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3古诗词三首
划船比赛-上半年总结
1.会写“德、鹊”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
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苏轼曾评价
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实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
明的图画。今天我
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看一看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
图画。(板书课题)
2.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词。
理由:
简单地说,《宿建德江》共四句,每句五个字,是一首五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共四句,
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中的“西江月”是词牌名,内容
分上下两
阕,且句子长短不一,据此可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
二、学习《宿建德江》。
1.简单介绍作者与建德江。
(1)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
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
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
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主要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2.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准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
范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看到了什么并指名阐述。(夜幕降临,江中小舟停泊,烟雾迷蒙,身处异
乡,旷野
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孤独、沧桑、凄凉)
(3)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能触动你们的心?(愁)
(4)找得真准,看来你们
已经走进诗人的内心了。“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
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1: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2:孤独之愁。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
出来。由“野旷”二字可以感受到荒野的空阔,诗人感到乡关
万里,归程遥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诗
人更觉得孤寂凄凉。
生3:思亲之愁。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
清澈,俯身观看,倒映在
水中的月影离“我”是那么近。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同学们的描述,让人感觉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故乡<
br>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在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诗人和家人在庭中赏月,其乐融融。
回忆故
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
不忧愁
呢?因此,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多么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意。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正所谓明月千里
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借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
感的依托。
(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
湖是闻名遐尔的美景。今天我们随宋代大文豪苏轼
一起去看一看西湖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1)介绍作者。
苏轼(shì)(1037—11
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文学成就也都
很高,人们称他们父子
三人为“三苏”。主要作品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题西林壁》《水调歌头
》等。
(2)介绍望湖楼。
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3.初读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
黑云翻墨:黑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水如天:湖水一片汪洋,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美景。
(1)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②此时你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气变化不定,刚才还是晴天,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打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
br>住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一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像一颗颗珍珠往船里乱跳。
(2)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之大。
“卷地”说明风特别大,来势凶猛。
②此时你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云和
雨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
广阔。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
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黑云、雨珠等景象,呈现在读
者面前。仔细观察,抓住色、形、声来细
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的特点。
2.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抒发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寂寞、孤独之情;《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抒
发的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3.导入新课。
看过了江边、湖上的景色,我们再跟随宋代词人辛弃疾一起去领略江南山村盛夏的月夜美景。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读题目,了解作者。
(1)齐读题目,指名读题目。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是一首
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
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件:行。)
(3)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4)介绍作者:辛弃疾(114
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他力主抗金,
因与当政的主和
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辛弃疾兼善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2.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词人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B.听到的:蝉鸣、蛙声、说丰年。
C.嗅到的:稻花香。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人们在谈
论着今年的好收成。词寓情于
景,洋溢着喜悦之情。
(2)读完上阕,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内容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喜鹊受惊,扑棱一声飞离枝头,引起树枝一阵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
到非常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鸣。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
清
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一定是个丰收
年”,
池塘里,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3)齐读词的上阕,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3.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感觉像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
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
化,接下来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学
交流感受,如果有
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指导。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知天
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
八个星天外”,感觉到——“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想干
什么?(避雨)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
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
不到了呢?
生1:道路非常弯曲,林木很茂盛。
生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愉悦中。
4.总结整首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对黄沙道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并流露出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
月亮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寂寞、孤独之
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词人对黄沙道
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并流露出丰收在望的喜悦
之情。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天低树
月近人
旅途寂寞、孤独
黑云 白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喜爱与留恋
忽吹散 水如天
西江月·夜
明月 别枝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茅店社林
路转溪桥
{}
喜悦
1.程颐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教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
境,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
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走进情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并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
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丰富文本的内容。
2.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的指导,这样便能使学生充分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文本和利用
多媒
体手段等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与
诗词产
生共鸣。
}思念家乡
行黄沙道中喜爱与