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丁香结》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履历表-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2 《丁香结》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课《丁香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丁香结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会认“幽、雅”等8个生字,会规范书写生字及本文出现的四个多音字。
学习
目标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一边读一边预测,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丁香的美,初步培养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重点
识字、写字,大致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丁香的。
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要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丁香花
2.听了这首旋律有些伤感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
一起学习一篇关于丁香花的文章,品一
品作者笔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歌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生交流讨论 曲导入,吸引学
生兴趣,进而导
入新课。
的丁香花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课题:2.丁香花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
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小节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
指名读要求
本
部分分为四个
环节:第一个环
节识字解词,采
用多种形式的识
字解词方法,结
合古文识字加深
学生对于生字的
记忆;第二个环
节初读课文、整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
zhuì yōu yǎ
àn
指名认读
开火车读
[来源:学_科_网]
体感知,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
整体把握,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
情,借助填空的
形式便于学
生理
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第三个环节
生字书写,通过
找一找、换一换
等多种形式了解
字的结构,借助
动画感受字的行
笔顺序;第四个
环节课堂练习
,
主要对本课的生
字词的掌握情况
进行考察。
缀满枝头
幽 雅 伏案 齐读
zhuō bó
hu huǎng
[来源:Z+xx+]
组词
读字游戏
拓展知识,了
解本课出现的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认识本课出现的事物
丁香喜欢阳光,耐阴耐寒耐旱,忌
积水,花的
颜色有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事物。
其中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
(4)认读本课多音字
参、差、薄、糊
(5)借助语境理解词语
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朦胧:不清楚,模糊。
2)那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
有三棵白丁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连续。
斗室:极小的屋子。
3)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浑浊:思路不清晰。
笨拙:不聪明,不灵巧。
4)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
面透出参差的绿……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等不一致。
[来源:]
认读生字。
认读多音字
[来源:学科网]
5)……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
窗……
遮掩:遮蔽、掩映
6)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
好课文。
1、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
[来源:学科网ZXXK]
了解作者及代
表作品。
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
作。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
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等。
2、按小节,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
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
书。
4、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丁香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开火车读
读文后,讨论
交流,展示交
流,填空。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
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
春雨中忽然发现
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缀 幽 雅 案 拙 薄 糊 恍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
后教师总结:
(1)减一减:
“拙”减“扌”是“出”。
“糊”减“米”是“胡”。
“恍”减“忄”是“光”。
学生各抒己见
(3)换一换:
“缀”换掉“纟”加上“口”,是“啜”。
“雅”换掉“牙”加上“木”,是“椎”。
“案”换掉“木”加上“扌”,是“按”。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缀、幽、雅、案、
组词语
拙、薄、糊、恍”并讲述,音序、偏旁、结构组词、
造句、指导。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
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
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
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课堂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diǎn zhuì yōu yǎ shū
àn bèn zhuō
(点缀) (幽雅) (书案) (笨拙)
dān bó mó hu huǎng hū yī jīn
(单薄)
(模糊) (恍惚) (衣襟)
(二)比一比,再组词。
缀(点缀)
糊(模糊) 雅(雅致)
啜(啜泣) 湖(湖水) 椎(脊椎)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写本课生字词。
2、继续预习课文。
学生描红、临
写生字
指名说
学生自主练习
小组互评
课堂小结
1.了解了会认的字,会写的字,你能对所学生
字进行组词造句吗?
2.搜集一些花的花语。
对本节课主要内
容进行一个全面
的总结,加深学
生对于本节课的<
br>理解。
板书
1.丁香结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糊 恍
3《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古诗三首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
目标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科网]
[来源学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教师活动
1.复习导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学生活动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导入,
培养学生对古诗
词的掌握,进而导
入新课。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的是月夜下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
写月夜的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齐读课题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 què 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自读课文
指名读要求
齐读
认读生字
通过断句练习,加
深学生对诗句的
熟读。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鹊:
音序:Q
偏旁:鸟
结构:左右
书写指导:注意右边“鸟”字不要丢了里边的
点。
组词:喜鹊 鹊桥
造句:旁边的树枝上停了几只喜鹊。
蝉:
音序: C
偏旁:虫
结构:左右
书写指导:注意右边“虫”字不要丢了后边的
点。
组词:蝉联
鸣蝉
造句:电视里传来我国女排蝉联世界冠军的画
面,全国观众欣喜若狂。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这首词
交流讨论。
解读作者。
品读题目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
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
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
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
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
为题材的佳作。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
视觉、
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
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
中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师注意鼓励学生敢
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
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
品读。
二、精读课文。
1.品读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的上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先来学习上半阕的前两句。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树枝分枝。
鹊:喜鹊。
鸣蝉:蝉叫声。
(2)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
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3)这两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月、别枝、
品读词。
了解词的意思。
了解词含义。
鹊、清风、蝉
体会描写方法的
作用。
品读词
了解诗词含义
体会词句中所涵
盖的场景。
整理品读
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惊鹊”和“鸣蝉”
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
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5)接下来词人又描写了什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6)这两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7)作者闻到了什么?
(8)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场景?
“说丰年”是作者想象的
场景,在稻花飘香的
季节里,预告了一个丰收年的到来,就连田里的青
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
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喜悦之情。
3.读上半阙,品读整理[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科网]
稻花香
说丰年
(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2)闻到的:稻花香。——联想到丰收年
(3)听到的: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
(4)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5)作者的情感:喜悦。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突出
了环境的清幽。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写
丰年,表达了作者兴奋、愉悦的心情。
4.读这首词的下半阙,品读欣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现)。
(1)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下半阙的前两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了解词的下半阙
及含义。
了解数字的作用。
这里“七八个”“两三点”这个数字是虚指。
这里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星”是
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
“七八个”、“两三点”形象而生动,与上阙的清
幽、恬静的气氛相映成趣,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
(2)这两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
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3)接下来词人又描写了什么?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
见:同“现”,显现,出现。
(4)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
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两句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
表现出来。“
路转”“忽见”前边“路转”,后边
“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
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
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全文释义:
明月别枝惊鹊,—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
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风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
的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
论着丰收的年景。
了解含义。
体会词人情感。
拓展学生知识面。
[来源:学科网ZXXK]
听取蛙声一片。—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
星时隐时现。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
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路转溪桥忽见。—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
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
热爱的感情。
三、拓展阅读
1.好诗佳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来源学*科*网Z*X*X*K]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宋词的特点: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
而填
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
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
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
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
锻炼学生阅读能
力,拓展思维。
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
当作词
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
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
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
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四、拓展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
很锋利
的斧头。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
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就
这样,山坡
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
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各家各户一间间,一
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
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
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
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5天5夜,
[来源:学科网ZXXK]
到第6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
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
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然而”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表示转折。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减少—(增多) 这样—(那样)
消失—(出现)
3.根据已分好的段落,写出各段段意。
[来源:Z§xx§]
(1)写村里的人们用山坡上的树造房子,做工
具,日子过得不错。
(2)写多年后,洪水把村里的一切都淹没了。
4.
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理?
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了眼前的利益,
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五、课堂练习
(一)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辛弃疾(jí) 惊鹊(què)
B.鸣蝉(chán)
稻花(dào)
C.茅店(máo) 忽见(jiàn)
更正:忽见(xiàn)
(二)把词补充完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课堂小结
这首词写的是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
来无
限的喜悦,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来源:]
对本节课主要内<
br>容进行一个全面
的总结,加深学生
对于本节课的理
解。
板书 3.古诗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幽静
七八个星天外,
清风半夜鸣蝉。 喜悦
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
旧时茅店社林边,
听取蛙声一片。
路转溪桥忽见。
[来源学科网]
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古诗三首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要
学的古诗也是表达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接下来我们
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3.宿建德江
[来源:Z|xx|]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导入,
培养学生对古诗
词的兴趣,进而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题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读课文
[来源:学科网]
认读生字词
通过断句练习,
加深学生对诗句
的熟读。
交流讨论。
解读作者。
[来源:学科网ZXXK]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 dé
宿建德江
指名读要求
齐读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德:
音序:D
偏旁:彳
结构:左右
书写指导:注意右边“十”字下边是方框内是
两竖,“心”字上边还有一横。
组词:品德 德行
[来源:学#科#网Z#X#X#K]
造句:他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来源:学§科§网Z§X§X§K]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这首诗
是一首描写思乡的诗,诗人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
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
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来源:Z+xx+]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四
十岁前隐居鹿门山读书作诗,后到京城长安游历,
一生不得志。诗中常流露出抑郁失意的伤感情绪。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
品读。
二、精读课文。
1.品读题目
宿建德江
宿:住、过夜。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
一段江水。
sù(宿舍)(住宿)
品读题目
了解诗中出现的
多音字。
品读诗句。
了解诗句中词的
意思。
了解诗句含义。
学。科。网Z。X。X。K]
[来源:
宿
xiǔ(一宿)(整宿)
xiù(星宿)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客:指作者自己
愁新: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漂
泊的游客更添惆怅。
(2)第一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诗的意思是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
朦胧
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同时介绍了诗人观
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3)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为什么把自己说成是客?
因为诗人身处异乡。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
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体会描写方法的
好处。
[来源:学科网ZXXK]
3)“客愁新”的原因是什么呢?
日暮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
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第一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
作用?
这句诗描写的是日暮时刻,苍苍
茫茫,旷野无
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
低。侧面描写了诗人孤独、沧桑
、凄凉的情景。
(3)第二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
作用?
这画面展示的
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
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更加突出了诗人此时孤独、
凄凉的情景,
同时侧面表达了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
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4)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两句诗是借景抒情,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
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3.整首诗是怎样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
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
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来源学科网]
品读诗句
了解诗词含义
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句中所涵
盖的场景。
从整体感悟古诗
所采取的描写布
局。
4.全文释义:
移舟泊烟渚,—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
三、拓展阅读
好诗佳句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拓展阅读
乡情
[来源学科网]
了解全诗含义。
体会诗人情感。
拓展学生知识
面。
锻炼学生阅读能
力,拓展思维。
①
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
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
大
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
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
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
的梦境。
②古诗云:少小离
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
多已经构成了一
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
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
为对故乡这
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
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
下一点
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
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
和走
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
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
灵深处,
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
所见
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
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
小小的我,
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
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
然纯真,洒脱无
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
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
回儿时对陌 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
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
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
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
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对于流寓他乡
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
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乙)“美不美,
家乡水;
亲不亲,故乡人。”。
是对生命春天的
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
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
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
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
是“中国老乡”,
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
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但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
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丙) 绿叶对根的情
意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
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
得
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
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
悉的杨
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
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
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
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
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
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
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
驻守在梦境里,在
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
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
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
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
恒的平民情结和赤
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应引用的句子各
是那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
有什么区别?(可用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的“斯”是什
么意思?这句话如果
换个表述法,你怎么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第⑤自然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
„„在现实生活中将永远寻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
事,请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甲:“绿叶对根的情意”
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丙:“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2.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的热土是一
种深切而执著的爱。
3.因为童年天真烂漫、淳朴坦诚,对陌生世界
充满好奇心,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
就会怀念故乡。
4.“斯”是“这里”的意思。 说法略
5.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
后
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
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了,在现
实生活
中将用难寻觅。
6.听到夏蝉的鸣叫,我总会想起少年时在乡下
对不起那淘
气小男孩的事来,还有在树林里捕捉知
了的快乐的情景,看到天上那闪烁的星星,我总会
想起爷
爷津津有味地讲着《牛郎织女》故事的事,
还有奶奶不时地插上一两句逗我们笑的情景。(答
案
不唯一)
五、课堂练习
(一)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停泊(bó) 烟渚(zhǔ)
B.日暮(mù)
客愁新(chóu)
C.野旷(kàng) 江清(qīng)
更正:野旷(kuàng)
(二)把古诗补充完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课堂小结 《宿建德江》这是一首抒发旅
途愁思的诗。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独、
寂寞、旅途愁思之情。
对本节课主要内
容进行一个全面
的总结,加深学
生对于
本节课的
理解。
板书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写景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借景抒情
江清月近人。
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