中,乱扔果皮纸屑、浪费纸张
等现象也很常见。
3.巧设对立面,解决疑难点。
(1)师根据生的回答提出不同主张,生反驳,引发对立。
学生们说节约用水,老师可以说:反正我家不缺少水,我家花着钱呢,浪
费不浪费和别人没有关 系……
(2)师生之间在争辩中寻求正确答案:倡议书不能仅仅只满足个人的需
求,而且应该 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板书:存在问题,产生原因)
(3)这么多的不环保现象,浪费现象,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生说出一些建议,教师适当引导看建议是否合理,帮忙梳理。)
师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倡议要求:合理、具体(板书)。
四、借助例文,明确格式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1.师出示一份倡议书(只有倡议的内容,没有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
师问:有什么问题吗?
2.生再次回顾习作内容,明确格式。
(1)题目: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倡议书”三个字。
(2)称呼:倡议的对象。
( 3)署名、日期:最后署名要写上提出倡议的团队名称或个人姓名,再
另起一行写上提出建议的日期。
3.师出示正确格式的倡议书,再次引发学生注意格式。
五、布置作业
写一份倡议书,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格式要正确、要规
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
进步的同学。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选择三四个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欣赏, 说
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赏析两名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两点共同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 标点等也要修改;
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本 篇习作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倡议书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倡议书 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
常用文体,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
五、作品展示
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如校园的公告栏、小区的布告栏、网络
论坛。





教师批注


第6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准备工作。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习 作前要做一定的准备。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去发现
一些关于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方面的问题,让学生 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危害性。课
堂上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些不良现象交流自己的见解, 互相启发,使“建议”的目的更加明确,为学生写好建
议书奠定基础。
2.本课教学中注重了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小组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作品评价
方面,同学们能够指出优 点,找出缺点,对方也容易接受。
[不足之处] 1.在交流时,没能适当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问 题来展开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
有些同学写的倡议书中既有“污染”问题,又有“浪费”现象,文 章缺乏重点,显得杂乱,没有条理性。
2.例文的运用。设计本次习作时,是想让学生通过例文明确 倡议书的格式,以及怎样写倡议书。但是在
讲解时只是粗略地将这些步骤进行了下去,没能将习作的难点 突破,如:“如何把倡议书中的倡议写具体?”
“建议怎么做?”这些问题学生虽然都能简单地说出来,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却不能
及时地充分地说出来,这也因此给了学生一种误解— —所提出的建议,只要简单说出来就行了,在此造成了
很大遗憾。应该让学生不但能悟出写建议书“既要 写具体,又要把这样做的好处说充分,更重要的是让别人
能采纳你的建议”,这才是本次倡议的目的。

胎教小故事-高考理科状元


世界名车标志-九年级数学教案


秦皇岛职业学院-主题班会总结


订货会-优秀少先队员事迹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运动会策划书


如何快速解酒-自我坚定


医学影像学专业-企业年终总结报告


陕西高考人数-加拿大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