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荀子语录-春节慰问信
六(上)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主备: 第 1 周 总第 1课时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
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
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
入大自然的怀抱
,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
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
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
说些什么呢?请
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第 1 周 总第
2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
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2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
事的变迁。这
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
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
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
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
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
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
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
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
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
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雨》教学设计
第 2 周 总第
3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3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
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
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
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
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
思妙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4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
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
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
胸”。
③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
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
开,化开”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组内朗读比赛。
③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附:板书设计
5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
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
受。
第一课时 第 2 周 总第 4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
村落”
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
“草虫的村落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
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
构成的。
②空
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
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
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
6
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
的!”
作者为我
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
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
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
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
虫的
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
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
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
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
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五、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第 2周 总第
5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
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
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7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
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
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
吗?
(2)从
“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
“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
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
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
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
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
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
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
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
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
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
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
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
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8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
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
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
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
者的写法,融进
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索溪峪的“野”》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第 2周 总第6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9
(3)抓题眼,引入研读。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
通过哪几方面
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
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
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
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
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
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
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
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
摇摇晃晃
,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
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
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
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
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
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
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
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
闹”,十分调皮、可爱
。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
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
10
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
真”是什么意思?(“返
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
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
怎样的描写
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
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
索溪峪,感
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
来这
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
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
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
细品读,
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11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第 2周 总第 7课时
一、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
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
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
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
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
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
听
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
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
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
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
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12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
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
感受。
第二、三课时 习作
第 3周 总第 8、9课时
一、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
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
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
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
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
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
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13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
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第 3周 总第 10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
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14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
林
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
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
运用联想和
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
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
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
以其独特的视角,
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5
落花并非
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
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
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
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
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
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
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
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
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
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
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
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
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
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
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
br>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单元测试一 共2课时 第 3周 总第
11、12课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